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比较谈

合集下载

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

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

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中所蕴含的悲悯的力量,以及这些作品所揭示的精神走向。

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对人性的精准描绘而广受赞誉。

这三部小说更是余华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它们不仅展示了余华独特的文学风格,也反映了他对社会、历史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通过对这三部作品的细致分析,我们将看到余华如何通过悲悯的视角,描绘了普通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的命运沉浮,以及他们在面对苦难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力量。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余华在作品中如何呈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他对人性中善恶、美丑、生死等主题的深刻反思。

本文还将关注余华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精神走向。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余华如何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表达了他对人性、道德和伦理的坚守与追求?他又是如何通过文学的力量,传递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悲悯?这些问题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最终,本文希望通过对余华三部长篇小说的深入解读,能够揭示出悲悯的力量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它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我们也期待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余华长篇小说概述余华,这位当代中国文坛的杰出作家,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尊敬。

他的三部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更是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活着》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福贵一生的苦难历程。

福贵经历了家破人亡、战争磨难、社会变革等多重打击,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

这部小说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深刻描绘,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以及对命运的无奈与接受。

《许三观卖血记》则是一部关于生存与尊严的深刻寓言。

许三观作为一个普通的市民,通过卖血来维持生计,同时也在卖血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读完《活着》后,我紧接着读完了余华的另一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

这两本书在叙事视角上有很大的不同,《活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而《许三观卖血记》则是第三人称。

通过这两个不同的视角,我仿佛跟随着作者余华,游走在“我福贵”与“他许三观”之间。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在面对生命的离合悲欢时的坚韧与顽强,而《许三观卖血记》则展现了一个家庭在面对生命的离合悲欢时的无奈与坚守。

福贵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却很少哭泣,而许三观则常常因为无助而落泪。

这两个人在时代的浪潮中,努力地想要抓住自己的命运,然而却始终无法挣脱命运的束缚。

现实的荒谬在余华的小说中屡见不鲜,书中的人物们在荒诞与温情、守望与迷失、直面与背离中,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

而卖血,成为了他们为了更好地活下去的一种方式。

许三观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自幼失去父母,被四叔送到爷爷那里,他对四叔心存感激,后来也常常因此事而对儿子说:人要有良心。

他第一次卖血得到三十五块钱,他念叨着要好好利用,因为这是用卖血换来的,这体现了他对自己生命的珍视。

他追求玉兰是一种自我给予,我并不认为他花钱追求玉兰是没意思的,因为他花的钱是卖血换来的,这是一种愿意用生命对一个女人好的热诚。

他起初对一乐的漠然,是遗憾与愤怒的交织。

他后来连续卖血以换取一乐的健康,这是他对一乐无条件的父爱。

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在世人眼中没有出息,却有着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善良的本性。

他在自己组建的家庭中不断付出,努力填补着因失去父母关爱而留下的空缺。

岁月的洪流滚滚向前,时代的曲折反而让许三观一家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许玉兰与何小勇的事情一直是许三观心中的一根刺。

文革时期,许三观自己送饭给许玉兰时,为了能让她吃得好一点,他把红烧肉特意埋在饭下面。

而在这个时期,许玉兰坦言:这个家里只有你在乎我。

饥荒时期,一乐和许三观之间的矛盾也因此得到化解。

饥饿让人失去了追求,失去了惹是生非的力气,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脆弱,肚子主宰了头脑。

2021年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

2021年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

华南师范年夜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欧阳光明(2021.03.07)本科生结业论文题目《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院(系)名称:文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师范)办学形式:函授年级:级班别:龙华班姓名:陈梦丹学号:155307086008论文题目:《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评语:评分:指导老师:《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摘要:苦难是余华小说的母题,可说他的小说堆满了苦难。

在这无数的苦难中我们不难看出宿命的力量。

正是在这些布满宿命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余华对现实人生的关注。

本文通过运用中国儒道思想和西方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理论了解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遭此命运者的人文关怀。

通过上述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余华的小说与以前的小说不合。

余华的90年代小说其实与否定人间个体或者人格而把它看作为全体或者历史的一部分的文革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学、希望作为领导历史的主体的人间的恢复的80年代文学,主要描写变革开放以后矮小和无力的个体状态、重视天性和欲望的存在的光秃秃的样子、被疏远的个人到内面逃避、主体的丧失标的目的的90年代文学的一般的倾向有区别。

那就是探问对人间的新的观点和要树立新的主体的可能性。

另外,它要试图恢复以前在社会主义的全体主义存在论里被否定的人间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人格。

那个人格不是只专心自己、属于自己的框架里,而是能够容纳他人的毛病、他人受伤的伤口,甚至于将他人的担子也情愿自己承担,通过这种树立代赎的主体而提示互相能够相爱的真正的人道主义的主体。

这就是余华小说在90年代文学史里能够占共同的位置。

关键词:许三观;生存哲学;宿命;苦难;喜剧;超出;引言:从没有读过这样的小说,真实而又平淡。

看完《许三观卖血记》后,我的心里像五味瓶一样,各种各样的感觉全都涌了出来,尤其是当看到许三观想为自己卖一次血的时候,结果血管头却说,他的血现在只能当作油漆了,可怜这个许三观竟然在自己想为自己卖血的时候,却已经没有了这个机会。

对《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

对《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

对《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都是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人性思考的文学经典。

《活着》描绘了中国农村一位平凡人的一生,通过讲述主人公福贵的人生经历,作者余华深刻地展现了农村老百姓在中国几十年的历史变化中所面临的无尽磨难。

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家族生活,借助对不同时期的中国社会的描述,深刻地反映了一位普通人的生命轨迹。

小说中展现的农村生活的味道,引人深思:家族的变故、革命前后的社会改革、文化大革命和市场经济改革等各种变化,无不对人物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许三观卖血记》描绘了一位贫苦出身的农村青年,因经历多次的失败而决定出卖自己的鲜血给医院试验,从而换取一些小钱养活自己的家人,并最终实现自我的价值。

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表现了农村青年情感的波动和交错,深刻反映了中国新时期青年的思想和行为。

总的来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两部小说都是以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为背景,深刻反映了人的命运和社会进步变化的深刻内涵,是具有深远人性思考的文学经典。

从《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

从《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

论文题目:从《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摘要: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余华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在文坛崭露头角,他热衷于对暴力、苦难、恐惧尤其是死亡的叙述,例如《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死亡叙述》、《西北风呼啸的中午》等作品,无一不是叙述着人性的暴力、罪恶、丑陋,余华用一种冷静的叙事话语,营造出了一幕幕血腥而又紧张的情节氛围,但这种先锋的叙事方式并不为大多数读者所接受。

从1990年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余华的写作风格发生转变,从冷漠的叙述暴力、死亡转向对生命的体恤和温情,改用了一种体恤性的语言来表述,整个叙述变得非常质朴、简单,完全不同于前期的先锋倾向。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是他风格转变后的代表作品。

本文主要运用作品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主要针对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从创作主题、人物形象、叙事话语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浅析了这一转变的原因及意义。

关键词:余华;写作风格;转变;原因;意义Abstract:Key words:yuhua;目录导言-------------------------------------------------------------- 1 一、分析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 1 (一)创作主题的转变------------------------- 1 (二)人物形象的转变------------------------- 2 (三)叙述语言的转变----------------------------------------------- 二、分析作者写作风格转变的原因---------------------- 13(一)先锋文学本身的原因---------------------------------------- 13(二)作者的个人原因---------------------------------------------- 14(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15三、余华写作风格转变的意义---------------------------- 16 (一)对广大读者的意义------------------------------------------- 16(二)对作者自身的意义------------------------------------------- 17(三)对整个社会的意义------------------------------------------- 18结语---------------------------------------------------------------------- 18 参考文献---------------------------------------------------------------- 19 在校发表的学术论文------------------------------------------------- 20 致谢---------------------------------------------------------------------- 20从《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导言:余华在当代文坛上可以说是一位小说大家,虽然他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但他的每部作品在质量上都是取胜的。

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

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

华南师范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院(系)名称:文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师范)办学形式:函授年级:2015级班别:龙华班姓名:陈梦丹学号:155307086008论文题目:《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评语:评分:指导老师:《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摘要:苦难是余华小说的母题,可说他的小说堆满了苦难。

在这无数的苦难中我们不难看出宿命的力量。

正是在这些充满宿命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余华对现实人生的关注。

本文通过运用中国儒道思想和西方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理论了解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遭此命运者的人文关怀。

通过上述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余华的小说与以前的小说不同。

余华的90年代小说其实与否定人间个体或者人格而把它看作为全体或者历史的一部分的文革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学、希望作为领导历史的主体的人间的恢复的80年代文学,主要描写改革开放以后矮小和无力的个体状态、重视本能和欲望的存在的赤裸裸的样子、被疏远的个人到内面逃避、主体的丧失方向的90年代文学的一般的倾向有区别。

那就是探问对人间的新的观点和要树立新的主体的可能性。

另外,它要试图恢复以前在社会主义的全体主义存在论里被否定的人间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人格。

那个人格不是只专心自己、属于自己的框架里,而是能够容纳别人的错误、别人受伤的伤口,甚至于将别人的担子也情愿自己负担,通过这种树立代赎的主体而提示互相能够相爱的真正的人道主义的主体。

这就是余华小说在90年代文学史里能够占独特的位置。

关键词:许三观;生存哲学;宿命;苦难;悲剧;超越;引言:从没有读过这样的小说,真实而又平淡。

看完《许三观卖血记》后,我的心里像五味瓶一样,各种各样的感觉全都涌了出来,尤其是当看到许三观想为自己卖一次血的时候,结果血管头却说,他的血现在只能当成油漆了,可怜这个许三观竟然在自己想为自己卖血的时候,却已经没有了这个机会。

《活着》和《许山观卖血记》的读后感对比

《活着》和《许山观卖血记》的读后感对比

读后感在读过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后,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太过凄惨了,读后有一股气堵在心中,久久不能散发。

而《许三观卖血记》虽然也有苦难,但在苦难中还有些许的温情,给人以安慰。

《活着》记叙了福贵家庭内部的七次死亡:福贵年轻时沉迷赌博,败光家产,父亲被气得撒手人寰;母亲在福贵被抓壮丁离家两个月后病重去世;儿子有庆为了救县长夫人,抽血过量身亡;女儿凤霞生下孩子大出血去世; 妻子家珍在重病和多重打击下离世;女婿二喜在一场建筑工地事故中意外死亡;小说的最后,外孙苦根因为饥饿过度,吃豆子撑死。

父母、妻子、儿女、女婿、外孙相继离世最后只剩福贵一个人活着,和那只名叫福贵老牛相依为命。

在艰难和困顿的时代,我觉得亲情是支撑活下去的勇气。

可福贵却一直在经历亲人的离世,在悲苦中虽有生的希望,但亲人一个接一个的离世无疑是把悲伤无限拉长。

在儿子有庆死后,妻子女儿是他的活下去的希望,女儿死去留下了外孙给了生的希望,但当苦根也死后,他的希望还有吗?可福贵还是活着,一个人活着。

我总在想,福贵活着是不是比死更难受。

然而,在福贵的一生里,唯一不变的是他活着的意志,他在努力活下去,那怕是苟活,他也在寻求着。

就像小说中所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这本书虽以活为题,但全书却充满了死亡,读这本书感觉到死亡如此之近,满溢着尖锐苦难与悲伤。

比起《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就要温和多了。

许三观的一生平凡而又不凡,他这样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本该平淡无奇,但生活的苦难使他卖了12次血。

他通过卖血顽强地活着,使他的人生变得不凡:第一次卖血为证实自己的身体健康;第二次卖血为娶妻生子;第三次卖血,是一乐将方铁匠儿子打伤,为偿还方铁匠家医药费而卖血;他卖血是为了在自然灾害时期给家人吃上一顿饱饭;他卖血是为了救不是自己亲生的一乐,这一次许三观前后5次卖血,差点因此失去性命。

《许三观卖血记》中虽然也充满了苦难,但苦难中却处处有着温情。

《许三观卖血记》、《活着》之女性分析

《许三观卖血记》、《活着》之女性分析
《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之女主人公形象分析
REPORT
作者:
余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余华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男性形象,其小说中的“ 女性形象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在这些形象中,也不乏 一些有血有肉、性格鲜明、体现着民间女性真实生活状态的 人物,如《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玉兰和《活着》中的家珍 ,她们都是基层女性形象的代表,具有民间女性特有的性格 。面对生活的苦难,她们表现出了生命的韧性与顽强。
•3.精明能干、勤俭持家。
• 许玉兰除了“泼”之外,她的精明能干令人印象深刻。 许玉兰能用为数不多的衣服搭配出时髦、靓丽的最好效 果,吸引着全镇男人的眼光。婚后,她利用许三观厂里 发来的线织白手套.分别给三个孩子织了线衣。在好几 年的时间里,许玉兰靠年复一年的积累,终于用精纺的 线手套给自己织了一件精纺的线衣。小说中有一段对许 玉兰买菜情形的精彩描写,通过林芬芳的眼睛,我们看 到了一个干练的家庭主妇。
正像富贵所说的“家珍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心里对我不满,脸上不让我看 出来,弄些拐弯抹角的点子来敲打我。”
虽然家珍采取的行动毫无成效,但她始终对福贵不离不弃。就连反抗也透 着一丝温柔。
记得家珍挺着大肚子去赌场找福贵,福贵对她又打又骂,但她自始至终都 是那么平静,福贵对她无可奈何,只能叫人把她拖丁出去。
用福贵的话说,家珍是个好女人,更是位贤妻。
• 家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就凭着要和家人在一起这唯一的 生活希望,她顽强地和病魔做着斗争。然而,随着有庆和 凤霞的死,终于打倒这个坚强的女人给了家珍沉重一击。
• 3.仁慈善良、重情重义。
• 家珍的仁慈与善良在小说中处处可见。为了使福贵浪子回头,家珍忍受着 侮辱与打骂。
• 闹饥荒时,家珍为了家人带病去娘家要来一小袋米,可谓弥足珍贵,被全 家视为救命稻草。队长闻风前来讨要,虽然不舍,但她还是流着眼泪,忍 痛抓给了队长一把。有庆为了救春生的老婆而送命,家珍一直不肯原谅春 生。“文化大革命”时,春生忍受不了非人的折磨,有了轻生的想法,家 珍抛却了丧子之恨,鼓励春生要活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比较谈
【摘要】同为余华的成名之作,《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在深层语义结构上有相似之处,体现在对“重复”的运用上;另外,在叙述方式、随意性、倾向性、节制性上的差别显而易见。

仔细分析两篇作品的叙述与主题,便能体会作家精心(或刻意)的设计,从而全面理解作家与作品。

【关键词】结构;重复;叙述重复;主题重复
余华说:“一部小说给人的力量并不是因为语言有多么华丽,人们看到的还是你对生活究竟有多大感受力,或者说你对世界有多少洞察能力。

”下面我将就这两部小说的暴力和死亡主题谈起,体味生存中的磨难和艰辛困苦,聆听作者所隐含的心声,进而挖掘出有新意的文学元素—重复的运用,组合成此篇比较之谈。

在阅读《许三观卖血记》的过程中,我屡屡想到余华的另一部长篇《活着》。

《活着》以连续性的死亡事件为结构,叙述了主人公福贵的大半生。

先是父亲摔死在粪缸旁,接着母亲病死,后来儿子有庆死于献血,女儿凤霞难产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死于意外事故,最后外孙苦根因吃豆子撑死。

小说从福贵亲人的连续死亡中获得叙事的动力,推动着主人公走上孤身一人的结局。

故事的发展意味着福贵不断失去亲人。

《许三观卖血记》讲的是一个不同的故事:许三观为生活所迫,不断以卖血来为生。

不过,“主人公不断丧失某种有价值的东西”①—作为小说叙事的深层结构,与《活着》完全相同。

从福贵身边死去的亲人置换成许三观的鲜血,不断从他的身体中流失,完成相同的语义内容:丧失。

在这个角度上,以《福贵丧亲记》重新命名《活着》,也未尝不可。

指出两部小说在深层语义上的相似,并不是最终目的。

要指出另一个意味深长的相似点,即余华对“重复”的喜爱。

死亡事件的重复发生完成《活着》的叙事,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接二连三的卖血行为以主导动机的方式结构了整部小说。

并不是任何重复都是有意义的,像那种毫无变化的重复。

在童话叙事中,重复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法。

就像一个孩子听大人无数次讲同一个故事一样,他们都兴致勃勃。

这是因为讲述者的全神贯注,绘声绘色,而不是无所用心。

余华的创作中,叙述重复和主题重复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叙述重复的瓦解力使小说与既存世界之间存在着紧张的对抗关系。

同样主题重复的积累也造成对生活世界的远离。

两者成为先锋小说实施“叛逆”品性的有效策略。

余华在《活着》前言中写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

他认为,“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伴随着“敌对的态度”的消失,叙述重复—先锋小说家曾经赖以制胜的法宝不再受
宠。

不过主题重复依然“重复”着,《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就是如此。

但是,寓含于主题重复中的某种致命的爆发力能不能和小说家与世界形成的平衡关系相协调,这是一个有待观察的问题。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在这一点上引起读者浓厚的兴趣。

福贵亲人连续非正常的死亡,难道没有可能把他推入彻底的绝望中?在重复性死亡的叙事惯性中,怎样才能使“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以及“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拥有喘息的空间?同样,继续着《活着》主题的《许三观卖血记》中,呈加速度进行的重复卖血的行为同样有理由使许三观陷入苦难的深渊。

如果他最终像《活着》中的有庆那样死于输血,也不会使人感到意外。

当然,作者有足够的自由和能力安排一个并不触目惊心的结局。

不过,主题重复所产生的巨大叙事力量却无法被作者左右,这就像打开的潘多拉的盒子。

如何才能阻止灾难性事件的积累所导致的最后致命一击?
《活着》引入了一个旁观者—叙述者“我”,福贵的丧亲史由他“委托叙述”,中介的作用使福贵的苦难减少了直观性。

同时,叙述者“我”与福贵在一起的现在进行时场景频繁的安插于福贵过去进行时的叙事中。

时空的转换延阻了福贵丧亲在叙事上的团结性,重复的死亡事件所积累的悲剧气氛在多次的时空交错中得以淡化。

主体重复的线性序列被打断,每一次重复产生的意义不能得到迅速的积累。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说是变形的“叙述重复”,叙述重复瓦解干扰了主题重复中沉重含义的形成。

其次,讲故事的叙述方式是小说的叙事时间从故事的结局开始,这意味着小说的主题重复是已经完成了的。

封闭式的结构限制了展开中的主体重复所可能带来的影响。

围绕着主体重复所设置的种种叙述障碍,使《活着》在一连串的死亡事件中消除了类似《现实的一种》的犀利和尖锐,与作者的艺术意图相吻合。

与《活着》不同,《许三观卖血记》没有运用叙事方式来控制主题重复,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贯穿了整部小说。

对主题重复的叙事惯性的束缚,来自于作者对重复性事件的精心设计。

小说中许三观一共卖了九次血。

第一次卖血促成婚姻;第二次卖血为了付方铁匠儿子的医药费;与林芬芳的偷情之后发生第三次卖血;第四次卖血是为了在饥荒之年改善生活;对儿子一乐在乡下苦境的同情导致了第五次卖血;第六次卖血是为了款待儿子二乐所在乡下的生产队长;为筹集一乐的医药费,许三观在去上海的途中连续三次卖血。

最后,许三观在晚年还有一次未遂的卖血,卖血时间的重复发生似乎是踩着命运不可抗拒的脚步,崩溃性的前景始终隐约可见。

但是,与以往的冷酷心肠不同,余华这次露出了温馨的面目。

许三观没有倒在反常的卖血中,甚至最后还有一个安详晚年的晚景。

卖血时间的重复所积累的不动声色的残酷性,经过精心的处理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程度上。

重复的卖血事件所积累的那无法直面的生存悲凉和残酷,被控制在可以承受的水平上。

就如一列快速驶向灾难的火车,经过多次减速和刹车,最后变成缓缓而行的一辆异常货车。

滚雪球般指向重大主题的主题重复改造成钟摆式的往复。

没有血淋淋的逼视以及触目惊心的结局,生活就是痛苦与欢乐俱存、崇高与卑琐共在的持续人生。

如果说滚雪球似层层积累的主题重复仿佛名与忧患之计的敲门声,于是某种出人意料的重大问题的逼近。

那么,钟摆式的往复则意味着一种宁
静、祥和,忍耐和达观的人生态度,这就是“活着”。

与《活着》一样,节制使《许三观卖血记》实现了作家的艺术意图,“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②。

的确,人生就是可以直面的人生。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显示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是啊,我们活着就是要面临种种磨难,无论是福贵还是许三观,从他们身上都能找出世人的影子,引人发思。

福贵那句朴实而又饱含人生哲理的话: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每每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真理;许三观那颗永不崩溃的心,也已成为失落者心中的座右铭。

【参考文献】
[1]杨绍斌.余华谈创作[M].当代作家评论,1999,(1).
[2]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序[M].南海出版社,1993,7.
[3]张洪德.余华:重复叙述的音乐表现.www.white_.
[4]论余华小说的转型及其策略.
[5]评许三观卖血记北大中文论坛.
[6]陈艳阳.试论余华小说的重复叙事和循环叙事[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2,(7).
[7]刘春勇.作为一种生存建构的坚韧——许三观卖血记分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4).
[8]余华.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J].读书,1999,(7).
[9]谢有顺.活着及其待解的问题——余华论[J].世纪中国,200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