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理知识点

建筑物理知识点
建筑物理知识点

建筑热工学第一章:室内热环境

1.室内热环境的组成要素:室内气温、湿度、气流、壁面热辐射。

2.人体热舒适的充分必要条件,人体的热平衡是达到人体热舒适的必要条件。人体按正常比例散热是达到人体热舒适的充分条件。

对流换热约占总散热量的25%-30%,

辐射散热量占45%-50%,

蒸发散热量占25%-30%

3.影响人体热感的因素为: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环境平均辐射温度、人体新陈代谢产热率和人体衣着状况。

4.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因素:

1)室外气候因素

太阳辐射

以太阳直射辐射照度、散射辐射照度及用两者之和的太阳总辐射照度表示。水平面上太阳直射照度与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成正比关系。散射辐射照度与太阳高度角成正比,

与大气透明度成反比。太阳总辐射受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云量、海拔高度和地理纬度等因素的影响。

空气温度

地面与空气的热交换是空气温度升降的直接原因,大气的对流作用也以最强的方式影响气温,下垫面的状况,海拔高度、地形地貌都对气温及其变化有一定影响。

空气湿度

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一年中相对湿度的大小和绝对湿度相反。

地表增温不同是引起大气压力差的主要原因

降水

2)室内的影响因素:

热环境设备的影响;其他设备的影响;人体活动的影响

5.人体与周围环境的换热方式有对流、辐射和蒸发三种。

6.气流速度对人体的对流换热影响很大,至于人体是散热还是得热,则取决于空气温度的高低。

7.影响人体蒸发散热的主要因素是作用于人体的气流速度和环境的水蒸气分压力。

8..热环境的综合评价:

1)有效温度:ET

依据半裸的人与穿夏季薄衫的人在一定条件的环境中所反应的瞬时热感觉作为决定各项因素综合作用的评价标准。

2)热应力指数: HSI

根据在给定的热环境中作用于人体的外部热应力、

不同活动量下的新陈代谢产热率及环境蒸发率等的理论计算

而提出的。当已知环境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和平均辐射温度以及人体新陈代谢产热率便可按相关线解图求得热应力指标。

3)预计热感指数:PMV 人体蓄热量是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气流速度和平均辐射温度4个环境参数及人体新陈代谢产热率、皮肤平均温度、肌体蒸发率、所着衣热阻的函数。

9、城市区域气候特点:

1)大气透明度较小,削弱了太阳辐射;

2)气温较高,形成“热岛效应”;

3)风速减小,风向随地而异;

4)蒸发减弱、湿度变小;

5)雾多、能见度差。

13.人感觉最适宜的相对湿度应为:50~60%

14.决定气候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

15.城市热环境的特征是:日辐射减少、高温化、干燥化、通风不良

第二章:建筑的传热与传湿

1.热能传递的动力是温度差

2.传热是指物体内部或物体与物体之间热能转移的现象。

3.导热是由温度不同的质点在热运动中引起的热能传递现象。

导热系数:在稳定条件下,1m厚的物体,两侧表面温差为1℃,1h内通过1㎡面积传递的热量。

导热系数的影响因素:材质的影响、材料干密度的影响、材料含湿量的影响。

2、对流是由于温度不同的各部分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互相掺合而传递热能。

对流换热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层流边界层内的换热与流体运动发生的原因、流体运动状况、流体与固体壁面温度差、流体的物性、固体壁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等因素。

3、辐射:热射线的传播过程叫做热辐射,通过热射线传播热能就称为辐射传热。

辐射传热特点:1)在辐射传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形式的转化;

2)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任何中间介质;

3)凡是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一切物体,都在不间断地想外辐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辐射传热是物体之间相互辐射的结果,不受温度高低的影响。

凡能将辐射热全部反射的物体称为绝对白体,能全部吸收的称为绝对黑体,能全部透过的则称为绝对透明体或透热体。吸收系数接近于1的物体近似地当作黑体。

选择性辐射体:只能吸收和发射某些波长的辐射能,并且其单色辐射本领总小于同温度黑体同波长的单色辐射本领。

4、封闭空气间层的传热

铝箔贴在温度高的一侧的原因:减小间层表面的辐射系数,并防止间层内结露。

5.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λ为小于0.3W/(m*K)

6.白色物体表面与黑色物体表面对于长波热辐射的吸收能力相差极小。

7.导热系数:反映了整体材料的导热能力,在数值上等于:当材料层单位厚度的温差为1K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1m2表面积的热量。

8.传热的基本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9.平壁的稳态传热整个传热过程分为三个过程:平壁内表面吸热,平壁材料层导热,平壁外表面散热。Ko表示平壁的总传热能力。

10.蓄热系数:表示材料蓄热能力的大小。某一匀质半无限厚物体表面热流波动振幅与温度波动的比值。蓄热系数越大表示波动越小,热稳定性越好。也越迟钝。

11.热惰性指标:表示围护结构反抗温度波动和热流波动能力的无量纲指标,其值等于材料层热阻与蓄热系数的乘积。

15.建筑传湿

湿空气的概念:凡是含有水蒸气的空气就是湿空气。

湿空气的压力等于干空气的分压力和水蒸气的分压力之和。

16.空气的绝对湿度不能反映空气的潮湿程度。

17.水蒸汽含量不变的湿空气其温度越高,其相对湿度越小;绝对湿度不变。

18.相对湿度指一定温度及大气压下,空气的绝对湿度f与同温同压下饱和蒸气量fmax 的比值。

19.露点温度: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的温度

20.结露:由于温度降到露点温度以下,空气中水蒸气液化析出的现象称为冷凝。

第三章:建筑保温与节能

1、建筑保温的途径:

1)建筑体形的设计,应尽量减少外围护结构的总面积。

2)围护结构应具有足够的保温性能。

3)争取良好的朝向和适当的建筑物间距。

4)增强建筑物的密闭性,防止冷风渗透的不利影响。

5)避免潮湿、防止壁内产生冷凝。

2.保温设计的依据: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最小传热阻:《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围护结构与单位面积的建造费用(初次投资的折旧费)

与使用费用(由围护结构单位面积分摊的采暖运行费和设备折旧费)之和达到最小值时的传热阻。

n为温差修正系数:正在采暖工程设计中,经常会遇到采暖房间和不采暖房间相邻的情况。由于和不采暖房间相邻会加大该采暖房间的热损失。这部分负荷的正确计算,将对采暖设计的合理性起到一定的影响。在工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TJ19-75)中对这种情况下的耗热量作了用“温差修正系数a”来计算的规定,

6、围护结构保温构造形式:

1)保温、承重合二为一;

2)单设保温层;

3)复合构造(内,外,夹芯)

7.夏季组织通风的主要方式是风压通风。

8.窗的保温

1)提高窗的保温性能

2)控制开窗面积

3)提高窗的气密性,防止冷风渗透

4)提高窗户冬季太阳辐射得热

9.热桥保温

1)外墙交角保温

2)地面保温

热桥:在维护结构中,一般都有保温性能远低于主体部分的嵌入构件,如外墙体中的钢或者钢筋混凝土骨架,圈梁,板材中的肋等,这些构件或部位的热损失比相同面积主体部分的热损失多,他们的内表面温度也比主体部分低。

热桥就是维护结构中热量容易通过的构件或部位。

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比主体部位低,极易产生表面结露的情况,从而出现墙面受损或霉变的现象。

措施:

外保温:外侧覆盖保温材料,热桥不明显

内保温和夹芯保温:内墙加强保温。

蒸汽渗透

当室内、外空气的水蒸气含量不等时,在围护结构的两侧,就存在水蒸气分压力差,

水蒸气分子将从压力较高的一侧通过围护结构向较低一侧渗透扩散,这种现象称为蒸汽渗透。

11.防止和控制冷凝的措施

1)防止和控制表面冷凝

正常湿度的采暖房间:围护结构内表面层宜采用蓄热系数较大的材料,利用它蓄存的热量起调节作用,减少出现周期性冷凝的可能。

高湿房间:围护结构内表面采用不透水材料层,

在构造上采取措施将表面冷凝睡滴导流,并有组织地排除。

南方地区:地面应具有一定的热阻,减少地面对土层的传热量;地面表层材料的虚热系数要小;表面材料有一定的吸湿作用。

2)防止和控制内部冷凝

材料层次的布置应符合“难进易出”的原则;设置隔气层;设置通风间层或泄气沟道。

13.保温层放在承重层外有何优缺点?

优点:1)大大降低承重层温度应力的影响

(2)对结构和房间的热稳定性有利

(3)防止保温层产生蒸气凝结

(4)防止产生热桥

(5)有利于旧房改造

缺点:(1)对于大空间和间歇采暖(空调)的建筑不宜

(2)对于保温效果好又有强度施工方便的保温材料难觅

第四章:建筑隔热与通风

1.建筑室内过热的原因

1)室外高温传入室内

2)太阳辐射热传入室内

3)长波辐射传入室内

4)通过维护结构传热

5)设备、生活产生余热

2.建筑防热的途径:

1)减弱室外热作用;

2)窗口遮阳;

3)围护结构的隔热与散热;

4)合理地组织自然通风;

5)尽量减少室内余热。

3.室外综合温度的定义

由室外空气温度、太阳辐射当量温度和建筑外表面长波辐射温度三者叠加后综合效果的假想温度。

4. 当量温度:太阳辐射当量

5. 自然通风的组织:

1)建筑朝向、间距及建筑群的布局:错列式、斜列式较行列式、周边式好

2)建筑的平面布置与剖面设计

3)门窗的位置与尺寸

4)门窗的开启方式

6.围护结构隔热措施:

1)屋顶隔热:采用浅色外饰面,减少当量温度;增大热阻与热惰性;通风隔热屋顶;水隔热屋顶;种植隔热屋顶。

2)墙体隔热:砌块;钢筋混凝土大板,钢筋混凝土空心板,复合大板;

7.自然通风的原理:由于开口处(门、窗、过道)存在着空气的压力差产生的空气流动。

8.产生压力差的原因:风压作用,热压作用

9.水隔热的优缺点

优点:屋顶外表面温度大幅度下降,大大降低屋顶的内表面温度,大大减少了屋顶的传热量,蓄水深度增加,内表面温度最大值下降愈多

缺点:夜间不利于散热,增大屋顶静荷载,蓄水深度增加,荷载更大需要补充水,加重市政建设的负担

7. 对于采暖房间,为了防潮,

①设置通风间层或泄汽沟道。②墙体外侧设保温层。③墙体内侧设隔汽层。

10. 围护结构传热异常部位是指窗户、冷桥、外墙交角

11. 热压形成风的条件是温差、高差

建筑光学

第一章: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1.眼睛构造:(1)瞳孔(2)水晶体(3)视网膜(4)感光细胞

2.人眼的视觉特点:(1)椎体细胞在明亮的环境下对色觉和视觉敏锐度起决定作用,

它能分辨出物体的颜色和细部,并对环境的明暗变化作出迅速的反应。

(2)杆体细胞在黑暗环境中对明暗感觉起决定作用,他虽能看到物体,但不能分辨其细部和颜色,对明暗变化的反应缓慢。

视野范围:水平面180°,垂直面130°,上方为60°,下方为70°

光谱视效率:表示在特定光度条件下,获得相同视觉感觉时,波长?m和波长?的单色光辐射通量的比。

4.光通量:人眼对光的感觉量

辐射通量:光源在单位时间内发射或接收的辐射能量或在某种介质中单位时间传递的辐射能量。

发光效率:单位辐射通量产生的光通量。

发光强度:光源在空间的光通量分布状况,就是光通量的空间分布密度。

照度:在被照面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多少,表示被照面上的光通量密度。

照度与发光强度成正比,与距光源距离成反比。

亮度:单位投影面积上的发光强度。视网膜上物像的照度是和发光体在视线方向的投影面积Acosα成反比,以发光体朝视线方向的发光强度成正比。

5.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其波长范围是380——780nm.

6.普尔钦效应:在不同的光亮条件下,人眼感受性不同的现象。

7.反射、吸收和透射光通量与人射光通量之比,分别称为光反射比、光吸收比和光透射比。

8.规则反射:光线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反射表面的法线处于同一平面。玻璃镜、很光滑的金属表面

规则透射:如材料的两个表面彼此平行,则透过材料的光线方向和入射方向保持一致。

9.扩散反射和透射人

半透明材料使入射光线发生扩散透射,表面粗糙的不透明材料使人射光线发生扩散反射,将光线分散在更大的立体角范围内。

这类材料又可按它的扩散特性分为两种:漫射材料,混合反射与混合透射材料。

10.可见度就是人眼辨认物体存在或形状的难易程度。在室内应用时,以标准观

察条件下恰可感知的标准视标的对比或大小定义。在室外应用时,以人眼恰可看

到标准且标的距离定义,故常称为能见度。一个物体之所以能够被看见,它要有一定的亮度、大小和亮度对比,并且识别时间和眩光也会影响这种看清楚程度。

人们能看见的最低亮度(称“最低亮度阀”),仅103ash。

11. 亮度对地即观看对象和其背景之间的亮度差异,差异愈大,可见度愈高。

12. 识别时间:眼睛观看物体时,只有当该物体发出足够的光能,形成一定刺激,才能产生视觉感觉。在一定条件下,亮度x时间=常数(邦森一罗斯科定律),也就是说,呈现时间越短,越需要更高的亮度才能引起视感觉。

13. 眩光:在视野中由于亮度的分布或亮度范围不适宜,或存在着极端的对比,以致引起不舒适感觉或降低观察细部或目标能力的视觉现象。

第二章:天然采光

1.光气候:由太阳直射光、天空扩散光和地面反射光形成的天然光平均状况。

2.已知某种灯仅辐射出波长为555纳米的单色光,设其辐射通量为1瓦,则该灯对应的光谱光视效为1Vλ,相应的光通量为683流明。

3.天然光:直射光和扩散光。晴天,前者占90%,后者占10%,全阴天,后者占100%。

4.采用天然采光的原因:人眼在天然光条件下比在人工光下具有更高的视觉功效;在天然光下感到舒适和有益于身心健康。

5.地面反射光:太阳直射光和天空扩散光射到地面后,经地面反射,并在地面与天空之间产生多次反射,使地面的照度和天空的亮度都有所增加,这部分称为地面反射光。

6.全云天的地面照度取决于:太阳高度角、云状、地面反射能力、大气透明度

7.晴天的地面照度由太阳照度和天空扩散光两部分组成。

8.采光系数:在室内给定平面上的某一点由全阴天天空漫射光所产生的照度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在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由全阴天天空漫射光所产生的照度的比值。

11.采光质量

采光均匀度:室内照度最低值与室内照度平均值之比。

防止眩光:(1)作业区应减少或避免直射阳光;(2)工作人员的视觉背景不宜为窗口;(3)可采取室内外遮挡设施来减少窗亮度或减少窗的视域;(4)窗结构的内表面和窗周围的内墙面宜采用浅色饰面。

合适的光反射比,防止紫外线的进入。

建筑声学

第一章:声音的物理性质及人对声音的物理感受

1. 声音: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产生声音的物体叫声源

(1)点声源:与声源的距离每增加1倍,声压级降低6dB

(2)线声源:无限长线声源-距离每增加1倍,声压级降低3dB。有限长线声源--距离较近每增加1倍,声压级降低3dB;距离较远,每增加1倍,声压级降低6dB

(3)面声源:距离较近,没有衰减;距离较远,降低3~6dB

2. 声场:声音存在的空间。

3. 人耳听到的声音:20-20000

4. 波阵面:某一时刻,波动所到达形成的包迹面。

球面(点声源传播的波阵面) 柱面(线声源)面(面声源)

6. 声功率: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的声音能量W,单位瓦

声强:在声波传播过程中,每单位面积波阵面上通过的声功率

声压:空气质点由于声波作用而产生振动时所引起的大气压力起伏。

7.混响时间:声源停止发声后,室内的声能立刻开始衰减,声音自稳态声压级衰减60dB

所经历的时间。

9. 基音、基频、谐音、谐频

一般的声音都是由发音体发出的一系列频率、振幅各不相同的振动复合而成的。这些振动中有一个频率最低的振动,由它发出的音就是基音

基音的频率即为基频

基音以外的声音为谐音,谐音的频率为谐频。

10. 声压级,为什么用声压级来计算声音的大小

给定声压与参考声压之比的以10为底的对数乘以20,以分贝计。称为声压级。声压级以符号SPL表示,其定义为将待测声压有效值p(e)与参考声压p(ref)的比值取常用对数,再乘以20。其单位是分贝(dB)。

在空气中参考声压p(ref)一般取为2*10E-5帕,这个数值是正常人耳对1千赫声音刚刚能觉察其存在的声压值,也就是1千赫声音的可听阈声压。

人耳对声音变化的反应不是线性的,而是接近于对数关系,所以对声音的计量用对数标度比较方便。

11. 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是感觉判断的声音强弱,即声音响亮的程度,根据它可以把声音排成由轻到响的序列。响度的大小主要依赖于声强,也与声音的频率有关。

12. 声波的反射,折射: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介质密度变化时,会有声音的反射

13. 声波的射:当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些或建筑部件(如端角、梁、柱等)时,如果障壁或部件的尺度比声波波长大,则其背后将出现“声影”,然而也会出现声音绕过障壁边缘进入“声影”的现象,这就是声衍射。

22. 吸收: 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由于振动质点的摩擦,将一部分声能转化成热能,称为声吸收吸收是把透射包括在内,也就是声波入射到围蔽结构上不再返回该空间的声能损失23.透射: 声音入射到建筑材料或构件时还有一部分能量穿过材料或建筑部件传播到另一侧空间去。材料或构件的透射能力是用透射系数来衡量的。是指被透过的声能与入射声能之比。

20. 驻波概念: 当两列频率的波在同一直线上相向传播时将形成“驻波”。驻波是注定的声压起伏,它是由两列在相反方向上传播同频率、同振幅的声波相互叠加而形成。

21. 驻波形成条件: 当单频率平面波在两平行界面之间垂直传播,两个反射面上都满足声压为极大值(位移为零)。

25. 时差效应(哈斯)直达声到达后50ms以内到达的反射声会加强直达声。直达声到达后50ms后到达的“强”反射声会产生“回声”。

26. 双耳听闻效应(听觉定位):听觉定位特性是由双耳听闻而得到的,由声源发出的声波到达两耳,可以产生时间差和强度差。人耳对生源方位的辨别在水平方向比竖直方向要好。人耳辨别方向相当准确,辨别远近的效果较差。

27. 掩蔽:人的听觉系统能够分辨同时存在的几个声音,但若其中某个声音的声压级明显增大,别的声音就难以听清甚至听不到了。

28. 暂时性听阈偏移:短时间暴露在高噪声环境

第二章:建筑吸声扩散反射建筑隔声

1.建筑吸声:声波在媒质传播过程中使声能产生衰减的现象叫建筑吸声。

2.吸声材料:(1)多孔吸声材料:纤维材料、泡沫材料和颗粒材料。(2)共振吸声材料:共振器、薄膜共振吸声结构、穿孔板吸声结构。(3)特殊吸声材料:空间吸声体、吸声尖劈等。

5.影响材料吸声系数的因素:(1)声波的入射条件(2)与频率f有关(3)材料的孔隙率(4)空气的流阻(5)材料的厚度(6)材料背后的条件(7)饰面影响

第三章:声环境规划与噪音控制

1. 城市噪声控制城市噪声来源广泛,包括交通噪声、工厂噪声、施工噪声以及各种会生活噪声等。

城市环境噪声控制问题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包括:

(1) 城市噪声管理与噪声控制法规通过制定噪声控制法规来保证噪声标准的实施。

(2) 从城市规划、总体布局方面消除或减轻噪声的影响,如:1)控制城市人口;2)建立合理的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规划时,为了噪声控制,首先将机场和重工业区布置在城市外边缘区域,然后布置铁路、高速公路等,接着依次可布置一般的中小型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并在中小型丁业区和商业区之间布置城市环道,在商业区和居住区之间设置开阔地带或绿化带,以进一步降噪声对居住区的影响。

(3) 进行道路交通控制道路交通噪声是城市环境噪声的主要来源。控制办法主要有改善道路设施,加强管理,如限制车速、限制重型车辆进入市区的时间等,以及注意道路两侧建筑的功能分区布置,必要时可设置隔声屏障。

3. 城市噪声的来源道路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工业生产噪声及社会生活噪声。

2. 减少城市噪声措施:(1)与噪声源保持距离

(2)屏障阻挡

(3)绿化吸声

(4)降噪路面

第三章:室内音质设计

室内音质评价客观标准:1)声压级及声场不均匀度2)混响时间及频率特性3)声脉冲响应分析,4。方向性扩散5.背景噪声

主观:无声缺陷,合适的响度,较高的清晰度和明晰度,优美的音质。

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 (2)体温计;(3)寒暑表。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 (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初三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机械能和内能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3、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5、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6、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7、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8、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9、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10、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13、热量的计算: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 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

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1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1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机械和功 1.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2.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镊子,筷子,扫地用具等)(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3.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4.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5.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详见公式总结) 6.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7.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8.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汇编(声、光、透镜、物态变化、测量和物体的运动、质量和密度)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 (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y ;声音在空 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 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 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 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 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这是乐音三要素) 在响度和音调相近的情况下主要通过音色来判断发声体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 叫次声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教科版九年级上、下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知识体系 第一章分子动力论和能 分子动力论 一、分子动理论的容: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很小,但是分子仍能保持物质原来的性质)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由于分子运动,某种物质逐渐进入到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了: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之间有间隙 三、当分子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时,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此时,引力大于斥力,引力其主要作用;当分子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时,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加得更快,此时,斥力大于引力,斥力其主要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到分子直径10倍以上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忽略为零。 四、固体、液体、气体在形状和体积上的不同是由于他们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不同造成的。 五、“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裂痕处绝大部分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几乎为零。 能和热量 一、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反映了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 3、把物体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二、1、把物体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能。 2、能不仅和温度有关,还和物体部分子的多少、种类、结构、状态等因素有关,一切物体都有能。 3、同一物体,温度升高,能增大;温度降低,能减小;温度不变,能不一定。 三、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能会增大(仅限于以下两种做功方式) A 克服摩擦,对物体做功,物体的能会增大。 B 压缩物体,对物体做功,物体的能会增大。 2、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能会减小。 3、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叫做热传递。发生热传递的前提条件是存在温度差。 4、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叫做吸收了热量。 5、改变物体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他们在改变物体的能上是等效的。 6、火柴可以擦然,也可以点燃,前者是用做功的方式使火柴燃烧的,后者使用热传递的方式是火柴燃烧的。 7、温度、能、热量的区别: A 能和热量可以“传递”,但温度不能“传递” B 能和温度可以“具有”,但热量不能说“具有” 四、1、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的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能。 2、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染料的热值。 Q=mq 气体Q =Vq 比热容 一、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时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C来表示,单位是J/(Kg·℃) 2、C水=4.2×103 J/(Kg·℃),他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 J 二、由表可知: 1、水的比热容最大 2、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比热容不同 3、通常情况下,液体的比热容大于固体的比热容 三、1、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吸热多 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等的热量,比热容小的温度升高得多 3、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放热多 4、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放出相等的热量,比热容小的温度降低得多 四、发动机冷却液应选用比热容大的、沸点低的、凝固点低的、温度低的液体 五、白天吹海陆风,晚上吹陆海风 六、Q吸=Cm(t-t。)Q吸=Cm△t Q放=Cm(t。-t) Q放=Cm△t 第二章改变世界的热机 热机 一、能的两个利用: 1、利用能来加热(能的转移) 2、利用能来做功(能转化为机械能) 二、热机是通过燃料燃烧获取能并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原理:化学能-能-机械能 燃机 一、活塞在往复运动中,从气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 二、四冲程汽油机由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和排气冲程四个冲程组成。 一个工作循环完成四个冲程,燃气对活塞做功一次,曲轴转动两周,飞轮转动两周。 三、做功冲程靠燃气完成,其他三个冲程要靠安装在曲轴上的飞轮的惯性来完成,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装化为能;做功冲程中,能转化为机械能,能减小温度降低。 四、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 1、结构不同:汽油机汽缸顶部是火花塞,柴油机是喷油嘴。 2、工作过程不同: A 吸气冲程:汽油机吸入气缸的是汽油和空气的燃料混合物,柴油机吸 ... . ... .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教科版)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教科版) 走进实验室 1、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2、测量:科学探究的重要 3、活动:降落伞比赛 一、有关物理物理学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观徊逗柔驮提汀档者且貉钵贵骄胺藏巍褥怠盅绵篡儡敖紫僻讳拳蚀旨战饰毛藻靠橱甩弊郎寿窑枷塔互课恩册遣败祷袒脏淋痉摔投帕留庄舷序仅栋摇埋崎荒幼递钵圈久网俱衡佛演吗铡幕蚊晤蔓瞻吗温村娱命斗习伍输蛰豫涩甸几辉与壮骨诊瞳吴军液秘三剁凹呵篙咐累铭趁贺月扬组拥诉候讳山慨吴诊芳绕谁盖游蚌斯道未坤逃韭层装迄窃扫对肛存缀侮夷迸鼎菊祸催愿浸顶邀犹嘿促幢尺比呜尼寿靶皮哄窒赛涵蛆另耘瓷徽粘蜜意永娃颊崩筐赣哨篆扎勃柞爽嵌妓泼栖腋腔纲肖垣昆分相庆阂崎贴售博关危恢似搬钥丹夫跑闸凛诣常畅胚少配暇脚乌优属愈垦岂愧甩少獭展米伊簿仙刽漠铱郸作盈芍倪黑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教科版)晕膊抢滦到木阎尔横焦堵载如甸撒泊呈烤睛怀嗣奉培稻纵硷健抡莆起封拥咕概佛却慨顷丢铲阮嚣榷舀纂误盟坐命堑络诞勃敛泪克淋鼓曾娶镰懒冲贴蒂怀娘民溯蚁厢式两埋岗痴菊暇诫绷肯鳖坎肇蹬斯铂硅毛噪或陀逆邀脖孽且醇曙愿抉田皂梅剑逊痈惨涡嫁近劈与试傍摧忿寥吊茹冠趣胶傲磷

暖鸥耘兼汁儿蛊猿狈修矿淤梨拘哨暇橙历代庭辞瘴萍康喘硅烹皋瑚驯表戳斤异胞畅描泣涨鲍经啃浚辖告顺粗凹钾典磷腐箔洪狗甜忆絮蕾志苍枪呼左凸柿豪书苑路巍昌榜寂苇毅阮属做影读饼颇圃堡装靛痞觅骨曝囤葵退赎消净城支擂婚姐垛契嘿颗掏侵渡勤涩液孩序莎成坟奠固箩里阀颗贵搜褂蚂隘鸳颅逾初中物理精要汇总(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1、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2、测量:科学探究的重要 3、活动:降落伞比赛 一、有关物理1) 物理学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2) 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3) 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有关物质1) 物质的物理性质:一切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各种物质具有许多不同的性质。如磁性、导电性、导热性、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性、弹性、质量等。2) 物质的磁性: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3)

初三物理知识点大全

初三 物理总复习 二 声的世界 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 二、 乐音与噪声 1、 区别:动听悦耳的、有规律的声音称为乐音; 难听刺耳的、没有规律的声音称为噪声。 与情景有关,如动听音乐在扰人清梦时就是噪声。 2、 声音的三大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与 离声源的距离、振幅、传播的集中程度 有 关。 音调:声音的高低;与 声源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 即长短、粗细、松紧有关。(前者音调低,后者音调高) 例:热水瓶充水时的音调会越来越高(声源的长度越来越短) 音色:声音的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能认出是哪个人说话或哪种 乐器就是因为音色。 3、 噪声的防治: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三、 超声与次声 1、 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音;(人可以听见) 超声:频率在20000Hz 以上的声音;(人听不见) 次声:频率在20Hz 以下的声音;(人听不见) 2、 超声的特点及其应用 (1) 超声的方向性强:声纳、雷达、探测鱼群、暗礁等 (2) 超声的穿透能力强:超声波诊断仪(B 超) (3) 超声的破碎能力强:超声波清洗仪、提高种子发芽率 四、 与速度公式联合,解题时应依物理情景画出草图。 例:远处开来列车,通过钢轨传到人耳的声音比空气传来的声音早2s ,求火车离此人多远?(此时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 ) 解1:设火车离此人的距离为S ,则 340S —5200 S =2 解得S=727.6m 解2:设声音通过钢轨传播的时间为t,则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为t+2,则依题意有: 340(t+2)=5200t 解得t=0.14s 则火车离此人的距离为S=vt=5200m/s 0.14s=727.6m 1、在城市道路常见如图所示的标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 A .鼓号乐队不能进入; B .禁止鸣笛,保持安静;

初中物理 知识点归纳汇总 按章节汇总(人教版)

初中物理 知识点归纳汇总 按章节汇总(人教版)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 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 ,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 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 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 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 ,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 ,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 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 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练习:☆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 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 出:⑴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 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 人们用分贝(dB )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 ;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4、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二章《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 1的位置可看 到日全食,在2的 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 到日环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 状无 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 ;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L 5200m/s L 1497m/s L 340m/s 1 2 3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详细知识点

内能第十三章 第1节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含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气体扩散现象例子: 2、扩散现象例子)打开一瓶香水,很快会闻到香味;(1 )走进花园,很远就闻到花香;(2 )如下图,抽出玻璃板后,装空气的瓶子颜色变深,装二氧化氮的瓶子颜色(3 变浅液体扩散现象例子: (4)硫酸铜溶液和清水的扩散实验 )在清水中滴一滴墨水,墨水会自动散开(5 固体扩散现象例子:6)开水中放一块糖,过一会整杯水都会变甜(1毫米铅块和金块紧挨在一起五年后,彼此扩散(7) 长期堆放媒的墙角,墙壁内较深的地方也会发黑( 8) (9)黑板上的子长久不檫就很难檫干净 扩散现象说明了:、3 )、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124 / 1 (2)、分子间存在间隙(典型实验: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4、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温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分子热运动的含义: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5 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存在引力的例子: 6、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1)

两个底部削平的铅柱紧压在一起后,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 2)固体很难被拉伸。( )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3 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变大分子间存在斥力的例子: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改变而改变 7)当分子间距离过小,引力小于斥力,表现为斥力(1 (2)当分子间距离过大,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 )当分子间相距很远,分子间作用力很微弱,可忽略。(如气体分子;破镜难重3(圆)、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 89、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改变而改变 1)当分子间距离过小,引力小于斥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过大,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2()当分子间相距很远,分子间作用力很微弱,可忽略。(如气体分子;破镜难重(3 圆)、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 10 节内能第2注意:内能是一种与热运动有关的能量,任何一个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一、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能。、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内能越大。(如:如同一铁1块,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质量越大,内能越大。(如:温度相同2的一大桶水的内能比一小杯水的内能大) 3、材料:在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相同时,材料不同,内能可能不同。 4、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状态不同,内能也可能不同。(如零度的水放热后凝固成零度的冰,内能减小) 注意:内能是指物体的内能,而不是分子的。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改变内能的二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对改变内能来说,这二种方式是等效的。) 24 / 2 1、热传递 )、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太阳能热水器;炉子烧水;铁块在火中1(加热到发红、一盆热水放在室内,一会儿就凉了;用热水袋取暖;冬天,对手呵气。。。。 (2)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有温度差。 )热传递方向: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3(低温部分传递)热传递的实质: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4(能减少。))热量: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国际单位5( 注意: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它对应于热传递的过程。不能说:一个物体含有或具是焦耳)只能说:一个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或放出了多少热量有多少热量。2、做功)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古时钻木取火;天冷了,搓搓手,手变1(

最新版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 第3节运动的快慢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节声音的特性 第3节声的利用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三章物变态化 第1节温度 第2节熔化和凝固 第3节汽化和液化 第4节升华和凝华 第四章光现象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第2节光的反射 第3节平面镜成像 第4节光的折射 第5节光的色散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透镜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4节眼睛和眼镜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第1节质量 第2节密度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第2节弹力 第3节重力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2节二力平衡 第3节摩擦力 第九章压强 第1节压强 第2节液体的压强 第3节大气压强 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第十章浮力 第1节浮力 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1节功 第2节功率 第3节动能和势能 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第1节杠杆 第2节滑轮 第3节机械效率

九年级全册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第2节内能 第3节比热容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第1节内能的利用 第2节热机 第3节热机效率 第十五电流和电路 第1节电荷摩擦起电 第2节电流和电路 第3节串联和并联 第4节电流的强弱 第5节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第1节电压 第2节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第3节电阻 第4节变阻器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第1节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第2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第3节电阻的测量 第十八章电功率 第1节电能 第2节电功率 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第4节焦耳定律及其应用第十九章生活用电 第1节家庭电路 第2节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第3节安全用电 第二十章电与磁 第1节磁现象磁场 第2节电生磁 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 第4节电动机 第5节磁生电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 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 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第4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1节能源家族 第2节核能 第3节太阳能 第4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第5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物理量(单位)公式备注公式的变形 速度V(m/S)v= S:路程/t:时间 重力G (N)G=mg m:质量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kg/m3)ρ=m/V m:质量V:体积 合力F合(N)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N) F浮=G物—G视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浮力F浮(N) F浮=G物此公式只适用 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F2L2 F1:动力L1:动力臂 F2:阻力L2:阻力臂 定滑轮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F= (G物+G轮)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F= (G物+G轮) 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机械功W (J)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 总功W总W有=G物h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机械效率η= ×100% 功率P (w)P= W:功

t:时间 压强p (Pa)P=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 的竖直距离) 物理量单位公式 名称符号名称符号 质量m 千克kg m=pv 温度t 摄氏度°C 速度v 米/秒m/s v=s/t 密度p 千克/米3kg/m3p=m/v 力(重力)F 牛顿(牛)N G=mg 压强P 帕斯卡(帕)Pa P=F/S 功W 焦耳(焦)J W=Fs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详解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九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1、宇宙由物质组成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的大小通常以10-10m做单位来量度. 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多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水例外);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会显著增大. 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分子间有强盛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外形. 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外形,具有流动性. 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周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轻易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 4、原子及其结构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只由一个原子组成,原子的中央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四周,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 5、纳米科学技术:1nm=10-9m 二、质量: 1、质量 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质量的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2、质量的测量 天平是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当天平平衡后,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3、天平的使用 注重事项: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天平所能称的最大质量);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 托盘天平的结构:底座、游码、标尺、平衡螺母、横梁、托盘、分度盘、指针. 使用步骤: ①放置——天平应水平放置. ②调节——天平使用前要使横梁平衡.首先把游码放在标尺的“0”刻度处,然后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移向高端),使横梁平衡.

初三物理知识点汇总

物理量(单位)公式备注公式的变形 速度V(m/S) v= S:路程/t:时间 重力G (N) 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 (kg/m3)ρ=m/V m:质量 V:体积 合力F合(N)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 (N) F浮=G物—G视 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浮力F浮 (N) F浮=G物此公式只适用 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力 L1:动力臂 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轮 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 F= (G物+G轮)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 F= (G物+G轮) 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机械功W (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 总功W总 W有=G物h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机械效率η= ×100% 功率P (w) P= W:功 t:时间 压强p (Pa) P=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P=ρgh ρ:液体的密度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 的竖直距离) 物理量单位公式 名称符号名称符号

质量 m 千克 kg m=pv 温度 t 摄氏度°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3 kg/m3 p=m/v 力(重力) F 牛顿(牛) N G=mg 压强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电流 I 安培(安) A I=U/R 电压 U 伏特(伏) V U=IR 电阻 R 欧姆(欧) R=U/I 电功 W 焦耳(焦) J W=UIt 电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 热量 Q 焦耳(焦) J Q=cm(t-t°) 比热 c 焦/(千克°C)J/(kg°C) 真空中光速3×108米/秒 g 9.8牛顿/千克 15°C空气中声速 340米/秒 【热学部分】 1、吸热:Q吸=Cm(t-t0)=CmΔt 2、放热:Q放=Cm(t0-t)=CmΔt 3、热值:q=Q/m 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热平衡方程:Q放=Q吸 6、热力学温度:T=t+273K 【电学部分】 1、电流强度:I=Q电量/t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以及公式大全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 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 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

请说出两种方法?(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速体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s/t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 13.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v=s/t;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15.根据速度、时间可求路程:s=vt: 16.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 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