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一、教学目标:

以鉴赏杜甫诗歌为范例,让学生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从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进行准确解读,从而窥见作品的意旨,避免望文生义。

2、在欣赏和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达成心灵的共鸣。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前两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今天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本册书的单元教学,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二页。本单元的“赏析指导”为我们提供了诗歌鉴赏的两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事”(幻灯片打出主题)

2、“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一)、昨天已经请大家回去预习过“赏析指导”的具体内容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什么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先来看看下面的这首诗(幻灯片打出例一诗)

例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3、“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①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赏析指导”中“知人论世”的部分,然后我请一个同学来回答:什么叫“知人论世”

明确: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②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

明确:首先,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其次,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另外,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4、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

通过赏析前面的杜甫诗歌我们学会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下面,请大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打开课本P14)

①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感伤的、叹惋的。

②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③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④这两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明确: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英雄”的人物形象。

⑤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明确:“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⑥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朗读提示: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

⑦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⑧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⑨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⑩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另解:松柏在古代诗歌意象中常常作为某些坚贞品质的象征及生命长青的象征)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11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

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提示: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

课堂小结:“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抓住主要意象,根据自身体验进行合理联想,并联系一定的社会背景,相关的历史,对诗歌进行正确解读。

5、作业:

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本单元另一首歌颂诸葛亮的诗歌:

陆游《书愤》

屈原《湘夫人》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常识介绍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讲解诗歌。

(一)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二)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课文。

(三)内容评析。

1.师问: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生答: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2.师问: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3.师问: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答:幽怨哀婉

4.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师问: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生答:“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生答:“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生答: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生答:“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师问: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

生答:白薠白芷兰草辛夷薜荔杜衡杜若石兰……

师问:“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生答: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5.主题研讨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板书】情景交融

歌颂爱情追求理想

香草美人

拟行路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由全体学生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介绍作者。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三、补充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四、鉴赏诗歌

1.诵读此诗,结合注释,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并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

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3.背诵并默写本诗。

蜀相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设想

三听三读,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典诗歌相关知识复习。

二、我们刚感受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风格,其中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所塑造的华丽神奇的景象给我留下了深刻得印象,接下来我将要认识的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通过他的作品,去解读他的思想。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

三、确定《蜀相》一诗的形式,七律诗,有八句,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诗歌的学习,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

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格律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四、诵读指导:如果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读得慢,低沉些,读出点感伤。反之则相反。就如刚刚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应该要轻快些。

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集体朗读全诗。

五、《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 一X一X X。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集体朗读。

六、读准了音节后,接下来我们需要的是感情了

记得在学《威尼斯》的时候,我们重点分析过其中的景色描写,透过这些景色描写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还记得王国维对此概括的一句话吗?在写作中,景色的描写很重要,他能揭示文章的主旨,我们写作个简单的练习,大家来写写“雨”。

中国古代的诗歌中也十分注意景色的描绘,以此寄托作者的情。我们说诗歌中寄托了作者感情得景物叫意象,而这些意象所形成的氛围就是意境(以《沁园春?长沙》作示范)。所以我们发现要理解一首诗歌对于对于意象的把握很重要。

七、接下来,我们看这首诗,很明显也有景的描写和主旨的揭示,哪几联在写景?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简要分析,“自”“空”:该怎么理解?改为尽,皆有何不同)

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

八、分析本诗的关键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颈联两句诗中写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2、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3、尾联简要分析,谈谈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4、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九、以此类推,用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的方法,分析两首杜甫其他的两首诗。《春夜喜雨》《春望》

十、背诵

书愤

教学目的

1,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教学要求

1,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

2,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比较

课是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关于陆游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

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

三分析

(一)释题

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赏析全诗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

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3)问: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四,简析陆游爱国诗歌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兴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一)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

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

(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椰宗泽,惟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

(三)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

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

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 一、教学目标: 以鉴赏杜甫诗歌为范例,让学生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从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进行准确解读,从而窥见作品的意旨,避免望文生义。 2、在欣赏和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达成心灵的共鸣。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前两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今天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本册书的单元教学,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二页。本单元的“赏析指导”为我们提供了诗歌鉴赏的两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事”(幻灯片打出主题) 2、“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一)、昨天已经请大家回去预习过“赏析指导”的具体内容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

学来回答一下,什么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先来看看下面的这首诗(幻灯片打出例一诗) 例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本诗为诗人在成都西郊的草堂经友人资助落成时所作) ①、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通过描绘这样的一幅图景,作者所要抒发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生:轻松的、愉快的,自由自在的,喜悦的,欢乐的…… ②、那么,请你来朗诵一遍这首诗歌,让我们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诗人的这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生朗诵后师范读) ③、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愉悦了? 明确:主要意象及其特点: 如:花,多(“满蹊”、“千朵万朵”把树枝都压弯了)赏心悦目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

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学生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明确: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涣女,莲动下渔舟。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种理论的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幻灯显示)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更是 古代诗歌鉴赏的一种有效途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思想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古诗词鉴赏习惯,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做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价。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内涵解析 古诗词是我国所独有的文化形式,通过特殊的格式和韵 律进行记载,抒发着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人们的心境。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由孟子提出并逐渐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点评的过程当中。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中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高中语文教 材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经典名家之作,也可以说是大家们的代表作,是其思想和创作特色的集中体现。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要为高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古诗词学习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创建良好的条件,真正展现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运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学习和鉴赏方法,能让学生获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获得思想和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的应用意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 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古诗词掌握水平,对于高中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和古诗词的理解具有积极影响。 1.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的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 兴趣不仅能够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学生行为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均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学习和古诗词鉴赏的乐趣,在 学”中“思” ,在思考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和鉴赏水 平。 2.加深学生的古诗词掌握水平 在中国古诗词的长河之中,有众多的名篇佳作,有的在 于赞美自然风光、有的在于直抒胸臆。采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在全面体会和感受古诗词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这种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质量以及古诗词鉴赏的水平,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应用方法探讨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导学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多媒体和导学案,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手上有资料、眼前有图像,并结合课堂练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高二学生对古诗词并不陌生,通过小学、初中及必修一至必修五的学习,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单元学习,力求使学生对古诗词鉴赏方法有系统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读《春江花月夜(节选)》 春江花月夜(节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yàn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wǎn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tīng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xiān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一首诗将春夜明月照花甸写的美轮美奂,中国古代诗歌中像这样优秀的作品还有很多,今天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寻找打开诗歌世界大门胡钥匙。 二、 运用《古代汉语字典》查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每个字的意思.明确:以:用意:想法;意向逆:揣测志:志向知:了解人:人论:评价世:一世,朝代 师:请同学们齐读《凉州词》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具体含义和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能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讲授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改得如何? 明确;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这正是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批驳了他人的谬误,显得合情合理。) 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2、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讴歌壮丽山川、英雄气慨、崇高理想。在漫长的历史中,诗词潜移默化,对于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产

生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古诗词大家并不陌生,从幼儿园的孩子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随口都能念几首,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以意逆志 1、明确含义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意:①作者之意;②读者之意。 志:作者之志,作品之志。 逆:①迎受、接纳;②考证、探究;③追溯、反求。 大意:所以解释诗的人,不能因为文字而误解词句,不能因为词句而误解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揣摩诗歌主旨的方法。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要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2、反面感受 (1)“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李白在胡说吗? ——没有“以意逆志”,不了解诗人创作的目的和表达的特点。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用意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长恨歌 班级:小组:姓名:评价: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和背景以及李杨的爱情故事。 2.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官终刑部尚书,又称白香山。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元白: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二人文学主张相近,兼相友好,并为当时“新乐府” 运动倡导人。 ★长庆体:指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的诗风。二人友好往来,迭相唱和,诗歌风格相近,于穆宗长庆年间编成《元氏长庆集》和《白氏长庆集》,故并有此称。2、写作背景: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

用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

中文学院 0901班向志敏学号:序号:35 用“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其中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其中“以意逆志”中的“意”,一是作者之意,二是读者之意,这里主要是说读者之意。“志”既指作者之志又指作品之志,作品之志大多反映了作者之志。“逆”的意思较多,一是迎受、接纳的意思;二可指考证、探究;三还可指追溯、反求。这句话的意思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从作者在作品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思想感情去逆行推理,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这个方法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来窥见作品意旨、作者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 在诗歌鉴赏中如果不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就很容易误解诗人的诗句。有人说,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句梦话。其实不然。如果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我们就可以轻松的理解这句诗的含义: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再如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其实这种疑问的提出正式死扣词句,以文害辞的写照。“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又如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而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学者要想通过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去把握作者之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检测(附答案)(高二语文)

单元测试 (90分钟 1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凝脂.(zhī)闲暇.(xiá)绰.约(chuò)马嵬.(wéi) B.修葺.(qì) 联袂.(mèi) 踯.躅(zhí) 祠.堂(cí) C.千载.(zǎi) 鹧.鸪(zhè) 绸缪.(móu) 玉簟.(tán) D.寤寐.(mèi) 歧.路(qí) 江渚.(zhǔ) 庑.门(wǔ)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城阙萧索娥嵋连理 B.修葺芳馨逍遥装饰 C.慷概黄鹂频繁链接 D.瓜州时事阮籍变换 3.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可怜 ..光彩生门户可怜:可爱,可羡 B.与佳期 ..兮夕张佳期:好的日期 C.举杯断绝 ..歌路难断绝:停止 D.三顾频烦 ..天下计频烦:多次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这是屈原创作《九歌》的原因。 B.刘熙载《艺概·诗概》中的“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一句评价的是李白的诗。 C.“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是近人梁启超对陆游的评价。 D.陆游的《书愤》一诗反映出陆游慷慨悲壮的诗风,而《临安春雨初霁》一诗则反映出清淡、婉丽的诗风。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新乐府》《长恨歌》等诗都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 B.《楚辞》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C.“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中“明远”是称鲍照的“字”;而“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中“放翁”所指的是陆游的号。 D.“一剪梅”是词牌名。《行路难》是乐府杂曲。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6.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在天愿作比翼鸟,________________。 天长地久有时尽,________________。 (2)搴汀洲兮杜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聊逍遥兮容与。 (3)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

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论

299《商场现代化》2006年2月(下旬刊)总第459期 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论 作者:丁文林 [摘要]关于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问题是古今中外研究文学现象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主要论 述孟子“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观点,旨在剖析孟子对此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及对后世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的影响。 [关键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文学鉴赏文学批评 先秦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一生的社会活动,主要是在政治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把孔子的“仁”学发展为“仁政”思想。在文学方面,孟子提出了一些难能可贵的文学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二 者作为关于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的两个重要的原则和方法,对后世的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产生深远的影响。“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孟子所说,本身是关于修身的问题,意思是说,学习古人,不仅要读古人的书,还要知其人、论其世。但被引入文学批评领域,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更需要了解古人。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这就还需要了解他的时代。孟子把士当作一个精神上独立的特殊阶层,他们要和与自己相似的人为友,当现实中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时,他们便到古人的作品中寻找知音,通过颂其诗,读其书,和古代贤人的精神相沟通,从而建立起完善而充实的精神生活。“知人”是读书的目的,“论世”是“知人”的途径。孟子认为人的心灵是可以相互理解、沟通的,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去知其人,论其世,与千古之上的作者产生共鸣。也就是说,正因为古代的文学作品本身就突出含蓄深邃,加上古人喜用互文、倒装、用典等手法,使得文学作品晦涩不明,所以,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就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这种批评方法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优良传统。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鲁迅也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还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例如北宋梅尧臣在《和淮阳燕秀才》中说:“惭予廷荫人,安得结子,心虽羡名场,才命甘汨没。”他认为自己由恩荫出身,和燕秀才由进士出身不一样,因而感到很惭愧。可是杜甫却完全不同,他在《壮游》中说:“气磨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杜甫考不上进士,便浩然归去;梅尧臣考不上,却半辈子感到委屈。这是因为唐代读书人的进身之阶,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

“知人论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713917846.html, “知人论世” 作者:吴静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30期 摘要:本文先是简单介绍了“知人论世”,然后提出了“知人论世”的几点局限性,最后详细分析了“知人论世”在古诗词鉴赏中的作用。 关键词:知人论世古诗词鉴赏 引言 “知人论世”是一种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我们在阅读古代诗人的作品时,不仅要通过诗词的内容来认识他们,更要研究他们的生活经历、性格气质、时代背景等,进而了解诗人想要通过诗词来表达的深层含义,这就是“知人论世”鉴赏古诗词的具体应用。但是,“知人论世”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使我们对古诗词鉴赏出现失误,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更好地鉴赏出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学之美。 一、“知人论世”的概述 “知人论世”最早出现是在孟子的《孟子·万章下》,是孟子讲述的与古人交朋友的方法。 但是,后人经过深入探究,发现了“知人论世”可以作为一种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渐渐发展成了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手段。作者、作品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三者的关系密切,作者在进行诗词创作时会受到时代的影响,而作者又会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产生出不同的感情,作者的这些真情实感又会对作者的作品产生印象,因此,在鉴赏古诗词时,要将“知人”和“论世”有机结合。 “知人”就是要了解古诗词的作者。这里的“人”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作为古代社会中的人,作者的籍贯、家世、生活经历及其政治背景等;其二是作为诗人,作者的创作才能、文学素养、审美情趣以及性格气质等。在使用“知人”的方法对古诗词进行鉴赏时,要注意对这两层含义的全面研究。“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所在的时代背景是作者创作诗词的重要因素,很多作者都是通过诗词来影射自己所处的时代[1]。 二、“知人论世”有一定的局限性 1.缩小了诗歌的意蕴 很多的古诗词所蕴含的意义深远,有着巨大的信息量和艺术力,但是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很容易将诗词中涉及到的人和事落实到具体的历史人物或者事件中,这样会将诗词中深厚的意蕴狭隘化。比如,高适的《燕歌行》这首诗,表达的是军中士兵和将领之间的苦乐差异大,将帅荒淫失职,体现了边塞军队生活的真实情况,更是表现了国家御敌的辛劳。有很强的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导学案(含答案)

科目语文年级二年级备课人高二语文备课组第1课时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学习目标1、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2、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学习重点1、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2、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任务驱动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还是一首讽刺作品?为什么? 2、《观沧海》是大家熟悉的一部作品,请根据作者的身份和写作背景分析其主题。 知识链接 1、以意逆志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战国中期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诗经·小雅·北山》中写道:“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咸丘蒙不从全诗的整体含义出发,而断章取义地提出:“《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他认为舜既然已经做了皇帝,而他父亲瞽瞍又不是他的臣民,岂不是和《诗经》中这几句话的意思矛盾了吗?孟子批评他说:“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北山》是写诗人对劳逸不均的不满情绪的,如果像咸丘蒙那样,只从字面上去理解,那么,《诗经·云汉》中的“周余黎民,靡有子遗,”岂不是要理解为“周无遗民”了吗?为此,孟子告诉他:“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强调对诗歌的理解,不能只从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领会字句的含义。 “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即是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2、知人论世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具体含义和鉴赏方法。 2、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 3、培养学生自主赏析的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二、教学重点:目标2、3 三、教学难点:目标3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此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向来就有“诗国”的美誉。诗歌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几千年来中国人是吟、唱着诗走过来的,诗歌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地位,也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梁武帝说:“三日不诵玄晖(谢朓)诗,即觉口臭。”先贤们都强调了学诗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去学诗并学透诗则是值得大家是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大考课本第2页,一起开看看二千多年前,孟子对于学诗的一些见解。 二、看课文,画重点 三、理解“以意逆志” 1、明确定义,初步理解以意逆志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2、感受以意逆志 用几句诗从反面来说明“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1)“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李白在胡说吗? ————没有“以意逆志”,不了解诗人创作的目的和表达的特点。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 (2)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你认为他的错误出在哪里? ————没有“以意逆志”,而是死抠词句,以文害辞。“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 (3)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人认为,作者在苛求“商女”。你认为呢? ————错!只从字面上去读解,故而曲解。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理解,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作品批评的决不是商女,而是谴责诗中只字未涉的正在酒家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3、结合诗具体解释“以意逆志”。 (1)准确理解语词的特定含义来判断诗人的情感。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

用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

中文学院 0901班向志敏学号:14090602046 序号:35 用“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其中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其中“以意逆志”中的“意”,一是作者之意,二是读者之意,这里主要是说读者之意。“志”既指作者之志又指作品之志,作品之志大多反映了作者之志。“逆”的意思较多,一是迎受、接纳的意思;二可指考证、探究;三还可指追溯、反求。这句话的意思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从作者在作品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思想感情去逆行推理,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这个方法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来窥见作品意旨、作者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 在诗歌鉴赏中如果不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就很容易误解诗人的诗句。有人说,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句梦话。其实不然。如果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我们就可以轻松的理解这句诗的含义: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再如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其实这种疑问的提出正式死扣词句,以文害辞的写照。“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又如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而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学者要想通过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去把握作者之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公开课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自主解读诗歌。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杜甫、陆游的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难点:如何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歌的意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部《三国演义》,塑造了无数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等,这些人物或仁或义,或忠或智,都让后人津津乐道。而诸葛亮可以说是其中之最了,他充满传奇的一生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创作的灵感,写到他的诗词就不计其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首代表作《蜀相》《书愤》。 二.研讨新课 (一)《蜀相》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家与诸葛亮 1、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上节课学过的一个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就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就是要探求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下面请几位同学根据这些点来讲讲杜甫的生平际遇。 几位学生回答,补充,共同明确如下: 教师板书:素有大志,生活困顿,命运坎坷,才志不展。 2、除了对作者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外,对于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物也应当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更容易理解诗歌。诸葛亮也是我们很熟悉的人物,也请几位同学来讲讲他的生平际遇。 学生回答,明确如下: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了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臣之间的关系是鱼水相得。最后在北伐过程中病死在五丈原。 3、想一想,这样的杜甫去参观武侯祠,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学生回答,明确如下: 歌颂,赞扬,景仰,追思,怀念,叹惜,痛惜……等等类似情感。

高二语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训练题(新人教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训练题(新人教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训练题(新人教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 项是( ) A.凝脂(zhī)闲暇(xiá)绰约(chuò)马嵬(wéi) B.修葺(qì) 联袂(mèi) 踯躅(zhí) 祠堂(cí) C.千载(zǎi) 鹧鸪(zhè) 绸缪(móu) 玉簟(tán) D.寤寐(mèi) 歧路(qí) 江渚(zhǔ) 庑门(wǔ)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城阙萧索娥嵋连理 B.修葺芳馨逍遥装饰 C.慷概 黄鹂频繁链接 D.瓜州时事阮籍变换 3.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可怜光彩生门户 可怜:可爱,可羡 B.与佳期兮夕张佳期:好的日期 C.举杯断绝 歌路难断绝:停止 D.三顾频烦天下计频烦:多次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这是屈原创作《九歌》的原因。 B.刘熙载《艺概?诗概》中的“慷 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一句评价的是李白的诗。 C.“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是近人梁启超对陆游的评价。 D.陆游的《书愤》一诗反映出陆游慷慨悲壮的诗风,而《临安春雨初霁》一诗则反映出清淡、婉丽的诗风。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新乐府》《长恨歌》等诗都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 B.《楚辞》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 方色彩。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C.“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中“明远”是称鲍照的“字”;而“集中什九从 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中“放翁”所指的是陆游的号。 D.“一剪梅”是词牌名。《行路难》是乐府杂曲。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6.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在天愿作比翼鸟, ________________。 天长地久有时尽,________________。 (2)搴汀洲兮杜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聊逍遥兮容与。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参考:①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一、教学目标: 以鉴赏杜甫诗歌为例,让学生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从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容和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进行准确解读,从而窥见作品的意旨,避免望文生义。 2、在欣赏和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达成心灵的共鸣。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前两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今天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本册书的单元教学,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二页。本单元的“赏析指导”为我们提供了诗歌鉴赏的两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事”(幻灯片打出主题) 2、“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一)、昨天已经请大家回去预习过“赏析指导”的具体容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什么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先来看看下面的这首诗(幻灯片打出例一诗) 例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3、“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①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赏析指导”中“知人论世”的部分,然后我请一个同学来回答:什么叫“知人论世” 明确: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②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 明确:首先,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其次,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另外,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风俗等背景知识。4、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 通过赏析前面的杜甫诗歌我们学会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下面,请大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打开课本P14) ①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感伤的、叹惋的。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单元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先来看看下面的这首诗(幻灯片打出例一诗) 例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本诗为诗人在成都西郊的草堂经友人资助落成时所作) ①、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通过描绘这样的一幅图景,作者所要抒发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生:轻松的、愉快的,自由自在的,喜悦的,欢乐的…… ②、那么,请你来朗诵一遍这首诗歌,让我们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诗人的这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生朗诵后师范读) ③、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愉悦了? 明确:主要意象及其特点: 如:花,多(“满蹊”、“千朵万朵”把树枝都压弯了)赏心悦目 蝶,戏(嬉戏欢游),舞(翩翩起舞) 莺,娇(啼声轻软), 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达出作者心情上的轻松愉快) 可见,作者把笔下的景致写得如此色彩艳丽,生动活泼必然是在心情十分舒畅的时候,因为,如果是我们也是一样,心情好的时候,看什么景色都觉得特别的美丽、生动。 师:分析得很好,这说明我们要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首先要懂得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然后再对这些意象的特点进行分析,最后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联系,从而正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可见,正确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非常重要,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什么是诗歌的意象:明确:意,作者的情感;象,包括景象、事象、物象、人物形象等) 那么,是否我们抓住了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就能做到“以意逆志”了呢?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句诗,同样是杜甫诗歌中的名句:(幻灯片打出例二诗句) 例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①、这句诗歌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 生:对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一种鞭笞和批判,对下层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②、你从诗句中的哪些地方判断出这首诗歌的矛头是指向封建统治阶级的? 生:主要意象:朱门(朱漆大门) 因为古代的王侯贵族之家都是朱漆大门,因此,诗句中用了借代的方法,以 “朱门”代指当时的豪门贵族即统治阶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