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全套讲义

A B C D

图1

图2 图9

红、绿灯都不亮

线圈的电流

将向右运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4.(09江苏)10.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用棉线

将铜棒ab悬挂于磁铁N、S极之间,铜棒的两端通过

利用这一现象所揭示的原理,可制成作图题

如图所示的电路,

中标出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及小磁针的南、北极。

.关于条形磁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条形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

.条形磁体的周同存在磁场,磁场是人们假想的,实际上并不存在

.磁场方向改变,导体受力方向改变

.小明学习了电流磁效应后,想到如果将通电导线

他做了如图1—9—20所

_______触点接触,此时右边_______,电磁铁中没有电流,电磁铁会_______, _______触点接触,右边_______

九年级上册物理讲义课件

物理电学教案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 初中物理的学习相对简单,首先必须把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搞清楚搞明白,基础知识主要靠硬性记忆,例如: 电路的连接方法(串联、并联、混联)以及每种连接方法对应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电流表、电压 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完整电路的分析方法;电路故障的分析方法等。其次对应每个 知识点都要做适量的试题,宜精不宜多,做题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巩固知识点,查漏补缺、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而不是纯粹性地盲目地做题。对于做题过程中的错题、不会的题,要做成一个错题集,经常拿出 来看,一定要把它彻底地搞明白,直到看一眼就知道思路是什么,怎么去做。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善于 总结、善于思考,要把书本上的所有的知识穿成线、织成网,最后达到整个知识构架能够清晰地浮现在脑 海中,而且能够把这些知识点和所做过的题连接起来,举一反三,能够引申发散出更多的 相关题型,以不变应万变。如果你能够做到以上这些,你的物理成绩绝对优秀。 YES ,我就是按这种方法学习数理化的,所以在中考中取得了数理化全部满分的优异成绩。 祝你好运! 一、基础知识 1、电荷 (1)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电荷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荷:电荷的多少或物体带电量的多少叫电荷,电荷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 C 。电荷(量)算法Q It = (Q 为电荷量,I 为电流,t 为时间) (3)原子结构: 原子核 质子 带正电 原子 中子 不带电 核外电子 带负电 正负电荷量相等,相互抵消, 所以原子不带电 元电荷:带点微粒中带电量最小的电荷叫元电荷 19e 1.610C -=? (4)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比如:金属、大地、人体、石墨、食盐水溶液等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比如:橡胶、塑料、玻璃、干木头等 2、电流 (1)电流方向: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2)电源外部电流的流向: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后流向电源的负极 电源内部电流的流向:从电源的负极流向电源的正极 切记: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电源的正、负极直接连在一起,否则会烧毁电源 3、电路的构成: (1)基本构件: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 (2)只有闭合的电路,电路中才有电流 (3)实物图:连接电学实物的电路 电路图:用电学专用符号代表实物的电路 等效电路图:沿电流方向,把电路重新走一遍绘制而成的相同效果的电路图。 二、电流、电压、电阻 1、电流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复习上课讲义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复习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知识点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与凝固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熔化是吸热过程。如冰化成水 3.晶体熔化:A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B 特点:(1)吸收热量(2)温度不变。 C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4.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铁水变成铁棒 5.晶体凝固:A条件:①达到凝固点;②继续放热。 B特点:①放出热量;②温度不变。 5.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图象: ℃℃℃℃ min min min min 晶体熔化晶体凝固非晶体熔化非晶体凝固 三.汽化与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医用酒精消毒时感到手凉)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 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如雾、露水、各种“白气”。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四.升华与凝华 1.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升华是吸热过程。如用久了灯丝变细、卫生球变小、 冰冻衣服变干、干冰升华(舞台白烟、人工降雨)等 2.凝华:①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②凝华是放热过程。如霜、窗边冰花、灯管变黑 五.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 一. 物体的内能 1.内能(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2.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本身的内能会减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上是内能与其他形式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2)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热传递实质上是能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3)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因此用功或用热量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 3.热量: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称为热量。 二. 1、比热容(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2)单位: J/(Kg。℃)

九年级上册物理概念资料讲解

九年级上册物理概念

第十三章内能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 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4、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有引力;引力使固体、液体保持一定的体积。分子 间有斥力,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已离得很近的固体、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 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有时表现为引力,有事表现为斥力) 二、内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 ..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2 效的。 ...

(1)、热传递: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低温的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的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热传递。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加。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单位:J。 (2)、做功:(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2)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少。 3、温室效应:太阳把能量辐射到地表,地表受热也会产生辐射,向外传递热 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阻碍这种辐射,地表的温度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就是温室效应。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砍伐森林,加剧了温室效应。 4 三、比热容 1、比热容(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 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种类和状态相同,比热就相同 ..... ...×.10..3.J/(kg .................。.(.C.水.=.2 2、比热容的单位是: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4、热量的计算:

(完整word版)2020届九年级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讲义:九年级上册14物理实验和探究

第14课时物理实验与探究 初中科学物理部分探究重点列举(c) 【命题重点】 1.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2.探究能的转化与守恒。 3.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4.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5.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6.伏安法测电阻和电功率。 【命题题型】 1.实验探究题。 2.选择题、简答题。 【答题注意】

1.电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规范。 2.运用相关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3.注意结论表达的规范性、严谨性。 4.在实验与探究过程中对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 类型一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典例1 [2019·盐城]小明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上画出表示玻璃板前后两表面的位置MM′和NN′。 图14-1 (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玻璃板的厚度,其读数为__0.30__cm。 (2)在玻璃板前放棋子A,观察到棋子在玻璃板中有两个像,一个较亮、另一个较暗,较亮的像是光线经__MM′__(选填“MM′”或“NN′”)面反射形成的。 (3)为验证“像是虚像”的猜想,小明将一张白卡片放在__像__的位置,__直接__(选填“直接”或“透过玻璃板”)观察卡片上有无棋子A的像。 (4)将棋子B(图中未画出)放到玻璃板后,使它与较亮的像重合,并测量棋子A的右端到MM′的距离l A和棋子B的左端到NN′的距离l B,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分析数据可得:像到反射面的距离__小于__(选填“小于”或“大于”)物到反射面的距离。 (5)实验中,像与物到反射面的距离存在差值。小明对此很感兴趣,他想探究影响这一差值大小的因素。请帮小明提出一条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__像与物到反射面的距离存在差值与玻璃板的厚度有什么关系?__。 【解析】(2)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能成两个像,前面的玻璃MM′表面反射的光较多,成的像较亮,后面的玻璃NN′表面由于光的反射后,物体反射的光减弱,故成的像较暗。(3)为验证“像是虚像”的猜想,小明将一张白卡片放在像的位置,可以直接观察光屏上是否有棋子A的像,如果有,则为实像,否则为虚像。(4)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可知l B<l A,即像到反射面的距离小于物到反射面的距离。(5)实验中,像与物到反射面的距离存在差值,原因可能是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则问题可以为:像与物到反射面的距离存在差值与玻璃板的厚度有什么关系? 跟踪训练1 [2019·金华校级模拟]下列对各光学现象的相应解释或描述,正确的是(C) 图14-2

九年级物理上册 知识点25 电动机和发电机辅导讲义 (新版)新人教版

电动机和发电机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题一: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用来研究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的实验装置是() 题二:关于产生感应电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闭合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导体中会产生感生电流 B.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C.闭合导体的一部分在磁场中沿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 D.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感线的方向、导体切割磁力线的运动方向无关 金题精讲 题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使人类步入电气化时代.制造发电机所依据的主要物理知识是()A.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B.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C.电磁感应现象 D.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 题二:下列电器对应的工作原理正确的是() A.发电机——电流磁效应 B.电磁继电器——电流的热效应 C.电磁铁——电磁感应 D.电动机——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 题三:如图所示,手压电筒都有一接柄,通过塑料齿轮带动铜丝线圈内磁性飞轮高速旋转,实现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因此它是利用原理,把能转化为电能。最早发现此原理的科学家是。 题四:关于直流电动机模型安装实验中,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将电源两极对调,线圈转动方向不变 B.将磁铁两极对调,线圈转动方向不变 C.将电源和磁铁两极都同时对调,线圈转动方向不变 D.将电源和磁铁两极都同时对调,线圈会反方向转动 题五:把一根柔软的螺旋形弹簧竖直悬挂起来,使它的下端刚好跟杯里的水银面相接触,并使它组成如右图所示的电路图,当开关S接通后,将看到的现象是( ) A.弹簧向上收缩 B.弹簧被拉长 C.弹簧上下跳动 D.弹簧仍静止不动 思维拓展 题一:如图所示,一束电子自右向左从狭缝里射出,穿过磁场时受到的磁场力作用,而向纸面内偏转。(1)如将两个磁极对调后,电子束将偏转;(2)如磁极不变,而把电子束换成带正电的粒子束,则此粒子束将偏转;(3)若换成不带电的粒子束,则此粒子束将偏转(选填“发生”或“不发生”)。 电动机和发电机 讲义参考答案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题一:B 题二:C

最新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资料

2016--2017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大纲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 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②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间 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二节内能 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却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②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讲义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第十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计 1、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构造:常用温度计的基本构造是: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温标。 3、温度计的分类: 根据膨胀液体分;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水银温度计 根据用途分:实验室用温度计(-20…110℃分度值1℃) 寒暑表(-30…50℃分度值1℃) 体温计(35…42℃分度值0.1℃) 4、体温计:玻璃泡大,内管细小------灵敏度高,测量准确 玻璃泡上端有缩口--------液柱可自动上升,不能自动下降,可离开人体读数,用前要用力将水银柱甩回玻璃泡内 柱体做成三棱柱形,并有一边是圆弧形------起放大液柱的作用,要正对弧形面读数(不需要估读) 5、如何使用温度计(三要三不要) (1).使用温度计前要先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适当的温度计,测量前要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这样才能正确读出所测量的温度,并且不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与容器器壁、容器底部接触,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 (3).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6、摄氏温度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在0℃和100℃之间平均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为1℃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吸热过程) 3、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放热过程) 4、晶体: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晶体。(如海波,萘冰等)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5、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非晶体。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和熔点.(如玻璃、塑料、蜡、松香、沥青) 6、注意: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7、如何判断晶体和非晶体: (1)从有无熔点来判断,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2)从熔化过程的现象来判断,晶体的熔化过程:固态→固液混合态→液态。 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固态→软→稀→液态。 (3)从熔化现象来判断,关键是观察图像中是否存在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有则为晶体,没有则为非晶体。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电流和电路》辅导讲义

初三物理辅导讲义 第十五章第2节电流和电路 【知识巩固】 1.自然界只有种电荷. 2.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4.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其单位是,简称,符号。 5.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如:、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6.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如:、玻璃、塑料等 【探求新知】 一、电流 1、电流的形成:电荷在电路中沿着一定方向移动,电路中就会形成电流。形成电流的电荷可以是正电荷,也可以是负电荷 2、电流的方向: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电子的移动方向相反。 注意: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在电源内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负极流向正极。二极管是半导体,具有单向导电性,即电流只能从它的一端流向另一端,不能反向流动 3、持续电流形成的条件:①必须有电源; ②电路必须闭合。(只有两个条件都满足时,才能有持续电流) 经典例题 例1如图所示甲、乙两个验电器,甲不带电,乙带正电,用金属杆将甲、乙连接起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流方向是从乙到甲,自由电子运动方向是从乙到甲 B.电流方向是从甲到乙,自由电子运动方向是从乙到甲

C.电流方向是从甲到乙,自由电子运动方向是从甲到乙 D.电流方向是从乙到甲,自由电子运动方向是从甲到乙 跟踪练习 1、雷雨时,避雷针的尖端能不断地向空中释放电子,关于避雷针中的电流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地面流向尖端B.从尖端流向地面 C.没有电流D.由地面和空气带电多少决定的。 二、电路的构成 1、一个完整电路的构成:至少由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四部分组成。 2、电源:提供持续电流,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 用电器: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电灯、风扇等); 各部分的作用导线:连接电路的各个元件,输送电能; 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从能量的角度分析:电源提供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开关控制电能,导线输送电能。3、电路的三种状态: 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此时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路是闭合的。 2)开路(断路)——断开的电路叫断路,此时电路不闭合,电路中无电流。 可能的原因:开关没闭合、接线处松动、导线断了以及电器损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