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绿色建筑实践案例分析

绿色建筑实践案例分析

绿色建筑实践案例分析绿色建筑是指在设计、建造和运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建筑的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提供健康、舒适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绿色建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绿色建筑实践案例,探讨绿色建筑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案例一:沃尔玛绿色超市沃尔玛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之一,其绿色超市项目是绿色建筑的典范。

该项目采用了多项绿色技术和策略,包括太阳能发电系统、雨水收集系统、高效节能照明系统等。

通过这些措施,沃尔玛成功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水资源利用,减少了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此外,绿色超市还提供了更健康、舒适的购物环境,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

案例二:新加坡植物园研究中心新加坡植物园研究中心是一座绿色建筑的科研机构。

该建筑采用了多项创新的绿色技术,如太阳能光伏板、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屋顶等。

这些技术不仅减少了能源消耗和水资源利用,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

研究中心还通过展示绿色建筑的实际效果,向公众普及绿色建筑的理念和价值。

案例三:德国柏林国际机场德国柏林国际机场是一座绿色建筑的交通枢纽。

该机场采用了多项绿色技术和策略,如太阳能光伏板、地热能利用、雨水收集系统等。

通过这些措施,机场成功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绿色建筑还提供了更舒适、健康的旅行环境,提升了旅客的满意度。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绿色建筑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绿色建筑不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能提供更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

然而,要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和标准,鼓励和支持绿色建筑的发展。

企业应该积极采用绿色技术和策略,提高建筑的资源利用效率。

个人应该增强环保意识,选择绿色建筑产品和服务。

总之,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环境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建筑案例分析-双零楼

生态建筑案例分析-双零楼

生态建筑案例分析-双零楼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大街与经北五路交会处,一座银白色的时髦建筑跃然眼前,坡形屋顶上铺满太阳能光板,楼顶两端还矗立着两台小型风能发电机,外墙、阳台、内部回廊,处处与众不同。

“能源零消耗、污水零排放”,一个号称“双零楼”的神奇生态建筑六年前在郑州经济开发区拔地而起。

“双零楼”其实应该叫“郑州市节能环保产业孵化中心绿色建筑示范楼”。

“双零楼”是中原首家建设部绿色建筑示范楼,是郑州市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示范工程,是一座集节能、环保、生态、和多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利用为一体的绿色建筑示范楼。

“双零楼”按照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生态、自然理念规划建设。

污水沼气厌氧发酵,太阳能车篷、太阳能路灯、太阳能草坪灯、地源热泵空调等多项节能减排环保新技术新产品的综合利用,完美的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节能减排技术与现代化建筑风格融合到一起,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质能四种可再生能源,通过六种手段,运用十三种先进技术与建筑结合,实现了常规能源“零消耗”和生活污水的“零排放”。

如果用十个字来概括“双零楼”的综合特点的话,那就是:高,大,宽,通,透,亮,多,绿,湿,美。

常规能源的使用,不仅使地球现有的化石能源逐步枯竭,还对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

建筑能耗将近占了整个能耗的1/3,而光能、风能、地热能这些大自然的恩赐不仅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而且清洁环保。

如何把节能减排、环保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体现在建筑上,科学家们做了很多尝试。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利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十一五发展规划》等法规的相继出台,在郑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科达节能环保有限公司紧紧围绕着“生态型城市、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发展目标,在郑州国家经济开发区投资兴建中原第一座节能环保产业孵化园项目。

一期工程绿色建筑“双零楼”,建筑面积5910㎡。

该项目运用全新理念化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多项可再生能源先进技术与建筑为一体,利用太阳能采暖、制冷、供应热水,利用墙面和屋顶楼面太阳能幕墙发电、风口风力发电,利用生活废水生产沼气,利用地下16℃恒温水,利用建筑设计的自然通风、采光、保暖隔热节能,利用光导纤维照明节能,利用自动化控制节能等,可以说实现了常规能源“零”消耗,污水物“零”排放的“小循环”,使得该项目成为“双零楼”。

生态建筑案例

生态建筑案例

生态建筑案例生态建筑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使用和拆除等全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建筑。

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最佳利用。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典型的生态建筑案例,以期启发更多的人关注并投身于生态建筑的设计和建设中。

首先,位于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是一个著名的生态建筑案例。

这座摩天大楼在进行翻新时,采用了大量的节能材料和技术,如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利用雨水冲厕等。

同时,大厦内部还采用了大量的可再生材料,如再生木材、再生玻璃等,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帝国大厦的翻新工程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典范,为后来的生态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其次,荷兰阿姆斯特丹的The Edge办公大楼也是一个杰出的生态建筑案例。

该建筑利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如智能照明系统、可再生能源等,使得建筑能够自给自足地提供所需的能源。

此外,建筑内部还设计了大量的绿色空间,如屋顶花园、室内植物等,为员工提供了一个舒适、健康的工作环境。

The Edge办公大楼的成功建设,为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建筑树立了榜样。

最后,中国的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也是一个突出的生态建筑案例。

这座建筑采用了大量的可再生材料,如竹材、再生钢铁等,并且在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同时,鸟巢还利用了大量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设计,减少了对人工能源的依赖。

鸟巢的建设不仅成为了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也为中国的生态建筑树立了榜样。

综上所述,生态建筑是当今建筑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最佳利用。

帝国大厦、The Edge办公大楼和鸟巢等案例为我们展示了生态建筑的魅力和可行性,希望这些案例能够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生态建筑的设计和建设中,共同为地球环境的改善贡献力量。

绿色建筑 案例分析

绿色建筑 案例分析

3.1 风(南立面)
如地下空间通过南北水景、下沉庭院形 成通风道 ; • 底层整合通高玻璃固定窗窗框设计可开启 导风口 ; • 2~4 层南立面设计研发适合多种气候条件 通风的“呼吸窗”,结合每层阳台设计可 调节导风门. 导风门 呼吸窗
绿植
3.1 风(北立面)
底层挑空等候区朝向组团道路斜筑一道导风墙 ,形成入口自然通风、遮荫的“通风廊” ; • 建筑北侧设计嵌入“生态核”,形成竖向自然通 风热压拔风道。
3.生态策略
1.功 2.风 3.光 4.绿
5.废
6.雨 7.热
3.1 功
• 设计本身是集生活空间与工作空间 于一体的建筑,我们生活、工作在 这样的建筑内,与传统的居住与工 作分开的生活方式相比,减少上下 班交通产生的CO2排放。 • 我们将建筑的主体功能从南至北进 行了一个合理的分布,从南到北依 次为:(南侧)阳光房——住宅— —交通——工作区(北侧)。 • 白天人们在建筑的北侧工作,而南 面的阳光房在白天收集阳光所带来 的热量,让人们在夜晚归来时不那 么明显地感觉到寒意。
• “沪上”映像: 传统建筑元素:里弄、山墙、老虎 窗、石库门、花窗 生活生态语汇:穿堂风、自遮阳、 自然光、天井绿 高密度城市特征:“大都会”“大 上海” 季节气候特征:夏三伏、冬三九、 梅雨季 入口石库门
屋面老虎窗
2.理念定位——生态
• “沪上·生态家”设计理念基于自然、社会与历史等多重环境之上的生态观。从传统民居中提炼并强化低技的可 实施性与易推广性,从“垃圾”和“老石库门砖”中实现资源回用,综合风、光、影、绿等生态元素,进行构 造与技术设施一体化设计,实现建造技术的低碳成果。
• 零碳馆是利用太阳能驱动溶液再生 的系统,配合风动储能保温除湿双 向通风帽,并结合上海当地的实际 情况和气候条件,在风帽下部配套 上溶液除湿、加湿体系,让整体的 风帽效果达到最佳,并作出结合当 地季节变化而特有的模式切换,从 而使得系统更全面地凸显环保性和 节能性,同时也使得室内的温湿度 达到更适宜的标准。

生态建筑案例分析---世博会挪威馆

生态建筑案例分析---世博会挪威馆

节能技术专题论文学院名称 xxxxxxxxxx专业建筑学xxx学生姓名 xxxxxxxxxx学号 xxxxxxxxxxx指导教师 xxxxxxxxxxx2014年 3 月2 日挪威的森林摘要我们要分析生态建筑实例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生态建筑。

所谓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舒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生态建筑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主要理念的建筑形式。

本文从当前生态建筑的特点,从绿色建筑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以及建筑以后的开发利用出发,分析了上海世博会的挪威馆。

生态建筑实例:简介:设计师:设计团队:Reinhard Kropf和Siv Helene Stangeland建成日期:2010年地点:上海展馆面积:3000平方米造型亮点:由15棵形态各异的“树”构成。

挪威馆的屋面为悬挑式,形似大洋波浪起伏,又如海岸徐徐延绵,亦像山峦逶迤前行。

以树枝的外端为附着点所起的篷布,形成了外观高低起伏的展馆屋面。

展馆由15棵高低不一的挪威“松树”构成,外墙以中国的竹子为装饰,体现城市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演绎“大自然的赋予”主题。

1.节能、节水技术运用展览馆由15课预制构件组装而成的“树”组成,营造出一种有官能感觉和多功能的“公园”效果——一种多元化的景观,让人们了解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同时,鼓励自然和社会的活动,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

屋顶是一种EFTE膜,能遮挡直接照射的阳光,同时也可以让分散的光线照进来,因而可以节省能源作内部照明之用。

展馆建筑由各部分搭接而成,可以拆卸并在异地重新组装,白色篷布配有太阳能电池板和雨水接受循环使用的装置,设计新颖别致,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

生态友好型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实践案例分析

生态友好型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实践案例分析

生态友好型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实践案例分析在当今社会,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生态友好型建筑设计正逐渐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趋势。

这种设计理念旨在减少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和居住舒适度,为人们创造更加健康、舒适和可持续的生活空间。

本文将通过对一些创新的生态友好型建筑设计实践案例的分析,探讨其设计理念、技术应用和实际效果。

一、生态友好型建筑设计的理念生态友好型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意味着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源效率通过采用高效的保温材料、节能门窗、太阳能光伏板等技术手段,减少建筑的能源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例如,一些建筑采用了地源热泵系统,利用地下恒温层的热能为建筑供暖和制冷,大大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2、水资源管理采用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等措施,减少建筑的用水量,并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同时,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雨水的径流。

3、材料选择优先选用环保、可再生、可回收的建筑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废弃物的产生。

例如,使用木材、竹子等天然材料,或者采用再生钢材、再生混凝土等回收材料。

4、室内环境质量注重室内空气质量、采光和通风的优化,减少室内污染物的浓度,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例如,通过合理的开窗设计和通风系统,实现自然通风,减少空调的使用。

二、创新的生态友好型建筑设计实践案例1、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滨海湾花园是新加坡最具标志性的生态建筑之一。

它由两个巨大的玻璃温室——花穹和云雾林组成,展示了丰富的植物景观。

建筑的外观设计灵感来源于兰花,其独特的弧形结构不仅美观,还能够有效地收集雨水和太阳能。

在能源方面,温室采用了高效的冷却系统和照明系统,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

绿色建筑案例分析——深圳万科中心

绿色建筑案例分析——深圳万科中心
雨水/污水全收集处理,节水50%
湿地处理系统
渗水地砖及湖水循环系统
万科中心— —生态环保理念
速生/可再生材料的应用
钢材、玻璃、地毯、竹等速生/可再生材料应用率达23%
竹子作为装修材料和家私材料在项目中的应用
竹子作为建筑材料在项目中的应用
万科中心— —生态环保理念
生态绿化 在室外空间,尽量采用渗水铺装路面以加强
雨水/污水全收集处理,节水50%
速生/可再生材料的应用
钢材、玻璃、地毯、竹等速生/可再生材料应用率达23%
生态绿化
原生植物/屋顶绿化
万科中心— —生态环保理念
外遮阳体系 根据不同朝向设置可调、固定等方式
可动式外遮阳表面使用特殊复合材料,保护内层玻璃减少太阳 能负荷及风力冲击。可转动式悬挂立面外遮阳系统不会阻挡窗外的 海景及山景。
绿色建筑案例分析 ——深圳万科中心
— —漂浮的地平线
万科中心— —概况
位 置: 深圳·盐田区·大梅沙·环梅路·内湖公园。距大梅沙海滨公园约1公里
规 模: 占地面积6.2万m² 总建筑面积12.1万m²
功能组成: 办公、酒店、会议中心
万科中心— —合作团队
总包单位:中建三局一公司 监理团队:广州珠江监理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
施工管理:严格贯彻LEED认证对施工管理,以及材料使用的
万科中心— —建筑设计理念 开 放 公 园:为市民提供更为开放的公共活动场所
万科中心— —建筑设计理念 开 放 公 园:
万科中心— —建筑设计理念 绿地最大化: 超过100%的绿化。
万科中心— —建筑设计理念 绿地最大化: 超过100%的绿化。
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是一个评价绿色建筑的工具。 宗旨是:在设计中有效地减少环境和住户的负面影响。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案例介绍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案例介绍

绿色与生态建筑研究中心
英国诺丁汉大学朱比丽分校
基地策略
。 通风设计 在面湖立面的地面层设计许多通风百叶,沿着水面风起冷却的效应, 整个 气流穿过中庭空间,最后流窜到背立面的八个楼梯间,由所谓的 “烟囱效 应”让使用过的气流上升穿过整个圆形,类似烟囱的楼梯间, 最后经由一 个3.5公尺高的铝制风杓(windvane)排放出去,完成整 个低耗能,被动式 的空气循环动作。
800m
1640m
500m
58m(L) ×42m(W) ×80m(H)
网格划分
外场边界条件 (以3.6m/s夏季典型工况为例)
风速随高度变化满足海尔曼公式:
v 2 v1 (
式中: v1―距离地面高度h1处的风速,m/s; v2―距离地面高度h2处的风速,m/s; a―常数,取决于大气稳定度和地面粗 糙度
22.85, 0 ta ,out 5 0.31t a ,out 21.3, 5 t a ,out 33 31.53, 33 ta ,out 40
舒适区温度上限Tupper
Tupper
(1)
舒适区温度下限TLower
Tlower
0 ta ,out 5 15.85, 0.31ta ,out 14.3, 5 ta ,out 33 24.53, 33 ta ,out 40
英国诺丁汉大学朱比丽分校
。 中庭设计
所有的建筑物皆由具玻璃顶盖的中庭所串联,整个中庭可以说是 一个小型温室,可以在寒冷的冬天储存适当的太阳热能以达到一定的 舒适度,并减少暖气的使用。 中庭内种满中型植物,由植物保湿遮荫的特性,自动调节室内温 湿度,而且让由靠湖面进气口的冷风在进到室内时有预暖的效果,减 少寒冷带来的不适与能源浪费。中庭屋顶玻璃所采用的半透明太阳能 光电板每年所产生的电能约45,000kWh,足以供应建筑物整年的机械 通风电能需求,让机械通风耗能不用依赖石化能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 建筑师:贝聿铭 建成日期:2006年10月 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 主要特征: 一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 二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三建筑材料考究,内部构思精巧; 四最大限度把自然光引入到室内。

实例3
苏州博物馆
———————————————————生态型博物馆建筑——
苏州博物馆
———————————————————生态型博物馆建筑——


现代美术作品设在博物馆花园东边的一个特别展区里。展区由1.35米的 模块组合而成,为布展提供了灵活性。这些模块外饰简洁优美,地面铺 设地板,踢脚,木质框架墙体和白色涂料。还有一个灵活的展示窗系统, 专门展示那些大小不一的工艺品。由于地块的大小、高度的限制以及博 物馆设计规划的要求,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 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新石器时代和吴文 化文物的展厅,影视厅、多功能厅、卫生间,藏品储藏库,各种行政管 理和博物馆内部用房,机械设备用房、停车库以及装卸区域都安排在地 下室。 立面美观分析

建筑造型与环境自然融合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 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 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 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 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 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 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 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 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 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
实例3
苏州博物馆
———————————————————生态型博物馆建筑——
↑ ↓
画中 廊央 大 厅

展 厅 天 花
莲 花 池 西 墙
光与空间 “我认为光, 特别是自然光, 是建筑中最基 本的元素。没 有光照,就谈 不上空间;没 有光线,就不 存在形体。因 此我们可以毫 不夸张地说: 光是建筑之要 素。” ——贝聿铭

据说,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设置是最让贝聿铭煞费苦心的。 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 占新馆面积的1/5空间。
实例3
苏州博物馆
———————————————————生态型博物馆建筑——
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 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 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 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 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 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 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 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 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 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这种“以 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 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 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充分体现了绿色建筑的理念。
实例4
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
——————————————————生态建筑示范性实践——



节能围护结构 根据示范楼建筑各种工况,通过能耗指标和节能效果能耗模拟分析, 将多种低能耗建筑围护结构合理节能设计方案进行比较,确定了适合 示范楼的超低能耗节能技术系统:多种复合墙体保温体系+双玻中空 LOW—E窗+多种遮阳技术。 外墙:东面复合外墙构造体系中采用混凝土空,ti,JJx砌块或伊通砂加气 砌块为主墙体,90混凝土空心小砌块为外挂墙,中间填充发泡尿素、 聚氨酯等高效保温层,构成一种隔热保温性能优异的新型复合外墙构 造体系。该体系不使用粘土制品,能消除热桥和墙体裂缝及渗水,保 护内结构层,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隔热保温性能优良,提高建筑热 稳定性和改善建筑热舒适性。
实例3
苏州博物馆
———————————————————生态型博物馆建筑——


空间布局处理 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 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 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 局精巧。其中,最为独到的 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 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 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 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 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实例3
苏州博物馆
———————————————————生态型博物馆建筑——

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 博物馆花园之间。这个拥有八个角的大厅 是通过对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 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 它是所有参观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 展区提供通道。参照国际通行惯例,临时 性的展区设在人流路线的入口处。除了字 画、双塔瑰宝、明清瓷器和苏州工艺美术 品展区外,还将布置特色家具展区,以强 调苏州丰富的艺术和文化传统。在人流路 线的终点处,也就是在它的花园庭园处, 将安排一个宋代书斋的复制品,主要展示 当年的工艺品和家具。字画展区设在自然 采光的八角型大厅的二楼,高高的墙面为 展示字画长卷提供了背景上的便利。 实例3

实例2
汉诺威26号展厅
——————————————————生态型大跨展览建筑——


整个建筑外观是一种独具艺 术性的技术,是建筑结构和 对环境中可持续发展的能量 形式进行优化开发的完美体 现。 设计的目的之一是,开发一 种大尺度建筑几何造型,使 其综合以下特点:


具有适应大跨度空间的理想形式的悬挂屋面结构。 具有代表性的断面形状,使功能性的空间高度足以呼应大厅的巨大 面积,同时能提供一个自然通风的必要高度,从而保证了热量上升 的构造效果得以充分发挥。 建筑物的大面积区域允许自然光线进入,但同时又可避免日光的直 射。明亮但不耀眼的光线是创造整个大厅空间品质的关键所在。
汉诺威26号大厅 通风示意图→ 汉诺威26号展厅项目中,新风从距离底面4.7m高度吹进,冷空气缓 慢下降后逐渐升温后再从高起的屋顶排出。气流缓慢下降后又上升 的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回收室内上升空气的余热,还减少了对工作 区使用者的影响,也使大空间内气流尽量均匀。
实例2

苏州博物馆
———————————————————生态型博物馆建筑——
生态建筑案例分析
11建造师C班3520
生态建筑实例X5
——————————————————国内外生态建筑分析——
米那亚大厦 汉诺威26号展厅 苏州博物馆 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办公楼

米那亚大厦
——————————————————生态型高层商业建筑——

实例3
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
——————————————————生态建筑示范性实践——
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外观
上海生建筑示范楼水面
屋顶架空层
太阳能地板采暖
国家科学技术部办公大楼
实例4
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
——————————————————生态建筑示范性实践——



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建筑概况 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是上海市科委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生态建筑关键 技术研究及系统集成”的成果之一,由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总体负 责,上海建筑相关领域12个交叉学科团队协同攻关。示范楼位于上海 市闵行区申富路上海建科院莘庄科技发展园区内,2003年11月动工, 于2004年9月建成,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 平面基本上呈长方形,紧凑完整, 外形南低北高呈坡形,南面两层、 北面三层,由北向南倾斜的中庭 从一楼直达三楼,形成共享空间。 中庭屋顶是巨大的透明玻璃天窗, 开启角度随意。一楼东半部350 平方米的大厅用于生态建筑集成 技术展示,并成为生态建筑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的实验平台。二、三 层为办公空间,划分为大开间开敞式办公区域与小开间办公室,屋顶 设架空层放置大型技术设备。
建筑形式
绿化分析
朝向分析
遮阳设施
实例1
汉诺威26号展厅
——————————————————生态型大跨展览建筑——
简介: 建筑师:托马斯· 赫尔佐格 设计与建造日期: 1995-1996 地点:德国汉诺威 主要特征: 一长200m,宽116m,布置成三跨; 二为贸易展览会组织DMAG设计; 三体现世博会“人-自然-技术” 的主 题。
实例3
苏州博物馆
———————————————————生态型博物馆建筑——

平面功能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 苏州古城的东北隅, 与世界文化遗产—— 拙政园以及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太 平天国忠王府毗邻。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 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 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 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
实例2
汉诺威26号展厅
——————————————————生态型大跨展览建筑——


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不仅 能够节约大量能源,还是使 用者生理和心理舒适的基本 要求。 由于自然光的使用也容易伴 随着过多的热量引入。因此, 利用北向光的策略协调解决 采光和遮阳。


北向光线属于漫射光,且带有的太阳热量较少,因此在赫尔佐格的 作品中被大量使用。其常用手法是通过反射作用,把北向光线均匀 引入室内。 在汉诺威26号展厅中,为了给高大展览空间提供质量的均匀照明, 光线通过大面积北向天窗上的百叶,折射到展馆室内屋顶上巨大 “反射板”而引入更远的公共区域,从而使光线均匀分布。 实例2
汉诺威26号展厅
——————————————————生态型大跨展览建筑——




自然通风是在满足建筑换气量的同时并不增减额外能耗而是建筑降 温,从而提高室内舒适度。相对于现今大量使用的机械通风和制冷 来说,自然通风具有方便、清洁的优点,但是也具有低效的缺陷。 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利用和组织自然通风,另一方面也把机械通风作 为必要的补充,进而满足室内舒适度的要求。 本建筑采用的是大厅型空间的通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