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媒介形态演变

合集下载

文学媒介的历史演变

文学媒介的历史演变

二、文学媒介的历史演变问: 就中国文学发展的特殊历程而言,文学媒介主要经历了几个阶段?答:从远古时代到今天,文学媒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单就中国文学发展的特殊历程而言,文学媒介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

问:这五个阶段分别与那些时代的文学相对应?答:从极粗略的意义上讲,这大致分别对应于五个时代的文学:口语媒介——原始文学文字媒介——先秦至唐代文学印刷媒介——宋代至清代文学大众媒介(机械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清末至20世纪90年代文学网络媒介——90年代以来文学问:口语媒介是一种怎样的媒介?答:口语媒介是最早的一种文学媒介。

口语就是口头语言,是语言的一种最初形态。

口语媒介是语言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是以口头语言形式实现人际传播的语言媒介。

问:人类在何时具有了说话的能力?答:据推测,距今4万年到9万年前,人类逐渐获得了说话的能力。

作为家族或部落内部的人际沟通的手段,口语也出现在这个进化过程的相当早期阶段。

大约到新石器时代(约1.4万年至1.6万年前),口语进展到能表达抽象事物和具有了简单的语法结构。

问:口语媒介具有哪些特点?答:口语媒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简便快捷,二是与身体语言和原始礼仪相伴随,三是真切生动,四是不易保存。

问:与口语媒介相对应,中国原始文学具有哪些特点?答:中国原始文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文学文本规模较小;第二,文学往往以歌谣形式存在;第三,文学文本具有不稳定性和流动性;第四,文学文本的作者具有集体性质;第五,文学文本传播空间范围有限;第六,文学文本不易保存。

问:文字媒介是一种怎样的媒介?答:文字媒介是语言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是以书面符号系统承担人际传播任务的语言媒介。

问:文字是何时出现的?答: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埃及,出现了象形文字。

而中国也是最早发明和运用象形文字的国家之一。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语言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

文字可以说是人类在原初口语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身语言能力的产物。

中国媒体发展史

中国媒体发展史

中国媒体发展史嘿,大家好呀!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聊聊中国媒体那超级有趣的发展历程吧。

一、古代媒体的萌芽在很久很久以前,也就是古代的时候,媒体其实就已经有了一点点小苗头啦。

比如说,在周朝的时候,就有了“邮驿”这种东西。

这就相当于早期的信息传递方式哟,靠着快马加鞭,把重要的消息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

还有啊,像烽火台,那可是在遇到敌人入侵的时候,传递警报的重要手段呢。

点起烽火,远处的人看到了,就知道有情况啦,这也是一种简单的信息传播方式呀。

另外呢,古代的报纸也有它的雏形哦。

像唐朝的“邸报”,主要是用来传递朝廷的一些消息,像是官员的任免呀,还有一些重大的政策之类的。

虽然内容比较简单,形式也和咱们现在的报纸不太一样,但这可是早期的新闻传播形式呢,是不是还挺有意思的?二、近代媒体的发展到了近代呀,中国的媒体就开始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啦。

随着西方文化和技术的传入,中国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报纸和杂志。

比如说申报,那可是在中国近代史上非常有名的报纸哟。

它的内容特别丰富,不仅有国内的新闻,还有国际新闻,甚至还有一些文化、娱乐方面的内容呢。

而且啊,它的印刷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发行量也越来越大,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除了报纸,近代的广播也开始出现啦。

广播这种媒体形式,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

人们只要打开收音机,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消息,这在当时可是非常新鲜的事儿呢。

很多人围坐在收音机旁,听着广播里传来的声音,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

三、现代媒体的变革再后来呀,就到了现代啦。

现代的媒体那可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哟。

电视的出现,让人们可以看到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场景,这可比单纯听广播有趣多了。

各种电视台纷纷成立,播放着各种各样的节目,有新闻、电视剧、综艺节目等等,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体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网络媒体的出现,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现在啊,我们只要打开手机或者电脑,就能随时随地获取到各种各样的信息。

中国古代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

中国古代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

中国古代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
木铎:木铎为以木为舌的大铃,铜质。

《尚书》中有“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的记载。

据说早在夏商周时期,曾有这样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了解民情。

可以说,这种形式是我国新闻行业的一种原始形态。

布告与露布:布告是一种政府文告,以在固定地方悬挂或张贴为主。

露布作为传播载体,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是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

邸报:通常指历代朝廷发行的官报。

邸报是朝廷传知朝政和臣僚了解朝廷政情的工具。

主要登载皇帝谕旨、臣僚奏章和朝廷动态等方面的内容。

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一种以刊载新闻与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小本:流行于元代,在民间雕印发卖,主要刊载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消息。

但元代的言禁很严,元太宗时期还曾有过“诸公事非当言而言者,拳其耳;再犯,笞;三犯,杖;四犯,论死”的禁令,因而,这种“小本”的编印和发行都是私下进行的,范围不会太广泛。

旗报、牌报:旗报源于古代的露布,通常由专人扛着,骑在马上,奔驰传送,供沿途军民阅览。

牌报则是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方式。

京报:主要流行于清代,与朝廷发布的邸报大体相同。

主要在北京发行,外地有翻印。

媒介发展历史简述

媒介发展历史简述

媒介发展历史简述自人类诞生以来,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就从未停止过。

交流信息,沟通情感、传播文化等,而这些语言文字功能的实现,需要一定传播工具的实现,由此出现了媒介。

媒介的最早的定义出自《旧唐书·张行成传》,《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

”在这里,“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其中,“媒”字,在先秦时期是指媒人,后引申为事物发生的诱因。

《诗·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文中子·魏相》:“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

”而“介”字,则一直是指居于两者之间的中介体或工具。

媒介就是传递大规模信息的载体,是通讯社、书籍、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的总称,一般又称为大众媒介。

大众媒介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口语传播阶段、文字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

其中,根据每个时期的特点,又可细分为语言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信息媒介、未来媒介等。

依据每个时期媒介的发展,媒介传播都有其特点。

(1)口语传播阶段,主要分为语言传播和非语言传播。

语言媒介,主要指个人在人际传播中使用的各种信息传递方式。

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

有声语言,即口头语言,又称口语,口语传播专指传播者(说话人)通过口腔发声并运用特定的语词和语法结构及各种辅助手段向受传者(听话人)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

无声语言,也有人将无声语言传播称作非语言传播。

它主要是借助非有声语言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参与交际活动的一种不出声的伴随言语,分为默语和体语。

(2)文字印刷传播阶段,主要为印刷媒介,是印刷类传播媒介,它是借助大量复制,快速显现的印刷技术而进行的图形和文字传播手段,它可以用于小团体范围和人际传播,但主要属于依赖大规模印刷技术的大众传播手段。

它是以文字、图片形式将信息印刷在纸张上所进行的传播。

例如报纸、杂志、传单、招贴、书藉等。

主要特点为1.文字为主,图像为辅,详略自知,可深可浅。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发展演变情况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发展演变情况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发展演变情况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

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简明朝政公报,到了后唐,人们便把这类官文书成为“朝报”,又称“进奏院状”是进奏官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的绝密消息。

(“敦煌进奏院状”: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

变成了中央报纸。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媒介发展史

媒介发展史

书籍
报刊
杂志
施拉姆:“书籍和报刊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报纸与政治小册子参与了17世纪和18世纪所有的政治运动和人民革命。正当人们越来越渴求知识的时候,教科书使得举办大规模的公共教育成为可能。正当人们的权利分配普遍感到不满意的时候,先是报纸、后来是电子媒介使普通居民有可能了解政治和参与政府。”
电子文学-播放媒介时代
广播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科学技术工作者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声音的实验相继成功,从而一步步推进导致了广播的诞生。
电视
1924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最原始的电视机,用电传输了图像。美国RCA193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到1953年设定全美彩电标准以及1954年推出RCA彩色电视机。
1895年3月22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等12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因此,他们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位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电影之父”。
新闻业-组织媒介的产生
新闻业最早产生于16世纪的威尼斯。到了17世纪,印刷术的发展催生了报业,以报社为主要形式的新闻机构由此产生,廉价报纸的出现,使报业呈现繁荣局面,控制多种报纸、多家报社的报团也纷纷崭露头角。电报被发明以后,新的媒介组织——通讯社问世了。到了20世纪,又出现了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机构。媒介组织可谓异彩纷呈。而在西方国家,许多早期的报团经过,长期的经营,发展为跨国、跨洲并拥有多种媒体的超级集团,其主人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翻云覆雨的传媒大亨,对其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力。

古代新闻媒体的演变

古代新闻媒体的演变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主要分为六部分,即唐代之前的传播媒介、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宋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清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唐代之前的传播媒介。

①夏商周时期:木铎,用来宣达政令、进行采风的特殊媒介。

其他传播媒介:甲骨(主要用于占卜和祭祀)、金石(帝王诏书和国家常法)。

②汉代:邮驿制度的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条件。

传播媒介:竹简和木简。

(东汉时期“蔡侯纸”的出现)。

③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布告:主要内容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

露布: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

其他传播媒介:烽燧(用于军事方面,主要是为了防备西北少数民族武装入侵)、谣言、木简、竹简、木牍等。

2、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在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中央:①”开元杂报”:开元年间流传在外的官报,多为政事信息的杂乱报道。

②”进奏院状”:封建机构内部发行的官报,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的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敦煌进奏院状”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仅存的最早的报纸)。

③其他:烽燧、露布、榜文、告示等。

地方:诗赋、语言等。

1唐代报纸的特点:①没有报头,开头和结尾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

②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长官。

③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己采集的。

3、宋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中央:邸报:宋代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的官方报纸。

发布机构:都进奏院(主要传播朝廷政事)。

地方:小报: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非官方报纸。

主要刊载新闻和政治材料。

新闻制度:“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的各种信息经本院监官编好,送枢密院或宰相省察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其他传播媒介:“榜”(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

【备注】:1、宋代小报出现的意义:它的出现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和封闭,打破了官报“邸报”一统天下的局面。

第一讲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讲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B、特点
• 已是由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 统一编发的中央一级官报; • 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传播信息量逐 渐加大,成为一种官方新闻传播工具; • 读者已经扩展到京朝官、地方各级行政官 员和广大的士大夫知识分子; • 已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时效性加强
C、主要内容
• • • • 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 臣僚章奏 官吏任免升降奖惩 战报
5、清代
• (1)管理机制 • (2)民间报房 • (3)新闻控制
(1)管理机制
• 明代发行体系的沿袭: • 通政使司→六科→提塘 • 官报内容:宫门抄、谕旨、章奏
(2)民间报房
• 京报 • A、诞生于乾隆年间,一种与近代报纸最为接近的古代新 闻传播工具,所载内容局限于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但它 是由北京的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民 间公开订阅,与以前的邸报只在官员和衙门中传播全然不 同; • B、全部稿件都来自官方和科抄,没有报房自己采写的新 闻也没有任何评论 • C、形式:有报头,报房名戳,竖排印刷,每天一期 • D、作用:在近代报纸产生以前,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 大事的主要消息来源
• (一)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 • (二)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 • (三)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
• 产生原因: • 造纸术的发明使新闻传播更加便利 • 唐代藩镇割据,对朝廷信息的需求更加迫 切
(二)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
• 1、内容上: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 任免开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 2、形式: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消 息等。 • 3、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 水陆驿站传递的。 • 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是作 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因此, 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媒介形态演变目录一:媒介在古代的定义二:非语言传播媒介(二)体外实物媒介1:时间媒介1)表意载体可分割型2)表意载体不可分割型2:空间媒介1)表意载体可分割型2)表意载体不可分割型三:小结一:媒介在古代的定义媒介在中国古代是分开使用的。

“媒”更多是对媒人和媒婆等中间牵线的人的简略称呼,后来引申为事物出现的诱因,而“介”是指处于两者之间的物体。

在史前文明到现代文明,人类的交往和沟通(即传播:communication)是媒介产生的直接动因。

如果将承载传播功能的实物都归纳到媒介范畴,人的肢体也可视为一种简单直接的媒介,它所产生的表意符号为非语言符号的体态语言。

其他的媒介符号大体可分为视觉性的非语言符号和听觉上的非语言符号。

在本文探讨的范畴只限于事物,尽量避免带入过多含混不清的定义。

二:非语言传播媒介非语言传播媒介就是拥有社会共知的含义,被有目的的解释、发出、接收甚至反馈的除言辞以外的人类属性和行为1。

当人类使用自然物体来对抗自然提出的问题和挑战时,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交往开始了质的飞跃。

非语言媒介包括体态符号媒介和体外实物媒介,如“结绳记事”、烽火、狼烟、信号弹、玉石、岩画,雕刻等等。

其中与新闻传播有关的新闻传播媒介我们把它们划归到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形态范畴之中。

1常淑敏:《试论史前媒介生态中非语言媒介的演变》,《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第2期。

(二)体外实物媒介(一在王青的作业里)实物媒介就是早期人类共同约定或习俗产生的可以被整体社会认同的表意物体和事项。

不仅包括与语言文字声像有关的,与通讯有关的实物,而且本身是被传播的内容和承担表意的载体。

例如原始时期的结绳记事、贯穿整个人类文明进化的战争信号——烽燧、狼烟、还有充满艺术气息的岩刻、壁画以及乐器等等。

这些实物由于人类沟通交流的需要被生产出来,这些被生产出来的实物也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按照哈罗德·英尼斯的理论将体外实物媒介分为时间媒介和空间媒介,二者的区别在于时间媒介有被完整保存的可能性,而空间媒介有破除距离桎梏的能动性。

在时间和空间媒介的系统下又将这两大类体外实物媒介分为表意载体可分割和不可分割型。

表意即为实物要传达的信息,载体即为实物本身。

观察所有体外实物媒介不难发现,直观表意的媒介大多都无法离开实物本身单独存在,实物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表意,例如烽燧,这种实物传达的“军事”意象是不能被剥离开被传达的。

相反,表意载体可分割型的媒介大体上可以脱离实物、独立表意。

例如岩画、壁画等,就算没有岩石和墙壁,这幅画仍然可以被拓在布面或者纸张上传达自身蕴含的信息。

这些媒介的采用,意味着人类传播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类不再单纯地依赖体内信息系统来传播信息,而开始向一个功能更强、效率更高的体外化信息系统进军了2。

时间媒介时间媒介具有耐久性,但不适于搬运3。

虽然这种媒介不便携带,但可以克服时间障碍,与口耳传播时代相比,用岩画来传播大大提高了信息的确定性。

石头、青铜器、墙壁,印章,甲骨,还有石雕等等都是可以和时间抗衡并可被大部分完整保存的实物媒介。

在中国古代,实物媒介按照时间走向排列都有:结绳记事、牛角、鼓、玉石、岩刻、壁画、彩陶、雕塑、面具、甲骨、钟鼎、简牍、布告、榜、旗牌、揭帖、露布、信幡、诏书、广告牌匾、书信、邸报、小报、辕门抄、图书、乐器等。

其中体外实物非语言新闻传播媒介有:结绳记事、鼓、钟鼎、信幡、烽燧、狼烟等。

1)表意载体不可分割型直观表意的媒介大多都无法离开实物本身单独存在,实物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表意。

这种媒介形态占据了中国古代媒介的半壁江山,当人类开化程度还处于野蛮混沌的时代,人类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运用自然来对抗自然,这些自然物只能是以最原始、最简单的形式被运用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

从以上罗列的所有实物中,表意载体不可分割型的时间媒介有:结绳记事、信幡。

a)结绳记事结绳记事(计数)是被原始先民广泛使用的记录方式之一。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页303哈罗德·英尼斯:《传播的偏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P198.结绳方法据古书记载为:“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之多少,随物众寡”(《易九家言》),即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或所涉数量的不同结系出不同的绳结。

可见绳结在当时已经演化为一种信息传播符号了。

原始社会创始的以绳结形式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关系的记录方式。

在众多历史教材上我们不难看到这种方式记载了部落渔猎的数量,然后将这种“新近的信息”公之于众,使得部落的每个人都获取这样的信息。

这种结绳记事的新闻传播媒介以比较简单易行的方式向特定的受众群体传达了新近的信息,取之于自然却以抽象的表意来广而告之,可见原始部落已经开始探索更加具有人类能动性的传达信息的方式。

其中包含的表意简单却不失直白,这种手段使得信息的到达率相比之前无媒介使用的状态有所提高,这种信息传达的方式也使得社会的透明度变高,使得受众群体都有机会获取信息。

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使得社会文明向前迈进,在不断变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依旧存在。

民族学资料表明,近现代有些少数民族仍在采用结绳的方式来记录客观活动。

b)信幡三国时,曹魏统治的地区,除继承春秋战国以来的铜符和秦汉时的竹符外,还创造了一种新的通信符号——信幡。

信幡是一种用各种不同图案和颜色制成的旗帜。

魏国用青龙、朱鸟、玄武、白虎、黄龙五种幡作为宣诏不同地区的信号。

青龙幡用以诏示东方郡国,朱鸟幡用以诏示南方郡国,白虎幡用以诏示西方郡国,玄武幡用以诏示北方郡国。

畿内则用黄龙幡。

到晋朝时,这种信幡仍然运用,只不过图案和颜色简化,对四方全只用一种白虎幡,在幡上写上鸟书,取其飞腾轻疾意,这是一种表示要出兵的信号。

主和的信号则另用一种画有黑纹白虎的驺虞幡表示,扬起驺虞幡意为向对方宣告谈和。

2)表意载体可分割型表意载体可分割型的媒介大体上可以脱离实物、独立表意。

就算与媒介实物剥离,媒介所承载的表意符号依然可以单独存在。

包括岩刻、壁画,其中与及时通讯有关的新闻传播媒介几乎没有,在此文中只粗提一下表意载体可分割型的实物媒介。

岩画和壁画是在未经人工修整的自然洞窟、崖壁岩阴、或在露天单个的巨石上进行绘、刻、雕制而成的艺术品。

史前岩画,所负载的信息内容相当丰富,主要有这样几类:远古人类生产和家居生活的画面;性与生殖;宗教仪式;战争以及各种符号等。

小结:最原初的媒介,其形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各自的不兼容性以及表意的简单直白性。

人类社会的文明作用于新闻传播媒介使其更加先进复杂,同时新闻媒介也促使人类社会文明向前迈进。

人类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朝着媒介形态兼容性的方向前进。

空间媒介:在人类追求传播空间和传播速度的不懈进程中,“自古以来,就有种种空间媒介被设计出来。

如火炬、烽火、狼烟、号角、铎、鼓等。

这些信号,多借助转播系统,能迅速地进行远距离传送。

其中,不乏能传播相当复杂地内容的符号体系”,空间媒介虽然轻便,但是不具被保存的持久性。

1)表意载体不可分割型a)烽燧烽燧也称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作为古代报警系统,它往外与长城并存,组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但也有独立存在发挥预警防御作用的,新疆境内的烽火台就是最好的例证。

烽燧的存在使得古代的军事信息传播不再被距离大大限制,声音传播过渡到光影传播,听觉传播迈向视觉传播。

这种智慧大大缩减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距离阻碍,烽燧的存在也反应了当时社会战争不休的特点以及人类运用实物解决敌对问题的一种手段。

烽燧有特定的传播内容并拥有特定的受众,烽燧在古代军事情报传达中充当着“一把手”的角色,这无疑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传播,所以将其列入古代新闻传播媒介是无需置疑的。

b)狼烟烽火、狼烟的使用于烽燧紧密相关,狼烟在微风的环境中能保持更好的直立性,这种本能的属性使得狼烟具有更好的将信息传达到军队眼里的不可替代性,所以这种媒介是一种突破了短距离桎梏的空间媒介,虽然狼烟本身不具有被长时间保存的性质,但是这种特定表意的媒介可以被源源不断地点燃以传达最新的军事信息。

2)表意载体可分割型a)鼓击鼓无疑是空间媒介的最好例证,它是通讯的常用媒介。

鼓是用兽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制成的,一直用来传送消息。

有些非洲鼓敲起来非常响亮,声音能传到三四千米外。

击鼓时部落间依次传下去,可以使信息传得很远。

的确,早期空间媒介的多数用途是传递战争中的军事信号,鼓也不例外。

b)铎铎是一种汉族古乐器,大铃,形如铙、钲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

盛行于中国春秋至汉代。

其体腔内有舌或无舌,有舌者可摇击发声。

舌分铜制与木制两种。

铜舌者为金铎,木舌者为木铎。

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

木铎,木舌金铃。

据说在夏商周时期,就曾经有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这些与古代新闻发布与采集十分相似。

木铎和金铎因其形制差异,使用场合也不同。

“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

”即宣布政教法令时使用木铎,打仗时则使用金铎,这种差异也许是因为金铎声音更响亮的缘故。

根据《周礼》的记载,攻战时当先由司马司振金铎发出号令,军将以下闻之即击鼓,鼓声大震,军心鼓荡,故有“以金铎通鼓”的说法。

不过,这种振铎以通鼓的规则,在春秋末期似乎不再流行,如《国语·吴语》有云:“王乃秉枹,亲就鸣钟鼓、丁宁、錞于振铎,勇怯皆应,三军皆哗扣以振旅,其声动天地。

”从这段文字来看,似乎是鼓声先起,随后丁宁(铜钲)、錞于(金錞)、金铎等各种铜质军乐器才一起发动,兵士欢呼响应,士气鼓荡,军心振奋。

相比而言,为辅佐政令文告发布而使用的木铎,声音当更温和些。

作为一种听觉符号传播媒介,铎所传达的声音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这种声音的传达不可脱离铎本身存在,因为在长久的使用过程中它形成了自身的表意标志,这种辨识特质不能被其以外的任何实物所代替。

小结社会文明催生了众多的食物传播媒介,实物传播媒介反过来又作用于人类文明。

实物媒介从一开始的不兼容性逐渐走向合并,单个实物媒介和多功能角色实物并没有因为一个新实物的出现而被替代,新的媒介占据主导地位,旧有的媒介依然承担着自身的传播的功能。

在很大程度上,媒介技术决定了媒介的走向,但是技术发展的缘起还是处于人类想要改善自身以追求更便利的劳动手段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我们在分析媒介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其背后的人文环境,媒介是一个生态,媒介生态是人类文明生态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