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相乳液聚合法分析

合集下载

反相乳液聚合综述报告1

反相乳液聚合综述报告1

反相乳液聚合综述报告102074123王胜2012.6.51.反相乳液聚合的历史自1962年Vanderhoff等以有机溶剂为介质,首次进行水溶性单体的反相乳液聚合以来,作为生产高聚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反相乳液聚合发展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

反相乳液聚合是以非极性液体(如烃类溶剂等)为连续相,聚合单体溶于水,然后借助乳化剂分散于油相中,形成“油包水”(W/0)型乳液而进行的聚合,具有反应易于散热、聚合速率高、能得到高分子量聚合物等优点,用途广泛。

尤其是水溶性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被广泛用于纺织、石油、造纸、涂料和医药等领域。

2.反相乳液聚合机理反相乳液聚合可采用油溶性或水溶性引发剂,形成反相聚合物胶乳。

由于体系与常规乳液聚合形成镜式对照,故称为反相乳液聚合。

反相乳液聚合体系主要包括:水溶性单体、引发剂、乳化剂、水以及有机溶剂。

对于一般的反相乳液聚合,其聚合机理可分为4个阶段:分散阶段、阶段Ⅰ(乳胶粒生成阶段)、阶段Ⅱ乳胶粒长大阶段)和阶段Ⅲ(聚合反应完成阶段)。

2.1 分散阶段在乳化体系中,开始加入的乳化剂以单分子形式溶解在水中,称为真溶液,当乳化剂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CMC)时,再加入的乳化剂就开始以胶柬形式出现。

每个胶束大约由5O~200个乳化剂分子组成,尺寸约为10 rim。

由于胶束的增溶作用,还会将一部分溶解在水中的单体由水相吸收到胶束中来,形成所谓的增溶胶束。

宏观上看,稳定状态时,单分子乳化剂浓度和胶束乳化剂浓度均为定值。

但微观上看,单分子乳化剂和胶束乳化剂之间建立了动态平衡。

向体系中加入单体后,在搅拌作用下,单体分散成珠滴。

部分乳化剂被吸附在单体珠滴表面上,形成单分子层,乳化剂的亲水端指向水相,而亲油端则指向单体珠滴中心,以使其稳定地悬浮在水相中。

在分散过程中,适度的搅拌很重要,若无搅拌或搅拌强度不够,小的单体珠滴倾向于聚结成大的珠滴,甚至分层。

2.2 阶段Ⅰ(乳胶粒生成阶段)引发剂加入到体系中后,在水相中开始分散出自由基。

反相乳液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其在油田上的渗透

反相乳液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其在油田上的渗透
反相乳液聚合属于乳液聚合方法中比较特殊的一项,和传统的乳液聚合恰恰相反,反相乳液聚合是以非极性溶液和单体水溶液为油相和水相,同时借助乳化剂将水箱在油箱中分解,形成油包水的乳液,并进行聚合。经过相关研究学者发现反相乳液聚合固形物的含量高,聚合速度非常快,加入乳化剂或是一些调节体系的物质之后可以让体系转变为水包油,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聚合物的溶解性进行改善。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更加便捷,同时也省去了一些处理不变的地方。除去油相水相和选用的活性剂之外,反相乳液聚合以及乳液聚合在动力学上存在着一定差异。
反相乳液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其在油田上的渗透
摘要:本文对反相乳液聚合法的主要特点,以及反相乳液聚丙烯酰胺的制备因素进行分析,同时针对油田中反相乳液聚丙烯酰胺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对油田使用反相乳液聚丙烯酰胺的未来发展前景,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聚丙烯酰胺属于水溶性聚合物,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水溶性高分子品种,因为聚丙烯酰胺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质,因此在国内外的合成技术也逐渐成熟,在油田调剖堵水以及原油采收率的提升上,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3.油田中反相乳液聚丙烯酰胺的应用
当下反相乳液聚丙烯酰胺在油田中可以作为吸油剂,钻井液调整剂和堵水调剖剂进行应用。反相乳液聚丙烯酰胺属于采用中非常重要的去油剂,因为聚丙烯酰胺水溶液的粘度非常大,因此聚乙烯酰胺可以对其粘弹性进行改善,从而在地层中扩大其体积,最终促使原油采收率提升。现阶段在油田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水溶液聚合法制备出的粉剂聚丙烯酰胺,粉剂聚丙烯酰胺内部存在的溶解速度较慢。因此聚丙烯酰胺反相乳液体系能够更好地作为深部调节剂在广泛应用,研究人员使用聚丙烯酰胺反相乳液,在某油田开展了先行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也提升了钻油井的产油量。反相乳液聚丙烯酰胺作为钻井液调整剂,主要作用是为了对钻井液的流变性进行调节,并且润滑钻头。研究人员使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超支化共聚物,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不论是在淡水咸水以及饱和咸水即将中,都能对滤失量进行降低,抗高温,抗盐以及抗金属离子的能力都非常强,还能更好的对其进行润滑。为了对钻井业的意志性问题进行解决,研究人员使用反相溶液聚合方法制备出了高分子抑制剂,在某油田实行了现场应用,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抑制剂能够对钻井液的抑制性进行显著提升,并且能更好的抗盐污染进一步提升钻井的速度以及稳定性,并且可以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使用高盐的钻井液。

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钠_杨玉峰

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钠_杨玉峰

第16卷 第2期化 学 研 究V o.l 16 N o .22005年6月CHE M I CAL RESEARC H Jun .2005收稿日期:2005-03-11.基金项目:河南省科委基金资助项目(984071300).作者简介:杨玉峰(1963-),男,副教授,从事有机合成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钠杨玉峰(河南教育学院化学系,河南郑州450003)摘 要:以丙烯酰氧基Span -80为乳化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了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钠.研究了乳化剂和中和度对聚合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以及(NH 4)2S 2O 8 甲基丙烯酸 N 、N 二甲氨基乙酯(DM AE M A ) N a HSO 3引发剂和单体浓度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实验条件:中和度为90%;乳化剂用量为3%(油相);引发剂占单体的质量分数分别为(NH 4)2S 2O 80.06%、D M AE M A 0.04%、N a HSO 30.02%;单体在水相的质量分数为40%(水相).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合成聚合物分子量超过2.6 107,且溶解性能优于溶液聚合所得产品.关键词:聚丙烯酸钠;反相乳液聚合;丙烯酰氧基Span -80中图分类号:O 6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011(2005)02-0063-03Synthesis ofH igh M olecularW eight Sodi u m Polyacryl ate byI nverse Emulsion Poly m erizati onYANG Yu -feng(De part m e n t of Che m ist ry,H enan Institute of Edu c a tion,Zhengzhou 450003,H enan,Ch i na )Abstract :H i g h mo lecular w e i g ht sodium po lyacry late w as synthesized by i n verse e mu lsi o n po l y m eriza -ti o n w ith acryloy l Span -80as e m u lsifying agen.t The e ffect of e m u lsify i n g agent and neutralisation leve l on the stability of t h e po l y m eric syste m w as i n vestigated .The effect o f initiator dosage and m ono m er concentration on the perfor m ance o f the productsw ere also st u died .It is shown t h at the opti m a l exper-i m ental cond itions are neutralisation level 90%,e m ulsify i n g agent usage leve l3%(oil syste m );i n iti a -tor concentrati o n (NH 4)2S 2O 80.06%,N a H SO 30.04%,DMAE MA 0.02%(m ono m er w eight);m ono m er concentration ,40%(w ater syste m ),respecti v e l y .The m o lecular w eight o f the synthesized titl e product at the opti m al experi m en tal cond itions is grea ter than 2.6 107.The so l u bility of t h e pr oduct is better than that synthesized by conven ti o na l so l u ti o n po l y m erizati o n.Keywords :sodi u m po l y acr y late ;i n verse e m ulsion po ly m erizati o n ;acryloyl Span-80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钠(P N a AA )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发的丙烯酸钠化工产品之一,分子量的范围在106~107之间,结构为聚阴离子型电解质.通过聚阴离子间的架桥,使悬浮粒子相互凝聚成团,加速悬浮粒子沉降.应用其絮凝沉降作用,在食品添加剂、铝红泥的絮凝、动植物蛋白废水、生活用水、氯碱工业、盐水精制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1-2].目前该产品国内工业生产广泛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其缺点是产品溶解性差,传热困难,过程易发生交联,有爆聚现象.也有人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合成高分子聚丙烯酸钠[3],但由于需要大量的表面活性剂和助剂,使生产成本太高,故难以工业化生产.作者以丙烯酰氧基Span -80为乳化剂,在反相乳液下制备水溶性高分子聚丙烯酸钠,探讨了乳化体系、中和度对聚合过程稳定性的影响及引发体系、单体的浓度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1 实验部分1.1 原料及试剂丙烯酸(AA),工业级,北京东方化工厂,使用时经结晶法纯化处理;120#溶剂油,工业级,经活性炭吸附64化 学 研 究2005年处理;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氢氧化钠,丙烯酰胺,醋酸钠,甲醇,均为分析纯;甲基丙烯酸 N、N 二甲氨基乙酯(DMAE MA),化学纯;丙烯酰氧基Span-80(自制)[4].1.2 合成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滴液漏斗、通气管的四颈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溶剂油,丙烯酰氧基Span-80,搅拌溶解均匀,并通氮驱氧;在另一烧杯中加入丙烯酸,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后,加入丙烯酰胺,乙酸钠为水相;在高速搅拌下,滴加水相,进行乳化,通N2驱氧后加入氧化 还原引发剂,在45 下恒温4h,用甲醇沉淀、抽滤、真空干燥得产品.1.3 分析测试1.3.1 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采用乌氏粘度计法[5],在30 ,2m ol/L Na OH溶液中测定聚丙烯酸钠特性粘度[ ],并以下式计算分子量.M=94 0.43[ ]/3.38 10-3.1.3.2 溶解性能测定取聚丙烯酸钠样品0.3g,加入100g去离子水,在45 下搅拌溶解,记录完全溶解时间.2 结果与讨论2.1 乳化剂用量对聚合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乳化剂用量对体系稳定性的影响见表1.实验中单体总质量为40g(含丙烯酰胺5g),C H3COON a,1.52 %(占单体的质量分数,以下同);DMAE MA为0.04%;Na H SO3为0.02%;中和度为40%;油相/水相= 1.25(质量比);45 ;聚合4h.以下实验条件均同.从表1可以看出,表面活性剂占油相重量的2%以下时,浓度太低,形不成稳定的乳液;浓度太高,将对聚合物的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本实验选用乳化剂的浓度为3%,即可形成较为稳定的聚合体系.2.2 中和度对聚合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丙烯酸单体的溶液显酸性,在酸性条件下,丙烯酸的聚合速度快,易发生爆聚.因此,丙烯酸在聚合前,常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部分中和,中和度对聚合体系稳定性的影响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中和度小于70%易产生爆聚结块.中和度达到90%时,已接近等当点,仅有少量的游离的丙烯酸,因而反应可以平稳进行;当中和度超过90%时,单体的离子化程度高,分子间的排斥力大,将导致聚合物分子量下降.故本实验条件下,最佳中和度为90%.表1 丙烯酰氧基Span-80用量对体系稳定性的影响T ab l e1 E ffect o f concen trati on of acry l oy l Span-80on the stab ili ty o f the po l ym er i za ti on syste m添加量(w%油相)实验现象1团聚1.5团聚2有一定量的粘壁3体系稳定均匀表2 中和度对聚合稳定性的影响T ab l e2 E ffect o f neutralizati on degree on the stability o ft he po ly m er izati on中和度(%)体系的稳定性50爆聚、结块60爆聚、结块70少量结块90反应平稳100反应平稳2.3 引发体系的选择及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过硫酸铵是一种水溶性引发剂,单独使用时,引发温度较高,通常在70~80 .在如此高的温度下,很难获得高分子量的聚合物.以三级脂肪胺[6]或亚硫酸氢钠作还原剂,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可以大大降低引发温度,使聚合反应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一般在30~40 温度下即可.单独以过硫酸铵 亚硫酸氢钠作引发体系,诱导期短,分解速度快,开始时自由基就多,聚合反应速度过快,不利于高聚物的生成;单独以(NH4)2S2O8 DMAE MA作引发体系,诱导期长,有少量的交联反应发生,产物中有极少量不溶凝胶.若把二者结合起来,前期N a H SO3起作用较大,后期D MAE MA起作用较大,两者协同作用,克服了各自的缺点,起到了互补的作用,使整个聚合过程能平稳进行,得到高分子量的聚合物.故本研究选用(NH4)2S2O8 D MAE MA N a H SO3三元引发体系.引发剂的用量对产品的分子量的高低影响很大.浓度太低,引发剂分解的活性中心第2期杨玉峰: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钠65少,不足以引发聚合反应;浓度太高,产生的自由基多,分子量亦偏低.作者考察了(NH4)2S2O8的浓度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如图1).图1表明(NH4)2S2O8在小于0.05%时随着浓度增加,聚合物的分子量增大;当超过0.07%时,继续增加,分子量反而降低,最佳的引发剂浓度在0.06%左右.2.4 单体浓度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单体浓度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如图2.随着单体浓度的升高,不仅聚合反应速度加快,且分子量亦升高,这是因为引发剂产生的自由基在单体浓度高时,易进行链增长反应,因而易形成高分子聚合物;单体浓度小,单体分子与引发剂分解产生的自由基碰撞机会少,不易引发聚合反应.在本实验条件下,单体浓度小于15%,一般聚合反应进行不完全.若单体浓度大于40%,一是受丙烯酸钠的溶解度限制;二是聚合反应速度太快,易爆聚.故选择单体浓度为40%.图1 (NH4)2S2O8用量对产品分子量的影响F i g.1 E ffec t of(NH4)2S2O8concentration onm o l ecular w e i ght图2 单体浓度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F i g.2 E ffec t of mono m er concentrati on onm o l ecular we i ght表4 PN a AA溶解性能比较T ab l e4 Comparison of t he so lub ility o f PN a AA样品溶解时间/m i n分子量(107)产地1#400.12辽宁2#362.1进口3#303河南4#252.7自制2.5 产品溶解性能比较聚丙烯酸钠的水溶性不仅与分子量有关,更与合成的条件有关.不同厂家生产的PN a AA溶解性能见表4.其中1#、3#产品均为水溶液聚合法所得,4#为反相乳液法所得.从表4可以看出,本实验自制4#样品,溶解速度优于另外三个样品,且分子量高于1#、2#与3#相当.这是由于4#自制样品采用反相乳液聚合体系,产品颗粒细小,无交联产物.故溶解性好.结论:(1)以反应型单体乳化剂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少,体系稳定,反应平稳,产物的溶解性好等优点.(2)采用三元引发体系,(NH4)2S2O8 DMAE MA N a H SO3较佳的用量分别为0.06%、0.04%和0.02%;中和度为90%;单体浓度40%;本实验条件下合成的聚合物分子量超过2.6 107.参考文献:[1]余学军,徐丹.速溶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钠的合成[J].化学世界,1999,40(6):310-311.[2]韩慧芳,崔英德.聚丙烯酸钠的合成及应用[J].日用化学工业,2003,33(1):36-38.[3]徐相凌,殷亚东.微乳液聚合研究进展[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20(3):478-479.[4]叶志文,迟波.丙烯酰氧基Span-80的合成及在乳化炸药中的应用[J].爆破器材,2004,33(1):20-22.[5]大森英三.丙烯酸酯及其聚合物 [M].朱传棨译.北京:科学工业出版社.1987.85.[6]张贞浴,潘桂兰.过硫酸盐 含叔胺单体 亚硫酸氢钠,复合引发体系引发丙烯酰胺聚合动力学的研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7,14(1):103-104.。

油溶性引发剂引发反相乳液聚合制备P_DMDAAC_AM_及其性能

油溶性引发剂引发反相乳液聚合制备P_DMDAAC_AM_及其性能

2 0 0 5年8 月 F I NE C H E M I CAL S A ug. 2 0 0 5水处理技术与环境保护油溶性引发剂引发反相乳液聚合制备3P( DMDAAC - A M )及其性能环,张跃军3王新龙,周(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摘要:用油溶性的引发剂引发,通过反相乳液聚合制备了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 )- 丙烯酰胺(AM )共聚物P (DMDAAC - AM ) ( P DA ),聚合反应中V (水) ∶V (油) = 1 ∶112, w (单体) = 33 % , n (DMDAAC) ∶n (AM ) =1 ∶9。

研究了不同引发剂用量对聚合动力学的影响。

结果表明:引发剂最佳加入量为m (引发剂) ∶m (单体) = 015∶100。

探讨了PDA 在纯水中的黏度特性,所制备的PDA 呈典型的高分子电解质特性,稀溶液的比浓黏度随质量浓度变稀而增大。

对PDA 的应用性能也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酰胺;反相乳液聚合;黏度;电解质中图分类号: TQ314. 2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5214 ( 2005 ) 08 - 0604 - 03Prepa r a t i on of P( DM D AAC - A M ) by I n ver s e E m u l s i on Po l y m er iza t i on w ith O il2so l ub l e I n it i a tor an d Its Proper t i e s in D ilu t e So l u t i onWAN G X i n2l o ng, Z HOU H u an, ZHAN G Yue2j un3( S choo l of Che m ica l Eng i neering, N an jing U n iversity of S c ience & Techno logy, N an j ing 210094, J iangsu, Ch ina)A b s tra c t: P ( DMDAA C - AM ) ( PDA ) wa s p rep a r ed fr om d i m e t hyl d i a ll yammon i um ch l o r i de(DMDAAC ) and ac ryl am i de ( AM ) by i nve rse em u lsi o n po l ym e riz a ti o n w ith o il2so l ub l e i n iti a t o r. T he p r oce ss p a ram e te rs we re gi ven a s vo l um e ra ti o of wa te r t o o il = 1 ∶112 , monom e r m a s s r a t i o w (monom e rs) = 3313 % and mo l e ra ti o n (DMDAA C ) ∶n (AM ) = 1 ∶9. Effec t of amoun t of i n iti a t o r on k i ne t i c s of the po l ym e r iza t i o n wa s stud i ed. The re s u l t showed tha t good P DA cou l d be p rep a red w ith 015 p a rt i n iti a t o r p e r hund red p a rts of monom e r i n we igh t.The visco sity cha rac te risti c s of PDA i n wa t e r w e r ei nve s ti ga t ed. The reduced visco s ity i nc rea s ed a s the m a s s concen t ra t i o n of PDA so l u t i o n dec rea s ed.P r e li m i na ry i nve s ti ga t i o n on the app li ca t i o n of PDA wa s a l so p e r f o r m e d.Key word s: d i m e t hyl d i a ll yammon i um ch l o r i de; ac ryl am i de; i nve r se em u lsi o n po l ym e r iz a t i o n;visco s ity; e l ec t r o l yteFoun da t i on item :N a t i o na l key techno l o gi e s R & D p r ogramm e of Ch i na ( 2003 BA 327C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因相对分子质量大、有多个官能团、投药量少,絮凝性、过滤性和脱水性好而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反相乳液法制备淀粉基微球及其表征

反相乳液法制备淀粉基微球及其表征

引言:
淀粉基微球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
制备淀粉基微球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反相乳液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反相乳液法制备淀粉基微球的过程及其表征方法。

正文:
一、反相乳液法制备淀粉基微球
反相乳液法是一种将水相液滴包覆在油相中的方法,通过控制反相乳
液的形成和稳定,可以制备出具有不同形态和大小的微球。

反相乳液
法制备淀粉基微球的步骤如下:
1. 溶液制备:将淀粉、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钾、十二烷基
苯磺酸钠等物质按一定比例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制备出淀粉基溶液。

2. 反相乳液制备:将淀粉基溶液滴入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油相中,通过
机械搅拌或超声波处理,使淀粉基溶液形成微小液滴,然后在油相中
形成反相乳液。

3. 固化处理:将反相乳液中的淀粉基液滴通过加热或添加交联剂等方
法进行固化处理,形成淀粉基微球。

二、淀粉基微球的表征
淀粉基微球的表征主要包括形态、粒径、表面性质等方面。

1. 形态表征: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淀粉基微球的形态,可以了
解微球的形状、表面形貌等信息。

2. 粒径表征:通过粒度分析仪等仪器测定淀粉基微球的粒径分布,可
以了解微球的大小分布情况。

3. 表面性质表征:通过测定淀粉基微球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等参数,可以了解微球的表面性质和孔隙结构。

结论:
反相乳液法是一种制备淀粉基微球的有效方法,通过对微球的形态、
粒径、表面性质等方面进行表征,可以了解微球的性质和应用前景。

淀粉基微球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药物缓释、食品添加剂等
领域。

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磁性铁氧化物复合纳米粒子

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磁性铁氧化物复合纳米粒子

外 , 用 天 然 聚 合 物 和 蛋 白 质 作 为 原 料 , 行 了 各 种 创 造 性 方 法 的 研 究 。在 这 个 领 域 , h t r e等 人 报 使 进 C at j ee 道 了 各 种 有 趣 的 论 文 , 交 联 蛋 白质 磁 性 微 球 和 它 们 从 血 液 中 分 离 红 血 球 的 应 用 。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以 上 报 如
道 的磁 性 聚 合 物 粒 子 都 是 亚 微 米 粒 度 ( 常 大 于 5 O t) 粒 子 , 少 有 关 于 更 小 尺 寸 的 亲 水 性 磁 性 聚 合 通 0n 的 o 很 物粒 子 的文章 。
本 文 的 目的 是 通 过 共 沉 淀 和 反 相 乳 液 聚 合 两 种 方 法 , 备 出具 有 较 强 磁 性 的 铁 氧 化 物 复 合 纳 米 粒 子 , 制 并 对 所 获 得 的 磁 性 复 合 纳 米 粒 子 进 行 表 征 。 用 这 个 方 法 制 备 的 磁 性 复 合 纳 米 粒 子 可 应 用 于 药 物 传 送 等 相
关领域 。
1 实验 部分
1 1实 验 材 料 .
丙 烯 酰 胺 ( M ) AR, 津 市 福 晨 化 学 试 剂 厂 ); 联 剂 N, 亚 甲 基 双 丙 烯 酰 胺 ( A)( P, 安 恒 A ( 天 交 N一 MB C 固 业 精 细 化 工 有 限 公 司 ); e 1 ・ H2 ( F C 2 4 0 AR, 津 市 福 晨 化 学 试 剂 厂 ) F C1 ・ H2 AR, 津 市 华 东 试 天 和 e 3 6 0( 天 剂 厂 ) 甲苯 ( ; AR, 京 化 工 厂 ); 水 山 梨 醇 单 油 酸 酯 ( p n 0) C 天 津 市 光 复 精 细 化 工 研 究 所 ); 氧 北 失 S a 8 ( P, 聚 乙烯 壬 酚 醚 ( 1 ( OP 0) CP, 津 市 光 复 精 细 化 工 研 究 所 ) 柠 檬 酸 钠 ( 天 ; AR, 京 化 工 厂 ); 硫 酸 钾 ( S) 北 过 KP ( AR, 京 化 工 厂 ); 水 ( 度 为 2 % ~2 % ) AR, 京 化 T 厂 ); 溶 液 均 以蒸 馏 水 按 常 法 配 制 。 北 氨 浓 5 8 ( 北 水

EHP引发AMDMMC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研究

EHP引发AMDMMC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研究

Vol.162003年3月功 能 高 分 子 学 报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No.1Mar.2003EHP 引发AM/DMMC 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研究Ξ罗青枝ΞΞ, 王德松, 朱学旺, 李发堂, 李雪艳, 安 静(河北科技大学理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8)摘要: 以油酸失水山梨醇酯Span 80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 210为乳化剂,白油为连续介质,过氧化二碳酸(2-乙基己酯)(EHP )为引发剂,进行丙烯酰胺/(2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AM/DMMC )反相微乳液共聚合反应。

研究了w M =0.25~0.50范围内单体总浓度[M ]、引发剂浓度[I ]、乳化剂浓度[E]对聚合速率R p 和共聚物分子量M v 的影响,得到R p ∝[M ]2.47[I]0.76[E]0.19,M v ∝[M ]2.05[I]-0.37[E]-0.47。

测定了AM/DMMC 反相微乳液共聚合中单体的竞聚率,得到r AM =0.44,r DMMC =1.31。

关键词: 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聚合速率;分子量;竞聚率中图分类号: O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357(2003)01-0073-04具有阳离子功能基团的(2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MC )与丙烯酰胺(AM )共聚,可以赋予聚丙烯酰胺(PAM )许多独特的性质,使其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脱色工艺、石油开采、纺织印染等众多领域[1,2]。

由于反相微乳液聚合具有微胶乳粒子细小均匀、产物分子量高且分布均一等特点,因此国内外许多科学家开展了AM/DMMC 反相微乳液共聚合研究[3-5],但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较低浓度范围内(w M <0.20)的聚合动力学,而对较高单体浓度范围内(w M =0.25~0.50)的AM/DMMC 反相微乳液共聚合研究几乎没有涉及[6]。

本文以油酸失水山梨醇酯(Span 80)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 210)为乳化剂,白油为连续介质,油溶性的过氧化二碳酸(22乙基己酯)(EHP )为引发剂,研究较高单体质量分数范围内(w M =0.25~0.50)AM/DMMC 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竞聚率、聚合速率和共聚物分子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超高分子质量聚丙烯酰胺

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超高分子质量聚丙烯酰胺

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超高分子质量聚丙烯酰胺武世新;杨红丽【期刊名称】《化学与生物工程》【年(卷),期】2011(28)9【摘要】The 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acrylamide was prepared by invers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method. The optimum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obtained by orthogonal experiment as follows:reaction time was 30 ℃,mass ratio of initiator to monomers was 0. 15%,reaction time was 4 h,and volume ratio of oil to water was 1:1. Furthurmore, volume ratio of oil to water and initiator dosage were optimized through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The polyacrylamide with average relative molecular weight of 1. 79 X 106 was prepared when the monomer content was 15 % , the volume ratio of oil to water was 1. 2 :1,and the mass ratio of initiator to monomers was 0. 13%.%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酰胺,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合成反应条件如下:反应温度为30℃、油水体积比为1∶1、引发剂加量为单体总质量的0.15%、反应时间为4h.进一步通过单因素实验对油水体积比和引发剂加量进行优化,在单体含量为15%、油水体积比为1.2∶1、引发剂加量为0.13%时,制得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达1.79×106的聚丙烯酰胺.【总页数】3页(P54-56)【作者】武世新;杨红丽【作者单位】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26.4【相关文献】1.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丙烯酰胺合成参数的确定 [J], 匡洞庭;刘立新;姜涛;张宝库;刘广舜2.复合引发体系合成超高相对分子质量水解聚丙烯酰胺 [J], 秦雪峰;孙俊全3.复合引发体系合成超高相对分子质量水解聚丙烯酰胺的研究 [J], 秦雪峰;孙俊全4.新型超高相对分子质量两性聚丙烯酰胺的合成 [J], 王丽英;张旭;孙俊民;张永锋;曹珍珠5.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丙烯酰胺的研究 [J], 李小兰;王久芬;陈孝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原理介绍:
1、概要: a、定义:体系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并借助于机械搅拌,使单体在连续相中分散 成乳状液,由引发剂引发而进行的聚合反应。 b、组成:单体(油溶性)、分散介质(水)、引发剂(水溶性)、乳化剂。

2、乳液聚合的优缺点 a、优点:作分散介质,传热控温容易; 可在低温下聚合; 反应速率快,分子量高; 反相乳液聚合中,油相(连续相)可重 复使用); 可直接得到聚合物乳胶。 b、缺点:要得到固体聚合物,后处理麻烦(油水相难分离); 难以除尽乳化剂残留物; 成本较高。

5、乳化剂和乳化作用
使互不相溶的两物质(水与油)转变成相当稳定而难以分 层的乳液。 1)当乳化剂的浓度很低时,乳化剂以分子状态真溶于水 中,亲水基伸向水层,疏水基伸向空气层,水表面张力急 剧下降。 2)当乳化剂浓度达到一定值时,表面张力的下降趋向平 缓。 3)乳化剂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CMC)后还不很高时, 胶束较小。 4)乳化剂浓度较大时,胶束呈棒状,胶束中乳化剂的分 子的疏水基伸向胶束内部,亲水基伸向水层。
材料•制备方法
反相乳液聚合法
XXX 5. 21. 2014
2018/9/18
乳液聚合法
背景
原理
应用及展 望
文献陈述

一、背景知识
乳液聚合是制备聚合物的一种重要技术,最早的关于乳液聚合方法的报道出 现于1932年。其后 ,在经历了1930~1950年的初步发展之后,才成为目前在 聚合物制备中举足轻重的工业方法。 乳液聚合是高分子合成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合成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 法,它以水作溶剂,对环境十分有利。

三、应用及展望
乳液聚合因能够制备:单分散聚合物微球、聚合物复合胶 乳、表面功能化微球等 ,在污水治理,萃取分离,催化, 食品,生物医药(核壳结构),化妆品,材料制备,化学 反应介质,涂料等领域均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从上面的介绍 中我 们可以看出国外在反相乳液聚合的基 础理论和实践 应用上都做了较大量的工作。尽管 如此,仍 然还有许多方面须进一步探索。在基础理论方面今后的工 作可望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展开: 1.由于反相乳液固有的不稳定性,人们正对一种新的方法— — 反相微乳液聚合 , 倾注极大的热情 , 也已取得了相当的成 就,在今后的研究中,它仍然会占据相当的比重; 2.拓宽反相乳液的聚合体系,开展三元共聚含研究等; 3.介质 ( 如溶剂酸盐等 ) 对聚合反应各方面的影响不可忽略。

3、乳液聚合的分类 按照聚合物(反应物)能否溶于油相,可分为:均相乳液聚合和非均相乳液 聚合。 按照油水相的比例,可分为: W/O(正相:油包水体系), O/W(反相:水包油), W/O/W(复相) O/W/O(复相)
核壳微球结构


10、反相乳液聚合的影响因素及基本配量
油水相比例1:1.2 ~1:2.0; 油相性质:表面张力,HLB值大小等; 乳核溶液:单体(或反应物); 乳化剂用量:占总体积的0.2%~0.8%; 搅拌速度:适中的搅拌速度,太高太低都不利于乳液生产; 温度适中。
4、乳液聚合的主要组分 单体:在水相(或油相)中能均匀溶解,但不溶于油相(水相)的反应物。 引发剂:在自由基聚合中,有偶氮类引发剂、有机过氧化物、无机过氧化物 等。在逐步聚合反应中,可选用交联剂。 水相(油相):传统乳液聚合以水作介质,选用水溶性引发剂。反相乳液聚 合中,采用油相为介质(如:液体石蜡,正己烷,苯基硅油等)。 乳化剂:阴离子乳化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Span-80,Tween-80)。


碳纳米管/导电聚苯胺复合材料研究概况 导电聚苯胺(conductive polyaniline, cPANI)具有电导率高、 环境稳定性好、原料价廉易得、制备方法简单等优点,成为导电高分 子领域最受关注的品种之一。由于聚苯胺分子链间存在着强氢键相互 作用,宏观表现为不溶不熔。1992年,曹镛等[2]提出了对离子诱导 掺杂聚苯胺的方法,有效解决了导电态聚苯胺在普通溶剂中的溶解或 分散难题。但是无论是对于有机溶剂体系,还是新近开发的环保型水 基分散体系来说,由于大量的绝缘性掺杂剂的存在,常常使得整个体 系的导电率很难进一步提高,而且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能均较低。 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不仅可充分利用两者性能互补的优势,而且 能凭借协同效应赋予材料前所未有的独特性能,从而在电、磁、催化、 光电、储能、微波吸收、生物传感等方面显示出众多诱人的应用前景。 其中,由于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 CNT)具有显著的导电特性、 耐热稳定性和超高的机械强度,CNT/PANI体系已经成为当前导电高分 子复合材料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bubbled at room temperature through the emulsion for about 20 min to eliminate oxygen. Temperature was equilibrated at 50–90℃ in a thermal oil bath. AIBN initiator dissolved in toluene was then added and the reaction mass was stirred for 1 h. The product was then poured into methanol to remove water. The dewatered product was immersed in a methanol–toluene mixture (weight ratio 7:3) and stirred for 24 h to remove emulsifiers and initiator, and finally dispersed in methanol for 3 h. The product particles were filtered and dried in vacuum at 65℃for 2 days.

7、亲油亲水平衡值(HLB)
0 7 15
亲油
亲水
HLB值 HLB值范围 1.5~3.0 3.0~6.0 应用 消泡 W/O型乳化
7~9
8~10

润湿、渗透
O/W型乳化
8、表面活性剂的HLB值求取方法
乳化换算法;基团质量法;皂化值法;Davies法;对数法; 无机性基团法。

Experimental:
Inverse emulsion pathways:The synthesis of CNT/PANI composites using water in oil system has been mentioned as one of the methods serving to prepare CNT/PANI composites.

四、文献陈述


Experimental:
1. Preparation of sodium PVA sulfate. 2. Preparation of superabsorbents. A predetermined amount of 7.5 M NaOH solution was added dropwise to the stirred aqueous AA solution in a 50 ml beaker cooled with an ice bath for partial neutralization(中 和). The crosslinking monomer, MBA(N,N乙烯基双丙烯酰 胺), was dissolved in the above AA solution. The monomer solution was then added to the SPS solution in a 50 ml vial with nitrogen bubbling until a clear mixture was obtained which was used as the disperse phase. Toluene used as the continuous phase, in which a mixture of the emulsifier Span 80 and ethyl cellulose (weight ratio 10:1) was dissolved, was poured into a four-necked flask fitted with a mechanical stirrer, thermometer, dropping funnel and a reflux condenser. The disperse phase containing the monomer and SPS was carefully added dropwise to the continuous phase while stirring with a propeller type stirrer at 500 rpm to form an emulsion. Purified nitrogen was


Fig. 5.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 of (a) ground SA-IP-SPS prepared without ethyl cellulose and (b) SA-IP-SPS prepared with ethyl cellulose.

6、乳化剂在形成W/O乳液的机理
乳液聚合开始时,单体和乳化剂分别处在水溶液、胶束、 液滴三相。
乳化剂:大部分形成胶束,
聚 合 前 单 体 和 乳 化 剂 状 态 部分被单体液滴吸附,少量 溶解于油相中。
(直径4~5 nm,胶束数目
为1017~1018 / cm3 ,每个 胶束含乳化剂50~150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