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和HCV相关性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建议
《肝细胞癌合并血管侵犯专家共识》要点

《肝细胞癌合并血管侵犯专家共识》要点肝细胞癌合并血管侵犯是影响肝细胞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血管侵犯分为大血管侵犯和微小血管侵犯(以下简称mVI)。
大血管侵犯指门静脉及其主要分支形成的癌栓(以下简称PVTT)。
而mVI尚无明确统一定义,多指癌栓位于门静脉终末分支,癌灶包膜血管,有内皮细胞衬覆的血管腔内及远离肿瘤部位的血管(即“异位”癌栓)等。
1 循证医学证据,依据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的GRADE系统2 PVTT的诊断及分型2.1 影像学诊断PVTT的影像学诊断必须结合血清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
对于PVTT的诊断,必须结合肝癌的诊断。
PVTT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B超、CT(平扫及增强)、MRI(T1WI、T2WI、DWI及增强)、DSA等。
如果肝细胞癌诊断明确,有以下影像学征象将提示PVTT :①超声表现为门静脉内充满或部分充盈异常回声团,多为低回声,彩色多普勒显示为动脉频谱,超声造影示门静脉内占位有强化。
Tarantino 等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PVTT 的特异性达100%,超声造影诊断PVTT的敏感性为88%,特异性为100%。
②CT和MRI表现为门静脉腔内占位,CT平扫呈低或等密度,MR的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为中等及略高信号,扩散成像(简称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PVTT有不同程度的强化,与平扫相比一般CT 值增高≥20HU,MR增强≥15%。
特别是对于造影剂过敏或肾功能较差无法增强扫描的患者,MRI的DWI图像表观扩散系数(简称ADC)对鉴别栓子的良、恶性有帮助,当栓子的信号与原发肝细胞癌的信号相似,加上栓子的ADC值与原发癌灶的ADC值比值<2时,考虑为PVTT。
③门静脉扩张:门静脉内栓子导致门静脉扩张,Shah等研究报道如门静脉主干管径≥1.8cm,门静脉右支管径≥1.6cm,门静脉左支管径≥1.8cm,以及同一肝叶内同级门静脉分支异常扩张,均高度考虑为PVTT。
门静脉扩张加上栓子的强化,CT诊断PVTT 的敏感性达86%,特异性为100%。
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是肝脏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
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中包括遗传学、环境因素和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
虽然近年来针对肝细胞癌的治疗手段不断提升,但其治愈率依然较低,进展情况仍十分严峻。
本文将对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研究的进展进行探讨。
发病机制1. 遗传学肝细胞癌在某些家族中发病率较高,这表明遗传因素是导致肝细胞癌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损害肝癌抑制基因(p53、p16、p21)、Rb基因、BRCA1、BRCA2等的突变,是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此外,肝细胞癌发生与肝细胞增生相关的核受体(PPAR、FXR等)、早期应答基因(EGR-1、c-jun、c-fos等)和凋亡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突变、失活(如p53、Bcl-2、Bax等)也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相关。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肝细胞癌的发病原因之一。
长期饮酒、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等慢性肝病可导致肝细胞癌的发生。
此外,暴露于亚硝胺、黄曲霉毒素、氯乙烯、滞留胆汁酸等亚成因物也会影响肝细胞代谢、细胞增殖和DNA源因子的稳定性,从而增加患肝细胞癌的风险。
3. 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是肝细胞癌最常见的病毒感染因素。
据研究,慢性HBV感染者患肝细胞癌的风险是非感染者的60倍。
HCV病毒也可导致肝细胞癌的发生,其中病毒对肝细胞的损害、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展是导致肝细胞癌发生的间接因素。
治疗研究进展1. 外科手术外科手术是治疗肝细胞癌的首选方法,包括切除、移植和微创手术等。
在符合手术适应症的情况下,手术可获得较好的预后结果。
2. 化学治疗化学治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成为了较为常用的治疗方式。
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使用口服或静脉注射的化学治疗方案,如Sorafenib、Regorafenib和Lenvatinib等能够显著提高肝癌患者生存。
保肝治疗在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作用及价值

63
20
31.7
Czaja et al.
18
4
22.2
Czaja et al.
11
3
27.3
Lai W. et al.
153
41
26.1
合计
988
339
34.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脂肪变的相关因素
病毒因素 HBV DNA的滴度、HBeAg状态以及HBV基因型可能都与肝脂肪变的程度无关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8. J Hepatol 2005. Hepatology 2006 宿主因素 BMI增高与慢性乙型肝炎肝脂肪变的出现独立相关 腰臀比(WHR)、快速血糖浓度、C-肽、HOMA-IR等其他用于评估代谢功能的因素可被用来预测脂肪变的程度 Hepatology 2006 J Hepatol 2009
肝功能失代偿 肝衰竭 肝硬化 HCC
抗病毒治疗能解决慢性肝炎患者的所有问题吗?
抗病毒治疗后炎症控制尚不理想 (HBeAg阳性CHB患者)
AASLD CHB guideline 2009
AASLD CHB guideline 2009
现有单纯抗病毒治疗炎症控制不理想,护肝药物治疗依然必要!
抗病毒治疗后炎症控制尚不理想 (HBeAg阴性CHB患者)
肝脂肪变发生率(%)
Altlparmak et al.
164
64
39
Sanyal et al.
85
4
4.5
Thomopoulos et al.
233
42
18
Malhotra et al.
30
20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 为了规范和更新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目标,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根据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的特点、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药物的可及性,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修订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慢性HC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已经进入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 antiviral agent,DAA)的泛基因型时代。
优先推荐无干扰素的泛基因型方案,其在已知主要基因型和主要基因亚型的HCV感染者中都能达到90%以上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并且在多个不同临床特点的人群中方案统一,药物相互作用较少,除了失代偿期肝硬化、DAAs治疗失败等少数特殊人群以外,也不需要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治疗,因此,泛基因型方案的应用可以减少治疗前的检测和治疗中的监测,也更加适合于在基层对慢性HCV感染者实施治疗和管理。
但是,泛基因型方案不是全基因型方案,对于少数未经过DAAs临床试验,或者已有的临床试验未获得90%以上SVR的基因亚型和耐药相关替代突变(resistance-associated substitution,RAS)的感染者中[1-2],还需要规范的临床试验来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基因型特异性方案仍然推荐用于临床,主要考虑其在中国的可负担性优于泛基因型方案,以及一些特殊人群(如失代偿期肝硬化、儿童/青少年和肾损伤等的患者)。
优先推荐不需要联合RBV的DAAs方案,但如果临床试验证实需要联合RBV方可获得90%以上的SVR,则应该参照药品说明书联合RBV,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该监测RBV 的不良反应。
而且,具有RBV绝对禁忌证的慢性HCV感染者应该选择不联合RBV的DAAs 方案。
EASL临床实践指南肝细胞癌管理解读

1、对于结节直径<1 cm的肝硬化患者,应在发现的第一年中每4个月进行一次超声检查。如果结节稳定,则1年之后改为每6个月监测一次;如果结节增大或者出现HCC影像学表现,则按照结节直径>1 cm的肝硬化患者处理。 2、肝硬化患者直径>1 cm的结节应该按照HCC无创性诊断标准进行评估:如果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可诊断为HCC;如果出现疑似患者或影像学特征不典型,可以选择其他的影像学检查或者活检以明确诊断。 3、以下情况推荐二次活检:活检判断不清、活检诊断为良性与影像学检查结果不符、随访中出现结节增大或有恶化倾向。
03
诊断流程和复查方案
CONTENTS
肝硬化患者HCC的诊断应该依据无创性诊断或病理学诊断标准,非肝硬化患者HCC影像学表现的特异性降低,所以这类患者的HCC诊断只能依靠病理学来确诊。 HCC的病理学诊断应该依据国际公认的推荐标准。磷脂酰肌醇聚糖3(GPC3)、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谷氨酸合成酶(GS)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诊断早期和高分化的HCC。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染色可以增加HCC诊断的敏感性,细胞角蛋白19(CK19)染色可以预测肿瘤预后不良。 无创性诊断标准仅适用于结节直径大于1 cm的肝硬化患者,这些患者罹患HCC的验前概率较高,结合多期CT扫描、动态对比增强MRI和超声造影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就可以支持HCC的诊断。
肝癌的健康教育

肝癌的健康教育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它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为了提高公众对肝癌的认知和了解,以下是关于肝癌的健康教育内容。
一、肝癌的定义和病因肝癌是指发生在肝脏组织中的恶性肿瘤,它主要由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两种类型组成。
肝癌的主要病因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酒精滥用、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等。
二、肝癌的症状和早期检测肝癌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腹部不适或疼痛、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黄疸、腹水等。
早期检测对于肝癌的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常用的早期检测方法包括肝功能检查、肝超声、肝脏CT扫描、肝磁共振成像(MRI)等。
三、肝癌的预防和风险因素预防肝癌的关键是预防和控制肝炎病毒感染。
以下是一些预防肝癌的重要措施:1.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应该在儿童时期接种。
2. 避免高风险行为:避免使用未经消毒的针头、避免与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患者共用个人卫生用品等。
3. 控制酒精摄入:长期酗酒会增加患肝癌的风险,应该适量饮酒或戒酒。
4. 健康饮食:均衡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限制高脂肪和高糖食物的摄入,有助于预防肝癌和肝脏疾病。
四、肝癌的治疗方法肝癌的治疗方法根据病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五、肝癌患者的生活护理和康复对于肝癌患者,良好的生活护理和康复措施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
以下是一些建议:1.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饮食、适量摄入营养物质、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等。
2. 定期进行体检和随访:定期复查肝功能、肝超声等检查,及时监测肝癌的复发和转移情况。
3. 积极参与康复训练: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运动和康复训练,提高身体的功能和免疫力。
临床诊疗规范|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完整版)

临床诊疗规范|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完整版)1、概述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2]。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HCC-ICC混合型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3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占85%~90%。
因此,本规范中的“肝癌”指HCC。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肝癌诊疗行为,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于2017年6月主持制定和颁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
该规范的颁布反映了当时我国肝癌诊断和多学科综合治疗以及研究的状况,对规范肝癌诊疗的临床行为、改善肝癌病人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以及优化医疗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17年至今,在肝癌的诊断、分期及治疗方面国内外新出现了许多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尤其是适应中国国情的研究成果。
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委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全国肝癌领域的多学科专家,结合目前肝癌临床研究的实际,修订并更新形成《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以下简称规范)。
本规范参照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按照《牛津循证医学中心2011版》进行分级(附录1)。
2 筛查和诊断2.1 肝癌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
在我国,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过度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的男性风险更大。
高灵敏HBV-DNA、HCV-RNA检测临床应用

0% LAM
29%
43% 35%
18% 11% 3% 0.0%
0.1%-1.1%
ADV
ETV(初治)
(HBeAg阴性初治)
15% 6.0%
ETV (LAM耐药)
8.60% 2.7%
LdT
LAM:拉米夫定 ADV:阿德福韦酯 ETV:恩替卡韦 LdT:替比夫定
Locarnini S. Hepatol Int 2008;2:147–151
肝硬化?
是
否
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
HBeAg+: HBV DNA≥20,000IU/mL HBeAg-: HBV DNA≥2,000IU/mL
对持续HBV DNA阳性,有以下情形之一者,疾病进展风险较大,可考虑 给予抗病毒治疗 ✓ 明显的肝脏炎症(2级以上)或纤维化,特别是肝纤维化2级以上 (A1); ✓ ALT持续处于1~2xULN之间,明确肝脏纤维化情况后 (B2); ✓ ALT持续正常,伴有肝硬化或HCC家族史,明确肝纤维化情况后 (B2); ✓ 存在肝硬化客观依据,无论ALT和HBeAg情况 (A1)
治疗中定期检测HBV DNA
-及时发现原发性无应答或病毒学突破
HBV DNA (log10 IU/mL)
6.0 5.0 4.0 3.0 2.0 1.0
0
抗病毒治疗
病毒学突破*
*已获得初始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 HBV DNA比最低值上升>1 log10 (10倍)。 对抗病毒治疗耐药的最初临床表现是病毒学突 破1*。
70%
患 者 60% 比 50% 例 % 40%
30%
71.1% 46.6%
24W HBV DNA>60 IU/mL 联合ADV 24W HBV DNA>60 IU/mL 继续LdT单药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BV/HCV相关性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建议2013-05-17 22:24 来源: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作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一、前言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在肝细胞癌(hepatic celluler cancer. H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我国近年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和《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版)》都强调了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但未作深入具体阐述。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4版)》也注意到抗病毒治疗延缓HCC的发生。
鉴于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召开了三次专题讨论会,系统收集分析了现有HCC 综合治疗中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研究文献,回顾了HCC治疗中抗病毒药物临床应用进展,依据现有病毒相关性HCC抗病毒治疗的循证医学临床资料,综合部分专家的意见,按照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的GRADE系统(表1)进行细化和补充,针对这些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应用达成共识,提出如下具体建议,供国内同道参考,以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依据新的临床医学证据进行修改和更新,进一步完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实施。
二、HBV/HCV相关性HCC患者应用抗病毒治疗的总体目标病毒相关性HCC是个多步骤发生的疾病:HBV/HCV通过病毒一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肝脏组织炎症坏死-修复反复发生,或通过病毒编码蛋白/整合后病毒基因异常编码蛋白对细胞周期调节蛋白产生影响,从而逐步造成HCC的发生。
HCC 复发分为早期(术后2年)或晚期复发(术后2年后)。
早期复发多由原发灶转移所致,晚期复发多因肝硬化基础上肿瘤的再发(de novo)。
在HBV/HCV相关性肝硬化基础上,病毒活跃复制不仅导致HCC的发生/复发,同时也是各种终末期肝病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1.HBV相关性HCC的发生率和生存率:HBV慢性感染是HCC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
台湾自然史研究显示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HCC 发生率为403~470/105。
导致HBV相关性HCC发生的病毒学因素有:HBVDNA 水平、HBeAg持续阳性时间、病毒基因型、C区启动子变异、X基因变异等。
Ishikawa等总结了HBV相关性HCC特征:(1)HCC发生与HBVDNA水平有关;(2)高HBVDNA水平患者发展到HCC所需要的时间要短于低HBVDNA水平的患者;(3)抗病毒治疗可减少HCC的发生率;(4)HBV基因型C型感染者HCC的发生率高于B型;(5)基因型B型HBV相关性HCC多发生在非肝硬化基础上,且多伴有卫星灶。
肝硬化是HCC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HBV相关性肝硬化患者HCC发生率高达820~2247/105。
Fattovich等分析HBV感染自然史资料时提到肝硬化患者5年内出现HCC的发生率:西欧和美国为10%,东亚为17%,存在一定的人种特异性差异。
HBV相关性HCC患者生存率较低,与HCC高复发率有关。
HCC外科根治术后5年的复发率高达50%~70%。
多种因素与HBV相关性HCC复发有关,除肿瘤大小、分期、AFP水平、肝硬化程度外,HBeAg是否阳性及HBVDNA载量与之密切相关。
早期复发与肿瘤分期和生物学特性有关,晚期复发与肝脏基础病有关。
Chen等总结REVEAL-HBV研究提出HBVDNA载量与HCC的病死率呈正相关,且具有明确的量效关系。
HBVDNA大于105拷贝/ml时,HCC患者病死率的相对危险比(relative risk,RR)为11.2(95%CI:3.6~35),HBV相关性HCC主要死亡原因为肝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和肝一肾综合征等肝病终末期事件,这些与HBV活跃复制密切有关。
表1 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的GRADE系统因此,患者HBVDNA水平是HCC发生、复发和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降低HBVDNA水平是HBV相关性HCC二级和三级预防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抑制HBV复制,控制炎性活动将有助于提高HBV相关性HCC患者的总体生存率。
2.HCV相关性HCC的发生率:HCV感染与HCC发生密切相关。
目前世界上约有1.3亿~2.1亿HCV慢性感染者,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中约10%~40%将进展到肝硬化,1%~5%进展为HCC。
HCV慢性感染者发生HCC的风险比是普通人群的15~20倍,HCV感染者在30年随访中HCC发生率为1~3%,HCV相关性肝硬化患者每年HCC发生率为1%~4%。
抗-HCV阳性率在HCC患者中的分布具有地区性差异:意大利为44%~66%,法国为27%~58%,西班牙为60%~75%,日本为80%~90%,而中国约为10%。
与HCC发生相关的HCV病毒学因素为:血清病毒HCVRNA阳性和病毒基因型(HCV 1b)。
El-Serag总结近年研究时指出现有证据表明任何水平的血清HCVRNA都是HCC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清除HCV将降低HCC发生率。
HCVRNA水平与HCC复发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早年Kubo等研究提示HCV高复制水平与HCC术后复发有关。
最近Shindoh等报道了一个5年随访研究,共370例Child-Pugh评分A级患者接受了根治性切除手术治疗,按照病毒载量分为高载量组(HCV RNA>5.3 log10IU/ml)和低载量组(HCV RNA≤5.3 log10IU/ml)。
其5年无复发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DFS)高载量组为57.7%,低载量组为76.6%(P<0.001)。
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HCV高载量是HCC复发的危险因素,风险比(hazard ratio,HR)为1.87(95%CI:1.41~2.48;P<0.001),HCV低载量对于手术切除的HCC患者预示较好的长期预后。
总之,HCV高载量和基因型1b与HCC发生有密切关系,抗病毒治疗有可能减少HCC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建议1 HBV/HCV相关性HCC患者应用抗病毒治疗的总体目标是:在针对HCC 的综合治疗基础上,通过抗病毒治疗将HBV/HCV的复制抑制至最低水平,旨在减少或延缓HCC的复发,保证生命质量,延长生存期(1,A);抗病毒治疗可改善肝脏功能,减少终末期肝病事件的发生,为HCC综合治疗创造条件(1,B)。
三、HBV相关性HCC抗病毒治疗应用的循证医学证据(一)HBV相关性HCC的三级预防抗HBV药物目前有两类,即干扰素α(IFN-α)和核苷(酸)类似物(NAs),在HBV相关性HCC患者的应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
1.核苷(酸)类似物(NAs):目前国内已经批准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和替比夫定(LDT)用于抗HBV治疗,替诺福韦(TDF)预计也将很快进入到国内市场。
应用NAs可以提高HBV相关性HCC的生存率。
Chan等小样本回顾性研究提示NAs组和对照组的肿瘤复发率是相近的,但前者的无复发生存率(DFS)较高。
最近Wu等报道了HBV相关性HCC根治术后NAs应用的大样本队列研究。
研究组收集了2003~2010年台湾地区的100938例HCC,其中4569例HBV相关性HCC进行了根治术治疗,对照组4051例未予NAs,518例术后予以NAs治疗(不含ADV)。
经过随访观察,NAs组复发率为20.5%,对照组为43.6%(P <0.001);NAs组总体病死率为10.6%,对照组为28.3%(P<0.001)。
该研究观察NAs组6年HCC复发率为45.6%,对照组为54.6%(P<0.001);6年总体病死率NAs组为29.0%,对照组为42.4%(P<0.001)。
Cox回归分析提示NAs应用是降低HCC复发的独立重要因素(HR:0.67;95%CI:0.55~0.81;P<0.001).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研究也提示NAs改善HBV相关性HCC患者的肝功能,提高生存率。
Jang等在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将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给予患者LAM治疗。
结果发现对照组(37例)中有11例(29.7%)术后出现HBV活跃复制导致的肝脏炎症反应,而LAM组(36例)仅有1例(2.8%)(P=0.002)。
该研究认为LAM可降低患者因TACE后炎症反应诱发慢性肝功能衰竭的风险。
Koda等报道随访期间NAs组平均Child-Pugh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为低(P=0.023);两组之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cumulative recurrent-free survival rate)无区别,但NA组累积生存率(cumulative survival rates)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2)。
因而他们提出NAs药物可通过间接保护余肝功能而使得患者的生存率提高。
此外,Cheng等报告胸腺肽α1与NAs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复发时间分别为7和5个月(P=0.0052),提示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的选择方案。
Meta分析提示HBV相关性HCC患者应用NAs可降低患者病死率。
Wong等收集到9个队列研究的551例患者,其中204例应用NAs。
结果证实NAs组HCC 复发率(55%)低于对照组(58%)(P=0.04),比数比(odds ratio,OR)为0.59(95%CI:0.35~0.97);就总体病死率而言,NAs组(38%)明显低于对照组(42%)(P<0.001),OR为0.27(95%CI:0.14~0.50)。
就抗病毒效果而言,NAs组治疗1年时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为87%~100%,治疗2年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22%~73%。
服用LAM患者出现耐药的比例为14%~39%,出现病毒学突破的患者可加用ADV或换用ETV予以控制。
建议2 HBV相关性HCC患者NAs的应用建议(1)HBV相关性HCC患者检测HBVDNA阳性,均应给予NAs抗病毒治疗(1,A)。
在HCC综合治疗方案基础上,建议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HBV相关性肝硬化治疗选择NAs长期服用(2a,A),有条件者优先选择强效高耐药屏障药物。
患者在接受抗肿瘤治疗前,宜尽早予以NAs治疗,以期将HBVDNA降至最低水平,减少HBV的再激活(2a,A);NAs治疗过程中监测、不良反应及处理原则见《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
胸腺肽α1也可用于治疗HBV相关性HCC患者,并可与NAs联合应用(2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