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论文

合集下载

丝绸之路论文

丝绸之路论文

我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姓名:屈飞强学号:201000203026学院:土建与水利学院提起丝绸之路,心中充满激动。

这是一条我洒过汗水的青春之路。

去年,作为山东大学自行车协会远征队员,我有幸参加了山东大学自行车协会“2012洛阳—敦煌远征”。

“重走丝绸之路,聚焦西北民生”是我们的远征口号。

2012年7月5日我们从洛阳丽景门发车,历时一个月,骑行20余天,全程约2500公里。

横跨河南、陕西、甘肃三省,经历了西北的狂风暴雨,干旱地区的戈壁沙漠,烈日高温下穿越近百里的无人地区,接受了大自然最原始的生存考验,领略了粗犷豪放的西北风情,感受了丝路之上的历史情怀,最终于8.3到达艺术宝地敦煌。

在此期间,队员们于7月22日至7月24日在武威市民勤县开展了“关于民勤县防沙治沙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调查了当地备受关注的防沙治沙情况也深入了解了当地的民生现状。

在洛阳,著名的陶瓷艺术大师郭爱和邀请我们参观了他本人的洛阳三彩博物馆,还请我们吃了他的洛阳百碗羊汤。

谈吐间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洛阳人的自豪感和对洛阳充满着深情。

他感谢我们把远征起点选在洛阳,他认为丝绸之路起点为洛阳,并说我们所处的位置丽景门正是丝绸之路的真正起点。

确实关于丝绸之路的起点史学界有西安洛阳之争(中外许多学者认为,起源于西汉时代的丝绸之路,其真正的起点应该在洛阳,洛阳出土的古代东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及大量的三彩胡俑等文物,印证了洛阳与丝绸之路的密切关系。

)徐州师范学院教授王云度先生的《也谈丝绸之路起点问题》一文认为,只有作为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方,才有可能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

山东虽自古盛产丝绸,远销四方,但不足以成为丝绸之路起点。

古都长安无疑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但非惟一起点。

大量资料证明,古代洛阳亦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

我比较赞同王云度先生的观点,或者可以这么理解:西安和洛阳都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西汉、隋唐时当然西安占主导位置,而洛阳作为首都时的东汉、魏晋、北魏等朝代则洛阳应占主导地位。

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支持论文

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支持论文

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支持论文【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除了通过发展国家外交,民间交流也是必须的和迫切的。

既要,鼓励和支持区域内金融机构的对外交流活动,包含银行间和企业间的交流,沟通金融政策,推广金融品牌,便于区域内的个人以及企业跨境业务的开展;也要,发挥平台作用建立对外交往合作的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在合作平台上开展对外交流和展示活动,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以古丝绸之路的深远影响和现如今亚欧国家间合作关系日渐紧密的背景下提出的一个亚欧大陆间带状经济合作的战略构想。

丝绸之路本质上是一条贸易与金融相生相伴之路。

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增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推动我国的经济重心西迁、优化城市布局和人口分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自古以来作为东西贸易往来和文明沟通的大通道的丝绸之路,现如今依旧对亚欧国家的经济合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近几年,由于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的金融危机等原因,世界经济复苏无力,中国经济的增长也面临很大的压力,相关国家对丝绸之路途径区域的战略竞争也日渐激烈。

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和主要国家的中国,在与亚欧各国家关系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可以通过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我国把中亚地区作为外交的优先发展方向,以上海经济合作组织和双边组织的大框架下在能源合作、交通建设、经贸往来等多方面展开深入的合作,现在已经同哈萨克斯坦建立起了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建立起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能源为核心的贸易往来日趋繁荣,我国已经成为了中亚各国最为重要的投资来源国和贸易伙伴,这是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得以建成和实现的基础。

除此以外,中亚地区及其周边一些国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经济基础以及充足的国外资金,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十分巨大。

在我国同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家合作关系日趋紧密的情况下,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立,能够更好的促进亚欧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助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早日形成。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学生邢萌萌指导教师张连杰讲师学号************年级2005级专接本科专业历史学系别政史系唐山师范学院政史系2007年5月郑重声明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张连杰讲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

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

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年月日目录标题 (1)中文摘要 (1)关键词 (1)正文 (1)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路线 (1)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交流 (3)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特点和意义 (5)参考文献 (8)致谢 (10)外文页 (11)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邢萌萌摘要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的重要通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路线主要有西北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三条。

它具有由两汉到隋唐的过渡性、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南北两政权同时与西域频繁交往三方面的特点。

这一时期,中西之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

这种交流,在政治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在经济上,促进了双方之间经济贸易、生产技术的交流;在文化上,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兴盛和礼乐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中国与西域等地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

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汉、唐、元三个时期丝绸之路的研究,史学界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研究,史学界相关的论文比较少,研究的内容很片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丰富人们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路线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三国鼎立、南北对峙,北方的中原王朝和南方的江南王朝均与西域的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流。

其交流的丝绸之路路线主要有三条,即西北丝绸之路(又叫绿洲丝绸之路或沙漠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又叫永昌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后来又叫瓷器之路)。

中国蚕丝文化与丝绸之路论文

中国蚕丝文化与丝绸之路论文

中国蚕丝文化与丝绸之路论文中国蚕丝文化历史中国是蚕丝的发源地,栽桑养蚕制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蚕丝已深深地渗透到历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对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生产生活等产生过重大影响,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蚕丝文化,成为中华浩瀚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从文化学角度讲,蚕丝文化是以一切从事蚕丝物质、精神生产的人为主体,以蚕丝物质、精神成果及相关礼仪制度为内容,以不断更新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取向规指蚕丝社会实践为特征,以不断推进蚕丝事业发展和民族社会进步为目的,而逐步建立起的一种社会亚文化。

本文拟从起源与发展、结构与内涵、功能、现实意义四个方面对中国蚕丝文化作一粗略论述。

1中国蚕丝文化的源起与发展1.1中国蚕丝文化起源的诱因中国蚕丝文化发物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少在5000年前,桑蚕茧丝就已成为中华大地上人类先祖有意识、有心智的实践对象。

蚕丝文化的起源有着生态的、心理的、宗教的、社会的诱因。

就生态条件而言,远古时代,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气候温湿、土地肥美,野桑资源丰富,与蚕同属鳞翅目的蛾蝶形或蛹虫形生物分布极广,这为先民由采食蛹虫到认识茧丝、再到驯化野蚕提供了条件。

当农业时代开始以后,驯化野蚕逐渐成功而成为蚕丝发明的重要里程碑。

这样,生态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方式,而经济方式又启动了文化模式的运动。

就心理因素而言,先民求生存、图发展的意向,使蚕丝具有明确的功利性,一方面他们把桑、蚕、蛹、丝作为可直接利用的生产生活资料;另一方面因他们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无限的向往,而把桑树(桑林)、蚕作为观念意象,把它们人格化和形象化,并把它们同自己的生命活动联系在一起,如蚕祭和桑林活动。

就最初的宗教情感而言,有关对蚕的信仰与崇拜源起对蚕丝的实际需要和精神依托,它虽然表现为一种文化的再创,但又反过来推进了蚕丝文化的发展,并使之在宗教神话、宗教艺术和宗教仪典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夸张。

历史小论文: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

历史小论文: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

历史小论文: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历史小论文: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荆州市江陵中学2017级10班刘小丫本文为江陵中学2018年历史小论文评比一等奖作品在先秦时期,南方沿海地区由于地近海洋,造船技术水平高,已经开始了远洋迁徙,秦朝统一后,采取了一些开发岭南的措施,岭南发展很快,造船技术规模水平已很高,为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奠定了基础。

西汉初期奉行重农抑商制度,但总体奉行黄老政策,休养生息对商人影响不大。

文景之治后,商业势力蓬勃发展,商业地位的提高,使更多人去经商,沿海贸易增多,海上交通路线已出现。

西汉时期丝织业已达到较高水平,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沿海地区也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与海外周边各国开展贸易往来。

三国时期正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由陆地转向海洋的关键时期。

三国时期,魏蜀吴均有丝绸生产,而吴雄踞江东,传统陆上丝绸之路阻于北国,只能致力于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又由于孙吴同曹魏刘蜀长江上作战及海上交通需要,积极发展水军,船舰制造技术先进,规模大,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对海上丝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与北方政权对峙,随着南方海洋航海技术发展,以及航海经验的积累,六朝政府实行积极发展海外关系政策,使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孙吴政权加强南方海外贸易,使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

由于作战需求,孙吴造船业极为发达,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准,主要为军舰和商船推进了海上贸易,推动了丝绸业的发展和海上丝路贸易。

隋唐统一后,加强了对南海的经营,促进了海上丝路的发展,唐朝时政府在广州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海外贸易交往得到重视。

隋时期造船技术航海技术都得到进一步发展,如隋大将陈素伐陈时,曾在永安(今四川奉节)建造能载八百人的大战船“五牙”。

高百余尺,前后装有六根高达五十尺的拍杆。

唐代造船水平和规模都超过前代。

着名经济学家刘宴任盐铁转运使时,曾在扬子县设置十个造船厂,专门建造漕运船只。

唐初将作大匠阎立德仅在洪州(今南昌)一地即造“浮海大船五百艘”。

丝绸之路和白马寺小论文

丝绸之路和白马寺小论文

丝绸之路和白马寺小论文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

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为我国西部发展奠定了基础。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东12公时处,建于汉明帝永平十年(67)。

汉明帝于永平七年(64)派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佛法。

永平十年蔡愔等同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回到洛阳,在雍门(北魏改为西阳门)外三里御道南创建此寺。

建寺风格仿印度祗园精舍,寺中有塔,殿内绘有壁画,为中国最早佛教寺院之一。

据记载,摄摩腾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

寺院门外有相传是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墓。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汉明帝遣使西域示佛法,“时白马负经而来”,故取名为“白马寺”。

丝绸之路与经济发展(推荐5篇)

丝绸之路与经济发展(推荐5篇)

丝绸之路与经济发展(推荐5篇)第一篇:丝绸之路与经济发展丝绸之路与经济发展摘要: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

在历史上,以丝绸为代表的丰饶的中华物产,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艺术民俗等等,曾经沿着这条大道通过精明的阿拉伯商人不断地流传到了中亚、西亚乃至更远的欧洲。

商人们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丝绸、贵重金属、玉器以及其他商品的贸易;艺人和工匠们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启发下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外交使节通过丝绸之路寻求政治联盟和传播宗教信仰。

从汉朝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唐朝阿拉伯使节抵达长安,中阿建交开始,直到如今,许多个世纪以来,丝绸之路对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丝绸之路曾经的的衰败原因令人深思,而它在现代的复苏则让人振奋。

在新时代的契机下,中国与中亚其他国家关系在商贸、文化、政治方面展开广泛的交流合作,巩固与发展了紧密团结的友好关系,也带动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

使丝绸之路在新时期焕发蓬勃生机!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发展“丝绸之路”这个词汇它早在19 世纪就出现了,而且开始出现也不是英文而是德文。

它是由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的。

德语叫“Seidenstraβe”,英语翻译为“Silk Road”。

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术语不是偶然的,因为德语民族素有以主要货物命名“商贸之路”。

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

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丝绸之路”因此得名。

在本篇论文中将从经济文化等相关方面介绍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形成1.1 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起源早在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中国商人就已经出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购买产自现新疆地区的和田玉石,同时出售海贝等沿海特产,同中亚地区进行小规模贸易往来。

中国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精选5篇)

中国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精选5篇)

中国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精选5篇)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

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

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

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

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

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

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

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

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

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的使者和应募的商人出海贸易的航程说: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乘船出海,顺中南半岛东岸南行,经五个月抵达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

复沿中南半岛的西岸北行,经四个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卢(今泰国之佛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绸之路的崛起
有一条路,永远无法用长度来衡量,因为它太久太久,只有亘古不变的黄沙陪伴它
走过了千年的岁月。
有一条路,永远无法用时间来衡量,因为它太漫长,是穿越了时空的洪流把那惊鸿
一瞥印在人的心里。
从黄河和长江流域,应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途径新疆塔里木盆地,
伊朗高原,地中海东岸,最后到达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城或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这条
路经过素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亚鲁姆沙漠和中东叙利亚沙漠,一
路上,驼铃悠悠。
千百年前,中国和西域的条条商队在路上印下一串串脚印,夕阳的光辉闪烁在那载
满丝绸瓷器骆驼的背影上,驼铃的叮当牵动着黄沙笼罩的天空,也牵动了千百年后世人
的心。
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长安(今天的西安)连接
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它跨越龙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
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非洲和欧洲。它也是一条东方与西方
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曾经,这条路代表,另一种辉煌。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时15年,行程数万里,
遭遇苦难,备尝艰辛,终于打通了中远通往西域的道路。从此,西亚和欧洲的人们爱上
了如黄金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丝绸,中国人为那坚毅果敢和昂扬勇决的精神感动了,
中原大地上展现了另一幅美丽的画卷。丝绸之路,在世界上有重大的意义,是亚欧大陆
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
丝绸之路是由中国人主动开拓的,时间为公元前2世纪,以张骞出使西域为标志。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曾经繁荣过千余
年的丝绸之路如今又一次热闹了起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新一代的商人又开始自发
地在这条古道上交易最新的物品。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
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
要道路。
丝绸之路促进了各国的商品交流,从而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如今的丝绸之路也促进
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共同发展。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
一条重要道路。
丝绸之路也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技术的西传。
中国古代的印刷术就是典型的范例,它是沿着丝绸之路逐渐西传的技术之一。在敦
煌、吐鲁番等地,已经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版和部分纸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刚
经》雕版残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国。这说明印刷术在唐代至少已传播至中亚。如黄钟大吕
般厚重而尊贵的长安城,用它恢弘的气势和大度的胸怀接纳来自遥远西方世界的文明,
最后融入到中华大地浩瀚的文化中,就像一把折扇,把无数色彩汇集到一起牵出一个美
丽的画卷。不知道古人望着映在玲珑夜光杯上的陇西高原,河西走廊,重重高山峡谷会
不会像今人一样满怀着敬畏和惊叹。不知道那一眼望不到尽头大漠黄沙掩盖了多少来来
往往行人的脚印,埋藏了多少先人生活的痕迹和宝藏。不知道那片瑰丽土地上的哪一块
石子上记录了一代数不清的无名画师工匠日日夜夜在幽暗狭小的窟洞中忙碌的身影。
丝绸之路的开辟,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也让中国走向了世界。然而外国人对中
国人的看法都不太一样,“中国威胁论”,“中国竞争论 ”,“中国正在崛起 ”,“中国
合作论”的不同看法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改变,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在经济领域,一个重要的争论就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不同的外国人
眼中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根据我们统计,外国人中主流的看法认为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
在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方面,我们调查发现,有一半的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
济的影响是双面的。
中国经济发展促进了全世界从经济衰退中复苏,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提供的廉
价商品让全世界获益,但是很多外国人也担心中国的发展可能会威胁到他们本国的就
业。在绝大多数的外国人眼中,中国还是一个廉价产品的基地。但是,不少外国人认为
中国产品质量还是较好的。有些外国人表示,中国产品虽然还不如欧洲和美国生产的好,
但是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文化方面,在外国人当中,几乎有一半人对中文感兴趣。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文
字的巨大魅力,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中国快速发展,中国国家形象全面提升带来了全方位
的吸引力。外国人对中国的烹调和书法也同样很感兴趣,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给我们国
家形象的构建带来了雄厚的资本。我们发现,悠久的文化成为中国形象中一个非常耀眼
的方面。
丝绸之路,一条贯穿东西方贸易的交流之路,从两千多年前到现在,丝绸之路一直
担任着重要角色。在古代,他让文明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现代,像丝绸之路一样的
开放之路也让世界变得更加繁荣。我国的改革开放就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好处。在遥
远的西方,大量的中国商品涌向国外市场,随处可见:“made in china”。在中国,
文化交流,商品贸易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比如电脑、电影、汽车等各种商品贸
易,都为中国人民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总而言之,无论是古代的丝绸之路,还是现
代的改革开放所获得的成就,都是各国人民沟通、来往、贸易的功劳,可见不论是在古
代还是在现代,开放交流之路都是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丝绸之路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
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生动一幕,展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丝绸之路的贸易给东
西方带来的巨大影响,让人惊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