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病理学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摘要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又称为 Kikuchi淋巴结炎,多发生于年轻女性,类似病毒感染的临床表型,淋巴结以灶性坏死,富含组织细胞与核碎片为特征的自限性淋巴结病。
该病于1972年有日本Kikuchi和Fujimoto首先报告。
有认为坏死的机制是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凋亡所致。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的文献学习,结合HNL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做一个总结,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
一、临床特征Kikuchi淋巴结炎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倾向于病毒感染。
患者平均年龄25岁(3-75岁),大部分患者<40岁,女性更多见。
大部分为自愈性过程(1-3)个月,少数可复发。
临床表型为单个触痛或无痛性颈部淋巴结肿大(一般<2cm),极少数病例累及皮肤、骨髓及涎腺等多数患者有发热(高达40℃以上),白细胞下降,ESR上升等症状,少数患者伴有消瘦、恶心、咽痛及盗汗等症状[1]。
应用抗生素无效,亦可无明显发热者,一般情况较好。
偶有发生于AIDS、Castaleman 病淋巴结,儿童患者常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2]。
二、病理学特征1 大体所见肿大的淋巴结被摸完整,多数病变淋巴结<2cm,如果>2cm应警惕淋巴瘤可能,切面灰褐色、质地软,可见坏死斑点。
2 镜检低倍镜可见皮质区三角形坏死灶(典型),实际上坏死灶不规则、可多个,皮质、髓质均可发生,也可多个病灶融合。
组织学分区及细胞组成(病灶区、交界区、反应去)。
病灶区:根据病变发展的不同阶段,将HNL为三个亚型:(1)增生型:病变早期,组织细胞增生包括C形组织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增生,可见小淋巴细胞核免疫母细胞,凋亡或坏死少见;(2)坏死型:界限清楚的坏死灶中可见大量凋亡细胞,伴嗜酸性碎片,组织细胞和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凋亡,血管壁可见纤维素血栓;(3)黄色瘤/泡沫细胞型:病变后期,大量吞噬细胞碎片的泡沫样组织细胞增生,组织细胞包绕坏死区周围。
病理学(5.1)--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第二节 淋巴瘤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恶性淋巴瘤
malignant lymphoma
定义:原发于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 织等处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霍奇金 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二类。绝 大多数为 B 细胞源性,次 T 细odgkin
(1798-1866)
Thomas Hodgkin published in 1832 the first description of lymphoma, specifically of the form named after him, Hodgkin's lymphoma. Name Hodgkin's Disease proposed in 1865 by Wiks.
WHO 淋淋淋淋淋淋淋淋 (2008)
前体细
• B 淋巴母胞细胞白血病 / 淋巴
瘤 • B 淋巴母细胞白血病 / 淋巴
瘤, NOS • B 淋巴母细胞白血病 / 淋巴
瘤,具有重现性细胞遗传
学异常 • B 淋巴母细胞白血病 / 淋巴
瘤,具有 t(9;22)(q34;q11.2); BCR-ABL1 • B 淋巴母细胞白血病 / 淋巴 瘤,具有 t(v;11q23); MLL
对理解大部分 B 细胞淋巴瘤和其发生,有 很大的帮助。 • 熟练掌握淋巴结结构,对判断肿瘤细胞是 否破坏淋巴结的结构,鉴别是否淋巴瘤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了解淋巴结内各种淋巴细胞的免疫组化表 型,是诊断和鉴别诊断淋巴瘤的基础之一 。
㈡淋巴结的免疫结构
有时难以辨认淋巴组织结构和确定结构是 否破坏 . 借助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淋巴造血 组织的组成成分、数量、分布模式等组织 结构 , 包括淋巴细胞、辅助性非淋巴细胞 及血管、淋巴窦、网状纤维的数量和分布 模式即免疫结构 . 通过研究免疫结构可从 整体上把握疾病的结构特征 , 对其进行诊 断和鉴别诊断 .
淋巴结病理学ppt课件

四、免疫组化技术
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没有免疫组化的辅助,简 直不可想象!抗体选择原则=形态基础+抗体特性
1、对淋巴结各种细胞的免疫表型和各种抗体深入的了 解,可以使抗体的应用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严格遵守制备淋巴结切片的技术至关重要!
1、标本切取后立即将新鲜标本送检; 2、收到标本后立即切开、取材; 3、对拟用于石蜡包埋的标本(厚度≤3mm为宜)置
于10%的福尔马林缓冲液(组织与固定液按1:4 ~5)中固定; 4、切片用锋利的切片刀,保持切片平整无刀痕,厚度 ≤5um,2~3μm是比较理想 ; 5、对新鲜淋巴结切面进行印片,是对组织切片检查有 用的补充。
故清晰可见。
(四)被膜及小梁
1、纤维被膜(纤维囊)通常较薄; 2、纤维组织由纤维被膜呈梁柱状插入淋巴结
(淋巴窦也紧挨着这些梁柱状纤维组织); 3、正常情况下,小梁状结构常不明显; 4、小梁存在,说明淋巴结结构未破坏或未完
全破坏。
第二节 淋巴结活检及注意事项
P
一、淋巴结部位的选择及切取要求
活检淋巴结部位的选择极为重要!!
一、淋巴组织的分布情况
பைடு நூலகம்、淋巴结的发育及功能特点
1、胚胎时期第二个月开始发生,为非常幼稚的淋巴管; 2、出生后皮质和髓质逐渐明显,数周后才出现初级淋
巴滤泡及浆细胞; 3、数月后婴儿的淋巴结即与成人相似,但功能尚不完善; 4、青春期后功能很强大; 5、次级淋巴滤泡的出现取决于抗原的刺激; 6、60岁以后,淋巴结功能退化明显。
※次级淋巴滤泡是抗原刺激B细胞的结果,有极向性,分明区和暗区
套区
1、由密集排列深染的小 淋巴细胞构成,多为记忆 细胞,有的是浆细胞的前 身; 2、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 与初级滤泡的B细胞相同, 而与生发中心的B细胞不 同; 3、表达IgM+D,Bcl-2+, CyclinD1+。
病理学第三节 恶性淋巴瘤

第三节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是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在世界各地均不少见。
在我国,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居第十一位。
但在儿童和青年中所占比例较高,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根据瘤细胞的特点和瘤组织的结构成分,可将恶性淋巴瘤分为何杰金病(Hodgkin disease,HD)和非何杰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两大类。
一、何杰金病何杰金病是恶性淋巴瘤的一个独特类型,与其他恶性淋巴瘤不同,具有以下特点:①病变往往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逐渐由邻近的淋巴结向远处扩散。
原发于淋巴结外淋巴组织者较少。
②瘤组织成分多样,但都有一种独特的瘤巨细胞即Reed-Sternberg细胞。
瘤组织内并常有多数各种炎症细胞浸润。
本病在欧美各国发病率较同,是青年人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我国发病率较低,大致占全部恶性淋巴瘤的10%~20%。
病理变化病变主要发生于淋巴结,以颈部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最为常见,其次为纵隔、腹膜后、主动脉旁等淋巴结。
病变常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很少开始即为多发性。
晚期可侵犯血管,累及脾、肝、骨髓和消化道等处。
肉眼观察,病变的淋巴结肿大,早期无粘连,可活动。
瘤组织浸润淋巴结包膜,并侵入邻近组织时则不易推动。
相邻的淋巴结常相互粘连,形成结节状巨大肿块。
切面灰白色呈鱼肉状,可见散在的黄色小坏死灶。
镜下,淋巴结的正常结构破坏消失,由瘤组织取代。
瘤组织内的细胞成分多样,有些是肿瘤成分,有些是非肿瘤成分。
瘤组织中有一种独特的多核瘤巨细胞,体积大,直径约15~45μm,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浆丰富,双色性或呈嗜酸性;核大,可为双核或多核,染色质常沿核膜聚集成堆,核膜厚。
核内有一大的嗜酸性核仁,直径约3~4μm,周围有一透明晕。
这种细胞称为Reed-Sternberg细胞(R-S细胞)。
双核的R-S细胞的两核并列,都有大的嗜酸性核仁,形似镜中之影故称镜影细胞(图11-1)。
淋巴瘤病理学

淋巴瘤病理学淋巴瘤是一类获得性淋巴组织恶性肿瘤,它的病理学表现多种多样,包括表达型、细胞学、分子遗传学等各个方面。
淋巴瘤的发病原因及发展机制尚有待深入研究,其中病理学研究一直是淋巴瘤研究的核心。
本文将从病理学的角度介绍淋巴瘤的分类、病理变化、诊断及治疗等方面。
一、淋巴瘤的分类淋巴瘤的分类既有临床分期,也有病理分型。
病理分类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帮助。
根据淋巴细胞系的不同,淋巴瘤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T/NK细胞淋巴瘤和B细胞淋巴瘤。
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分类包括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中心淋巴瘤、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和边缘区淋巴瘤等。
二、淋巴瘤的病理变化淋巴瘤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淋巴结和外周血液中。
淋巴瘤的细胞特征、异常核仁、染色体异常、免疫表型等方面的病理变化可用于淋巴瘤的分型和诊断。
其中,粒小B淋巴瘤(CLL)是一种B细胞淋巴瘤,其病理学特征为淋巴细胞周围有羊羔毛状,核浆比较大,细胞膜发生改变等。
另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也是一种常见的B细胞淋巴瘤类型,其病理学表现为蔓延生长的大B淋巴细胞团块,其细胞核在形态和大小上均有明显差异。
三、淋巴瘤的诊断淋巴瘤的诊断依靠多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包括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等。
对于淋巴瘤的病理学诊断,主要依赖淋巴组织病理学的检测方法。
淋巴瘤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包括组织的形态、细胞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细胞学遗传模式等。
通过这些检查来确定淋巴瘤的类型、性质、分级、临床阶段和预后等方面的信息。
四、淋巴瘤的治疗淋巴瘤的治疗主要分为化疗、放疗、手术和免疫治疗等。
对于不同分型的淋巴瘤,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例如,常规的COP/CHOP化疗方案是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常用方案,而对于淋巴结型边缘区淋巴瘤,则通常采用手术切除。
此外,还可以借助靶向治疗提高淋巴瘤的治疗效果,例如抗CD20抗体、抗癌症疫苗等。
50例腋淋巴结转移瘤病理学研究范文

202150例腋淋巴结转移瘤病理学研究范文 表浅淋巴结是淋巴细胞聚集并且进行适应性免疫应答主要场所,它与多种疾病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转移瘤组织学类型、表浅淋巴结侧位、其原发瘤部位与组织学类型相关性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
腋窝淋巴结是乳腺癌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临床常通过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来判断肿瘤的分期、预后及制定治疗方案,同时也是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重要参考依据,国内大组腋淋巴结转移瘤的报道较少。
现将回顾性分析2008~2013 年我科诊断的50 例腋淋巴结转移瘤病理学分析,作如下分析。
1、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科 2008 ~ 2013 年间诊断的 50 例腋淋巴结转移瘤患者切片标本。
1.2 研究方法对患者年龄、性别、转移瘤原发部位进行一般性分析,并对其中已知原发瘤部位 (MKO) 的35例 (男10 例、女25 例) 患者年龄、受累及淋巴结侧位、转移瘤基本组织学类型等与原发瘤部位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研究腋淋巴结的切片,进行转移瘤组织学类型的研究。
1.3 ER、Her-2 和 Ki-67 的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腋淋巴结转移瘤 ER、Her-2 和 Ki-67 的表达。
ER 的阳性细胞在核与胞质中均可见深的棕黄色颗粒,以阳性细胞数 >10%为阳性; Her-2 以细胞膜呈清晰棕色为阳性:阳性 <10%为 (-) ,10% ~30%为 (+) ,30% ~50%为(+ +) , >50%为 (+ + +) ; Ki-67 以胞核内有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阳性细胞≥10%的为阳性病例。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 SPSS13. 0 软件,对计量资料进行 t 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
结果若提示 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 年龄分布 50 例中,男性平均年龄为 (57. 05 ±4. 98)岁 (33 ~81 岁) ,显著高于女性的 (49.34 ±4.32) 岁 (23~77 岁) (P <0. 01) ; 男、女的高峰年龄皆为50 ~ 59 岁,分别占男性的50%,女性的平均年龄为33.67%。
淋巴结病理学 (1)

2、对全身淋巴结肿大的病例,腋下或颈部淋巴 结可能更有意义,并尽量取该部位最大的淋 巴结,对巨大LN活检应行冰冻切片检查;
3、尽量选取同组深处淋巴结,其更能显示具有 诊断意义的特征;表浅的淋巴结可能仅表现 非特异性增生。
二、淋巴结标本的处理及制片要求
淋巴造血系统内容:
淋巴造血病理基础知识
■ 正常解剖学、组织细胞学及免疫表型特征
■ 淋巴结活检及注意事项
淋巴结炎症性/增生性疾病 恶性淋巴瘤
■淋巴瘤的诊断病理基础知识 ■非霍奇金淋巴瘤
淋巴结转移性肿瘤 脾脏疾病
■ 淋巴结基本病变
■ 淋巴瘤2008新分类 ■ 霍奇金淋巴瘤
如发生在骺端的多为巨细胞瘤;
发生在颌骨的多为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病变多发伴骨质疏松及血钙增高者考虑甲状旁腺功
能亢进 。
二、问答题
3、简述骨巨细胞瘤的组织学要点
骨巨细胞瘤的组织学要点 (1)多核巨细胞分布均匀; (2)巨细胞的核与基质细胞的核相似; (3)巨细胞体积大,核数目多;
三、名词解释
1、Codman三角:成骨肉瘤肉瘤细胞侵及骨 皮质,将骨膜掀起与骨皮质间所形成的三角 形区。在肉眼和X-线对成骨肉瘤有一定诊断 意义。
织细胞; (3)如窦组织细胞增生伴淋巴结肿大:病毒性或
弓浆虫性淋巴结炎、传单; (4)淋巴瘤时被膜下因被瘤细胞长满而呈闭塞
状,甚至瘤细胞浸出被膜; (5)癌转移到淋巴结时首先进入被膜下窦; (6)间变大、Langerhans组织细胞增生症也可表
现为先侵犯淋巴窦。
六、单核细胞样B细胞反应
单核细胞样B细胞过去认为是未成熟的窦组 织细胞,免疫标记表面属于B细胞。淋巴窦内充 满具有圆形或棱角状核、胞浆透明的小淋巴细 胞,有时混有中性粒细胞。有时可有一些大细 胞,与边缘区B细胞的关系尚不明了,以前认为 来自后生发中心的B细胞,近来研究发现表明是 初始B细胞。
第九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病理学

• 病原和发病学
R-S细胞来源难确定 淋巴细胞为主型中的R-S细胞表达B细胞标记 而其他型的R-S细胞表达CD15 CD30
现认为大多数霍奇金淋巴瘤是B细胞来源的,少 数是T细胞源性
EBV感染与霍奇金淋巴瘤发病有关
• 临床过程 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ⅠⅡ期:无全身症状 预后较好 Ⅲ Ⅳ期:发热、体重下降、瘙痒、贫 血 预后不良 诊断:淋巴结活检 治疗:大剂量放疗和化疗
淋巴细胞,浆细胞 嗜中性白细胞 嗜酸性白细胞 组织细胞,上皮样细胞
随病情变化逐渐减少
纤维间质
纤维组织 嗜酸性无定型物质
随病情的变化逐渐增多
霍奇金淋巴瘤的组成成分
小 淋 巴
肿 瘤 细
细胞
胞 , 嗜
成 分
----
酸 性 细 胞 , 吞 噬 细 胞 等 。
霍 奇 金 细 胞 。 反 应 成 分
----
霍奇金淋巴瘤的组成成分 嗜酸性白细胞
(爆米花样细胞)
免疫组化:CD20 (+) CD79a (+)
CD45RA(+)BCL-6(+)
经典型
结节硬化型 以陷窝细胞为主,有少量典型R-S细胞
淋巴细胞为主型 爆米花细胞为主,少见典型R-S细胞
混合细胞型 有各种霍奇金细胞和相当多典型的R-S 细胞
淋巴细胞消减型 有少量R-S细胞和变异的多性型R-S细胞
混合细胞型: 可转变为淋巴细胞减少型. 部分霍奇金淋巴瘤病人:
可发生非霍奇金淋巴瘤和白血病
霍奇金淋巴瘤分期
I期: 病变局限于一组淋巴结
IE :病变局限于一个结外器官或部位
II期:病变局限于膈肌同侧的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淋巴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滤泡增生 --滤泡增大、增多、生发中心形成
1、生发中心的增生 良性:滤泡数量增加、大小不一 恶性:滤泡境界不清、背靠背
良性滤泡性增生的形态特点:
(1) 生发中心细胞成分的多样性 (2)着色小体(星空现象)的存在 (3)核分裂像多 (4)外套层清晰 (5)滤泡的大小形态不一
七、浆细胞样单核细胞增生
浆细胞样单核细胞的免疫表型
八、多核细胞反应
九、淋巴结脂肪浸润
十、淋巴结内良性上皮性包涵成分
二、问答题
2、真正的骨巨细胞瘤与其他含有多核巨细胞良 性病变的鉴别要点
鉴别点:真正的巨细胞瘤 (1)多核巨细胞分布均匀; (2)巨细胞的核与基质细胞的核相似; (3)巨细胞体积大,核数目多;
2、骨瘤(osteoma):致密骨组成的外突 性肿块。好发部位颅面骨,额窦最常见。一 般无症状。
如发生在骺端的多为巨细胞瘤;
发生在颌骨的多为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病变多发伴骨质疏松及血钙增高者考虑甲状旁腺功
能亢进 。
二、问答题
3、简述骨巨细胞瘤的组织学要点
骨巨细胞瘤的组织学要点 (1)多核巨细胞分布均匀; (2)巨细胞的核与基质细胞的核相似; (3)巨细胞体积大,核数目多;
三、名词解释
1、Codman三角:成骨肉瘤肉瘤细胞侵及骨 皮质,将骨膜掀起与骨皮质间所形成的三角 形区。在肉眼和X-线对成骨肉瘤有一定诊断 意义。
2、套区增生:厚度增加
良性: (1)增生的小淋巴细胞核圆形,可轻度不规则 (2)邻近滤泡的外套层不融合 (3)见于Castleman病
恶性: (1)外套层增宽扩展 (2)邻近滤泡的套区相互融合 (3)小淋巴细胞核不规则 (4)见于套细胞淋巴瘤
3、边缘区增生:厚度增加
(1)在外套层之外,常不形成完整的圈带 (2)核中心位,各细胞都有一圈透明胞浆 (3)常杂有少量中性粒细胞
二、问答题
2、真正的骨巨细胞瘤与其他含有多核巨细胞良 性病变的鉴别要点
其它包含多核巨细胞的病变
(1)多核巨细胞呈灶性分布;
(2)巨细胞体积较小,核数目少; (3)多核巨与其他含有多核巨细胞良 性病变的鉴别要点
参考临床,X线及化验结果可帮助鉴别
(生发中心B细胞,CD10+,BCL-6+)
-滤泡树突细胞
(CD21+,CD23+,CD35+)
-T细胞(CD10强+,CD4+,
CXCL-13+,CD57)
-吞噬碎片的巨噬细胞
CXCL-13是一种生发中心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上调趋化因子。在B淋巴细胞进入 生发中心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作为生发中心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标记物。
(一)皮质区
2、副皮质区(T细胞区、滤泡间区)
(1)为位于淋巴滤泡之间和髓质之间T细胞分 化和增殖的区域,为小淋巴细胞,偶有较大的T 细胞(一些散在于副皮质区的大细胞是活化的B 细胞即免疫母细胞); (2)主要存在两个T细胞群:CD4+(辅助/效 应)细胞群和CD8+(细胞毒性/抑制性)细胞 群,CD4+:CD8+约2-10:1;
(二)髓质区---含髓索和髓窦
(1)为条索状淋巴组织,互相连接成网状, 可不明显或清晰可见;
(2)髓索与髓窦相间排列,故髓索周围均有 扁平的内皮细胞被覆;
(3)也有较多的B淋巴细胞,特别是有浆细胞, 也可见浆母细胞和免疫母细胞;
(4)少量的其他细胞,如嗜中、嗜酸、肥大细胞; (5)B细胞反应时显著,如反应性滤泡增生,
※次级淋巴滤泡是抗原刺激B细胞的结果,有极向性,分明区和暗区
套区
1、由密集排列深染的小 淋巴细胞构成,多为记忆 细胞,有的是浆细胞的前 身; 2、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 与初级滤泡的B细胞相同, 而与生发中心的B细胞不 同; 3、表达IgM+D,Bcl-2+, CyclinD1+。
边缘区
1、在大部分淋巴结中, 反应性淋巴滤泡周围很难 找到边缘区B细胞; 2、边缘区B细胞:在套区 外侧,淡白色区域,比套 细胞略大;胞质丰富空亮, 又称单核样B细胞; 3、在腹腔淋巴结中最易 发现; 4、表达IgM,CD20。
五、其它检测技术
1、细菌学检查; 2、电镜检查; 3、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 4、基因重排分析; 5、DNA倍体分析; 6、基因表达谱。
第三节 淋巴结基本病变
P
一、被膜增厚
任何反应性或肿瘤性改变累及淋巴结周围及结缔组织 支架时就可以增生,被膜增厚,常见于:
1、Rosai-Dorfman病(RDD;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 淋巴结病);
浆细胞性Castleman病时; (6)髓窦与皮质区窦和被膜下窦互相连通成
网状,再汇集成输出淋巴管; (7)窦腔不规则,窦内皮具有很强的吞噬功能。
(三)淋巴窦
1、输入淋巴管—被膜下窦—皮质窦—髓 窦—输出淋巴管;
2、网状连接相通; 3、被覆内衬细胞(具有桥粒) 4、窦内含有组织细胞和一些
淋巴样细胞; 5、腹腔内淋巴结的淋巴窦扩张,
良性:弓浆虫性淋巴结炎、艾滋病相关淋巴 结肿大
恶性: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
三、副皮质区的病变
副皮质区增生
结节性:皮病性淋巴结炎 淋巴结对恶性肿瘤的反应
弥漫性:病毒性淋巴结炎 药物反应
五、淋巴窦的病变
窦增生模式
(1)在反应性增生时,被膜下窦往往是开放的; (2)髓窦增生扩张,其中可充满各种炎细胞、组
一、淋巴组织的分布情况
二、淋巴结的发育及功能特点
1、胚胎时期第二个月开始发生,为非常幼稚的淋巴管; 2、出生后皮质和髓质逐渐明显,数周后才出现初级淋
巴滤泡及浆细胞; 3、数月后婴儿的淋巴结即与成人相似,但功能尚不完善; 4、青春期后功能很强大; 5、次级淋巴滤泡的出现取决于抗原的刺激; 6、60岁以后,淋巴结功能退化明显。
初级淋巴滤泡又称静止滤泡,临床工作中很难见 到,主要由深染的原始B细胞和成熟B细胞构成, 这是一些未接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以滤泡树 突细胞为支架。
(一)皮质区
1、浅层皮质区(B细胞区、淋巴滤泡) (1)初级淋巴滤泡 (2)次级淋巴滤泡
-生发中心 -套区 -边缘区
生发中心
-中心母细胞,中心细胞
严格遵守制备淋巴结切片的技术至关重要!
1、标本切取后立即将新鲜标本送检; 2、收到标本后立即切开、取材; 3、对拟用于石蜡包埋的标本(厚度≤3mm为宜)置
于10%的福尔马林缓冲液(组织与固定液按1:4 ~5)中固定; 4、切片用锋利的切片刀,保持切片平整无刀痕,厚度 ≤5um,2~3μm是比较理想 ; 5、对新鲜淋巴结切面进行印片,是对组织切片检查有 用的补充。
(一)皮质区
2、副皮质区(T细胞区、滤泡间区)
(3)一些副皮质旁T淋巴细胞表达CD45RO+, 未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表达CD45RA+; (4)当抗原刺激而导致T细胞增生时,副皮质 区可见一些核不规则的、中等大小转化细胞和T 免疫母细胞; (5)指突状树突细胞来自骨髓,故表达许多髓 单核细胞分化抗原,并且S-100强+; (6)高度增生内皮的小静脉(也叫毛细血管后 静脉)非常丰富,淋巴细胞在其内流通,为外周 血进入淋巴组织的地方。
三、淋巴结针刺活检
针刺活检主要适用于转移癌的诊断!
1、针刺活检适用于转移癌的诊断,在原发性淋巴 组织疾病的诊断上却很少使用;
2、细针吸取涂片非常适用于淋巴结的转移癌的诊断; 3、50% ~ 75%的恶性淋巴瘤可通过细胞学做出诊断,
但其作用主要在于指导临床选择有代表性的淋巴结 作活检以及对淋巴瘤复发的诊断、疾病的分期、治 疗的检测等。
任何反应性改变中都可出现,不具有特异 性,以前认为是不成熟的窦组织细胞,即扩张 的淋巴窦内充满具有圆形、肾形或棱角状核、 胞浆透明的小淋巴细胞,有时混有中性粒细胞。 可见于:弓浆虫病、传单、相关淋巴结病、猫 抓病、淋巴肉芽肿性性病、巨细胞病毒淋巴结 炎、艾滋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霍奇金和 非霍奇金淋巴瘤
三、淋巴结的大体形态特点
1、人体淋巴结共300-500个, 总重量约100g;
2、淋巴结大体形态呈扁卵圆形 或豆形,灰红色,质软,直 径 0.5~2cm。
3、多位于淋巴回流的通路上, 以颈部、腋窝、腹股沟、盆 腔、纵隔、腘窝及肠系膜等 处。
(一)皮质区
1、浅层皮质区(B细胞区、淋巴滤泡) (1)初级淋巴滤泡
织细胞; (3)如窦组织细胞增生伴淋巴结肿大:病毒性或
弓浆虫性淋巴结炎、传单; (4)淋巴瘤时被膜下因被瘤细胞长满而呈闭塞
状,甚至瘤细胞浸出被膜; (5)癌转移到淋巴结时首先进入被膜下窦; (6)间变大、Langerhans组织细胞增生症也可表
现为先侵犯淋巴窦。
六、单核细胞样B细胞反应
单核细胞样B细胞过去认为是未成熟的窦组 织细胞,免疫标记表面属于B细胞。淋巴窦内充 满具有圆形或棱角状核、胞浆透明的小淋巴细 胞,有时混有中性粒细胞。有时可有一些大细 胞,与边缘区B细胞的关系尚不明了,以前认为 来自后生发中心的B细胞,近来研究发现表明是 初始B细胞。
淋巴造血系统 病理学
病理学教研室
淋巴造血系统病理
主要介绍内容:
淋巴造血病理基础知识
■ 正常解剖学、组织细胞学及免疫表型特征
■ 淋巴结活检及注意事项
淋巴结炎症性/增生性疾病 恶性淋巴瘤
■淋巴瘤的诊断病理基础知识 ■非霍奇金淋巴瘤
淋巴结转移性肿瘤 脾脏疾病
■ 淋巴结基本病变
■ 淋巴瘤2008新分类 ■ 霍奇金淋巴瘤
四、免疫组化技术
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没有免疫组化的辅助,简 直不可想象!抗体选择原则=形态基础+抗体特性
1、对淋巴结各种细胞的免疫表型和各种抗体深入的了 解,可以使抗体的应用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