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理论浅析
意境——工笔花鸟画之魂

隋境” 是指人生经历的境界 ,意境” “ 是指 内心意识的境界。 诗论意境的发
展 不断 推动 着 绘 画 “ 意境 ” 生 。 画 “ 境 ” 识 的 明确 提 出 , 产 绘 意 意 在北 宋 郭 熙 、 思父 子 所写 的 《 泉 高致 》 书 中有所 记 载 , 中谈 到 :诗是 无 形 画 , 郭 林 一 书 “ 画是 无 形诗 … ・既画 之 生意 , 岂易 及乎 ? 界 已熟 , ・ 亦 境 才能得 心 应 手 , 能 方
映射万象 , 代山川而立言。 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 交融互渗, 成就一个莺飞鱼跃 , 活泼玲珑, 渊然而深的灵境 ; 这灵境就是构 成艺术之所 以为艺术的 ‘ 意境一。 这种意境 “ 以字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 , 赏 玩它的色相 、 秩序 、 节奏、 和谐 , 借以窥见 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 化实景 而为 虚 境 , 形象 以为象 征 , 人 类最 高 的心 灵 具体 化 、肉身化 ” 从 而 提 创 使 。 出了艺术的最高境界。 意境是中国艺术的灵魂 , 凝聚着 中国艺术的根本精 神 , 是绘 画作 品追 求 的最 高 境界 , 也 因此工 笔 花 鸟画 也无 从 例 外 。 意境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 从诗论到文学创作, 再到绘画艺术的意 境追求, 在它的生成过程 中, 出现了 “ 、“ 、 意象” “ 等一系列 意” 象” “ 、 境” 重要的美学概念, 这些概念的提出和深入讨论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意境理论的 发展和 丰富, 也是谈论意境精神实质必不可少的因素。 意 境 理论 的 形成 是 以 中国古 代 哲学 思 想为 基本 原则 和 依 据 的 , 而老 子 的“ ” 范畴 又 是 中国古 代哲学 中最具 普 遍 性的 范 畴 。 道 的 因此意 境 理论 的讨 论 离不 开 老子 的道 家哲学 。道 ” 老子 哲 学 中的 核心 概 念 。 他看 来 ,道 ” “ 是 在 “ 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普遍的、 统一的规律 , 也是人类社会包括人类精神生活的 本质和最高境界。 道 “ 代表了当时中国古典哲学最高的思维水平。 老子 ・ 《 二 十一章》中写到 “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 惚兮比兮, 其中有象。 老子指 出, ” 道 虽恍惚无形 , 却又确实存在 , 它的表现是通过 “ 来实现的。 象” 即是抽象的道 是通过具体的感 陛的 “ 表现出来的。同样 , 《 象” 在 易传》中记载:古者包牺 “
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色作者:李娟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07期摘要:工笔人物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画种之一,早在先民制作的岩壁画和彩陶纹样中初露端倪,至春秋战国已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
中国传统工笔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规范体系和鲜明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不似之似以线立骨以意赋色意象布局装饰风格工笔人物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画种之一,早在先民制作的岩壁画和彩陶纹样中初露端倪,至春秋战国已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
两千多年来,我国古代优秀的工笔人物画家从来就不满足于对自然的简单模拟,而总是努力追求艺术形象的神韵意趣和个人性灵情操的表现,使作品达到写意传神。
因而,中国传统工笔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规范体系和鲜明独特的风格,可以概括为造型、色彩、构图、装饰和风格五个方面。
一、不似之似早在一千五六百前东晋顾恺之就提出了“不似之似”的著名论点。
阐明了艺术形象采源生活,以及形神互相依存和以神为主导等理论。
何谓“不似之似”?它是如何提出来的?王绂在《书画传习录》中有所阐明:“东坡此诗盖言学者不当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也。
然而神游象外,方能意到圆中,今日或寥寥数语,自矜高简,或重庆叠屋,动日不求形似,岂知古人所云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
”清代画家方薰也作过比较确切的解释:“古人谓之不尚形似人,及形之不足而务肖神明也。
”黄宾虹说得更明白:“貌似尚易,神似尤难,东坡言徒取其形似者犹是儿童之见。
必于形似之外,得其神似,鉴赏。
故作画当以不似之似为真似。
”在“不似之似”的美学思想指导下,我国古代绘画从没有像西方绘画那样运用明暗块面、三度空间、焦点透视把物象画得非常逼真。
也没有像西方现代主义绘画那样彻底撇开自然物象,追求主观的抽象的表现。
在“以形写神”“不似之似”的要求下,传统工笔人物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以下特点:1.精简夸张的造型手法。
精简是我国传统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准则,刘勰云:“以少总多。
工笔画教学大纲

工笔画教学大纲一、导言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技法,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方式。
本教学大纲旨在系统地介绍工笔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帮助学习者全面掌握这门艺术形式。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工笔画的历史和发展背景,掌握其基本概念和特点;2. 学习工笔画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并熟悉使用方法;3. 掌握工笔画的基本构图与线条规划技巧;4. 学习工笔画的水墨运笔技巧和临摹方法;5. 提高观察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培养独立创作工笔画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工笔画概述a. 工笔画的定义与特点b. 工笔画的由来和发展历程c. 工笔画与写意画的区别2. 工具与材料a. 绘画工具(毛笔、笔洗、宣纸等)的选择与使用方法b. 绘画颜料(国画颜料、水墨等)的选购和保养3. 基本构图与线条规划a. 工笔画的构图原则与要点b. 线条的粗细、长短与运用技巧4. 水墨运笔技巧a. 渲染与渐变的方法与技巧b. 点、线、面的处理方式5. 工笔画的临摹与创作a. 熟悉名家经典作品的临摹与学习b. 运用工笔画技法创作自己的作品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与示范: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详细解析工笔画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2. 视频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录制教学视频,展示绘画过程和技术要点。
3. 实践操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内容。
4. 作品展示与评析: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展示,教师进行评析和指导。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包括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操作的技巧运用等。
2. 作品评估:评估学生的作品质量,包括线条处理、构图能力、用色技巧等。
六、参考资料1. 张善子,《工笔花鸟画百态》;2. 张伯英,《工笔人物画技法基础》;3. 谢希德,《工笔山水画技法与鉴赏》。
七、总结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工笔画的基本技巧和理论知识,培养观察力和创作能力,为将来的艺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鼓励独立思考和创作,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
工笔画入门技法

一、技巧部分1、分染:工笔画绘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
一支笔蘸色,另一支笔蘸水,将色彩拖染开去,形成色彩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
2、统染:在绘制工笔的过程中,根据画面明暗处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几片叶子、几片花瓣统一渲染,强调整体的明暗与色彩体系,称为统染。
3、罩染:在已经着色的画面上重新罩上一层色彩并局部渲染。
4、提染:染色接近完工时用某种色小面积、局部提亮或者加深画面称为提染。
5、烘染:在所描绘的物体周围淡淡的渲染底色用来衬托或掩映物体。
6、点染:用接近写意的笔法,一笔蘸上深浅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上连点带染,取灵动之意。
处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时候时常用到方法。
7、斡染:将一块色彩向四周染开。
画仕女脸颊的红晕时即是采用此法,工笔牡丹的绘制中也会用到。
8、醒染:在罩色过后色彩略显发闷的画面上用淡淡的深色重新分染,以引出底色部分,重新使画面醒目。
9、复勒:设色完成以后,用墨线或色线顺着物体的边缘重新勾勒一次。
10、水线:工笔画常用手法之一。
工笔设色中遇到物体的边缘或者线条的时候,经常会采用留一道亮边的手法来区分局部色彩或用来保留线条或用来体现物体的厚薄程度,这条亮边就称之为水线。
同时,保留水线也能较好的体现出工笔国画所独有的装饰趣味。
11、立粉法:点花蕊的重要手法之一。
长锋笔饱蘸粉黄(藤黄+白色),也可略调一点胶进去,色彩的浓度要非常大,同时竖立笔中锋,缓慢点出蕊的形状,湿润时色彩会高出纸面1毫米左右,等待干了就会形成两边高中间凹的视觉效果,很有立体感。
二、色彩部分1、草绿:约70%花青+30%藤黄调配而成,画工笔花卉的叶子最常用的色彩之一。
2、汁绿:约80%藤黄+15%花青+5%朱磦调和成的嫩绿色,常用来作为反叶的底色和嫩2、叶的底色。
3、xx:草绿中微加墨或微加点胭脂,常用来罩染处于暗部的叶子色彩,薄薄的老绿也可用来渲染反叶。
4、xx色:约70%藤黄+20%朱磦+10%三绿调配而成,加大量水以后常用来刷背景,也可作为嫩芽和托叶的底色。
中国美术史六法论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六法论名词解释中国美术史中的“六法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体系。
“六法论”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
这六法分别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先来说说“气韵生动”,这一法可以说是六法的灵魂所在呀。
它强调绘画作品要传达出一种生动的气息和神韵。
就好比我们看一幅人物画,画中的人物仿佛有自己的生命力,他的神态、姿态都像是活的一样。
例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画中的洛神衣袂飘飘,眼神中透着灵动与哀怨,整个画面仿佛有一股仙气在流动,这种难以言喻的生动感就是“气韵生动”的体现。
画家通过对人物形象、场景氛围等多方面的塑造,让观众能感受到画面背后的生命力和情感。
“骨法用笔”也很关键呢。
这里的“骨法”主要是指用笔的力度、线条的表现力等。
中国画非常注重线条的运用,线条就像是画面的骨架一样。
像吴道子的画作,他的线条充满力量感,笔锋转折之间,人物的轮廓、服饰的褶皱等都被生动地表现出来。
他的线条粗细变化、刚柔相济,使得画面既有形式上的美感,又能很好地塑造形象。
“应物象形”就是要准确地描绘对象的形状。
画家要对描绘的事物有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把握。
比如花鸟画中对花鸟形态的描绘,画家需要熟悉各种花鸟的形态特征,从羽毛的纹理到爪子的形状等。
像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画,他笔下的花鸟栩栩如生,这离不开他对花鸟细致入微的观察,从而能够在画面上精准地呈现出花鸟的形状。
“随类赋彩”则涉及色彩的运用。
画家根据不同的对象类别赋予相应的色彩。
在传统的中国工笔画中,色彩的搭配和运用都非常讲究。
比如描绘宫廷建筑,会用到鲜明的红、黄等颜色来体现皇家的威严;而描绘山水时,可能会用青、绿等颜色来表现自然的清新。
“经营位置”是关于画面构图的法则。
画家要精心安排画面中各个元素的位置,使画面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美感。
像马远的山水画,他常常采用“一角”构图,将画面的重点集中在一角,而留白之处却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独特的构图方式让他的画作独具魅力。
新工笔画的发展历程和前景探析

一、新工笔的背景从20世纪初以来,在社会背景和西方艺术的影响下,工笔画创作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掀起了一波“吐故纳新”的浪潮,这种绘画现象被称为“新工笔”,当时受到了许多艺术家、理论家们的长期关注。
现如今,“新工笔”画在绘画界仍然还是画家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理论家们一直研究的课题。
事物的发生都是从古至今传承与现实发展日积月累产生的必然结果,“新工笔”就是如此。
在整个中外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传统工笔画所描绘的物象已经不能满足年轻的艺术家,认为他们是已经脱离了自身人生体验的事物。
因此,如何能从这种传统的模式下脱离出来成为这些艺术家们思考的问题,并试图将其从技法和精神层面完成跨越。
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自我欣赏的东西,还要符合大众审美和格局才会更加具有说服力。
所以,当代的工笔画既要精致入微,也要浩如烟海,这就是时代的变局。
回首中国的绘画历史,可以看出从清代后期开始,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使画家们对自身的画种开始有所改良,对此“新工笔”的萌芽就此产生了。
但是也是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因为一些技术原因只停留在了表面,所以并没有更深层次的进展。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出现了于非,陈之佛等人对传统图示的不断改良,有了新的尝试,并创作了一批颇具新意的工笔作品,这是一次重要的推进。
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艺术思潮的不断推进,中国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一些艺术家、理论家开始了新的探索和艺术思考。
然而也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面对新艺术的大发展趋势,如何从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契合点,是诸多摘要:随着当今社会文化和背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理念、想法和审美都产生了一定的是在工笔画创作中,涌现出了一批“新工笔”画家,“新工笔”的出现也绝非偶然,是受历史的俱进的绘画理念所影响。
近几年“新工笔”的各类展览与艺术理论研究逐渐增多,让笔者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究其根本,“新工笔”是艺术家们为我们带来的新思想的体现,我们需要跟脚步来探究其发展与兴起。
浅谈中国画创作中笔墨语言的归纳与提炼

ˉArtPan
艺术理论ˉ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理论,认
为“得心源”重在画家自身的感悟。
作为最后的艺
术创作阶段,唯物唯心参半,创新笔墨语言,再加
上人生沧桑机缘淬炼,心志为源,不得不画。
画家
得禅悟道,物我两忘,我为自然,心志为笔墨,是
最高的艺术追求。
作为笔墨语言的最高境界,得心源要有前期的
厚重积淀,又要有自身修为的参悟,更要经过人生
特殊的磨砺。
典型的大家早有徐渭、朱耷,都经风
经雨,冰火磨砺,精神的宣泄加上笔墨的功力,才
有惊世骇俗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画历史上的经
典。
吴昌硕称赞徐渭“青藤画中圣”,郑板桥刻章自
称“青藤门下走狗”,大家如此称谓可见一斑。
后有
近代“北齐南黄”之黄宾虹,年近七十参悟山水而
得其法,故人言“不长寿,就没有黄宾虹”。
李可染
先生有两方印“废画三千”和“所要者魂”,高度概
括了中国艺术的探求之路,只有在遵循艺术创作的
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积极创新,终将悟
得“非常道”,作品自然随性,物象万千溶于法度,
气质浑显而笔墨力道自然,铸造笔墨语言。
浅谈中国画创作中笔墨语言的归纳与提炼文ˉ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ˉ姜
灵[内容摘要]中国画笔墨语言须要在外修物象、内化心源的基础上加以整合,综合外因和内因,并且努力寻求吻合自身艺术气质的元素,归纳与提炼,三位一体,天人
合一,达到语言创新。
[关键词]中国画创作笔墨语言修物象内化心源语言创新。
工笔花鸟论文(通用篇)

工笔花鸟论文(通用篇)一、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之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工笔花鸟画是花鸟画中能够生动、形象表现事物的一个画种,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不仅见证了朝代的更替,也目睹了由朝代更替所衍生的历史文化的巨大差异,工笔花鸟画领域产生了很多杰出的画家,诞生了许多传世佳作。
1.中国古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花鸟画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约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
而使工笔画这一画种初见雏形的则是帛画《人物龙凤图》,它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
在帛上作画,尽管线条粗硬,但能较好地表现人和动物的形象。
秦汉时期,工笔画造型生动,赋色与线条配合得当,如墓室壁画《二桃杀三士》。
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八描”的工笔画创作手法得到发展,线条运用到位。
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这一时期花鸟画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
在唐人研究的基础上,五代十国时期涌现出众多具有专长的画师,逐步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
宋代是工笔花鸟画发展的鼎盛时期,技法成熟,而且创造出多种风格流派的画法,如勾填法、白描墨染法等。
元代,工笔花鸟画的画风由艳丽转为清丽,配色更加雅致。
明朝,以梅、兰、竹、石为题材的工笔花鸟画占据主流。
清代,受西式画法的影响,明暗法广泛运用到工笔花鸟画中。
2.近现代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受到战争的影响,工笔花鸟画从清末逐渐呈现衰微的趋势,即便在这一不利于工笔花鸟画发展的时期,仍有很多画家为创作不懈努力,如陈之佛等。
清朝灭亡以后,中国绘画进入了中国艺术史的近现代时期,东西方文化碰撞剧烈,工笔花鸟画挣脱了落后的思想枷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改变也影响着工笔花鸟画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稳定为艺术的繁荣提供了保障。
3.当代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当代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基于市场经济极其繁荣的背景,绘画艺术多元化态势显着。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激发了工笔花鸟画家强烈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是人们思想意识改变,对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更多持支持态度,推动工笔花鸟画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