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的内涵及机制研究述评_危怀安

合集下载

创新生态系统下企业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创新生态系统下企业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创新生态系统下企业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

如何打破原有的行业壁垒,形成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关系,开展创新活动,已经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这就要求企业建设起一个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协同创新,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一、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创新生态系统指的是一种既具有单独组成部分的完整系统,又具有彼此之间互相依存、相互交织的生态系统。

与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类似,创新生态系统应具有开放性、知识流动性、良好的互动机制、“生态年轮”等特点。

它是由企业、大学、研究所、行业协会、政府等构成的生态系统,通过信息交流、人才流动、资源共享等手段,形成稳定有序的生态系统。

二、协同创新机制要建设起创新生态系统,必然涉及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机制。

协同创新机制可以理解为,通过多方协作,利用各方优势资源,发挥创新潜力,形成具有协同效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等。

协同创新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互相交流:企业间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如技术论坛、产业峰会、企业家论坛等。

这种交流活动可以打通信息壁垒,减少误解和摩擦,促进相互理解和合作。

2、人才流动:企业可以设立互联网上的人才库,通过网络、招聘会等方式,吸引到适合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

同时,企业也可以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新一代人才,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打下基础。

3、资源共享:企业需要不断投入研发费用,但不是每个企业都有充足的资金。

因此,企业可以选择向其他企业共享资源,如技术、设备、专利等。

4、产学研合作:企业可以与高校、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展研究,推动以学术成果为基础的技术转化。

这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扩大企业研发领域,推动企业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

三、创新生态系统下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实践现实中,已有一些企业在建设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尝试出了协同创新的新模式。

1、通用汽车:通用汽车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成立了全球电动车研究中心。

该中心通过资金投入、人员培训等方式,使得该公司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正向着产学研一体、协同创新的方向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建设逐渐受到了各界的关注。

行业特色型高校是指以特定的行业为依托,突出该行业在高校中的特色和实力优势,培养与该行业相关的高素质人才,为该行业发展和创新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的高校。

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是大力推进高校转型发展、实现产学研合作、推进学校与企业合作、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的必然选择。

在说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之前,先了解一下协同创新概念。

协同创新,也称协同式创新,是指两个或多个机构或组织之间进行基于合作的科研创新活动,分担风险、共享资源、创造更多的的创新价值。

协同创新是当今科研创新领域的主流趋势和发展方向,成为许多研究领域及实践应用层面中的主要特点。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在特定的行业领域,依托于相应的行业强大资源和科技优势,和企业等组织,进行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创新与发展。

其优势在于高校在特定行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学术和技术资源,并能为企业创新提供研究领域及技术支持。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具有以下几点优点:1、区别于传统类型高校的全方位优势。

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建设不同于传统类型高校的一般优势,其核心优势是针对特定的行业和领域进行深耕细作,重点放在特定的学科和研究领域,这也增大了行业特色型高校的优势和竞争优势。

2、提供了产学研一体化创新的平台。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机制,提供了从研究到应用的笼统平台和完整的产学研实践路径。

不管是市场市场情况和国内外的经济形式,还是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都会给高校创新带来的更多的机会。

3、促进了学校与市场的结合。

高校依托具有市场、技术和资金等多重优势的企业,可以更自主地选品目和实施创新。

企业通过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资源汇聚以及高校对企业的技术瓶颈和技术问题的解决,可以更成功地实现创新,并在未来的发展中变得更强大。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综述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综述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综述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指区域内不同单位共同协作,利用各自的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实现创新共建、共享成果的过程。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主要包括产、学、研、用四个方面的合作方式。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模式,即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等各方紧密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推广等活动,以达成创新共赢,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对于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区域协同创新可以促进知识、技术和人才的共享,促进区域内资源的集聚和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区域协同创新有利于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优化政府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第三,区域协同创新可以加强政企合作,构建人才创新体系,为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长期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1. 研究内容已有的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区域政策研究:主要从区域政策规划和实施两个方面探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政策框架及其影响因素;(2)创新网络研究:主要从知识产权、人才流动、企业创新等方面,分析科技创新网络的构建、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3)技术转移研究:主要关注技术转移的机制和模式,以及技术转移对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的影响;(4)营商环境研究:主要研究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关系,以及优化营商环境对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

2. 研究方法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因此研究方法形式多样。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法有:(1)案例研究法: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成功经验和可行性;(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有关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3)统计分析法:通过统计分析各种数据,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和机制;(4)实证研究法: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运作机制和实践经验。

四、总结与展望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

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与机制研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必须提高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然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跨越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协同创新成为一种有效的策略,帮助企业集合市场和技术资源,提高创新能力。

本文将探讨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和机制。

一、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1.创新效果企业协同创新可以通过共享知识和资源,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流程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创新效率和效果。

例如苹果公司就与供应商联合创新,共同推出iPhone等产品,使苹果公司成为全球领先的技术企业。

2.创新成本企业协同创新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和分工合作,减少创新成本。

例如,相关企业在相同的技术领域合作,共同开发和推广新技术,可以共担摊、共享成本。

这种合作方式可以防止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开发,从而降低了创新成本。

3.风险控制企业协同创新可以帮助企业分散风险,减少潜在风险。

例如,知名企业在市场推广前会与其他合作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测试产品的成本和市场反应。

这种合作方式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产品和销售策略,降低了创新风险。

二、企业协同创新的机制1.资源共享这是企业协同创新中最基本的机制之一。

企业协同创新需要共享市场、知识、技术和其他相关资源。

资源共享可以避免重复投资和浪费资源,提高效率。

企业可以通过合作共同发展、共同升级共同运营、共同纳入、共同采购、共同货运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

2.技术开发技术开发是企业协同创新的另一个重要机制。

通过技术开发,企业可以共同研究、开发和推广新技术。

为了实现有效的技术开发,企业需要遵循相应的规划和流程,确保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分配。

3.市场开发市场开发是企业协同创新中的另一个重要机制。

通过市场开发,合作伙伴可以共同推广、营销和销售产品和服务。

为了实现有效的市场开发,企业需要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格局,制定市场推广计划、营销战略和销售渠道。

综上所述,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和机制有着重大的意义。

“协同创新”的涵义、特征及发展路径研究

“协同创新”的涵义、特征及发展路径研究

142商业经济研究 (曾更名 《商业时代》) 2017年7期创新工场Innovation Workshop“协同创新”的涵义、特征及发展路径研究引言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证明,许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通过不同的创新主体提供不同的资源和要素,进行深度交叉融合与相互合作最终完成的。

协同度越高,整体性就越强,竞争优势也就越突出,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受到各国创新理论家和创新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视。

当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已具备发力加速的条件。

科技创新重心已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转向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迫切需要提高创新驱动整体效率。

只有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充分释放和有效集成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和要素,才能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

协同创新的涵义协同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1973年创立的。

“协同学理论”认为:自然界■ 王新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038)▲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主要国家科技创新发展 战略和政策趋势研究”(项目编号2013GXS5K181)◆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有序和无序之间会相互转化,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

协同将使复杂性系统内部各子系统(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一个新变量,新变量会促使系统产生相变并且不断演化,形成新结构,其结果是导致事物间属性互相增强,向着更为高级有序的趋势发展,使事物双方或多方获益,共同发展。

协同不同于一般的合作与组合,协同本身是一个过程,协同的生成要经历各要素从非协同关系走向协同关系的复杂过程。

博弈论将这一过程描述为从非合作博弈到合作博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博弈双方或多方,经多次博弈形成趋于合作的一个纳什均衡。

参与博弈的企业创新各要素(各部门)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最终走向协同发展道路。

协同创新文献综述

协同创新文献综述

协同创新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协同创新的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重点介绍了协同创新的定义、特点以及协同创新的驱动因素和机制,并对协同创新的效果进行了评估和讨论。

最后,文章总结了目前协同创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引言协同创新是指多方合作、共同融入资源和能力,以达到同课题的联合创新。

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协同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创新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通过对当前协同创新研究的文献综述,对其定义、特点、驱动因素以及机制进行全面梳理,并对协同创新的效果和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二、协同创新的定义与特点协同创新是指多个独立主体之间通过合作与交互,共同协作完成创新活动的过程。

协同创新具有以下特点:1)多主体参与,涵盖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多个组织;2)合作与交互是协同创新的核心,通过共享资源和知识实现协作;3)创新活动的目标明确,并通过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三、协同创新的驱动因素协同创新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驱动因素。

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协同创新提供了基础,各方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平台进行高效的沟通与协作。

其次,政策环境的改善激励了协同创新,政府支持、产业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都对协同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和文化也是协同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

四、协同创新的机制协同创新的机制包括组织机制、制度机制和技术机制。

组织机制是指协同创新的参与主体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和组织机构的安排,可以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研发项目等方式实现。

制度机制是指通过政策、法规等手段促进协同创新的发生,例如设立创新奖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

技术机制则是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工具实现协同创新,例如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

五、协同创新的效果评估与讨论协同创新的效果评估是协同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协同创新对于促进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协同创新的内涵、层次与框架

协同创新的内涵、层次与框架

协同创新的内涵、层次与框架张 艺1,许 治2,朱桂龙2(1.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广东湛江524088;2.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1)收稿日期:2018-01-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23300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 D 17X Y J 21);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017J G X M -M S 32);广东海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C 18025);广东海洋大学科研启动经费资助项目(R 17079)作者简介:张艺(1983-),男,广东遂溪人,博士,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许治(1975-),男,新疆乌鲁木齐人,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科研与创新管理;朱桂龙(1964-),男,安徽庐江人,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㊁区域创新管理㊂摘 要:协同创新在我国不仅是一个学术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然而现有研究对协同创新的理解与把握较少关注我国协同创新现状,局限于从中观层次(组织机构)探讨协同创新㊂从我国协同创新现实情境出发,在充分理解我国政府推动协同创新意图的基础上,从微观㊁中观和宏观3个层次分析协同创新的内涵及功能,发现不同层次的活动主体在外在动因和内在动因共同影响下,形成了相应的协同互动模式;各层次活动主体采取不同的协同创新模式及机制,从而实现了不同层次协同创新绩效㊂最后,基于协同创新 前因后果 的思路,从多层次视角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㊂关键词:协同创新;产学研;分析框架D O I :10.6049/k j j b yd c .2017110654中图分类号:F 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18-0020-09C o n n o t a t i o n H i e r a r c h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F r a m e w o r k o f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Z h a n g Y i 1,X u Z h i 2,Z h u G u i l o n g2(1.S c h o o l o f M a n a g e m e n t ,G u a n g d o n g O c e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Z h a n j i a n g 524088,C h i n a ;2.S c h o o l o f B u s i n e s s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S o u t h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G u a n gz h o u 51064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i s n o t o n l y a n a c a d e m i c c o n c e p t b u t a l s o a p o l i t i c a l c o n c e pt i n C h i n a .H o w e v e r ,t h e e x -i s t i n g s t u d i e s n e g l e c t e d t h e 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o f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i n C h i n a w h e n t h e y t r i e d t o g r a s p t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o f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t h e y w e r e r e s t r i c t e d t o e x pl o r e t h e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f r o m a T h e m e d i u m l e v e l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 .B a s e d o n a d e qu a t e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o f t h e a c t u a l s i t u a t i o n o f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i n C h i n a a n d t a k i n g a c c o u n t o f 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 's i n t e n t i o n t o p r o m o t e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z e s 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a n d f u n c t i o n o f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f r o m t h e m i c r o ,m e d i u m a n d m a c r o p e r s pe c t i v e s ,a n df i n d s t h a t d i f f e r e n t l e v e l a c t o r s f o r m c o r r e s p o n d i ng m o d e l o f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wh e n t h e y a r e a f f e c t e d b y bo t h e x t e r n a l a n d i n t e r n a l m o t i v a t i o n s .I n a d d i t i o n ,t h e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p e r f o r m a n c e a t d i f f e r e n t l e v e l a r e i n f l u e n c e d b y t h e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p a t t e r n a n d m e c h a n i s m t h a t d i f f e r e n t l e v e l a c t o r s a d o p t .F i n a l l y ,t h i s p a p e r a c c e p t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i d e a s o f t e a s i n g ou t t h e c a u s e a n d e f f e c t o f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t o c o n s t r u c t a n a n a l y t i c a l f r a m e w o r k f r o m a m u l t i -l e v e l p e r s pe c t i v e ,a n d p r e s e n t s s o m ef u t u r e i s s u e s o f r e -s e a r c h o n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K e y Wo r d s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I n d u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A n a l y t i c a l F r a m e w o r k 0 引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㊁教育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创新活动日益活跃,并取得了一系列引以为傲的科研成果㊂但是从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看,我国科技㊁经济 两张皮 的现象仍然存在[1],主要体现为我国科技投入高速增长,科研成果日益丰富,但其支撑创新活动开展和产业发展的效果并不明显㊂2016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超过1.5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6倍多,占G D P 比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1%,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㊂然而,在国家强劲科技投入背景下,我国很多产业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并未取得明显进步,尤其在技术革命频发的基础性行业,如基础软件㊁集成电路㊁液晶面板㊁汽车发动机等,核心技术依然严重依赖国外[2],甚至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没有摆脱 高端产业㊁低端技术 的发展现状㊂整体而言,我国许多产业还未形成与制造能力相匹配的技术创新能力[3],这就构成了我国自主创新进程中的一个悖论:科技投入快速增长但并没有促进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同步提升㊂实际上,这个悖论产生的可能原因在于我国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方面存在诸多不足㊂微观层面上,创新组织(高校㊁科研机构㊁企业)内部科研团队 单打独斗 的科研模式仍然普遍存在;中观层面上,国家创新系统内的高校㊁科研机构㊁企业独立运行,彼此之间相互隔离;宏观层面上,国家创新系统与经济系统缺乏相互支撑与融合㊂为提升科教资源利用效率,我国政府于2011年推行了 协同创新 工程,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 协同创新 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㊂在上述背景下,协同创新引起学术界关注,学者们纷纷对协同创新内涵进行界定[4,5],构建协同创新理论框架[6,7],并对协同创新的动因[8-10]㊁模式[11]㊁机制[12,13]及效应[14,15]等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㊂协同创新在我国既是一个学术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因而对于协同创新内涵的把握,既需要从学术角度阐述,更需要结合政府决策者提出协同创新理念的现实情境理解,这一点恰恰被现有很多研究者忽视㊂此外,国内学术界对协同创新的探讨更多地聚焦于产学研协同创新[7]㊂难道协同创新仅是指组织(机构)层次的协同创新吗?协同创新是否还存在其它层次?鉴于此,本文从我国协同创新现实背景出发,在充分理解国家政府推行协同创新意图的基础上,借鉴创新理论以及相关研究,试图对协同创新的内涵㊁层次及框架提出新的见解,以进一步拓展协同创新理论研究㊂1实践背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背景下,越来越多国家经济发展正加快从生产要素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迈进,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主要战略目标㊂例如,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㊁德国提出工业4.0,力图通过创新驱动确立自身在全球经济中的核心地位㊂在此情形下,我国为了应对国际社会局势变化带来的挑战,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策㊂从本质上讲,创新驱动是一个复杂㊁多层面创新协同与联动的过程㊂要实现创新驱动,就必须要推动协同创新,就必须实现知识(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充分融合㊂近年来,我国对协同创新的探索在各级政府直接推动下不断涌现,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具体体现在微观㊁中观和宏观3个层次㊂(1)微观层次㊂目前我国创新组织科研团队内部及团队间的合作多流于形式, 单打独斗 现象比较严重㊂正如我国学者许治等[16]指出,我国很多科研团队在联合申请项目时 同舟共济 ,分担任务时 同床异梦 ,开展研究时 同室操戈 ,这些流于表面的不良合作现象在我国学术界早已不是个案㊂为了申请政府科研项目,临时拼凑包装成 豪华团队 的现象屡见不鲜㊂由于这些豪华团队成员缺乏协同合作,最终将导致研究成果沦落成一堆缺乏体系与深度的成果 拼盘 ,与初始研究目标严重背离[17]㊂因此,科研团队缺乏有效协同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亟待解决的痼疾㊂(2)中观层次㊂自1992年由原国家教育委员会㊁原国家经贸委和中国科学院三大部门联合推动 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 以来,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知识创新组织(学研机构)和知识应用组织(企业)交流与合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与机制设计,产学研协同创新总体运作效果差强人意㊂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和设立了一系列政策与项目推动产学研合作,如科技部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㊁广东省 省部㊁省院产学研合作计划 ㊁中国科学院 知识创新工程 ㊁ 创新2020计划 ,教育部 2011 计划等㊂从总体实施效果看,许多学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实质性合作,甚至是为了 圈钱 而临时结成同盟,导致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投入得不到充分利用㊂(3)宏观层次㊂宏观层次协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国家创新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脱节㊂市场需求不能立即反馈到知识创新活动中,创新系统创造的很多知识没有体现出 顶天立地 的特点,导致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率低,造成知识创新不能很好地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最终导致科技经济 两张皮 现象㊂2理论背景自20世纪初S c h u m p t e r[18]首次提出 创新 概念以来,该议题便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㊂许多学者对创新展开了丰富的研究,对创新一词不断地赋予新的内涵,丰富与拓展了创新理论研究[7]㊂在1982年,N e l s o n和W i n t e r[19]借鉴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了技术变异和产业变迁问题,创立了演化经济学理论,引发学术界从系统视角探究企业创新机理问题㊂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兴产业如信息通讯技术㊁生物产业大量涌现,产学研合作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基础学术研究与产业创新及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㊂进入20世纪90年代,各种创新理论不断涌现,包括国家创新系统理论[20]㊁区域创新系统理论[21]㊁ 模式(M o d e)2 知识生产模式[22]㊁三螺旋创新理论[23]等,试图解释现代国家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日益复杂的创新活动㊂尤其是E t z k o w i t z和L e y d e s d o r f f[23]在1995年提出的三螺旋创新理论,构建了 政府 产业 学研机构 三螺旋非线性互动模型,重塑了官产学研的相互关系和角色,颠覆了社会各界在早期推崇的线性创新模式,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㊂在2003年,美国著名学者C h e s-b r o u g h[24]首次提出开放式创新的概念,掀起了学界对开放式创新理论研究的热潮㊂随后,创新生态系统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近年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㊂例如,H w a n g和H o r o w i t t[25]发现硅谷创新生态系统由各种异质性组织组成,它们之间彼此联系㊁相互作用,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交互㊁适应过程中形成了雨林生态㊃12㊃第18期张艺,许治,朱桂龙:协同创新的内涵㊁层次与框架模式㊂以上创新理论均强调了创新主体之间协同合作,为协同创新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㊂实际上,协同创新是创新模式从封闭转向开放的必然结果,是在E t z k o w i t z 和L e y d e s d o r f f 的 三螺旋创新理论 及C h e s b r o u g h 的 开放式创新理论 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新理论,是创新生态系统得以维系与发展的模式和途径㊂G l o o r [4]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从微观视角提出协同创新的构念,认为协同创新是一群自我激励的科研人员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而组成网络小组分享信息和思路的过程㊂随后,S e r r a n o 和F i s -c h e r [6]从互动与整合两个维度构建协同创新理论框架,认为协同创新是一个遵循 沟通 协调 合作 协同逻辑而不断上升的过程㊂近年来,在协同创新已被纳入国家战略议程的背景下,国内学术界对协同创新给予了较多关注㊂陈劲和阳银娟[26]认为协同创新是指学研机构㊁企业㊁政府等创新主体相互合作以实现知识增值的价值创造过程㊂何郁冰[7]在国内外协同创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 战略 知识 组织 协同创新理论框架㊂总体上,国内学术界有关协同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较为丰富,但是对协同创新内涵及理论体系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入,因而对协同创新理论作进一步拓展与深化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㊂3 协同创新内涵与层次协同 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意为共同工作㊂依照‘汉语大词典“对 协同 的释义, 协 字有 协助㊁协调㊁联合㊁合作 的意思, 协同 是指 合作协调㊁配合一致地开展行动 ㊂早在20世纪60年代,协同 一词就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㊂A n s o f [27]对企业间共生互长关系进行了研究,首次界定了协同的内涵,认为协同确保了整个企业群最大价值得以实现㊂后来,德国学者H a k e n [28]构建了协同理论,认为协同是指系统中各子系统或要素相互协调㊁联合作用,实现 1+1>2的协同效应的过程㊂协同学不仅能够回答自然科学领域的很多问题,还能对社会科学领域的自组织现象进行有效解释㊂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协同思想已在创新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深化㊂国内外学者对协同创新给予不同的解读,如表1所示㊂现有研究主要从网络视角㊁创新生态系统视角㊁个体视角和组织视角对协同创新进行内涵定义,并提出各自的观点与见解㊂例如,K e t c h e n 等[29]基于组织视角,将协同创新界定为 创新组织为了持续创新而推动专门技术㊁思想和知识等资源跨组织转移与共享的过程㊂我国学者陈劲[5]从组织视角出发,将协同创新界定为 学研机构㊁企业㊁政府㊁中介机构等组织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为了实现科技创新而呈现出的组织互动模式㊂总体上,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协同创新内涵进行了界定,深化了对协同创新的理解与认识㊂协同创新的本质目的在于,打破创造主体及要素间的壁垒与障碍,使得相关主体围绕共同目标协同运作,最终实现 1+1>2 的协同效应㊂因此,协同创新并不是流于表面合作,通过将各类主体捆绑在一起联合申请某个项目,而是强调主体之间分工与协作,推动信息㊁技术㊁知识等资源共享,进而实现整体效用最大化的活动㊂表1 协同创新内涵界定视角相关观点文献来源网络视角协同创新是一群自我激励的科研人员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而组成网络小组来分享信息㊁思路的过程G l o o r[4]协同创新涉及信息㊁技术㊁知识等资源相互交换和融合的复杂网络系统,是一个从沟通㊁协调㊁合作及协同的过程S e r r a n o 和F i s c h e[6]协同创新是指合作网络中各种创新要素的无障碍流动及有效整合的一个较为复杂系统工程赵立雨[30]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协同创新是指生态集群的创新企业与群外环境之间经过复杂非线性互动产生出单个企业难以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张方[31]微观(个体)视角协同创新是指科研工作者为了提升创新绩效而加强在研发过程中的协调与合作P e r s a u d[32]中观(组织)视角协同创新是创新组织为了持续创新而推动专门技术㊁思想和知识等资源实现跨组织转移与共享的过程K e t c h e n 等[29]协同创新是指组织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来提升组织创新绩效的过程S o e pa r m a n 等[33]协同创新是学研机构㊁企业㊁政府㊁中介机构等组织为了实现科技创新而不断地开展以知识增值为核心的组织互动模式陈劲[5]协同创新是多个组织共同参与推动技术转移和知识共享而形成的合作关系张在群[34]协同创新是指企业与学研机构㊁中介机构及金融机构等组织相互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和效率的提升,创造价值的过程侯二秀和石晶[35]资料来源:作者整理所得如上文所述,对协同创新内涵的理解,既需要从学术角度阐释,更需要结合政府决策者提出协同创新理念的现实背景加以理解我国提出协同创新的目的在于,通过协同创新打破组织㊁学科㊁机制㊁体制的樊篱,突破部门㊁行业㊁区域甚至国别的界限,最大程度地集成和汇聚人才㊁知识㊁信息㊁设备㊁资金等创新资源与要㊃22㊃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年素,优化科技㊁教育与产业等系统内外部资源配置,实现知识创新主体(学研机构)与技术创新主体(企业)有效对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科技㊁经济 两张皮 的问题㊂鉴于此,本文充分考虑我国协同创新实践中的问题,借鉴现有研究成果,试图对协同创新内涵提出新见解㊂依照德国学者H a k e n 提出的 协同学 思想,协同创新并不是简单的拼凑合作,而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系统内各要素和子系统之间相互配合,进而获得超越各部分原有功能总和的新功效[28]㊂宏观层面的协同创新状况是微观层面诸多主体㊁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的综合体现,即微观层次的协同会对宏观层面的协同产生影响㊂因此,有必要从多层次视角理解协同创新的内涵,本文将从微观㊁中观及宏观3个层次对协同创新内涵进行界定与理解,如图1所示㊂微观层面的协同创新是指创新组织科研团队内部及相互之间形成的知识(技术㊁思想㊁专业技能)共享机制,通过多方位交流与多样化协作以应对 大科学 时代带来的挑战[36];中观层面的协同创新是指企业㊁大学㊁科研院所3个基本创新主体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与创新能力,在政府㊁科技服务中介机构㊁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支持下,实现 1+1+1>3的协同效应的过程[37];宏观层面的协同创新是指,知识创新体系与经济体系之间有效结合与互动,促使科技㊁教育与经济融合发展㊂其实,微观层次的协同创新是构筑协同创新系统的基础和基本单元;中观层次的协同创新,即是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系统和以大学㊁科研机构为主导的知识创新系统间的有效协同,是协同创新效应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宏观层次的协同创新,即是国家创新系统与经济系统紧密结合,旨在解决科技㊁经济 两张皮 的问题,是协同创新追求的终极目标㊂图1 协同创新内涵3.1 微观层面:科研团队协同创新科研团队是 大科学 时代背景下出现的科研组织形式㊂科研团队既有一般团队的特点,还具有独特之处,主要体现为创新是科研团队的本质特征,科研是科研团队的主要任务㊂科研团队的协同创新包括两类,第一类是科研团队内部协同,即是团队领头人㊁科研骨干和其他成员在相关机制及规则影响下,激发团队的集体智慧,使创新和创造得以竞相涌流,生产出更多科研成果;第二类是指科研团队外部协同,即通过团队合作,使创新资源及要素突破科研团队间的壁垒,进而提高创新效率和能力,如图2所示㊂在当今 大科学 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实践问题愈加复杂,往往需要汇集多学科知识才能有效解决㊂在交叉边缘学科不断出现和科学研究日益复杂的大趋势下,要求科研工作者必须摒弃 小科学 时代采取的 单打独斗 科研模式㊁转向团队协同作战,只有 站在巨人肩膀上 才能获得更好的创新绩效㊂3.2 中观层面:产学研协同创新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很重要途径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㊂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㊁大学㊁科研院所在政府㊁科技服务中介机构㊁金融机构等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实现创新资源要素有效融合,发挥系统合力,实现1+1+1>3的协同增值效应,如图3所示㊂图2科研团队协同图3 企业㊁大学和科研院所协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任何组织都不可能拥有创新所需的全部资源和技术,也难以通过独立研发创造出创新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术㊂由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既可以为学研机构抢占科技发展前沿阵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又可以为企业新产品㊁新工艺和新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因而产学研协同合作已成为创新组织获取外部创新资源㊁维持竞争优势的主要㊃32㊃第18期 张 艺,许 治,朱桂龙:协同创新的内涵㊁层次与框架模式与途径㊂3.3 宏观层面:科技㊁教育和经济有机融合经济㊁教育和科技三大系统是彼此开放的系统,它们之间的协同实质上是相互适应㊁相互依存㊁共同发展的过程,如图4所示㊂教育系统和科技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组成部分,二者通过科技投入和产出影响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反作用于国家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与经济系统在对立统一中实现协调发展㊂图4 科技㊁教育与经济协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已由过去的要素驱动转变为科技进步和教育质量提升推动㊂在此背景下,推进教育㊁科技与经济协同发展,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科技与经济 两张皮 的问题,成为我国推行协同创新2011计划战略的主要目标㊂综上可知,从宏观角度理解协同创新内涵时,科技㊁教育与经济系统的有效协同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协同创新的追求终点;从中观角度理解协同创新内涵时,需突出产学研三方相互交迭㊁互相依赖并彼此推动,及由此产生的整体非线性效用;从微观角度理解协同创新内涵时,应把握科研团队成员基于各自能力和优势展开有效合作,进而实现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的特点㊂4 协同创新分析框架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学术界已经对协同创新的动因[8],模式[11],机制[12,13]及效应[14,15]等议题展开较为丰富的研究,这些文献可以归纳到与协同创新研究相关的三大类议题中,即原因㊁过程及结果,如图5所示㊂协同创新是在外部环境和活动主体内在动机影响下进行的,因而创新过程和绩效同时受到内外部因素影响㊂首先,在外部环境中,政策环境㊁地理空间距离等影响着协同创新行为及绩效;其次,活动主体内在动机,包括资源获取㊁风险分散等可能会影响活动主体对协同创新行为模式及机制的选择㊂协同创新过程是指活动主体如何有效地开展协同创新,包括模式和机制两部分㊂其中,协同创新模式可依照不同分类标准,如组织合作模式㊁合作主导力量等进行划分,而创新机制则表现为活动主体开展协同创新的程序和运行方式㊂不同协同创新模式和机制会产生不同的创新绩效,即协同创新结果㊂本文借鉴现有研究[38],基于 前因后果 的逻辑思路对协同创新的原因㊁过程和结果间关系进行分析,构建协同创新分析框架,如图5所示㊂图5 协同创新理论分析框架㊃42㊃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年4.1协同创新动因通过梳理有关文献发现,协同创新动因包括外部因素和活动主体内在动机㊂其中,外在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地理空间接近性等;内在动机包括外部资源获取㊁成本与风险分担及绩效提升等㊂(1)环境因素㊂现有研究对环境因素的探讨更多地围绕政策环境如何对协同创新产生影响而展开㊂既往研究表明,政府通过制定与实施相关政策而创造出的良好环境对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8]㊂F i a z[39]认为,稳定的政治环境及有力的政府扶持对协同创新具有正向影响㊂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宏观环境因素对活动主体开展协同创新具有重要影响[40]㊂(2)地理空间接近性㊂一些研究认为,地理空间接近性是活动主体之间进行经验交流与知识转移的催化剂[10]㊂这是因为地理空间上的接近可以节省沟通㊁合作的时间与费用成本,有利于集体协同创新㊂T o m l i n-s o n[41]认为,地理空间接近有利于组织间频繁交流,有利于重要信息和知识流动,能更好地为组织学习创造机会与环境,促进创新活动开展㊂S c h w a r t z等[9]发现,地理空间接近有利于创新实现,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积极影响㊂(3)外部资源获取㊂基于资源基础观视角,活动主体开展协同创新的目的是获取互补性资源㊂S c h w a r t z 等[9]指出,企业通过协同创新获取的专业知识㊁设施㊁资金等资源,有利于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及时响应外部环境的能力㊂现有研究认为,协同创新有利于创新资源获取㊁产生知识溢出,从而带来 合作剩余 [10]㊂(4)成本与风险分担㊂当技术开发成本超出创新主体自身承受范围或创新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剧时,协同创新往往成为活动主体的重要选择,这是因为协同创新能够分散创新风险和分摊创新成本㊂Lóp e z[42]指出,协同创新能将不同主体的创新资源进行整合,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达到分担成本和降低风险的目的㊂O k a m u r o[43]认为,协同创新不仅有利于参与主体获取互补性资源,更重要的是能为其分摊成本和降低风险㊂(5)绩效提升动机㊂协同创新有利于创新主体从合作伙伴溢出的信息流和知识流中获益,加速技术创新㊁获取更多创新利润[44]㊂此外,协同创新有利于知识积累,进而推动技术创新,是创新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45]㊂因此,提升绩效是创新主体开展协同创新的内在动因之一㊂4.2协同创新过程4.2.1协同创新模式协同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创新行为特点㊂现有研究基于不同分类标准对协同创新组织模式进行了划分,分类标准包括合作紧密程度㊁合作导向㊁合作主导力量㊁合作组织方式㊁交易成本等,如表2所示㊂例如,W r i g h t等[46]按照合作强弱程度,将协同创新类型划分为技术商业化㊁专利许可㊁联合攻关㊁技术咨询及人才流动;J a i n等[47]按照商业化程度高低,将产学研协同创新划分成为4类,分别为创业型㊁创业混合型㊁传统混合型㊁传统型㊂还有一些研究依照合作组织形式将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划分为技术协作型㊁契约型㊁一体化型㊁网络型㊂总体上,现有研究主要基于中观(组织)视角对协同创新模式进行了研究,聚焦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而基于宏观或微观视角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相对较少㊂表2协同创新模式划分方式合作模式代表性文献合作紧密程度技术直接转让㊁技术委托开发㊁创建研发实体㊁共建产学研联盟W r i g h t等[46]合作导向(目的)人才培养㊁技术研究开发㊁技术商业化(创办企业)D u t r e n i t和A r z a[48]合作主导力量高校主导型㊁企业主导型㊁政府推动型王英俊和丁堃[49]交易成本高低外部化型㊁半内部化型㊁内部化型苏敬勤和林海芬[50]合作组织形式技术协作型㊁契约型㊁一体化型㊁网络型朱桂龙和彭有福[51]学术商业化程度创业型㊁创业混合型㊁传统混合型㊁传统型J a i n等[47]资料来源:作者整理所得4.2.2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现有研究认为,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指各主体在实践协同创新过程中形成的动力㊁规则及程序总和[52],是各活动主体从最初萌发组建协同创新联盟意愿,到协同创新利益分配结束全过程各个环节的运行机理㊁相关制度与作用方式[53]㊂现有研究基于开放式视角㊁知识视角㊁网络结构等不同视角对协同创新运行机制进行了阐释,关注协同创新囊括的子机制㊁角色任务及过程模型构建等方面㊂首先,学术界普遍认为协同创新包括许多子运行机制,如动力机制㊁信任机制㊁资源共享机制㊁合作伙伴选择机制及风险分散机制等㊂李久平等[12]基于知识整合视角,提出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包含的子机制主要有互信机制㊁利益分配机制㊁互补相容机制㊁进化适应机制等㊂李祖超等[13]基于高校的视角,指出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包含的子机制主要有知识分享机制㊁内外部动力机制㊁绩效评价机制等;其次,一些学者通过探究不同类型活动主体在协同创新活动中的角色及承担的任务,揭示了协同创新运行机理㊂例如,N a k w a和Z a w d i e[54]基于网络视角,探究企业㊁政府及中介机构等组织在协同合作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最后,很多学者通过构建模型阐述协同创新运行过程㊂例如,V a r r i c h i o等[52]构建了协同创新网络模型㊂总体而言,有关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是在创新驱动已成为当今发展主㊃52㊃第18期张艺,许治,朱桂龙:协同创新的内涵㊁层次与框架。

国内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评述

国内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评述

国内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评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更好地推动创新,促进产学研三方合作,国内外各地纷纷探索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模式。

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和产学研企业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能力,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国内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评述。

一、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是指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在推动创新方面形成一种协同合作的关系。

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和资源整合者,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来促进产学研三方的合作;产业界作为实际生产和创新的主体,在政府的引导下主动融入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则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的合作共赢。

在国内,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政府引导力度不够,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产学研合作,但是具体的引导力度还不够,需要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源投入。

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够成熟,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合作的机制还不够成熟,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评价机制。

创新资源配置不够合理,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资源的配置不够合理,需要更多的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

创新能力不够强,虽然国内的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

与国内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了产学研合作的开展。

打破产学研壁垒,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打破产学研壁垒,促进了产学研合作的开展。

推动产业升级,政府在引导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着重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加强国际合作,一些发达国家在政产学研合作方面加强了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合作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品输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挥 桥 梁、传 递、纽 带 作用 有机配合; 复杂非线性 相互作用
组织、技术、组织协同
借助 各 种 网 络 化 协 同 工作环境、创新设计工 具和知识融合手段; 协 同工作
孙长青( 2009)
不同创新主体 创新要素 协同效应
有机配合; 复杂非线性 相互作用; 合理分工
Wieimeier; Thoma&Senn( 2012)
纵观国内外研究文献,可以归纳出“协同创新”定义的基本构成要素,如表 1 所示。
表 1 协同创新定义的基本构成要素
作者
主体
客体 实现目标
实现手段
本质 条件
Abend( 1979)
组织
创新要素 提高成产率
工具支持


Ilyong Kim( 1993)
企业
创新要素 竞争力
市场营销等
系统 -
Huber( 1998)
收稿日期: 2013 - 01 - 1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 70973039) 作者简介: 危怀安,男,汉族,湖南华容人,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科技管理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
新管理。 聂继凯,男,汉族,山东潍坊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方向: 科研管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新管理。
有的学者从“创新要素协同”与“创新主体协同”相结合的视角来分析协同创新的内涵。杨育等认为“客 户协同创新是指充分利用客户与专业设计人员在知识结构和创新技能方面的不对称性,借助各种网络化协 同工作环境、创新设计工具和知识融合手段,通过客户和专业设计人员之间的协同工作,将二者的创新优势 进行互补并激发群体创造力,从而开发出具有高度创新性和市场主导力的新产品”[20]。孙长青在此基础上 将协同创新参与主体与要素概括化,指出“协同创新( Cooperation / Synergy Innovation) 是指不同创新主体以 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合理分工,通过创新要素有机配合,经过复杂的 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单独要素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21]。目前多数学者采用了孙长青对协 同创新所下的定义,但同时对其定义的某些构成进行了完善和调整[22,23]。
2013 年第 1 期 ( 总第 143 期)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Guizhou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the C. P. C
No. 1. 2013 ( Serial No. 143)

协同创新的内涵及机制研究述评
危怀安,聂继凯
(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 协同创新成为“大科学”时代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综观国内外研究文献发现,学界对协同创新的语 义、协同创新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协同创新的特征、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不过,对协同创新构成要素的系统研究及运行机制的整合研究有待深化,特别是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和运行的研究、 协同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理及发展路径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将成为协同创新研究的新趋势。
组织
创新要素 协同能力
组织学习与创新互动
--·108·Fra bibliotek危怀安,聂继凯: 协同创新的内涵及机制研究述评
陈光( 2005) 陈劲、王芳瑞( 2005)
企业 企业
以战略为导向; 要素协 创新要素 高协同度; 协同效应
同作用
创新要素 系统效应
技术和市场间的互动
过程 -

组织结构重构 和战略引导
Morris( 2006)
·107·
管理学
vation ”或“synergistic innovation”[14]。 二、协同创新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国内有关协同创新的研究尽管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但对协同创新定义的研究相对延迟且以企业为
载体。陈光指出协同创新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以提高协同度为核心,通过核心要素( 技术与市场) 和 若干支撑要素( 战略、文化、制度、组织、管理、资源等) 的协同作用,实现企业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15],即 “企业协同创新”。陈劲、王芳瑞根据“协同的基本定义和特征”从市场和技术协同角度给出了“技术和市场 协同创新”的定义,其中强调了“创新系统从无序态向有序态转移”的创新“系统效应”[16]。程荣认为“协同 创新是指以提高协同度为核心,各项创新相关要素如技术、市场、战略、文化、制度、组织、管理等有机配合,通 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单独要素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17]。可见,这些观点主要属于 协同创新“要素中心论”。金林指出协同创新是指“利用科技中介在政府、创新主体、创新源及社会不同利益 群体之间,发挥桥梁、传递、纽带作用,为科技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 新决策和管理咨 询 等 服 务,促 进 科 技 中 小 企 业 的 技 术 创 新 活 动 和 科 技 成 果 产 业 化 而 形 成 的 一 种 协 同 关 系”[18]。此定义一方面跳出了关注单个协同创新主体内部协同创新的范围,将注意力集中于参与主体间的 协同上( 科技中介与科技中小企业) ; 另一方面则从对要素协同的关注上转移至不同协同创新主体之间定位 差异的互补协同上( 科技中介与科技中小企业各自中心任务的差异性) ,这极大拓宽了协同创新含义的包容 性。后来,学者在沿用此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了协同创新参与者的数量[19]。
检索国内外文献发现,美国协同创新研究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I / UCRC”( Industry / University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 [1],我国协同创新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产学研”[2],所以研究协同创新的文献 较为丰富。梳理研究文献,总结研究结论,发现研究中的新问题,以期为推进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 用提供参考。
不同创新主体 创新要素 有效协同
社会网路


金林( 2007) 程荣( 2008) Jadesadalug & Ussahawanitchakit( 2008)
杨育( 2008)
企业、中介 企业 企业
客户、企业
创新要素 创新要素 创新要素
创新要素
发挥创新主体各 自优势 协同效应
新产品研发
开发出具有高度 创新性和市场主 导力的新产品
国外有关协同创新的研究虽然早于国内,但明确定义协同创新的文章尚未发现,不过研究协同创新涵义 构成要素的文献比较丰富。Abend 认为“创新观念( ideas) 、过程( process) 、人群( people) 及组织( organization) ”是协同创新管理的重要内容,协同创新主体也不再局限于企业而是各种组织,头脑风暴法( brainstorming technique) 等工具( tools) 是实现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手段[24]。Ilyong Kim 分析了企业通过协同内外部信息 等创新要素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途径,认为协同创新应是一种系统( system) ,同时强调了市场营销( market advertising) 手段对于实现协同创新的重要性[25]。Huber 深入探讨了组织学习与创新间的协同问题,认为组织 学习(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通过三种模式增强创新能力,而创新则通过过程( process) 实践推进组织学习水 平螺旋上升,这使得协同创新中的“创新能力”也作为一种协同对象归入创新要素之中[26]。Morris 实证研究 了创新要素通过社会网络( social network) 对高科技研发产生的重要影响,进一步丰富了实现协同创新的手 段[27]。Jadesadalug & Ussahawanitchakit 研究了“组织、市场、技术”三要素协同对实现创新产生的重要影 响[28]。其他一些学者如 Sδδksjδrvi[29]、Wieimeier[30]等也对协同创新涵义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 协同创新; 构成要素; 运行机制; 研究动向 中图分类号: G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5381( 2013) 01 - 0107 - 07
2011 年,我国普通高校 2358 所、科研机构 316 所、各类产业集群 3000 多个,这为升级我国科技创新水平 提供了条件。如何 发 挥 这 些 主 体 的 整 体 科 技 创 新 优 势 成 为 我 国 科 技 创 新 面 临 的 挑 战。 在 这 一 背 景 下, “2011 计划”产生,尽管“2011 计划”强调高校协同创新,但“协同创新”已超出高校范围,在整个科技领域引 起了极大关注。
协同各方 创新要素 价值创造
平台构建、协同工具等
关系 过程
- -
过程 -



知识结构和技 术能力的不对 称性 共 同 利 益; 资 源共享或优势 互补 -
陈劲、阳银娟( 2012) 协同各方 创新要素 知识增值

组织模式 -
资料来源: 根据相关研究文献整理
三、协同创新的特征 ( 一) 系统性 ( 1) 生成结构的系统性。一方面无论是协同创新的主体构成[31]、要素集合还是相互作用,都是协同创新 系统结构性分解下的下级子系统[32],而这些子系统又可再分解为更小的子系统,即纵向系统; 另一方面,这 些子系统横向之间不可或缺,即横向系统。以政府子系统为例,目前已抛弃对政府是否干预科技创新的疑 问,而转化为如何有效嵌入协同创新系统的问题[33]。 ( 2) 运行的系统性。从运行主体来看,协同创新不是以单元素运行为基础,而是以所有子系统的全面参 与为条件[4],这构成了协同创新运行的宏观系统性; 从运行过程来看,各系统以有序参与为条件[34],逐步实 现协同创新效应,构成了协同创新运行的微观系统性。 ( 3) 协同效应的系统性。协同创新不仅产生了多种协同效应,更重要的是这些效应之间具有内在逻 辑[35],构成了协同创新效应的系统性。 ( 二) 复杂性 ( 1) 构成要素的多元性。无论是协同创新主体、创新要素还是实现手段都具有多元、多样性[36],这从结 构构成上决定了协同创新具有复杂性。 ( 2) 相互作用的非线性[4]。协同创新的某一结果并不是简单的由某一或某些因素在某一固定法则对应 下即可产生,而是在诸多要素之间及多种发生机制的复杂作用下产生,并且这一结果一方面会进入另外的作 用机制成为其它效应的产生来源,另一方面也会反作用于其本身的发生环境,改变发生环境的构成与状态。 ( 3) 协同效应的集合性。协同创新的结果并非单一,而是形成了协同创新效应集合[37],这一集合既包括 协同创新的技术性成果也包括非技术性成果。 ( 三) 动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