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平均分的认识二》

二年级数学教案《平均分的认识二》
二年级数学教案《平均分的认识二》

二年级数学教案《平均分的认识二》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强调平均分)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计算机课件演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的画面。

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每条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

教师:每4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应该租几条船?

学生汇报:每条船限乘4人,就是每条船只能坐4个人,所以每份是4人;那24人里包含有6个4人,所以应该租6条船。

教师:如果每条船限乘6人,那24人要租几条船?(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练习:科教科书第15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图上画的是什么?

提问: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每位一双,一双是几根?小熊有12根筷子,每份是2根,可以分几份?够分吗?

教师:这一道题就是问12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4题。

用情境图呈现分萝卜活动。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和问题,确定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生明白把16个萝卜,按每只小兔4个萝卜分之后,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完成分萝卜任务。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比如学生说出没4个萝卜圈在一起......通过圈和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问:你是怎样想的?(有18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几个?就是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是多少?)

提问:香蕉的数量都是18个,为什么两次每只猴子分的数量不一样呢?(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一份也就不同。总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多。)注意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xx小学2017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7—2018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 倍 1教案 沪教版

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将什么定为1份”的本领。 2.知道几个△就是△的几倍,并会列算式。 发展目标: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获得新知的喜悦。 教学重点: 认识“倍”。 教学难点: 谁是谁的几倍。 教学准备: 每张桌子黄豆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口答:2+2+2+2+2+2=8+8+8+8= 表示个2表示个8 师:说得真好,这是我们前几天学的本领,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探索新知。

1.观察“划船”主题图。 师:小胖的学校组织他们去公园春游了,这是他们在划船的情景,从这张图中你知道些什么?(小组讨论。) 汇报:(1)一共有6条船,1条黄船,2条绿船,3条红船。 (2)每条船上的人数都是3人。 (3)绿船的人数是黄船人数的加倍。 2.看“黄船”图,引出“倍”。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有1条黄船,船上有3人,就是几个几?(1个3)算式呢?(13=3)1个3还表示3的1倍,算式:31=3。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本领:倍(板书课题)。 3.认识“几个3就是3的几倍”。 (1)看“绿船”图。 师:刚才有同学说“绿船人数是黄船人数的加倍。”说得很好,这是一年级学的本领。也就是——把黄船上的人数看作1份,绿船上的人数有这样的2 份,2个3也就表示3的2倍,所以绿船上的人数是黄船上人数的2倍。 谁会列算式? 23=6或32=6(板书)。 (2)看“红船”图。 师:谁会学说这句话,告诉大家,黄船人数和红船人数的关系?(把黄船上的人数看作1份,红船上的人数有这样的3份,3个3也就表示3的3倍,所以红船上的人数是黄船上人数的3倍。算式:33=9。) (学生个别说,同桌互说。) (3)看“划船”主题图。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全套详细版

201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小学2018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8—2019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巧算

巧算 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 教学目标: 1、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巧算方法。 2、理解“一个加数增加一,一个加数减少一,和不变”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同向思维变化。 4、能用“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与同时减少一,差不变”的同向变化来巧算减法 计算题。 教学重点: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巧算。 教学难点:能理解并会运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巧算加减法题目。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巧算加法) 1、师:观察通往小岛的栈道上写的算式,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迅速算出呢?(学生自由 说) 26+18=44 (学生说出上学期所学的各种方法) 2、如果把一个加数变为整十数,那么计算将更为方便,你是怎么想的? 生:26减少2,18增加2,就是24+20=44 3、师:在加法中一个加数减少几,另一个加数增加几,和是不变的。在计算加数的时 候,我们将一个加数变成最近的整十数就可以了。 4、为什么把18 变成整十数,而不把26变成整十数? 生:因为把18变成20容易。 5、小结:巧算时我们要先把一个最接近整十数的加数变成整十数,然后这个加数加上 几,另一个加数就减去几,和不变。 [意图:教师运用已学的知识来教授新知识,既可以复习就知,又能为新学知识起到铺垫作用。] 二、练习: ★师:现在让我们把下面的加法用巧算的方法表示出来。 69+16=70+ = 45+48= +50= 38+17= + = 把哪个加数变成整十数?为什么? 三、减法巧算: 1、出示:34-27= 35-28= 36-29= 37-30= 老师在黑板上写了4道减法题,先一起算出答案。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设计(全册)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 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看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第一单元 《谁的得分高》教学设计 复备人: 一、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加与减》第2页:谁的得分高。 二、教学目标: 1、能够从图表叙述的具体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会读表格,发展收集信息的能力。 2、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3、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4、在计算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运用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玩套圈游戏,看看谁的得分高。(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指名口述题意。 2、出示统计表,说一说你从表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3、小组讨论:他们谁说的对? 4、独立完成:算一算他们分别得了多少分?到底谁获胜? (1)计算淘气的总分:24+30+41=95 先与同桌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生1:可以用竖式计算: 2 4 + 3 0 5 4 先把前两个数抄写下来,相同数位要对齐再进行计算,得数是53。 在54 的下面对齐数位写出41,54与41相加,先算各位,再算十位。结果是95 5 4 + 4 1 9 5 生2:也可以把三个数字都抄下来,相同数位对齐,再进行计算。: 2 4 3 0 + 4 1 9 5 (2)计算笑笑的总分:23+44+29=96 笑笑的三次成绩分别是23、44、29,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笑笑最后的总分是多少? 结论:淘气95分,笑笑96分,笑笑的总分比淘气的高,所以笑笑赢了。 3、小结:100以内的连续加法,同学们在做题时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相加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三篇精选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三篇精选 【导语】一份优秀的教案需要教师提前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提前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反应进行预想;还需要教师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进行一定的分析,对授课内容进行一定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案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其"引导者"和"先行者"的作用。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1、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2、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4、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 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猜猜是什么?出示蝴蝶的一半。生:蝴蝶

师:你是怎么猜到的呢?你怎么知道是蝴蝶的呢? 生说一说,师加以引导。 师:生活中,像蝴蝶这种两边大小、形状、图案一模一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你在生活中见过轴对称图形吗?说一说吧 生举例子,师加以引导并表扬肯定。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小青蛙图片 你认为它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怎么判断的?从哪里看两边一模一样呢?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想法吗? 小组动手操作 2、交流汇报。 用对折的办法,发现两边完全重合。 中间的折痕就是对称轴。 3、剪一剪――认识轴对称图形。 (1)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图形,老师这里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纸张,大家能够用剪刀试着剪出一个对称图形码? 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动手试一试。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一剪。 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剪法。 (2)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 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张进行对折再剪,最后沿对折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 下册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分析 内容及简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约3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P2例1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 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课件出示红、黄、蓝、白)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第三单元 (共三课时) 主备人:志芳(单元分析、第一课时)主备人:王章顺(第二、三课时)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黄县马上乡第七小学志芳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认识轴对称图形,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能辨认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3.通过折纸和剪纸,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数学思考:感知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思考方法,培养空间观念。通过仔细观察、动手操作,培养独立自主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问题解决:通过对平移和旋转的初步认识,能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 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轴对称图形…………………1课时 2 平移和旋转…………………1课时 3.实践活动:剪一剪…………………1课时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三篇精选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三篇精选【篇一】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2、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4、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 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猜猜是什么出示蝴蝶的一半。生:蝴蝶 师:你是怎么猜到的呢你怎么知道是蝴蝶的呢 生说一说,师加以引导。 师:生活中,像蝴蝶这种两边大小、形状、图案一模一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你在生活中见过轴对称图形吗说一说吧 生举例子,师加以引导并表扬肯定。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小青蛙图片 你认为它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怎么判断的从哪里看两边一模一样呢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想法吗 小组动手操作 2、交流汇报。 用对折的办法,发现两边完全重合。

中间的折痕就是对称轴。 3、剪一剪——认识轴对称图形。 (1)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图形,老师这里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纸张,大家能够用剪刀试着剪出一个对称图形码 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动手试一试。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一剪。 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剪法。 (2)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 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张进行对折再剪,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这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 教师小结:像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同桌交流,将剪出的图形对折,看看是否完全重合,说说同桌剪的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 教师引导:我们剪轴对称图形时,先要对折,那就是说,把你手上的图形对折,如果能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判断。指名上台演示,说说判断的理由。(展示时,教师注意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横着、竖着、斜着的方向对折,感受不同角度进行判断。)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第1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调查一下,还可以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刚才你们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最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

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最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 师: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为什么?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订做校服的人员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出示统计表) 最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教师记录在统计表中。采用同样的方式统计其余三种颜色的数据。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师:你看懂什么?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各种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就请大家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人。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最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师: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最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二年级数学:第三册认识图形(教学方案)

( 数学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二年级数学:第三册认识图形 (教学方案) Mathematics is a tool subject, it is the basis for learning other subjects, and it is also a subject that improves people's judgment,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on abilities.

二年级数学:第三册认识图形(教学方案)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二册第56~57页“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摸、找、画、说、拼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在拼图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

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教学过程 活动一运用现实素材引入新知。 师:我们学习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日常生活中你所见到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也可以看看我们上课的这个礼堂的周围有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在老师的讲台上有长方体,有正方体,还有圆柱体。 生:讲台上的黑板是长方体。 生:易拉罐是圆柱体。 生:我的笔盒是长方体。 …… 师:你们的桌面上也有很多物体,请找出你喜欢的物体。 (学生在桌上各自拿起自己喜欢的物体)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二年级数学上册 乘与除教案 沪教版

乘与除 教学内容: 课本P78~79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实际含义。 2.培养学生多渠道收集并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乘、除法的建模能力。 3.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春游情景图、多媒体课件、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自己设计的“春游”情景图,请学生说说从情景图中收集到的信息。 2.揭示课题:春游中的数学问题。 二、乘与除 1.出示题1(图、文字) (1)请学生交流信息并列式解答(强调“8个3”或“3的8倍”)。 (2)学生摆学具验证。 2.在“春游”情景图中选两棵树,另外根据情景图配文字(如:梧桐树高12米,柳树高3米,梧桐树的高度是柳树的几倍?)。 (1)请学生交流信息并列式解答(强调求倍数)。 (2)学生自己画草图验证。

3.练习 根据“春游”情景图,编乘、除法情景题并列式解答。 三、应用 1.出示题3(图) (1)请学生交流信息。 (2)列式解答问题(1):2壶茶可以倒满几杯?(巩固乘法题) (3)出示问题(2)。 ①讨论:能直接比较吗?为什么?怎么办?(策略:将牛奶和橙汁的量都转化成“杯”)②列式解答、选择。 2.出示题4(图、文字) (1)请学生交流信息。 (2)讨论:能直接进行比较吗?为什么?怎么办?(转化) (策略1:将男生领的面包的数量转化成个数“乘” 策略2:将女生领的面包的数量转化成盒数“除”) (3)列式解答、比较。 3.小结: 两个数量在无法直接比较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将它们转化成统一的计量单位,再进行比较。 4.出示题5(图、文字) (1)请学生交流信息。 (2)列式解答。

人教版二年级下学期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学期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册小兔安家_二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第三册小兔安家_二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教学内容:教材第84-85页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并借助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能够结合情景,发现数学信息,提出解决数学问题,深化学生对除法运算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直观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信息,提问选择信息,思考解决问题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2、小兔安家的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白兔吗?好,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到小白兔的家里去看看(电脑出示小兔安家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图中有什么? 生1:图中有大树、房子、许多小兔。 生2:图中有12只小兔,他们正在快乐地做游戏。 生3:一共有四间房子。 通过创设小白兔安家的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地在情景中获取数学信息。 问题探究 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小白兔现在累了,要到后面的房子里去休息,你们能根据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整理(重点解决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小结:同学们能够提出这么多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下面请同学们接着想办法,你喜欢解决哪些问题就解决哪些问题,我们比一比,看哪一组解决的问题最多?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进行个别指导。 生1:有4间房子,每间住几中小兔子? 生2:如果12只小兔要住3间房子,每间住几只小兔? 生3:如果12只小兔要住2间房子,每间住几只小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并把算式写下来。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体验感悟 好,下面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列式的? 隨着各组学生的回答,老师整理板书如下:

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二教案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第二十四课时 讲讲算算,例1,例2 1、会解答用乘法计算的表格式图文应用题。 2、会看情景图口编乘法应用题 会解答用乘法计算的表格式图文应用题。 会看情景图口编乘法应用题 一、复习 出示: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呢? 师:这是上学期学的加法讲讲算算。题目中有三句话,哪两句 话是条件?哪一句话是问题? 师:讲讲算算中一定要有两个条件、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继续 学习讲讲算算。 (板书课题:讲讲算算)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投影:轿车图 问:题目中哪两句话是条件?哪一句话是问题? 问:一辆轿车可以乘4人,有5辆轿车,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我们把一辆轿车乘4人看作一份,5辆轿车有这样的5份, 我们就说乘车人的总数是4的5倍是20人。 问:求4的5倍是多少谁会列式计算? 问:单位名称是什么呢? 这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 老师这样列式对吗?4+5=9(人) 请问错在哪里? 2.教学例2 出示投影:学生图 问:告诉我们哪两个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告诉我们“女孩的人数是男孩的4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把男孩有7人看作1份,女孩的人数是7的4倍。 问:题目中哪种人数已告诉我们了。 根据哪个条件我们可以求出女孩的人数? 问:算式怎么列?单位名称又是什么? 问:这题表示什么意思? 问:这两题都是用什么方法算的?为什么? 师:这就是今天学的新本领:用乘法计算的讲讲算算。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学会了用乘法计算的讲讲算算,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 看谁学得最好。 1.练一练1 问:说说告诉我们的条件是什么? 问我们的问题是什么? 师:要求一共有柿子多少个?我们根据条件可以怎么想? 用什么方法计算?算式怎么列? 2.练一练3 指名答 生答 指名读题 生答 讨论答 同桌互说 指名答 同桌讨论 指名读题 讨论答 学生口答 生默读题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复习课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复习课教案 教学内容总复习内容 教学课时共5课时 教学目标: 1、整理、归纳本册教科书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关知识间的联系。 2、经历整理与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培养自觉整理与复习的意识和习惯。 3、引导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 教具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导入一、谈话引入 出示主题图:他们在做什么? 这学期的新课学习已经结束,从现在开始,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复习。 二、这学期的收获 1、整理全册所学内容: (1)小组合作,初步整理。

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 ②想一想:你能用学过的整理知识的方法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吗?怎样整理才能使这些内容比较清楚地展现出来呢?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③小组合作:小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选择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 整理要求: A、整理结果要简洁、清晰、有条理。 B、整理完后,要能说出整理的理由。 (2)全班汇报交流,完善整理结果 ①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交流整理的过程、结果。 ②结合展示、交流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各组的整理情况:你喜欢哪种整理方法?为什么?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哪些内容还需进一步调整? ③根据评价结果,可选一种有代表性的板书。 如: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 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 法混合运算 计量单位:克、千克 图形:图形的运动三、交流学习中最有趣的事 2、与同伴说一说 3、回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最喜欢的一个数学活动,或

培智学校实用数学二年级第三册第四册全册教案集

培智学校实用数学二年级上下册全册教案 上下 一、教学目标: 1.轻度目标: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2.中度目标: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基本上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3.重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学习内容。 4.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养成摆放物体有序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分辨上下位置关系,并能描述物体的上下关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玩具若干、小架子(上、下两层)、苹果树挂图一幅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听故事,然后多媒体出示相应图片并提问。 故事:小狗和小熊玩了一天后回屋休息,小狗抢先躺在了下铺。并说:“我累了,不想往上爬,你上去吧。”小熊便说:“这是我的铺,你上去。再说,我这么胖,怎么爬上去?”小狗还是不听,最后小熊只好艰难地爬上了上铺。 看图片提问:A、小狗抢先睡在哪里啦?(下铺) B、小熊最后睡在了哪里?(上铺) 三、新授: 1.认读上下。 教师领读上下,并会做手势(往上指、往下指)。 2.认识上下。 学生举例说说自己身边有哪些上下,如;宿舍的上下床、家里的鞋柜和冰箱、

教室里的黑板和红旗、自己的头和脚、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小花小草等。 3.区别上下。 多媒体课件出示房间、冰箱、小动物的新家等图片,让学生说说各个物品的上下分别有什么。 4.动手摆一摆上下。 (1)学生按要求将物品摆放到小架子的上下层。 (2)学生按要求将苹果、小花、太阳等分别贴到苹果树对应的位置上。 5.做上下的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拍拍手,向上看一看,向下望一望。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