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秦家屯中心小学王彩晶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长春版四年级下册第四板块――“乡情·友情”中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不仅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体悟诗作的思想内涵;而且通过多角度深入感受古诗的经典魅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强烈的自豪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全诗寓离情于景、借景抒情,用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写意的江畔送别图。在教学中着重把握一个“情”字,贯穿一个“读”字,在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领悟诗情,培养语感,提高素养。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有些学生也并不陌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会认4个字,会写4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了解古诗大意。

2、过程与方法:查找工具书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与好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感悟诗境,感受诗人与好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难点:诗中故人的“西辞”、“烟花三月”的美,李白眼中的孤帆是学生学习此诗中的难点,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送别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别孟浩然的情景,让学生体会朋友间无限依恋的情怀。

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基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以读代讲、品词析句、创设情境”等方法展开教学。

学法: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边理解,边感悟。”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将分四个环节完成:

(一)谈话激情、解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诗韵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四)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五)拓展积累,延续诗情

下面我就具体说一下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情、解读课题

1、师: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千的一件事。不仅有歌唱离别,更有很多诗咏离别。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极品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题)

2、解题

师:诗的题目中出现了一个“送”字,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了。那围绕这个“送”字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提出问题后,让他们再次默读课题试着解决提出的问题。在此过程中相机介绍黄鹤楼,理解广陵、之。

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李白、孟浩然

(设计理念:课始以“激情”为切入点,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二)自主初读,感知诗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2生)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按着这种节奏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师:还可以把“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谁来读?师生合作读。

(设计理念:“诵读”是古人学习最常用的学习方法,这种古老的读书方法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成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本环节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将诗读正确、读通顺,初步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在语音的扬抑、节奏的缓急中品味词独有的韵律之美,逐渐入情入景。)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提示,完成自学内容。(出示自学提示)

2、学生汇报学习内容

3、出示图片,说说每幅图描绘的是哪句诗?

4、结合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设计理念:“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理,“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本环节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合作,揣摩句意,理解文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教学重点“迎刃而解”)

(四)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对于这首诗,你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重点释疑:西辞、烟花三月

(1)理解“西辞”

出示课件,理解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的地理位置,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离别时自然是拱手向西告别,所以说西辞。

(2)理解“烟花三月”

理解烟花的古今异义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烟花三月”的美景吧!

配乐欣赏江南三月的美景

从刚才的画面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烟花三月?(学生自由回答)

欣赏古人眼中的烟花三月(出示描写春景的诗句)

(设计理念:特级教师霍懋征说过,一节好的古诗课至少要有十首以上的古诗展现。在课堂上设计了用“词语描绘三月扬州的美景”,并欣赏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词和对古诗积累的兴趣,还为体会诗人的情感做了铺垫。)

2、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理解“孤帆”

师:古时候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可是在李白的眼中,为什么只看到了孤帆呢?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2)展开想象,体会情感

师:望着这滚滚的江水,让多愁善感的李白想了很多很多,他想起了和孟浩然相处的美好的日子。(播放课件)

(3)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让我们读读诗的后两句。

(4)而此时只有李白一个人伫立在江边,他的心里会对他的好友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学习写法,感悟情感

这首诗的什么地方让你们感动?(友情)

想象李白和好友分别的画面,体会他们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6)再读古诗,体会情感

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设计意图:语近情遥,含吐不露,是这首诗的特点,李白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景物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值得让学生再三品读!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来到黄鹤楼上,文字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在琅琅读书声中,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诗人的心灵直接交流。这一环节的创设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情,教学难点不攻自破。)

(五)拓展积累,延续诗情

1、让学生欣赏送别诗

师:别离是诗,别离是歌,别离是情,一样的别离不一样的情。看看其他诗人笔下的别离是怎样的。(出示课件)

2、学生背诵积累的送别诗

同学们平时是不是也积累了一些送别诗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