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翻译
言语理解与表达名言警句翻译

名言警句精华版居官为政之要:1、上者,民之表也。
表正,则何物不正!(孔子)释:作为领导者,是民众的表率。
表率作用好,任何事情也会好起来。
2、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汉.贾谊)释:身居大臣位臵的人,应该把使民众的富裕和欢乐当作自己的责任,把民众的贫穷和苦难当成自己的罪过。
3、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
(荀子)释:大事不能做,小事又不去做,这是败坏国家和毁灭个人的道路。
4、乃知国家事,成败固人心。
(宋.王禹戎)释:要知道国家的事情,成败都在于人心的背向。
5、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宋.范仲淹)释:政令畅通,人民团结和睦,各种困难就都克服。
6、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人之上者,必处天下人之下。
(清.唐甄)释:所处的职位在十人之上的人,必须把自己放在十人之下,职位在百人之上,必须把自己放在百人之下,职位在天下人之上的人,必须把自己放在天下人之下。
7、水浊无掉尾之鱼,土确无葳蕤之木,政烦无逸乐之民。
(北齐 . 刘昼)释:水浑浊了就没有再往回游的鱼儿,土地瘠薄了就生长不出枝叶茂盛的树木,政令烦乱了就不会有安逸快乐的民众8、为上能自爱,群属必畏钳。
(清.康熙)释:作为上级的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他的所有部属就必然服从他的管理,执行他的指令9、尊贤使能,信忠纳谏,所以为安也!(汉.王符)释:尊重贤良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相信忠诚的人,听得进别人的不同意见,这样才能保持安定。
10、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宋.王安石)释:自古以来,领导、驱使民众在于有信用和诚恳,要把所说的话看为比百金份量还重。
热爱、报效祖国1、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爵。
(清?陈璧)释:一片赤胆忠心为了报效国家,能留下爱国报国的业绩名声胜过被封什么官爵。
`2、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
(明?海瑞)释:大丈夫所应有的志向是经理好国家,能够使天下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专题十二 句式的理解、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及断句.1

复习中要尤为重视。“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自不待言;理解
文中的句子应是指能读通、读懂句子的主要内容,并能理解语句的深层 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这里的“读通”,派生出的题型便是断句,
进士第一,擢知制诰。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 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 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 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
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 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 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 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 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同的句式和用法”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
、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被 单独拿出)、省略句以及文言文的固定句式。第二“不同的用法”,主要
指词类的活用。在词语用法上,文言文更灵活,一词兼几类的情况非常普
遍,临时活用的情况也很多,命题形式也十分灵活。因为浙江2009年新 高考,对此点用选择题的形式进行了单独设题(19题),我们已在“理解
1.文言实词(只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和文言 特殊句式,仍会单独设题,且很有可能落在句式上。 2.翻译,材料仍会从文言阅读文中提取。所选的阅读文很 可能是史传类文学,(2008年是传记、2009年是笔记散文), 翻译的分值可能加大。 3.断句,尽管2009年的新高考题,没有涉及到此类题型,但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作者:闫涛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22年第34期如何才能够准确无误地做好文言句子的翻译呢?掌握了以下技巧,考生就能够在翻译的时候得心应手。
1.字字落实,一一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题会根据采分点给分,但是有些时候考生很难确定哪个字或者句式是采分点。
这就要求考生能够将所有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根据翻译的大原则一一进行落实,确保覆盖采分点。
此外,在文言文中有很多内容是不需要翻译的,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直接将它“搬”到译文中,主要包括: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
例如,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这句话中采分点非常多,分别是“每”,译为“常”“经常”“常常”;“辄”,译为“就”“总是”;“引去”,译为“微退”“撤离”“撤去”“撤回”“退去”“退兵”“逃走”“逃离”“离去”“离开”。
考生需要字字落实,一一翻译。
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
”2.帶入原文,前后贯通很多考生在翻译文言句子的时候,把目光仅仅集中在这句话上,而不去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我们知道任何一句话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前后内容有一定联系的。
在具体答题时,考生要把这个句子放到原文中,联系前后的内容,确定句意符合文意,才能翻译准确。
例如,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这里张仪说的话,需要与前文结合起来理解,前文“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也就是说张仪以六百里的秦国土地诱使楚国与齐国断交,然后“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
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也就是说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秦齐的盟约暗中缔结成功。
楚国派遣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对这名索要土地的使者说给楚国六里地,激怒楚国讨伐秦国。
楚国由于失去了楚齐联盟而在杜陵惨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2部分 1 专题一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含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20
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 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译文:我总会有可以用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 译文: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12.“庸……乎”,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译文: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21
13.“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译文: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14.“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 译文: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省略介词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省略兼语
以相如功大,拜(其)为上卿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10
(四)变式句
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总称为变式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
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掌握这些变式句的特点,有助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22
15.“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译文: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 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 译文:民谚中说的“面颊与牙床骨相连,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 概说的就是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浅析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表达

Ve s n I td zl sa d d z lso r i :I r ze n r ze n o i i p r a d rg t a u e n b ih d y。 I e l e v a fe h a y t
b t a k f h t a ,t e p a h t e o h b n s o e sr m h e c r s t e e
hat a r nm u y er,a yf e o yj me. w ar o
Ve so I I d z ls a d d z ls r in I : t r ze n r ze i i o lS u s F sia y e l e v t n Al o l e t l v Da .If e a y a h
( 杜牧《 清明》 ) “ 明 ” 我 国 反 映 物 候 的 一 个 节 清 是
来。
Al f a u d n e a u o a l s d e h c me p n o p a h go e o u d e s o a e l n e c r v .F rh n r d f c s ao g p
气。按 照气 候学 的标 准 , 时 , 真正 此 才 进入春季 。“ 明 ” 其 字 面 的 意 思 , 清 按 气候 温和 , 草木现青 , 红柳 绿 , 桃 春光 明 媚, 处处 给人以清新 明朗 的感 觉。但 同 时 , 清明” “ 带有浓 厚的 民族风 俗特 点 , 它是上坟 的 日子 。请 对 比以下 两 个译
浅 析 翻 译 过 程 中 的理 解 和 表 达
7 20 杨 凌职 业技 术学院 黄从玲 1 10
【 摘
要】 理解和表达是翻译的两个主要步骤。译者对原文的理解需正确, 正确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 ; 译者的表达须
句子翻译如何准确理解和表达句子意思

句子翻译如何准确理解和表达句子意思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翻译句子的准确性对于语言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句子翻译时,我们需要理解和表达句子的意思,以确保传达的信息准确无误。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和表达句子的意思。
一、概念和基础知识在开始讨论如何准确理解和表达句子的意思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
句子是由若干个词汇组成的,这些词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语法关系。
在翻译句子时,我们需要考虑词汇的词义、语法关系以及上下文等因素。
二、理解句子的词义准确理解句子的词义是翻译工作的基础。
词义是词汇所具有的代表事物的含义。
在翻译句子时,我们需要正确理解每个词汇的词义,以确保句子的整体意思准确传达。
为了理解词义,我们可以参考字典、词典或者其他语言资源,亦可结合语境进行推测。
三、考虑句子的语法关系除了词义的理解,我们还需要关注句子中词汇之间的语法关系。
语法关系是句子中各个词汇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功能。
在翻译句子时,我们需要准确理解这些语法关系,并在翻译中恰当地再现出来。
例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定语与被修饰词之间的关系等。
四、注意句子的上下文句子的上下文是理解句子意思的重要依据。
上下文是指句子所处的语境,包括前文、后文以及周围的环境。
通过仔细阅读句子的上下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并在翻译中准确表达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上下文不仅仅局限于句子本身,还应该考虑到篇章、段落甚至整个文本的语境。
五、运用适当的翻译技巧在句子翻译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翻译技巧来帮助准确表达句子的意思。
常见的翻译技巧包括:同义替换、词组搭配、句子结构转换、释义加译等。
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翻译句子,使得译文更接近源语言的表达方式。
六、反复推敲和修改在进行句子翻译时,我们需要进行反复推敲和修改,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反复推敲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可能存在的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并加以修正。
此外,多次修改还可以改进句子的表达方式,使得句子更加准确、自然地表达出意思。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翻译比较】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翻译比较】摘要: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理解与翻译,历来是争议的话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内容,然后重点对比分析了梁宗岱先生,屠岸先生,金发燊先生和李杰先生对其的翻译。
各个译本各具特色,可以帮助读者多角度欣赏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味和其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内容分析翻译比较一、引言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理解与翻译,历来是争议的话题。
总的来说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翻译主要有三种风格,一种是完全按照原诗韵律翻译,间行押韵;另一种是略作修改,按中国人习惯的韵律处理;第三种则完全不押韵,以求最大限度地表达原作的思想感情。
但是,由于欣赏者的口味不一,在不同的欣赏者眼里,不同的作品会有不同的得分。
译诗之难,难于上青天。
要做到“音美”、“形美”和“意美”三者兼顾是很难的。
相对来说,音美最难传达,形美其次,而意美再次。
而在这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因为它是一首诗的灵魂。
真正的译诗,应该努力用另一套语言形式忠实地传达原诗的“意美”或者说“诗意”。
本文收集了梁宗岱先生,屠岸先生,金发燊先生和李杰先生的译本,对四个译本中的第十八首诗的四种译文进行了比较分析。
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内容分析此诗以人比夏天开始,以人胜自然结束。
前四行说明人比夏天更美更温柔;中四行发展了这个意思,引到对容颜易逝的感喟;第三组则峰回路转,推翻前言,以胜利的末两行作结。
以疑问句开篇,将爱友比作夏天,又言夏天不及爱友之美;转而说爱友之美只有在的诗行中才会永恒。
比喻精巧,构思精巧,一问一答,一叹一赞,其迂回曲折令人折服;最后两句以人胜自然作结,美虽然会消残,但融入诗人不朽的诗作会流芳百世、与时空一样的永恒。
此诗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美丽的事物可以依靠文学的力量而永远不朽。
这诗虽是写给朋友和情人的,但涉及的内容十分深广,已远远超出了对友谊和爱情的咏叹,处处洋溢着诗人对真善美的讴歌,对假恶丑的抨击,实乃莎翁人文主义精神发展成熟的标志,是其高超艺术水平的一座丰碑。
文言文翻译二轮复习资料

❖ (八)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倒装句,这种句子 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 常句式。
❖ 例如:
❖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误译:寻找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没有找 到。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行,其李将军之谓也?
误译:这大概就是李将军的说法吧? 正译: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3)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之曰: ‘必以人祠,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 ‘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 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 大雨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 也。
“我求雨的原因,是为了人民。现在一定 让我用人祭祀,才将要下雨,我将亲自充当 祭祀的牺牲品。”话没说完,天下大雨达到方 圆千里,为什么呢?因为齐景公对天有恩德对 人民施恩惠。
❖ (3)授中书舍人,奏事称旨。 ❖ 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误译: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忌:无中生有 增添内容
❖ 记:使用比喻、借代、互文、用典、 ❖ 婉曲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用意译。
二、知己知彼战不殆 文言文翻译的采分点
• (十)漏译省略成分
❖ (1)项王曰:“壮士!赐之厄酒。” ❖ 则与斗厄酒。
(❖2)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
壁之战》) 。
• 误译: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 色的。
• (加上“曹操的书信”)
❖ 应译而未译
❖ (1)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 误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此中有真意,欲辨须谨言
----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一、迷途未远及时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与翻译摘要:理解做为翻译的前提,是所有译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翻译实践中往往有各种不同的因素会影响译者对原文的正确理解,从而造成译文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
本文将从语法和背景文化两个层面出发,结合语言逻辑、词语释义等几个具体方面,用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实例来探讨理解与翻译。
希望可以对翻译学习者们提供一点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翻译;理解;语法;文化一引言对任何一个翻译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来说,对源语(source language)正确透彻的理解是给出一份优秀译文(target language)的基础。
理解是翻译的先决条件,理解正确了,才能不费力地用译语将意思表达出来;理解错了,表达的语言再优美也是枉然,反而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翻译即理解”——翻译的翻译学观解释学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是翻译的基础,“翻译即理解”(steiner,1998:1)。
由此可见,理解乃是翻译的关键。
在翻译实践中很多同学常常遭遇的一种情况就是:看着源语,觉得自己知道文段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可一旦到了要写出译文,就有种茫然不知如何下笔的感觉。
总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阶段。
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接触到了很多翻译指导理论。
但是,不管学者专家们的理论多么标新立异,从翻译现象上讲都没有离开诠释学范畴,即翻译本质上都是一种文本理解和解释活动。
(张晓梅,2013 )二语法和文化对理解的影响对源语的理解不仅要求我们从语法的层面去分析句子结构、词语的含义,更要求我们对源语的背景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白一些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表达和用语。
这样,才不至于使自己的译文词不达意或者闹笑话。
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pune Mide)说过,Translation consist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ot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second in terms of style(Nida,1969).可见,做翻译工作最重要的是理解原文的意思。
一.理解与逻辑从学习翻译过程中的实际练习来看,在根据词典释义掌握单词意思后理解的难点在于对语法的理解。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除了要从语法的角度去理解原文外,还要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原文进行分析,以求准确地表现原文的意念。
对于语法比较复杂的长难句,建议首先分析句子的各个成分,找出主、谓、宾、定、状、补,在通俗理解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逻辑来组织译文语言。
下面用示例来讲解:例1.It i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good.原译:只有坏风才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好处。
原句的句子结构比较特殊(it is….that…..)是一个强调句,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我们首先来做一个最通俗的理解:“对谁都没有好处的风才是坏风。
”,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风对人都是既有好处又有坏处的。
我们在引申理解一下,就会明白原句表达的意思其实是事物(此句中是“风”)都是具有两面性的(blows both good and bad)。
所以,这句话我们可以翻译成:世事皆利弊共存。
与这句话比较相似的还有①It is a wise man that never makes mistakes.②I t is a bad action that success cannnot justify.③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这三句话的结构同以上例一都很相似,应该按照相似的思路来理解。
第一句话:从来不犯错误的只有聪明人。
也就是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第二句话:直译为:没有胜利维护的战斗就不是好战斗,那么引申出来:只有胜利维护了的战斗(战斗胜利了)才是好战斗。
这样译出来的感觉就十分霸气,表达除了说话者的自豪。
也就是说不管我在这场战斗中是好是坏,只要我胜利了,这场战斗就是好的了。
因此,可以翻译为简单的四个字:“胜者为王.”第三句话可以相对应地翻译为:“马有失蹄。
”以上四句话的理解难点在于语法,在翻译的推敲过程中还应用了正反译法的逻辑原理。
例2. Nobody could be too folish today.原译:今天谁也不会太笨。
这句话运用了双重否定,表达的肯定意思。
要是直接翻译为“今天谁也不会太笨。
”就大错特错了,应该根据逆向思维,翻译为:今天,无论你怎样出洋相都不算过分。
只有正确理解了原文的意思,看到能够充分体现“信、达、雅”翻译原则的优秀译文时,才会觉得豁然开朗,有种拨云见月的通灵感。
二.理解与词语释义词义选择一直是翻译中的一个棘手的问题,不管是在对原文的翻译过程中还是在组织译文的语言时,我们都需要对某个关键词语释义的选择斟酌再三,因为在中英文中我们都要面对一词多意和一意多词的现象。
下面以具体的例子来探讨词语释义对理解的影响:例3.Automobiles and trunks would be powered by quickly replaceable electric batteries.原译:汽车和卡车可以由能迅速替换的电池组做动力。
译文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好像符合日常说话中的逻辑。
可是细查字典释义,我们会发现,“汽车”和“卡车”是包含和被包含的从属关系,即“卡车”是“汽车”的一种。
“汽车”是属概念,“卡车”是种概念。
那么原文中automobile一词取“汽车”的释义应该不正确,因为犯了种属并列的逻辑错误。
我们又知道automobile还有“轿车(朗文当代高级词典第四版释义为:a car)”的意思,“轿车”与“卡车”是对立概念,可以并列。
所以,这句话中automobile一词两种不同释义的选择也会影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译文是:轿车和卡车可以由能迅速替换的电池组做动力。
英语中很多单词有多种意思,单词释义的选取也会造成对原文理解的误差。
我们来看个例子shipment is to be effected bimonthly at 600 tons each since May, 2001. 我们知道bimonthly 有“一月两次的,两月一次的”这两种意思,所以我们不知道应该是从2001年的五月起每月发两次货还是两个月发一次货。
而商业合同通常要求用词精准无歧义,所以,原句表达为:shipment is to be effected bimonthly at 600 tons within May, 2001.更好。
例4.At the behest of these companies, Europe is asking for rules at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that would make it harder for government to keep public control of services, including drinking water--- a bald industry-protection measure that has no business in a trade agreement.原译:在这些公司的请求下,欧洲正在要求世界贸易组织制定规则,来使政府更难以控制对包括饮用水在内的服务。
这是一个长句,本来在理解上就有一定的难度。
译文看起来也通顺合理但是control 一词的翻译却欠妥。
原文中control一词的词典释义是“控制”,但是根据我们的常识,政府是不可能控制公共服务的。
所以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将“管理”一词弱化为“管理”。
修改后的译文为:在这些公司的请求下,欧洲正在要求世界贸易组织制定规则,加大各国政府对包括饮用水在内的服务进行公共管理的难度。
例5.He would prtended all along it was he that was wanting to go away to the great brick building---the government place, where he would be woth so many old fellows having the best of every thing.原译:他一直装得像他自己要走,搬到养老院去。
在那儿,他会和很多老人住在一起,享清福……其实,这句话对同学们来说好像没有任何难点,大家都能理解出来。
但译文却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原文表达的意思,原因在于同学们没有仔细体会pretended一次的意义不仅在主句中有,在关系副词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中扔延续着此意。
原译显然没有弄清楚这种语法现象,将“老人去养老院享清福”作为事实表达出来了。
另外,原译中将the great brick building--- the government place表达为“养老院”,虽然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这样说不算是错误。
但考虑到它是出自一个小男孩之口,而小孩儿一般都不知道“养老院”这个词,所以作者才使用了the great brick building---the government place这样的表达。
所以,为了贴合原文的语言风格,这里应将“养老院”换个说法。
修正之后的译文表达为:他一直装得像自己要走,搬到政府办的那栋大砖楼里去,好像在那儿自己能和很多老人住在一起享清福似的……三.理解与语法判断因为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英语是形合的语言,所以从语法的层面去分析句子个结构层次间的关系,能够帮助透彻地理解原文。
例6.His remarks did not so much encourage her as discourage her.原译:他的评价并没有怎么鼓励到她,反而泄了她的气。
“not so much …as”作“more…than”或者“rather than”解。
Not so much A as B意思是more B than A, 或者A rather than B.意思是与其说A不如说B.我们把例4同这句话来做比较:Tom is not so much stupid as lazy.就会觉得理解起来通顺多了。
“汤姆懒得程度比笨的程度要深。
”,也就可以理解为:与其说汤姆笨不如说他懒。
那么,例4正确的应该译为:与其说他的话鼓励了她,不如说使她泄了气。
例7.Magnetic fields of the former kind are generally about a million times weaker than the earth’s fields, whereas those originating from the travel signal of never cells are even weaker, some hundred million times less than the earth’s fields at their strongest.原译:前一类磁场通常只有地球磁场的百万分之一,而有的神经细胞传播的信号的磁场则更弱,在最强的时候也只有地球磁场的几亿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