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文本翻译
社科类文本的翻译研究

社科类文本的翻译研究作者:王防防来源:《知音励志·社科版》2017年第03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科类研究发展迅速,基本上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思想与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作为交流的桥梁,翻译变得尤为重要。
在全球化的今天,既面临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社科类文本的翻译的研究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社科类文本;翻译;研究社科类文本的翻译与自然科学文本和技术性文本的翻译有很大不同,同时也区别于文学文本的翻译。
概括来说,自然科学文本需要有高度的概括性,而社科类文本中常常受限于社会和文化的语境。
社科类文本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通过概念进行交流,这些概念为一个特定的学术圈子或群体所分享或论争。
概念在形式上类似技术术语,而且常常为一个文化所持有。
概念的独特性与它出现的某一个时期或种族意识形态有关,仅仅依靠查询词典进行翻译此类语词可能无法表达出它的真实意义,从而误导译文读者。
这要求译者不仅要熟悉文本的主题,还必须要了解文本所属的更广阔的语义场。
文本形成的学术语境在翻译运作中扮演了一个隐性然而关键的角色。
因此,进行社科类文本的翻译者必须深入了解他们翻译的学科或历史背景等。
无论是对于普通的读者还是专业的学者,社科类译本都起着贯通中西的桥梁作用。
近年来我国在翻译和出版社会科学论著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同时学术界和翻译界也应对翻译质量问题给予进一步的关注。
本文主要介绍了社科类文本翻译的现状、社科类文本的主要文体特征以及翻译时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
1 社科类文本的翻译现状社科类文本的翻译属于书籍翻译,国内出现最早的对于书籍翻译的研究是“加强对科学书籍的翻译和出版工作的领導——评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苏联农业气象译叢”第一集中的两篇译文”。
书籍翻译覆盖的专业领域有计算机类、理财类、财经类、营销类。
翻译哲学

“翻译哲学”这个概念是近年才出现的,准确地说,是黄忠廉①先生在1998年第1期《外语研究》上首问“什么是翻译哲学”而开始的。
当然,对翻译活动的哲学思考是更早一些的:稍远一点,约半个世纪前,先后有艾思奇(1937②)、贺麟(1940③)、陈康(1942④)、朱光潜(1944⑤)、金岳霖(1948⑥/1983)等数位哲学家对翻译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哲学思辨;近十年,柯飞(1987⑦/1996⑧)、孙致礼(1996⑨)、但冰洁(1996[10])、阎德胜(1997[11])、刘邦凡(1998[12])、杨炳钧(1998[12])等人都对翻译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哲学思考。
但总的来讲,尽管半个世纪前关于翻译的哲学思考就已引起几位哲学泰斗的重视,可“翻译哲学”并没有形成气候。
近年来,对翻译进行过哲学思考的几人还都是搞语言研究的,足见,“翻译哲学”还是“小菜一碟”,没有引起哲学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因此,数十年前哲学家倡导并身体力行对翻译的哲学认识,足见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当然,搞语言的人(包括搞翻译的人)对翻译搞哲学认识并不是没有长处的,事实上,在某些方面的确是有先见之明的,单就他们对语言及语言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的熟悉程度而言就是如此。
搞哲学的人去研究翻译哲学,其重大的长处(对比于纯粹只从事过语言及语言翻译的人)就在于他们多一些哲学的技巧与思辨。
因此,搞语言的人与搞哲学的人联合起来,(如果有一些既搞语言,尤其是搞语言翻译的,又搞哲学的人,那另当别论),才是振兴翻译哲学研究的最佳选择。
五十年前哲学家们对翻译的哲学思辨并没有产生持久的回应,原因是多方面的,恐怕社会变革而带来的学术转移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而近几年来,语言翻译界的人士回忆起翻译哲学来,原因也不外三点:一是改革开发的深入使学术研究掀起对以往学术成果的回忆与再现,产生新一轮的学术转移;二是近二十年来改革开放后的语言翻译理论与实践对翻译的哲学认识的必然;三是西方语言哲学在国内广泛的传播与发展,为翻译的哲学认识提供直接的借鉴。
彼得纽马克的所有翻译理论

语义对等性的实现方法
为了实现语义对等性,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语境、词汇和语法结构,同时还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语义对等性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
语义翻译更注重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力求保持原文的语义和句法结构,而交际翻译则更注重译文的交际效果,强调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联系
交际翻译的对等性
彼得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文本的类型和功能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对于信息型文本,如新闻报道、科技文献等,应该采用语义翻译方法,以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对于表达型文本,如诗歌、散文等,应该采用交际翻译方法,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04
文化翻译理论
VS
彼得纽马克认为,文化翻译是一种将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的过程,其原则包括保持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详细描述
彼得纽马克认为,文化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在目标语言中再现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文化翻译应遵循以下原则:保持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以及在必要时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或注释。
在实际翻译中,两种方法常常需要结合使用,以确保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又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功能。
01
02
03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的关系
优点
交际翻译强调译文的交际效果,能够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交际翻译的对等性要求也提高了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直译的定义与原则
直译的原则
中国哲学本体思想下翻译本体和认知视阈下翻译.doc

中国哲学本体思想下翻译本体和认知视阈下翻译—、引言翻译是什么和翻译什么差翻译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
在翻译理论界巳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但尚无定论。
翻译是什么和翻译什么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
翻译是什么是翻译的本体论问题,而翻译什么是翻译的客体问题。
翻译理论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翻译是什么的问题。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和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对于翻译是什么,翻译理论家的观点不一而足。
翻译理论呈现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局面有利于翻译理论在不同的声音探讨中进一步发展。
从形而上的哲学角度探讨翻译的本质问题是其中的一个角度。
中国的哲学博大精深,对本体的阐释十分透彻。
而深受中国哲学影响的中国传统译论思想,钱钟书先生的“化境”和道安的“五不翻,三不易”思想从正反两个方面体现了翻译的本体。
翻译的客体是指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指向、认知和改造的对象,是随着人类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不断深化的。
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本文不做重点探讨。
随着人类认知由对世界(客体)的认识,深人到主体的认识,再到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认识,翻译的客体大概由词、意义、意义及其语用范围、意义及其文化、意义及语篇发展到概念内容及识解能力=在认知取向下,翻译象不仅是概念内容,而且是理解概念内容的能力,不同识解维度下概念内容。
本文从中国哲学本体论角度探究翻译的本体,从认知取向探究翻译的客体。
认为翻译的本体是化境,翻译的客体的是概念内容和识解维度。
二、中国哲学本体思想下的翻译本体探究不同的翻译学家对翻译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认识。
自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后,翻译研究的领域由内部转向外部,研究的视角由原文转向译文,研究的方法由规定转向描写,研究的重心由语言转向文化、认知。
除了翻译界以外,越来越多的其他学科也把目光投向翻译研究,翻译的领域越来越大,翻译是什么变得越来越模糊,如翻译是科学,翻译是艺术,翻译是重写,翻译是操纵,翻译是叛逆,翻译是解释,翻译是文化行为,翻译是政治行为等不一而足。
朱子晚年定论序译文

朱子晚年定论序译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朱子(1130-1200年),字元晦,号复初,又号传心者,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大师。
他所创立的程朱理学,为中国封建社会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底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朱子多才多艺,早年担任遂宁中书舍人,后游历各地,师从周敦颐等大儒。
他广泛研究儒家经典,钻研程颐、程颢的理学思想,终于在晚年定论序中,总结了自己对理学的理解和看法。
晚年定论序是朱子关于理学观点的总纲,也是他晚年对学术的最终定论。
在晚年定论序中,朱子首先提出了“格物致知”这一理学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人类应该通过不断观察、研究事物的现象和规律,从而达到对天地万物的真实认识。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思考,才能真正领悟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内在法则,从而获得知识。
朱子在晚年定论序中强调了“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万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固定的规律和道理,这就是“理”。
理是宇宙之间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所有事物的共同本原。
只有深入理解“理”,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识。
朱子还在晚年定论序中指出了“道”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是宇宙之间的万物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和规范。
只有遵循道的指导,才能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和谐统一,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在晚年定论序中,朱子还对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做出了深刻的论述。
他认为,政治的本质在于“治人以诚”,即通过真诚和正直的态度来治理国家。
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立志”,即通过教育培养出有志向和追求的人才。
道德的实践在于“立人以礼”,即通过遵循礼法规范来规范个体的行为。
朱子在晚年定论序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学体系,深刻揭示了理学的核心要义和基本原则,对后世的学术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子的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启示和发展方向,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代,朱子的理学思想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信息爆炸和价值多元的时代,人们更加需要“格物致知”、“理”和“道”这样的理论体系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思考。
林语堂哲学翻译与翻译哲学

林语堂哲学翻译与翻译哲学0. 引言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的著名学者、重要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与哲学家。
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出了不少贡献。
在西方,林语堂不仅仅是学者作家,更多得是被称为哲学家。
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位于畅销书之首位。
他向西方传播了孔孟老庄思想,向西方读者展现了真实的中国哲学与形象。
美国林语堂研究专家Timothy C. Huson在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评价林语堂时认为他提倡日常生活哲学,睡觉哲学,饮食哲学,在这些日常哲学中,含有深沉的哲理,他通过讽刺和幽默,来表达他的哲学观点。
其作品没有故意迎合美国人的口味,他是一位很有独立人格的哲学家。
1. 林语堂是哲学家?林语堂一生贡献卓著。
作为作家,著述颇丰。
作为语言学家,他研究了古代方言、探究闽粤方言之来源等,编撰《林语堂当代英汉词典》。
作为发明家,倾尽家财发明出来明快打字机。
作为翻译家,不仅向西方介绍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还向西方译介了中华哲学的精髓——儒家与道家思想。
因为他的幽默与闲适的生活哲学,他是一位哲学家。
1.1 为何林语堂是哲学家?哲学是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所讨论的自然与生命的本质。
哲学家就是对哲学的深入研究思考的人。
纵观其著作,从译著《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Confucius)、《老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Laotse)到英文小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传记《苏东坡传》(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po)以及散文集中,体现出综合儒家与道家思想之所长,体现各种生活哲学。
但是这种哲学与传统的儒道思想不同,融合儒道,使两者互补,是儒道的发展与升华。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一、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诠释方法(一)概念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诠释方法对中国哲学典籍的正确解读,是翻译的第一步。
首先要求我们对中国哲学发展史的整体脉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到中国哲学典籍正是在对元典的持续性的阐释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经典文本。
因此,从哲学概念和诠释者的历时性上考察经典文本,把握元典文本的“客观原义”以及在其后历代诠释者的“诠释意义”。
要把经典还原到相应的历史背景中把握其含义,即采用“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P20)。
所谓“概念史的研究方法”,以儒家经典为例,是指紧扣儒学史中的重要概念或术语,一方面潜回元典对这些术语进行音读、训诂以及名物的考辨与疏通,理解其基本的概念意义,即是中国传统的考据之学,另一方面观察同一概念或术语在儒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诠释意义,及其同其他哲学派别之间的差异。
“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是把对经典的诠释,放置在诠释者所处的历史脉络中加以分析,“从而将经典诠释者身处的时空情境,及其诠释言论的历史背景与具体含义加以解明。
”(P15)下面就以如何理解朱熹的着作为例,用概念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探讨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诠释方法。
(二)对朱熹理学的“概念史”诠释朱熹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功不可没,他通过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元典的重新诠释,才有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四书》,并且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概念的哲学体系,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
朱熹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解经方法的哲学家,他不仅注重义理的发掘,同时也没有摒弃对章句的训诂,潘德荣(P57)认为朱熹把“意义整体的圆融和谐确立为对经典的理解之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朱熹的哲学着作包括《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朱子语类》等,都是在对元典文本的深入阐释的过程中,发展出的新的哲学理念,因此,诠释朱熹的哲学思想,必须要潜回到相应的历史背景,把握儒学动态的发展过程。
onliberty 中文译本

《自由论》是19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经典之作。
本书于1859年首次出版,对于自由、权利、民主等议题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对于后世政治哲学和社会学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自由论》的中文译本。
一、《自由论》的重要性《自由论》作为政治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探讨了个人自由和政治权利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自由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密尔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自由思想的内涵和外延,系统地论述了自由的本质、范畴和原则,对于我们理解自由、权利和民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自由论》的中文译本现状《自由论》一直以来在国内外都备受关注和研究,因而也有多个版本的中文译本问世。
这些译本在翻译水平、语言表达和文化传达方面各有侧重,同时也存在一些争议和争端。
在选择适合的中文译本时,需要对不同版本进行深入比较和分析。
三、中文译本的评析针对《自由论》的中文译本,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翻译是否忠实于原著、语言表达是否通畅易懂、文化传达是否贴近读者等方面。
同时还要考虑译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成果,以及译本的出版社和编辑团队是否具备权威和专业性。
四、对于翻译水平的要求《自由论》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对于译者的翻译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
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和深厚的文学修养,同时要有丰富的哲学知识和政治学理论。
只有这样,才能将原著的思想精髓和语言风格恰如其分地进行转译。
五、对于文化传达的要求在翻译《自由论》时,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将西方的政治哲学思想与我国的文化语境相结合。
这就要求译者既能准确传达原著的思想内涵,又能使译文贴近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从而达到有效传达的效果。
六、应该避免的问题在翻译《自由论》时,要避免过于文言文的翻译风格,以免造成与原著语言风格不符的问题;还要避免过于口语化或流行化的表达方式,以免影响译文的严谨性和权威性。
在文化传达上也要避免过于西方化或本土化的特殊,要力求做到既忠于原著,又顾及当代我国读者的接受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