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四大城市功能分析
重庆港口物流的功能比较分析

重庆港口物流的功能比较分析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国内外的港口物流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物流园区不仅是港口物流发展中的一种新生事物,也是港口物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地政府之所以对港口物流园区的开发和建设高度关注,是因为独特的区位优势可以使港口成为物流园区的优良载体。
西部大开发和三峡大坝的建成为重庆港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了提高西部地区的竞争力和扩大对外经济交流,有必要建设重庆的港口物流园区。
但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盲目热情,对物流园区进行重复建设,没有从实际出发对港口物流园区的开发和运营模式进行选择,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
因此,科学合理的选择港口物流园区的开发和运营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重庆;港口物流;功能比较;分析Abstract: With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oreign economic and trad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rt logistics has also been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Logistics Park is not only a new th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rt logistics,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port logistics development. The reason why the local government on the port logistics park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high concern, because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can make the port as a good carrier of the logistics park.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and the comple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brought a broad development space for Chongqing Por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western region and expand foreign economic exchanges,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Chongqing port logistics park. But in recent years some local governments blindly enthusiastic, the logistics park to repeat the construction, not from the actual departure of the port logistics park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mode to choose, resulting in a lot of waste of resources. Therefore,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hoice of port logistics park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model is very important.Key words: Chongqing; port logistics; function comparison; analysis目录1.序言 (5)2.重庆港口物流发展的现状 (5)2.1重庆港口物流现状 (5)2.2影响重庆港口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 (6)2.2.1港口结构不合理 (6)2.2.2港口货物信息化水平低 (6)2.2.3基础设施落后,多式联运尚未形成 (6)3.重庆港口物流的功能定位分析 (6)3.1重庆港口在物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7)3.1.1 重庆港口在西南地区的地位与作用 (7)3.1.2重庆港口在长江沿江物流港口中的地位与作用 (7)3.2重庆港口功能比较分析 (8)3.2.1 果园港功能分析 (8)3.2.2寸滩港功能分析 (8)3.2.3东港功能分析 (9)3.2.4黄磏港功能分析 (9)3.2.5重庆四大港口功能的比较分析 (10)4.重庆港口和长江干线港口物流功能定位比较分析 (10)4.1长江干线港口发展现状 (10)4.2 长江干线港口物流的基本功能 (11)4.3 重庆港口物流功能与长江干线港口物流功能的总结归纳分析 (11)5.重庆港口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12)5.1 适应市场经济模式体制--“一站式”服务 (12)5.2 适应电子商务模式体制--“信息技术”健全 (12)5.3 西南交通枢纽聚集地--“水陆空”合体 (12)5.4 重庆港口经济业务通向全球 (12)6.结论 (12)参考文献 (13)1.序言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展开的今天,港口作为对外贸易进出口货品的配送基地,不只是世界物流运营供应链的重要一部分也是物流转道的基地,一起也在一个区域的经济展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推进摆布。
重庆城镇化率情况分析

重庆城镇化率情况分析重庆城镇化率情况分析引言重庆城镇化率的定义城镇化率是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城镇化率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城镇化率越高,表明该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越快速。
重庆城镇化率的现状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重庆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70%以上。
这意味着重庆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地区。
城镇化率的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重庆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和政府的扶持政策。
重庆城镇化率的提高主要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1. 城市化政策的推动。
重庆市政府积极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大对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
2. 经济发展的加快。
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经济发展迅猛,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就业和居住。
3. 农村转移人口的增加。
近年来,重庆市不断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城镇落户,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移居到城市定居。
重庆城镇化率的问题与挑战虽然重庆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资源压力加大。
城镇化过程中,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的资源供给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城市交通、水资源、公共设施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2. 城乡发展不平衡。
重庆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地区的发展相对较快,但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较大。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3. 居民户籍制度限制。
重庆市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的城市居住和就业。
户籍制度改革亟待推进,为农村人口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发展环境。
重庆城镇化率的发展趋势重庆的城镇化率将会继续增加,但增速可能会逐渐放缓。
主要原因有两个:1. 城市化进程的相对饱和。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率达到一定水平后,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将会变得更加困难。
2. 人口红利的减弱。
重庆的人口红利已经逐渐减弱,人口增长速度放缓,进一步推动城市化将受到人口增长的限制。
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3
重庆市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高新技 术产业等新兴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 柱。
重庆市产业结构分析
重庆市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 逐渐向多元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重庆市的传统产业如机械制造、汽车制造 等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集群效 应,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重庆市的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生 物医药等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 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庆市人均收入水平分析
人均收入持续增长
随着重庆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均收入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城乡差距缩小
重庆市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比较全国人均收入
将重庆市的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重庆市人均收入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差距逐渐缩小。
重庆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
01
环境保护
02
资源利用
重庆市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积极努 力,空气质量和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
重庆市在资源利用方面还有待提高, 需要加强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等 方面的措施。
03
社会公平
重庆市在社会公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 进步,但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弱势群体 的权益和福利。
04
的影响。 • 城乡发展不平衡:重庆市的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重庆市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1 2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强技术 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加强环境保Leabharlann 和治理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严格环保法规和 标准,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重庆市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旅游业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重庆市在旅游业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将从SWOT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重庆市旅游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一、优势1.自然资源优势重庆市拥有中华鱼类王国之称的长江、茂密原始森林、珍稀野生动物、奇峰险峭的山地风光、壮丽的三峡景色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这为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历史人文优势重庆市作为中国著名的山水城市,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著名的三峡文化、巴文化、渝文化等,为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广泛的历史文化资源。
3.政策优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
随着重庆市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政府将采取更优惠的政策支持和区域发展政策,为重庆市旅游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和政策支持。
二、劣势1.旅游基础设施薄弱重庆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市内大城市酒店、旅游服务标准相对偏低。
有些著名旅游景区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定位不够准确,难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2.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快速,重庆市相关旅游管理部门还未健全,对旅游管理人员的社会素质、业务技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以保障市旅游产业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3.旅游品牌影响力不足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重庆市知名度相比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还比较低,旅游品牌形象还未得到有效的塑造和推广。
迫切需要加强旅游品牌影响力,提高重庆市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三、机会1.重庆市经济发展迅速重庆市经济发展快速,人均收入逐年提高,这为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
同时,本地居民收入增加,旅游消费水平逐年提高,这也为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机遇。
2.资源优势明显随着重庆市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与加强,重庆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助力重庆市旅游业更快地发展出潜在的优势,资源优势得到明显的展示。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3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三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第五章都市圈用地布局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九章环境卫生第十一章城市交通第十三章城市能源第十五章邮电通信,广播电视第十七章市场建设第十九章城市防灾第二十一章总体规划的实施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第四章城镇体系第六章主城及社区建设第八章环境保护第十章园林绿地与风景旅游第十二章对外交通第十四章城市水源,供水和排水第十六章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第十八章蔬菜,副食品基地第二十章主城近期建设与中期安排第二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指导重庆在本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实现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城市的战略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特编制1996---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第二条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一)贯彻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重点控制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规模.协调城市群的发展,实现市域范围内大,中,小城镇的有机结合;(二)遵循"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优化城市用地结构,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促进人口的合理分布;(三)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控制环境污染,增加城市绿地,注重城市景观,建立与城市和人口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科学和文化艺术价值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和传统街区,弘扬优秀的城市文化传统,充分体现山城和江城的特色.第三条1983年编制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和1990年的调整规划,是本次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它所确定的城市结构形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及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对重庆市十多年由改革开放带动的城市高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原规划实施中尚存在着旧城开发强度过大,新区建设力度不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城市居民的需求不相适应,城市污染较重,绿地面积不足,山城风貌特色减弱,文化,体育,卫生等公益性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城市规划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要求,如何适应设立重庆直辖市后的新形势等问题.第四条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城镇体系,开拓新有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建设适应山城特点的交通运输体系;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优化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历史文化和山城,江城的历史环境风貌;加强以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精神文明基础设施建设;作好城市的防洪,消防,人防,防治危岩滑坡等城市防灾部署.第五条修编的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期限为1996年-2020年,其中,近期建设期限至2000年,中期安排期限至2010年.远景展望到下世纪中叶.第六条本规划按三个空间层次划分:主城:东起铜锣山,西至中梁山,北起井口,人和,唐家沱,南至小南海,钓鱼咀,道角,面积约600平方公里,是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都市圈:东起迎龙,南彭,西至缙云山,白市驿,北起北培,两路,鱼嘴,南至西彭,一品,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市域:重庆直辖市行政辖区范围,面积8.23万平方公里.第七条重庆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同都市圈范围一致.第八条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从事各项城市规划编制,进行规划管理和开展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活动,匀应执行本规划.规划区以外的市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大型厂矿,跨区县建设工程,重要的能源,交通,国防工程,涉外保密工程和易燃,易爆等涉及环境安全的建设工程,重要的工程管网设施等,以及其它不在规划区范围内,但属于国家规定须纳入的用地内容,视同规划区范围纳入管理.本规划对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体系建设具有指导作用,都市圈以外的各城镇规划区,由各自的城镇总体规划具体划定.第九条本规划图件由《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及其附件和各种规划图纸组成,其中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法律效力.第十条本规划由重庆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重庆市规划局依法按照本规划进行具体的规划管理.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第十一条力争在2020年把重庆都市圈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富有历史传统文化和山水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第十二条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工业优势产业为重点,第三产生发达,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经济体系.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水平,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第十三条以大融通,大流通为目标,高起点快速发展金融,商贸,旅游,房地产,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城乡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发挥城市的"龙头"作用,"窗口"作用和辐射作用.第十四条按照产业关联度强,经济带动性大,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含量高的原则,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发展壮大以汽车摩托车为主体的机械工业,以天然气化工和医药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以优质钢材和优质铝材为代表的冶金工业三大现有支柱产业,着力培育电子信息,建筑,旅游和食品四大新的支柱产业.充分发掘老工业基地的潜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开辟新的工业用地.第十五条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业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保持粮食及主要农副产品的稳定增长,加快小城镇建设,引导乡镇企业相对集中发展,有效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第十六条全面实施科教兴渝战略.坚持科技为先导,教育为基础,确保科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高全市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合格人才和科技成果. 建立新型科技体制,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重点实施农业技术进步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科技扶贫工程,绿色技术工程,国民经济信息化五大工程,加快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健全幼儿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发挥中等和高等院校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作用,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初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第十七条进一步发展文化,体育,卫生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扩大地区间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和出版事业.完善和加强大中型体育设施建设,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举办国内外大型体育比赛创造条件. 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保健和医疗并重,形成完善的医疗预防保健体系,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发展和完善城乡社会化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第十八条贯彻开发性移民方针,做好三峡移民和城镇搬迁工作,促进库区经济综合发展,实现"开发三峡,振兴重庆"的目标.第十九条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充分利用山城,江城的自然景观,发掘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努力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第三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第二十条重庆是我国直辖市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交通通信枢纽和贸易口岸;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中心.第二十一条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严格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总量控制人口的机械增长.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严格指标管理.控制旧城的人口规模,促进新区,外围组团和中,小城镇人口的合理增长,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促进城镇人口的合理分布.第二十二条1996年全市总人口3002.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70.13万人,城市化水平18.99%.2000年全市总人口314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96万人,城市化水平28.5%. 2010年总人口322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04万人,城市化水平37.3%.2020年总人口3290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46万人,城市化水平47%.第二十三条严格控制主城人口规模,1994年主城人口规模242万人,2000年250万人, 2010年320万人(包括暂住人口30万人),2020年370万人(包括暂住人口40万人).1994年外围组团人口规模47万人,2000年62万人,2010年118万人(包括暂住人口13万人), 2020年162万人(包括暂住人口15万人).第二十四条重庆市域面积为8.23万平方公里,现已利用土地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5565平方公里,林地30076平方公里,城镇用地4299平方公里,尚未开发用地154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后备资源333平方公里.全市人均耕地0.81亩.第二十五条1994年重庆市主城建成区面积159平方公里,人均建成区面积65平方米, 2000年主城建成区面积175平方公里,人均建成区面积70平方米,2010年主城建成区面积240平方公里,人均建成区面积75平方米,2020年主城建成区面积300平方公里,人均建成面积81平方米;外围组团2000年总建成面积45平方公里,2010年总建成区面积89平方公里,人均建成区面积75平方米,2020年总建成区面积135平方公里,人均建成面积83平方米.第四章城镇体系第二十六条城镇体系发展的基本方针及目标:以市域产业布局为依据,都市圈为核心,主要交通线为发展轴,逐步形成以重庆都市圈为中心,万州,涪陵,黔江等城市为地区中心的网络式城镇体系,建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重庆市域城镇体系.第二十七条根据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生产力布局,城镇布局和经济发展带主要沿以下六条轴线展开.(一)沿长江横贯重庆东西的长江发展轴.(二)沿成渝高速公路的西线发展轴.(三)沿嘉陵江,襄渝,遂渝,兰渝铁路,国道319线,212线组成的北线发展轴.(四)沿綦江河,渝黔铁路,三江-万盛-南川铁路,国道210线,川湘公路组成的南线发展轴.(五)沿乌江,渝怀铁路,国道319线组成的东南发展轴.(六)沿渝万高速干道,渝巫公路干线组成的东北发展轴.第二十八条根据市域城镇及其区域形态发展水平的差异,将市域规划为四个较大的区域形态:市域中心城市及其城镇密集区,万州城镇群,涪陵城镇群和黔江城镇群.(一)市域中心城市及其城镇密集区以特大城市重庆都市圈为中心城市的城镇密集区,包括永川,江津,合川,长寿,荣昌,五座中等城市,大足,铜梁,綦江等十几座小城市以及200多座小城镇所组成.城镇人口规模现状超过500万人,2020年城镇人口规模将达到1015万人.成为本市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经济开发强度相对较大的地区.(二)万州城镇群以万州城区为中心城市,包括开县,梁平,忠县,云阳等十多座小城市和200多座建制镇所组成的城镇群.城镇现状总人口150万人左右,2020年,城镇总人口规模将达到370万人左右.(三)涪陵城镇群以涪陵城区为中心城市,包括南川,武隆,垫江,丰都等几座中小城市及90多座建制镇所组成的城镇群.城镇现状总人口超过50万人,2020年,城镇总人口规模将达到170万人以上.(四)黔江城镇群以黔江县城为中心城市,包括石柱,彭水,酉阳和秀山等几座小城市和80多座建制镇所组成的城镇群.城镇现状总人口约25万人,2020年以后,城镇人口规模将达到100万人以上.第二十九条2020年市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将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这样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持续协调发展的结构体系.具体格局为:1个特大城市(都市圈500万人),2个大城市(万州,涪陵人口规模50万人以上),9个中等城市(20~30万人),33个小城市(5~20万人),192个小城镇(1~5万人)以及517个1万人以下的一般建制镇.第三十条市域城镇等级结构分为市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等五级结构.(一)市域中心城市:即重庆都市圈,由重庆主城和十一个外围组团构成,面积2500平方公里.(二)地区中心城市:万州,涪陵,黔江,合川,江津,永川,开县,长寿,南川等九座城市.地区中心城市是市域某一地区的中心和经济增长极,是对市域中心城市功能的补充和完善,是带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三)县域中心城:县城是都市圈城市功能向外廷伸的结合点,是县域城镇群的核心城市和重点发展地区,是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发展的依托,规划县域中心城22座.(四)中心镇:是县域城镇的次级中心,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现有基础条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规划了205个中心镇,到2020年,白沙,龙水,广顺,青杠发展为10万人规模,七屏,澄溪,高家,西沱,临江,水江,南溪,江口,龙潭发展规模为7万人,其余各镇规模均在5万人以下.(五)一般建制镇:是建制镇政府所在地,是城镇体系最基本的单元,兼有"亦城亦乡"的特点,是城乡经济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2020年,一般建制镇数量将达到517个,人口规模为1万人以内.第三十一条按照五个层次的城镇等级结构,分别确定各主要城镇的职能结构如下: (一)市域中心城市重庆城市规划区范围即都市圈范围,包括主城和外围组团,是重庆城市的本体,是全市城镇体系的核心部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工业基地,是重庆直辖市党政机关所在地和全市的交通,通信,文化,科教,金融,商贸中心.(二)地区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是全市城镇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1,万州:是重庆东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之一,长江三峡的门户和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服务基地,是以盐气化工为主导工业的沿江开放城市.2,涪陵:是重庆中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上游重要的枢纽港口之一,乌江流域的物资集散地,以发展食品,轻纺,机械为主的沿江开放城市.3,黔江:是重庆东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渝鄂湘黔四省边区的商贸重镇,以卷烟工业和旅游服务为主的城市.4,永川:位于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交通要道上,重庆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以加工工业为主导的工商业城市.5,江津:位于重庆长江上游,江津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机械加工,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城市.6,合川:位于重庆北部嘉陵江边,合川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渝北水电生产基地之一和水陆交通枢纽,以发展第三产业和轻纺工业为主的风景旅游城市.7,南川:南川市政治,经济,文化及信息中心,金佛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基地;发展以矿产,建材,轻化工及旅游业为主的新兴城市.8,开县:位于重庆市的东北部,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能源,食品,化工,建材,旅游为重点的综合性城市.9,长寿: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重庆重要的轻工,化工,建材为主的长江沿江开放城市.(三)县域中心城县域中心城是县(区)党政机关所在地,是发展县域经济和促进全县文教,科技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地.1,荣昌: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重庆市畜牧教育科研基地,以发展食品,轻纺,机械,建材工业为主的工贸城市.2,大足:全县政治,文化中心,以国家级石刻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山水城市.3,潼南: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发展食品加工,轻纺工业为主的城市.4,铜梁: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贸城市.5,璧山: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重庆西部的交通门户,发展机械,商贸为主的小城市.6,綦江: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重庆南部物资集散中心,以机械加工工业为主的商贸旅游城市.7,万盛:全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重庆市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以石林为主要内容的重庆南部旅游城市.8,双桥:以重型汽车工业为主的工业城镇.9,梁平: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食品,纺织等轻工业和商贸为主的小城市.10,忠县: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峡库区的风景旅游点,以发展轻纺,食品工业为主的旅游港口城市.11,云阳: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区域性物资集散地和三峡风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发展以食品,纺织,化工等为主的轻工业港口城市.12,奉节: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历史文化名城,以发展旅游业为主的,具有区域性物资集散功能的港口城市.13,巫山:长江三峡风景区中的重要旅游城市,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旅游港口城市.14,巫溪: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食品为主的三峡库区旅游城市.15,城口: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食品,轻纺工业为主的山区小城市.16,垫江: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以食品工业,丝绸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工贸型小城市.17,丰都: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特色的旅游为主的港口城市.18,武隆: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溶洞和高山草原为主要特色的旅游城市. 19,石柱: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农副产品加工为先导的生态型山水园林城市. 20,彭水: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以开发水电为主的重庆能源基地和商贸综合性城市.21,酉阳: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轻化工,制药及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城市.22,秀山: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庆东南部的重要门户和商贸集散地,是区域交通及商贸型城市.(四)县域中心镇是县域内区位优势较好,具有一定规模和现状基础,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这类城镇一般都可发展符合自身条件的特色经济,并逐步成为仅次于县城的次一级经济中心. (五)一般建制镇六百多个建制镇星罗棋布,遍布全市,成为联系城乡经济最直接的结合点.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的最基本的单元.第三十二条积极推进三峡库区移民和城镇搬迁工作,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促进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一)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淹没涉及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开县,万州的龙宝,天城,五桥,忠县,石柱,丰都,涪陵的李渡,枳城,武隆,长寿,渝北区,巴南区,原重庆市区,江津市共19个县区.直接淹没人口72.25万人,淹没耕地22.98万亩,淹没各类房屋2942.88m2.淹没工矿企业1387家.淹没涉及:城市2座:万州城区(龙宝,天城,五桥)(半淹);涪陵城区(枳城,李渡)(半淹).县城7座:巫山县城(全淹);奉节县城(全淹);云阳县城(全淹);开县县城(全淹);丰都县城(全淹);忠县县城(半淹);长寿县城(半淹).集镇104个:其中全淹66个,半淹38个.(二)考虑到人口自然增长,机械增长,农村随迁人口,搬迁占地人口等各种因素,重庆库区需安迁总人口103.63万,其中城市和县城需要迁57.65万人,集镇13.86万人;复建房屋3239.73万m2,其中城市和县城1828.16万m2,集镇489.68万m2;库区移民安置补偿静态总投资315.55亿元,其中城市补偿费41.88亿元,县城53.46亿元,集镇18.66亿元,工矿企业56.05亿元,公路,码头,通信等专业项目30.31亿元;在百万移民中,要求在2003年6月第一批机组发电前搬迁37.9万人,其余人口必须在2009年8月枢纽全部建成前搬迁完毕.(三)所有的城市,县城,集镇搬迁工作,必须按照批准的分县移民规划和城镇,集镇迁建详细规划,实行严格的规划管理,处理好安迁与发展的关系.既不盲目追求高标准,又要为城镇发展创造条件;城镇迁建,要以保护库区的生态环境为前提,注意环境保护,防止污染库区;厂矿企业迁建,要同技术改造,结构优化,产业移植,生产力布局调整相结合,不搞低水平的复建,在环境容量确实有限的地区,可异地移民;要十分重视城镇的防灾工作, 加强沿江库岸再造和危岩滑坡治理工程,增强抗洪和防止地质灾害的能力;城镇迁建,要同建设长江风光带的目标相结合,重视城镇风貌建设,使每个城镇各具个性,成为长江景区资源的组成部分,要加强对三峡库区文化抢救工作,对三峡淹没区的文物古迹要认真地进行挖掘,搬迁和保护.第五章都市圈用地布局第三十三条都市圈范围内的城市用地按其地理位置和结构形态的不同分为主城和外围组团.(一)主城的用地结构分为三片区,十二组团.嘉陵江以北为北部片区,包括大石坝,观音桥,唐家沱三个组团;长江以东为南部片区,包括弹子石,南坪,李家沱三个组团;嘉陵江以南,长江以西为西部片区,包括渝中,大杨石,大渡口,中梁山,沙坪坝,双碑六个组团.十二个组团继续保持"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组团与组团之间以河流,绿化和山体相分隔,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使每个组团内的工作,生活用地大体做到就地平衡,十二组团共同组成城市空间布局的有机整体.(二)主城是整个城市的主体,以渝中组团为市中心,分别在北部片区的观音桥(含新牌坊),南部片区的南坪,西部片区的沙坪坝和大杨石设立四个城市副中心,集中布置市一级的商贸,娱乐,办公,科技,文化,教育设施.每个组团应完善组团和社区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多级中心的结构体系.(三)外围组团十一个,包括铜锣山以东的鱼嘴,长生,界石,一品四个组团,中梁山以西的北碚,西永,白市驿,西彭四个组团,主城以北的两路,蔡家两个组团和主城以南的鱼洞组团,构成与主城密切联系的独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廷伸和发展.其中,北培组团,鱼洞组团,两路组团分别为北培区,巴南区,渝北区政府所在地,是都市圈中具有综合。
重庆主城九区城市建设适宜性分析

重庆主城九区城市建设适宜性研究GIS软件应用年级2014级专业:地理科学(师范)班级:地理科学2班姓名:艾鑫妍学号:2014051401057目录第一章研究区概况 (2)1.1研究区概况 (2)1.1.1自然 (2)1.1.2人文经济 (3)1.2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 (4)1.2.1研究思路 (4)1.2.2研究意义 (5)1.3技术路线 (5)第二章土地利用动态分析 (6)2.1技术流程 (6)2.2研究结果与分析 (7)2.2.1数量动态分析 (7)2.2.2空间动态分析 (8)第三章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11)3.1技术流程 (11)3.2研究结果与分析 (11)3.2.1自然因素 (11)3.2.2区位因素 (15)3.2.3 土地利用因素 (18)第四章建设用地的适宜性分析 (19)4.1技术流程 (19)4.2研究结果与分析 (20)第五章结论 (22)参考文献 (22)第一章研究区概况1.1研究区概况1.1.1自然1.1.1.1地质环境重庆都市区属华蓥山穹褶束,主要构造由一系列北东至北北走向,近于平行的不对称线性褶皱组成,形成一个向北北东收敛,向西南敞开,微向东南弯突的“帚状褶皱束”。
背斜狭窄紧密,呈长条梳状或箱状。
自西向东分布有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龙王洞、铜锣峡、明月峡、南温泉等背斜。
向斜宽敞开阔,与诸背斜共同组成隔挡式构造。
背斜轴部一般为三叠系地层,仅观音峡背斜和明月峡背斜北部高点零星出露二叠系茅口组和龙潭组。
轴部地层由北向南渐新,相应的构造高点的高程也由北向南降低。
向斜轴部多为中侏罗纪上沙溪庙组,低点均为于本区南部,出露上侏罗统遂宁组,蓬莱镇组。
1.1.1.2地貌环境重庆都市区的地貌类型有平坝、台地、丘陵和山地。
本区中山面积72.31 km ²,占幅员面积的1.32%,中山主要分布在本区西北部的华蓥山地区。
本区低山面积2176.81 km ²,占总面积的39.77%,是重庆都市区的主要地貌类型。
基于GIS的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综合分析

基于GIS的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综合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对于城市规划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重庆市作为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其建设用地的变化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一、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的背景重庆市地处长江上游,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国家中心城市和副省级城市。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庆市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化进程得到了快速发展。
建设用地的变化对于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的扩张和更新改造是常见的现象,这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GIS技术在建设用地变化分析中的应用GIS技术是一种集地理信息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于一体的技术体系,可以对空间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应用。
在建设用地变化分析中,GIS技术可以通过对建设用地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实现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动态监测和变化趋势的研究。
1.建设用地数据的采集和整理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和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可以获取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信息数据,包括建筑物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GIS技术进行整理和分析,构建建设用地数据库。
2.建设用地变化的监测和分析3.建设用地变化的空间模拟和规划GIS技术可以对建设用地的空间模拟和规划进行研究。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GIS技术对建设用地的扩张趋势和空间布局进行模拟和分析,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利用GIS技术进行建设用地变化分析时,可以对重庆市建设用地的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1.建设用地的扩张情况通过对历年建设用地数据的比对和分析,可以发现重庆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情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主要集中在城市郊区和新兴城镇地区。
建设用地的扩张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带来了重要影响。
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城市规划——以重庆为例

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城市规划——以重庆为例一、引言自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城市规划领域,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加科学、高效地进行规划,同时还可以加快城市建设进程,提高城市品质和居住质量。
以重庆市为例,本文将说明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城市规划优化,为城市科学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
二、重庆的城市规划现状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中国内地第四大城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重庆的城市规划也在不断升级。
目前,重庆的城市规划面积约为1.5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山区为主的城市。
但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建设的速度相对较快,城市规划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因此,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1. 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包括道路交通、公共交通、新能源交通、智能交通等多个方面。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交通流量、交通拥堵情况、交通事故率等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从而把握全城交通规划的现状和趋势,为交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城市的人口、产业、经济增长率等数据进行分析,为城市规划提供合理的参考,使其更加符合城市的实际需求。
3. 环境规划城市规划中的环境规划,是为了解决城市的环境问题,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
而大数据技术可以收集和分析城市的能源消耗、废气排放、水利系统运行等数据,为城市的环境规划提供了科学的支持。
4. 安全规划城市安全一直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人脸识别、自动化控制等技术采集大量安全性的数据,同时结合地图等工具对城市的安全概况进行分析,为城市安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四大城市功能分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加快步伐,居民生活水
平得到显着提高,但人口不断的增加,造成人口密度过大,城市中心高楼林立,
城市道路狭窄,私家车的不断增多,造成交通拥挤,城市中心地区商业建筑设施
过多,绿地面积过少,给人们休憩带来不便。重庆城市规划决定着未来重庆的发
展,重庆的交通、经济、文化、政治功能在传统的城市中心已经形成,但集居住、
工作、休憩、交通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在传统的城市中心并未形成。本文结合重
庆市现状,通过对重庆市的居住、休憩、工作、交通四大城市功能所存在的问题
进行调查,以实际案例分析说明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看
法。
关键词 居住 工作 休憩 交通
近几年,重庆市坚持建设五个重庆的理念推进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城市品质和形象得到极大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大幅改善,但还存在诸多
问题,切实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管理,为市民营造一个舒适、安全、卫生、
文明的宜居城市环境。下面我就结合《雅典宪章》对居住、工作、休憩、交通四
大城市功能进行简单分析。
一、首先说下居住,居住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密度过大,缺乏敞地及绿化;
太近工业区,生活环境不卫生;房屋沿街建造影响居住安静,噪声干扰;公共服
务设施太少而且分布不合理。因而建议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
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重庆市拥有三千万人口,人口密度大,必须在城市中心修建大量商业住房,
方便人们的生活出行,而大多数商业住房都是沿街修建,住房旁边就是公路,对
于车流量巨大的重庆市,显然给居民带来了极大的噪音干扰,尾气的排放对于居
住环境是个极大的影响。许多工业厂房位于市中心,居民住房接近工业区,这对
于市民来说是严重影响居住环境的,就以以前的重钢来说,位于市中心,工业排
污给居民带来极大不便;位于九龙坡区的电厂,工业生产使得周围居民不敢开窗
户。城市中心,用于商业运作的设施太多,而有利于居民的公共设施就显得太少,
当然有些地方还是专门建有许多公共设施,但大多数地段是没有的,如此的分布
不均,也紧紧是服务于一小部分人,对于三千万人口的重庆来说还差得太远。
我认为应该把工业区搬离市中心,迁于郊区,郊区生活的人口比较市中心人
口来说就少很多,能解决大多数人受污染问题。居民住房修建应尽量远离公路。
二、 其次说下工作,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工作地点在城市中无计划地布置,
与居住区距离过远,使得上下班交通拥挤。
现在许多人的居住地和工作地都距离很远,有的会花上一小时或以上的乘车
时间,比如有的家住在南岸区,而家人工作地方在九龙坡区,早上开车去上班也
许不会遇到堵车现象,但是一旦遇到堵车,就意味着迟到。但是到了下班时间,
车流量巨大,经常出现堵车现象,也许花上一小时才能到家,有的还要绕道去接
孩子放学,会花上更多的时间才能到家。而人遇到堵车,显然就很影响心情,容
易烦躁,有害身心,时间和经济都受损失。
因此建议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
三、 再说下休憩,休憩的主要问题是:大城市缺乏敞地。城市绿地面积少,
而且位置不合理,无益于市区居住条件的改善。
重庆市中心用地大多用于商业规划,且人口密度高,难得拆出一小块空地用
于绿化,现在绿化带只有公园和某些小区能看到,而对于高楼林立,人口集中的
市中心来说真是难得一见。
因此建议新建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物拆除后应辟为绿地,
要降低旧区得人口密度,在市郊要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
四、 最后说下交通,城市道路完全是旧时代留下来的,宽度不够,交叉口
过多,未能按功能进行分类。办公楼,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设施过分集中在城市
中心地区,也是造成市中心交通过分拥挤的重要原因。
重庆的人口多,随着生活的提高,拥有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车流量更
大,就拿沙坪坝来说,进沙坪坝容易,出去就难了,沙坪坝的道路狭窄,双向四
车道无法满足日益膨胀的交通,而且交叉口多,不利于车辆的通行和并道。沙坪
坝学校多,一到周末接学生的车辆就多,也使得交通拥挤不堪。本就狭小的车道,
有时候还要通过体积庞大的运输车,而这些车速度慢,不好转向,严重影响交通
便利。而且道路两旁多是居民住房或商业大楼和娱乐设施,本就狭窄的人行道也
无法满足道路的扩宽。
因此我建议应自觉减少私家车的出行,减少车流量,道路要进行功能分类,
车辆的行驶速度是道路功能分类的依据。
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引起。城市应按全
是人民的意志进行规划,要有区域规划为依据。城市按居住、工作、休憩进行分
区及平衡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居住为城市主要因素,要多从居住者的
要求出发。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的科学,不仅是长宽两方向,应考虑立体空
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