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新课程课标解读专题培训]

“开放、自主、合作”小学常识教学

——学习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体会

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钱金明作为一名县(市)级教研员,经常组织和参加一些教学研究活动,有机会听到许多的常识课,有时自己也深入课堂执教几节,听后、教后也经常在反思,21世纪的常识课该是怎么样,当前常识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什么问题,这样突破?这些问题时常困扰着我,最近一段时间,我学习了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和《历史与社会课课程标准》,使我豁然开朗。用新的理念来反思当前我们的常识教学,我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问题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往往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切割成许多1、2分钟,3、4分钟,总是牵着学生鼻子一二一齐步走的现象。例如《认识岩石》一课,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搞科学”,教会他们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教师总是牵着学生走,由颜色——结构——硬度——遇酸反应都是由教师带着学生一步步地去观察、去实验,这样虽降低了学习难度,铲除了学习上一些障碍,使学生很容易得到正确的结论,却使学生失去了“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影响了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问题之二:很多课都是全班同学面对同一个问题,用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实验方法,经历同样的研究过程,面对同样的实验现象,然后去思考同样的问题。没有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开放的空间,自主的余地,个性化的选择,没有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殷志杰老师在《关于自然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既然所有的学生都使用相同的材料进行研究,学生还需要动什么脑筋,在研究的方法上也就无自主和创新可言了;既然所有的学生研究方法全相同,观察到的现象就会大体相同,归纳的结果也大体相同,学习的结果也就没有什么自主和创新可言了。”

问题之三:当一堂常识课结束后,学生的研究活动也就随之而止,并没有形成我们所期望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即使教师有这方面的意识,往往也只是走走形式。一节公开课结束时,最容易听到的总结就是:这个问题下去之后,大家再进行研究。调查表明,这类话通常是讲给听课的老师听的,它似乎已演化成一节完整的课中的一个“程序”。而学生对些也早已心领神会,只需高声响应而勿需投入行动。但由此可以看出大家已意识到,对于一个问题的探究存在着一个研究后研究的问题,这是一节好的常识课的必须结果。在一节课研究的基础上,学生必然会有新的认识,新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显然重视不够。口头上要求下去之后再研究,实则形同空话,因为下一节课教师会有新的教学内容,并且可能与上一节课的内容根本无关。有些学生可能下去之后按老师的要求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但教师出于时间,任务等多种因素的考虑,对于这种好的现象也只能爱莫能助,久而久之,学生也就自然地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学内容了。

如何克服当前常识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我认为必须加强对新的《课程标准》的学

习,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小学常识课的教学改革。

首先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新的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再说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了解教材所选择材料及包涵科学道理,而最主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去认识更多的东西,了解更多的科学道理,并以此为起点去探究身边的事物。因此,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要认真做好课堂教学的前伸后延,如观察实验材料的搜集、实验工具的准备和探求前知识上的准备等等,特别是学生在课后更有意义的后续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把常识教学与大自然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投身于大自然课堂之中,直接接触自然事物,根据自己的兴趣,按照自己拟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活动。

其次,要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个性为宗旨,实施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什么,怎么学,自己总结、评价学习效果的自主学习。实施自主学习,是人类社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根本,没有自主学习,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小学常识倡导的指导学生自行探究应用知识中的“自行”就是自主,在探究知识过程中,探究什么,用什么方法探究,有什么发现,获得什么结论,都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盲目效仿书本和别人,学生就会有创新的表现,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对探究学习的过程、方法研究得比较多,而对“自行”研究得比较少。所以,小步子一二一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十分普遍,要实施学生自主学习,我认为,一是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活动等方面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机会。例如《种子萌发条件》一课,全班各组研究的问题可以不一样,有的组可以重点研究种子萌发要不要水分,有的组可以重点研究种子萌发要不要阳光,有的可以重点研究种子萌发要不要土壤等。各组研究的问题的数量也可以不同,容易的问题、能力强的组、研究顺利的可以多研究几个;反之,可以少研究几个,各组研究问题的顺序也可以自己决定。总之,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问题,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法,自己选择和准备研究用的材料去探究,致以研究材料可由学生自己准备,也可师生共同准备,如老师准备的应是“自助餐式”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组合,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二是要增加探究活动的时间。“想办法”需要时间,想出办法再付诸行动也需要时间,在行动中用种感官来感知每一个细微之处更需要时间,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探究活动时间长短与他们在活动中的自主程度正比,时间越短的探究活动,往往要求学生的自主水平越低。只有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探究,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在《蜡烛会熄灭吗?》一课中,就这样

去尝试了,对于学生提出的只要2分钟就能可以完成的探索实验,教师却给了他们25分钟,实践证明,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保证学生能使用好材料,能享用自己的每一个奇思妙想的结果。

第三,在实施“自主学习”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常识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引进课堂相对比较早,但在平时教学中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许多教师只是追求形式上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因此,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愿结合小组,让他们相对独立地对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展开研究。学生合作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创新精神相互激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集体的智慧使创新方法更多更完善,所谓“智慧撞击”“头脑风暴”等创造手段,就是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形成的。常识教学中的分组活动和研讨活动,都是实施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很好的形式,当前的任务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教师要通过间接的指导——唤起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组织他们通过相互合作,完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创设组与组交流、评价活动,使他们的研究方案不断完善;提供学生必须的研究资源,以及应付学生在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上,可能出现问题的应变措施等等,使其在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本文发表在《实验教学与装备》02年第5期上

[新课程学科培训专题培训]

学习体会

谈对科学、科学探究与科学课的一点认识

庆云中心小学朱晓清记得2002年的11月,我第一次参加科学课的学科培训。当看完了郁波老师关于《科学课程标准解读》的讲座后,我的内心一直无法平静。我第一次深刻地意识到科学技术、科学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重大影响。从此我便常想:科学教育的重任落在我们每个科学教师的肩上,我该如何上好科学课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然而要上好科学课,困挠我的第一个问题是:究竟什么是科学?对学生来说科学又意味着什么呢?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找来了整套《科学五千年》。当人类五千年的科学文明史展现在我的面前时,我不禁惊叹人类的伟大智慧,然而我却不明白科学究竟是什么,因为书中记载的内容五花八门:从人工取火到石头工具到大禹治水;从陶瓷制作到铜器时代到铁器时代;从古希腊的天文学、数学、力学到古中国的圆周率、不定方程的求解;从万里长城、金字塔到古代的中西建筑;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名医到四大发明;从哥伦布到哥白尼……“科学”这个概念到底该如何概括?经过长时期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阅读、钻研,我最终领悟到:其实科学就是不断地认识自然,不断地发现自然规律,不断地发明创造,不断地改

善自身生活。人类所固有的好奇心驱使人类通过观察,探究认识自然,进而发现自然规律。当知识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发明与创造便水到渠成了,人类的生活也因此而得到了改善。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一步步前进的。我想,科学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通过观察认识自然和通过实验发现自然规律,至于发明创造与改善生活,那是后续,而前面这两项,又都是比较简单易于观察与实验的,因为这要受小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学校、课堂等等的限制,所谓的科学启蒙教育,那是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的,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观察能力、实验动手的能力等等各方面的科学素养,让他们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这也正是这门课设置的宗旨。

而当我翻开《科学课程标准解读》时,什么是科学的问题则变得更加明朗了。标准给学生的课程目标定为三个方面: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这就是说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学到了科学知识,习得了科学技能,同时也培养了情感态度,形成了价值观。可以说,对于学生,他们的科学学习就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他们学习科学的方式与途径。是整个科学学习的核心。而整个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至于探究的内容,标准又给它划分为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和地球与宇宙,这不正是人类科学探究的主要内容吗?

解决了什么是科学的问题,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科学探究是怎样的?对学生来说,它又有哪些要求呢?《解读》指出: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质疑和研究。任何科学探究活动都包括如下一些基本步骤,即:A.提出问题与明确问题;B.猜想与假设结果;C.制定计划并通过观察、制作、实验等手段来搜集并整理有关信息和证据;D.得出结论;E.表达与交流探究结论。科学家要通过这些步骤去发现真理,学生也能通过这些步骤去接近真理。

在科学探究方面,标准中对学生提出了下列明确的要求: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运用已有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经获得的科学资料;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但《标准解读》同时又指出: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

那么,我们的科学课又该怎样上呢?解读中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2000年组织编写出版的科学探究专著中,不仅对科学探究式学习活动进行了概括,而且对每一类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分别进行了划分和描述。根据这样的划分,教师在活动中起组织作用的程度和学生自主设计进行探究的程度可以各有不同。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对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有明确目标要求的学科教学中,要组织起在问题、证据、解释、评价和交流五个方面都具

有高度探究性的活动是不容易的,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这样的境界。如对探究的问题来说,要是探究的问题完全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那当然很好,而且在科学教学中也必须有意识地重视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等到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好的探究问题之后才能组织探究式学习活动。相反地,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果这样的程度也不容易达到,就完全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的问题,根据别人提出的问题,学生也完全可以进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且只要学生真正加入了探究知识的过程,他们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想事实上真正的科学家所研究的问题开始也不一定都来自本人,如布鲁诺、开普勒、伽利略继哥白尼之后继续研究太阳中心说,从而证实它的正确性。又如托里拆利研究大气压力与真空存在的问题也不是来自本人。总之,虽然探究是由问题引导的,但问题不一定非要出自探究者本人,探究一个现成的问题仍有很大意义,然而对于科学教学活动来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问仍是很重要的。关键是要看学生对情境的理解程度,如果学生能提的问题不得要领,或根本无法用实验研究,则完全可以由教师提问学生来探究,这反而是符合学生实际的。

通过这一年多的学习,我仿佛略有领悟:其实一堂科学课,只要把科学探究的各个步骤区分清楚了,各步骤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把握好了,符合了学生的实际,又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提高与锻炼,就该算是一堂好课。就让我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吧!

2004年2月

[课堂教学评价分析专题培训]

引导我们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

沈士中心沈强

2002年6月,海宁市常识骨干教师培训班开班了。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课堂教学评价分析技术,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对小学常识课堂教学进行临床观察、分析与诊断,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与水平。

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教师培训是教师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因此,不仅我们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更要掌握“诊断性”研究方法,重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突出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育经验所作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先进的教育理论只有在教师个体与其具体实践情境和经验的研究结合起来的条件下,才能得到有效运用;未经内化的理论很难转化成自己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际能力。

课堂教学评价分析是培训者与执教教师合作,有目的地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严谨的、理

性的观察和面对面的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策略的方法。四天中,我们通过理论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技术,并根据观察的对象和目的,选择了恰当的观察技术和手段,分成了八个观察小组,对《岩石的风化》和《怎样认识岩石》两课进行评价分析,有记录教师提问的,有记录学生回答,有对师生进行深度访谈、问卷的,还有观察教师行动的等。课后我们分组,运用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教育社会学、行为科学、个体差异学等理论,对观察材料进行多角度的诠释和解读,有针对性地提出讨论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执教者根据我们的讨论形成的报告《岩石的风化课后研究和反思》一文发表在《小学自然教学》02年第12期。

课堂教学评价分析的专题培训,使我们通过现场观察搜集了大量自然情境下课堂教学的真实材料,并运用教学任务因素分析法,对课堂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作出科学的分析,为我们实践反思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机会。本培训不仅使我掌握了一定诊断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的反能力,引导我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也将促使我较快地成长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反思型教师。

[读书体会]

向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迈进

——学习《科学究竟是什么》的体会

伊桥中心小学陆亚红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我们更需要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才能更新自己的观念,把握教改的方向。钱老师为我们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的每个学员提供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走进中小学科学课——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走进中小学科学课——全景式教学方法》等书籍,让我们自学,并在集中培训时,安排一定的时间大家交流学习的体会,受益非浅。

前几天我又拿到了《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花了几个晚上认真地进行了研读,书中对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性质、科学态度及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对照自己确实这样,也催我不断学习。

反思自己的教学,怎样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迈进呢?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一个科学的问题。而当前是没有问题或不是科学问题,或不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问题,或问题过度开放,或是在教师“追问”下逼出的问题,为此,我们首先要研究的是如何让学生提出一个科学问题。书中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如科学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怎样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提出问题,怎样让学生明确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等,对我启发很大。其次就科学过程如观察与实验,学生往往缺乏“公平测试”的规则意识,对“共变因素”关注不够。怎样让学生知道获得客观事实是科学的核心,懂得什么是可靠的数据资料,怎样进行观察才能获得客观的、可靠的数据资料。分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想象和观念,什么是不相关的事实,什么是相关的证据等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书中也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操

作策略和教学案例,给我启发最大的是尽量少说话,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我的教学也许就是话太多,从现在起得好好地改一改。对于交流和讨论,它是小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解释的主要过程,能够引发真正的学习活动。但目前较多的还是流于形式、有教无学;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表达做出适当的回应;教师的角色模糊不清;有证实无证伪,缺乏对质疑精神的鼓励;对“错误”建设性作用认识不足等。需要我们研究的是怎样抓住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让学生交流讨论,从中内化为他们自己新的信息。

要引导学生向真正意义的探究式学习,需要我们自己具有探究式的技能,在这方面我自己的能力、素质还需不断学习,但只要我们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自觉反思的习惯,我想我一定能成为一名学者型的科学教师。

[学习主题构建专题培训]

任务中学习其实也是享受

宏达学校费玉华刚接到参加培训的通知,心里也没有多大压力,想想也不过是去坐四天而已。然而,第一天培训钱教师不同于平常的培训课确实带给了我一定的思想压力,自学、交流、反思、修正、主动参与等使参加培训的我注意力得以高度集中,因此,这份压力就带给了我异于平常培训的收获。

在这次培训中,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理论上的引领。教材中所讲到的很多东西,如目标的整合,知识链,内容的呈现方式等在平时的教学中都能想到一点,但这种“想”都是来自于自己将近二十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往往是琐碎的,没有一定的关联,也就是只是来自于实践的经验,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次培训既有理论的引领,又有理论引领下的实践反思,二者互相结合,四天培训收获的确很大。

在今后的备课、课堂教学中,我想很多知识点对我是有很大帮助的。

1、主线索以前备课时,我也习惯于课前长时间的酝酿,但这个酝酿多半是“教程”呈现的思考以及教材处理的思考,这次我更多地明白了要上好课先得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梳理出一条主线索,然后再去考虑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程序的呈现,那么这样的课一定能上出特色,告别“平庸”。

2、目标意识更强,用教材教的理念更入人心甘说实在,以前制定目标时更多的是从教材上“借用”过来的,对于教材的处理也有点放不开手脚,课堂教学还是囿于教材,通过培训,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目标的确立更重视,表述会更规范,处理教材时会更大胆一些。

3、“知识链”对于我的启发其实以前改尽管在理念上把握了“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原则,但在设计整个教学板块时更多地考虑到的是“教的主题”,很少从学生学的主题出发,考虑建构他们的知识层面。通过培训我想今后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考虑到“学习主题”的

构建,使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当然还有很多的地方还是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四天的收获是不少的,但也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所得还是有限的。好在培训把如何学习的理念给了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更多地去关注一些理论的知识,再说得目标小一些,就是在近阶段把这本书中的“资料连接”去学学,同时关注一下推荐的书目,高举“终身教育”旗帜让自己的教学能在理论引领下,更上一个新台阶。

做学生也不易

——学习主题构建培训体会

实验小学常利娟为人师表的一个学期又过去了,回顾之中总觉得它在忙碌中走过,天天来往于教室和办公室,穿梭与学生与老师之间,深感自己学识浅薄、思维迟钝、专业退化、身心疲惫……越来越感到自己,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却无可奈何,总想静下来,做一回学生,品尝学习的甘苦,追回曾失去的东西。几天,烈日酷暑,我参加了进修学校组织的“学习主题构建”专题培训,可以说我盼到了一次学习的机会,听名字有点儿新鲜,我还是像儿时那样认真地对待,听课、作业,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天,但心里真切地体会到一点:做学生也不易,感受收获需要付出,享受学习迫在眼前。

“学习主题构建”的培训,让我经历了一个静心修炼的过程,充实了自我,提高了认识,开阔了视野,品味出了其中的价值。

目中有人,近距离交流。将学习者放在怎样的位置,往往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在本次培训中,主讲者能将学习者当成了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营造了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自学——交流——反思——互助——引领,让我们在自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自己的发现,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找出差距,通过同伴的互助,使信息更加丰富,最后在专业的引领下,不断地提升自己,感觉是非常不错的,观点的碰撞,又一次让人感觉“学习”一词的含义。

任务驱动,目标明确。人都是有惰性的,逼一逼,压一压,总能去努力一番,会有一些收获。当我拿到学习的安排表时和作业题时,首先感觉培训者为了本次培训安排井然有序,我告诫自己得耐心地坐下来,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随着培训的展开,很欣喜地看到这里高手云集,是学习的好地方,思想的交流,观点的碰撞,精辟的论述,详尽的分析,都能让我感到做学生也是很幸福的,让自己的头脑进行了洗刷,也许是有任务,所以听课也格外的用心,一会儿是静静地个人学习,那种静谧让人向往已久;一会儿是内容的梳理,我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将书本的东西梳理清楚,储存于大脑;一会儿是同伴的交流,那热烈的场面让人感动,人人是那样认真,那样的生动,商量、探讨,豁然开朗,喜行于色,那是一种自信,一种收获。

学习的内容很丰富,有的似曾相识,再学习一回,更加清晰;有的很深奥,需要细细地咀嚼,辨出其中的滋味儿;有的可能有异议,在头脑中与原有的较量一番,认识有上了一个台阶;有的已在实践中使用了,会得意一阵,感觉自己意识的超前……这种种感受不经历的人怎么会感受到呢?我庆幸我经历了这过程,我又多了一些东西,我该诊惜它,努力地去试一试,让它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大放光彩。

教育是一门艺术,留下一些遗憾是难免的,但千万不要将相同的遗憾带到明天。外面依然是骄阳似火,我的内心多了一份热情,多了一份平静,因为我经历了一次学习,一次有意义的学习。我想说做学生不易,做老师更不易,做得更好,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学中做,做中学

——学习主题构建专题培训体会

斜桥镇中心小学宋娟玉新课程实施一年来,我们都觉得教师的教学理念都转变了许多,不管是新教材的教学,还是老教材的教学,都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有了较大的改进,但要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标中的教学思想,使之完全转化为教学法行为,我们觉得老师们还存在着一定距离。

一、可能是认识还不够到位。二、可能缺乏一定的操作技巧(到底该怎么做)。三、缺乏一定的专业引领(自己做得怎么样,符合不符合新课程的标准,还较茫然),这包括一般教师和一批骨干教师都可能存在着类似的迷惑。对照以上三点,我觉得这次培训的真正价值就体现在这里,尤其是第二点上,解决了实质性的问题。

四天的学习培训,虽然短暂而辛苦,把整整厚厚的一本书啃下来,又结合案例学习,对照自设的方案进行反思、修正,完成培训作业要求,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次高效的学习培训。在培训学习过程中,不仅在反思自己设计的方案,其实也是在反思平时的教学实际,真的觉得收获很大,感叹自己对新课程还了解得不够全,把握得不够深,又似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觉得自己正在拨开新课程的层层迷雾,逐渐认清了新课程的“庐山真面目”,特别是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对操作要求、操作要点、操作框架、操作路径等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为以后的具体教学实践起到了导航作用。

这次培训最大的感触是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了,在学习的同时,又是在不断操作、反思,同时在不断提升自己的钻研、实践、反思(理性思考)等方面的能力。例如,一直以来,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是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思想,通过学习后,才明白“以情景为中心”才是真正的新课程的教学思想,它是对“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和“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的进一步整合。明确了应“怎样学习”,这也是素质教育中所主张的,让学生在各种有意义的生活情景、社会情景、问题情景中自主、合作地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又如,一直来教学目标制定,仅仅停留在教师“教什么”的层面上,学生“怎样学”根本没有反映。目标显得混沌、笼统,内涵模糊、外延凌乱,缺乏可行性、

操作性,尤其是三个维度在目标的分解中也没有反映出来。忽略了目标的价值取向问题,就是要注重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取向,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对目标进行分解后,还需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连续性特点,将形成的目标群按一定的层次与梯度进行有序化处理,从而为每一个学生搭建起循序发展的舞台。经过反思自己设计的方案中目标,又进行修正,觉得再现的目标,已从混沌中走了出来,对教学实践真正起到了目标导向作用。

[In tel未来教育专题培训]

我的学习体会

海宁市盐仓学校徐再飞整个学习过程紧张又轻松,使我们在学习中充分体会到Intel未来教育的魅力。

In tel未来教育与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不同。

1.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

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所使用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教育目标向着分数和成绩看齐。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和研究问题能力的培养。Intel未来教育着重从发掘学生的探究性入手,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在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的思考上,而是培养他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更全面地去把握知识点。

2、教学过程的差别

以往的教学过程通常是教师非常辛苦的备课,搜集材料,整理加工设计课件,通过课堂教学或多媒体演示将知识传达给学生,一般来说,教师的备课和学生接受知识的时间通常都是以节为单位来计算,而Intel未来教育的整个过程是以单元计划的形式来体现的,这里的单元计划并不是让每位老师简单以一个单元来备课。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备完课,通常就可以组织课堂教学,但Intel未来教育却说还不可以。下一步要进行学生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要时刻提醒自己以学生的身份进行制作,原因是一方面在做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将不适合学生研究的部分内容从单元计划中去掉,或将制作过程中想到的新的问题添加到单元计划中去。另一方面,为学生最终的探究过程的展示提供范例。

建立学生网站范例,使学生学会使用现代化的通讯交流手段——网站,来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且使其研究成果通过互联网使更多的人来了解、交流、讨论。

设计出相应的学生网站和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评价量规,为学生将来制作演示文稿和网站提供一种严格的规范。

设计单元计划的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开展实施自己的单元计划。

3、教育过程中各学科知识的融合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着重强调了对本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把握,而忽略了从其他学科的角度去多方面理解或解决这个问题,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将更加重视各学科之间的渗

透和融合。Intel未来教育中,充分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将本学科作为一个主线,充分考虑到所涉及到的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或借助其他学科达到对本学科知识的更深层次的把握。

4、教育成果的最终落实

Intel未来教育特别强调教育成果的落实,通过学生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和对外发布的网站,向老师和同学汇报整个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教师提供一系列的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这样,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只注重教学的过程,而忽略了考察学生获取知识程度的合理检验过程。

5、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的教育从“填鸭式“教学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到分层次推进教学、和谐教学等等,无论从形势上看有多大的改变,但最后仍然摆脱不了这种老师教、学生学的形式。而Intel 未来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我们应将传授学生知识改变为培养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将以往由老师代替得出的答案,改变为自己通过研究得出答案,将思考的过程重新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增长知识,获得乐趣。

6、信息资源的利用

过去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一般局限在求教老师,察看课外资料,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在当今互联网资源充分发达的今天,学生的知识获得途径也被进一步拓宽了,Intel未来教育鼓励学生从互联网、教材、课外图书等多方面获取知识材料并合理利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7、科学性和有序性

Intel未来教育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科学性,他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有的放矢。并且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涉及到,从备课到授课到成果验收,都极具科学性,整个环节紧密相扣,牢牢把握住学生的思维,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活动。

与传统教育学习过程的差异

1、Intel未来教育采取结对共享的学习方式

所谓结队共享就是两人组成一个小组,共同讨论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共享自己的收获,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之处,使自己能够更好的吸收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了解更多的观点,避免自己考虑问题的片面性。

2、采用讨论和研究的学习方式

整个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通过激烈的讨论研究而后进步的过程。探讨和研究贯穿其中,教师的作用只是相当于一个领路人,大部分的理解过程是通过大家对某一个问题的共同的讨论来实现的。整个讨论的过程即是学习新东西的过程,又是对自己思想的反思修改的过程,Intel未来教育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讨论不停地树立自己又不停地推翻自己的过程,

3、注重培养学员的参与精神

在学习过程中,学员的参与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学员的积极参与,也就没有共同的讨论和研究,老师以学员的姿态参与到共同的讨论中去,并以饱满的激情发动学员的参与,Intel公司对参与者进行的小奖励,都激发了学员主动参与的意识。

4、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

学习过程中大量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所有的内容完成全部依赖计算机和互联网,但讲究运用的合理性,即注重内容而适当降低技术的含量,将用于美化和润色作品的时间更多地用在对内容的改进和充实上。

《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节《物理课程标准》背景 课程及课程目标 一、《物理课程标准》制定的背景 〈一〉培养目标的调整 1、纵观我国初中物理大纲发展历程,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逐渐向强调知识应用、突出能力培养、关注非智力因素等方向发展。 2、受传统观念束缚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技能,忽视其他的培养目标。 3、基础物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知道一些物理知识,会做一些物理实验,能解一些物理习题,知识是学不完的,实验也是做不完的,题目更是解不完的。 4、基础物理教育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5、学生必须学会学习,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 6、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控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1、传统的培养目标过多地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导致教学方式倾向于知识的灌输。 2、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方面的培养,影响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3、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必须重视通过科学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课程内容的更新 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整,既与培养模式密切相关,又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关,科学内容的改革应放在重要的位置。 〈四〉评价的改革

1、现代教育评价不仅在教学中具有鉴定、选拔等作用,而且更强调对教学过程的诊断和反馈。 2、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3、评价过程更加关注人和人的发展,而不是分数和分数的准确性;体现出尊重与关爱,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主体精神。 二、课程基本理念及课程目标 〈一〉课程基本概念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①初中阶段的物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非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 ②课程设置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而非学科体系自身的完备。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二〉物理课程目标 1、物理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 ①观察能力、 ②提出问题、 ③信息收集、 ④处理能力, ⑤分析概括能力, ⑥信息交流能力的要求。 ①学生掌握物质, ②运动与相互作用, ③能量等物理知识的要求; ④渗透STS观念的要求; ⑤物理技能方面的要求; ①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求知欲、 ②科学探究勇气的培养。 ③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 ④科学态度 ⑤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⑥STS观念的渗透。 ⑦责任感与使命感。 其侧重于具体的操作。 其侧重于科学探究 能力的提高。

(2020年整理)语文新课标解读.doc

《XXXX版语文新课标》解读 崔峦理事长在报告中讲了四个“坚持”、四个“强调”并对所有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改进语文教学的六点建议,现整理如下: 一、四个坚持 1、坚持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 语文素养: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道德、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善于利用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汉字一字一形,数量多,多音多义字多,形近字多,汉字教学要注意辨析。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核心:鼓励自主,每个学生都要动起来,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克服“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树立教师“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学习。 鼓励自由阅读,激励自由表达,适当开展合作探究的形式,确立有价值的内容、问题,有明确的任务,有具体的指导,人人有事做,人人动起来。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核心:三级课程管理。实施好中央课程;开发好地方课程;建设好校本课程。 语文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 2、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构建语文的目标体系。

3、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允许出现“杂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4、坚持推进“儿童阅读”。 学习语文正如吕叔湘说的:“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的指导、交流、展示。 王崧舟所在的学校大力开展学生读书活动,组织对学生阅读进行“考级”,小学生小学六年下来阅读量高达1000万字。(新课标要求课外阅读量为145万字) 二、四个“强调” 1.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运用”一词在课程标准中共出现了三十三次。如拼音、识字教学注重实用结合;阅读教学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等,强调运用能力的培养。 要重视理解,学是为了用。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落脚点在于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1)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基础。(2)为培养良好个性打下基础。(3)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更加强调识字写字的重要性。 阐明了识字写字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1)识字写字的教学在课标后附录中,收录了300个基本字表,17个常见部首。300字多数是独体字,是出现频率高的字,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要先学这300个字。这300个基本字可覆盖阅读的60%以上。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2500个常用字,表二1000个次常用字;3500个字是义务教育阶段识字要求,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会写2500个。 (3)小学每天语文课安排10分钟练字,指导孩子写字。要随堂练习,天天练。低年级可指导在田字格中写,高年级可设“小练笔”,在10分钟内,增强练字意识。毛笔字每周一节,日常书写中增加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关注作文书写质量,将作文书写当做练字的过程。 第一学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部首,按笔顺规则写字。

2011版新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刘美林8.29 一、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1、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摘要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标学习讲稿

一、课标的功能 二、课标的结构体系 三、课程多种功能及奠基作用 四、课程性质 五、课程基本理念 六、课程设计思路 七、总体目标和内容 八、学段目标和内容及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一、课标的功能 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的基本依据 二、课标的结构体系 第一部分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一、总体目标与内容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三部分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附录1 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附录2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附录3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附录4 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附录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三、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四、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五、课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

九年级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九年级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学目标 1.注重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 初中物理教学,应按新课标理念,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着眼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 2.重视“双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操作基本技能,仍然是初中阶段教师的首要任务。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用于实际,能解释有关现象、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对于实验操作,要切实加强,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3.重视科学探究,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与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并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等同的。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勇于探索,有将科学技术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或制作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能使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做到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

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理想、有抱负、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5.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强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对于评价教师应由过去评价体系的重结果轻过程向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相统一转变。 6.分层教学,把握标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初三教师要根据这学期时间紧,内容新,任务重,要求高的特点,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新教材,精心备课,课堂教学掌握适当的标高和进度,不加班加点,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就是最重要得交际工具,就是人类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得统一就是语文课程得基本特点。"这里得“工具”就是一种比喻得说法。“工具生”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得课程得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得文化功能与课程所具有得人文学科得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就是不妥当得,工具性与人文性得高度统一就是语文课程应该争 取得目标,也就是完全可以实现得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得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就是学生学好其她课程得基础,也就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得基础。语文课程得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得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得基本理念? ( 一)全面提高学生得语文素养 学生应具备得基本语文素养得内涵就是丰富得,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表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体现了工具生与人文性相统一得思想,包含了扎实得基本功得培养与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开发。??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就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得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得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得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得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得能力,一句话,语文综合素 ?(二)正确把养就是适应生活需要得、整合得、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得语文素养、? 握语文教育得特点??关于语文教育得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得人文内涵。 ?将语文课程与自然科学类得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瞧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得、带有个人情感与主观色彩得内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生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得情感、体验与有独特创新得理解。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得实践性??语文就是实践性很强得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得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得主要途径也应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 ?语文就是母语教育课程,知识得系统与完整。??3、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 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得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 悉得有利条件,有丰富得学习资源,有大量得实践机会,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 触语文材料,在大量得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得规律。 4、汉语言文字得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得影响 汉字就是平面型方块文字,就是形音义得综合体;汉字得形音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

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1 理念的改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更多地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和安排教学,教学过程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安排,这一切都只是围绕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让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技能发展,不仅需要教师自身提高专业水平,尤其需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的实验与科学研究,要求我们要具有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转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观念。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口号,其实也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新理念:3.1.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是所有学校课程中唯一与生命延续息息相关的课程,因此理应为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合格、健全的国民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学校教育课程中都不可能缺少体育课程,这是因为体育课程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方面所起到作用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例如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标准认为:“体育可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以达到中国传统五育并重的教育宗旨。”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的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进行学习锻炼,都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3.1.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而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又特别重要,因此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有兴趣,并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内部需要,他们才会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因此,体育课程应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也才会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1.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体育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意味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并不排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指导作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进行示范和讲解,但并不是要过分强调教师自己的指导作用,也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示范和讲解,应该留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3.1.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课程是为所有学生所设置的一门课程,体育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和进步。许多国家或地区,特别强调这一问题,例如美国加里福利州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种种差异,为所有学生规划学习进程,并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 要以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我们必须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实际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教育强调的是在学好体育基本技能与发展身体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今后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的行为表现,更要重视学生在课外坚持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3.2 教案的改变 3.2.1教案的格式

最新整理《病理学》课程标准讲课稿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课程代码:010501506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 总学时:40 其中:理论学时32 课内实践学时8 独立实践学时8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过程与归转,重点是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所出现的组织形态、功能及代谢的变化,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疾病诊断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在医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常用基本概念。 (2)熟悉常见病的病理变化特点、病变的发展变化规律、临床病理联系。 (3)了解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发病机制。 2.能力目标 (1)学会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病理变化的方法,能够识别基本病理过程,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病理学知识综合分析病理学变化。 (2)能对所学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进行独立分析,做出初步结论。 (3)能够利用运动发展的观点认识局部病变与整体之间的联系,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和特殊规律。 3.素质目标 (1)能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正确理解机体与环境、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形态与机能、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 (2)具有独立自学、主动学习的意识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态度。 (3)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理论教学 绪论 主要教学内容 一、病理学及其任务 二、病理学的内容 三、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四、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五、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要求 1.掌握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2.熟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3.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学习方法及其发展简史第一章疾病概论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 一、健康的概念 二、疾病的概念 三、亚健康的概念 第二节病因学 一、疾病发生和原因 二、疾病发生和条件

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20200717063733)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一、修订背景 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源于 2014 年教育部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正在修订的《高中课程标 准》明确要求,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2.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 开发特色课程。 —— 2010 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刚要中提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本次修订也贯彻了 该刚要的精神。 3.课改实验十余年的成果和经验积累。 4开始,宁夏等四省区率先开始新课程改革,之后全国其他省市相继进入课改, 到17 年经历了十余年的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已深入人心,这一轮的 课改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科学的 认识,对新课标的修订给出依据。 4.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发展 ( 学习进阶、核心概念、 STEM教育?? ) 1997 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率先提出核心素养,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等进行了研究,我国也是同样,这次修订可以说 是与世界同步。 本次修订物理课标内容和变化有哪些?→▲▲ 二、物理课标的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 一) 关于课程方案 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2.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1) 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进一步明确了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 ( 二) 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1.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此次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变化都很大。如何用好高中语文新大纲,特别是新教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迫切课题。下面,我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提出五点建议,仅供使用的老师们参考。 一、更新语文教育观念,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在语文教育理念上变化很大。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语文教育观。我认为至少要树立下列的语文教育观: 1、“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 新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我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并重的,不应该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更不能否定任何一方。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任务的认识存在一些偏颇,如过分强调工具性,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的机械、重复的“基本训练”,使学生陷于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这是错误的。但是,绝不能据此就彻底否定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我认为高中语文教育在传授适当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一定要切记: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使用功能,也有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 2、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去走过不少弯路,如:有时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忽略语文能力培养和语文知识传授;有时又干脆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学教育,这些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新大纲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了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很有针对性的。我们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培育审美观念,锻炼心理意志,扩大知识视野等。新教材的教学中一定要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语言和思想、感情,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我们教学生学习语文,也就是同时在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用中华优秀文化的乳汁哺育着学生的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中华民族的母语中流淌着中华的文化,血浓于水,是它,联结着中华民族儿女的每一颗心,它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民族文化之根。 3、语文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文字型教育,乃至二十世纪初,则出现了第一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型教育转变为“文字——语言”型教育;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出现了第二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语言”型教育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有人预测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我国语文教育将出现第三次重大转变,即从“语言——思维”型教育转变为“语言——人的发展”型教育 .我们认为语文教育要发展学生健康个性,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是时代对语文教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总体情况 初中物理课有:三个一级主题,十四个二级主题。共有134个知识点。其中:了解水平有74个知识点;认识水平有14个知识点;理解水平有28个知识点;操作技能有9个知识点;还有9个知识点只单纯强调经历探究而对科学内容并无要求。 二、目标要求说明 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水平、认识水平、理解水平。 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了解、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出;认识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认识、认识;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区别、说明、分析、解释、估计、分类、计算。上述行为动词是递增的。 操作水平的行为动词是:会测量、会、学会。 1、了解水平 它是知识目标中的最低要求。它包含:再认识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2、认识水平 它的要求比“了解水平”高,比“理解水平”低。它的含义:位于“了解”“理解”之间。 3、理解水平 它是知识目标中的最高要求。它包含: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三、具体知识点要求 1、了解水平知识点 1) 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2) 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3) 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 4) 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 5) 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6) 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 7)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8) 大致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9)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10)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1) & 12) 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13)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 14) 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15)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16)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17) 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解读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解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新的课程标准的一大突破和进步。 其基本内涵是: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案例】汉语拼音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一年级新生对语文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因此,在教汉语拼音的过程中,我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灌输团结友爱的人文精神。 识记过程中培养爱心。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我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识记。当学ǖ与j、q、x拼读须去两点时,我问学生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时,一个男孩响亮地回答:“j、q、x小淘气,见到ǖ眼就挖去。”说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挖掉双眼”,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从孩子嘴中很随意说出尤其让人心颤。这可能是孩子从学前教育获取的知识。于是我也说了几句顺口溜:“小ǖ有礼貌,见到 j、q、x,摘掉小帽,小鱼多可爱呀,挖掉双眼不就死了吗?”“我养了两条金鱼,我可爱它们了。”“是啊,是啊,我还给它们喂食呢!” 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发言的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我听别人说的。”我笑着说:“相信每一个同学都非常喜爱小动物,都爱和它们交朋友的。”同学们使劲点点头。突破难点时凸现团结精神。整体认读音节较难理解,我利用动画课件编了一个小故事:“大y是个热心肠的人,谁有困难就去帮助谁。瞧,小i在家发愁,他自已不能单独出门,大y来了,他们在一起组成了yi,就高兴地出门了。同学们,你们也要向大y学习,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好不好?”“好。”学生齐声答道。 随后,学生们头顶标有字母的小帽,开始自编自演。瞧,编的小故事多精彩:“w、u一开始挺骄傲,谁也瞧不起对方,可他们什么事也干不成。后来他们手拉手成了好朋友,就高兴地跳起舞来……”“小u一开始爱吐口香糖,大y来帮助,小u 就讲卫生了,不再随地吐泡泡了。” 寓教于乐,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团结友爱的意识。指导书写中渗透谦让精神。学生刚学写字,在四线格中的字母往往是“顶天立地”。我通过示范比较,强调说:“同学们,字为什么不能占满格呢?因为写字就如做人,在上要懂得尊敬老人,在下要懂得爱护小弟弟小妹妹。左右为什么要有空呢?”我伸出双臂,大摇大摆走向教室门,问:“老师这样走好不好?”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答道“不好!”“别人就不好出门了!”“对了。和朋友们在一起,要为别人多想一想。”我注意到那些横跨书桌的小胳膊悄悄地收回了。

最新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

《新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教师的数学学科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根据数学学科的解读要求,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变传统的教材分析为具有科研意义的课标解读,探索一种高效的课标解读流程和一套评价考核课标解读工作的办法,形成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教学标准,从而增强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建立领导小组 课标解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具体要求 1、各学科小组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按照学校课标解读共组实施方案制定出各学科课标解读工作计划。并针对课标解读任务作出详细分工。 2、各学科要针对课标解读共组开展研讨,大力借鉴外校在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成熟经验。 3、各位教师要求人人参与,依托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最终目的开展解读。对于工作不积极,承担任务不按时完成的不予评优表先。 4、各小组在开展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过程性资料要及时上交学校教导处。 四、解读流程 (1)课标解读的流程包括三个环节: 个体研读——同伴互助——实践反思。 (一)个体研读 在个体研读前,教研组内先进行内容标准的整体梳理,事先让每一位教师有一个宏观的视野。然后进行分工,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单元分配,根据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 (二)同伴互助 在自主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解读的内容在学科小组内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要多提供经验和策略建议,思维敏捷的年轻教师要多提出具有新意的办法和点子,这样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力争做到让组内教师“带着 问题和思考来,带着收获经验和建议离开”。 (三)实践反思

解读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学习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王国增 作为一名年轻的初中物理老师,要想在教育教学有所进步,就必须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及教育教学理论,做一名新型的、合格的教师。为此,我认真学习了课标的内容,作为一名一线的物理教师,就必须改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通过学习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也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能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自己不断去积累,不断去学习探究。 一、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因为新课改要培养学生具有以下的能力 1、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3、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而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没有教学,新课程

终究只是一个静态的方案,而不会是现实的课程。而教师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任何其他人,如专家、各级教育行政人员,等等,不管对新课程有多么热心、有多么关注,都不能代替教师的实践。 作为教师:一是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用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去实现新课程;二是要对自己的以往的和当下的实践满怀信心,要认真分析以往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借着新课程的契机,发扬优点,克服以往的不足。那种认为新课程要一切都是新的,以往的做法都是陈旧的、不适应新课程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也不利于新课程的开展。 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知识,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关于去青岛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精讲解读高效课堂 教学引领研讨活动”的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教师: 本次活动是由国家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的,聘请北京市各个学校相关特级教师组成培训团到全国各地讲学。参加与会人员有山东省各个市县教师和兴安盟各旗县教师,此次讲座的教师,都是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培训团专家。一、二年级是乔亚孟老师主讲的,乔老师是北京市宣武区教育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主要讲新旧课标区别与联系)。三年级:张红教师主讲的,张老师是北京市小学语文教师(主要是作文教学有独特方法)。四、五年级:陈延军老师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专家。(主要讲国际教育方面内容美国教育注重尊重教育、日本个性化教育和生命教育)。六年级:武琼老师是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主要讲如何把握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实践)以上四位教师都是北京市特级教师。会期2天,27日报到28、29日两天学习,学习地点在青岛市航天疗养院。下面我就把这次学习主要部分汇报一下: 一、2011版课程标准颁布的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国家教育部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从小学一年级

开始。2011年版的制定实在实验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本版主要是占在国际上、国情上、实际上角度来修订的,来进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学生负担、回应社会关切热点、焦点问题背景下出台的。 二、 2011版的出台主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2、关注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继续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3、切实落实2011版课程标准中减负的要求。 三、2011版课程标准相比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五点: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依据我国的国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需要注意的是,此两者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我们提倡教学尽可能做到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2、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新修订课标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3、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

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

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新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教师的数学学科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根据数学学科的解读要求,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变传统的教材分析为具有科研意义的课标解读,探索一种高效的课标解读流程和一套评价考核课标解读工作的办法,形成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教学标准,从而增强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建立领导小组 课标解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具体要求 1、各学科小组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按照学校课标解读共组实施方案制定出各学科课标解读工作计划。并针对课标解读任务作出详细分工。 2、各学科要针对课标解读共组开展研讨,大力借鉴外校在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成熟经验。

3、各位教师要求人人参与,依托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最终目的开展解读。对于工作不积极,承担任务不按时完成的不予评优表先。 4、各小组在开展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过程性资料要及时上交学校教导处。 四、解读流程 (1)课标解读的流程包括三个环节: 个体研读——同伴互助——实践反思。 (一)个体研读 在个体研读前,教研组内先进行内容标准的整体梳理,事先让每一位教师有一个宏观的视野。然后进行分工,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单元分配,根据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 (二)同伴互助 在自主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解读的内容在学科小组内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要多提供经验和策略建议,思维敏捷的年轻教师要多提出具有新意的办法和点子,这样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力争做到让组内教师“带着 问题和思考来,带着收获经验和建议离开”。 (三)实践反思

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培训讲稿 太平完小吴小华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由我来跟大家一起学习《2011年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它是在2001年版“实验稿”的基础上作了一定的修订,今天我主要讲解的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新课程标准要求。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一次学习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出示内容并讲读)。首先,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

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

1212新修订课程标准讲稿0929

目录 一、关于课程的理论............................................................................ .. (1) 二、关于课程修订的理论成果理解............................................................................ . (4) 三、关于总体设计修订成果的理解............................................................................ . (4) 四、关于必修模块修订设计的理解............................................................................ . (6) 一、关于课程的理论 什么是课程? (一).课程 一个复杂的概念。 什么是课程?其目的是什么? 它是如何影响学校、学生和教师的?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 与讨论表明,对课程的概念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 几种代表性的课程定义: “跑道” ?一是认为课程是一种行动计划,或是一种书面文件。 ?二是把课程定义为对学习者的经验的处理, 认为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取的所有经验”。 ?三是认为课程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选择。 ?四是认为课程存在不同的水平。 课程的不同的水平 代表者古德兰德(Goodlad,1979)提出五种不同水平的 课程是: 理想课程(Ideal curriculum)(愿景、顶层规划) 文件课程(Formal curriculum)(课标、教材) 理解课程(Perceived curriculum)(教师的) 实施课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课堂的) 经验课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学生的) 2.课程价值: (1)课程价值的涵和分类 关于课程价值的认识有多种,主要争论形成如下观点即:课程价值的工具性与在性; 课程价值的永恒性与流变性。工具性即是课程的工具价值,在性即是课程本身的价值,工具价值在于实现课程目标,进而实现教育目的。课程价值的对象主要是学习领域,影响、决定着学习领域和具体容的选择决策。(什么学习领域最有价值或较有价值;有什么价值;对谁有价值(价值的主体);为什么有价值(价值的论证)。 3、课程的价值取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