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合集下载

山居秋暝原文及赏析

山居秋暝原文及赏析

山居秋暝原文及赏析
山居秋暝是唐代文学家王维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

本文将提供该诗的原文并对其进行赏析。

山居秋暝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作中最有名的一首。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山居景象。

首先,诗人描述了一个“新雨后的空山”,表明了秋天的气息正渐渐浓厚。

王维使用了“天气晚来秋”这样一个简短的词组来表达秋天的感觉,更加突出了诗中的主题。

接着,诗人描绘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景象。

明亮的月光透过松树的间隙照耀下来,石头上的清泉也在微光中流淌。

这样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山居的宁静与美丽。

然后,诗中出现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描述。

这些描写展现了山居生活的细节。

竹林中传来浣衣女子的声音,莲花在渔船下轻轻摇曳。

这些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了山水田园的生活气息。

最后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则表明了诗人的态度。

他主张随心所欲地享受山居生活,不受外界扰乱。

他认为只有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最好的。

总的来说,王维的《山居秋暝》以简洁唯美的语言描绘了山居生活的静谧与美丽。

通过描写山水田园的景象和细节,诗人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远离尘嚣的理想之地。

这首诗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也引发了对自由、宁静生活的思考。

古诗《山居秋暝》赏析

古诗《山居秋暝》赏析

古诗《山居秋暝》赏析山居秋暝【唐代】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注释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留:居。

译文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赏析这首诗为山水名篇。

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描写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的诗词

描写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的诗词

描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诗词《山居秋暝》原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衍生注释:“空山”指空旷、幽静的山谷。

“新雨”是刚刚下过的雨。

“浣女”指洗衣服的女子。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这里是诗人自比。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清新、宁静的秋夜山居图。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明月的静美和清泉的流动相互映衬,美极了。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先听到竹林中的喧闹声,才知道是浣女归来,看到荷叶摇动,才发觉渔舟顺流而下,充满了生活气息。

尾联表达出诗人对这种山居生活的喜爱,就算春天的芳华逝去,自己也愿意留在这里。

这诗就像一首清新的小曲,让人沉醉其中。

三、作者介绍: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他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精通。

王维的诗以清新自然著称,他善于描绘山水田园风光,作品富有禅意。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和朋友出去露营,那是一个在深山里的营地。

傍晚时分,刚刚下过一场雨,周围的一切都湿漉漉的,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味道,就像王维诗里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我站在帐篷外,看着山林间的景色,真有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感觉。

那一刻,我好像理解了王维为何会沉醉于这样的山居生活,这里没有城市的嘈杂,只有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我对朋友说:“你看这景色,是不是像诗里写的一样美?”朋友回答:“是啊,真的好像走进了王维的诗里。

”《秋夜曲》原文: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一、衍生注释:“桂魄”指月亮。

传说月中有桂树,所以用桂魄指代月亮。

“轻罗”是一种轻薄的丝织品,这里指衣服。

二、赏析:这首诗写女子在秋夜的情思。

开篇描绘出秋夜的景象,月亮刚刚升起,秋露微微凝结。

女子穿着轻薄的衣服,却懒得更换。

为什么呢?后两句给出答案。

她长久地弹奏银筝,是因为害怕回到空房。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全诗的意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全诗的意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全诗的意思展开全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作品《山居秋暝》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1、暝:日落,夜晚2、王维,约(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唐代诗人、画家。

山水田园派诗人,人称“诗佛”3、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4、新:刚刚【翻译】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赏析】《山居秋暝》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

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山居秋暝古诗翻译全文

山居秋暝古诗翻译全文

山居秋暝古诗翻译全文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在新雨之后的空山上,
天气已晚,秋意盎然。

明月照耀松林,
清泉在石壁上流淌。

竹林中传来归来的女子欢笑声,
莲花随着渔舟荡漾。

闲适地享受春光的美好,
这样的时光,王孙也可放任自由留宿。

注释:
1. 空山:荒山野岭,也指无人居住的寂静山岭。

2. 新雨:刚刚下过的雨水。

3. 天气晚来秋:秋天的天气一般偏凉,天色也比较早暗,故称“晚来秋”。

4. 明月:指晴空中的月亮,也是秋天的象征之一。

5. 松间:松树的林间。

6. 清泉:清澈见底的泉水。

7. 竹喧:这里的“喧”是指声音大而嘈杂的样子。

8. 归浣女:指下地农家里的女子,农忙时去河边洗衣服,秋后回家。

9. 莲动:莲花叶随着船行摇曳的动作。

10. 春芳:春季的芬芳,这里也指春天的景色。

11. 王孙:这里指任何有资本有品味的人士,比如富家公子、贵族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全诗的意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全诗的意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全诗的意思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山居秋暝》中的一句诗句,全诗如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山居景象,诗人在空山中感受到了新雨后的清新和秋天的凉爽。

在这样的环境中,明月透过松枝照在清泉上,泉水清澈见底,流淌不息。

这一景象给人以宁静和清幽之感,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多以自然景色为主题,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山居秋暝》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山居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也成为了王维代表作之一,被广泛传诵和赞美。

关于秋的古诗及赏析

关于秋的古诗及赏析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

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

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

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

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

“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虫下”构成对偶,句式工整。

以“明镜”喻“两水”,写出秋水的清澈、品莹;以“彩虹”喻“敬桥”,写出双桥之美。

一个“夹”字,写出二溪合流绕城的情景:双桥好似彩虹,这“彩蚵”的影子落入了“明镜”之中,一个“落”字,将天上与水中联系起米。

3.诗人政治欠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

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景寄寓客愁乡思。

诗人很自然地摄取适于表达旅途孤寂、飘泊之感的眼前景物,采用白描的手法,着墨轻淡地写来,却传达出了真切的情意。

诗人先描绘暮霭迷濛的江边洲渚,指出夜宿建德江的时间、地点。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典故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典故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典故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

原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尾联巧用《楚辞•招隐士》之典,《招隐士》末句云:“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原意是招王孙出山入仕,王维反用其意,自成佳构,增无限趣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芳虽然自然而然的消歇了,但秋光一样美丽迷人,“王孙”自可不必离去了。

貌似劝人,实则自勉。

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感悟新课程高三数学有效复习的三点体会
浙江省永嘉中学汪志强
面对新课程和新高考方案,一线的教师曾经困惑和失措过。

现在,2009年的高考已经结束,我们的教学“空山”经过新课程“新雨”的洗礼后,心情“天气”突有神清气爽之感,好比秋日天气的飒爽,感悟颇多,收获不少。

正如诗句所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那么,如何领会新课程,把握新教材,使高三的数学复习更有效呢?
一、感悟新课程宏观结构上的布局,打破模块束缚
......
所谓打破模块束缚是指高三数学复习要以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为主导,对新课程模块内容重新进行有机组合,提高高三课堂复习的效率、适应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

那么,为什么高三复习首要方法是打破模块的束缚呢?
理由1:符合新课程模块和数学学科特点及要求
新课程模块设置虽然有许多优点(略),但是,它的缺点之一是不利于高三的数学复习。

因为新课程进行模块设置以后,知识间的系统性和严密性有所下减,但是数学是一门抽象性、系统性、逻辑性强的学科。

在解决问题和实际应用中,往往单凭某个知识点是无法解决的,一般都要综合应用有关知识点,在高考的解答题中,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

事实上,新课程的设置是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减轻学生的负担,对知识掌握的要求是螺旋式上升,高三复习刚好是螺旋式上升的终点,新课程的模块之间的顺序是可以随意安排的,复习时对新课程的模块内容的重组是符合新课程改革本意的。

理由2:根据高三复习的基本要领
高三复习目的是对高中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复习,即系统地整理知识,优化知识结构。

其指导思想是全面、扎实、系统、灵活。

因此,在高三如果我们简单的按新课程的模块进行复习,一定不利于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整体把握,不利于知识网络的形成,不利于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不利于迎接新高考的数学试卷测试。

理由3:要达到高考试题的能力要求
在《考试说明》中指出:“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

案例1 2009年浙江高考试卷(理)第18题
(本题满分14分)在V ABC 中,角A 、B 、C 所对应的边分别为a 、b 、
c ,且满足cos 2
A =5,A
B u u u r g A
C u u u r =3.(Ⅰ)求ABC V 的面积;(Ⅱ)若b+c=6,求a 的值。

本题虽然难度不是很大,但考查的知识面广,涉及到新课程必修4中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化及必修5中的解三角形等有关知识,对新课程不同的模块的不同章节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因此,在高三复习时如果没有打破新课程模块的束缚,就不能进行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延伸,就达不到新课程高考的考查能力与要求。

总之,不管从高中新课程数学知识本质要求看、从新课改的意图看还是从新高考的考查要求看,高三复习都要以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出发,打破新课程模块的束缚。

二、感悟新课程本质精神上的融合,疏通知识脉络......
面对新高考改革方案,高三复习不仅要打破模块的束缚,更要疏通知识脉络。

所谓疏通知识脉络是指高三数学复习时要立足新课程数学基础知识,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对新课程的模块知识进行横向联系、纵向延伸,考虑整体意识,建立知识体系,体会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最终达到新课程高考复习的效果和目的。

1、以新课程的五个重要思想为引领,对高中新课程模块的复习内容重新进行板块组合
新课程的五个重要思想分别是:函数思想、几何思想、运算思想、算法思想、统计和随机思想。

第一板块:必修1:集合;选修:常用逻辑用语、推理与证明、框图;必修3:算法初步
本板块的内容体现出整体意识和算法思想等。

第二板块:必修1:基本初等函数、函数的应用;选修:导数及其应用;必修4: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化;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本板块主要体现出函数的核心思想。

第三板块:必修4:平面向量、(理科补充“空间向量及其运算”);必修2:空间几何体,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选修:圆锥曲线与方程。

本板块的安排便于复习时把新课程的函数思想和几何思想有机地统一在一
起。

第四板块:必修3:统计、概率;选修:计数原理、概率统计(文科统计案例);选修: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本板块的内容知识主要体现了新课程的算法思想、统计和随机思想等。

第五板块:(选考部分)不等式选讲、坐标系与参数方程、数学史选讲、矩阵与变换。

这一板块的内容不一定都要复习,具体看每个学校的安排实际情况而定,根据新高考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的要求,如果这个班级学生都不打算考第一批重点大学的,那么就不需要复习。

2、在高三复习教学中要理解新课程教材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做好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从数学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数学知识的精髓,是将知识化为能力的桥梁,有着普遍应用的意义。

只有学生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对高中新课程的数学有整体的把握,对解题有导引的作用。

因此,在高三数学复习的时候应该把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挖
掘出来,建议把“数学思想方法”介绍提前到第二轮复习的开头,或者索性把它提前在第一轮复习的开头,便于在解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数学解题基本思想方法。

3、在高三复习教学中要有整体意识,做到讲解一题复习一片的效果
在新课程高三复习教学中要立足基础,突出通法,揭示知识发生、发展和深化过程,充分展示问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从中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通过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归纳解题方法、技巧、规律和思想方法,促进由知识向能力转化,实现自我完善,争取收到做一题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效果。

根据新高考的要求,力求使整个高三数学复习过程成为锤炼学生思维习惯,提高数学素质,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的过程。

案例2 2009年高考参考试卷第20题(文科)
(浙江教育考试院编):设数列{a
n },a
1
=3,a
n+1
=3a
n
-2(n∈N*)
(1)求a
2,a
3
;(2)①求证:数列{a
n
-1}为等比数列;
②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S
n
的公式.
变式1:设数列{a
n },a
1
=3,S
n+1
=3S
n
-2(n∈N*),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
和S
n
的公式.
变式2:设数列{a
n },a
1
=3,S
n+1
=S
n
-2n(n∈N*),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
和S
n
的公式.
引申:设数列{a
n },a
1
=3,a
n+1
=2a
n
+2n(n∈N*),证明
2
n
n
a
⎧⎫
⎨⎬
⎩⎭
是等差数列并求该数列
{a
n
}前n项和.
上题不仅巩固了等差数列的有关知识,还复习了数列求和中的错位相减法。

所以,通过一题多解和变式引申,起到做一题复习一片的效果。

三、感受新课程教学方法上的效果,调整
..方法策略
....
新课程的高三数学复习在疏通知识脉络的同时还要调整方法策略。

所谓改革方法策略是指新的高考要求高三数学复习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策略,密切关注高考改革方向,结合时代特点和新教材、新考纲的变化,把握住教学过程,抓好学生基础,把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目标,取得高考复习的成功。

1、高三复习要避免“穿新鞋走老路”,不随意增减内容
参考外省新课改试点省区和09年浙江的高考卷知,高考卷都是严格按照新课程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出的。

我们没有理由随意增减复习内容,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所以,在新课程的高三复习中,必须要以新课程的内容要求来复习, 在教学中应该大胆地舍弃,腾出精力加强新增内容如平面向量、算法初步、概率统计与导数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复习。

2、高三复习要体现分层教学意识
《新课标》强调:高中数学应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认识规划的思考。

而且,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方案也明确规定:高考选拔会在全科会考基础上分类测试、分层选拔。

不同层次的考试内容和要求都不一样,所以在高三的复习教学中要有分层的教学意识。

(具体分层和案例略)
3、高三复习的教学方式要大胆创新,讲究实效
高三复习教学时,不仅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更应该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复习双曲线时,笔者先让学生听一首王渊超唱的歌曲《悲伤的双曲线》,显示出歌词,让学生讨论歌词的意义,于是顺便把双曲线的几何意义全都复习了,学生在快乐的时光中复习了一片知识,真正达到在快乐中学习的效果。

实践证明,09年的高考确实体现了考试说明中的五个能力两个意识的能力要求。

因此,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能完成多少“任务”,而在于学生能真正掌握哪
些知识、领会哪种方法、提高什么能力。

毋庸置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21世纪的高考数学试卷已经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

尽管每个人的高三复习都有所不同,但是我们都有共同的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那就是从学生未来发展出发,力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高课堂的复习效率。

因此,高三的数学复习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开拓创新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高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