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作为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发挥着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作用。病理生理学范畴非常广泛,主要讨论研究大多数疾病的共有的规律和常见病理过程,以及各器官系统疾病的一般规律和某些常见疾病的特殊规律。根据肖献忠教授主编的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病理生理学》(第一版)内容,特制定本教学大纲。大纲确定了病理生理学的基本要求,重点内容要求掌握,其余内容则要求熟悉和了解。

课程基本要求

一、性质和任务

病理生理学是以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等学科为基础,以患病机体为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条件、规律、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功能和代谢变化的专业基础学科。《病理生理学》是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护理学、精神医学、医学检验、预防医学、药学等医学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也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不可或缺的桥梁课程。其任务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病理过程及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生理学知识,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认识和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PBL课4学时,实验课20学时。

二、理论知识和技能

(一) 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1、疾病概论:主要讨论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普遍规律,为正确理解和掌握具体疾病的特殊规律打下基础;

2、基本病理过程:主要讨论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变化。包括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休克,全身炎症反应

综合征等;

3、器官系统病理过程:主要讨论人体几个主要器官系统在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常见的共同的病理过程及某些常见病的病理生理。包括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胃肠功能障碍、肾功能不全等。(二) 基本技能

在建立疾病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验,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并通过综合机能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进一步掌握常用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实验方法,以及分析实验结果和书写实验报告的基本方法和论文写作方法。

2、 掌握复制疾病的实验动物模型及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掌握综合分析讨论临床病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top

绪 论

目的要求:

掌握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以及基本病理过程与疾病的关系;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常用研究方法;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

一、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生理学是从功能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是一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二、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全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三、病理生理学的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四、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

五、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发展史,我国病理生理学工作者的贡献和成就。 top

第一章 疾病概论

目的要求:

掌握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掌握死亡、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熟悉疾病的病因、条件和诱因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熟悉疾病模型的概念、分类和制备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疾病谱的变化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与疾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 健康和疾病:健康、疾病、亚健康的概念。

二、病因学:外因如物理、化学、生物、营养性因素;内因如遗传、先天、免疫、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疾病发生的条件。

三、发病学: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细胞分子机制;普遍规律:稳态失衡与调节、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与整体关系。

四、疾病的转归:康复与死亡。

五、疾病模型:疾病模型可分为整体动物模型、离体器官模型、细胞模型、数学模型等。制备疾病模型应遵循相似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三大原则,制备方法主要有自然发生与遗传育种、人工诱发和基因工程技术。

学时安排: 2学时top

第二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目的要求:

掌握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掌握几种脱水、水肿和水中毒的发生

原因与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掌握低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发病学、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熟悉体液分布和电解质含量,不同体液水和电解质交换,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电解质平衡的基本知识;熟悉低钾血症与酸碱平衡紊乱和低镁的关系;熟悉高钾血症的发生原因和机制以及机能代谢变化;了解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一、水、钠代谢的生理学基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体液的渗透压,水、钠平衡及调节

二、水、钠代谢紊乱: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的概念、病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原则;水肿和水中毒的病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原则。

三、钾代谢紊乱:钾的生理功能、钾平衡及调节,低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发病学、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特别是低钾血症时神经肌肉变化以及心肌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的变化特点,以及低钾血症与酸碱平衡紊乱的关系,防治原则。高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和机制,以及机能代谢变化,特别是心肌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和收缩性的变化特点,防治原则。

四、镁代谢紊乱:低镁血症的概念、原因与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原则;高镁血症的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原则。(自学)

学时安排: 6学时top

第三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目的要求:

掌握酸碱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掌握各项酸碱指标的含义、正常值及其意义,掌握各型单纯性酸碱中毒的原因、机制、机体的代偿及对机体的影响;熟悉体内酸碱的来源及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熟悉二重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和机制;了解酸碱中毒的防治原则,了解三重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和机制。

教学内容:

一、正常酸碱平衡:酸碱的概念,体内酸碱的来源,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包括细胞外液的缓冲作用和细胞内外离子交换以及肺、肾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二、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pH与H+ 浓度、动脉血CO2分压(PaCO2)、标准碳酸氢盐(SB)和实际碳酸氢盐(AB)、缓冲碱(BB)、碱剩余(BE)、阴离子间隙(AG)的概念、标准值及其意义。

三、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1,代谢性酸中毒的概念、分类,AG增高型和AG正常型代酸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代酸时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特点、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原则。

2,代谢性碱中毒概念、分类,盐水反应性碱中毒和盐水抵抗性碱中毒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代碱时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特点、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原则。

3,呼吸性酸中毒概念、分类,病因学与发病机制,呼酸时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特点、呼酸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原则。

4,呼吸性碱中毒概念、分类,病因学与发病机制,呼碱时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特点、呼碱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原则。

四、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和二重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和特点。三重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特点。

五、代偿预计值及酸碱图:单纯、二重及三重酸碱平衡紊乱的计算分析方法,酸碱图的识别方法。

学时安排: 4学时 top

第四章 缺 氧

目的要求:

掌握缺氧的概念,掌握常用血氧指标的含义及正常值,掌握各型缺氧的概念、原因、血氧变化特点及组织缺氧的机制,掌握发绀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熟悉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熟悉氧中毒的概念及发

生机制;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主要因素,了解代谢耗氧率与机体代偿能力及氧疗。

教学内容:

一、概述:缺氧的概念,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二、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概念,原因、血氧变化的特点与组织缺氧的机制。

三、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细胞的代偿适应性变化机制,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障碍的机制。

四、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代谢耗氧率与机体的代偿能力。

五、氧疗与氧中毒:氧疗、氧中毒的概念,氧中毒的原因和机制。 学时安排: 2学时 top

第五章 发 热

目的要求:

掌握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和热限的概念,掌握发热的原因和基本机制;熟悉发热各期的热代谢变化特点,熟悉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了解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一、概念:发热、生理性体温升高与病理性体温升高,发热与过热的区别。

二、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致热原和激活物的概念,发热激活物的主要种类和性质,内生致热原的细胞来源、种类及生物学效应。体温升高的机制:体温调节中枢, 内生致热原信号进入体温调节中枢的途径,发热中枢的调节介质及作用,热限及其成因,发热体温上升的基本环节。

三、发热的时相及其代谢特点: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

降期及各期主要临床表现与热代谢特点。

四、 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生理功能改变,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变化。代谢改变,包括蛋白质、糖和脂肪、水盐代谢在发热过程中的变化。免疫功能改变。

五、发热的生物学意其义及处理原则:发热对机体有利与不利方面以及发热一般处理原则。

学时安排: 2学时 top

第六章 应 激

目的要求:

掌握应激、应激性疾病、全身适应综合征、热休克蛋白等概念,掌握应激的发展阶段、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细胞反应、应激性溃疡和应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掌握热休克蛋白的功能和表达调控;熟悉良性应激和劣性应激的区别,熟悉应激时机体的物质代谢变化和功能变化及心理、精神障碍,熟悉急性期反应蛋白的来源、种类、生物学功能;了解应激原及其分类,了解应激的生物学意义和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一、概述:应激、应激原概念,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概念及分期。

二、应激的全身性反应:

1,神经内分泌反应: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

其它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胰岛素、β-内啡肽及调节水盐代谢的激素在应激时变化状态,原因及其意义。

2,应激时机体代谢变化和功能变化:物质代谢率、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变化,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免疫系统的功能变化的特点、原因、机制及意义。

三、应激的细胞反应:热休克蛋白的概念、组成、生物学特点与功能和表达调节,急性期反应、急性期反应蛋白的概念、分类、来源及生物学功能,

四、应激与疾病:应激与疾病的关系,应激性溃疡的概念及其发生机制,应激参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机制,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其它应激相关性疾病。

五、临床处理原则。

学时安排: 2学时 top

第七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要求:

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和发生机制,掌握氧自由基、活性氧、钙超载的的概念、分类和损伤机制;熟悉缺血预适应的概念和心、脑、肠、肾等重要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特点;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原因、条件和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一、概述: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及其意义。

二、原因和条件: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常见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三、发病机制:活性氧的作用,主要是氧自由基介导学说和钙超负荷学说。氧自由基介导学说:自由基的概念、分类、形成机制和损伤机制。钙超负荷学说:钙超载形成和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其它如白细胞作用和高能磷酸化合物缺乏及无复流现象也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

四、机体主要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脑、肺、肠、肾、肝等重要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特点。

五、防治原则:尽早恢复血流,减少缺血时间,采用低压、低温、低钙再灌注液,清除活性氧,使用钙拮抗剂和抗白细胞疗法,补充能量及促进能量生成,启动细胞内源性保护机制。

学时安排: 2学时 top

 第八章 细胞凋亡

目的要求:

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生物学意义,掌握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特别是凋亡蛋白酶及核酸内切酶在细胞凋亡发生机制中的作用;熟悉细胞凋亡的分期及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差别,熟悉细胞凋亡的主要变化,熟悉细胞凋亡的调控;了解细胞凋亡与常见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关系,了解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生物学意义,分期,主要变化(形态学变化,生化改变)。

二、发生机制:细胞凋亡相关因素,主要信号转导通路(死亡受体通路,线粒体通路),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

三、细胞凋亡与疾病:细胞凋亡不足,细胞凋亡过度,细胞凋亡不足与过度并存

四、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合理利用凋亡诱导因素,干预凋亡信号转导,调节凋亡相关基因,控制凋亡相关的酶,防止线粒体跨膜电位的下降。

学时安排: 2学时 top

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目的要求:

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形成、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FPI)、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及裂体细胞的概念,掌握内皮细胞在调节凝血和抗凝血平衡中的作用,掌握DIC 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掌握“3P”试验、凝血酶时间和D-二聚体测定的原理及意义;熟悉FⅫ、蛋白C(PC)、抗凝血酶-Ⅲ(AT-Ⅲ)、血栓调节蛋白(TM)的作用,熟悉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分子网络调节及器官调节,熟悉DIC的诱因、急性DIC的分期;了解血栓形成及止、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发病机制,了解DIC的诊断原则及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一、 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凝血系统: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

抗凝血系统:体液抗凝,细胞抗凝,纤溶系统;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VEC的调节,分子网络调节,肝脾的调节作用。

二、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基本类型:血栓形成,止/凝血功能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1,DIC的概念、病因和诱因;

2,DIC的发病机制:

启始环节: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红细胞或白细胞大量破坏;内皮细胞受损害;其他促某凝物质释放入血直接激活凝血系统;

DIC的发展:高凝期(血小板激活,微血栓形成)、消耗性低凝、继发性纤溶亢进。

3,DIC的分型:按DIC发生快慢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与慢性型。按DIC代偿情况分为代偿型、失代偿型和过度代偿型。

4,DIC时功能代谢变化:出血、微血栓引起器官功能障碍,微循环功能障碍导致低血压或休克,红细胞机械性损伤引起贫血的机制及临床表现。

5,DIC的诊断与防治原则:“3P”试验、凝血酶时间和D-二聚体测定的原理及意义;防治原发疾病,改善微循环,重建凝血与纤溶间动态平衡,维持和保护重要器官功能。

学时安排: 2学时 top

第十章 休 克

目的要求:

掌握休克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休克发生发展的微循环机制,掌握感染性休克的概念,发病机制及血液动力学特点;

熟悉休克发生发展的细胞分子机制,熟悉休克对机体代谢及重要器官功能的影响及其基本临床表现,熟悉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了解休克的原因和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一、病因和分类:休克的常见原因、始动环节和分类。

二、 休克的发生发展机制:

1. 微循环机制:休克代偿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临床表现、代偿机制,休克失代偿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临床表现、失代偿机制;休克难治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临床表现、晚期难治的机制;

2.细胞分子机制:细胞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改变使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介质的泛滥,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

三、休克时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物质代谢紊乱,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器官功能受损。

四、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低动力型休克,高动力型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五、休克的防治原则:病因学防治和发病学防治(改善微循环,保护细胞功能,拮抗体液因子,防治器官功能障碍与衰竭)。

学时安排: 4学时 top

第十一章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多器官功能衰竭

目的要求:

掌握SIRS、CARS、MODS、MSOF、败血症等重点概念,掌握SIRS的发病机制,掌握SIRS的判断标准,掌握MODS的分型;熟悉MODS的发展过程;了解SIRS和MODS的防治原则和实验性治疗进展。

教学内容:

一、 概述:SIRS、MODS、MSOF、败血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二、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病因、始动环节、诊断标准、分期、发病机制。

三、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分型、各器官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四、防治原则:防治感染和创伤,及时补足血容量,防治休克和缺血-再灌注损伤,阻断SIRS的始动环节和炎症的瀑布反应,尽可能由胃肠道进食,代谢支持。

学时安排: 2学时 top

第十二章 肿 瘤

目的要求:自学(本课程另开设30学时的"肿瘤病理生理学"选修课)

掌握癌基因、抑癌基因概念及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掌握细胞黏附分子、基质分解酶、细胞运动因子、血管生成因子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熟悉化学致癌物活化相关的代谢酶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熟悉凋亡基因和抗凋亡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熟悉细胞癌变是一个多基因、多阶段的过程,熟悉肿瘤转移的多步骤过程;了解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外源性因素;了解与肿瘤转移有关的基因;了解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教学内容:

本章包括肿瘤病因学、发病学、肿瘤转移、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等内容,为非讲授内容,由学生自学。 top

第十三章 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

目的要求:

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形成的机制以及对机体重要器官的影响,掌握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熟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和高血压病的病因,熟悉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了解以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病为代表的心血管病对人类的危害性,了解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病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一、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病灶形成的机制(“损伤-反应假说”和“单克隆假说”,炎症假说)、对机体重要器官的影响、防治原则。

二、高血压:病因(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继发性高血压

发病的原因)、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防治原则。学时安排: 2学时 top

第十四章 心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掌握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改建、向心性肥大、离心性肥大、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等概念,掌握心肌收缩能力和舒张能力降低的主要机制;熟悉心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及诱因,熟悉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对心功能的主要代偿作用和不利影响,熟悉心肌改建对心功能的代偿作用及不利影响;了解心功能障碍的常见分类及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一、 病因和分类:心力衰竭的概念、病因、诱因和分类。

二、机体的代偿适应反应: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生成增多,心肌改建与心室重构。

三、发病机制:心肌收缩成分减少和排列改变,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收缩耦联障碍,心肌纤维化与顺应性降低,心肌舒张负荷减小与舒张被动阻力增大,心室壁舒缩协调障碍。

四、对机体的主要影响:低排出量综合征,静脉淤血综合征。

五、防治原则:防治原发病,消除诱因,改善心脏泵血功能,干预心肌改建,促进心肌生长或替代衰竭的心脏。

学时安排: 4学时 top

第十五章 呼吸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掌握以下概念:呼吸功能不全、呼吸衰竭、限制性通气不足、阻塞性通气不足、弥散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静脉血掺杂(功能性分流)、死腔样通气、真性分流、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性脑病、肺源性心脏病、等压点,掌握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机制、血气变化特点及功能代谢变化;熟悉呼吸功能不全的病因及分类,熟悉急性

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生机制;了解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及给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教学内容:

一、 病因与发病机制:正常呼吸功能,呼吸衰竭的概念、原因与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①限制性与阻塞性通气障碍机制及血气变化(PaO2↓, PaCO2↑);②弥散障碍及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的类型及血气改变(PaO2↓, PaCO2正常或↑或↓);③解剖分流增加。

二、主要代谢与功能变化:①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②中枢神经系统变化:肺性脑病;③心血管系统变化:肺源性心脏病;④呼吸系统的变化:呼吸节律的紊乱,如潮式呼吸(陈-施呼吸)、间歇呼吸、抽泣样呼吸、叹气样呼吸等;⑤肾功能的变化和胃肠道变化。

三、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概念、病因及机制。发病机制: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急性肺损伤致呼吸衰竭、呼吸窘迫。

四、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防治原发病,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高肺通气,氧疗,改善内环境紊乱和支持重要器官功能。

学时安排: 4学时 top

第十六章 肝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掌握肝功能不全、肝纤维化、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概念,掌握肝性脑病、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熟悉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的病因诱因及分类分期,熟悉肝功能不全综合征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熟悉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了解肝性脑病、肝纤维化、肝肾综合征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一、 病因和分类:概念,正常肝脏功能:分解、合成、解毒;肝功能不全的病因、分类。

二、肝功能不全综合征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肝功能不全综合

征的概念,物质代谢障碍、激素代谢障碍、胆汁代谢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生物转化功能障碍、免疫功能障碍、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器官功能障碍。

三、肝纤维化:肝纤维化的概念,发生机制:肝纤维化形成的细胞学基础,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降解平衡失调,细胞因子的作用;防治原则。

四、肝性脑病:肝性脑病的概念、分类及分期,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五大学说: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GABA学说及综合学说,常见诱因及防治原则。

五、肝肾综合征:概念及分类,发生机制: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防治原则。

学时安排: 3学时 top

第十七章 胃肠功能障碍

目的要求:

掌握胃肠动力障碍的主要表现,掌握吸收不良的概念以及对机体的影响,掌握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对机体的影响,熟悉胃肠动力障碍、吸收不良、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原因及发病机制,了解胃肠功能障碍的分类,了解胃肠动力障碍、吸收不良、胃肠屏障功能障碍的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一、 胃肠动力障碍:原因和发病机制分为神经性因素和肌源性因素,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腹痛。防治原则包括促动力药等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二、吸收不良:吸收不良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腔内消化不良主要与胰腺功能障碍、肠内胆盐缺乏、寡糖酶缺乏有关。小肠运动障碍、小肠吸收面的结构功能破坏、肠的淋巴、血流不足等均与吸收不良有关。吸收不良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原则。

三、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肠道机械屏障功能障碍、肠道化学屏障功能障碍、肠道生物屏障功能障碍。肠道屏障功能障

碍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原则。

学时安排: 1学时 top

第十八章 肾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掌握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常见原因与分类,掌握功能性肾衰和器质性肾衰的鉴别,掌握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发展过程及各期的功能代谢变化,掌握急性肾小管坏死引起GFR降低及少尿的机制,掌握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分期及各期的变化特点以及尿毒症的概念,掌握慢性肾功能不全时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熟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学与发病机制,熟悉引起尿毒症的主要毒素及其作用机制;了解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则,了解尿毒症时机体的主要功能、代谢变化,了解慢性肾功能不全与尿毒症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一、 急性肾功能不全:正常肾脏功能,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原因和分类与发病机制。

1.急性肾小管坏死及少尿的发病机制:肾血流动力学异常包括肾血流量急剧减少和肾内血流重分布,肾小管损伤包括肾小管阻塞和原尿返流,肾小球超滤系数降低。

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经过与功能代谢变化: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分期及各期表现,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

3.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则。

二、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发病过程及其机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发病机制:健存肾单位进行性减少、肾小管–间质损害、矫枉失衡

2.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泌尿功能障碍、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与出血倾向、肾性骨营养不良 三、 尿毒症:概念,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尿毒症毒素及其作用

机制,

四、 慢性肾功能不全与尿毒症的防治原则。

学时安排: 4学时 top

第十九章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目的要求:自学

掌握意识、意识清晰度、意识内容和意识障碍的概念,掌握意识障碍的原因、发生机制以及不同原因引起的意识障碍的特点,掌握疼痛、牵涉痛、痛觉过敏、发条拧紧现象的概念,掌握疼痛的原因、产生疼痛的组织及其疼痛的特点、疼痛的基本发生环节,掌握Alzheimer 病、痴呆、神经原纤维缠结、老年斑的概念,掌握Alzheimer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特征以及发病机制;熟悉意识障碍的表现特征,熟悉各种类型的伤害性感受器、常见的疼痛类型及其产生机制,熟悉Alzheimer 病基因异常的种类及其作用;了解意识障碍、疼痛、Alzheimer病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本章包括意识障碍、痛及痛调制、Alzheimer病等病理生理学内容,为非讲授

内容,由学生自学。

 

中南大学病理生理学

2004.8.8

 

高级病理生理学

缺血性心肌病的基因治疗 心血管内科2012级7班邓良溶20053 高级病理生理论文【摘要】缺血性心肌病是终末期冠心病的一种类型,预后极差,现有的各种治疗手段都不能取得最令人满意的效果,故防治该病是当前医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临床上针对这类患者,应首先充分评价存活心肌的范围及数量,选择最佳的治疗策略。目前治疗方法进展很多,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目前研究较热门的是心绞痛的细胞及基因治疗,着重于心肌再生采取方式是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基因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血管生成。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新的方法不断涌现,将有助于提高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缺血性心肌病;细胞移植治疗;基因治疗;预后 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 pathy,IcM)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闭塞、慢性心肌缺血而导致的严重心肌功能障碍,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40%,伴有多灶性室壁运动异常。按WH0/ISFC工作组关于心肌病的分类意见,“IcM表现类似扩张型心肌病,出现不能被冠状动脉病变或缺血损伤程度来解释的收缩功能受损”。ICM预后差,对现有的多种治疗手段效果不佳。目前对于IcM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现有的各种治疗手段尽管某种程度上能缓解IcM的一些症状,但如何选择合理而又有效的治疗措施一直是令临床医师困扰的难题,故防治ICM是当前医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目前治疗方法进展关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性血管生成基因治疗的途径之一是直接刺激心肌血管生成(An-giogenesis),促进冠脉侧支循环的建立,为缺血心肌提供重要的血流来源,即所谓的“分子搭桥”。现已明确血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授课对象:研究生总学时数:36学时 第一章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目的要求】1.掌握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及途径; 2.掌握受体异常的信号转导异常; 3.熟悉G蛋白异常在疾病中作用; 4.熟悉多环节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5.了解细胞内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6.了解细胞信号转导调控与疾病防治措施。 【教学内容】6学时 第一节细胞信号转导系统概述 一、传导的基本过程和机制 1.接受和转导(通过配体调节;通过G蛋白调节;通过可逆磷酸化调节)信号对靶蛋白的调节。 2.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举例(通过刺激型G蛋白(Gs),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并引发cAMP-PKA通路;通过抑制型G蛋白(Gi),抑制AC活性,导致cAMP水平降低,导致与Gs相反的效应通过Gq蛋白,激活磷脂酶C(PLCβ),产生双信使DAG和IP3;G蛋白-其他磷脂酶途径激活MAPK家族成员的信号通路PI-3K-PKB通路离子通道途径) 二、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调节 受体数量的调节受体亲和力的调节 第二节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和机制 一、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 生物学因素;理化因素;遗传因素(信号转导蛋白数量改变;信号转导蛋白功能改变—失活性突变和功能获得性突变);免疫学因素(受体抗体的产生原因和机制;抗受体抗体的类型—刺激型抗体和阻断型抗体);内环境因素。 二、信号转导异常的发生环节

第三节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一、受体、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 雄激素受体缺陷与雄激素抵抗征(男性假两性畸形;特发性无精症和少精症;延髓脊髓性肌萎缩);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 二、受体、信号转导过度激活与疾病(生长激素过多) 三、多个环节的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1.肿瘤(促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过强—生长因子产生增多;受体的改变,某些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异常增多和突变使受体组成型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蛋白的改变。抑制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过弱)。 2.高血压心肌肥厚(激活PLC-PKC通路;激活MAPK家族的信号通路;使细胞内Na+、Ca等阳离子浓度增高)。 3.炎症(导致炎细胞激活和放大的信号转道通路:LPS受体介导的激活炎细胞的信号转导—激活转录因子NF-KB;激活多种磷脂酶信号转导通路;激活MAPK 家族成员;TNFα受体和IL-1受体介导的炎细胞的信号转导。参与炎症反应的粘附分子及其信号转导通路。信号转导与炎症的调控:抗炎因子的作用;受体水平的抑制物;糖皮质激素(GC)的抗炎作用)。 4.其他疾病。 第二章细胞增殖分化异常与疾病 【目的要求】1.掌握细胞周期的概念、分期和特点; 2.熟悉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3.掌握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机制和调控; 4.熟悉细胞分化调控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6学时 第一节细胞增殖的调控异常与疾病 一、细胞周期与调控 1.细胞周期的概念、分期和特点。

临床医学-临床医学-病理生理学 (十一)

病理生理学 第十二章休克 历史回顾 整体(50年代以前):外周循环衰竭、 Bp ? 组织( 50年代末~60年代):微循环学说 细胞、分子(70年代以来):细胞、体液因子 一、概述 (一)概 念: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休克是多病因、多发病环节、有多种体液因子参与,以机体循环系统功能紊乱,尤其是微循环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并可能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复杂的全身调节紊乱性病理过程。 (二)病因和分类 1、按病因分类: (1)失血性休克:休克的发生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速度。如果快速失血超过总血量的20%左右,即可引起休克。 大量失液(剧烈呕吐、腹泻或肠梗阻等),也可引起血容量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2)烧伤性休克:此种休克早期与疼痛及低血容量有关,晚期则因继发感染可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3)创伤性休克:此类休克的发生,与失血以及强烈的疼痛刺激有关。(4)感染性休克:严重感染可引起,在革兰阴性细菌引起的休克中,细菌内毒素(有效成分为脂多糖LPS)起重要作用。 (5)过敏性休克:此类休克为I型变态反应。发病与IgE和抗原在肥大细胞表面结合,引起组胺和缓激肽大量释放入血,导致血管舒张,血管床容积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 (6)心源性休克:各种心脏疾患(大面积心梗、严重心律紊乱等)可引起心输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和灌流量显著下降。 (7)神经源性休克:常见于剧烈疼痛、高位脊髓麻醉等。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 2、按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分类 所有休克共同的环节是血容量减少、血管床容积增大、心输出量急剧降低,从而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灌注量减少。 (1)低血容量性休克:见于失血、失液、烧伤等。机制:大量体液丧失使血容量急剧减少,静脉回流不足、心输出量减少和血压下降,压力感受器的负反馈调节冲动减弱,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组织灌流量减少。临床症状:“三高一低”-- 中心静脉压(CVP)、心输出量(CO)、动脉血压降低(BP);而总外周阻力(TPR)增高。

病理生理学试题 及答案交

15级护理《病理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标封处填写您的姓名、专业、学号。 2.在试题后答题,写在其它处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内生致热原: 2.代谢综合征: 3.发绀: 4.应激: 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发热是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___________而引起的___________体温升高。 2.低渗性脱水的特点是失Na+___________失水,伴有细胞外液量___________。 3.烧伤性休克的发生早期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有关,晚期可继发___________发展为败血症休克。 4.等渗性脱水时,未经及时处理,可转变为___________性脱水,如只给病人补水而未补盐,则可转变为___________性脱水。 5.右心衰主要引起___________水肿,其典型表现是___________水肿。 6.内生致热原的效应部位是___________,它的作用使___________上移。 7.等压点是指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相等。 8.呼吸衰竭可引起右心___________即导致___________心脏病。 9.休克Ⅰ期,液体是从___________进入___________。休克Ⅱ期,液体从___________进入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20分,每题1分) 1.组织间液和血浆所含溶质的主要差别是 A、Na+ B、K+ C、有机酸 D、蛋白质 2.对高渗性脱水的描述,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高热患者易于发生 B、口渴明显 C、脱水早期往往血压降低 D、尿少、尿比重高 3.某患者做消化道手术后,禁食三天,仅静脉输入大量5%葡萄糖液,此患者最容易发生的电解质紊乱是 A、低血钠 B、低血钙 C、低血磷 D、低血钾 4.下列哪项不是组织间液体积聚的发生机制? A、毛细血管内压增加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5.高钙血症患者出现低镁血症的机制是 A、影响食欲使镁摄入减少 B、镁向细胞内转移 C、镁吸收障碍 D、镁随尿排出增多 6.血液性缺氧的血氧指标的特殊变化是 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 B、动脉血氧含量下降 C、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D、动脉血氧容量降低 7.急性低张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反应是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性增强 C、肺通气量增加 D、脑血流量增加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外科学总论及手术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外科学总论及手术学 英文名称: 课程类型: 专业课必修考试 总学时:34 学分: 2.0 理论课学时:20 实验课学时:14 适用对象: 麻醉学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外科学是对医学科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临床医学学科。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基础医学和其它临床医学学科密切相关。外科学总论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临床基础理论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外科学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加深认识,为学习其它临床医学学科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为从事临床外科工作奠定基础。 手术学是研究外科手术方法和操作技术的学科。外科手术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外科无菌观念,掌握外科手术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学习外科学和其它与手术有关的课程及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外科学总论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实习、考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将板书、挂图、实验模型、幻灯和多媒体等各种方法手段运用到指定教材的讲授当中,使用启发式的教 学方法向学生传播外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实习向学生传授外科无菌观念和基本技能,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过程,使学生较全面地学好外科学,并通过考试来检测对外科无菌术、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 手术学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考试等。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运用板书,幻灯、挂图及CAI 课件等多种方法,协助教师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教材相关的章节进行讲解;实验是在动物实验室内结合电化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在动物身体上练习各种外科手术的基本技能,熟悉各种外科手术器械及无菌术的应用,强化学生对手术学的感性认识,培养严格的无菌观念,熟悉各种消毒方法及加强外科基本技能的训练;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通过理论考试对手术学理论知识进行总体测试,通过实验考试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是本学科重视实验教学的具体表现之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外科学总论 1、绪论 【掌握】外科疾病的分类;现代外科学的内容;外科学范畴的相对性。 【熟悉】欧美外科学发展的简史;传统医学外科学的发展和成就。

病理生理学期末复习题(临床、中西医、中医使用)

11.死亡的概念是指 A.有机体解体的过程 B.各组织和细胞全部坏死 C.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D.心跳、呼吸停止,反射消失 E.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代谢全部停止[答案]C 15.血友病的致病因素是 A.生物性因素 B.免疫性因素 C.先天性因素 D.营养性因素 E.遗传性因素 [答案]E 17.基因突变是指 A.染色体数量与结构的改变 B.易患某种疾病的素质 C.基因的化学结构改变 D.损伤胎儿生长发育的改变 E.免疫功能的改变 [答案]C

A.生物性致病因素 B.先天性致病因素 C.理化性致病因素 D.免疫性致病因素 E.遗传性致病因素 5.病原微生物属于 6.过敏反应属于 7.损害胎儿生长发育的因素属于 8.染色体畸变属于 9.基因突变属于 [答案]5A 6D 7B 8E 9E 1.健康至少包含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强壮的体魄健全的精神状态 2.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________调节紊乱而发生的________过程称为疾病。[答案]自稳异常生命活动 18.目前一般均以________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答案]枕骨大孔 19.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的标志是________,它是指_______ 的永久性丧失。 [答案]脑死亡全脑功能

9.脑死亡(brain death) [答案]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永久性停止的标志是全脑 功能的永久性消 失。目前一般均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3.举例说明损伤与抗损伤规律在发病学中的作用。 [答案]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发生的变化基本上可分为损伤和抗损伤过程,两者相互对立,它是疾病发展的 基本动力,它们间的力量对比影响疾病的发展方向和 转归。损伤强于抗损伤时,疾病循着恶性螺旋向恶化 方面发展;反之,则向恢复健康方面发展。损伤和抗 损伤虽然是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又可相互 转化。例如失血性休克早期,血管收缩有助于动脉血 压的维持,保证重要器官的血供,但收缩时间过久, 就会加剧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使休克恶化造成组织 细胞的坏死和器官功能障碍。 1.细胞外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 A.Na+ B.K+ C.Ca2+

病理生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亚健康状态-病例分析 病例摘要: 某男,33岁,工作勤奋,经常加班,甚至到深夜,久而久之,他逐渐感觉周身疲乏无力,肌肉关节酸痛,食欲不振,到医院做了全面检查之后,未发现阳性体征和检验结果。 分析题: 1、请问他的身体状况处于何种状态? 2、是否需要治疗? 参考答案: 1、处于亚健康状态。 2、因为他在体检后没有发现疾病的存在,但又有疲劳、食欲不振等表现,并不属于健康状态,所以他是处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第三种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个体不需要治疗,但需要通过自我调节如适当休息、放松、增加睡眠等逐步消除这些症状,使机体早日恢复健康。 细胞凋亡-病例分析 病史摘要: 患者,王某,男,47岁,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经连续化疗8周,自觉症状减轻,但食欲减退,轻度脱发,有低热。抽血,分离淋巴细胞作DNA琼脂糖电泳,常规透射电镜检查及核酸内切酶活性测定,发现:DNA电泳谱呈梯状条带;电镜检查发现:细胞皱缩,胞膜及细胞器相对完整,核固缩;核酸内切酶活性显著增强。 分析题: 病人淋巴细胞发生什么病理改变?为什么? 参考答案: 病人淋巴细胞发生凋亡改变,依据是DNA琼脂糖电泳、电镜检查及核酸内切酶活性测定。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病例分析 王某,男,15个月,因腹泻、呕吐4天入院。发病以来,每天腹泻6~8次,水样便,呕吐4次,不能进食,每日补5%葡萄糖溶液1000ml,尿量减少,腹胀。 体检:精神萎靡,体温37.5℃(肛)(正常36.5-37.7℃),脉搏速弱,150次/分,呼吸浅快,55次/分,血压86/50mmHg(11.5/6.67KPa),皮肤弹性减退,两眼凹陷,前囟下陷,腹胀,肠鸣音减弱,腹壁反射消失,膝反射迟钝,四肢凉。 实验室检查:血清Na+125mmol/L,血清K+3.2mmol/L。 问:该患儿发生了何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为什么? 参考答案: 患儿发生了低渗性脱水和低钾血症。 一、低渗性脱水: 1、病史:呕吐、腹泻、不能进食,4天后才入院,大量失液、只补水,因此从等渗性脱水转变为低渗性脱水。 2、体检:皮肤弹性减退、两眼凹陷、前囟下陷,为脱水貌的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清Na+125mmol/L(<130mmol/L) 二、低钾血症: 1、病史:呕吐、腹泻、不能进食-----钾摄入不足、消化道丢失钾(小儿失钾的主要途径是胃肠道);补葡萄糖使细胞外钾转移到细胞内。 2、体检:精神萎靡,腹胀,肠鸣音减弱,腹壁反射消失,膝反射迟钝--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的表现。

病理生理学期末试题

一、A型题 ┌──────────────────────────┐ │ 每道题下面均A、B、C、D、E五个备选答案,答题时│ │ 只许从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 │ 号的相应字母划一黑线,以示正确回答。(每题0.5分)│ └──────────────────────────┘ 1. 肥大心肌细胞的表面积相对不足的主要危害是: A.影响细胞的进一步增大 B.影响细胞的分裂成熟 C.影响细胞吸收营养物质 D.影响细胞氧供 E.影响细胞转运离子的能力 2. 下列指标中哪项能够反映左心室的后负荷变化 A.中心静脉压 B.平均主动脉压 C.肺动脉楔压 D.肺总阻力 E.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3. 急性心力衰竭时下列哪项代偿方式不可能发生过? A.心率加快 B.心脏紧张源性扩张 C.交感神经兴奋 D.心肌肥大 E.血液重新分配 4. 低输出量性心衰时下列哪种变化不可能发生 A.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B.心肌收缩力减弱 C.心室残余血量增多 D.循环时间延长 E.休息时心率加快 5. 心肌肥大不平衡生长的组织学特征是 A.毛细血管总数增多 B.毛细血管间距减少 C.闭合状态的毛细血管开放 D.单位重量心肌毛细血管数减少 E.以上都不是 6. 下列指标中哪一项能够反映右心室的前负荷变化 A.平均主动脉压 B.肺动脉楔压 C.右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D.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E.心输出量 第2页 ---------------------------------------------------------------------------- 7. 下列哪种措施可减少肠内氨生成 A.利尿剂 B.给氧 C.酸灌肠 D.输液 E.补碱 8. 哪种措施可使血氨降低 A.慎用催眠、麻醉、镇静药 B.左旋多巴 C.高支链氨基酸溶液 D.胰岛素 E.新霉素 9. 氨中毒时,脑内能量产生减少的另一机制是 A.苹果酸穿梭系统障碍 B.脂肪酸氧化不全 C.酮体利用减少 D.磷酸肌酸分解减慢 E.糖酵解过程增强

南方医科大学高级病理生理学中期考核历年试题

1.试述内毒素休克过程中MAPK通路和NF-κB通路的激活在内毒素休克过程中的作用 (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MAPK通路):MAPKs是一个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的蛋白激酶家族。该信号通路的活化可以激活多种 转录因子,也可以在胞质内活化某些转录因子,进而调控TNF-α、IL-1β、IL-8、IL-10、IL-12、iNOS、MCP-1、ICAM-1等炎症介质的 表达。脂多糖(LPS)被先天性模式识别受体所识别,TLR4主要识别革兰阴性菌,TLR2主要识别革兰阳性菌,由此将LPS等信号从细胞膜 转导人细胞内,激活酪氨酸激酶(TK)、蛋白阳性酶C以及P42、P44、P38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进一步使核因子 (NF-KB)、NF—IL一6等转录因子激活和核易位,从而使效应细胞合成和分泌大量的炎症介质。 (2)核因子-kappaB信号通路(NF-κB通路):休克病因可以激活细胞内的抑制蛋白家族I-kB(inhibitor-kappaB)激酶,从而使I-kB 的丝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并从NF-kB的复合物中解离出来而被蛋白酶降解,而NF-kB迅速从胞质向胞核移位,结合至多种促炎细胞因子 基因启动子区的kappaB位点而激活这些基因的转录活性,导致炎症介质泛滥。NF-kB信号通路的激活是急性炎症反应的中枢环节。 2.什么是蛋白质组学?举例说明蛋白组学对于认识疾病的研究有哪些帮助。 蛋白质组学是对蛋白质特别是其结构和功能的大规模研究,包括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翻译后修饰,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成分、表达水平与修饰状态,了解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在整体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组成与调控的活动规律。 举例: (1)比较蛋白质组学揭示肿瘤发病机制、寻找肿瘤诊断和治疗的靶标:如对膀胱鳞状细胞癌和移行细胞癌的蛋白质组进行了比较研究,在膀胱癌病人的尿液中找到包含银屑素在内的四种与膀胱癌相关的蛋白质,其中银屑素只存在于膀胱鳞状细胞癌病人的组织及尿液中,在移行细胞癌中难以检测其表达,因而认为银屑素是膀胱鳞状细胞癌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控的指标。 (2)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寻找肿瘤相关抗原:例如突变的抑瘤蛋白P53可在20%-40%的肿瘤患者诱发自身抗体,高表达的癌蛋白L-Myc,C-Myc亦可在某些肿瘤患者诱导自身抗体的产生。 (3)肿瘤药物蛋白质组学研究:可用于发现肿瘤药物作用的靶点,可用于肿瘤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和新药刷选。 (4)揭示心衰的发生机制:心衰是多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结果,应用蛋白质组学有助于了解心衰时心肌细胞功能障碍及代偿发生的分子机制。已知临床上治疗心衰的主要手段——血管紧张素2受体阻断剂能够降低胞内蛋白激酶C(PKC)信号传导,因而,研究PKC在心衰中所起的作用将可能会揭示心衰的发生机制。最新有研究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心衰与未心衰细胞蛋白质的变化,利用该技术,首次明确了心肌细胞膜蛋白成分和心衰细胞膜蛋白的变化,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他们在疾病中的作用。 3.简述血管通透性变化对休克的影响及其机制 (1)血管通透性变化对休克的影响:微循环淤血加重,大量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升高,红细胞聚集,白细胞嵌塞,血小板粘附,导致血流阻力增加,血流缓慢,甚至瘀滞,使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 (2)机制:休克所导致的组织缺氧、内毒素激活补体系统所形成的C3a和C5a以及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变应原等可以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组胺使得微循环前阻力血管强烈舒张和毛细血管通透升高;细菌内毒素可以激活补体系统的激肽释放酶等也具有扩张小血管和使血管通透升高的作用;缺氧组织内的代谢产物对微血管有扩张作用;缺氧时内啡肽可以使心肌收缩力下降,血管扩张。 感染性休克——LPS(脂多糖)增加血管通透性的细胞信号机制:内毒素休克的发生过程中,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和微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内毒素,或称脂多糖(LPS)作用于炎性细胞和内皮细胞,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包括出血、白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和血浆蛋白渗出、水肿等,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是最终引起中毒性休克,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损害的关键原因。 烧伤性休克与血管通透性的变化:烧伤早期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是引起烧伤病人体液外渗,血容量下降,导致烧伤性休克的主要因素。 过敏性休克:机体受到变应原致敏以后,产生抗体IgE,IgE与靶细胞(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和血小板)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变应原再度进入机体后,与IgE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细胞的脱颗粒反应并释放补体、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慢反应物质、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类和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等,使微血管广泛扩张,外周阻力下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容量增加,血压迅速而明显地下降,回心血量减少,形成过敏性休克特殊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4.钙信号通过何种机制实现其对机体多种功能调节的? (1)Ca2+作为细胞信使的基础,是胞浆Ca2+与胞内钙库或胞外Ca2+之间存在浓度梯度。当某种刺激使胞内Ca2+浓度大幅度增加时,就起到传递信号的作用。 Ca2+本身的特性更有利于和靶蛋白结合,从而传递信息。 (2)Ca2+在细胞内外保持动态平衡,依赖四个主要系统维持:1、电压依赖性钙通道;2、受体或神经递质操控的钙通道;3、钙泵;4、细胞内第二信使(1、4、5三磷酸肌酸IP3)内在机制。细胞的许多功能都依赖于细胞内外极高的Ca2+浓度差存在。 (3)钙离子作为第二信使,在细胞信息传递和损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刺激使胞外的钙离子进入胞内或钙库释放稍增加时,可导致胞浆内钙离子浓度大幅度增加,继而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如细胞结构损伤、凋亡、死亡和细胞的退行性变等作用,因此调节细胞内

临床医学-临床医学-病理生理学 (十)

生理病理学 第十一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第一节概述 一、机体的凝血功能 (一)凝血系统及其功能 1、组织因子FⅢ在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中起主要作用,正常时血管外层的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周细胞、星形细胞、足状突细胞等可恒定表达TF。 2、TF通过Ca2+形成TF-Ⅶ复合物,激活凝血因子Ⅹ,并与Ⅴa、PL- Ca2+形成凝血酶原复合物,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另外TF- Ⅶ复合物还可以激活FⅨ,与Ⅷa、PL- Ca2+形成Ⅹ因子复合物,从而产生更多的凝血酶,起放大效应。 3、局部组织损伤后TF启动的凝血过程不能扩大的原因是由于血液汇总存在TEPI。 4、凝血过程启动后,产生高浓度凝血酶的途径是:(1)少量凝血酶激活FⅪ通过内源性途径产生大量凝血酶;(2)少量凝血酶导致纤维蛋白的形成和血小板的活化,活化的血小板可促进凝血酶诱导的FⅪ的活化,从而进一步促进凝血酶的产生。 (二)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 血小板直接参与凝血。

血小板的激活:血管内皮损伤后,暴露出胶原,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Ⅸ通过vWF与胶原结合,产生黏附作用,同时胶原激活血小板。 可作为血小板激活剂的有:胶原、凝血酶、ADP、肾上腺素、TXA2、PA F。 血小板激活后发生释放反应,其中致密颗粒释放ADP。5- HT;α颗粒释放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敏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等黏附性蛋白。 二、机体的抗凝功能 抗凝系统包括细胞抗凝系统和体液抗凝系统。 细胞抗凝系统是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等的吞噬、清除作用。 体液抗凝系统包括: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和肝素 此类物质以抗凝血酶-Ⅲ为代表。AT- Ⅲ主要由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可使FⅦa、FⅨa、FⅩa、FⅪa灭活,但只有在与肝素结合后,效应能增大1000倍。 肝素的作用:首先是凝血酶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肝素样物质结合后,再与AT-

上海交通大学病理生理学期末试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二OO 年二OO 学年第一学期级年制医学专业 _病理生理学_课程学期末试题 考试日期 ______ 级___________专业____大班________小班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题1.5分《翻译0.5分,解释名词1分》,共9分) 1.Hypokalemia 2.Anion gap,AG 3.Edema 4.DIC 5.Exogenous cases HE 6.Death domain, DD 二、是非题(每题1分,共6分)(对用“+”;错用“-”表示) 1 1.大量丢失低渗液或纯水是引起高渗性脱水的基本原因之一。 2.p53基因突变可导致p21cip1转录丧失,使CDK2受抑制缺失,易导致肿瘤 的发生。 3.高排低阻型休克时,由于患者皮肤是温暖的,所以不存在组织细胞缺氧。 4.在多种不同原因作用下,凝血因子FⅫ激活是引起DIC发病的主要机制。 5.发生右心衰竭时,临床表现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6.严重肝功能障碍时,体内胰高血糖素增加可导致大量AAA进入脑内引起 肝性脑病。 请把是非题答案填入下方括号内:

1();2();3();4();5();6()。 三、填充题(每空格0.5分,共20分)※※答案写在每题下相应数号的空格内内 1.血管内外体液交换失平衡引起水肿的主要原因和机制,包括①;②; ③和④。 ①;②; ③;④。 2.根据缺氧的原因与血气变化特点,可把缺氧分为四种单纯性缺氧类型:①; ②;③;④。 ①;②; ③;④。 3.严重呕吐大量丢失胃液时,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为①,其发生的最主要机制与②的大量丢失有关。 ①;②。 4.目前认为,EP可能通过三种途径:①,②,③作用于体 温调节中枢引起调定点升高,导致机体发热。 ①;②;③。 5.诱生性HSP的主要功能与应激时①有关,保护细胞②,加速修复。 ①;②。 6.氧自由基,属于活性氧的一种,包括①和②。 ①;②。 7.在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休克早期微血管收缩主要因素是①;休克期微血管扩张的主要原因是②;休克晚期微血管麻痹原因是③。 2 ①;②;③。 8.在凝血系统的激活中①和②这二个因素在DIC发病机制中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 ①;②。 9.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①或(和)②。 ①;②。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前言 病理生理学作为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发挥着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及口腔医学等医学专业的桥梁作用。病理生理学范畴非常广泛,主要讨论研究大多数疾病的共有的规律和常见病理过程,以及各器官系统疾病的一般规律和某些常见疾病的特殊规律。病理生理学是以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理解剖学、病原学等学科为基础,以患病机体为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条件、规律、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功能和代谢变化的专业基础学科。病理生理学是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及口腔医学等医学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病理过程及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生理学知识,为学习以上专业课程、认识和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病理生理学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认识、分析及处理疾病的正确思维方式,它的后继课程是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及口腔医学等学科课程,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将为这些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我院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及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主要由前言、学时安排、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复习思考题)、参考书籍和常用网址等四个部分组成。“教学内容”中的下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是“目的要求”中“掌握”的细化或补充。该课程为2.5学分,计划学时为5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讨论课学时6。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的讲授方式为主。同学们在认真学习本学科的同时,还应复习有关临近学科的基本理论,通过科学的思维来正确认识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不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讨论课以典型病例为中心进行,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方式为闭卷理论考试,题型多样化,主要有名词解释、选择、简答、论述、判断及病例分析等,占总成绩的100%。

病理生理学复习资料

选择题 A 型题: C 1.下述哪一点不是判断脑死亡的主要依据? A.不可逆性昏迷B.呼吸停止C.心跳停止D.颅神经反射消失E.脑电波消失 E 2.代谢性酸中毒时过度通气可产生: A.水肿B.水中毒C.低渗性脱水D.等渗性脱水E.高渗性脱水 D 3.高渗性脱水最突出的表现是 A.外周循环衰竭B.尿中氯化物极少C.血中钾离子正常D.口渴E.细胞内液量增多 E 4.由于组织间液生成增多而发生水肿的机制是 A.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B.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D.淋巴回流受阻E.以上都是 B 5.引起低渗性脱水最常见的原因是: A.大汗后只补充水分 B.丧失大量消化液后只补充水分 C.大面积烧伤后只补充水分 D.长期使用排钠性利尿剂后只补充水分E.急性肾衰多尿期只补充水分 E 6.低钾血症时对酸碱平衡的影响是 A.细胞内碱中毒,细胞外酸中毒B.细胞内碱中毒,细胞外正常 C.细胞内外均碱中毒D.细胞内外均酸中毒E.细胞内酸中毒,细胞外碱中毒 D 7.高钾血症可引起下列结果,除了 A.心室纤颤B.骨骼肌麻痹C.代谢性酸中毒D.酸性尿E.心电图T波高尖 C 8.碱中毒时出现神经肌肉应激亢进,手足搐搦的主要原因: A.血钾减少B.血氯减少C.血钙减少D.血钠减少E.血镁减少 D 9.某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因上腹部不适、呕吐而入院,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定结果如下:PH 7.40;PaCO2 5.90Kpa (44mmHg);HCO3—26mmol/L;血清Na+142mmol/L;血清Cl—96mmol/L 该患者属于哪种酸碱失衡? A.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B.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C.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D.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E.以上都不是 B 10.急性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最主要的代偿方式是: A.组织外液缓冲B.呼吸代偿C.组织内缓冲D.肾脏代谢E.骨骼代偿 D 11.关于CO中毒的叙述下列哪项不合宜? A.CO和Hb结合生成的碳氧血红蛋白无携氧能力 B.CO抑制RBC内糖酵解使2,3-DPG减少,氧离曲线左移 C.吸入气中CO浓度为0.1℅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难以恢复的损伤 D.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E.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E 12.对吸氧疗效最佳的缺氧是 A.贫血所致的缺氧B.亚硝酸盐中毒所致的缺氧C.循环性缺氧 D.组织中毒性缺氧E.呼吸性缺氧 D13.有关发热概念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 体温超过正常值0.5℃ B. 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 是临床上常见疾病 D. 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 上移引起 E. 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 C 14.急性DIC时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 A.贫血 B.尿量减少 C.多部位出血 D.休克 E.多器官功能衰竭 A 15.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DIC的主要机制是: A.ADP和红细胞膜磷脂的作用 B.大量组织因子的暴露或表达凝血活酶样物质释放入血 D.5-HT和TXA2大量释放入血 E.Ca2+参与激活凝血因子Ⅹ

病理生理学CASE STUDY的五个案例汇总

病理生理学案例汇总 CASE ONE(第三章水电解质紊乱水钠代谢紊乱) 患者:42岁,男性。2天前因食入不洁食物后出现恶心、腹痛、 不能进食,每天十多次水样便。昨在本地医院抗炎治疗和 输入1000ml 5%葡萄糖,未见好转。 入院检查:口层发紫,皮肤弹性降低,眼窝下陷,脉搏无力, 血压85/60mmHg,尿量400ml/日。 实验室检查:血pH 7.29、血清Na+123mmol/L、血清Clˉ98mmol/L、血清K+ 3.5 mmol/L、血浆渗透压265mmol/L; SB 16mmol/L;血清尿素氮9.0mmol/L、尿检正常。 临床诊断:急性胃肠炎 问:(1)患者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症状与体症? (2)其发生机制是什么? CASE TWO(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 患者:男,68岁,主诉:头晕、恶心、嗜睡、尿量减少。 既往史:患糖尿病史12年,蛋白尿(DN)5年。 体查:口气有烂苹果味,眼睑浮肿,血压159/95mmHg。 实验室检查:pH 7.30,PaCO2 27mmHg,SB12mmol/ L, Na+ 132mmol/L,K+ 6.7mmol/L,Cl- 91mmol/L,Scr 253mmol/L,血糖48.1mmol/L、尿蛋白(++)。 思考题:(1)患者在糖尿病基础上,出现哪些主要临床症状? (2)患者体内存在哪些病理过程?解释其发生机制。 CASE THREE(第三章水电解质紊乱钾代谢障碍) 患者:男,51岁。主诉:发热、胸痛、咳浓痰三天。 入院检查:入院时神志清,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肺听诊:右肺呼吸音减弱,左肺底部有湿罗音,血压80/60mmHg,尿少。 胸部X线检查:右肺呈大叶性致密阴影,左肺下野纹理增粗。 实验室检查:pH7.3,SB16.2mmol/L,PaCO2 55mmHg,

病理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疾病: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过程,集体因自稳调节紊乱出现一系列功能 、代谢和形态改变的异常生命活动。 2、脑死亡:集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包括枕骨大孔以上的全脑功能永久性丧失。 3、健康:没有疾病和痛苦,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4、病理过程:也叫基本病理过程,或典型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肯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1、水中毒:有叫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为血清钠浓度小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29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 1、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2、漏出液(transudate):体液比重低于1.015、蛋白含量低于2.5g/%、细胞数少于500个/100ml的水肿液 3、渗出液(exudate):体液比重比重高于1.018、蛋白含量可达3g/%~5g/%,细胞数大于500个/100ml的水肿液。 1、代酸:细胞外液H+增加和(或)HCO3-丢失,引起的血浆HCO3-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2、呼酸:CO2排出障碍或CO2吸入过多,引起血浆血浆H2CO3浓度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3、代碱:细胞外液碱增多或H+丢失,引起的血浆HCO3-增多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4、呼碱:肺通气过度引起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1、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是由于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血红蛋白性质改变,使血液携氧能力降低,血氧含量减少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而导致组织缺氧。此时动脉血的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均正常,故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isotonic hypoxemia) 2、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 hypoxia)是指因组织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不足引起的缺氧,又称低动力性缺氧。 3、低张性缺氧(hypotensive hypoxia):主要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氧含量减少,氧饱和度降低,组织供氧不足,又称或缺氧性缺氧。 1、发热(fever):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临床上以体温升高0.5℃为标准。 2、过热(hyperthermia):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散热障碍或产热器官功能在异常,导致机体产热和散热失蘅而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3、内生致热原(EP):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够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4、内毒素(endotoxin)是一种有代表性的细菌致热原(bacterial pyrogen)。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它由3个部分组成:O-特异侧链、核心多糖和脂质A。其中脂质A是致热的主要成分。 1、细胞凋亡: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村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 2、凋亡小体: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膜内陷,将细胞自行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小体,这种小体有完整膜结构,含部分细胞质、细胞器和破碎的细胞核成分。 1、应激:机体在应激原作用下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2、热休克蛋白(HSP):热应激或其他应激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他主要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属于非分泌型蛋白质。 1、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使机体凝血系统被激活,引起以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和凝血机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过由于微血管堵塞、凝血因子消耗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临床表现为严重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及贫血。 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DIC时,微血管病变引起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因为受到微血管内纤维蛋白丝切割、挤压而引起破裂。外周血中出现各种裂体细胞。 1、休克(shock):各种强力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急性循环衰竭,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Path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专业代码077704或100104) 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一)坚持四项基础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严谨的科学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 (二)注重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坚实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理论基础、基本技能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能够从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及病理诊断。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和一定的听、说、写的能力。 (四)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和总体时间安排 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课程学习半年,科学研究、专业实践(包括教学和临床实践)和撰写论文两年半。在职硕士研究生根据具体情况可相应延长一年。 三、研究方向 (一)肿瘤分子病理研究与临床 (二)急性肺损伤发病及其内源性修复机制 四、课程设置与要求 (一)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表) 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 (二)学分要求 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必修课≥70分计学分,选修课≥60分计学分。专业课学习时间由导师根据科研等工作统筹安排,第五学期末修完全部学分。 (三)必读著作和期刊 1.教材: (1)病理学:李玉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病理学:周庚寅主编,科学出版社,英文版 (3)高级病理生理学:杨惠玲主编,科学出版社 (4)细胞分子病理生理学:金惠铭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

(5)组织病理学技术:李甘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备注: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未通过的研究生必须选修英语(普通班),通过的研究生可根据自身需要选修医学英语术语学和医学英文文献阅读。 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程所有研究生两选一。 2.著作与期刊: (1)中华外科病理学:武忠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中华病理学杂志:吴秉铨主编,中华医学会主办

《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

《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Ⅰ前言《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主要任务是从功能与代谢变化来探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和基本病理机制,科学地揭示疾病的本质,为防病、治病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医学生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以掌握疾病的共同规律,为临床医学各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疾病防治开辟新思路和新方向。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眼耳鼻喉科学、妇产科学、急救医学、医学美容、医学影像学、法医学、临床心理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每一章节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内容下划实线、熟悉内容下划虚线、

了解内容不标示,便于区别)。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总教学参考学时:52学时(理论)。四教材:《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金惠铭,6版,2004年1月。Ⅱ正文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了解病理生理学任务、内容、性质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及与疾病的区别。(二)熟悉病理生理学概念及与其他医学学科间的关系;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三)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发展简史与展望。三教学内容(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 1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2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3 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发生机制。(二)病理生理学内容: 1 疾病概论(总论); 2 基本病理过程; 3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三)病理生理学性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既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是医学教育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