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合集下载

正确快速取穴方法(图文并茂)

正确快速取穴方法(图文并茂)

正确快速取穴方法(图文并茂)人体穴位可以分为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大类。

十四经穴是位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简称“经穴”。

十四经穴与经脉的关系密切,它不仅可以反映本经络和脏腑的病症,也可以反映与本经脉所联系的其它经脉和脏腑的病症。

奇穴又称“经外奇穴”,它有固定的穴名,也有明确的位置,但它们不属于十四经脉,这些穴位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疗效。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多位于病变部位及其周边,这一类穴位的特点是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

快速取穴方法掌握正确的取穴方法是准确取穴的基础。

常用的取穴方法有简易取穴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骨度分寸度四种。

简易取穴方法此法分为触摸法、抓捏法、按压法三种。

是通过食指、拇指指腹按压皮肤,观察和感觉皮肤及指腹的反应来找穴的一种简单方法。

体表标志法快速取穴方法:体表标志法图此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它可以分为固定标志取穴法和活动标志取穴法。

固定的标志,是指在人体上不受活动影响、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乳头、肚脐等。

找到这些标志就可以确定腧穴的位置,如脐中旁开2寸处“天枢穴”等,活动标志是指人体在做某些动作时才会出现的标志,如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穴等。

手指比量法简易取穴方法图:手指比量法这是一种以患者手指为标准来量到穴位的方法。

由于选取的手指不同,节段亦不同,所以此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穴:中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拇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拇指第一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横指同身寸法:又名“一夫指”,患者将除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并拢,以中指第2横纹处为准,4指横宽作为3寸。

注:手指比量法只能在骨度法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

故明代张介宾《类经图翼》说:“同身寸者,谓同于人身之尺寸也。

妇科疾病针灸选穴原则与配穴方法

妇科疾病针灸选穴原则与配穴方法

妇科疾病针灸选穴原则与配穴方法一、选穴原则针灸治病是以针或灸为手段,通过刺激腧穴,激发经络之气,靠经络的调节作用来改变机体的病理状态,达到治病目的。

各腧穴具有不同的主治功能,选穴是否恰当,决定着治疗效果的好坏。

因而在选穴配方上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循经取穴为基本原则。

据“病随经所在,穴随经而取”的道理,在病证所属或相关的经脉上选取适当的腧穴配伍治疗。

一般而言,本经腧穴具有治疗本脏、本腑及经脉所过之处的疾病。

肘膝以下的腧穴主治作用广泛,既可治局部病变,也可治远端病证。

临床常用的取穴方法有辨证取穴、随证取穴、局部取穴、远部取穴和压痛取穴五种。

(一)辨证取穴:针灸治病具有辨证立法,以法统穴的特点。

强调理、法、方、穴相应。

理:是对疾病的认识,它包括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的判断,如胞宫虚寒;法:即治疗大法,如暖宫散寒;方:即治疗的具体方法,包括针或灸,补或泻;穴:即治病时选配的腧穴。

理法判断正确、配方选穴恰当、治疗效果就好。

(二)对症取穴(随症取穴):临床常见一种疾病出现多种症状,而一个症状又可在多种疾病中出现。

治疗时除了辨证选穴外、常常针对个别典型症状进行选配腧穴,故称对症取穴。

它的确立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提出的。

如血虚所致的妇科疾病,取“八会穴”的血会膈俞。

行经期间兼见心悸失眠者,取心经神门。

乳腺炎伴发热者,取大椎、曲池以泄热。

均属对症取穴的范畴。

此外,临床上尚有经验选穴法:如乳汁不足针少泽。

断乳针足临泣。

崩漏取断红穴、隐白穴。

胎位不正灸至阴等也行之有效。

(三)局部取穴(近部选穴):在病变部位的局部或邻近经脉取穴进行针灸治疗。

它是根据每一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的病证这一普遍规律拟定的。

如寒湿痛经,灸胞宫附近的中极、关元等。

(四)远部取穴(远道选穴):是指距病变局部较远的部位取穴的方法。

它是依据脏腑、经络的基本理论和腧穴的远道主治作用提出的。

如《四总歌括》云:“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


治 疗
因时制宜

概 论
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也会 产生一定的影响。
• 春夏之季气候由温转热,阳气升发,人体气血也 趋向浅表,病邪伤人也多在浅表,针刺宜浅,少 用灸法。
• 秋冬之季气候由凉变寒,阴气渐盛,人体气血也 潜藏于内,病邪中人也在深部,故针刺宜深,多 用灸法。
• 一日之内,人体气血流注也呈现出与时辰变化相 应的规律,子午流注针法能增强治疗效果。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上下配穴2

概 论
《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
下者上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
之腘。”
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
胸腹满闷,上取内关,下配公孙;
头项强痛,上取大椎,下配昆仑;
子宫脱垂,上取百会,下配气海。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前后配穴

概 论
前后配穴:将身体前后穴位配合使用
• 有些周期性发作的病症准确把握针灸施治的有效 时机,也是因时制宜的体现。

灸 治 疗
二、穴位的选择

概 论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邻近取穴
循经远取 辨证选穴
随症选穴
(二)配穴方法:按部配穴 按经配穴
针 灸 治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论 局部近取:围绕病痛所在肢体、脏腑、组
织、器官,就近取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头痛,多种原因所致
(二)急则治标:
肝病基础上形成臌胀
阴水患者复感外邪出现感冒
在病程过程中出现危机重症
( 三)缓则治本:急性病的恢复期、慢性病

配穴原则

配穴原则

配穴原则配穴原则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若辨证已经明确,治法已经制定,配穴处方极为关键。

所谓配穴,首先要掌握阴阳经脉和其穴的特性,与其他相关穴位的特性,按照一定的配方原则相互配合,使之达到较高的疗效。

犹如中医方剂配伍中的君成、臣、左、使。

针灸配方也有主、客、助、役之说。

如果不掌握一定的配方原则,合理的配穴,有时会贻误病机。

《针灸精义》中说:“不知穴之配合,犹如巅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

”如果配穴恰当,取穴准确,疗效也会提高。

如配穴无章,取穴不准,效果也差,甚至产生副作用。

因此,掌握配穴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就必须学习古今有关中医针灸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我们在诊治病人时应强调整体观念,要注意审证求因,全面考虑,标本兼顾,辩证论治,切忌头痛针头,脚痛针脚。

例如:对于头疼患者,即应详细辨证引起头疼的原因,或外感而致,或因内伤而致;对于思虑过度、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失眠少寐而致头疼者,就应当调补心脾,宁心按安神,使患者睡眠安好,则头疼不治而愈。

再者取穴配穴,尚应注意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之说,其原理也是以经络循行或“是动,所生病”为依据。

局部取穴即病变周围选择;远端取穴,既“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只治,右病左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等,这是针灸治疗的特点。

除此之外,还有左右交叉,患侧,健侧相助等,则为针灸临床所独有。

例如:治疗神经性头疼,可取足部的至阴窍阴、太冲、公孙等穴。

治疗脱肛、痔漏则可取头部的百会,颈后部的风府等穴,均可获奇效。

如《标幽赋》所说:“交经髎刺,左有病而右畔取”,对于治疗半身不遂确有独到这处。

其他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前后左右、内外表里、相互配合等原则,也都是临床经常使用的原则。

对于特殊病有一些特殊的配穴处方,如癫痫的配穴为:人中、合谷与太冲,中脘、内关、三里通,针后还是不苏醒,阴交、涌泉和劳宫。

常用的原则大致归纳为:(1)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所谓整体,是对于机体统一的认识。

针灸穴位的选择和配伍最常用方法

针灸穴位的选择和配伍最常用方法

按部位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将身体前后穴位配合使用 (腹背阴阳的配穴法,《内经》称“偶刺”) 如:中风失语—廉泉、哑门、风府 眼病—睛明、风池 气喘—膻中、定喘 胃脘痛—中脘、胃俞
按部位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将身体左右穴位配合使用。 ▲问· 阴阳应象大论》“以右 治左, 以左治右” , 属: “巨刺” 、 “缪 刺” 。
按经脉配穴法
表里配穴法: 脏腑经络病变, 取本经配合 相表里经穴位。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如: 胃痛—梁门、足三里、公孙 心绞痛—内关透外关
按经脉配穴法
同名经配穴法:手足同名经腧穴相互配 合使用。 如:阳明头痛—合谷、内庭 落枕—后溪、昆仑
按部位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 将腰以上或上肢腧穴和腰以 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 如: 风火牙痛—合谷、内庭 胃痛呕吐—内关、足三里 子宫脱垂—百会、关元 头项强痛—大椎、昆仑
二、配穴方法
常见的配穴方法有:1、按经脉配穴法 2、按部位配穴法 按经脉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 表里经配穴法 同名经配穴法 按部位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
按经脉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 脏腑经络病变,取该经穴位 配合使用.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如: 耳鸣耳聋—翳风、耳门、中渚 肺病咳嗽—中府、尺泽、列缺
双 双
如:胃脘痛(肝胃不和)—足三里 、太冲


左右配穴法
▲左右循经取穴: 偏头痛—同侧取外关,对侧取合谷 面瘫—同侧取地仓、颊车,对侧取合谷 ▲肩周炎—取对侧条口透承山 急性腰扭伤—对侧腰痛点 ▲中风病后期—取健侧穴
针灸穴位的选择和配伍最常用方法
一、穴位的选择 选穴原则 近部选穴 远部选穴 辨证对症选穴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总结与反思的意义
针灸治疗的总结与反思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医生的治疗水平,同时 也有助于发现新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针灸治疗的展望与未来发展
研究方向
针灸治疗的未来研究应关注于作用机制的深入探讨、新穴 位的发现与应用、国际化标准的制定等方面,以提高针灸 治疗的科学性和普及度。
发展方向
针灸治疗的发展方向应注重于技术的创新与融合、学术交 流与合作、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等方面,以推动针灸事业 的持续发展。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针灸选穴原则 • 针灸配穴方法 • 针灸治疗原则 • 针灸治疗程序及方案 • 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与总结
01
针灸选穴原则
局部选穴
总结词
以痛为腧,近部取穴
详细描述
局部选穴是根据患者病变部位或穴位所在部位的病变,在病变局部或邻近部位 选取腧穴的方法。这种方法以“以痛为腧”和“近部取穴”为基本原则,适用 于各种急慢性病症的治疗。
随证配穴
随证配穴:根据病情和临床表现,灵 活选取穴位进行配伍,以更有效地治 疗疾病。
失眠时,可选取神门、内关、三阴交 等穴位;
如头痛时,可选取太阳、印堂、百会 等穴位;
腰痛时,可选取肾俞、腰阳关、委中 等穴位。
03
针灸治疗原则
治标与治本
治标
针对病症的表象进行治疗,缓解症状,减轻病人的痛苦。
治本
05
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与总结
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
疗效评估标准
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标准应包括 症状缓解程度、生活质量改善、 生理功能恢复等多个方面,同时 应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综合
评估。
评估方法
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方法包括量 表评估、患者自评、医生评估等 多种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课件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课件
在这些取穴方法中,我们将结合具体 穴位进行讲解和演示,使大家能更直 观地掌握取穴技巧。
02
常用取穴方法一:体表标 志法
体表标志法概述
定义
体表标志法是一种通过人体表面 的明显标志来确定穴位位置的方
法。
原理
人体表面有许多明显的解剖标志 ,如骨骼突起、肌肉轮廓、皮肤 纹理等,这些标志与内部脏腑、 经络有着固定的关系,可以作为
个性化取穴方案
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病症, 研究制定个性化的取穴方案 ,以提高治疗效果。
跨学科合作
加强与医学、生物力学等相 关学科的跨领域合作,共同 推动取穴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
国际交流与推广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分 享与推广我国在穴位取穴方 法方面的经验与成果,促进 全球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THANKS
03
曲池穴
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简便取穴法
可以将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即是本穴。
06
总结与展望
常用取穴方法总结
骨度分寸法
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比例折算尺寸作为定穴标准的方法 。如腕横纹至肘横纹作十二寸,也就是把这段距离划成十二个等分,取穴就以它作为折算 的标准。
远端取穴
根据经络循行和脏腑关联 ,在远离病痛部位选取穴 位,适用于全身性疾病。
对称取穴
在人体两侧对称部位同时 选取穴位,以调和阴阳平 衡。
取穴方法简介
体表标志法:根据人体表面解剖标志 确定穴位位置,如骨节突起、肌肉凹 陷等。
指寸定位法:利用手指宽度或长度作 为测量单位,在体表进行穴位定位。
骨度分寸法:将人体各部分按照一定 比例划分长度单位,用以确定穴位所 在位置。

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 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1 取穴原则
腧穴,是针灸处方的主要内容之一。

人体有361个经穴,另有众多的经外奇穴。

要想选好腧穴,首先应了解穴位的特性及其主治功能。


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
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

针灸处方中腧穴的选择,是以阴阳、脏腑、经络和气血等学说为依据的,其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这是
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而来的。

因此,在“循经取穴”的
指导下,取穴原则可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近部取穴: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的选取腧穴,它是以
腧穴近治作用为依据的。

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
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证,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

例如,眼病取睛明、球后、攒竹、风池等,鼻病取迎香、巨髎,面瘫取
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等,皆属于近部取穴。

远部取穴:远部取穴在距离病痛较远的部位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的远治作用为依据的。

这是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方法,体现了针灸辨证论治的思想。

远部取穴运用非常广泛,临床上多选择肘膝以下的穴位进
行治疗,在具体应用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本经取穴),也可取与病变脏腑经脉相表里的经脉上的腧穴(表里经取穴)或名称相同的经脉上的腧穴(同名经取穴)进行治疗。

例如,咳嗽、咳血为肺系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1取穴原则
腧穴,是针灸处方的主要内容之一。

人体有361个经穴,另有众多的经外奇穴。

要想选好腧穴,首先应了解穴位的特性及其主治功能。

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

针灸处方中腧穴的选择,是以阴阳、脏腑、经络和气血等学说为依据的,其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这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而来的。

因此,在“循经取穴”的指导下,取穴原则可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近部取穴: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的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近治作用为依据的。

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证,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

例如,眼病取睛明、球后、攒竹、风池等,鼻病取迎香、巨髎,面瘫取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等,皆属于近部取穴。

远部取穴:远部取穴在距离病痛较远的部位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的远治作用为依据的。

这是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方法,体现了针灸辨证论治的思想。

远部取穴运用非常广泛,临床上多选择肘膝以下的穴位进行治疗,在具体应用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本经取穴),也可取与病变脏腑经脉相表里的经脉上的腧穴(表里经取穴)或名称相同的经脉上的腧穴(同名经取穴)进行治疗。

例如,咳嗽、咳血为肺系病证,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鱼际、太渊(本经取穴),也可选择
与足太阴脾经的太白(同名经取穴);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面部疾患选取合谷,目赤肿痛取行间,久痢脱肛取百会,急性腰扭伤取水沟等,均为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

随证取穴:随证取穴,亦名对证取穴,或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根据中医理论和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

因在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如,如发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全身性疾病,往往难以辨位,不适合用上述取穴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证归属于某一脏腑和经脉,再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的腧穴进行治疗。

如因心肾不交的失眠,辨证归心、肾两经,故取心、肾经神门、太溪等腧穴。

对于各别突出的症状,也可以结合临床经验而选穴。

如,发热者可取大椎、曲池,痰多者取丰隆等,也可归于随证取穴的范畴。

2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

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

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

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

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同名经配穴法: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

如,牙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等。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

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

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

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
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总之,在临床上只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适当地选择腧穴并合理地进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