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规划技术大纲附表式样-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
干旱评估标准-国家防汛总指挥部

干旱评估标准(试行)目录1 总则 (2)2 术语 (2)3 农业干旱评估分区 (3)3.1 一级分区 (3)3.2 二级分区 (3)4 农业旱情评估 (4)4.1 农业旱情等级划分 (4)4.2 农业旱情评估 (5)4.3农业旱情评估步骤 (5)4.4农业旱情评估方法与分级 (6)4.5 区域综合旱情评估及旱情等级划分 (10)5 牧业旱情评估 (10)5.1牧业旱情评估 (10)6 农业旱灾评估 (11)6.1 农业旱灾等级划分 (11)6.2 农业旱灾等级评估 (11)6.3 农业旱灾直接经济损失评估 (12)7 城市干旱等级 (14)7.1 城市干旱指标 (14)7.2 城市干旱等级 (14)8 城市干旱预警 (15)8.1 预警指标 (15)8.2 预警等级 (15)附录A:干旱评估标准用词说明 (17)附录B:干旱评估标准条文说明 (20)1 总则1.0.1 为加强对抗旱工作的指导,统一干旱评估方法,规范干旱评估工作,特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包括农业旱情旱灾评估和城市干旱等级及预警两部分。
生态干旱评估因条件不成熟,暂未列入本标准。
农业旱情旱灾评估主要适用于因干旱引发的种植业、牧业受旱、受灾程度的评估。
城市干旱等级及预警主要适用于因供水不足导致城市干旱而进行的干旱等级划分和干旱预警评估1.0.3 在干旱评估中,除应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
2 术语2.0.1 干旱因供水量不足,导致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遭受影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自然现象。
从形式上可分为农业干旱、城市干旱和生态干旱。
2.0.2 农业干旱因水量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及牧草正常生长需求而发生的水分短缺现象。
2.0.3城市干旱城市干旱是指城市因遇特枯水年或连续枯水年,造成供水水源不足,实际供水量低于正常供水量,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受到影响的现象。
2.0.4旱情干旱的表现形式和发生发展过程,包括干旱历时、影响范围、受旱程度和发展趋势等。
抗旱规划实施方案编制大纲解读共61页文档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水旱灾害遥感监测评价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

ICS XXXXXXX X XX备案号SL水旱灾害遥感监测评估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of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请将你们发现的有关专利的内容和支持性文件随意见一并返回20XX-XX-XX 发布 20XX-XX-XX 实施目次前言 (III)1范围 (4)2规范引用文件 (4)3术语和定义 (4)4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 (5)4.1数据要求 (5)4.2遥感影像处理 (5)4.3监测指标与方法 (6)4.4评估指标与方法 (7)4.5监测评估技术流程 (7)4.6监测评估成果 (8)4.7质量控制 (9)5旱情遥感监测评估 (9)5.1 数据要求 (9)5.2 遥感影像处理 (9)5.3 监测指标与方法 (9)5.4 评估指标与方法 (10)5.5 监测评估技术流程 (11)5.6 监测评估成果 (12)5.7 质量控制 (13)附录A (资料性附录)常用卫星通道参数表 (14)附录B (资料性附录)监测日期+监测区域+洪涝灾情统计表样 (18)附录C (规范性附录)旱情遥感监测指标计算方法 (19)C.1 热惯量法 (19)C.2 特征空间法 (19)C.3 最大温度植被条件指数(MTVI) (20)C.4 植被状态指数法 (20)C.5 植被健康指数法 (21)C.6 距平植被指数法 (21)附录D (资料性附录)监测日期+监测区域+旱情评估统计表样 (22)参考文献 (23)图1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技术流程图 (8)图2 旱情遥感监测评估技术流程图 (12)表1 植被指数旱情等级划分表 (10)表A.1 常用光学卫星通道参数表 (14)表A.2 常用雷达卫星相关参数表 (17)前言根据水利部水利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安排,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编制本标准。
《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本预案旨在做好水旱灾害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确保抗洪抢险、抗旱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2 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突发性水旱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
突发性水旱灾害包括:江河洪水、渍涝灾害、山洪灾害(指由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台风暴潮灾害、干旱灾害、供水危机以及由洪水、风暴潮、地震、恐怖活动等引发的水库垮坝、堤防决口、水闸倒塌供水水质被侵害等次生衍生灾害。
1.4 工作原则1.4.1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防汛抗旱并举,努力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不断提高防汛抗旱的现代化水平。
1.4.2 防汛抗旱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1.4.3 防汛抗旱以防洪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粮食生产安全为首要目标,实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
1.4.4 防汛抗旱工作按照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综合利用的原则。
2.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2.1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2.1.1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国家防总)负责全国防汛抗旱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
2.1.2 国家防总办公室设在国家应急管理部,负责日常工作。
2.1.3 国家防总成员由相关部门、军队、武警部队等单位的负责人组成。
2.2 地方防汛抗旱指挥部2.2.1 地方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地方防指)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防汛抗旱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
2.2.2 地方防指办公室设在地方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工作。
2.2.3 地方防指成员由相关部门、军队、武警部队等单位的负责人组成。
3. 预防预警机制3.1 预防预警信息3.1.1 国家气象局、水利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负责监测天气、水文、地质等情况,及时提供相关信息。
抗旱规划实施方案编制大纲解读

总投其中:其中: 资 中央 地方
其中: 自筹
永久 占地
迁移 人口
备注
本表提交成果:提交以项目为单元的项目清单 项目来源:附表2复核结果、新增规划项目
附表4-3 连通工程核报表
注意事项: (1)连通工程是水源和水源的连通(水源与用户连通的应急 工程归类到其他配套工程),连通湖库的库容至少10万m3以上 (2)连通水源可以互为备用,也可以单向备用 (3)连通工程和其他配套工程包括“新建”和“维修改造”, 目前表格中没有,可在备注中注明 (4)其他注意事项与小型水库工程类似,如优先考虑严重、 一般受旱县,优先人饮项目,总投资控制、投资分摊等
(二)建设内容
1. 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 2. 旱情监测预警系统 3. 抗旱管理服务体系
1、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
① 建设范围 ② 建设标准 ③ 建设项目技术要求
① 建设范围
全国抗旱规划
2025个受旱县 584个严重受旱县 450个主要受旱县 991个一般受旱县
本次实施方案
1358个受旱县
442个严重受旱县 299个主要受旱县 617个一般受旱县
(一)建设目标任务
2、建设任务
仅对《规划》中部分建设任务进行细化落实 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只考虑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 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包括旱情信息采集子系统、旱情监测站网、 旱情综合数据库和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平台 抗旱管理服务体系包括抗旱预案制度、抗旱服务组织、抗旱 物资储备和抗旱减灾科学研究,不含中央财政已补助的1252个 县级抗旱服务组织。
根据重••要分建程析设度•区条分库域件析库水:确连源地定通分形干工布、旱程,地期找貌保出、障来地次水质序保等障程度高的水源 • 根据应••急确投供定资水出效标满益准足指、连标应通:急工抗保程旱障建应对设急象条供确件水定的效连水益通源工程规模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6-2020年)编制大纲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6-2020年)编制大纲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6-2020年)编制大纲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二〇一五年七月前言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2010年11月,水利部会同财政部等部局启动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79.38亿元,经过三年建设,初步建成覆盖全国2058个县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在近年汛期发挥了显著的防洪减灾效益,有效减少了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根据2011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依据《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2013年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以下简称《2013-2015年实施方案》),在前期实施的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的基础上,明确了2013-2015年山洪灾害防治调查评价、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和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主要建设任务。
受2013-2015年实际安排投资限制,《2013-2015年实施方案》中部分任务没有安排开展建设,尤其是约80%(1300多条)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尚未安排。
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和山丘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更加集中,流动性更强,又对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016-2020年需要中央、地方继续加大投入,尽快完成《2013-2015年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任务,同时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山洪灾害防治的新要求,在重点防治区构建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综合防治体系。
1、非工程措施建设。
继续完善各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强化信息共享和综合应用,继续开展平台延伸到乡镇及视频会商系统建设,利用大数据、云服务、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提高系统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数据运行维护效率,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逐步开展山洪灾害预警信息社会服务;根据标准升级、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及前期设施设备更新换代需求,对部分监测预警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升级(提标升级),提高可靠性和保障能力,重点加强学校、旅游景区等人口密集地区的预警能力建设;开展山洪灾害补充调查评价,复核和检验调查评价成果,率定分析预警指标,提高精准度,集成、挖掘分析与利用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开展山洪灾害综合保障体系建设,在重点地区配置必要的救援设备,逐步加强技术服务能力,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持续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重点县示范建设。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初步设计大纲

NFCS2-CMS-PD-01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初步设计大纲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二○一一年七月审定:邓坚审核:辛立勤刘志雨吴礼福任齐编写:辛立勤刘志雨吴礼福任齐杨建青赵峥成建国詹全忠祝明王金星王琳胡健伟王光生曾焱付静杨丹钱峰毛学文陈德清目录第一章项目综述 (1)1.1项目背景 (1)1.2现状及存在问题 (3)1.2.1一期工程建设成果 (3)1.2.2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存在的不足 (6)1.2.3现状与差距 (7)1.3初步设计报告编制的依据 (14)第二章工程建设目标与任务 (16)2.1建设目标 (16)2.2建设原则 (17)2.3建设任务 (18)2.3.1信息采集系统 (19)2.3.2移动应急指挥平台 (20)2.3.3计算机网络与安全系统 (20)2.3.4数据汇集平台与应用支撑平台 (21)2.3.5防汛抗旱综合数据库 (21)2.3.6业务应用系统 (24)2.3.7视频监控系统 (26)2.3.8系统集成与整合 (26)第三章设计内容和设计要求 (27)3.1工程概述 (27)3.1.1工程项目名称 (27)3.1.2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及负责人 (28)3.1.3初设及概算编制单位 (28)3.1.4概算编制依据 (29)3.2工程建设单位情况 (29)3.3需求分析 (29)3.4总体建设方案和总体结构 (29)3.5系统的主要功能 (30)3.6信息采集系统 (33)3.6.1水情信息采集 (33)3.6.2工情信息采集 (34)3.6.3旱情信息采集 (35)3.6.4工程视频监控试点 (37)3.7移动应急指挥平台 (39)3.7.1设计范围 (39)3.7.2设计内容 (39)3.7.3设计要求 (39)3.8计算机网络与安全系统 (41)3.8.1设计范围 (41)3.8.2设计内容 (41)3.8.3设计要求 (42)3.9数据汇集与应用支撑平台 (44)3.9.1设计范围 (44)3.9.2设计内容 (44)3.9.3设计要求 (45)3.10防汛抗旱综合数据库 (45)3.10.1设计范围 (45)3.10.2设计内容 (46)3.10.3设计要求 (46)3.11业务应用系统 (47)3.11.1设计范围 (47)3.11.2设计内容 (49)3.11.3设计要求 (51)3.12系统集成设计 (52)3.12.1设计范围 (52)3.12.2设计内容 (52)3.12.3设计要求 (53)3.13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 (54)3.13.1项目建设管理 (54)3.13.2项目运行管理 (55)3.14人员配置与培训 (56)3.15项目实施进度 (56)3.16初步设计概算 (56)3.16.1编制说明 (57)3.16.2概算依据 (57)3.16.3初步设计投资概算书 (59)3.17风险及效益分析 (60)第四章设计任务划分 (61)第五章设计成果及进度要求 (63)5.1设计成果 (63)5.1.1水利部初步设计成果(提交初步设计审查成果) (63)5.1.2流域机构初步设计成果 (64)5.1.3省级初步设计成果 (64)5.2进度要求 (65)第一章项目综述1.1 项目背景我国幅员辽阔、江河众多、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特有的自然条件和地理因素决定了我国是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
某县、乡、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

某某县、乡(镇)、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暂行)某某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二○一二年二月编制说明本大纲依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2005年下发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编制,按照我区实际情况进行了细化。
有山洪灾害防御任务的各县(市、区)防汛抗旱指挥部门依据本大纲,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组织编制县、乡(镇)、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分别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并报上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备案。
各县在组织编制各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时,要按照本大纲章节目录,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编制。
目录1、某某××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2、某某××县××乡(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3、某某××县××乡(镇)××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某某××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
××县境内群山林立,溪河众多,山洪灾害发生频繁。
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做到有计划、有准备地防御山洪灾害,避免群死群伤事件发生,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1.2.1 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
2、《某某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某某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某某〈河道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某某人民政府颁布的法规、条例;1.2.2 经过批准的国家、省、市、县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等1、《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2、《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3、《某某山洪灾害防治规划》4、地方防汛工作方案、预案、山洪灾害防治方案等5、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抗旱规划技术大纲——附表式样、附图目录、分析方法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008年12月目录1 附表式样 (1)附表2-1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1990-2007年旱情及旱灾损失调查表 (1)附表2-2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2000-2007年城市干旱及抗旱基本情况调查表 (2)附表2-3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年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调查表 (2)附表2-4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年供水基础设施调查表 (3)附表2-5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1990-2007年抗旱投入与抗旱效益调查表 (4)附表2-6 X X 省(自治区、直辖市)抗旱减灾保障体系建设现状调查表 (4)附表2-7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年城市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情况调查表 (5)附表2-8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年实际供用水情况调查表 (5)附表2-9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分析表 (6)附表4-1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规划表 (7)附表4-2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新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规划表 (8)附表4-3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建生态抗旱应急补水工程规划表 (8)附表4-4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维修、改造及配套工程规划表 (9)附表5-1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旱情监测站网规划表 (9)附表5-2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旱情监测预警系统规划表 (9)附表6-1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抗旱指挥调度系统规划表 (10)附表7-1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抗旱减灾管理体系规划表 (10)附表8-1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抗旱规划项目投资表 (11)续附表8-1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抗旱规划项目投资表 (11)2 附图 (12)附图1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易旱季节分布图 (12)附图2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旱灾易发地区分布图 (12)3 分析方法 (12)分析方法1 旱灾等级划分 (12)分析方法2 易旱季节分析及分布图绘制 (13)分析方法3 旱灾易发地区分析及分布图绘制 (14)1 附表式样附表2-1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1990-2007年旱情及旱灾损失调查表备注:1、按县级行政区和地级行政区分别填报。
2、“旱情发生时间”是指旱情开始至结束的时间段,填写开始月份~结束月份,如旱情从3月开始至5月结束,同年7月又开始至8月结束,可填写“3~5”,“7~8”。
受旱、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应为各地(市)防办上报省防办的数据;同一块耕地多季作物受旱,只计一次。
3、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包括粮食因旱减产值、经济作物减产值和林、渔业、牲畜经济损失值。
4、因旱粮食损失量是受旱当年的粮食产量与前3年粮食产量的平均值相比后的减少量。
5、牧业旱灾损失按照草场受旱面积、受灾畜牧头数和牧区直接经济损失来统计。
6、受灾畜牧指因旱缺水的畜牧数量,按照大牲畜折算。
附表2-2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2000-2007年城市干旱及抗旱基本情况调查表备注:1、城市分为直辖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统计范围限定在城区范围。
按县级以上建制市填报。
2、调水工程供水量是指跨水资源一级区和独立水系的实际调水水量。
3、城市地下水源工程供水量包括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实际年供水量。
4、城市供水水源工程供水量包括公共水源工程和和企业自备水源工程的供水量。
附表2-3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年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调查表备注:1、按县级行政区和地级行政区分别填报。
2、除灌溉面积采用水利部门统计数据外,其他数据应以统计部门2007年数据为准。
3、地区生产总值为当年价,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统计。
4、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按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统计。
5、播种面积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分别统计。
6、粮食产量除列出总量外,还应填写谷物产量,谷物包括稻谷、小麦和玉米。
附表2-4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年供水基础设施调查表备注:1、按县级行政区和地级行政区分别统计。
供水基础设施根据工程所在地填写。
2、地表水源工程分为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和调水工程,应按供水系统分别统计。
3、地下水源工程指利用地下水的水井工程,按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分别统计。
4、其他水源工程包括集雨工程、污水处理再利用、微咸水利用和海水利用等供水工程。
5、现状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供水能力分别按城镇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供水能力和农村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供水能力填写。
农村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供水量按人饮和灌溉分别填写。
附表2-5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1990-2007年抗旱投入与抗旱效益调查表备注:1、按县级行政区和地级行政区分别填报。
2、抗旱投入资金为中央拨款、地方拨款和群众自筹。
地方拨款包括省、地(市)、县财政拨款。
3、抗旱灌溉面积同一块耕地一季作物抗旱浇灌多次,按面积统计时只计一次。
4、城镇抗旱效益按减少影响人口、减少工业增加值损失分别统计。
5、牧业抗旱效益按减少的畜牧受灾数量和减少的牧业经济损失分别统计。
附表2-6 X X 省(自治区、直辖市)抗旱减灾保障体系建设现状调查表备注:1、按县级行政区和地级行政区分别填报。
2、抗旱管理队伍人员要按专职和兼职分别填写。
3、抗旱服务组织要按乡镇级和县级分别统计。
4、抗旱预案应填报各省、地、县抗旱预案编制和审批的情况。
5、土壤墒情站类型分为“固定站、移动站、试验站”。
附表2-7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年城市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情况调查表备注:1、调查统计2007年城市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情况。
按县级以上建制市填报。
2、地表水源工程类型分为水库蓄水、江河湖泊引提水、调水工程等。
3、地下水源工程类型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工程。
4、其他水源工程类型分为集雨工程、污水处理再利用、微咸水利用、海水利用工程等。
5、地表水和地下水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供水能力按供水工程设计供水能力填写,其他备用水源工程的供水能力按所能提供的最大供水量填写。
附表2-8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年实际供用水情况调查表备注:1、按县级行政区和地级行政区分别填报2007年的实际供、用水量。
2、年水资源量可采用当地水资源公报2007年的数据;年降水量对应频率采用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
3、供水量按地表水源供水量、地下水源供水量和其他水源供水量三种类型分别统计。
4、地表水源供水量按蓄、引、提、调四种形式统计。
5、地下水源供水量指水井工程的开采量,按浅层水、深层承压水分别统计。
6、其他水源供水量包括集雨工程、污水处理再利用、微咸水利用、海水利用的供水量。
7、用水量按居民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补水三大类分别进行统计。
附表2-9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分析表备注:1、按县级行政区和地级行政区分别填报。
2、地表水源工程可供水量包括大、中、小型水库、塘坝、引提水工程、调水工程的可供水量。
3、地下水资源工程可供水量按矿化度不大于2g/L的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统计。
4、现状基准年生活、生产需水量采用水资源规划中基准年需水数据。
5、农业需水量应根据多年平均和不同干旱年给出相应值。
附表4-1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规划表备注:1、按县级行政区分“农村”和“城镇”全口径填报,水源划分为饮水和其他两个方面。
2、根据县级行政区农村和城镇规划所对应的各类工程进行填报,“典型干旱年可供水量”为所规划的工程能够为填报行政区提供的典型干旱年可供水量。
3、第25栏中“工程类型”包括集雨工程、污水处理再利用、微咸水利用和海水利用等,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附表4-2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新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规划表备注:1、按全国建制城市填报。
水源划分为饮水和其他两个方面。
2、“典型干旱年可供水量”为所规划的工程能够为填报行政区提供的典型干旱年可供水量。
3、第20栏中“工程类型”包括集雨工程、污水处理再利用、微咸水利用和海水利用等,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附表4-3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建生态抗旱应急补水工程规划表备注:1、按县级行政区填报。
2、补水水源工程类型包括地表水的水库蓄水、江河湖泊引提水、调水工程、地下水源(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及其它水源(集雨工程、污水处理再利用、微咸水利用、海水利用等)。
3、补水水源工程规模根据补水水源工程类型的不同,相应填写,如水库蓄水工程可填写总库容,江河湖泊引提水及调水工程可填写流量,地下水源和其它水源工程可填写年供水能力等。
附表4-4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维修、改造及配套工程规划表备注:1、按县级行政区填报。
2、现有水源工程类型包括地表水的水库蓄水、江河湖泊引提水、调水工程、地下水源(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及其它水源(集雨工程、污水处理再利用、微咸水利用、海水利用等)。
3、现有水源工程规模根据水源工程类型的不同,相应填写,如水库蓄水工程可填写总库容,江河湖泊引提水及调水工程可填写流量,地下水源和其它水源工程可填写年供水能力等。
附表5-1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旱情监测站网规划表备注:1、按县级行政区填报。
附表5-2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旱情监测预警系统规划表备注:1、按照省级行政区填报。
附表6-1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抗旱指挥调度系统规划表备注:1、按照省级行政区填报。
附表7-1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抗旱减灾管理体系规划表2、本表项目包括抗旱服务组织、抗旱物资储备、抗旱预案和抗旱法律法规四个方面。
3、抗旱服务组织包括数量、抗旱机动设备、固定资产和应急能力四个方面,抗旱服务组织的数量划分为县级和乡镇级,4、抗旱机动设备主要包括提灌设备、打井设备、送水车辆、净水设备等,对于区域内抗旱减灾所必需的其它设备类别,可在该附表中自行添加。
5、固定资产指抗旱服务组织固定资产的规模。
6、抗旱物资储备包括新建物资储备库的数量、级别和储备规模,物资储备库的级别和储备物资规模均按投资填写。
7、抗旱预案主要包括新编和修订完善的抗旱预案的数量。
8、抗旱法律法规主要包括规划需要制定和修订的抗旱法规的数量。
附表8-1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抗旱规划项目投资表续附表8-1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抗旱规划项目投资表备注:1、按县级行政区填报。
2 附图附图1 X X 省(自治区、直辖市)易旱季节分布图 附图2 X X 省(自治区、直辖市)旱灾易发地区分布图3 分析方法分析方法1 旱灾等级划分旱灾等级根据旱灾损失率指标进行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