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作品的完成

合集下载

第一部打破中国剧作大团圆的结局的作品

第一部打破中国剧作大团圆的结局的作品

第一部打破中国剧作大团圆的结局的作品相信许多人都知道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鲜有人知这句话是1944年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的序言所讲的。

《传奇》是一部中篇小说集,主要收录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心经》《倾城之恋》等十部中篇作品,而篇首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便是张爱玲的成名作,该作品奠定了张爱玲之后的作家之路,张爱玲也是自此之后广为人知。

《沉香屑·第一炉香》讲的是来自上海的女中学生葛薇龙为了能够在香港继续学业,从而向姑母梁太太寻求物质上的帮助,却一步步沦为梁太太和乔琪乔敛财的工具的故事。

张爱玲的这部中篇虽然只有三四万字,却将葛薇龙这个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其悲剧性结局让人唏嘘。

张爱玲笔下的故事,从来都是悲剧性结尾,纵观张爱玲的作品可以发现,《倾城之恋》可以勉强算做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喜剧结局。

《沉香屑·第一炉香》便是一部彻彻底底的悲剧,葛薇龙原意是借助姑母的物质条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却不曾想与自己的初心悖离、渐行渐远。

而葛薇龙悲剧性的引线便是与乔琪乔之间的爱情,两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也是最为读者所乐道的。

乔琪乔是一个迷一样的男人,在小说中梁太太在情意场上长袖善舞,但在乔琪乔身上半点好处没有捞着,反而自己的家里的丫鬟睇睇和睨儿也被乔琪乔给勾了魂去。

为此,梁太太还将自己的左膀右臂睇
睇给辞退,打发到乡下去嫁人。

倒真是应了那句”猫没抓着鱼,倒惹了一身腥“。

葛薇龙作为一个后来者,同样没有能逃出他的掌心。

乔琪乔是个擅长蛊惑人心,最起码是蛊惑女人心的厉害人物。

二十世纪的“天鹅之歌”——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及其创作思维

二十世纪的“天鹅之歌”——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及其创作思维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伴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在西方乐坛,“世纪末”的思潮不断涌动,先锋派的号角已经吹响。

在音乐领域,“新维也纳乐派”的出现标志着这一时期最显著的、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音乐事象已经发生。

以勋伯格及其弟子安东·韦伯恩和阿尔班·贝尔格为代表的创作者群体,以超乎寻常的鼎力革新思维,几乎完全站立在传统调性音乐的对立面,以无调性的思维开创了十二音技法创作,拉开了现代音乐发展的大幕,影响了20世纪的音乐创作进程。

作为勋柏格弟子之一的阿尔班·贝尔格,在音乐创作上,不仅承袭了老师的衣钵,而且融入了不少自己的特点,并且不回避吸纳同时代作曲家的经验和情怀,形成了技法新颖、情感浓烈、兼容并蓄的创作特点,加之其本人诗意的人生,从而在20世纪音乐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本文所介绍和分析的《小提琴协奏曲》是作曲家为马勒的遗孀阿尔玛的女儿玛侬所作,是唯一一首专为小提琴写作的作品,也是他生前没能听到首演的天鹅之歌。

一贝尔格1885年出生在一个艺术氛围良好、条件舒适的维也纳家庭,曾梦想成为一名诗人。

贝尔格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音乐训练,在19 岁之前已写有约70首作品,但自认为没有任何新意,只是在单一地重复着晚期浪漫主义习惯的创作语言。

1904 年,贝尔格拜入勋伯格门下学习,自此之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与创作中。

贝尔格的专业成长,除了受到马勒、克劳斯、斯特林堡等文化精英的影响外,老师勋伯格的坚强性格尤其使得贝格尔在思想上、行动上逐渐稳定下来,并建立了创作自信心。

斯特拉文斯基非常看好这位年轻的艺术家,他在《谈话录》中这样描述:“贝尔格,高高的个子,身段柔软,几乎过分优美,神采外露……那飘垂着的‘艺术家’的老式围巾展示出他的风貌”。

[1]19 世纪末的维也纳社会充满了思想动荡,在音乐领域当时主要有两个代表性流派,一个是以勋伯格为代表的“先进派”,坚持使用十二音体系进行创作,另外一个是以作曲家亨德米特为代表的“保守派”,走着一条从后期浪漫主义到新古典主义的创作路径。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名称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名称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名称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19世纪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在整个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他创作的交响曲更是他音乐生涯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为您介绍贝多芬创作的十大交响曲,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些经典之作的魅力。

一、《第一交响曲》:C大调,作品号Op. 21《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首部完成并出版的交响曲,创作于1800年。

这部作品充满青春活力,蕴含着贝多芬深厚的音乐才华。

它展现了贝多芬对传统交响曲形式的独特理解和创新思维,被视为贝多芬交响曲创作中的里程碑之一。

二、《第二交响曲》:D大调,作品号Op. 36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创作于1802年至1803年间,充满着对命运的抗争和对自由的追求。

这部交响曲结构庞大,气势雄伟,在音乐形式上较传统交响曲有所创新,以其宏大的音响效果和复杂的音乐构思,展示了贝多芬成熟的个人音乐语言。

三、《第三交响曲》:“英雄”,降E大调,作品号Op. 55《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作品中最具标志性的交响曲之一,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

此曲寓意着对自由斗争的讴歌,以其激昂豪壮的旋律和浩大的音响效果,向英雄主义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厚思考致敬。

四、《第四交响曲》:Bb大调,作品号Op. 60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于1806年问世,相较于前三部交响曲,这部作品显得更为明快活泼,展现了贝多芬多样化的创作思路。

由于其中运用了许多技巧和音乐形式的创新,被视为贝多芬交响曲中的经典之作。

五、《第五交响曲》:“命运”,c小调,作品号Op. 67被誉为史上最知名的交响曲之一,《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作曲家以其标志性的开篇四个音符拉开了这部交响曲的序幕,这个音符在乐曲中循环回荡,象征着命运之轮的无尽旋转。

富有激情和戏剧性的音乐语言,使其成为了西方音乐的经典之作。

六、《第六交响曲》:“田园”,F大调,作品号Op. 68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是一部风格独特的作品,在音乐中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心血凝成的作品主要内容

心血凝成的作品主要内容

心血凝成的作品主要内容
【最新版】
目录
1.心血凝成的作品的概述
2.心血凝成的作品的主要内容
3.心血凝成的作品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心血凝成的作品是一部充满了作者心血和努力的作品,无论是在创作过程中还是在完成之后,都体现出了作者的独特见解和深厚素养。

这部作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心血凝成的作品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不同角色的刻画,作者展示了人性中的光辉与阴暗,善良与邪恶,以及各种复杂的情感和心理。

这些角色的形象丰满,有血有肉,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心血凝成的作品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反思。

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对社会中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揭示,如贫富差距、道德沦丧、权力斗争等。

同时,作品中也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够深入思考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最后,心血凝成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作品中的语言优美,情节紧凑,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同时,作品的主题深刻,内容丰富,给读者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总的来说,心血凝成的作品是一部内容丰富、主题深刻、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第1页共1页。

电视剧创作阐释

电视剧创作阐释

电视剧创作阐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电视剧创作,是指通过编剧、导演、制片等创作人员共同合作,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台词对白等元素进行组合,制作成一部具有戏剧性、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的作品。

电视剧因为其丰富的表现手段和广泛的受众群体,已经成为现代娱乐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传播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电视剧创作的总体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剧本创作、选角、拍摄制作、后期制作和播出。

剧本创作是电视剧创作的核心环节,可以说是整个电视剧创作的灵魂所在。

一部成功的电视剧必须有一个精心构思的剧情,吸引人的角色和深刻的主题。

在剧本创作阶段,编剧是最重要的创作人员之一。

编剧通过文字的表现方式,将故事情节、角色关系、情感冲突等元素融入到剧本中。

编剧需要对人物的塑造有深入的了解,对情节的安排有敏锐的观察力,对台词的把握有独到的智慧。

只有编剧创作出符合观众口味和表达情感深度的剧本,才能为电视剧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除了编剧,导演也是电视剧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员。

导演负责将剧本中的文字、情节、角色等元素具体化,通过镜头语言、表演技巧和节奏感来给观众呈现一个生动、引人入胜的电视剧。

导演需要有整体的战略思维和细致入微的执行力,从而确保电视剧在拍摄过程中能够精准地表达出原创剧本中所蕴含的深度和力量。

在电视剧的拍摄制作阶段,制片人和摄影师等制作人员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制片人负责协调资源、安排拍摄计划、管理预算等工作,确保整个拍摄过程的顺利进行;摄影师则负责捕捉影像、调度光线、创造画面效果,为电视剧的视觉表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在后期制作中,剪辑师、配乐师等制作人员则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专业技能,完成电视剧的编辑、配音、配乐等工作,使整个作品更加完整和具有艺术性。

最终,经过各个环节的精心制作,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就可以面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赢得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在电视剧的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的合作精神和专业素养至关重要。

列举十部古代文论著作,阅读一篇或一部古代文论著作,完成一篇心得体会

列举十部古代文论著作,阅读一篇或一部古代文论著作,完成一篇心得体会

列举古代文论著作并写心得体会篇一古代有很多经典的文论著作,它们就像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文学的天空。

下面就来介绍十部著名的古代文论著作。

《文心雕龙》,这可是一部巨著啊!它系统地论述了文学的起源、文体、创作方法等各个方面。

特点就是全面而深刻,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影响巨大。

它的贡献在于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

《诗品》,专门品评诗歌的著作。

它把诗歌分为不同的品级,对各个诗人的风格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

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不同诗人的独特魅力。

《典论·论文》,曹丕的这部著作开了文学批评的先河。

强调了文章的重要性,以及不同文体的特点。

《人间词话》,王国维以独特的视角品评诗词。

提出了“境界说”,让我们对诗词的审美有了新的认识。

《六一诗话》,第一部以“诗话”命名的著作。

以轻松的笔调谈论诗歌,很有生活气息。

《沧浪诗话》,对诗歌的艺术风格进行了深入探讨。

强调诗歌要有“妙悟”,很有启发性。

《岁寒堂诗话》,注重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对诗人的品德也有一定的要求。

《原诗》,叶燮的这部著作对诗歌的创作原理进行了深入分析。

强调诗歌要反映现实,要有创新精神。

《艺概》,刘熙载对各种文学艺术形式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

很有广度和深度。

《闲情偶寄》,李渔的这部著作不仅涉及戏曲理论,也对文学创作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这么多优秀的古代文论著作,我选择《文心雕龙》进行深入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的博大精深。

《文心雕龙》对文学本质的思考非常深刻。

它认为文学是“道”的表现,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这让我想到了很多古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屈原的《离骚》。

屈原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这正是文学本质的体现啊!书中对文学创作方法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

它强调文学创作要“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积累知识,深入思考道理,广泛阅读以增长见识,并且要善于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写作品梗概》习作指导+习作范文+习作点评 (1)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写作品梗概》习作指导+习作范文+习作点评 (1)

《写作品梗概》习作指导+习作范文+习作点评习作指导:一、习作题目: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作品,写一篇梗概。

二、习作指导1. 阅读作品:选择一部自己熟悉并喜欢的作品,仔细阅读,理解作品的内容、主题和情节。

2. 概括主旨:明确作品的中心思想,这将有助于在梗概中保持故事的核心。

3. 梳理情节: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将主要情节梳理出来,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4. 突出重点:在梗概中突出故事的关键情节和重要人物,这些是吸引读者的关键元素。

5. 简洁表达: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过多的细节描述,以保持梗概的简洁性。

6. 适当取舍:根据梗概的长度要求,对一些次要情节或细节进行合理取舍,但要确保故事的连贯性。

7. 练习口述:在写作之前,可以先进行口头概括练习,帮助组织思路和语言表达。

8. 多读多改:写完梗概后,自己要多读几遍,检查是否清晰、流畅,是否能准确传达作品的要点。

必要时进行修改和完善。

三、习作技巧1. 把握作品脉络:了解作品的结构和框架,有助于组织梗概的内容,使其更具逻辑性。

2. 突出主要角色:介绍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他们的性格和行动对故事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3. 展现冲突矛盾:通过概括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法,使梗概更具吸引力。

4. 保持客观中立:在梗概中避免加入个人主观评论或情感色彩,以客观的态度叙述故事。

5. 参考其他梗概:阅读一些优秀的作品梗概,学习它们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从中获取灵感和启发。

四、注意事项1. 尊重原著:在写梗概时,要忠实于原著的内容和精神,不随意改变故事情节或人物性格。

2. 避免剧透:虽然要概括主要情节,但不要透露故事的结局或重要的悬念,以免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

3. 注意字数限制:根据题目要求或实际需要,控制梗概的字数,做到简洁明了。

4. 确认作品来源:在引用或参考其他作品时,要注明出处,避免侵权行为。

5. 认真校对:在完成梗概后,要仔细检查语法、拼写和标点错误,确保文本的质量。

五、总结写作品梗概需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理解和精心概括。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作品分析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作品分析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作品分析肖邦是叙事曲体裁的首创者。

肖邦的音乐独具匠心、和声曲式变化充满新颖,《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是肖邦创作的第一部叙事曲,同时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叙事曲体裁的作品。

该曲结构庞大,技术艰难,内容深刻,是一出悲壮的戏剧,一篇激动人心的史诗。

标签:肖邦;叙事曲;曲式结构一.该作品描述性音乐分析(一)引子部分(1—7)作品一开始就从g小调的bⅡ6和弦开始,即拿波里六和弦,左右手八度奏出七小节引子的旋律,直到引子结束也没有明确调性,其和声进行为:bⅡ6—Ⅳ6—Ⅵ2。

和声在引子部分并没有解决,而是延续到了主部主题开始的动机1部分才得以解决。

因此,8-9小节是引子在和声上的延续解决。

4/4的节拍,Largo 的速度、四个八度音域以上均衡流动的音符在为我们展示出?所在的严肃氛围和预示了故事的悲壮性质。

(二)呈示部(8-93)主题核心可以划分为两个具有不同性质特征的动机音型,动机1有典型的弹拨乐器的音调,由两个三音组成旋律特征,动机2具有下行二度的旋律特征,同时在和声上作曲家的手法较古典主义时期有巨大的不同,肖邦在创作主部主题具有的一些新的特点:①引子和声不明确调性,和声渗入到主部主题的进入才解决。

②主部主题一开始就在属和弦上出现,调性非常明确。

③主部主题旋律表现为弱起的音乐进行,而和声上却是V7-I的的强进行。

在节拍速度方面,主部主题以Moderato的速度6/4拍与引子速度及4/4形成对比,速度增快,6/4拍使主部音乐具有轻盈的舞蹈特征。

1、连接部:(36-67)具有展开性功能,从对音乐材料的选用及安排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连接部I(36-44)4+4的方整乐段结构,其陈述方式为呈示型,音乐材料来自主部主题动机,时值缩小,特征为二度下行的2个四分音符构成旋律、音乐织体较主部加厚。

具有呈上的功能连接部II(44-67)音乐从稍快到加急,表现出连接部音乐不稳定的性质。

具有启下的作用,可分为三个部分:片段(1)(44-47),2+2的结构,后两小节是高八度重复;片段(2)(48-55),2+2+4的结构,和声进行都是Ⅶ2—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部作品在什么情况下算完成?我认为一篇小说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的。

作者写了,读者读了,创作过程才算完成。

一部作品在文本意义上的完成需要经历各个阶段,萌芽阶段,创作阶段,完成阶段,校正阶段等等。

文学创作首先要经历发生阶段,这个阶段包括材料的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

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生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事情,正是这些客观的社会生活,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在积累素材方面,有时候是无意地积累,有时则是有意地积累,想要创作文学作品,就要懂得挖掘一件事情的本质,让平凡变得不平凡,创作一部文学作品时要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篇作品,这样才能创作具有内在的动力。

这个阶段完成之后就要提笔写了,也就是物化阶段,这是一个转化的阶段,是作品的基本完成与定型。

正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材料备齐,就差主厨一展功夫。

写完之后就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校正修改阶段,就一部好的电视剧在面向观众之前还要有拍摄完之后的后期制作过程和对画面的处理等等,完成之后我们的思考和写作过程就不尽相同了,这时候我们会看到的更全面,更客观。

但是一部作品真正意义上的完成也许并非如此,在我看来一部作品完成一定要有读者才算,即使你写了一部绝世佳作,但你把它尘封箱底,或者其他原因没被他人所知。

那这就不算完成吧!就如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卡尔.科赛克所说的一句话:只有作品还在发生影响,作品才算活着,尘封而无人阅读只是作品生命停止的标志。

科赛克指出,包括在一部作品的影响之内的,既是那些“在作品自身中”完成的东西,它们是作品能够产生影响的基础和依据;也是“在作品的消费中所完成的东西”,这些只能在阅读中发生!姚斯指出“仅当作品的连续性不仅是通过生产主体而且也是通过消费主体——即通过作者与读者的相互作用——来传递的时候,文学艺术才获得一个具有过程特性的历史”作品孤立的存在只是没有生命的文献存在,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在读者身上发生影响,作品才获得历史生命。

一部作品的完成《全唐诗话》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球居蜀之味江山,方外之士也。

为诗捻稿为丸,纳之大瓢中。

后卧病,投瓢于江曰:“斯文苟不沉没,得者方知吾苦心尔。

”就连唐球这样的“方外之士”,到了生病时候还要想尽办法使自己的作品流传于世;更不用说司马迁写《史记》决不是为了“藏之名山”,而是为了“传之其人,通邑大都”了。

但不管是唐球,还是司马迁,他们的作品要发挥其自身的价值,都需要一个“接瓢的人”。

而这个“接瓢的人”不是别人,恰恰就是读者。

我们套用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查拉斯图拉对太阳说的一句话:啊,你,伟大的星球啊!假若你没有被你照耀的人们,你的幸福何在呢?于是,我们便有了:啊,伟大的文艺家们,假若你们没有被你们作品吸引的读者,你们的幸福何在呢?“一切文学艺术,都以人的精神领域作为它活动的天地,从事于人的大脑建设和调养的工作。

因此,失去了受它吸引的群众,文艺就没有任何价值可言;生产它的文艺家们也就没有什么幸福可言”(1)就像萨特说的那样,“如果世上只有作者一个人,他尽可以爱写多少就写多少,但是作品作为对象永远不会问世”,法裔学者迈克尔.里法泰尔认为作品的意义理论蕴藏于文本的语言当中,要想把握文学作品中与意义相关的语言特征,就要把焦距对准那些始终吸引各类读者的注意力的特征。

在他看来,作品的意义是读者对文本做出反应的一个作用,必须依靠读者反应才能得到准确描述。

读者反应是作品的意义出现在文本某一特定点的证明。

斯坦利.E菲什,将文学比作活动并以之为出发点,提出了一个中心命题;意义是事件,在他看来意义不存在于作品中,它是阅读的产物,读者对作品的全部体验就是作品的意义,意义即时读者的反应!我选择了费什和卡勒的理论作为研究对象。

他们从不同角度立论,建立起读者反应的框架。

费什在早期理论中否认新批评“感情谬误”的观点,针锋相对地提出“感情文体学”。

他认为,“感情谬误”所宣扬的文本客观性只是一种幻觉而已,文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意义载体,因而文本中心论的观点是错误而危险的;读者的时序性经验才是意义,这种意义就是在阅读时将文本按照一个事件来理解和把握。

读者的每一个细小的体验和反应都被计算到意义当中,即使这种体验和反应是错误的。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活命之水”的具体效用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首先,读者的阅读活动“将作品从死的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现实的生命。

”(4)任何文学文本都不是一个独立、自为的存在,仅仅是一个未完成的、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意义的开放的图式结构。

它的意义的实现,它之变为文学作品,只能靠读者的阅读将其具体化,即靠读者以期待视野、流动观点,以感觉和知觉经验多层面地将它蕴含着的空白处填充起来,使它的未足性得以确定。

没有读者的阅读具体化,文学文本只是潜在的文学作品,真正的文学作品是未足性的文学文本与读者阅读的具体化交互作用的结果。

可见,作品的价值要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才能体现出来。

但是,读者的阅读活动并不是对作品机械的认识,并非作品单方面作用于读者,读者与作品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认识与被认识的因果关系。

读者是一种能动的因素,作为文学的唯一对象,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对于作品的价值和地位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

作家与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是否能够流传下来,能否产生作用以及作用的大小,与是否得到读者的承认,为读者所欣赏和接受,有着不可否认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依赖读者能动的阅读活动。

读者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没有读者能动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

其次,读者对文学的接受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

事实上,接受过程在作家进行创作构思时便已开始。

这时,他必须对读者的期待视野作出预测,预先考虑自己的新作品能否对读者产生吸引力并引起读者的兴趣,是否能为读者理解和接受,必须预先确定自己对现存的社会观念与道德常规以及不同的欣赏趣味的态度。

在创作过程中,他必须自觉或不自觉地不断修改自己的构思,以适应读者期待视野的变化。

无论作家承认与否,这种接受的“准备过程”是客观存在的,没有一个作家会盲目地创作。

但是,真正的接受过程是在作品发表之后才开始的。

一部新作发表后,第一代读者的理解、判断和评价往往构成下一代读者接受的基础和起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作品在某一时期的价值。

在世代相传的接受链条中,一部作品的接受过程需要经过不断加深、巩固、发展或修正甚至推翻的过程,只要人类存在,这一过程便会无限延续下去,永远不会终结。

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文学的下属概念、判断原则和标准在这一过程中将会不断变迁和更新。

“读者的阅读是一个充分的广阔的自由的阐释和再创造过程,对文学作品的实现来说,这个过程比文本的产生更为重要。

读者不仅是实现作品功能潜力的主体,而且也是推动新的文学创作的动力。

因此,不能把文学过程简单地设想成,作家为读者创作作品,作者对读者发生影响。

还当看到,在整个文学过程中,读者创造作家,影响作家的创作,是推动文学创作,促进文学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5)最后,读者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在它能够影响甚至决定文学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接受状况,即不同时期的评价和地位,而且还表现在它能够间接地影响文学的再生产。

“接受过程不是对作品简单的复制和还原,而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反作用。

”(6)这种反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一部作品发表后,从读者对它的接受程度可以看出作家创作过程中所设想的预期效果与接受者的期待视野是否一致,这就促使作家分析其中的原因,决定自己的态度,以使在再创作时考虑是否保留、加深或修改自己的道德与艺术主张。

这便是对作家创作意图进行检验的过程。

第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更替,读者的期待视野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引起文学评判标准的变化,它体现在旧的题材、形式和技巧的产生和运用。

文学不但必须不断适应并在生产中体现这一变化,而且要求作家走在这种变化的前面。

第三,读者在阅读中和阅读后的反思过程中,会逐步由被动的接受过渡到积极、主动的接受,并提出一系列道德和艺术方面的新问题、新要求,作家在再创作时必须对这些问题作出反应和回答,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总之,在文学活动的完整过程中,作家的创作与读者的阅读是有机统一地联系在一起的。

作品的完成并不就是文学活动的完结,读者对作品的阅读是文学生命的复苏。

读者不仅是文学信息的接受者,也是文学形象的塑造者和完成者,更是文学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实现者。

电影理论家们说:“今天的观众问题是电影艺术本身的主要问题之一,它是和电影这个从美学上来探究生活的艺术形式本身同等重要。

”(7)戏剧理论家们说:“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

”(8)别林斯基也说:“文学不能没有读者群而存在,正像读者群不能没有文学而存在一样。

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和二乘二等于四那样可敬的真理相同。

”(9)凡此种种,都告诉我们,作品的存在和作家的劳动离不开读者的阅读和接受。

此外,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艺的论述中,对于文艺作品的读者历来也都是十分重视的。

马克思说:“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正如自然界中元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是植物的生产一样。

马克思说:“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正如自然界中元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是植物的生产一样。

消费也中介着生产。

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

”(10)这种关于生产与消费关系的论述就充分地揭示了创作与欣赏关系的基本规律。

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说,而对资产阶级圈子的读者,即使读者没有明确表示自己的立场,也算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的观点;列宁对于旧俄文学原则“作者写——读者写”的批判以及要把文学变成人民的精神食粮的论述等,都启发我们正确处理作家与读者的关系,重视读者的地位。

读者确实是文学的主人,有了读者,艺术才有了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