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锌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贵州锌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贵州锌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贵州锌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王海峰1,张元福1,张中可2

(1.贵州工业大学,贵州贵阳 550003;2.贵州科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摘要:分析了贵州锌工业发展依赖于土法炼锌并造成环境污染的现状,探讨了搞好环境保护,促进贵州锌工业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贵州锌工业;地方经济;环境污染

收稿日期:2000203227

作者简介:王海峰,男,贵州工业大学冶金工程系助教。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nd counterpart measures for the zinc industry of G uizhou

WAN G Hai 2Feng 1,ZHAN G Yuan 2Fu 1,ZHAN G Zhong 2Ke 2 (1.Guiz hou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yang ,550003,China ;2.Guiz hou Academy of Sciences ,Guiyang 550001,China )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zinc industry of Guizhou ,which depends on traditional methods to produce zinc that caus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promote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the zinc industry of Guizhou.

K ey w ord :the zinc industry of Guizhou ;local econom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文章编号:100326563(2000)0320229205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 21

1 我省锌工业的历史和现状

1.1 锌工业发展简史

我省锌生产的历史悠久,早在明末清初便开始在赫章妈姑地区从提炼银发展到土法炼锌。我省解放前的土锌生产已有一定规模,解放后政府接收私营炼锌炉成立赫章铅锌矿,开始仍然以土法生产的锌为主要产品。后来为了开发利用当地的稀有金属-锗资源以满足国防建设的需要,该矿才将主要产品转为含锗锌氧粉。直到文革期间的1970年该矿才终止了爬坡炉生产粗锌的历史,从而结束了我省国有企业土法生产锌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内外锌价稳步上扬,促使我省个体和乡镇企业土法炼锌兴起,并向周边地区和其它省份扩散。因此,我省锌产量逐年递增,至1996年达到12.66万t ,占全国总产量的11.3%;去年按非官方数据在16万t 左右,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0%,给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1.2 土法炼锌

从技术上讲,土法炼锌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马槽炉、爬坡炉、马鞍炉和八卦炉四个阶段。

马槽炉为最原始的炉型,月产粗锌1t 左右,锌回收率不到40%,煤耗高达12t 。

爬坡炉是将数节马槽炉按一定的坡度串联而成,由于增大了罐子的规格和数量,每节爬坡炉的生产能力是马槽炉的2倍,因此爬坡炉的生产能力取决于节数的多少。例如,原赫章铅锌矿的一个爬坡炉有12节,每月产粗锌18~20t ,煤耗10t 左右,锌回收率提高到50%~60%。

马鞍炉是在80年代末期出现的炉型,特点是每边对称排列两节爬坡炉,形如“马鞍”,共用中间的烟囱。该炉型由于结构紧凑,规模适中,其技术指标比前两种炉子要好。锌回收率为55~65%,煤耗为8t 左右,粗锌第18卷第3期

2000年9月贵 州 科 学GU IZHOU SCIENCE Vol.18,No.3

Sep.2000

032贵 州 科 学18卷

年产量可达到120t。因此,马鞍炉在贵州兴旺了十多年,才被所谓“八卦炉”所取代。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八卦炉,因其将每个炉子排列成正5、6、8边形,中间共用一个烟囱而得名。此种炉型结构比马鞍炉更合理,造价比马鞍炉节约三分之一,加上采取所谓“烧闷兜”的技术,八卦炉的锌回收率可达到80%~85%左右,煤耗下降到4~5t,一个6个火的八卦炉月产粗锌达到8~10t。

我省土法炼锌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上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与先进的炼锌方法相比,存在劳动卫生条件差,能耗高,金属回收率低的弊病。同时,产生大量废渣和含尘烟气严重污染环境的状况不但没有解决,反而随生产规模的扩大更趋严重。针对此情况,国务院(1996)31号文件要求我省限期取缔土法炼锌。近年来,我省各级领导和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在赫章、威宁、六盘水的“三沿”地区,已基本上见不到土法炼锌炉的踪迹。但是,土锌炉大规模向纵深转移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造成新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因此,如何贯彻好国务院文件精神,又兼顾土锌业主利益和地方财政收入,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1.3 各种炼锌方法并存

我省锌工业的发展吸引全国各地的资金和技术。1986年赫章县首次引进上海锌厂的资金和技术,修建精锌炉将当地产的粗锌加工成精锌,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了土锌的发展。目前,我省精锌炉估计有40多座。另一方面,各界有识之士为了改变土法炼锌的落后状况,赫章铅锌矿和贵铁分局筹资分别在水城二圹和凯里建成一座湿法炼锌厂,各形成年产电锌5000t的生产能力;六盘水市建成钟山冶炼厂,每年可生产电锌2000t;赫章山鹰集团引进葫芦岛竖罐炼锌技术,建成年产1.2万t粗锌的火法冶炼厂;贵阳市近几年相继建成几座电炉炼锌厂,其中白云有色冶炼厂已形成年产5000t粗锌的能力。省冶金设计院将1000KVA铁合金电炉改造成炼锌电炉,最近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年产1400t粗锌,为电炉炼锌的推广提供了示范。总之,从技术上讲,除了没有密闭鼓风炉炼锌之外,我省锌的生产方法呈现“土洋”并举,各种炼锌方法并存的局面。

2 我省锌工业面临的问题

2.1 资源

我省铅锌资源不算丰富,金属锌的地质保有储量82.7万t,约占全国的1%。比较大型的矿山有水城杉树林铅锌矿和都匀牛角塘铅锌矿,其余大多为小型矿山或“鸡窝矿”。其中杉树林铅锌矿为老矿山,资源已经枯竭。据初步统计,近十多年我省锌工业所用原料,80%以上来自云南和全国各地及周边国家。针对我省铅锌资源主要为硫化矿和低品位氧化矿的特点,除加大找矿力度,发现更多的矿点之外,另一方面要抓紧小型选矿厂的建设,为促进我省锌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

我省西部地区还蕴藏有丰富的伴生稀有金属锗、镓、铟和银的氧化铅锌矿资源,以此资源为原料的赫章铅锌矿,由于设备陈旧、多年未有资金和技术投入,加上土法炼锌的冲击,已停产多年。该项资源由于综合利用价值高,是我省的优势资源之一。

2.2 技术

如前所述,我省各种炼锌技术共存,并且以土法为主。就以现有湿法锌厂而言,因规模小达不到先进的技术指标,缺乏规模效益。目前我国西北铅锌厂的电解锌厂规模为年产10万t电锌,是吸取了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投产的。该厂技术和装备水平较先进,是我国采用黄钾铁钒法工艺的典型代表。我省的电炉炼锌技术,在省冶金设计院多年努力下,取得了可喜成绩。该院1000KVA电炉年产1400t粗锌项目,今年3月6日通过了省科委委托省有色局主持的鉴定。电炉连续运行半年达到的技术指标为:锌直收率85%,总回收率95%,电耗4200kwh,与国内同类型电炉相比,已处于领先地位。

2.3 环境污染与发展地方经济

我省锌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年产值超过10亿,已成为毕节和六盘水地区的支柱产业。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赫章、威宁、水城这三个黔西北高寒山区的贫困县,在炼锌业迅速发展的剌激下,带动了采煤、采矿、选

矿和制罐业的崛起,并使交通、饮食服务和商业空前繁荣,从而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贫致富,更多的特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也可以说,我省锌工业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在省政府的“兴黔富民”战略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土法炼锌造成环境污染也相当严重。据初步统计,每产1t 精锌平均产生:渣3.0~3.8t ,其中煤渣1.0t 、矿渣1.5~2.0t 、罐渣0.5~0.8t ;含尘废气10000m 3,其中二氧化碳2000m 3。产生的严重后果是:(1)土锌炉生产场地浓烟滚滚,不但造成大气污染,劳动卫生条件也很恶劣,损害工人健康;(2)土锌炉片区及其周围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受到影响;(3)由于矿渣还含有除锌以外的有毒重金属铅、镉、铜等,经雨水冲洗使有害元素进入水体,造成水污染。

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发展地方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不但是各级政府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省科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3 我省土法炼锌取缔困难的原因浅析

如前所述,自国务院(96)31号文件要求取消我省土法炼锌行业以来,各级政府虽作了大量工作,但收效不大,且有进一步蔓延之势。为此,就土锌行业取缔难的原因提出如下粗浅看法。

(1)土法炼锌技术容易掌握,技术革新易于实施并且推广迅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土法炼锌技术指标有所提高;尽管与先进炼锌工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就金属回收率达到80%~85%和煤耗降到4~5t 而言,已具备在竞争中立足的基本条件。

(2)土法炼锌业主经济效益明显,这是取缔难的主要原因。以现行一个六方炉为例,按目前的原材料价格计算,其吨锌销售成本见表1。粗锌市场价按9100元计,则吨锌利润可在800~1000元之间。

表1 土法炼锌吨锌销售成本

项目

单耗/t 单价/元费 用/元锌焙砂

1.2554005400×1.25=6750煤炭

4.58585×4.5=383罐子

10055×100=500人工

250250/0.8=313管理

100税费

160合计8206

(3)经营管理有一定程度的优势。由上可知,土锌炉管理费低,可以弥补回收率低造成的部分损失;加上投资少(一个六方炉只需3.5~4.5千元),资金周转快,因而风险小,即使一时被推倒,也容易死灰复燃。

(4)环境污染虽然严重,由于地处边远山区,当地民众文化程度偏低,环境意识淡薄,因而对环境污染的近期效应不以为然,更谈不上关心远期效应造成的危害。

(5)土锌业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本身已成地方政府的政绩之一,让其实施取缔土锌业的政策,在替代项目没有跟上的条件下,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4 发展我省锌工业的思考

我省锌工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以我省锌资源仅占全国的1%,而达到产量超过全国10%的规模,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是在锌工业技术上有优势的省份才能实现的。面对我省锌工业持续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我们提出如下看法,供政府部门和实业家参考。

4.1 采用先进的炼锌技术

从世界炼锌技术所占的比例和能耗(表2)可知[2],湿法炼锌是一种主导方法,是锌冶炼的发展方向。湿法炼锌的主要优点是:环境卫生和劳动条件好,金属回收率高(95%~98%),综合回收率高(70%),产品质量稳定

1323期王海峰等:贵州锌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32贵 州 科 学18卷

(95%以上为0#锌),可实现大规模的连续化和自动化生产。竖罐炼锌因其能耗高、环境差、回收率不高和综合利用能力弱而竞争能力不强。鼓风炉法因其对

表2 1995年世界锌生产能力、回收率及能耗

方法湿法鼓风炉法竖罐法横罐法电炉法产量(103t/a)717.6117.113.987.8717.5

产量(%)82.113.4 1.60.9 2.0

回收率(%)95~9892~9590~9380~9092~95总能耗(MJ/tZn)52~6346~5566>7073

原料适应性强,可处理无需分选的铅锌混合精矿而同时产出铅、锌两种金属,且贵金属回收率高和能耗低有一定的竞争能力。电炉法的特点是利用电能直接在炉内加热炉料,经还原熔炼连续蒸发出锌蒸汽冷凝得到粗锌。该法的最大优点是工序简单,投资省,建设周期短,热利用率和金属回收率都较高,但电能消耗大,在电能丰富的地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从以上炼锌技术分析可知,我省锌工业的持续发展必须抓住西部开发这一契机,利用六盘水地区能源交通优势,采用先进技术替代土法炼锌,以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点。为此,建议进行以下3方面的工作:

(1)兴建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型湿法炼锌厂,以技术和规模优势占领锌工业的原料和销售市场。

在资金保证的前提下,兴建大型湿法炼锌厂,例如10万t锌加18万t硫酸的湿法厂定员只需1000人,可以达到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保证高的经济效益,才有能力占领原料市场。[3]近年来我国锌工业出现乡镇企业与大型企业抢原料的局面,主要原因不是大型企业技术水平低,而是因为老企业负担过重,加上管理体制有毛病造成的。对于冶金行业,谁拥有原料市场,谁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已被多年的实践所证实。若土锌行业用高价买原料会亏本,便会自行消亡。

(2)大力推广成熟的土法炼锌替代技术

省各级土锌技改办在组织科技攻关以及推广土法炼锌替代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对皮江法和电炉法炼锌工艺进行了鉴定。尤其是最近通过鉴定的电炉法炼锌工艺,具有如前所述的优点,值得大力提倡。当前的首要工作是在土锌生产集中的地区建示范厂,让其生产效益征服土锌业主,吸引他们的资金到无污染的电炉炼锌工艺中来,以填补大型湿法厂建成前的空白。其次要在扩大规模和进一步降低电耗方面作工作,加强电炉炼锌工艺的竞争力。

(3)继续开发替代土法炼锌的新工艺

经过两年来的努力,已有皮江法和电炉法炼锌工艺获得一定成功。但对土锌业主而言,这两种方法在投资规模、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上还存在顾虑。因此继续开发土锌业主用得起的新工艺,仍然很有必要。一方面继续加大支持省内具备条件的项目工业化的力度,例如,贵州工业大学锌冶金课题组在发展“络合物电解制锌”专利提出的铵盐法炼锌的湿法工艺,除了具备现行酸性湿法炼锌所没有的优点之外,还有规模可大可小、技术容易掌握的长处。另一方面,可以向东部技术市场公开招标,依靠全国冶金界人才、技术和资金的优势,既兼顾我省地方

经济发展,又防止环境污染的炼锌方法是可以找到的。

4.2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我国20多年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因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样,要解决环境污染和发展地方经济的矛盾,推动我省锌工业的持续发展,也同样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1)允许不同的炼锌工艺并存,允许其在生产实践中竞争。

从表2可知,横罐炼锌虽然也属淘汰的工艺,却仍然在全世界锌的生产中占有一席之地。当然,这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在使用。取缔土法炼锌只能因势利导,在市场经济中创造条件使土锌业主从有利可图变为无利可图,才是正确的途径。

(2)在目前土锌取缔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要合理规划和管理土锌生产区,将环保收费返回治理污染;对已造成的植被破坏,可采取复垦的办法恢复;对新规划的土锌生产区,要尽量采用试验成功的环保型土锌炉。总之,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把土锌造成的污染减少到最小限度。正如文献[1]指出,“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环境保护,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产业发展。对铅锌企业的环境压力还没有发达国家那样紧迫,可以集中力量,在注重环境的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发展铅锌工业。”

(3)利用国家修建内昆铁路和水柏铁路的条件,在六盘水铁路编组站附近建立西南地区最大的以锌为主的矿产品交易市场和金属交易市场,既可云集全国各地的客商,保证锌工业的原料供应,又可让产锌户直接销售产品,保护了他们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傅作健,王辉.方兴未艾的中国铅锌工业.有色金属(冶炼部分),1996,(1):4.

[2]张乐如.我国炼锌能耗与余热利用.有色金属(冶炼部分),1996,(3):6.

[3]王忠实,蒋继穆.中国锌冶炼现状.有色冶炼,1996,(6):1.

3323期王海峰等:贵州锌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贵州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

贵州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 按照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决策部署,为进一步支持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以下简称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助推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为目标,拓宽企业辐射带动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的能力和范围,进一步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占有率,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增添新动能。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运用市场推进生产要素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配置,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优化存量、倾斜增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坚持改革创新。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经营组织形式,不断创新扶持政策措施,优先支持深度贫困县、极贫乡镇、深度贫困

村,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率先实施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一二三产业融合,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 ——坚持落地见效。明确政策实施主体,健全政策执行评估机制,形成齐抓共促合力,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围绕我省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农民脱贫增收任务,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聚焦全省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实现产业集群、专业配套发展,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面提升龙头企业适应市场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促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有力支撑。 2、年度目标。(1)2017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711家以上,资产总额630亿元以上,年销售收入570亿元以上;从省外引进龙头企业达600家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30万户468万人,其中贫困户30万户110万人。(2)2018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00家以上,资产总额800亿元以上,年销售收入750亿元以上;从省外引进龙头企业达800家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40万户504万人,其中贫困户35万户129.5万人。(3)2019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

贵阳大数据产业概况

贵阳市大数据产业概况 大数据是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模式发展的产物,它具有数据量大、类型复杂、内容变化快的特征,蕴含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巨大的市场机会,将改变新一轮产业格局,推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作为新兴产业业态,大数据产业在国内外尚未形成垄断,整个行业正处于积极的竞相发展布局阶段。 贵阳市发展大数据产业,建设大数据基地,推进大数据应用,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等的重要举措,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具体抓手,是依托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和贵安新区大数据基地,发挥区位和环境等特色优势的科学选择。 贵阳市贵安新区作为国务院2014年1月6日批复同意设立的国家级新区,肩负着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大使命,是带动贵州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大平台,是引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大引擎。贵安新区发展大数据产业,具有以下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生态条件优越。贵阳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生态示范城市效应,贵安生态条件也很优越。贵阳市气候凉爽,周边年平均气温15.1℃,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清新,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设立的清新空气负氧离子标准的上限。纬度合适,处于北纬26度,与埃及的开罗、印度的新德里、美国的夏威夷大体相当。海拔适中,在l000米左右,紫外线辐射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少的地区之一,非常适合人居。灾害罕见,没有发生过地震、台风等。坚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和地区,贵阳市周边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能有效提升信息网络设备的“安全系数”,对世界上高智商、高知识、高投资、高收入的人有很强的吸引力。 二是产业要素保障能力强。贵州省电力充沛,能源富足,是“西电东送”的起源。贵州省水资源丰富,电力水火并济,稳定可靠。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贵州省物流逐步通畅,交通日益便捷。生活生产配套环境相对优越。贵阳市拥有相对较好的生产、生活和产业配套环境,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法律、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 三是大数据产业支撑基础好。运营商大数据中心奠定产业发展基础。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在贵安新区相继开工建设,其中:中国电信云计算中心用地500亩,总投资70亿元,中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序言 大数据是通过快速获取、处理、分析以从中提取价值的海量、多样化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与传感数据。大数据产业是指一切与大数据的产生与集聚、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发现、应用与服务相关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以数据挖掘分析服务为核心,包含数据中心、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物联网服务、位置服务等信息服务,智能终端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等电子产品制造,以及智能交通、互联网金融和智慧城市等应用服务。继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大数据正成为信息技术的新热点,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将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把握大数据发展方向,推动大数据开发应用,发展大数据服务产业,是推进贵州省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推动贵州工业结构调整、加快贵州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打造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规划纲要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部署和要求制定,旨在为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指导。规划期为2014年至2020年。 一、发展机遇与优势 (一发展机遇 1.国家和贵州省全力支持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为贯彻落实有关规划和意见,国家35个部委相继出台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文件或与贵州签署合作协议,对贵州省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贵安新区跻身国家级新区,在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人才等方面享有更多广泛的改革试验权和更加优惠的产业政策,为贵州省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对产业和

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邹定斌 贵州财经学院金融学院 贵州省要加大金融业改革力度,把金融资源重点投资投入到烟草业、旅游业、白酒制造业、中医药苗药制造业、能源电力业和特色旅游食品产业的开发上。 一、贵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变动趋势 经过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调整,贵州产业结构出现了显著变化。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型向“二、一、三”型再向“二、三、一”型的转变,产业结构逐渐向合理的方向转化。 第一产业。牧业发展较快,林业、渔业均有小幅上升,初步扭转了过分偏重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单一传统生产格局,初步实现了农业经济多种经营、综合协调发展,但一产内部结构调整变化不大,种植业比重仍然较大。 第二产业。在工业内部结构中,轻工业比重不断上升,重工业有所下降,非公有经济发展加快,非国有经济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大幅提高,贵州省加快了对工业结构的调整,在加强建设能源原材料工业、机械电子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了以卷烟和饮料酒为主的轻工业的发展。在巩固“两烟一酒”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电力、铝和铝加工、冶金、汽车零部件工业等新的支柱产业。 第三产业。贵州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层次较低,仍以传统商业、服务业为主。近年来,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文化、体育尤其是房地产业稳步增长,所占比重逐年增大,上升势头强劲,同时,商业、饮食业快速增长,持续保持了第三产业中主导部门的地位,运输、邮电行业也有一定的发展,近几年,我省旅游业、房地产业迅速倔起,高科技信息产业发展很快,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贵州省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最大、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的时期,表现在:一是农业基础进一步牢固,粮食生产实现了基本自给的历史性跨越,畜牧养殖业比重有所提高,非农产业发展加快;二是第二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三次产业中最高,是推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两烟一酒”、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旅游业、生物药业等优势产业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和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但工业产品中的主流产品仍集中在初级产品加工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等基础工业,而机械、电子类产品所占比重还很小,产品结构层次仍然很低;三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高,有加速增长之势,第三产业的新兴产业迅速倔起,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证券、技术、信息产业等已具一定规模,旅游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房地产业增长势头强劲,比重不断上升,已成为扩大就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和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四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总趋势是农业比重下降,工

发展规划--贵州省农业发展规划

---------------------------------------------------------------最新资料推荐------------------------------------------------------ 发展规划--贵州省农业发展规划 贵州省农业发展规划科学编制和实施好贵州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对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抢抓机遇,用好机遇,加快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省政府黔府办发〔2004〕 76 号文批转的《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安排部署,依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由省农业厅牵头组织有关部门,编制《贵州省十一五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一、十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就十五以来,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政策措施,积极抢抓机遇,以稳定脱贫奔小康总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一) 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05 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 359. 18 亿元,十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 3. 7%,实现 3. 5%左右的年增长目标; 2005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1877 元,十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4. 7%,实现年均增长 4. 5% 1/ 2

贵州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论贵州工业发展现状和突出问题 吴宏军 内容摘要:贵州工业发展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开发本省优势资源,着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强和改善工业经济运行调控。积极探索一条符合贵州省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省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合理、创新能力极弱、工业总量太小,主要矛盾是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经济总量严重不足”,在此基础上,我们从七个方面探讨贵州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工业发展、工业化、现状、问题、贵州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开发本省优势资源,着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强和改善工业经济运行调控,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等重大项目的实施,积极探索一条符合贵州省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贵州工业发展现状 (一)工业经济增长状况和工业实力

继2007年全省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突破千亿元、达1007.75亿元之后,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51.26亿元,同比增长10.1%,占全部工业比重约80%,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达到1170.29亿元,同比增长10.6%,全省工业实现总产值3315.02亿元,比1978年41.26亿元增长80倍;全省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474.33亿元,比1978年15.24亿元增长96倍,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37.9%,比1978年的32.7%提高了5.1个百分点。近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和2009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2005-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资料来源:贵州省统计局) 电力、煤炭、饮料、烟草、医药等主要行业对工业增长的拉动较大。规模以上工业中,这五个行业分别比上年增长10.5%、10.6%、12.1%、7.0%和14.6%,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1个百分点,其中电力行业拉动力度最大,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2个百分点。

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定稿20130325) 2

附件1: 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 一、总则 (一)规划背景 包括园区所在县社会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发展概况,以及建设园区的必要性。 (二)规划编制依据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省、市、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业发展和行业规划,《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和《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标准》。 (三)规划范围与期限 阐明园区的具体区域和位置、地址、面积;规划基准年为2012年,规划期限3-5年。 二、园区基本情况 (一)基础情况 园区的土壤、气候、海拔等自然条件;与园区直接相关的土地利用、农业发展、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电力设施等建设和规划情况;园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情况。 (二)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园区产业发展现状,包括:产业的种类,各类产业生产规模和产值等;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服务体系现状。

园区现有基础设施建设、设施农业、产后处理等设施配套等情况。 (三)园区建设的有利条件:根据本地实际,从区位优势、农业资源特色、科技依托、生产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产业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 (四)园区发展的制约因素:根据本地实际,从基础条件、人才状况、科技水平和资金投入等各方面进行分析。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区位条件,紧紧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按照“四化同步”要求,提出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建设目标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和“一次性规划、分阶段实施、多类型并存、滚动式发展”的原则。根据《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标准》,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园区建设目标。 四、园区布局和主要建设内容 (一)园区布局 根据各园区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提出园内功能分区,说明各功能区的布局安排、相互关联、主要示范内容及规模等情况,附园区规划总体布局图。 (二)主要建设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水、电、路、渠等农田基础设施,钢架大棚、喷滴灌、温湿调控设施,农业机械,养殖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序言 大数据是通过快速获取、处理、分析以从中提取价值的海量、多样化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与传感数据。大数据产业是指一切与大数据的产生与集聚、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发现、应用与服务相关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以数据挖掘分析服务为核心,包含数据中心、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物联网服务、位置服务等信息服务,智能终端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等电子产品制造,以及智能交通、互联网金融和智慧城市等应用服务。继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大数据正成为信息技术的新热点,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将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把握大数据发展方向,推动大数据开发应用,发展大数据服务产业,是推进贵州省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推动贵州工业结构调整、加快贵州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打造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规划纲要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部署和要求制定,旨在为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指导。规划期为2014年至2020年。 一、发展机遇与优势 (一发展机遇 1.国家和贵州省全力支持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为贯彻落实有关规划和意见,国家35个部委相继出台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文件或与贵州签署合作协议,对贵州省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贵安新区跻身国家级新区,在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人才等方面享有更多广泛的改革试验权和更加优惠的产业政策,为贵州省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对产业和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 序言 大数据是通过快速获取、处理、分析以从中提取价值的海量、多样化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与传感数据。大数据产业是指一切与大数据的产生与集聚、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发现、应用与服务相关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以数据挖掘分析服务为核心,包含数据中心、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物联网服务、位置服务等信息服务,智能终端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等电子产品制造,以及智能交通、互联网金融和智慧城市等应用服务。继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大数据正成为信息技术的新热点,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将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把握大数据发展方向,推动大数据开发应用,发展大数据服务产业,是推进贵州省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推动贵州工业结构调整、加快贵州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打造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规划纲要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部署和要求制定,旨在为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指导。规划期为2014年至2020年。 一、发展机遇与优势 (一)发展机遇 1.国家和贵州省全力支持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为贯彻落实有关规划和意见,国家35个部委相继出台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文件或与贵州签署合作协议,对贵州省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贵安新区跻身国家级新区,在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人才等方面享有更多广泛的改革试验权和更加优惠的产业政策,为贵州省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对产业和人才、资金、数据资源的吸引力显着增强。各类政策叠加效应日益显现,为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贵州省委、省政府对大数据发展高度重视,将大数据作为贵州省的战略重点之一,为加快招商引资、加速资源集聚、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2.贵州省重视电子信息产业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产业基础 近年来,贵州省日益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先后出台《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宽带贵州”行动计划》、《贵州省促进信息消费实施方案》、《贵州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

贵州安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贵州安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摘要 纵观全市全年经济的发展形势是好的,经济增长幅度保持了较快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关键词:经济现状经济问题产业结构农村经济旅游业等 一、贵州安顺经济总体发展概况: (一)全市经济情况 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73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17. 54亿元,下降7.2%;第二产业29.74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23.45亿元,增长8.8%。 (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04亿元,比上年下降6.2%。农业产值比重下降,林业、牧业、渔业产值比重上升。 (三)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医药、电力、钡盐、冶金等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与扩大,使全市工业总产值66.5亿元,比上年增长9.0%,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10.36亿元,比上年下降1.4%;重工业产值

23.16亿元,增长24.7%。 (四)建筑业较快发展。 全市37家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32万元,增长145.9%。 (五)交通运输平稳增长。 全年货物周转量3.81亿吨千米,比上年增长1.2%。 (六)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年末互联网用户达4081户,新增721户。 (七)旅游业较快发展 现有三星级宾馆4家,新增2家;二星级宾馆7家;新增一星级宾馆1家。实现营业收入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二、安顺市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处于低层次阶段 1.顺市经济总量一直在全省排名靠后,虽然增长速度不算低,但是基础弱、总量小、起点低,发展滞后于别的地区。 2.次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低层次阶段。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生产率低,而劳动力过剩;第二产业创新能力低,产品竞争力不强,工业体系基础薄弱,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过高;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无法完全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 3.业结构在演进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偏差,就业结构调整相对于产业结构变动而言较慢,造成产业结构整体效益水平较低。

贵州蔬菜产业发展的规划与布局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76001104.html, 贵州蔬菜产业发展的规划与布局研究 作者:张玉婷杨镜融 来源:《时代金融》2018年第06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蔬菜产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蔬菜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贵州蔬菜产业的发展也是比较迅猛的。但是在对贵州蔬菜产业进行系统地研究后发现,贵州蔬菜产业在发展中暴露了很多问题,所以结合贵州蔬菜产业的现状,制定一个系统的发展规划是贵州蔬菜产业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贵州蔬菜产业规划 贵州作为我国蔬菜重点发展的区域,在发展蔬菜产业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基于贵州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是极其不乐观的,难以发挥蔬菜产业的优势。为了能够使贵州蔬菜产业发挥其产业优势,应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保障市场均衡供应,使蔬菜产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贵州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贵州省的蔬菜产业发展水平是比较低的。首先,生产规模小。在对贵州省的蔬菜种类进行分析后发现,鲜销的数量是比较多的,同时日常必需的大宗产品也是比较多的。但是当前贵州的交通和市场体系建设是十分不完善的,这对蔬菜的销售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次,蔬菜产业配套存在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为蔬菜产业产前的种子、农资市场等配套供应服务是比较低的。同时蔬菜产业生产的技术是比较落后的,这也成为影响蔬菜产值的重要因素。最后,蔬菜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是比较匮乏的,在工作中使用的方法是比较落后的,难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背景下,蔬菜种植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一)蔬菜产量 改革开放后,贵州省通过不断调整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使蔬菜产业迅速发展,蔬菜的产量逐年增加。2017年贵州省蔬菜种植面积为1650万亩(次)、产量为2050万吨。2018年贵州省蔬菜种植面积将达到1820万亩(次)、产量2300万吨。2019年,种植面积将达到2000万亩(次)、产量2600万吨、产值1000亿元。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贵州省蔬菜种植面积处于逐年增加的态势。 (二)品种结构 贵州的蔬菜品种主要分为5大类,分别为夏秋喜凉蔬菜、冬春喜温蔬菜、冬春茎叶花类蔬菜、名优特色蔬菜、食用菌。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及数字经济运行调度机制 - 贵州省大数据发展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及数字经济运行 调度机制 根据省领导要求,为进一步完善全省大数据产业及数字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工作,特制定本机制。 一、工作要求 围绕全省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和发展数字经济的工作部署,建立健全省、市、县纵向联动、各部门横向互动的大数据产业及数字经济运行调度体系,不断强化产业运行监测,分析预判产业发展态势,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为省委、省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参考,促进全省大数据产业及数字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工作机制 (一)日常调度机制 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分别结合自身职能,负责定期监测调度本领域、本地区大数据产业及数字经济运行情况,并汇总到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负责定期汇总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各地区及重点企业调度情况,并向省委、省政府以及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书面报告。

省统计局根据现有统计体系和对口渠道,向省有关部门提供全省大数据产业及数字经济相关统计数据,并指导各市(州)、贵安新区统计部门,向市级有关部门提供大数据产业及数字经济相关统计数据。 (二)信息发布机制 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根据产业监测、调度、分析情况,每月16日左右编制“一报两表”,即全省大数据产业及数字经济运行报告(包括全省及各市州情况)、全省大数据产业及数字经济指标表、全省大数据产业及数字经济重点企业直调表,7月份编制半年运行报告,次年1月份编制年度运行报告,上报省委、省政府以及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通报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 重要产业运行动态和重大事件,以及指标欠账多、运行问题大、工作开展不力的,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及时上报省委、省政府以及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并通报。 (三)调度会议机制 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负责定期组织召开工作调度会议,分析全省大数据产业及数字经济运行情况,找准影响产业发展的问题,研究解决措施。

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区域经济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16期(总第468期) 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荣发展,中药在治疗疾病和健康保养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中药因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对人类的医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儿女要勤奋努力,将中药继承和发扬,日益完善,为祖国儿女的幸福做出新的贡献。回顾历史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一心想着吃饱饭,现在都在关注养生问题,如何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人们从观念上的改变为中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因此,研究中药的未来发展极其重要,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对贵州省中药的发展至关重要。鉴于目前贵州省中药产业的发展情况,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后,结合贵州省中药发展的实际情况,首先分析了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粗浅的个人关于贵州省中医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的想法,希望可以为中药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贡献本人的微薄之力。 1?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现状分析 贵州省位于长江和珠江上游的分水岭处,全省呈现出东低西高的地理差异,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最高达2900米,最低137米。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温暖湿润,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景色宜人。先天的生态条件为药物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生存环境,使贵州省成为我国四大药材产区之一。 1.1?中药种植分析 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政策开放,建设了贵州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结合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贵州省大力发展中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突破,贵州省中药种植业已经规模化,成功推动了中药制造业的发展,并顺利成为医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1年完成的统计结果中,贵州省的药材种植面积已经达到66.53万亩,和2010年相比增长了57.7%。其中种植的中药材共计110多种,以太子参为首的几十种药材的种植面积更是在全国位居榜首。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越来越清晰,农民已经普遍认可药材种植,并且一直保持着积极的热情,加上政府政策的扶持,让这种中药种植成为推进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1.2?中药加工分析 1999年之前,贵州省的制药企业屈指可数,充当着完成三级医药公司供销的责任,根本谈不上中药产业经济。直到1999年,贵州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完成,民营制药企业开始慢慢崛起,贵州中医产业经济初具规模,全省依托先天环境和有利资源,逐步加快发展力度。二十一世纪以来,贵州省出台了《推进中药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并以“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培育后续支柱产业”为战略,开始大力发展中药产业,呈现出惊人的结果。2001年,贵州省被科技部评为国家中药现代化基地后,贵州的154个民族药被列入国家标准,在强大的政策支持下,贵州省中药的原材料需求日益增长。强大的市场需求为贵州省中药产业迅猛发展提供了契机。到2015年,贵州省医药企业就已经达到了187家。随着药材种植技术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加大,中药材的种植效益越来越显著。 1.3?中药的流通分析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必须格外关注信息的价值,如何借助信息的传播力量显得特别重要。因此,贵州省如何解决中药市场的劣势是面临的最大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宣传和指引药商们开展电子商务,由传统交易转化成为网络电子交易,建立中药网络交易系统。很多电子交易的先行者,饱含积极的热情和有效的行动,已经早早开始了这项工作。该系统作为中药网络交易平台,对全省中药产业信息的发布和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将药材产地和市场需求完美结合的有效途径,对于全省的中药种植及科学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2.1?贵州省中药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贵州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比较特殊,为药材的生长提供了先天的优越条件。因此贵州的土地蕴藏着丰富的医药资源。我们仅以苗药资源进行说明,苗药按药物分类范畴属于天然药物。从使用的角度看,苗药可以分成三类,分别是苗医常用但中医基本不用 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朱?露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贵阳?550002) [摘 要]贵州省作为我国四大药材产地之一,以物种丰富和植物多样而闻名,在国外也享有盛誉,广泛受到人们的 赞美。2011年之前,国家曾多次组织地方进行药物资源普查,其中1996年的普查规模比较大,结果证实贵州中药资源已经 多达五千余种,位于全国第四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药的治疗效果逐渐认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良好 的现状对我国中药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也为贵州省中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药的发展将会对国 有经济产业带来巨大的改变,同时将带动地方经济不断提高。本文在收集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关于中药的 研究,就目前中药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未来贵州省中药产业的发展战略,为进一步提高贵州省中药产业的经济 发展提出个人的建议。 [关键词]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7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编号:【2017】jd083)。 [作者简介]朱露(1986—),女,贵州玉屏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法:管理学。 -125-

贵州省大方县农业特色主导产业—蔬菜、辣椒发展规划

贵州省大方县农业特色产业(蔬菜、辣椒)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前言 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地区中部、乌江上游六仲河北岸,东与黔西县毗邻,东北抵金沙,南靠六冲河同织金县接壤,西南以瓜仲河为界与纳雍县相望,西部和西北部同毕节市相连,辖34个乡(镇),367个行政村,总面积3505.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5757亩,其中水田72705亩。全县总人口101.3万人,农业人口96.24万人,贫困人口22.02万人,农村劳动力65.33万,农民人均收入2275元,属于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农业大县。 大方地处东经105°15′47″~106°08′04″,北纬26°50′02″~27°36′04″之间。境内海拔720米—2325米,年平均气温11.8℃,无霜期257天,年平均降雨量1150.4毫米,年日照时数1335.5小时。是高海拔低纬度地区,暖温带湿润季节气候较为明显,县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多种作物生长,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全县种植的粮食作物有玉米、马铃薯、水稻、小麦和芸豆、大豆、荞麦等,经济作物有烤烟、辣椒、蔬菜等。全县有天然林1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2.5%,空气清新,被喻为“天然氧吧”。 毕节试验区成立2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农工民主党中央、国家农业部、深圳市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县紧紧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结合县情进行了长远的科学规划,

按照规划引领发展,科技支撑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发展的思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新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先进适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加强对各类单项适用技术进行集成、组装、配套,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在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依托丰富的种质资源,大力发展烤烟、辣椒、脱毒马铃薯、反季节蔬菜和以天麻、半夏、刺梨为主的中药材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突出抓好马铃薯、反季节蔬菜、辣椒等优势产业规划,明确了生产、收储、加工、销售各环节应抓的重点,为产业发展理清了思路,确定了发展方向与措施。2008年,通过积极的努力,我县获得了“中国皱椒之乡”、“中国天麻之乡”、“中国漆器之乡”称号。 一、“十一五”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按照地委、行署提出的在全区大力实施“3321”工程的意见,大方县扎实推进生态畜牧业、特色果业、蔬菜产业、茶产业、中药材产业等五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紧紧围绕大方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建立特色农产品基地,按照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理念,抓好全县特色农业“3321”工程,以抓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大方县特色农业产业的快速稳步发展。特别是蔬菜辣椒特色产业种植面积从几万亩发展到2010年34万亩,每亩年复合产值5000元以上,涌现了2500户万元田示范户,建成了大方镇对江片区、达溪片区、响水片区蔬菜、辣椒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产业带,逐步完善冷链设施和产地市场,加强组织化程度、规划专业村15个,组建专业合作社74个,引进蔬菜辣椒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 发展的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资源综合利用 【发布部门】822030301 【发布日期】2014.07.10 【实施日期】2014.07.1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 门、各直属机构: 大数据是大产业、大机遇、大红利,发展大数据产业是我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现实选择,是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抓手,对推动贵州工业结构调整、加快贵州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打造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深入贯彻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

年)》和省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精神,推动我省大数据产业快速健康发 展,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原则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优势聚资源,以资源引企业,以市场换产业,以应用促发展,围绕大数据全生命周期,重点打造基础设施、系统平台、云应用平台、增值服务、配套端产品五个产业链层级,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推动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为全省实现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加快转 型、推动跨越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原则 ——顶层规划、协同发展原则。规划是方向。加强统筹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建立推动大数据发展与应用的统筹协调机制,形成合力。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布局贵阳市、贵安新区“双核”,其他市州多点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打破数据分割和利益壁垒,坚持统一系统平台和政府数据统一存储、政府数据统一管理、系统平台统一运营“四个统一”,推进政府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开放和利用。 ——应用驱动、创新引领原则。应用是核心。坚持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应用、数据、技术”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推动技术产品、应用模式、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协同创 新,促进产业发展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开放互通、确保安全原则。数据是基础。通过政府数据的开放共享,吸引社会数据向贵州汇聚,引进一批国家级数据库、行业数据库和大型企业数据库,培育面向应

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贵州省要加大金融业改革力度,把金融资源重点投资投入到烟草业、旅游业、白酒制造业、中医药苗药制造业、能源电力业和特色旅游食品产业的开发上。一、贵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变动趋势经过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调整,贵州产业结构出现了显著变化。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型向“二、一、三”型再向“二、三、一”型的转变,产业结构逐渐向合理的方向转化。第一产业。牧业发展较快,林业、渔业均有小幅上升,初步扭转了过分偏重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单一传统生产格局,初步实现了农业经济多种经营、综合协调发展,但一产内部结构调整变化不大,种植业比重依然较大。第二产业。在工业内部结构中,轻工业比重不断上升,重工业有所下降,非公有经济发展加快,非国有经济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大幅提高,贵州省加快了对工业结构的调整,在加强建设能源原材料工业、机械电子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了以卷烟和饮料酒为主的轻工业的发展。在巩固“两烟一酒”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电力、铝和铝加工、冶金、汽车零部件工业等新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贵州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层次较低,仍以传统商业、服务业为主。近年来,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文化、体育特别是房地产业稳步增长,所占比重逐年增大,上升势头强劲,同时,商业、饮食业快速增长,持续保持了第三产业中主导部门的地位,运输、邮电行业也有一定的发展,近几年,我省旅游业、

房地产业迅速倔起,高科技信息产业发展很快,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贵州省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最大、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的时期,表现在:一是农业基础进一步牢固,粮食生产实现了基本自给的历史性跨越,畜牧养殖业比重有所提高,非农产业发展加快;二是第二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三次产业中最高,是推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两烟一酒”、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旅游业、生物药业等优势产业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和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但工业产品中的主流产品仍集中在初级产品加工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等基础工业,而机械、电子类产品所占比重还很小,产品结构层次依然很低;三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高,有加速增长之势,第三产业的新兴产业迅速倔起,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证券、技术、信息产业等已具一定规模,旅游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房地产业增长势头强劲,比重不断上升,已成为扩大就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和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四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总趋势是农业比重下降,工业和制造业比重依然较大,服务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转变;五是资源有效配置呈合理化趋势,生产资源逐渐向优势企业汇集,产业发展已进入以数量扩张为主转为以素质提高为主的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由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结构调整的重点由解决比例失调转为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六是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交通“瓶颈”对优势产业的制约得到缓解;七是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功能进一步发挥,以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双百

2019年贵州省“四在农家 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小康路行动计划.doc

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 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行动计划 (2013—2020年) 按照省委“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决策部署,根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听取基层群众提出的普遍性民生需求,尽快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畅通美化、安全便捷的乡村道路体系,完善农村硬件设施,结合我省农村实际,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15.2万公里。其中,县道1.76万公里,乡道1.85万公里,村道11.53万公里,专用公路741公里;等级公路7.4万公里,等外公路7.8万公里;沥青(水泥)路面4.12万公里,泥结碎石路面10.51万公里,无路面5690公里。县乡公路比重23.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4个百分点;等级公路比重48.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铺装路面比重27.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建制村通畅率仅4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村通客运比例6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农村公路主要指标均排全国后列,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主要任务 按照“公路上等级、路网趋优化、管养全覆盖、通行提能力、安全有保障、环境更优美、建成小康路”的总体要求,突出“制度创新、规模扩大、建养并重、质量保证、效益提升”五个重点,抓住“责任落实、资金筹措、政策配套、力量整合、群众参与、示范带动”六个关键,着力实施农村公路“硬化、畅化、安全、优化提等、信息化、绿化美化、运输通达”七大工程,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大力提高农村客货交通运输质量和水平,全面改善乡村出行条件,努力构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支撑和保障。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2013—2020年,全省乡村道路总投资1068.62亿元。到2020年,建成通村沥青(水泥)路7.37万公里,原“撤并建”行政村通村沥青(水泥)路2.86万公里;实施县乡道改造5060公里、乡道泥路改沥青(水泥)路2300公里;新建已硬化通村公路桥梁4万延米;新建通组(寨)公路6.5万公里、人行步道5.2万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1.2万公里、危桥改造4.2万延米、油路大中修3200公里;新建乡

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标准(定稿20130315)

附件2: 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标准 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是全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核心集聚区、先进科技转化的中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区、新型农民的培养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是快速做大产业规模和提升产业水平的强力“推进器”、“发动机”,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火车头”。具备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能招商引资的条件和功能。其建设标准如下: 1.规划设计 示范园区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市(州)人民政府审核,报省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审查后,批准发布和实施。 1.1规划符合有关法律法规,与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和水资源利用、城镇建设、农业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等规划相衔接,符合生态循环与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布局合理,可操作性强。 1.2规划的主导产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符合当地产业发展方向和结构布局。园区主导产业不超过3个,产值占

园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0%以上。围绕主导产业进行产业和功能的合理配置。 1.3规划选址合理,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处于县域主导产业集聚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 2.建设规模 2.1种植业类园区。相对集中连片建设,其中:粮油作物、茶叶、烟草、核桃2万亩以上,蔬菜、水果、油茶、花卉苗木1万亩以上,或占本县该产业总规模的20%以上;食用菌1000万棒(袋)或70万平方米以上;中药材1万亩以上(珍稀类药材500亩以上)。 2.2养殖类园区。生猪年出栏50万头以上;肉牛年出栏5000头以上;羊年出栏10万只以上;肉禽年出栏1000万羽以上;蛋禽年存栏100万羽以上;或者畜禽出栏占本县该产业出栏(存栏)的20%以上。库区养殖水域面积2万亩以上,养殖规模4万平米以上;大鲵养殖2万尾以上;特色渔业养殖,冷水鱼、观赏鱼等主要品种100万尾以上。 2.3种养业结合类园区。按照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地摊排放的原则,生产规模与单一产业园区规模相当,其中种植、养殖规模均不低于单一产业园区规模的40%。 2.4休闲农业类园区。主要由农业生产精品园构成,同时具备科技示范、科普教育、观光休闲、采摘游玩、住宿娱乐等多种功能,核心区面积1万亩以上,日接待游客能力2000人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