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汤经典原文解析

合集下载

桂枝葛根汤介绍

桂枝葛根汤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桂枝葛根汤介绍
导语:对桂枝葛根汤是很多人不太了解的,这样的药物在治疗疾病上,也是有很多不错之选,不过在对它使用前,需要先对它进行很好认识,这样对自身疾
对桂枝葛根汤是很多人不太了解的,这样的药物在治疗疾病上,也是有很多不错之选,不过在对它使用前,需要先对它进行很好认识,这样对自身疾病改善,才会有很好帮助,那桂枝葛根汤组成也是有多种药物合成,而且每种药物在使用数量上也是不一样的,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它。

桂枝葛根汤:
【方名】桂枝加葛根汤
【出处】《伤寒论》
秦之瑛自拟方歌:桂枝汤中葛根入,解肌祛风调营卫。

【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桂枝(6克) 芍药(6克) 生姜(9克) 炙甘草(6克) 大枣(3枚) 葛根(12克)
【原方】葛根(四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根据唐宋度量衡:1两=41.5克=10钱。

)
【方诀】桂枝加葛根汤证是外感风寒,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于濡养,所以项背强几几。

但有汗出来风,是表虚。

所以用桂枝汤减少桂、芍用量,加葛根,取其解肌发表,生津舒筋之功。

【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经。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桂枝汤证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

【中医经方】桂枝加葛根汤

【中医经方】桂枝加葛根汤

【中医经方】桂枝加葛根汤小指月所著的《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中提到了桂枝加葛根汤,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以前我们介绍过的葛根汤的原文则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可以看出,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的区别在于有汗和无汗。

这反映了人体表毛孔的开闭情况,反映了是为风邪所伤还是寒邪所伤。

所以用药上也有区别,桂枝加葛根汤基本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加葛根(桂枝芍药相对量可稍减),而葛根汤则需要再加入麻黄,把毛孔打开,通过发汗把寒邪赶走。

大家发现很有意思的东西是葛根汤其实比桂枝加葛根汤还多一味麻黄。

其实如果是被冷风吹到,又有风又有寒,桂枝加葛根汤比葛根汤更保险一些,因为如果寒不是太厉害的话,桂枝加葛根汤一般就OK了,而葛根汤里面的的麻黄发汗对于体虚的人来说可能让人更虚。

一般来说,除非是寒邪太重(比如冬天被冷风吹僵了),桂枝加葛根汤解不了表,才要用到葛根汤。

至于以前说的空调腰背僵硬证,用葛根汤还是桂枝加葛根汤呢,则因人而异,因症状严重程序而异。

大家也可以再复习一下《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里面两个桂枝加葛根汤的医案,一个是小指月自己,一个是壮汉,病的根源都是热天睡觉吹凉风导致的,第二个医案还明显有汗出症状,所以用桂枝加葛根汤就好了。

桂枝加葛根汤,成人的常规用量是:葛根12-20克、桂枝6-10克、芍药6-10克,炙甘草6-10克、生姜9-15克、大枣四枚到六枚(掰开),用五饭碗水慢火煮成两碗,每次温服一碗。

饭后半小时服。

附后是桂枝加葛根汤的一些相关文章。

附1:桂枝加葛根汤(作者:郝万山)"桂枝加葛根汤,是由桂枝加葛根所组成的,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用它治什么病呢?首先在外感病,比方说病毒性感染而引起了项背部的肌肉痉挛的,用这个方子疗效特别好,当然这种病临床上不太多见。

我们常常遇到的是什么呢?颈肩肌肉紧张综合证、颈椎病,这是知识分子常见的一个证候,尤其是现在搞电脑的人,每天坐在电脑面前干这个,姿势不动,这个姿势很固定,所以颈肩肌肉紧张导致的头疼,颈椎病导致的颈肩疼痛,造成头痛,造成后头部疼痛,桂枝加葛根汤就是一个很好很好的方子。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精解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精解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精解这个条文读着读着就会感觉有点很特别,条文中用了“反汗出恶风”,其中“反”是反而的意思。

整句条文的意思是:得了太阳病,项背强硬难伸,反而汗出恶风的人,用桂枝加葛根汤治。

反汗出恶风?难道正常情况下,项背强几几的情况下,是不汗出恶风吗?果然,张仲景在葛根汤中讲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这二个条文放在一起对比一下,讲的情况就一目了然了。

同样是项背强几几,一个是汗出恶风;一个是不汗出,恶风。

关键点是出不出汗的问题。

所以在组方上也体现出来出汗与不出汗是两种不同的病机。

我们先看下两个药方的组成: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

共六味,以水七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须啜粥,将息,及禁忌法。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皮,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劈)。

共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馀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可以看出,二个汤方都有桂枝汤的底子在。

桂枝加葛根汤是以桂枝汤为主方,加葛根四两组成。

加葛根的作用是解决中风证中的项背强几几问题。

而葛根汤是桂枝汤为底方解决中风证的恶风问题,加葛根以解项背强几几,加麻黄开表解“不汗出”。

显然这是两种不同中风证的夹杂症。

桂枝加葛根汤的受病程度要轻点,葛根汤的伤寒程度要重一点,重到什么程度?就是出现了表闭无汗。

综上“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是相对葛根汤证而言的。

如果不知道葛根汤证,很难理解桂枝加葛根汤这个“反”字是如何而来。

下面再来详细的理解一下桂枝加葛根汤证条文。

1、项背强几几脖子绷得很紧绷得很紧表示此处的代谢循环系统不是很正常。

人的血管里面是热的,体表肌理的水是冷的。

当风侵袭到肌里时,使微细血管循环发生障碍,体表的水没有血的循行,离开血时,水在没有热循环的情况下,没办法排出去,就会陷在肌肉里面,等于不正常的水停滞肌肉。

对[伤寒论]葛根汤类方证的理解(上)(舍得原创)

对[伤寒论]葛根汤类方证的理解(上)(舍得原创)

对[伤寒论]葛根汤类方证的理解(上)(舍得原创) 对[伤寒论]葛根汤类方证的理解 要正确理解葛根汤类方证,本人认为首先就要从32条,33条谈起。 32条原文如下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升,复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33条原文如下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二枚(擘)。 本文以解释32条主。 太阳病,结合同为葛根汤主之之证条文31条的"无汗"来分析,可知是指太阳伤寒证,合病是什么意思呢?抄一段由李克绍徐国仟编[伤寒百问] 笫6页之9问来解释: "9合病和并病是什么意思?可不可以叫做两感? 答: 两经同时受病, 同时又出现两经的症状, 这两经的症状不分主次, 叫做两感,” 两感” 这_名词, 见于[内经. 热论],在[伤寒论] 中没有这-名词。有人把论中的” 合病”” 并病”看作是两感, 这是不妥的, 兹说明如下: 合病虽然也是不分先受同时出现两经病的症状, 但它并非两经同时受病, 而是-经病为主,同时又影响到别经而出现别经的症状。例如太阳阳明合病, 出现下利或呕, 就是由于太阳表邪郁闭过重, 胃中津液不能正常宣泄畅达而致成的, 它好象现代医学术语的XX病并发XX证。合病既然有主有次, 就不同于两感。 并病虽然也是两经病, 但它不是同时出现, 而是有先有后,实质是先发病的一经症状尚未消失, 而另-经的症状接着出现。后-经病实质是前一经的继发病, 所以也不是两感"。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显然就是指太阳经的病影响到阳明经了,"必自下利"的必,有注家引用[史记.廉颇蔺相如传]"玉必元人臣愿奉壁往使"句来解释"必"字应以"如果""假使"解,不宜作"必定"解。自者自然也,说明这种下利非误治所致。 所谓"太阳与阳明合病"的阳明,据沈济苍[伤寒析疑]46页所言,这个阳明病在注家中存在着争论,他认为这个所谓阳明,和"阳明病胃家实"的阳明是两个不同的慨念,否则,33条的"不下利,但呕",呕与阳明无关,为什么也称"太阳与阳明合病"?这就更加说明这个所谓"阳明"只是指肠胃两个脏器而言。沈济苍更指出:"[伤寒论]中提到的合病,并病这个名称,只有12条,但实际上合病,并病在[伤寒论]中远远超过这个范围,有些条文明明是合病,并病,并没有明说是合病,并病.因此我们的目光不能仅仅局限于这12条,恰恰相反,[伤寒论]中提到的合病,并病的条文,大多比较简略,慨念也不太清楚,所以我们不宜随文敷衍,据为定律"。 沈济苍之言,言之有理,因为这自利既不属热(临床也证明属热则葛根汤不适合),亦非属寒(属寒属三阴,不能称之为阳明),而许多医案也说明这伤寒兼自利的葛根汤证没有明显可见之里热,故"太阳与阳明合病"中的"阳明"不应视作有里热。 从诸多的注释本来看,大部份注家对本条的理解观点较为-致,先抄录几位注家的观点如下: 天津中医学院篇编[中医学解难.伤寒论分册]25页在"葛根汤治项背弦.呕.利之理在何"文中认为;"项背弦"."呕"."利"三证,虽有表里之分但察其病因,同属风寒外感,太阳表证不解。若风寒偏中太阳经输,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则发为太阳表实兼项背强几几证,若感邪过重,太阳之邪内迫阳明,上犯于胃,胃不和则呕,下迫大肠,传导失职则利。呕.利虽属里证,实由表邪不解所引起,只要表证一散,呕,利自消。葛根汤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组成,功专发汗解表,升津舒脉。兼呕者,加半夏降逆,以收表解里和之功,故上述三证虽然症状不同,均可主以本方,异病同治。 [医宗金鉴]认为;"太阳与阳明合病者, 表里之气升降失常,故下利也, 治法解太阳之表, 表解则里自和矣"。 湖北中医学院的[伤寒论译释] 一书446页认为:” 太阳为表证, 阳明为里证, 现在既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无汗的表证,复有自下利的里证, 二者同病, 故名二阳合病,所谓自下利,指出不是医生误治后的下利, 亦非三阴病里寒不足的下利,这是由于表热无汗, 表邪不得外泄, 内迫阳明, 下走大肠而下利, 病势偏重于表, 故用葛根汤解肌发汗, 双解二阳, 肌表之邪能外泄, 自利也就应手而愈了"。在447页为32条写的按语如下:病者既有太阳表证, 又有阳明里证, 主要是由于邪郁肌表, 水寒之气不从汗解, 下走大肠, 致水谷不别,而形成下利, 值此表里同病, 当宜解表和里使水寒去则下利自愈, 各家认为表寒重, 治宜解表,, 表解则里治和, 葛根汤正是散经中的寒邪, 表邪去则利即自止 张志民周庚生[伤寒论方运用法]-书61页言道:” 本方证初起, 一般都有恶寒, 有时恶寒甚, 但不作战寒, 不久则恶寒减,热盛时可达40度, 偶或不发热, 但必恶风寒。下利多为水泻便或杂粘液便, 爽利如泄, 多无腹痛, 有亦极轻有时可微有里急后重感, 舌苔薄白带黄, 或微黄而垢, 舌质微燥,脉浮紧数…………” 湖北中医学院的[伤寒论选读] -书22页言道:”……………下利虽属里证, 但由表证引起, 而且病情偏重于表,, 故不须治里, 只须解表,用葛根汤主之, 使表和里自愈, 亦称逆法挽舟法。” 张志民冯显逊[伤寒论汤证新编]91页” 伤寒论谈合病共七条, 即32,33,36,172,256,219,268条, 可以互参。合病是指两经同时受邪的证侯, 邪气较盛。…….. 葛根汤证以恶寒剧. 发热高, 身痛. 项强也较剧烈为特点, 同时当与下述证侯作鉴别,…….(2) 葛根汤证与麻黄汤证均为伤寒表实, 但前者无喘而有项背强后者有喘而元项背強……………..” 梅国强[伤寒论讲义]64页言道:” 太阳与阳明合病, 是太阳.阳明同时发病, 但从葛根汤主之来以方测证, 仍叹太阳表证为主, 发热, 恶风寒, 头痛, 无汗. 脉浮紧等为必具之脉证,其病机为风寒束表, 卫阳被遏, 营阴郁滞, 自不待言。”必自下利”, “必” 此处作为假设连词” 如果”来用, 即上述太阳伤寒证, 如果同时下利, 则病涉阳明胃肠, 故称太阳合病, 究下利之因, 无非风寒之邪束于肌表不得外解, 而内迫大肠,致传导太过所致。”下利”前冠-” 自’’ 字, 是说下利由于风寒内迫, 肠道而自然发生, 既非误治, 亦非里虚,里热等所致, 可见其用字精到传神。既为属凤寒表证下利, 则多为水粪杂下, 而无臭秽及肛门灼热感。太阳表证与下利并见, 从证侯的表里属来看, 亦可称为表里同病, 而下利糸由表证引起, 病机从属于表, 故治疗当以发汗解表为先, 表解则里自和。况葛根一味, 既可辛散表寒, 又可升津止利。淸. 喻嘉言所称的逆流挽舟法, 承此而来" 总结上述注家观点,可以知道对32条的理解,是认为因为太阳伤寒束表,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较重的伤寒束表, 内迫阳明,影响了大肠,传导失职而自利,因病机从属于表, 故治疗当以发汗解表为先, 表解则里自和。 本人认为注家们的上述观点都正确。问题来了,16条言道"............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而葛根汤从其组成来看,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麻黃葛根组成,我们再看看36条指出:"太阳与阳明合病, 喘而胸满者,, 不可下, 宜麻黄汤",这些都会使本人对本条不使用麻黄汤加减来治而使用桂枝汤加減组成的葛根汤来治产生了怀疑。 由于[伤寒论]原文葛根场是在31条里,所有的注家都都将重点放在31条来解释葛根汤及证, 古往今来只有我一人将葛根汤方从31搬到32条来解释, 而我用先解释32条, 再用32条的观点来解释31条的方法来解释葛根汤类方,所以, 在这里先陈述我的观点, 然后再用我的观点在31条反搏戓补充注家们的观点。 我用了多年时间研究过麻黄汤的证和治,写过拙文[麻黄汤为什么被称之为麻黄汤?],认为麻黄汤之所以被冠之以麻黄汤之名,是因为麻黄在治伤寒表实证中起着关键作用,它起着什么关键作用呢?伤寒表实证是寒邪束表,卫阳被郁遏,因为卫阳是御邪驱邪的主要力量,而肺主气,卫气是由肺宣布的,中医治病,无非是调动自身的元气(包括卫气)而已,卫气被遏,就要想办法使它趋表与邪抗爭,办法有,-,辛温散寒以减低外邪之力,二就是宣肺使之调动卫气趋之于表,宣肺,靠的就是麻黄!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句的提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桂枝汤并无麻黄,没有宣肺以透卫于表的作用也。 36条指出:"太阳与阳明合病, 喘而胸满者,, 不可下, 宜麻黄汤"是病机在表,而表证就是伤寒表实,故用麻黄汤但解其表,表解即喘满自消。 既然本条之证,表证是太阳伤寒,病机从属于表, 治疗当以发汗解表为先, 表解则里自和,为什么不象36条-样直接用麻黄汤解表戓麻黄汤加减来解表,却使用桂枝汤加減组成的葛根汤来解表呢? 沈济苍提出自己的观点,他在[伤寒析疑]44页言道:” 有些学者认为葛根汤是桂枝汤加麻黄. 葛根, 为什么不属于桂枝汤加减法?我认为这个问题是不难理解的。桂枝加葛根汤属于桂枝汤加减法, 这很明确,而葛极汤与麻黄. 葛根同用. 发汗力量要比桂枝汤强得多, 应该属于麻黄汤类证, 不能因为葛根汤中有桂枝汤的五味药而产生误解。那未葛根汤证与麻黄汤证的鉴别点又在那里呢?我们说麻黄汤证无项背强几几而有喘, 故重在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葛根汤证无喘而有项背强几几, 故重在解表散寒, 宣通经输, 两方证各有侧重点, 在用法上自应加以区别"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一书在101页的解释31条时认为:"按此条葛根汤,与前第十四条桂枝加葛根汤,药品量数煎法服法均同,,其间恐有错误,林亿疑前桂枝加葛根汤只加葛根,不加麻黄,钱天来谓前条是由中风来,故用桂枝加葛根,此条是由伤寒来,故用麻黄加葛根。查前条系论列在辨桂枝证栏内,此条系论列在辨麻黄汤证栏内,前条汗出,是桂枝的证,此条无汗,是麻黄的证。林钱各说,原有可通。但本方无杏仁,有姜枣,不得称为麻黄汤,且条文明明是葛根汤,何得改为麻黄加葛根汤,麻黄汤內用桂枝,桂枝汤内不用麻黄,上条开桂枝用麻黄的变例,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此条开无汗用桂枝的变例。再即本条显著的条文,解说本条深遂的意义,本条首标太阳病,是明昭其为表证,太阳病而恶风,是明昭其为桂枝证,恶风是本条的关键,恶风与无汗相佐,相连标出,值得注意,由此看出两个要义,-,外邪内搏,已达阳明界畔,外闭机势已缓,故不似伤寒的恶寒,而似中风的恶风,二,邪虽内陷,但不是阳明病,,而是太阳病,外证现象存在,故不显阳明的恶热,而显太阳病的恶风,太阳病恶风,,故以桂枝汤为处方基础,因项背强几几,不得不加葛根,因无汗,不得不加麻黄。此为麻黄汤证兼桂枝汤证,故用桂枝汤代麻黄汤。后贤误释葛根为阳明解表专药,须知阳明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葛根汤方证加减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葛根汤方证加减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葛根汤方证加减大家好,今天我们进入葛根汤方证加减化裁的学习。

这个葛根汤的加减很简单,只有葛根汤和葛根加半夏汤两个方剂。

并且大家已经学习了这么久,相信对加减化裁这项技能有了一定的感觉,希望通过今天的两个方子,可以再体会一下我们中医遣方用药的艺术。

首先来看葛根汤: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三才解析法阳性药:麻黄3(辛苦温)桂枝2(辛甘温)生姜3(辛温)平性药:炙甘草2(甘滋)大枣12枚(甘滋平)阴性药:葛根4(甘苦微寒)赤芍2(酸凉)四象解析法君药:麻黄3(辛苦温)臣药:桂枝2(辛甘温)生姜3(辛温)佐药:炙甘草2(甘滋)大枣12枚(甘滋平)使药:葛根4(甘苦微寒)赤芍2(酸凉)《伤寒论》中论述葛根汤的条文: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者,葛根汤主之。

这两条在恩师的《伤寒论类编补遗》均有详细论述,大家可以课后去温习。

在这里和大家拿出一个点来讨论,看看我们是不是都是这个思路来学习的。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我们来分析一下,“太阳病”、“无汗、恶风”,指的是太阳伤寒证那么“项背强几几”是不是就是葛根的药症了呢?好,有了这个想法,翻书求证,找到这样一句条文: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这一条,桂枝加葛根汤。

看条文说:“太阳病”、“汗出恶风”,是太阳中风的桂枝汤证。

读到此语,不知各位心里,会不会有个声音喃喃道:“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有了桂枝汤,那项背强几几定是葛根的药症。

以后碰上项背强几几就用葛根,肯定灵。

”可是,真的会灵吗?只能说,也许会吧。

古籍晦涩,我们读书研习要动脑筋,万万不可僵化、想当然。

葛根汤:医圣张仲景一个神奇的配方,上治颈椎,下治腰椎,疗效独特

葛根汤:医圣张仲景一个神奇的配方,上治颈椎,下治腰椎,疗效独特

葛根汤:医圣张仲景一个神奇的配方,上治颈椎,下治腰椎,疗效独特这个无与伦比的方子同样出自医圣张仲景之手,这个方子有多神妙呢?上治颈椎,下治腰椎,它是可以让你昂首挺胸的一首方子。

这个方子就是葛根汤。

仲景《伤寒论》原文是这样说的: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其他的都很好理解,这个“项背强几几”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整个肩背部板结僵硬,不柔和,像冬日里得不到太阳照耀的土地一样,与现代的颈椎病,肩周炎相类似。

葛根汤:葛根12g、麻黄6g、桂枝6g、芍药6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切开)。

葛根汤可以说是治疗颈椎病的神方,特效方,可能连医圣自己都没有料到,千百年以后,葛根汤可以如此受后人追捧,很无奈,这是时代使然。

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人经常弯腰驼背,看手机,玩电脑,还有像办公室里的久坐一族,颈椎腰椎一直处于过度紧绷的状态,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这是内因。

外因呢,就是虚邪贼风,老祖宗早就告诫我们,“走路要挺胸,坐卧不当风”,有些朋友呢偏偏喜欢贪凉,喜欢坐到风口去,风一吹,当下觉得很惬意,吹久了呢,就变成了一种负担,再加上空调的普及,风邪寒邪乘虚而入。

内外邪两相勾结,颈椎病就不请自来了。

葛根汤是怎么搞定颈椎病的呢?我们来看这个方子。

葛根是藤本植物葛藤的根,凡是藤类植物,它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向四周布散,或者依附于其他植物,左缠右绕,上穿下达,没有哪一处是它所不能到的,就像人的经脉一样,错综复杂。

葛藤,又叫一尺藤,它可以在一天之间长出一尺,今天你在这苗藤上做个标记,明天你再去看,它又长长一尺。

就说葛藤的生命力相当顽强,它可以一直向上攀爬,树有多高,它就能攀多高,甚至比树还要高。

再看它底下的根系,如果你挖过山里的葛根,你会发现,还没有哪一味药的根部可以像葛根那么长的,至少目前为止是没有的。

葛根的根系相当发达,它深入土壤的同时又不断地向四周开疆扩土,吸收土地的精华,然后源源不断的往高处供养。

经方葛根汤的使用手册—黄煌教教你用经方

经方葛根汤的使用手册—黄煌教教你用经方

经方葛根汤的使用手册—黄煌教教你用经方【葛根汤】:古代的醒酒方,温和的发汗剂,有散寒舒筋的功效,具有解热、镇痛、抗过敏、抗凝、改善头部供血、抗疲劳、促月经作有用,适用于以寒无迁、头痛、身痛、项腰背强、嗜睡、易疲乏、大便溏薄等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两,甘草三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伤寒论》《金匮要略))【经典方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

(31)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

(3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

(二)【推荐处方】葛根30g,生麻黄10g,桂枝10g,白芍0g,生甘草5g,生姜15g,红枣20g。

以水1000mL,煮沸后调至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方证要领】项背强,自下利,无汗,肌肉痉挛者。

【适用人群】体格强健,肌肉厚实,脉象有力,体力劳动者或青壮年多见;面色黄暗或暗红,皮肤粗糙干燥,背部及面多痤疮,平时不易出汗,许多疾病在出汗后减轻,有夏轻冬重的趋向;有劳感、困倦、反应比较迟钝;易有头项背部拘急疼痛、耳鸣耳聋、痤疮、皮肤疮癣等;女性多见月经紊乱,表现为月经量少、月经周期较长或闭经、痛经等。

【方证体质特点】葛根背:1. 麻黄体质和头面部的问题,整个后背不舒服;熊腰虎背----葛根背2. 痤疮特点背上地痘痘多,身体壮实有结节像菠萝一样,可以合桂枝茯苓丸【适用病症】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1)以发热无汗为表现的疾病,如感冒、乳腺炎初期疗疮初起。

(2)以项背眼强痛为表现的疾病,如颈椎病、落枕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等。

(3)头面部的慢性炎症,。

如整疮、毛囊炎、牙周脓肿牙髓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

(4)以五官感觉失灵为表现的疾病,如突发性耳聋、面神经麻痹、颗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经方方证要点—桂枝加葛根汤

经方方证要点—桂枝加葛根汤

经方方证要点—桂枝加葛根汤 • 【组成】葛根四两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经。【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方解】桂枝加葛根汤证是外感风寒所致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于濡养,所以项背强几几。但有汗出恶风,是素体血虚。所以用桂枝汤减桂枝和白芍的用量,加葛根,取其解肌发表,生津舒筋之功。

• 【方证要点】1、太阳柔痉证:以发热、汗出、恶风、项背肌肉强急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项背拘急不利、汗出、口淡不渴、小便清;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浮弱。2、常用于感冒、项背部神经痛、头项僵痛、肩酸痛、落枕、颈椎病、睑下垂、痢疾初起、猩红热、胃痛、周围型面神经麻痹、僵人综合征等属于营卫不和,但经脉郁滞较突出者。3、“几几”的“几”所指的病位在人身后背至头。所指的动作如麻雀啄食,边啄食,边抬头望望四周,连啄连望,其头颈俯仰之象,恰似其征。4、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以防恋邪伤正。

• 【类似方证鉴别】1、桂枝加葛根汤与葛根汤:两者都是太阳经输不利,但桂枝加葛根汤证是表虚证,葛根汤是表实证,其区别在于一汗出恶风,一无汗恶风。2、桂枝加葛根汤与栝楼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是风寒客于太阳经输所致津液运行不畅,而见脉浮;栝楼桂枝汤是邪阻经脉营卫运行不利及津液不足筋脉失养,而见脉沉迟。【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

• • 【医案选】1、项背拘急案(刘渡舟医案)刘某,男,41岁。患病已三月,项背强紧,顾盼俯仰不能自如,自汗出而恶风。问其大便则称稀搪,每日二三次,伴有脱肛与后重等症。切其脉浮,视其舌苔白润。辨为桂枝加葛根汤证,其大便溏薄,肛肠下坠后重,则为阳明受邪升清不利之象,为“太阳阳明合病”。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葛根16克,生姜12克,炙甘草l0克,大枣12枚。服药后,不须啜粥,连服7剂,诸症霍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不同。

”其中,柯琴认为偏于阳明恐有不妥,但是对表实里虚的总体认识,还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此外,欲理解《伤寒论》第32条中的合病,我们还可以关注其他相关的几条原文对比:
《伤寒论》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医学装备加强管理,人员素质也要提升文/ 李健楠(北京市中盾律师事务所)【指导老师】冯立华(北京市中盾律师事务所医疗纠纷专业委员会主任)
前不久在成都召开的中国医院质量大
会上,中国医院协会颁布了《患者安全目
标(2019版)》,这对于缓和日趋尖锐的
医患矛盾、规范医院对于患者的安全管理
无异于一针强心剂。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
《患者安全目标》将“加强医学装备安全
与警报管理”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这
个早在2017年就入选的项目在今年的规定
里更加详细与具体,特别突出了“急救和
生命支持类设备”和“医疗设备警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