危险工艺监控参数(精)

危险工艺监控参数(精)
危险工艺监控参数(精)

附件2:

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安全控制要求、重点监控参数及推荐的控制方案

1、光气及光气化工艺

2、电解工艺(氯碱)

3、氯化工艺

4、硝化工艺

5、合成氨工艺

6、裂解(裂化)工艺

7、氟化工艺

8、加氢工艺

9、重氮化工艺

压铸工艺参数的设定和调节

压铸工艺参数的设定和调节 压铸生产中机器工艺参数的设定和调节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一个参数可能造成产品的多个缺陷,而同一产品的同一缺陷有可能与多个参数有关,要求在试压铸生产中要仔细分析工艺参数的变化对铸件成形的影响。压铸生产厂家通常由专人设定和调节机器参数。 一、卧式冷室压铸机主要工艺参数的设定和调节 下面以力劲机械厂有限公司生产的DCC280 卧式冷室压铸机为例,说明压铸生产中主要工艺参数的设定。 1. 主要工艺参数的设定 (1)射料时间:射料时间大小与铸件壁厚成正比,对于铸件质量较大、压射一速速度较慢且所需时间较长时,射料时间可适当加大,一般在2s 以上。射料二速冲头运动的时间等于填充时间。 (2)开型(模)时间:开型(模)时间一般在2s 以上。压铸件较厚比较薄的开型(模)时间较之要长,结构复杂的型(模)具比结构简单的型(模)具开型(模)时间较之要长。调节开始时可以略为长一点时间,然后再缩短,注意机器工作程序为先开型(模)后再开安全门,以防止未完全冷却的铸件喷溅伤人。 (3)顶出延时时间:在保证产品充分凝固成型且不粘模的前提下,尽量减短顶出延时时间,一般在0.5s以上。 (4)顶回延时时间:在保证能顺利地取出铸件的前提下尽量减短顶回延时时间,一般在0.5s 以上。 (5)储能时间:一般在2s 左右,在设定时操作机器作自动循环运动,观察储能时间结束时,压力是否能达到设定值,在能达到设定压力值的前提下尽量减短储能时间。 (6)顶针次数:根据型(模)具要求来设定顶针次数。 (7)压力参数设定在保证机器能正常工作,铸件产品质量能合乎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工作压力。 选择、设定压射比压时应考虑如下因素: 1)压铸件结构特性决定压力参数的设定。 ①壁厚:薄壁件,压射比压可选高些;厚壁件,增压比压可选高些。 ②铸件几何形状复杂程度:形状复杂件,选择高的比压;形状简单件,比压低些。 ③工艺合理性:工艺合理性好,比压低些。

压铸机工艺参数

?压铸工艺参数分析(一) ? ? 为了便于分析压铸工艺参数,下面示出如图5-1和图5-2所示的卧式冷室压铸机压射过程图以及压射曲 线图。压射过程按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图5-1b):由0 -Ⅰ和Ⅰ-Ⅱ两段组成。0 -Ⅰ段是压射冲头以低速运动,封住浇料口,推动金属液在压射室内平稳上升,使压射室内空气慢慢排出,并防止金属液从浇口溅出;Ⅰ-Ⅱ段是压射冲头以较快的速度 运动,使金属液充满压射室前端并堆聚在内浇口前沿。 第二阶段(图5-1c):Ⅱ-Ⅲ段,压射冲头快速运动阶段,使金属液充满整个型腔与浇注系统。 第三阶段(图5-1d):Ⅲ-Ⅳ段,压射冲头终压阶段,压射冲头运动基本停止,速度逐渐降为0。 a)

图 5-1 卧式冷室压铸机压射过程图 图5-2 卧式冷室压铸机压射曲线图 s--冲头位移曲线P0--压力曲线v--速度曲线 1、压力参数 (1)压射力压射冲头在0-Ⅰ段,压射力是为了克服压射室与压射冲头和液压缸与活塞之间的摩擦阻力;Ⅰ-Ⅱ段,压射力上升,产生第一个压力峰,足以能达到突破内浇口阻力为止;Ⅱ-Ⅲ段,压射力继续上升,产生第二个压力峰;Ⅲ-Ⅳ段,压射力作用于正在凝固的金属液上,使之压实,此阶段有增压机构才能实现, 此阶段压射力也叫增压压射力。 (2)比压比压可分为压射比压和增压比压。 在压射运动过程中0-Ⅲ段,压射室内金属液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射力称为压射比压;在Ⅲ-Ⅳ段,压射室内金属液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增压压射力称为增压比压。比压是确保铸件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推荐选用的增

压比压如表5-1所示。 表5-1 增压比压选用值(单位:MPa) (3)胀型力压铸过程中,充填型腔的金属液将压射活塞的比压传递至型(模)具型腔壁面上的力称为胀型力。主胀型力的大小等于铸件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多腔模则为各腔投影面积之和),浇注系统、溢流、排气系统的面积(一般取总面积的30%)乘以比压,其计算公式如下 F主=APb/10 式中F主-主胀型力(KN); A-铸件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cm2); Pb-压射比压(MPa)。 分胀型力(F分)的大小是作用在斜销抽芯、斜滑块抽芯、液压抽芯锁紧面上的分力引起的胀型力之和。 (4)锁型(模)力锁型(模)力是表示压铸机的大小的最基本参数,其作用是克服压铸填充时的胀型力。在压铸机生产中应保证型(模)具在胀型力的作用下不致胀开。压铸机的锁型(模)力必须大于胀型力才是 可靠的,锁型(模)力和胀型力的关系如下: F锁≥K(F主+F分) 式中F锁--压铸机应有的锁型(模)力(KN); K--安全系数,一般取1.25; F主--主胀型力(KN); F分--分胀型力(KN)。 在压铸生产过程中,锁型(模)力大小的选择直接反映到压铸分型面处有否料液飞溅、铸件内组织的密度、有否气孔、成形是否完整、有否飞边及毛刺等。调整时,在保证铸件合格的前提下尽量减小锁型(模)力。 为简化选用压铸机时各参数的计算,可根据压铸机具体的工作性能作出“比压、投影面积与胀型力关系图”,参见图5-3。在已知型(模)具分型面上铸件总投影面积∑A和所选用的压射比压Pb后,能从图中直接查出 胀型力。

关键工艺参数确认的SOP

关键工艺参数确认的SOP 1 目的: 定义关键工艺参数,建立关键工艺参数的选择和评估程序,加强对关键工艺参数的理解和识别,便于日常操作。 2 范围: 总公司及分子公司原料药线的中间体和原料药产品的生产。所有GMP条件下生产的中间体和原料药必须对关键工艺参数进行确认。 3 责任者: 研发部、生产技术部、QC、QR、QA 3.1研发部、生产技术部 -组织和领导对质量风险进行分析评估 -起草确认方案和报告 -具体实施确认工作 -在确认工作结束后对工艺参数、关键工艺参数进行列表 -对工艺耐受性进行分析提供支持 -对生产提供支持 -提供工艺确认中相关的文件 -对工艺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确保任何必要的、额外的工艺确认工作的实施 3.2生产部门 -组织和领导工艺耐受性分析工作 -对工艺耐受性分析进行文件记录 -按照工艺规程中的工艺参数执行生产 3.3 化验室 -在工艺确认的过程中提供分析支持 -对检测方法进行验证 3.4 质量管理部 -对质量风险分析提供支持 -批准确认方案和报告 -对工艺耐受性分析工作提供支持 -审核和批准的工艺参数列表 -对工艺规程中所列的工艺参数的正确实施进行审核 -对工艺验证后工艺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产品年度回顾)

3.5 产品经理或项目负责人 -根据产品的需求和客户要求,开始工艺确认工作 -审核和批准的生产工艺参数列表 -在产品的生命周期内,对进一步的确认工作的申请进行评估 4 程序 4.2 基本原则及内容 4.2.1在产品小试开发结束后,应初步确定关键工艺参数并将其列入开发报告中 4.2.2关键工艺参数的确认应该包括: -确定可能影响API质量的工艺参数的关键属性 -确定每个关键工艺参数的范围 4.3. 先决条件 4.3.1关键工艺参数应明确界定(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在实验室条件下的定义),然后确认工作才可以开始 4.3.2关键工艺参数的设置,应该经过技术人员组织相关人员组织讨论后,以书面的形式确认。 4.3.3确认关键工艺参数之前,成品的标准很分析方法要提前进行确认。 4.3.4起始原料、中间体和最后中间体应该已经确定。 4.3.5对整个反应过程用到的关键原料、中间体的来源已经确认。 4.3.6中间体的质量标准的设置应该要确保由这个标准下的中间体可以得到合格的最终产品。中间体的标准设置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可能影响的成品的全部标准。

压铸工艺参数与铸件质量的关系

压铸工艺参数与铸件质量的关系 一、压铸工艺参数 压铸工艺参数主要有压力,速度、温度和时间。这些参数是相辅相成,而又相互制约的。 1.压力——在压铸中,压力可用压射力和压射比压来表达 (1)压射力——是压铸机压射油缸推动压射活塞运动的力 P 压= 024 P D π P 压——压射力(N) P 0——压射油缸内工作液的压力(MPa) D ——压射油缸内径(mm) (2)压射比压——压射时压室内金属液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压力 2 4d P P π压= P ——压射比压(MPa) d ——压室(冲头)直径(mm) 压射比压的调整(内浇口面积不变时)主要是调整压铸机的压射力或改变压室的直径。 (3)选择压射比压所考虑的主要因素见下表 压射比压过小,会使充填时间增长,降低压射速度,使压铸件出现流痕、花纹,轮廓不清,甚至出现冷隔、缩松、缩孔;压射比压过大,铸件产生飞边和气孔。 2.速度 速度分为压射速度和充填速度 (1)压射速度是压射冲头推动金属液时的移动速度(也称冲头速度)。在压射运动中压射速度分为慢(低)压射速度和快压射速度。 压铸开始时采用慢压射速度以利于排除压室内的气体和减少压力损失。

快压射速度大小直接影响金属的充填速度。 (2)充填速度 充填速度是金属液在压力作用下通过内浇口进入型腔的线速度,又称内浇口充填速度。 充填速度的调节一般用调整压射冲头速度,更换压室直径和改变内浇口面积来实现,即:冲头面积×冲头速度=内浇口截面积×充填速度。 通常选用内浇口充填速度范围:锌合金为25~50m/s,铝合金30-60m/s,镁合金为40-100 m/s。一般要求不高的压铸件、厚壁、简单件取小值,要求质量高与受力件和壁薄、复杂件取大值。 充填速度过大,产生喷射,易堵塞排气道,出现气孔。充填速度不够则会容易产生铸件轮廓不清、流痕和花纹,甚至会出现冷隔和缺肉等缺陷。 3.温度 温度有浇注温度与模具温度。 (1)浇注温度 一般指金属液浇入压射室至填充型腔时间段内的平均温度。通常在保证填充成型和达到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尽可能低的温度;一般以高于压铸合金液相温度10-20℃为宜,各种合金温度选择范围如下: 锌合金为410℃-450℃; 铝合金为620℃-720℃; 镁合金为610℃-680℃; 选择时应考虑如下因素:合金流动性,铸件复杂程度、壁厚,模具热容量大小与散热的快慢。浇注温度高低直接关系到裂纹、冷隔、缩孔、缩松和粘模等缺陷的产生。 (2)模具温度 模具温度直接影响到铸件质量和压铸模的寿命,在生产前要进行预热,在压铸过程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压铸型的预热温度和工作温度选择参考下表。 铸型预热及工作温度不够,容易产生铸件欠铸、冷隔、流痕;温度过高则易产生粘模,铸件表面出现气泡等缺陷。 4.时间 (1)充填时间 金属液从内浇口开始进入型腔到充满型腔所需时间称为充填时间。充填时间与比压、内浇口速度、内浇口截面面积有关: T? =/ F Q V T——充填时间(S); Q——进入铸型金属液体积(M3);

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安全控制要求、重点监控参数及推荐的控制方案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 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的通知 安监总管三〔2009〕1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08〕26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有关要求,提高化工生产装置和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本质安全水平,指导各地对涉及危险化工工艺的生产装置进行自动化改造,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织编制了《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和《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安全控制要求、重点监控参数及推荐的控制方案》,现予公布,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化工企业要按照《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安全控制要求、重点监控参数及推荐的控制方案》要求,对照本企业采用的危险化工工艺及其特点,确定重点监控的工艺参数,装备和完善自动控制系统,大型和高度危险化工装置要按照推荐的控制方案装备紧急停车系统。今后,采用危险化工工艺的新建生产装置原则上要由甲级资质化工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二、各地安全监管部门要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对本辖区化工企业采用危险化工工艺的生产装置自动化改造工作,要制定计划、落实措施、加快推进,力争在2010年底前完成所有采用危险化工工艺的生产装置自动化改造工作,促进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的进一步改善。 三、在涉及危险化工工艺的生产装置自动化改造过程中,各有关单位如果发现《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和《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安全控制要求、重点监控参数及推荐的控制方案》存在问题,请认真研究提出处理意见,并及时反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安全监督管理三司)。各地安全监管部门也可根据当地化工产业和安全生产的特点,补充和确定本辖区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 四、请各省级安全监管局将本通知转发给辖区内(或者所属)的化工企业,并抄送从事化工建设项目设计的单位,以及有关具有乙级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 附件:1.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

焊线工艺参数规范

焊线工艺规范 1 范围 (2) 2 工艺 (2) 3 焊接工艺参数范围 (3) 4 工艺调试程序 (5) 5 工艺制具的选用 (6) 6 注意事项 (8)

1 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规范确定了压焊的工艺能力、工艺要求 .工艺参数、工艺调试程序、工艺制具的选用及注意事项。 1.2 适用范围 1.2.1 ASM-Eagle60. k&s1488机型。 1.2.2 适用于目前在线加工的所有产品。 2 工艺 2.1 工艺能力 2.1.1 接垫最小尺寸:45μm×45μm 2.1.2 最小接垫节距(相邻两接垫中心间距离):≥60μm 2.1.3 最低线弧高度:≥6 mil 2.1.4 最大线弧长度:≤7mm 2.1.5 最高线弧高度:16mil 2.1.6 直径:Eagle60:Ф18—75um , K&S1488: Ф18—50um 2.2 工艺要求 2.2.1 键合位置 2.2.1.1 键合面积不能有1/4以上在芯片压点之外,或触及其他金属体和没有钝化层的划片方 格。 2.2.1.2 在同一焊点上进行第二次键合,重叠面积不能大于前键合面积的1/3。 2.2.1.3 引线键合后与相邻的焊点或芯片压点相距不能小于引线直径的1倍。 2.2.2 焊点状态 2.2.2.1 键合面积的宽度不能小于引线直径的1倍或大于引线直径的3倍。 2.2.2.2 焊点的长度:键合面积的长度不能小于引线直径的1倍或大于引线直径的4倍。 2.2.2.3 不能因缺尾而造成键合面积减少1/4,丝尾的总长不能超出引线直径的2倍。 2.2.2.4 键合的痕迹不能小于键合面积的2/3,且不能有虚焊和脱焊。 2.2.3 弧度 2.2. 3.1 引线不能有任何超过引线直径1/4的刻痕、损伤、死弯等。 2.2. 3.2 引线不能有任何不自然拱形弯曲,且拱丝高度不小于引线直径的6倍,弯屏后拱丝最 高点与屏蔽罩的距离不应小于2倍引线直径。 2.2. 3.3 不能使引线下塌在芯片边缘上或其距离小于引线直径的1倍。 2.2. 3.4 引线松动而造成相邻两引线间距小于引线直径的1倍或穿过其他引线和压点。 2.2. 3.5 焊点与引线之间不能有大于30o的夹角。

聚合工艺和高危储存设施重点参数的监控及安全控制指导意见(试行)

聚合工艺和高危储存设施 重点参数的监控及安全控制 指导意见 (试行) 无锡市人民政府安委会专家组石油化工综合组 2010.7

前言 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09〕116号)和省安监局《关于规范化工企业自动控制技术改造工作的意见》(苏安监〔2009〕109号)等文件精神,受无锡市安监局的委托,由无锡恒禾工程咨询设计有限公司组织专家编制了《聚合工艺和高危储存设施重点参数的监控及安全控制指导意见》,并经市政府安委会专家组石化综合组专家的审定,以供有关企业和单位在实施聚合工艺和高危储存设施自动控制过程中参考。 由于编制时间比较紧,本指导意见可能会有不完善和欠缺之处,请及时反馈,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 对于新建的聚合工艺生产装置和高危储存设施,在设计和建设阶段,应落实本指导意见中所提出的有关意见和建议。现有装置和设施的改造过程中涉及特种设备的,应严格按照特种设备的管理要求统筹进行。 2010年7月

聚合工艺和高危储存设施重点参数的监控及安全控制 指导意见(试行) 第一部分聚合工艺 聚合工艺普遍应用在塑料、合成橡胶、化学纤维、涂料等工业中,是生产高分子聚合物的主要反应。根据不同的反应机理,聚合工艺可分为逐步聚合和连锁聚合,连锁聚合中又可分为自由基型聚合、离子(阴离子或阳离子)型聚合及配位络合聚合。从聚合的方法分又可分为本体法、溶液法、乳液法、悬浮法等不同的聚合方法。 1.1聚合工艺的特点及对安全操作的影响 高放热、高粘度是聚合工艺共同的特点。带压操作是许多聚合工艺的操作条件,少数超高压聚合工艺其反应压力甚至超过250MPa。 表1-1 常见聚合工艺的温度/压力条件

生产工艺参数管理制

生产工艺(参数)管理制度 1 范围 本制度规定了工艺管理制度的组织职责、工艺规程、岗位操作规程、岗位作业指导书、工艺变更管理、生产过程工艺(参数)管理、工艺事故管理、工艺质量记录管理、技术革新等内容。 本制度适用于三厂生产中的工艺及参数管理。 2 组织职责 2.1 全厂工艺管理由公司生产技术部管理,其他各部门配合,生产分管领导主管。 2.2 生产车间严格执行工艺纪律,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车间技术员对车间工艺管理负责。 2.3 对生产中工艺异常问题,由生产技术部和厂部共同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车间进行实施,鼓励车间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所进行的QC 等活动。 2.4 生产技术部负责全厂生产工艺参数的审核,对涉及生产技改工艺辅材采购计划进行审核。 3 工艺规程和岗位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 3.1 三厂各车间、工段都应有工艺规程和生产操作规程,操作过程复杂的工段必须有岗位作业指导书。 3.2 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及产品标准,由项目负责人或

主管人员组织编写试行报告,由生产技术部门审核,分管领导批准实施。 3.3 对原产品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的修改由厂部、车间技术人员制定,生产技术部组织其它部室配合进行审核。 3.4 生产技术部对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的实施进行监控,对工序质量偏离控制范围的情况及时进行纠正。 4 工艺变更 4.1 工艺变更范围包括: 生产能力变更、管线的改动、主要操作方法改变、工艺参数改变、指标测试手段改变、阀门的增减、控制方案的改变以及化工设备、生产原料(配煤方案)的改变等。 4.2 工艺变更程序: 4.2.1 进行工艺变更时,需由车间技术负责人(技术员或车间主任)提出详细工艺方案,以书面形式报生产技术部,并按照工艺变更管理制度中要求填写工艺变更审批单。 4.2.2 生产技术部接到工艺变更报告后,组织厂部及车间管理人员共同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验证,并根据验证报告报分管领导审批。 4.2.3 工艺变更后,由安健环部负责对有关技术标准及时进行修订 4.2.4 对重大工艺变更,直接由厂技术负责人制定技术方案,并由生产技术部组织厂部技术管理人员及其它配合单位共同论证,报公司批准后组织实施。 5 生产过程管理 5.1 生产技术部为不合格品的归口管理部门。

(工艺流程)压铸工艺流程图示

一、压铸工艺流程图示

二、压射压力 注:t1 金属液在压室中未承受压力的时间;P1为一级(慢速) t2 金属液于压室中在压射冲头的作用下,通过内浇口充填型腔的时间;P2为二级(快速) t3 充填刚刚结束时的舜间;P3为三级(增压) t4 最终静压力;P4为补充压实铸件 4P y P b= Лd2 式中:P b 比压(Mpa); Py 机器的压射力(N); (压射力=压射缸直径×蓄压器压射时间最小压力) d 压室(冲头)直径(MM) 选择比压考虑的的主要因素

比压 因素选择条件 高低 壁厚薄壁厚壁压铸件结构形状复杂简单 工艺性差些好些 结晶温度范围大小压铸合金特性流动性差好 密度大小 比强度大小 阻力大小浇注系统散热速度快慢 公布合理不太合理排溢系统截面积大小 内浇口速度快慢 温度合金与压铸模具温度大小 ●压铸各种合金常用比压表(Mpa) 铸件壁厚≤3(mm) 铸件壁厚>3(mm)合金结构简单结构复杂结构简单结构复杂 锌合金20-30 30-40 40-50 50-60 铝硅、铝铜合金25-35 35-45 45-60 60-70 铝、镁合金30-40 40-50 50-65 65-75 镁合金30-40 40-50 50-65 65-80 铜合金40-50 50-60 60-70 70-80 ●压力损失折算系数K 直浇道导入口截面F1,K值与内浇铸口截面F2之比>1 =1 <1 立式冷室压铸机0.66-0.70 0.72-0.74 0.76-0.78 卧式冷室压铸机0.88

上海旭东压铸技术咨询培训资料压铸工艺参数 ●压射速度 浇注金属液量占压室容积百分数(%) 压射速度(cm/s) ≤30 30-40 30-60 20-30 >60 10-20 ●高压速度计算公式: V Vh= ×[1+(n-1)×0.1] 1/4Лd2T 式中:Vh 高速压射速度(CM/S); V 型腔容积(CM3); N 型腔数; D 冲头直径(CM); T 适当的充填时间。 ●持压时间 压铸合金铸件壁厚<2.5MM 铸件壁厚>2,5~6MM 锌合金1~2 3~7 铝合金1~2 3~8 镁合金1~2 3~8 铜合金2~3 5~10

主要工序工艺参数表

主要工序工艺参数表表一、

喷粉:其它要求:工件表面温度<47度、粉房最佳温度15-25度、湿度<75%、粉房空气含尘量<1.5mg/m3、粉房附近横向风速≤0.3m/s、照明≥300克勒斯,压缩空气含水量<1PPM、含油量<0.1PPM、压力4.0-7.0kgf/cm2。 表二、主要工序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表

对基材进行检验按《铝型材检验规程》检验,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到上道工序。 2.上排绑挂 4.1按生产计划备料,看每筐料的随行卡片并认真核对型号数量, 做好上料记录。 4.2根据型材种类选择合适的吊架,将型材主要装饰面向上用铝丝 固定在吊架上,要求固定牢固稳定、型材与型材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隙。尽量将型材平面向下以防止气泡发生。 4.3上排绑挂过程中注意复查型材外观有无缺陷。例如油斑、水锈、 胶迹。 4.4将外观有缺陷的型材进行返修,变形用钳子矫正、胶迹用信那 水擦除、其它用180-600#砂纸打磨。返修后合格的允许上排绑挂。 5. 脱脂 5.1型材进入脱脂槽前要注意观察其表面状态,灰尘和铝屑较多时 先水洗再脱脂,根据油渍和斑点情况合理调整脱脂工艺参数。 5.2正常情况按表一中脱脂工艺参数操作。 5.3根据化验分析结果、生产量和型材脱脂效果及时补加药剂,加 药时应缓慢均匀地添加到槽面各处,用吊架上下搅拌均匀后使

用。 5.4槽液使用一段时间后效果差时应及时倒槽,清除槽底铝粉和沉 淀。 5.5脱脂完毕从脱脂槽吊起后应使型材倾斜并保持1-2分钟,至型 材表面槽液基本滴干为止,以节省药剂和利于后续清洗。注意观察脱脂效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6常见问题参照表二中规定的方法处理,仍不能处理时及时通知 技术人员解决。 6. 水洗 6.1进入水洗槽先使型材上下摆动2-3次,再浸泡1-2分钟。 6.2型材从水洗槽吊起后应注意观察其表面除油状况(水膜是否连 续、有无斑点残留、背面有无泡沫残留),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3生产时应保证水洗槽的溢流,发现水质浑浊时及时清槽换水。 6.4水洗完毕从水洗槽吊起后应使型材倾斜并保持1-2分钟,至型 材表面水分基本滴干为止。 7. 铬化 7.1按表一中铬化工艺参数操作 7.2根据生产量、化验分析结果和型材铬化效果及时补加药剂,液 体药品直接加入,回休药品先用槽液充分溶解后再加入。要求加药时缓慢均匀地添加到槽面各处,用吊架上下搅拌均匀后使用。 7.3槽液使用一段埋单后铬化效果变差时应及时倒槽,清除槽底铝 粉和沉淀。 7.4铬化完毕从铬化槽吊起后应使型材倾斜并保持1-2分钟,至型

(完整版)化工工艺参数的安全控制教案精

学习情境三化工操作岗位风险控制及预防措施 任务2:化工装置运行风险控制及预防措施 ——化工工艺参数的安全控制 一、工艺参数的安全控制 化学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主要包括温度、压力、流量及物料配比等。实现这些参数的自动调节和控制室保证化工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 1.反应温度控制 温度是化学工业生产的主要控制参数之一。各种化学反应都有其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正确控制反应温度不但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而且也是防火防爆所必须的。如果超温,反应物有可能分解起火,造成压力升高,甚至导致爆炸;也可能因温度过高而产生副反应,生成危险的副产物或过反应物。升温过快、过高或冷却设施发生故障,可能会引起剧烈反应,乃至冲料或爆炸。温度过低会造成反应速度减慢或停滞,温度一旦恢复正常,往往会因为未反应物料过多而使反应加剧,有可能引起爆炸。温度过低还会使某些物料冻结,造成管道堵塞或破裂,致使易燃物料泄漏引发火灾或爆炸。 (1)控制反应温度(除去反应热) 化学反应—般都伴随着热效应,放出或吸收—定热量。例如基本有机合戊中的的各种氧化反应、氯化反应、水合和聚合反应等均是放热反应;而各种裂解反应、脱氢反应,脱水反应等则是吸热反应。为使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必须在反应系统中加入或移去一定的热量,以防因过热而发生危险。 例如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是一个典型的放热反应。环氧乙烷沸点低 (10.7℃),爆炸范围极宽(3~100%),没有氧气存在也能发生分解爆炸。此外,杂质存在易引起自聚并放出热量,使湿度升高,遇水进行水合反应,也放出热量。如果反应热不及时导出,湿度过高会使乙烯完全燃烧而放出更多热量,使温度急剧升高,导致爆炸。因此,在高温下是很危险的。 具体方法有: a.夹套冷却、内蛇管冷却、或两者兼用; b.稀释剂回流冷却;

工艺记录报表及交接班日志管理制度

工艺记录、报表及交接班日志管理制度及考核 1 目的 为规范公司各类工艺记录、报表及交接班日志特制定本制度。 2 引用文件 公司质量手册《记录控制程序》 3 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单位 4 职责 生产技术部负责对车间工艺记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车间技术员每天(节假日除外)对工艺记录进行检查并签字; 调度中心、设备部、安环消防部、人企部负责对交接班日志中涉及到的生产、设备、安全、环保、质量、互供、人员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 工艺记录管理 原始记录要有专人进行填写。岗位操作记录、运行参数记录和交接班日志分别由规定的岗位操作人员和班长填写,或由班长指定专人填写,日常管理由车间工艺技术人员负责。 采用DCS控制的车间,有条件的部分(如:操作数据部分)可用计算机进行打印,作为存档保存。生产技术部每月对车间工艺记录的记录、收集、保存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不管是否采用DCS控制,操作人员必须按时手工填写工艺记录。 交接班日志中涉及的指标合格率、报表记录的差错率,当班填写的应是本班检查上班的真实情况,本班的真实情况由下一班检查后填写清楚。 班组接班前或接班后对上一班的工艺参数进行检查,接班后第一个点参数值与上班最后一点参数值差如果大于10%,应该检查原因并在岗位生产记录上做出说明。 车间制订工艺参数记录分级检查制度与考核细则,并根据车间实际情况建立值班长、技术人员、生产副主任检查表。值班长负责检查、督促监屏情况,并对本班各类报表数据每两小时检查一次,同时将检查结果填入检查表。车间每天对中控报表至少检查一次,通过趋势记录确认中控记录数据的真实性;每天对现场报表的数据至少检查一次,对照现场实际显示值检查数据的真实性并将检查结果填入检查表 车间监督工艺技术人员的检查情况,每周对记录报表及值班长、技术人员的检查表至

压铸工艺参数(压力)教案(精)

职业教育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 教学资源库 《铝合金铸件铸造技术》课程教案 压力铸造 —压铸工艺参数(压力) 制作人:刘洋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压力铸造—压铸工艺参数(压力) 一、压射力 压射力是指压射冲头作用于金属液上的力,来源于高压泵,压铸时它推动金属液充填到模具型腔中。在压铸过程中,作用在金属液上的压力并不是一个常数,而是随着不同阶段而变化。 压射力的大小由压射缸的截面积和工作液的压力所决定: y F 4 2 D P g π? = 式中 F Y —压射力(N); P g —压射缸内的工作压力(Pa),当无增压机构或增压机构未工作时,即为管道中工作液的压力; D —压射缸直径(m)。 增压机构工作时,压射力为: y F 4 2 2D P g π? = 式中 P g2—增压时压射缸内的工作压力(Pa)。 二、压射比压 比压是压室内金属液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即压铸机的压射力与压射冲头截面积之比。充填时的比压称压射比压,用于克服金属液在浇注系统及型腔中的流动阻力,特别是内浇口处阻力,使金属液在内浇口处达到需要的速度。有增压机构时,增压后的比压称增压比压,它决定了压铸件最终所受压力和这时所形成的胀模力的大小。压射比压可按下式计算: 2 4d F P y b π=

式中P b一压射比压(Pa); d—压射冲头(或压室)直径(m)。 比压与压铸机的压射力成正比,与压射冲头直径的平万成反比。所以,比压可以通过改变压射力和压射冲头直径来调整。 在制订压铸工艺时,正确选择比压的大小对铸件的力学性能、表面质量和模具的使用寿命都有很大影响。首先,选择合适的比压可以改善压铸件的力学性能。随着比压的增大,压铸件的强度亦增加。这是由于金属液在较高比压下凝固,其内部微小孔隙或气泡被压缩,孔隙率减小,致密度提高。随着比压增大,压铸件的塑性降低。比压增加有一定限度,过高时不但使延伸率减小,而且强度也会下降,使压铸件的力学性能恶化。此外,提高压射比压还可以提高金属液的充型能力,获得轮廓清晰的压铸件。选择比压时,一般遵守以下原则: 1.压铸件结构特征: (1)薄壁压铸件,压射比压可选高些;厚壁压铸件,增压比压可选高些。 (2)形状复杂,压射比压可选高些。 (3)工艺性良好,压射比压可选低些。 2.压铸合金特性: (1)结晶温度范围宽,增压比压可选高些。 (2)流动性差,压射比压可选高些。 (3)密度大,压射比压、增压比压可选高些。 3.浇注系统:

压铸工艺参数的计算知识分享

压铸工艺参数的计算

压铸工艺参数的计算 文/哈尔滨爱迪压铸有限公司/朱丽、刘维刚、车宏伟、迟兰成 摘要:许多压铸企业的技术人员都非常熟悉压铸工艺参数的计算与调节,但在实际生产中往往凭借经验,通过检验产品的好坏来调节工艺参数,为了麻烦而忽略了工艺参数的计算,往往都是用很大的速度、压力来使产品达到合格状态,这样使机床、模具损耗过快,浪费资源。 关键词:工艺参数、压力、速度、时间 在压铸生产中,压铸机、压铸合金和压铸模是三大要素。压铸工艺则是将三大要素作为有机的组合并加以运用的过程。压铸生产时液态金属充型的过程,是许多矛盾着的因素得以统一的过程。在影响充型的许多因素中,主要是速度、压力和时间等,通过速度的控制减少和消除压室内空气的卷入、雾化型腔内残留的气体;通过压力的控制,增加产品的密实度,减少缩孔的形成;通过时间控制,使产品不宜产生变型等缺陷。利用计算工艺参数来优化模具、压铸机之间的匹配性。 因此,只有对这些工艺参数进行正确选择、控制和调整,使各种工艺参数满足压铸生产的需要,才能保证在其他条件良好的情况下,生产出合格的压铸件。本文通过以力劲公司生产的DCC280卧式冷室压铸机上所生产的水泵壳体产品(附图)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压铸生产中主要工艺参数的计算。 一、速度参数 (1)低速速度 压射冲头将注入压室的铝液平稳地推移到内浇口位置,使铝液完全充满到压射冲头与内浇口之间的压室空间内的过程就是低速过程(一般为0.1-0.3m/s)。设置时要注意防止空气卷入,防止铝液温度下降,导致过早凝固。 压室充满度=注入重量/压室截面积×空打行程×溶液密度X100% (压室充满度的标准一般为20-50%) 低速速度=0.7X√压室直径/压室充满度 例题:压室直径:Φ50mm,注入重量:830g,空打行程:368mm,压室截面积:(π/4)×52=19.63cm2,溶液密度:2.6 g/cm3 压室充满度=(830/196.63×36.8×2.6)X100%=44.18%

15种危险化工工艺

附件1 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 一、光气及光气化工艺 二、电解工艺(氯碱) 三、氯化工艺 四、硝化工艺 五、合成氨工艺 六、裂解(裂化)工艺 七、氟化工艺 八、加氢工艺 九、重氮化工艺 十、氧化工艺 十一、过氧化工艺 十二、胺基化工艺 十三、磺化工艺 十四、聚合工艺 十五、烷基化工艺

附件2: 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安全控制要求、重点监控参数及推荐的控制方案 1、光气及光气化工艺 反应类型放热反应重点监控单元光气化反应釜、光气储运单元 工艺简介 光气及光气化工艺包含光气的制备工艺,以及以光气为原料制备光气化产品的工艺路线,光气化工艺主要分为气相和液相两种。 工艺危险特点 (1)光气为剧毒气体,在储运、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后,易造成大面积污染、中毒事故; (2)反应介质具有燃爆危险性; (3)副产物氯化氢具有腐蚀性,易造成设备和管线泄漏使人员发生中毒事故。 典型工艺 一氧化碳与氯气的反应得到光气; 光气合成双光气、三光气; 采用光气作单体合成聚碳酸酯; 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的制备;

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的制备等。 重点监控工艺参数 一氧化碳、氯气含水量;反应釜温度、压力;反应物质的配料比;光气进料速度;冷却系统中冷却介质的温度、压力、流量等。 安全控制的基本要求 事故紧急切断阀;紧急冷却系统;反应釜温度、压力报警联锁;局部排风设施;有毒气体回收及处理系统;自动泄压装臵;自动氨或碱液喷淋装臵;光气、氯气、一氧化碳监测及超限报警;双电源供电。 宜采用的控制方式 光气及光气化生产系统一旦出现异常现象或发生光气及其剧毒产品泄漏事故时,应通过自控联锁装臵启动紧急停车并自动切断所有进出生产装臵的物料,将反应装臵迅速冷却降温,同时将发生事故设备内的剧毒物料导入事故槽内,开启氨水、稀碱液喷淋,启动通风排毒系统,将事故部位的有毒气体排至处理系统。

18种重点危险化学品生产工艺典型反应及安全控制条件汇总

18种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安全控制要求、重点监控参数及推荐的控制方案汇总 编辑:新乡市安全生产委员会特聘危险化学品安全专家 组组长:朱振尧 2014.9.7 1、光气及光气化工艺 反应类型放热反应重点监控单元光气化反应釜、光气储运单元 工艺简介 光气及光气化工艺包含光气的制备工艺,以及以光气为原料制备光气化产品的工艺路线,光气化工艺主要分为气相和液相两种。 工艺危险特点 (1)光气为剧毒气体,在储运、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后,易造成大面积污染、中毒事故; (2)反应介质具有燃爆危险性; (3)副产物氯化氢具有腐蚀性,易造成设备和管线泄漏使人员发生中毒事故。 典型工艺 一氧化碳与氯气的反应得到光气; 光气合成双光气、三光气; 采用光气作单体合成聚碳酸酯;

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的制备; 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的制备等。 重点监控工艺参数 一氧化碳、氯气含水量;反应釜温度、压力;反应物质的配料比;光气进料速度;冷却系统中冷却介质的温度、压力、流量等。 安全控制的基本要求 事故紧急切断阀;紧急冷却系统;反应釜温度、压力报警联锁;局部排风设施;有毒气体回收及处理系统;自动泄压装臵;自动氨或碱液喷淋装臵;光气、氯气、一氧化碳监测及超限报警;双电源供电。 宜采用的控制方式 光气及光气化生产系统一旦出现异常现象或发生光气及其剧毒产品泄漏事故时,应通过自控联锁装臵启动紧急停车并自动切断所有进出生产装臵的物料,将反应装臵迅速冷却降温,同时将发生事故设备内的剧毒物料导入事故槽内,开启氨水、稀碱液喷淋,启动通风排毒系统,将事故部位的有毒气体排至处理系统。 2、电解工艺(氯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