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因为,于是所以_浅谈池莉小说《所以》
比较池莉与方方的创作

比较池莉与方方的创作池莉和方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知名作家,他们的创作具有独特性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文学创作角度出发,比较池莉与方方的作品特点和艺术价值,探讨他们的创作风格、写作态度以及文学观念之间的异同点。
一、创作风格比较池莉的小说中以强烈的女性主义观念和对现实中社会问题的关注为特点。
她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呈现出男女、城乡、现代与传统等主题的矛盾冲突。
其中,对于现代女性的价值观问题,她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对于女性性自主和自由等问题有着独特认识。
例如,其代表作《天堂蒜薹之歌》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度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女性在现实中的苦难和挣扎,向读者提出全新的人性观和女性观。
相比之下,方方的小说风格则更为纯粹、淡雅优美。
她的创作倾向于通过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呈现出人类心灵的寂寞和孤独。
同时,方方的作品中常常涉及到死亡和生命的问题,展现出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
例如,她的《陆犯焉识》中,展示了犯罪者与该案检察官的心路历程,体现出对于人性复杂性的理解,同时也揭露出现实中司法与人性之间矛盾的问题。
二、写作态度比较池莉的写作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她勇于拓展写作想象力,呈现出对于人性奥秘的探索和对于问题的解决。
池莉对于现实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而真正突出她的是缘于她对于?内心的深度刻画。
她一直鼓励女性在成功与爱情之间不断进行抉择,将自己完美的呈现给读者,并在此过程中带动聚焦许多令人关注的议题,引得读者的强烈共鸣。
方方则更为浪漫与理性并存的写作态度。
在她的小说中充满金色的童话,传达着希望与美好的信念,回望过去与未来,书写心灵之旅。
同时,作为一个身体残障人,方方一直鼓励人们不要因为自身条件而放弃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在真正的强者与勇敢者面前,身体上的残疾并不重要。
三、文学观念比较池莉的小说中存在着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她通过小说展示女性的韧性、灵活性与创造力,对一些社会上存在的伦理价值的争论、性别的困扰、离婚等敏感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
浅论池莉小说

浅论池莉小说《所以》中叶紫形象程希摘要:《所以》这部小说讲述了当代女性知识分子叶紫近四十年的心路历程,作者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现了当代女性的成长与成熟过程。
本文以主人公叶紫这一人物形象为切入点,其中贯穿了她在家庭生活、婚姻爱情以及工作事业三方面的内容,试图找寻叶紫身上潜藏的女性心理与女性意识。
关键词:叶紫;形象;女性意识《所以》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用池莉自己的话说“这是一部追索答案的小说,人有了痛苦就要想方设法地找寻解决方式,‘所以’代表一种结果,也是一种态度,一种立场,还是一种无奈,背后大有深意,不过我说了不算,只有读者读出来了才能算。
”读完小说,不难看出,《所以》中展现了近四十年随着社会生活变迁的当代女知识分子思想觉醒的一面,作者用真实的笔调写出了女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其中不乏有些辛酸,甚至有些绝望,但作者并不是言尽于此,通过对叶紫这一人物的塑造,反射的是当代社会的众多“叶紫”们,因而“所以”的意味就表露出来。
家庭生活的悲哀、婚姻爱情的失败以及工作事业的挫败无疑是每个当代女性难免遇到的困境,主人公叶紫在困境面前所体现的形象正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关于“所以”的答案。
一、家庭生活对其性格的影响家庭生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叶紫的父亲和母亲没有在家庭环境中扮演好角色.反而对叶紫的成长起到了负面的效果,甚至给叶紫带来一生的阴影和仇恨。
叶紫出生在大跃进时代一个干部家庭,父亲是胭脂碾米厂的党支部书记,母亲是分管技术的副厂长,胭脂碾米厂是叶紫的资本家外公捐献出来的。
叶紫上有哥哥叶祖辉,下有妹妹叶爱红。
她的出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意外,或许是个灾难,就连名字都是民警何叔叔起的,可见她在整个家里的地位。
而她的妹妹叶爱红,却是父母精心策划得来的,在母亲眼里妹妹尽乎完美,也得到父母百般疼爱。
相比之下,叶紫的童年生活是痛苦的,从小她乖巧懂事、能干,帮父母洗衣做饭、照顾妹妹无所不能,她想通过乖巧懂事获取父母的爱,她一直渴望着被他们认可,然而事实却是母亲无休止地挑剔与批评,她对叶紫的教育手段就是“叶紫,拿耳朵来。
池莉《所以》读后感

读<所以>有感池莉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家之一,看过她的几部小说如《太阳出世》、《烦恼人生》、《来来往往》、《生活秀》等。
喜欢她的语言方式,喜欢小说中人物的鲜明个性,喜欢她结合时代的现实主义写法。
读完之后让人坚信那故事就发生在身边。
近来看了她的《所以》产生这样的感觉:1、《所以》这本书大多是一个怨妇的絮叨。
文字和叙述太过直白、琐碎、绵长,一点可想象的空间都没有;2、对男人带有一种明显的仇恨感情。
书中用极尽丑化之笔调,放大那些男人心中或身上存在的缺陷或弱点;3、作者借女主人公反抗母亲的独裁,发出诸如“中国政治就是家庭政治”的论断,有点可笑。
我想我还需要补充的是《所以》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是充满了各种仇恨。
对父母的仇恨,认为他们偏爱长兄幼妹,漠视中间的“我”;对兄妹的仇恨,认为他们粗鄙庸俗,对中年妇女关春和她母亲的仇恨,认为她们合伙欺骗了年少无知缺少阅历的“我”,对英俊关淳的仇恨,认为他伙同全家利用她分配工作留在武汉后,对她只有禽兽之欲,是个“漂亮苕”(苕是一种武汉方言,表示蠢货的意思。
)对董馆长、对华林等男人女人的仇恨。
这些仇恨无一例外地表明:看!全世界都在误解和委屈我,全世界都和我为难,我苦苦争斗在凄风苦雨中,忍辱负重地、顽强地维护着我的尊严,但命运对我何其不公!难道这是作者的本意?时代和历史的变迁给主人公只留下了不公和伤痛?历史太强悍了,他的烙印伴随每个人,当然包括作家池莉。
作为一个熟悉池莉的老读者来说,我也认为叶紫身上有太多的池莉的影子,叶紫是武大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就结婚了,作者也是在武大读书期间就结婚的,作者曾在《你是一条河》中刻画了冬儿,也是一个在家庭中受忽视,与母亲有着深刻的矛盾的形象,再加上这次的叶紫,我有理由怀疑,作者在自己的家庭中是否也一直是这样一个被漠视的地位?另外,叶紫在与华林结婚及孩子出生以后,所面临的种种的窘境也与作者当年的生活如出一辙。
叶紫为了孩子的奶粉尿布而不停地改编剧本来挣钱,作者当年曾自诉为了孩子的奶粉而写作了《烦恼人生》,结果频频获奖而得到足够的钱来买供给孩子的生活。
评池莉的新作《所以》

评池莉的新作《所以》作者:庄桂成李慧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1期《所以》是池莉的新作。
这部耗时三年才完成的小说,讲述了一位女性成长的生命历程,以及三次失败婚姻的凄婉故事。
小说主人公叶紫从无知的少女到忧虑的大学生、再到为人妻母、最后又走出生活困境的生命历程构成了小说的主线。
池莉虽然不断调整自己的写作姿态,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却是持久的,《所以》更是对城市女性在面临新的生存状况以及遭遇挫折与困惑时,应该如何智慧地生存下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一《所以》通过一个女性的成长史,演绎了中国城市生活近30年的社会变迁,小说女主人公叶紫的三次失败婚姻也正是在这30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
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再到市场经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婚姻伦理观也在悄然改变,叶紫三段不同时期的婚姻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与她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压抑的青春——恋爱婚姻不自由。
叶紫的第一次婚姻发生在“文革”结束,改革开放才开始的阶段。
人们长期以来以政治斗争为生活重点的状况被改变,转而极度渴望思想解放和生活自由不被打扰。
在婚姻恋爱领域则具体表现为年轻人思想空前解放,特别是受到高等学府教育,受到现代思想熏陶的大学生,怀有强烈追求自己幸福的愿望。
然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恋爱、婚姻不自由的现状,极大地压抑和限制了年轻人追求幸福的可能。
致使叶紫的恋爱完全处于“地下”状态,以致连她拿结婚证这样的大事,家里都无一人知晓,而这些就为她的第一次婚姻失败埋下了伏笔。
(二)传统的苛求——女人贞操被重视。
传统贞操观的存在,让以叶紫为代表的女性稍一不小心,就会换来万劫不复的后果,这也是叶紫被迫选择第二次婚姻的原因之一。
当时,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就已渐渐显现,但是某些传统的伦理道德仍然约束着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其追求幸福、追求自由路上的绊脚石。
传统的贞操观,使得叶紫在第一次婚姻中失去处女之身后,无法摆脱这个压在她身上的沉石,无法像其他人一样自主选择自己的幸福,而只能委曲求全,一方面隐瞒自己的第一次婚姻,欺骗周遭的人,一方面更欺骗了自己的感情,欺骗了自己的青春。
池莉小说的创作特色

论池莉小说的创作特色[摘要]浓厚的写实主义特征下那近乎残酷的真实是新写实一贯坚持的创作原则,池莉作为新写实的得力作家,其原汁原味零度写作的小说创作文本,长期以来颇受读者的欢迎。
身为女性的她,以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平民视角写出了无数顽强的女性生命形象。
本文从池莉双重身份----新写实主义作家与女性作家两个角度对比浅论池莉小说的主要创作特色:一、世俗化、实用主义倾向;二、女性生存智慧与独立意识在继现代作家矛盾、李劼人、张爱玲等致力于描绘市民社会的作家后,池莉自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以来,其作品大多表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和人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她关注世俗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剖析社会现实中的人性弱点,表现普通百姓生存的艰难和顽强的生命力。
这类市民题材的作品从她的成名作中篇小说《烦恼人生》一炮打响后,一直倍受市民朋友的青睐,从此,池莉便与市民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这一点上,池莉算是一个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她创作的天平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偏向于社会底层—市民阶层,我们可以看出,她不是从人类社会已经规整的、梳理的、逻辑的和理论的地面来认识这个社会,而是从这幢建筑的最底层----地表之下,那些最原始最毛糙最真实的生命发端处体会和领教这个社会,这种独特的创作立场与镜头式的写实方法无疑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颠覆性的反叛。
暂且不论反叛的结果如何,事实上,其作品不论是从题材的广度和立意的深度、还是故事情节的驾御能力甚至到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
但纵观其小说作品,她那写实的精神与独特的女性主义光辉还是值得肯定的。
一、世俗化、实用主义倾向“新写实小说主要描写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新写实小说家对现实人生的认识和把握从世界观的高度转向了对个人生存的无奈和异化情状的真实观照。
对庸常琐碎和无意义的…此在‟生活的偏爱,对普通人物和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烦恼的关注构成了新写实小说的独特视点。
”①同所有的新写实作家一样,池莉作品也偏爱于这种日常生活描述,但“池莉的新写实与方方、刘震云的新写实不一样,池莉有世俗化,实用主义倾向,方方、刘震云的批判意识是很强的,知识分子气质很浓。
浅析池莉小说的平民化倾向

浅析池莉小说的平民化倾向池莉是一位知名的女性小说家,以其描写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和关爱弱势群体的作品而深受读者喜爱。
她的小说被称为“平民小说”,原因是她笔下的人物往往是普通人,她的叙事方式非常生动贴近现实,语言简单易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池莉小说的平民化倾向进行浅析。
首先,池莉小说的叙事方式更加贴近现实。
她的小说从来没有华丽的修辞或艰深的句子,而是以平实的语言描绘故事情节。
因为池莉深谙“平民本位”的写作原则,她的作品一般都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叙述故事。
这样的叙事方式能够让读者更好地融入其中,感受到故事中的事件与人物的共性。
更重要的是,她的小说中充满了对于现实生活的洞见与思考,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获得愉悦,还能够从中汲取到一些社会生活的启示。
其次,池莉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平凡的人物,而不是那些富有、闪耀的明星、富豪或者名人。
在池莉的小说中,你能够看到的都是一些普通的职业、普通的家庭,甚至是一些无家可归、生活困难的人群。
她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生活状态和情感,让我们能够在她的笔下看到明星如何生活,而是看到了真正的人生百态,它呈现的是更加真实的生活状态。
同时,这种风格也让池莉的小说更易读,更有感染力,许多读者也能在她的小说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第三,池莉小说还经常关注一些社会热点和弱势群体。
她的作品经常涉及到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如雾霾、环境污染、青少年教育等等。
这些话题都是现代社会最热门的议题,关注和讨论它们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而弱势群体则是她另一个关注的重点。
她的小说中常常描绘一些普通人的苦难生活,比如不文化、残疾、失业、贫困的人群。
她的小说让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压迫和剥削,还能够看到希望和坚韧。
她用自己的笔触为这些人发声,为他们撑起一片天,让更多的人开始真正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
综上所述,池莉小说的平民化倾向非常明显,她的小说具有很强的写实性、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
浅评池莉的小说

浅评池莉的小说摘要:池莉作为新写实主义小说家的写作特点,以"零距离"的市民关怀,揭示了一个具有原生态特质的丰富的市民民间世界。
以及她所存在的时代局限性,这是池莉这代作家因为生活的环境或是由其年纪所制约的,是没法跟上这飞速发展的时代的需求的。
关键词:新写实主义,市民关怀,时代局限性新写实主义是开端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种小说思潮。
新中国建国以来到70年代,文学作品大多被赋予了太多政治教化的东西,文学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而是在充当着教育者的角色,文学的社会功利性空前的膨胀。
进入80年代以来,文学中举足轻重的小说走马灯一般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新写实主义开始逐渐显得格外地耀眼起来。
它对应于这个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大写的“人”的解体、文学的终极理想的消失、充斥于作品的政治热情的降温、关注现实生活中个体生存的艰难等复杂的文学新景象,以及1987年以后先锋小说遭冷遇的艺术现状,可谓是对小说和现实的双重反应。
新写实主义小说的特征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是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地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绝少作家的情感投入和主观评判,反对人为地粉饰和拔高现实。
总体上,它仍可以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实主义各流派的艺术长处,体现出了新潮创作技巧和写实手法的相互融合。
池莉是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其作品是纯正的新写实主义小说,从文字风格到题材选择,从主体意识到写作姿态,她都为新写实主义的形式和发展提供了成熟的经验。
没有一个作家像她那样在作品的各个层次上,包括素材、主题、语言、写法、审美情感等,都鲜明地表达出新写实主义的态度与个性,这得益于她的健康的女性意识和写作视角。
她的小说突出表现人生的过程,它强调人的生命过程本身的含义和意境,强调还原生活,回避理性概括的强加意志,避免各种习惯的“深度模式”。
她不是有意告诉我们什么,认为“告诉”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而是在如实地追踪生活的过程中,让我们自己去“观看”,由此激起我们复杂的、难以言叙的人生感悟。
池莉笔下的男性立场解读---从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谈起

池莉笔下的男性立场解读---从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谈起姓名: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目录一、从人物描写看池莉所持的男性艺术视角。
1、不偏不倚的“中性立场”写作视点--“我对男性没有偏见”。
2、作品中的男性形象所起到的作用。
二、池莉笔下男性现实、独特的精神世界。
1、对康伟业婚姻中所处弱势地位的怜悯。
2、对康伟业在婚姻生活中的压抑、苦闷的同情。
三、对处在婚外恋中男性的理解与宽恕。
内容摘要《来来往往》是湖北女作家池莉的小说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在变革的年代,不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互相冲突,人们在这个转型期的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情感生活故事。
故事的男主人公康伟业,其生活历程是从工人到干部再到商人而且是成功商人,但作者赋予了他知识分子的色彩。
主人公通过与段莉娜的结合,这场没有激情的爱情与婚姻,使其身份由工人阶层上升到了干部阶层,这个过程看似被动,其实不然。
在特定年代背景下,对权贵阶层的依附,以压抑与不平衡为代价,换来了一段优裕的生活。
进入商品年代,特权消失,社会慢慢走向转型期,康伟业与家庭也陷入了失落的境地,这时,他看到了也看清了自己的力量,决然“下海”,并初步成功。
而段莉娜,出身于“高干”阶层,曾经历“权贵”阶层的生活又失去而成为一名普通的妇联干部,似乎从观念上还是无法接受已开始变革的社会现实,这样,两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冲突不断加剧。
在事业上小有所成,感情与婚姻陷入泥潭的时候,康伟业生活中先后出现了另外两位女性,于是康与三位女性的情感纠葛、恨恨爱爱、恩恩怨怨的故事也相继展开……本文旨在对池莉的男性立场进行初步的艺术解读。
关键词:《来来往往》男性立场情感冲突特殊年代从《来来往往》解读池莉的男性立场一、从人物描写看池莉所持的男性艺术视角。
(一)不偏不倚的“中性立场”写作视点----“我对男性没有偏见”。
多数评论家认为,作为“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池莉在20世纪年代以后的小说作品中充分张扬了女性主义意识,具体表现是她在小说中不仅歌颂女性、赞美女性,为读者塑造了一群自立自强具有顽强生命力和伟大母爱的全新女性形象,而且还瓦解和颠覆着传统的男性英雄形象,着意展现男性丑陋的一面[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多因为,于是所以
——浅谈池莉小说《所以》池莉说:“我们的生活有太多的‘因为’,于是‘所以’。
这是一部追求答案的小说,人有了痛苦就要想方设法地寻找解决方法,‘所以’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态度,一种立场,还是一种无奈。
”小说的缘起正是由于发现了生活深处的种种‘因为’,‘所以’去自觉地追索一种答案。
太多人批判这部小说的咆哮体以及大量的感叹号和括号,看似粗糙的语言不似池莉之前的作品。
而我以为这恰恰是一种隐喻,隐喻叶紫一路颠簸的生命旅程。
诚如池莉所言,她是在用大量的短句来铺陈一个知识女性在四十多年中的遭遇和命运。
这是一部以颠覆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叛逆之作。
池莉在《所以》中抛弃了在人物塑造上所表现出来的淋漓尽致之感,有的,只是叶紫反复的提醒:这世界没有绝对的因为及所以,很多时候,因为就是所以,反过来所以亦是因为。
“所以”——一个带有故弄玄虚意味的关联词引领着我们看到了叶紫的以及我们的人生。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生,这人生背后又到底充斥着怎样的宿求。
一个有情致的女人,不断地追求,换来的却是悲剧性的一生,以充满梦想开始,以屡次受挫告终,最后的最后回归恬然无奈的生命状态。
在最初都是对生活满怀希望,对爱情充满憧憬的个体,但生活却使得她们梦想破灭,志气磨折,失望了再失望,一直到暗无天日的绝望。
对于女人,爱情就是一场命运。
生命中最大的幻想或许就是爱情,而爱情的破灭便意味着生命中最大的幻灭。
我们想要的只是那么卑微的一点点幸福,但幸福却迟迟不肯降临。
庆幸的是叶紫懂得人只能在循环往复的希望和绝望中重生。
面对生活向叶紫显示出的一次又一次的无情,我们看到了这个女人的坚持和努力。
从家庭到事业,从爱情到孩子,叶紫不断地转移自己的生活重心,但她始终未曾放弃的是对生命尊严的追寻,这恰恰正是她卑微而苍凉的生命中最熠熠闪光的地方。
叶紫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了她追求生命尊严的旅程,她必须来到这个世界,于是,她“毫无客气地按时出生了”,尽管她是个意外。
正是由于这个意外的“因为”,童年于叶紫而言是灰暗的,家庭给予她的只有冷漠、自私以及无尽的孤独。
又由于自身冰冷的家庭的“因为”,叶紫渴望通过婚姻获得另一种家
庭的温暖,这个时候关淳出现了,让叶紫看到了所谓的希望,就像一个落水者看到了一块浮木一般,叶紫紧紧抓住了关淳。
对于叶紫的第一次婚姻,其实从最初便可预见最终的悲剧,因为叶紫和关淳之间自始至终都毫无爱情可言,他们的婚姻是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的。
一个想借此换来留城的机会和以后的衣食无忧,一个想借此逃离自己冷漠的家庭。
叶紫在俩人的价值观和理想有着太多不契合的前提下还是接受了关淳的拥抱和亲吻,这是生命的坚守在现实面前的低头,只可惜这次的低头并没有换来期待中的美好与温暖,这是她生命初的迷失。
叶紫不得不出发去孝感这个穷乡僻壤用自己的行动去寻找属于自己生命的尊严,实现她生命的价值。
当然她成功了,但同时也失败了。
为了生命中更为重要和长久的尊严,我们有时必须暂时抛弃当下相对渺小的坚守,二选一的抉择对于世俗中的个体而言实在太多。
叶紫在面对只有嫁给正团级以上的军官方可回城这个无奈而现实的抉择时,不得不暂时低下了她倔强的头颅。
在坐以待毙和奋力一搏之间她选择了后者,我以为,这正是一种自我的救赎。
在生活的逼迫下,人不得不缩小又缩小自己的愿望,一再地委屈自己,却还是坚持要幸福,不断用一个希望去取代另一个希望。
试想,叶紫需要多少毅力才能掩藏自己内心那么强烈的骄傲,当生命尊严的实现需要依靠这么一种卑微的方式时,我想我们在对叶紫施以同情的眼光外,更多的应当是敬仰。
这并不是每个骄傲的个体都能做到的,更多的所谓的骄傲是在固执的外衣下粉身碎骨。
而这份敬仰更应该体现在叶紫屈服中带有的执着和坚毅,这才是骄傲的个体的真正美丽动人之处。
艺术家的浪漫特性并不允许叶紫就此屈服于命运,在看到沈亚红与男友在层林尽染的秋叶中奔向对方并火热拥抱的场景后,叶紫内心深处对于爱情的渴望再一次被激发,而恰在此时林华这个有妇之夫以爱情的名义出现在了叶紫的生命中,叶紫毅然决然的舍弃了只需要自己身体以及自身所带的符号的禹宏宽。
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言,人就像拉磨的驴子,希望就是那前方的萝卜缨子,活着就是奔着萝卜缨子而去的。
人就是为下一刻将要来临的幸福而活着,就是怀抱着这样的期待而活着,即使那期待总是落空,那幸福终究也没有来到。
林华落拓不羁的文化气息,林华真挚而热烈的告白都让叶紫坚信自己在经历
了两次不幸的感情后终于等到了自己生命中最绚烂的一刻。
与其说叶紫是奔着林华的浪漫和热烈去的,倒不如说叶紫的选择是为了实现自己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因为如果和禹宏宽结婚那她的生命将再一次走向无奈何苍凉,这对叶紫而言无异于一种精神上的酷刑。
就在人们即将相信痛苦之后终将迎来美好之时,生活又硬生生地将其残酷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了叶紫面前。
叶紫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在婚姻这片沼泽的淤泥没齐了喉咙无法呼吸时才幡然猛醒。
不同于当初结束和关淳的婚姻的果断和决绝,叶紫在林华身上蹉跎了十三年并非还对他心存幻想,她的“全力以赴”和“煞费苦心”只是想要在众人面前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维护人性的尊严,她需要社会的认可。
有太多的人质疑她和林华的婚姻,而这场婚姻显得美满和谐就是对那些“道德的侩子手们”最好的回击——尽管叶紫需要在背后忍受无尽的痛苦和折磨。
而这折磨与痛苦或许就是人生命中无法回避的悲凉。
经历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男人,叶紫从最初的少女变成了现在的少妇,但不变的是她那份追逐生命尊严和价值的坚毅与坚韧,她前半生的命运是坎坷的,但我们又何尝能否认她的生命旅程会因为这些坎坷而愈显得美丽?生命就是一场长久的等待,等待一个理想的人,等待最终的完满,来确认自己的等待不会落空,确认坚持是对的,确认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
叶紫一直在苦苦独自支撑。
四十年过去了,那个人还没有出现。
或许本就没有这样一个人能够理解你生命里的那些挫折,能够抚慰你的伤痛,能够与你感同身受。
又或许这等待本身就是一种爱情。
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妨碍我们的猜想——下一个闯进叶紫生活的会是谁?
每个人都是一条道路,一扇窗子,通往各个方向,让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风景。
《所以》中陆续登场的配角们让我们看到的是母亲形象的颠覆,父权的淡出以及好男人的缺席。
在文学传统中,母亲往往是善良、慈祥和无私的代言人,而在《所以》中,母亲的形象与传统彻底地决裂了,成为一个残暴的独裁者。
这个本该是叶紫最亲的人,却成了她一切噩梦的起源。
而父亲呢,远远地冷眼看着她跟母亲的斗争,是个局外人,是个邻居。
“我的父亲,在家庭政治舞台上总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总是被夹在妻子与子女的矛盾之间。
”而关淳的父亲甚至就是另一个叶和贵,“他一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在阴谋与欺骗附近徘徊,经常欲言又止。
”他是个善良的人,却也无力插手妻子主导的一场家庭阴谋,他也是邻居般的,是一个游离在家庭之外的旁观者。
父权是淡出的,好男人的形象是缺席的,
他们“要么已经很老了,要么就是在家庭政治中泥足深陷”。
男人,在这部小说中,几乎全是卑曲的灵魂。
快乐地哆嗦,打夯般的笨拙,在家唯唯诺诺,在利益争夺时当仁不让,这就是男人吗?弱小的男人们,成功地衬托了女性的强大和女权的胜利。
可叶紫又说:“女人单凭自己是不可能让自己盛开的,她的生活里必须存在一个好男人。
”这是意识与行为的矛盾,又何尝不是人生的矛盾。
如果一定要得到才算幸福,那么面对无可挽回的失去,生命就没有任何安慰。
但生命本非我所有,失去不过是偿还,怀着这样的心再看,人生不过是一笔迟早要两清的帐。
借来的快乐都是要还回去的,遗憾也没有办法,只好设法活得更快乐,方才不许此行。
我相信叶紫做到了,她的一生不依附于任何男人绚烂地盛开了。
我们所看到的她的痛苦正是由于她同时获得了足够多的快乐,痛苦与快乐本就是双生的。
在全书的最后,叶紫依然相信她“真正的接头人还没有出现”,还会有人来跟她对暗号,阳光还会照进来,明天还会到来,她还活着。
所以,无论有着多少的因为,她有权利,也将仍旧,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只要我生命不息,所有结果都是过程。
”所有所以,都将成为因为。
而我追求的那个所以,只需要一个因为——我还活着。
就算什么都没有了,我还有我自己。
所以,故事还没有结束,正如“所以”这个词一样,欲言又止,心照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