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实验室(北京儿童医院)
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家系ABCC8、KCNJ11、GLUD1基因突变分析

主堡医生盘查生堡旦!旦筮!!鲞筮!垒塑塑丛鲤』g地塑:垒四!!:!Q!!::!!:盟!:!! ·1089·.临床研究.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家系ABCC8、KCNJllGLUDl基因突变分析徐子迪余和芬桑艳梅张瑶楠闰洁吴玉筠朱逞倪桂臣【摘要】目的通过对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患儿家系ABCC8、KCNJll及GLUDl基因的突变分析,探讨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的遗传发病机制。
方法选取2008年11月至2012年2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1例临床诊断为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的患儿及其家系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例,女4例。
应用PCR D NA直接测序技术对1 1个患儿的家系AB CC8基因的39个外显子区、KCN Jl1基因的非翻译区及外显子区以及GLUDl基因的第6、7、10、1 1、12外显子区进行测序分析。
结果1 1例患儿家系中,病例1及其父亲携带ABCC8基因P629PfsXl7杂合突变;病例4及其父亲携带ABCC8基因 W288X杂合突变;病例5携带ABCC8基因A640V和Q1196X杂合突变,而其父亲仅携带ABCC8基因 Q1196X杂合突变;病例6及其父亲携带GLUDl基因R269H杂合突变;上述4例患儿母亲相应基因位点均正常。
另7例患儿及其父母并未检测出上述3种基因突变。
结论ABCC8基因突变是导致中国儿童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发病的主要致病机制。
在中国人中。
ABCC8基因的P629PfsXl7、W288X、A640V、Q1196X杂合突变,G LUDI基因的R269H杂合突变可以导致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生,其遗传方式可为父系遗传或新生突变。
【关键词】高胰岛素血症;钾通道;谷氨酸脱氢酶AB C C8.K CN J ll a nd GL UD l gene mutation analysis in congenital hyperins ulinis m pedi greeXU Zi—d t’.YU He fen,SANG Ya h—m et,zH AN G Y ao—nn n.Y AN Jie.WU Yuqna.zHUN I G u i.c h e n.+N a t i o n a l K e y Discipline of Pedi atr ics.Min ist ry o厂Education。
百日咳实验室诊断方法比较_pdf

断病例100例,其中3例百日咳鲍特菌分离培养阳性,88例IS481 PCR阳性,34例pTolgG阳性,
assay;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日咳鲍特菌分离培养、特异性PCR及血清PT-IgG检 测,并分析确诊百Et咳病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
材料与方法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儿童急性传染 病,我国在实施计划免疫后,其发病率快速下降至目 前的报告发病率<1/10万。然而在全球较多疫苗高 覆盖率的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百Et咳的 发病呈现增多趋势,这一现象被称为“百Et咳重 现”[I-3]0目前百日咳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诊 断、鼻咽拭子PCR检测以及血清百日咳毒素IgG (PT-IgG)检测,而我国对百日咳的实验室检测尚未 普及。为此本研究针对临床疑似百日咳病例采用百
cases
100 out ofthe 148
or
cases
were laboratorially confirmed.
cases
were positive,through culture,PCR
pertussis toxin IgG respectively.22
were both PCR and pertussis toxin IgG positive.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sults of IS481 PCR.days from the onset of symptoms(P<0.01)and results of PT-IgG with the days from onset of 1).Conclusion Since the sensitivity of culture on pertussis was lOW,
EB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合理运用PPT课件

EB病毒持续感染示意图
• 原发感染后, EBV 在人体B淋巴细胞建 立潜伏感染,只表 达潜伏抗原,受感 染者成为终生病毒 携带者
• EBV健康携带者咽 部不定时排毒
• 在机体免疫功能下 降和某些因素触发 下 , 潜 伏 的 EBV 可 以被再激活,引起 病毒复制及临床症 状
Rev. Med. Virol. 2008; 18: 305–319
在罕见的病例中抗CA 抗体(IgM)会持续阳 性
20-30% 的EBV新近感染 抗 EA抗体(IgG)阴 性
抗EBNA抗体(IgG)阴 性
14
实验室指标四:EBV病毒核酸检测
• Real-time PCR是目前最主要的监测EBV载量的方法,可以指导治 疗和判断疗效,如PTLD/EBV-HLH/CAEBV等
• 人群感染率高,终身潜伏感染, 具有感染-潜伏-活化的特性
• 肿瘤相关病毒,每年EBV相关 肿瘤死亡病例达15-20万
• 与很多疾病相关,几乎可引起 所有脏器和组织的相关疾病
• 细胞免疫非常重要
Khan G et al. Infectious Agents and Cancer, 2014, 9:38.
6
临床实践诊断EBV感染时需要回答的问题
• 是否感染EBV? • EBV感染的时相? • 是否EBV活动性感染? • 组织或器官中EBV感染的细胞定位如何?
7
EBV感染相关的实验室指标
• 血常规:淋巴细胞比例>50%(学龄以上儿童)
• 嗜异凝集抗体 • 异型淋巴细胞
非特异 性指标
• EBV特异性抗体
• 荧光定量PCR检测EBV核酸 • EBERs原位杂交实验:EBV感染受累的组织学证据
特异性 指标
临床检验实验室技术验收医学PPT

6
编辑版ppt
首次会议内容
四、说明验收的方法:
抽样原则:对实验室技术人员采用抽样问询、 对实验室的记录采取抽样检查的方法进行。抽 取有代表性的部份进行检查。说明抽样存在有 不全面的风险。
验收基本模式:看(实验室设置、仪器设备、
环境和实验操作等是否规范);审核文件(实 验室SOP的规范和可操作性)、问(现场口试) 或笔试(考核实验室工作人员对实验室工作规 范化的熟悉程度)、现场实验(要求其按常规 检测临床标本的程序进行,看其是否按实验室 所制定的程序进行,主要是记录)。
18
编辑版ppt
谢谢
19
编辑版ppt
验收依据
《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 卫医发[2002]10号
《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工作规范》卫 检字[2002]8号
3
编辑版ppt
验收基本程序
材料初审:实验室设置、人员、仪器设备、 试剂、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
材料初审合格:即可进入现场验收,给拟 委派专家发出技术验收任务书、被验收单 位发出验收通知,同时通知相关省临床检 验中心协调。
不说验收组将拟定的最后结论
13
编辑版ppt
末次会议
一、 简单介绍一下本次验收的基本情况, 验收的基本内容。
二、 向被验收单位对在验收中为验收组所 提供的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安排、支持、协 助表示感谢。
三、 宣布验收结论。 四、请被验收单位负责人讲话。
14
编辑版ppt
验收所发现的普遍存在的问题
硬件: 实验室设置
仪器设备:在用标识、校准状态(扩增仪、 加样器、温度计、酶标仪)、温湿度计
15
编辑版ppt
验收所发现的普遍存在的问题
串联质谱法两种扫描方式检测干血滤纸片上氨基酸含量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a
and
clinical evaluation
assay
highly
sensitive
PCR—revel3[,e hybridization
of
for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anogenital
human papillonmvims.J Clin Microbiol,1999,37:2508-2517.
方法学评价方面的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性丢失法和 多反应监测法检测干血滤纸片上氨基酸含量的精密度和准 确度性能验证情况,选择最适扫描方式,为实验室开展该项 目检测提供方法学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1.标本来源: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质控部门提供的 2009年度用于大规模室间质评的定值质控纸片,批号分别 为921、922、923、924。定值纸片上含有5种定值氨基酸,分 别为蛋氨酸(Met)、异亮-亮氨酸(Leu—tie)、苯丙氨酸(Phe)、
other HPV types.J
Dis,2001.183:8-15.
of 27
【5]Gravitt PE,Peyton CL,Apple RJ,et a1.Genotyping
papillomavims types by
using
human
a
L1
consensus
PCR products by
single・hybridization,reverse line blot Micmbiol,1998。36:3020-3027.
本岛津公司),APl2000型质谱分析仪(美国ABI公司),
万方数据
主堡捡笙医堂盘查垫!Q生垒月筮塑鲞筮鱼翅£坠!』!坐丛鲤:』婴!垫!Q,!些箜:盟璺§ 96孔板氮吹仪(北京众益中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5种氨 基酸同位素内标(2H3.Met
儿童EB病毒感染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

儿童EB病毒感染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侯安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北京100050)【关键词】儿童EB病毒感染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EB病毒(Epstain-Barr virus,EBV)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双链DNA疱疹病毒,常引起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少数可发生慢性活动性感染(CAEBV)及EBV相关噬血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HLH)等多种疾病,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
1EBV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EBV在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许多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发生在1岁以前。
到成人期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感染过EB病毒[1]。
唾液腺是EBV的藏身之地,故EBV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粪便、血液及性传染,而飞沫传播并不重要。
即使是恢复期或潜伏感染者,仍具有较高的传染性。
研究发现,半数EBV携带者的漱口液中含有该病毒,伴有扁桃体肥大者更易传播病毒[2]。
EBV的临床感染有两种方式,即裂解感染和潜伏感染。
EBV经口咽部感染人体,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增殖,而后进入血液循环。
因B淋巴细胞表面有EB病毒的特异性受体CD21,故该病毒多数情况下仅感染B淋巴细胞,但也可使T细胞、NK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感染[3]。
病毒感染后刺激CD8+T细胞大量增殖活化并表达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对病毒感染靶细胞发挥杀伤作用,原发感染自愈。
不过,病毒基因组在少部分B淋巴细胞内始终潜伏,使受感染者成为终生带毒者[1]。
机体免疫功能不全时,潜伏感染可再激活而发生CAEBV等多种疾病。
EBV特异性细胞毒杀伤细胞活性缺乏,IFN-γ合成不足及NK细胞功能受损等均可能参与其发病机制。
2儿童EBV感染的临床表现2.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IM是原发性EBV感染所致。
我国IM发病高峰在学龄前和学龄儿童,主要表现有:①发热,约1 2周或更久;②咽峡炎、扁桃体炎:可有灰白色渗出物,酷似化脓性扁桃体炎;上腭可现瘀点;③淋巴结肿大:颈部最常见,可持续数天、数周甚至数月;④肝脾肿大,谷丙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可升高;⑤非特异性充血性皮疹;⑥其他:国外报道50%病例早期可见眼睑水肿,国内相对少见;但也有报道发生率可达48.71%[4]。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突变检测技术的开发及应用说明书

年份 2019推荐奖种 医学科学技术奖项目名称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突变检测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推荐单位 推荐单位:广东省医学会推荐意见: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全球最常见的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估计全球有4亿人受累。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方法为传统化学法,这些方法准确性较差,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特别对隐性携带者(杂合子)的孕妇易漏诊,从而造成未对出生的患儿进行应有的临床指导,危及患儿的健康或生命。
本项目是基于PCR-反向点杂交技术的基因检测方法,一个实验同时检测G6PD基因常见的17个位点20种突变,能直接对待检者的基因型进行确诊,具有准确性高、特异性强,能检出基因隐性携带者等优点。
用本法进行检测不需要贵重的专用仪器,只需要PCR实验室常规的设备即可,适用于在国内高发区医院包括广东地区医院大范围推广使用。
目前G6PD缺乏症化学试验检测已是高发区(包括广东省)婚检和产前检查的常规检测项目之一,但基因检测方法还基本未开展,因此,为了增加检测的准确性,降低发病率,应针对高发区的婚检夫妇、孕妇和新生儿开展G6PD缺乏症基因检测,建立患者遗传病档案,及时向患者或其监护人说明该病潜在的危险性,避免服用氧化药物或食用蚕豆等,以防患于未然,保护儿童的健康成长。
因G6PD缺乏症人口基数大,本项目检测意义重大,所以,本项目具有良好的应用市场。
综上,该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先进性和社会效益,对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中华医学会医学科学技术奖申报条件,同意提名中华医学会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项目简介 一、技术内容G6PD缺乏症是全球最常见的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临床上表现为新生儿黄疸、蚕豆病、药物性及感染性溶血等疾病,如发生急性溶血、新生儿核黄疸等重大疾病不及时救治将危及患儿生命及留下严重后遗症。
本项目是基于PCR-反向点杂交技术的基因检测方法,是国内首款检测G6PD基因17个位点共20种基因突变(95A-G、392G-T、487G-A、493A-G、517T-C、519C-T/G、592C-T、835A-G/T、871G-T、1004 C-T/A、1024C-T、1311C-T、1360C-T、1376G-T、1381G-A、1387C-T、1388G-A)的产品。
WS 296—2017麻疹诊断

ICS11.020C 59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 296—2017代替WS 296—2008麻疹诊断Diagnosis for measles2017-07-24发布2018-02-01实施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缩略语 (1)3 诊断依据 (1)3.1 流行病学史 (1)3.2 临床表现 (1)3.3 实验室检测 (1)4 诊断原则 (2)5 诊断 (2)5.1 疑似病例 (2)5.2 临床诊断病例 (2)5.3 实验室确诊病例 (2)5.4 排除病例 (2)6 鉴别诊断 (2)附录A(规范性附录)血清学诊断方法 (3)附录B(规范性附录)病原学诊断方法 (7)附录C(资料性附录)麻疹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11)参考文献 (15)前言本标准第5章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WS 296—2008《麻疹诊断标准》。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WS 296—2008同时废止。
本标准与WS 296—2008相比,主要修改如下:——修改了缩略语(见第2章,2008年版的第2章);——修改了麻疹的诊断依据(见第3章,2008年版的第3章);——修改了临床诊断病例的定义(见第5章,2008年版的第5章);——增加了实验室检测方法的标准操作(见附录A和附录B,2008年版的附录A和附录B);——增加了麻疹流行病学,尤其是新形势下麻疹传播呈现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并发症等内容(见附录C,2008年版的附录C)。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会明、许文波、余文周、李兴旺、马超、张燕、谢正德、郝利新、郑慧贞、谢淑云、苏琪茹。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15983—1995;——WS 296—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