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农业生产要素
《农业生产要素》课件

02
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转变传统农业生产观念,提高农业生产效
益。
04
资本要素
农业资本的构成
固定资本
包括农田、农业机械、灌溉系统 等农业生产所需的长期设备。
流动资本
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 所需的短期投入。
农业生产要素
xx年xx月xx日
• 农业生产要素概述 • 土地要素 • 劳动力要素 • 资本要素 • 技术要素 • 市场要素
目录
01
农业生产要素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农业生产要素是指农业生产过程 中所必需的资源或条件,是农业 生产的物质基础。
分类
农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劳 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
06
市场要素
农产品市场的特点与功能
特点
农产品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础组成部分,具有交易规模大、交易品种多、交易 频次高等特点。同时,农产品市场受到季节性、地域性和周期性的影响较大。
功能
农产品市场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交易平台,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分配。通过市场 机制,农产品得以在不同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实现均衡,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 置。
技术
技术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因素,农业技术 的进步和创新可以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和可持续发展。
资本
资本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支撑,农业资本 的投入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 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农业生产要素的历史演变
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天然生产 要素,如土地、气候等,生产方
式较为粗放,生产效率较低。
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
需求方面
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农产 品需求持续增加,对农业劳动力的需 求也相应增加。
山东省考研农业学复习资料农业经济学重要概念总结

山东省考研农业学复习资料农业经济学重要概念总结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山东省考研农业学的复习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农业经济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
一、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农业经济运行机制及其管理方法的学科。
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农业的生产、经营、供应、需求、价格、收益、效益等方面。
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有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生产要素是指影响农业生产的各种资源,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管理等因素。
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对于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农民的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2. 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包括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以农民个体经济为基础,生产方式单一、劳动密集,生产效率低。
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采用科学技术手段,注重规模化、机械化、精细化、标准化等,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3. 农业市场:农业市场是指进行农产品交换的场所,包括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农业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繁荣,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4. 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主体是指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组织或个体。
主要包括农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产品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农业经济学的核心理论1. 农业供求理论:农业供求理论是研究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供给方面,农产品的供应受到自然因素、生产成本和政策因素的影响;需求方面,农产品的需求受到人口、收入和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供求理论可以帮助农业经济学家预测农产品价格的变化趋势。
2. 农业投入产出理论:农业投入产出理论研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关系。
该理论主要通过构建投入产出表和计算投入产出比例来研究经济效益。
投入产出理论可以帮助农民合理选择生产要素,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3. 农业发展阶段理论:农业发展阶段理论主要描述了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问题。
农业经济学 -- 钟甫宁

农村消费环境和基础设施改善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并
惠及广大农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但是,
持十
一 、 续农
业
发与 农
村
展可
11.1农业与农村可持续 发展理论
11.2可持续发展与人口 理论
11.3可持续发展与资源、 环境问题
11.4中国农业与农村可 持续发展的问题、模式
作经济组织范式的经验借鉴
农业合作及经济是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自愿入 股联合,实行民主管理,获得服务和利益的一种合作成员 个人所有与合作成员共同所有相结合的农业经济形式,在 我国以农业合作社为农业合作经济关系的典型组织形式。
农业合作经济范式对我国的借鉴: 1.遵循国际通行的合作社原则 2.政府支持对农业合作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3.重点支持、发展流通和服务领域的农业合作社 4.以发展完善基层合作社为重点,逐步建立合作经济组织
的流动 ①资本、投入与农业增长②农业资 本投入的决策③农村金融市场与农
业投资、融资
①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内涵与重 要作用②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选择
农业生产离不开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农业经济活动的实质就是 以最小的生产要素消耗获得最大的收益。在农业中生产要素一般包括 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和科学技术。本章主要介绍了农业生产要素 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农业生产要素组合,揭示了只有农业生产要素协同 作用才能形成高效的生产力。
1.2农业土地 1.3农业劳动力
1.4农业资本
1.5农业技术进步
第一篇 农业生产要素及其配置
①农业生产的投入与产出② 边际产 品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
律③农业生产要素的内涵与分类
①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特点 ②土地区位利用③土地集约经营④ 农业土地规模利用⑤地价与地租
农业基本考点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知识的普及和农业技术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现将农业基本考点进行总结,以期为农业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报告内容一、农业基础知识1. 农业概念及分类农业是指利用土地、生物、光、热、水等自然资源,通过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活动,生产农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农业可分为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和副业等。
2. 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其中,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资本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管理是农业生产有序进行的保障。
3.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由生物、环境、技术、经济和社会等要素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①生物多样性;②能量流动;③物质循环;④生态平衡。
二、农作物种植技术1. 耕作制度耕作制度是指在一定地域内,根据气候、土壤、作物种类和种植习惯等因素,对土地进行耕作、播种、收获、休闲等农事活动的时间安排。
常见的耕作制度有: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等。
2. 播种技术播种技术包括播种方式、播种时间、播种密度、播种深度等。
播种方式有撒播、点播、条播等;播种时间应根据作物种类和气候条件而定;播种密度应考虑作物生长习性和土壤条件;播种深度应保证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3. 浇溉技术灌溉是保证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措施。
灌溉技术包括灌溉方式、灌溉时间和灌溉量等。
灌溉方式有喷灌、滴灌、沟灌等;灌溉时间应根据作物需水量和气候条件而定;灌溉量应保证作物生长需求。
4. 施肥技术施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
施肥技术包括施肥种类、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等。
施肥种类有氮、磷、钾、钙、镁、硫等;施肥量应根据作物种类、土壤肥力和作物需肥量而定;施肥时期应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需肥规律而定;施肥方法有撒施、穴施、条施等。
普及农业知识点总结

普及农业知识点总结一、农业基础知识1. 农业的定义和分类农业是指以种植、养殖、捕捞和采集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活动。
根据农业生产的不同内容,可以将农业划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
2. 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金、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等。
其中,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为农业提供了生长的场所;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是农作物生长和收获所必需的;资金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需要用于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种子、化肥和农药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原料,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机具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能够提高农作业的效率。
3. 农业生产周期农业生产周期包括准备阶段、种植养殖阶段、生长成熟阶段和收获加工阶段。
在准备阶段,需要做好土地耕作、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在种植养殖阶段,需要进行播种、浇水、施肥、除草、预防病虫害等工作;在生长成熟阶段,需要关注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在收获加工阶段,需要及时收获作物,保证作物的质量。
4. 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技术包括土壤肥力管理、植物栽培、病虫害防治、灌溉、机械化等。
通过土壤肥力管理,可以保证土壤肥力的充足;通过植物栽培,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通过病虫害防治,可以保证作物的安全生长;通过灌溉,可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通过机械化,可以提高农作业的效率。
5. 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生产管理包括土地管理、作物管理、病虫害管理、灾害管理等。
通过土地管理,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通过作物管理,可以保证作物的良好生长;通过病虫害管理,可以保证作物的良好生长;通过灾害管理,可以保证农作物的安全生长。
6. 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包括科技兴农、绿色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深加工等。
通过科技兴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绿色发展,可以保证生产的可持续性;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可以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农作物种植知识1. 玉米种植玉米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
技术——第五章农业生产要素

技术——第五章农业生产要素1. 引言农业是人类的基本产业之一,是维持人类生存的重要领域。
而农业生产要素即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各种资源要素。
本文将介绍农业生产要素的概念、分类以及它们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 农业生产要素的概念农业生产要素指的是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各种资源要素。
它们包括自然要素、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和科技要素四个方面。
•自然要素:指的是土地、水资源、光照等自然环境条件。
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自然要素,对于农业生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特别是在农作物的生长和灌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基础,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劳动要素:指的是农业生产中的人力资源。
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动力,合理地组织和利用劳动力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资本要素:指的是农业生产资金、设备以及各种农机具等资产。
充足的资本投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科技要素:指的是农业生产中的各种科学技术。
科技的进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升级。
3. 农业生产要素的分类根据农业生产要素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土地是农业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根据土地的性质和用途,可以将其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等。
不同类型的土地适宜种植和养殖不同的农作物和动物,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3.2 水资源水资源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它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农业灌溉的重要来源。
合理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包括储水、排水和节水等方面的措施,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动力。
合理地组织和利用劳动力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减轻劳动强度。
同时,加强农业劳动力的培训和技能提升,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4 资本投入资本投入是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农业生产要素高效配置与管理方案

农业生产要素高效配置与管理方案第1章引言 (3)1.1 农业生产要素概述 (3)1.2 高效配置与管理的意义及目的 (3)第2章土地资源高效配置 (4)2.1 土地资源现状分析 (4)2.1.1 土地资源总量与分布特征 (4)2.1.2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4)2.1.3 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4)2.2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4)2.2.1 实施差别化土地政策 (4)2.2.2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结构 (4)2.2.3 创新土地资源管理机制 (5)2.3 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 (5)2.3.1 加强耕地保护 (5)2.3.2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2.3.3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5)2.3.4 合理调控建设用地 (5)第3章农业水资源高效配置 (5)3.1 农业水资源概述 (5)3.2 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5)3.2.1 节水灌溉技术 (5)3.2.2 水土保持技术 (6)3.2.3 农田水利工程技术 (6)3.2.4 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 (6)3.3 水资源管理与政策建议 (6)3.3.1 加强农业水资源管理 (6)3.3.2 制定农业水资源政策 (6)3.3.3 加大农业节水投入 (6)3.3.4 强化农业水资源执法监管 (6)3.3.5 提高农民节水意识 (6)第4章农业气象资源高效配置 (6)4.1 农业气象资源概述 (6)4.2 气象资源监测与预测 (7)4.2.1 监测技术 (7)4.2.2 预测技术 (7)4.3 气象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7)4.3.1 农业气候区划 (7)4.3.2 农业气象灾害预警 (7)4.3.3 气候适应性种植 (7)4.3.4 气象为农服务 (7)4.3.5 农业气象试验研究 (8)第5章农业生物资源高效配置 (8)5.1 农业生物资源种类与特点 (8)5.1.1 植物资源 (8)5.1.2 动物资源 (8)5.1.3 微生物资源 (8)5.2 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 (8)5.2.1 优化资源配置 (8)5.2.2 生物多样性保护 (8)5.2.3 生态平衡维护 (8)5.3 生物资源遗传改良及创新 (9)5.3.1 育种技术创新 (9)5.3.2 遗传资源挖掘 (9)5.3.3 新品种选育与推广 (9)5.3.4 生物技术在农业生物资源高效配置中的应用 (9)第6章农业机械装备高效配置 (9)6.1 农业机械装备概述 (9)6.2 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9)6.2.1 现状 (9)6.2.2 发展趋势 (9)6.3 农业机械装备配置与优化 (10)6.3.1 配置原则 (10)6.3.2 配置方案 (10)6.3.3 优化措施 (10)第7章农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 (10)7.1 农业科技资源概述 (10)7.2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11)7.2.1 农业科技创新 (11)7.2.2 农业科技推广 (11)7.3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交流 (11)7.3.1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11)7.3.2 农业科技人才交流 (11)第8章农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11)8.1 农业信息化概述 (11)8.1.1 农业信息化基本概念 (12)8.1.2 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12)8.1.3 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12)8.2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12)8.2.1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12)8.2.2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机制 (12)8.2.3 农业信息共享平台构建 (12)8.3 农业信息化技术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12)8.3.1 农业物联网技术 (12)8.3.2 农业遥感技术 (13)8.3.3 农业大数据技术 (13)8.3.4 农业云计算技术 (13)8.3.5 农业智能终端技术 (13)第9章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与保护 (13)9.1 农业生态环境概述 (13)9.2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 (13)9.2.1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13)9.2.2 原因 (13)9.3 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与保护措施 (14)9.3.1 政策法规与管理体系建设 (14)9.3.2 农业生产方式优化 (14)9.3.3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4)9.3.4 科技创新与推广 (14)9.3.5 农民参与与宣传教育 (14)第10章农业生产要素综合管理策略 (14)10.1 综合管理概述 (14)10.2 农业生产要素协同配置 (15)10.2.1 要素识别与分类 (15)10.2.2 要素协同配置策略 (15)10.3 农业生产效益评价与政策建议 (15)10.3.1 效益评价方法 (15)10.3.2 政策建议 (15)第1章引言1.1 农业生产要素概述农业生产要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为实现农作物生长、繁殖和农产品增值所必需的各种资源与条件。
农业生产技术操作指南

农业生产技术操作指南第一章农业生产基础知识 (2)1.1 农业生产概述 (3)1.2 农业生产要素 (3)2.1 土地资源 (3)2.2 水资源 (3)2.3 气候资源 (3)2.4 生物资源 (3)2.5 劳动力资源 (3)第二章种植技术 (4)2.1 种子处理与播种 (4)2.2 栽培管理 (4)2.3 病虫害防治 (4)第三章土壤管理与施肥 (5)3.1 土壤改良 (5)3.2 施肥技术 (5)3.3 土壤检测与监测 (6)第四章灌溉与排水 (6)4.1 灌溉方法 (6)4.2 排水技术 (6)4.3 灌溉制度 (7)第五章农田保护与改良 (7)5.1 农田保护措施 (7)5.1.1 实施严格的政策法规 (7)5.1.2 优化农田利用结构 (7)5.1.3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7)5.1.4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8)5.2 农田改良技术 (8)5.2.1 土壤改良技术 (8)5.2.2 耕作制度改革 (8)5.2.3 施肥技术改进 (8)5.3 农业环境保护 (8)5.3.1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8)5.3.2 提高农村环保意识 (8)5.3.3 加强农业环境监测 (8)5.3.4 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模式 (8)第六章畜牧技术 (9)6.1 畜牧品种选择 (9)6.2 饲养管理 (9)6.3 疾病预防与治疗 (9)第七章养殖技术 (10)7.1 水产养殖 (10)7.1.1 概述 (10)7.1.2 技术流程 (10)7.1.3 养殖模式 (10)7.2 禽类养殖 (10)7.2.1 概述 (10)7.2.2 技术流程 (10)7.2.3 养殖模式 (11)7.3 养殖环境管理 (11)7.3.1 水质管理 (11)7.3.2 环境保护 (11)7.3.3 疾病防控 (11)第八章农产品加工与储存 (11)8.1 农产品加工技术 (11)8.1.1 物理加工技术 (11)8.1.2 化学加工技术 (12)8.1.3 生物加工技术 (12)8.2 农产品储存方法 (12)8.2.1 冷藏储存 (12)8.2.2 干燥储存 (12)8.2.3 真空储存 (12)8.3 农产品保鲜技术 (12)8.3.1 气调保鲜 (12)8.3.2 辐照保鲜 (12)8.3.3 生物保鲜 (13)第九章农业机械化 (13)9.1 农业机械化概述 (13)9.2 农业机械操作与维护 (13)9.3 农业机械安全使用 (14)第十章农业信息化 (14)10.1 农业信息化概述 (14)10.2 农业信息技术应用 (14)10.3 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15)第十一章农业灾害防治 (15)11.1 农业灾害类型 (15)11.2 农业灾害预防 (15)11.3 农业灾害应对 (16)第十二章农业政策与法规 (16)12.1 农业政策概述 (16)12.2 农业法规解析 (17)12.3 农业政策与法规的实施与监管 (17)第一章农业生产基础知识1.1 农业生产概述农业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之一,它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平衡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农业中的土地问题
3、土地使用制: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 的规定。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占有、使 用并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权利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 律体现形式。 4、土地国家管理制度:国家政权以社会代表的身 份对土地进行管理、监督和调控的制度、机构和手段 的综合。 5、土地产权的种类:所有权(地权)、使用权、 租赁权、抵押权、地役权(为了其毗邻土地的权益, 有义务允许他人在其土地上的某种行为)、地上权、 土地发展权(变更土地使用性质)。
二、农业生产要素的分类
(一)以土地和水为代表的自然资源 1、农业自然资源:是自然资源的基本组 成部分,是指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的或可 能利用的自然条件。 2、土地在农业中的作用
3、土地供给的特征:
(1)受制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2)供给有限; (3)土地质量的异质性。
第一节 农业生产要素概述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
第三节 农业中的土地问题
二、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
表
年份 1400 1600
中国人口和耕地面积的变化
人口(百万) 65-80 120-200 耕地面积(百万亩) 370 500
1873
1933
350
500
1210
1470
资料来源:铂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
第三节 农业中的土地问题
表
农村各阶层土地占有情况
第二节 农业生产函数
X 0
△X
TPP 0
△Y
APP 0
MPP
精确 平均
生产弹 性
2
4 6 8
2
2 2 2 2 2
3.7
13.9 28.8 46.9 66.7 86.4
3.7
10.2 14.9 18.1 19.8 19.7
1.9
3.5 4.8 5.9 6.7 7.2
3.6
6.4 8.4 9.6
1.9
第一节 农业生产要素概述
(四)科学技术 1、农业科学技术是揭示农业生产领 域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在生产中应 用成果的总称。 2、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1)改善其他生产要素的质量; (2)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 (3)改造传统农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 结构的高级化。
第一节 农业生产要素概述
第一节 农业生产要素概述
(二)劳动力
1、农业劳动力:包括农业劳动力的数 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农业劳动力的数量, 就是能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数。农业劳动力 的质量,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 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 2、劳动力在农业中的作用 3、劳动力供给的特征:近似于无限供给 4、农户的多目标性
4
5 6
700.1
840.4 940.2
170.6
140.3 90.8
570.2
670.0 710.7
140.3
90.8 40.7
340.4
340.7 330.1
50.0
3.0 -10.6
7
8
990.1
990.3
40.9
2.0
710.8
690.6
1.0
-20.2
290.6
250.6
-30.5
-40.0
第二节 农业生产函数
试验资料:不同肥力的土地上生产小麦的总产量和边际产量(KG)
要素投入 单位数 1 2 3 120.2 290.2 520.5 甲地 总产量 边际报酬 总产量 120.2 170.0 230.3 100.2 240.7 420.9 乙地 边际报酬 100.2 140.5 180.2 70.7 190.6 290.4 丙地 总产量 边际报酬 70.7 110.9 90.8
表 饲料配 饲料 合 X1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20 16 13 11
生产要素利用的最佳配合比例的确定 饲料X2 边际替代率 (△X1/△X2) 饲料成本 1 4.0 4 3 2 3.6 3.4 3.4 饲料成本 2 4.0 3.5 3.2 3.1
0 1 2 3
第5组
第6组
10
9
4
5
1
1
第二节 农业生产函数
产 量
固定报酬的生产函数
产 量
递减报酬的生产函数
可变要素投入量 递增报酬的生产函数
可变要素投入量 农业生产中并不常见 农业生产中的 常见形态
产 量
当可变要素投入在比例上少于其 他固定要素投入时,可能产生 可变要素投入量
第二节 农业生产函数
产 量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总产量曲线(TP)
5.1 7.5 9.1.6 1.5 1.3
10
12
10.0
9.6
14
2
2 2
104.5
119.5 129.6
18.1
15.0 10.1
7.5
8.4
6.4 3.6
9.1
1.1
0.8 0.5
16
18
7.5
7.2
7.5
5.1
20
22
2
2
133.3
129.1
3.7
-4.2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某一可变投入不 断追加到另一(一些)固定数量的投入上 面时,该可变投入由稀缺到充裕,最终会 使后一单位的可变投入所增加的产出比前 一单位低(边际产量递减)。通常用于描 述连续追加到有限土地的其他投入物的边 际收益变动。它要求人们注意单一投资的 合理集约度、各种要素的适当配比,以提 高资源配臵效率。技术进步能够提高土地 对其他投入资源的容受力,能够使土地报 酬不断增加。
三、限制因子理论、木桶理论
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中最短 的一块木板的长度,而不是最长的那块,相 应地,农业生产取决于最稀缺的资源。我国 农业生产最短的一块“木板”是土地。
第二节
农业生产函数
◆ 投入-产出关系(factor-product relationship) ◆ 投入-投入关系(factor-factor relationship) ◆ 产出-产出关系(product-product relationship)
边际产量曲线(MP)
平均产量曲线(AP)
可变要素投入(X)
农业生产函数中的合理阶段与不合理阶段
第二节 农业生产函数
分析: 一般而言,当可变投入物由少到多逐渐增加时,总 产量不断增加,直至达到最高点,然后开始下降; 每一单位可变投入的边际产量由递增到递减,直至 零,此时的总产量最大。 投入的合理区间是平均产量由递增到递减的转折点 至边际产量为零的区间(第2阶段)。 考虑到可变投入与产品的相对价格,当边际收益等 于边际成本(也即边际产量等于资源价格与产品价格 的比率)时,就达到了净收益最大的目的,此时的可 变投入量就是最经济投入量。---边际平衡原理。
第二节 农业生产函数
边际替代率
衡量一个要素或产品替代另一个要素或产品的比 率。 本问题解释的是要素替代:产品量不变,要素的 替代关系。用来回答怎样生产的问题(计算可变资 源的最优配臵) 例:两种配合饲料如何配臵,可以生产相同活体 重的生猪。 下表是单位活体重的生猪生长需要的不同饲料配 合比例
第二节 农业生产函数
3.6
3.8
3.2
3.3
注:饲料成本1时,设PX1=0.2元,PX2=0.4元;饲料成本2 时,设PX1=0.2元,PX2=0.3元 。
第二节 农业生产函数
三、产出—产出关系 产品—产品关系(product-product relationship) 有限资源分配于两种(多种)互 竞产品生产,由于投入资源报酬变动,一种产品被 另一种产品替代时总收益呈变动趋势。当一种产品 增加的边际收益等于另一种产品因此减少的边际收 益(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比率等于它们价格比的负 倒数)时,总收益最大,这时就达到了一定资源条 件下的最佳产品结构。这就是产品的边际替代原理。 扩展开来,当对每种产品的每一单位投入的边际产 值相等时,就达到了整个资源的最佳配臵,此即一 般等边际原理。
第一节 农业生产要素概述
第五章
农业生产要素
第一节 农业生产要素概述
第二节 农业生产函数
第三节 农业中的土地问题
第一节 农业生产要素概述
第一节
农业生产要素概述
一、农业生产要素的内涵
农业生产要素,是在农业生产过程 中,为了获得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产品所 必须投入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总称。
第一节 农业生产要素概述
第二节 农业生产函数
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表(假设数字)
X TPP(Y) APP 7.0 10.0 MPP (△Y) 7 13
0
1 2
0
7 20
3
4 5 6 7
31
37 40 39 35
10.3
9.3 8.0 6.5 5.0
11
6 3 -1 -4
生产弹性(EPC)=产品数量变动百分率/ 要素数量变动百分率 = △Y/Y/ △X/X=边际产量/平均产量(解释参考上图) 当EPC=1时,边际产量=平均产量,两曲线相交. 当EPC<0时,总产量曲线下降
(1)1949-1953年:“政府+农户”二元主体结构 (2)1953-1978年:“政府+农村集体”二元主体结构 (3)1978至今:“政府+农户+集体+企业”多元主体结构 (4)演化趋势:以农户和企业投资主体为核心、以政府投资 主体为后盾、以集体投资主体为补充。
第一节 农业生产要素概述
5、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原则 (1)公共性原则 (2)产业导向原则 (3)效益优先原则 (4)科技领先原则
6.7
5.9
0.0
-4.4
1.9
-2.1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