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鲁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走近鲁迅

张越

记得上学的时候,最喜欢跟着老师学诗歌,虽然当时并不十分理解所有诗歌的内涵,但是就是毫无理由的被吸引。同样,中学时代的语文学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自己极其”畏惧”的鲁迅,每次老师讲鲁迅的文章,我都毫无例外的提不起精神。无论是充满童真童趣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是乡土气息扑面而来的《社戏》,在当时的我看来,都是味同嚼蜡。

如今,自己已经走过十三年的教师生涯。对鲁迅先生作品的理解早已不同于少年时代,然而,这十几年来,满眼看到的依旧是熟悉的一幕——谈”鲁”色变。这不禁引发了作为老师的我的深深的思考。鲁迅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种种,他那犀利的语言、深刻的思想都是学生应该学习和发扬的。如何才能让学生消除对鲁迅的这种抗拒,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近鲁迅,真正领悟其作品的真谛,作为老师,这是一个必须研究的问题。

我想,首要的一步就是教师自己必须先走近鲁迅。要走近鲁迅,不能片面的看别人的评价。历史上非议鲁迅的人很多,有的出于政治目的,有的则是个人恩怨。只有认真了解他的生平,仔细品读他不同时期的作品,才能读出一个真实、丰富、多面的鲁迅。也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不会向以往一样,人云亦云,单纯的把鲁迅的作品解读成战斗檄文,粗暴的把鲁迅塑造成愤怒的革命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充实以及阅读,我对鲁迅有了很多新的了解和认识。比如他的儒家大义和兼济天下的襟怀、对自由民主精神的追求、自我牺牲并敢于自我剖析,又比如他人生的种种无奈和痛苦、不被别人理解的意气难平,当然,也看到了很多他与许多文人学者的相重和相轻……通过多方面的阅读,我

觉得自己可以以一个新的心态对面对鲁迅及其作品。这对于以后的教学有了很大的帮助。

根据自己的心得,我觉得想让学生也喜欢鲁迅作品,最重要的就是根据中学生智力发育的特点,每个阶段,通过不同的作品,让学生逐渐了解认识真实的鲁迅,有血有肉的鲁迅,有优点也有缺点的鲁迅。这样才能改变之前大部分人把鲁迅神化的错误观念。据此,想具体分析分析应该怎样突出鲁迅不同文章的不同特点,如何在每篇文章中寻找一个兴趣点,来吸引学生,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对其产生兴趣。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是一部回忆作者早年生活的文章。讲述了鲁迅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这一内容太适合出入初中的学生了,可以很容易产生共鸣。教师在课前可以简明扼要的介绍生平,结合鲁迅童年生活讲述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自然导入对课文的分析,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从反映鲁迅童年生活的一组散文引出本文的教学。

另外,很多人对这篇文章的主题又不用的意见,有的人认为是批判封建制度,有的则认为没有批判封建制度,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从作品的实际内容老看,我觉得真的没有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如果教师真的按照这一主题讲解,学生必然觉得意兴阑珊。我认为在将这篇文章时一定要带领学生体会到百草园欢乐、天真的生活。去感受童年鲁迅的种种戏耍和调皮,去了解童年鲁迅的热爱自然和追求新知。因为这一切都离学生的生活很近很近,让学生忽然发现,原来那个可望不可即的文坛泰斗其实和自己一样,都曾经天真幼稚过。让学生通过这一课,认识到一个不一样而又真实的鲁迅。

2.《社戏》

《社戏》是鲁迅的一篇小说,文中的平桥村就是现代版的“世外桃源”,那里山美,水美,人更美,尤其是一群淳朴、可爱的孩子,如双喜、阿发、桂生等,他们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具有未被宗法礼教束缚的个性和未经封建思想毒化的人性。“夜航看戏”,“偷豆”等事件,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纯朴,这些作品充分继承了传统的写人记事的长处,再现民俗,重温人情,呼唤童真,把握好这一点,让学生接近鲁迅是完全可能的,这也能让学生感到鲁迅并不神秘,人们之间的思想感情,生活经历应该说是可以引起共鸣的,进而对鲁迅作品产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打破神秘感特别对初一刚入学接触鲁迅作品的学生尤为重要。其次,在教学鲁迅作品时,还要把鲁迅融入现代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意识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方式,再现鲁迅生活的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便于学生理解鲁迅及其作品,特别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对鲁迅与当代文化和思想的思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带领学生畅游鲁迅故居,通过江南水乡的民俗旅游,认识江南水乡的旅游文化,等等,让学生在畅游优美的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的同时,感受到鲁迅作品不朽的艺术魅力,从而激起学生对鲁迅及作品的亲近与兴趣。

3.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给人的印象一贯是金刚怒目的革命战士,其实真实的鲁迅正如他自己所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不但对儿子有情,就连对自己的一个儿时保姆也饱含深情。这一课让学生认识了一个深情、多情的鲁迅。

在这篇回忆散文里,鲁迅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所以让学生分析感受这一人物称为学习的重点。教师讲授时要抓住学生的猎奇心理,抓住几件有趣小事来帮助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无论称呼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大字”睡相、讲长毛、买山海经等等,都充满了幽默

的纯真美。让学生感受到鲁迅不仅仅是肃穆、严峻、深沉的代名词。一个深情回忆、怀念保姆的人也必然是一个善良的人。

4.《雪》

鲁迅的作品中色调如此明朗的不是很多,《雪》虽短,却正好让学生体会其作品不同的风格。作者描绘江南和朔方两幅雪景图,不是平板地一览无余地摹拟生活,而是张开想象的翅膀,由“朔方的雪花”联想

到“暖国的雨”,由“雨”联想到“江南的雪”,由“雪”联想到山茶、梅花盛开的“雪野”,由“雪野”联想到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人情景;即使描写现实中的“朔方的雪花”,想象也“飞腾”起来,浮想联翩,神游宇宙。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联想、想象一定能更强烈地感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满足。

5.《故乡》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完成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鲁迅的作品教学更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教师对文章背景的交代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把握。例如,讲小说《故乡》时,要交代创作背景:这篇文章选自鲁迅的短片小说集《呐喊》,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文章是在1912年12月初,在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在辛亥革命后地主阶级的军阀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故乡变得破旧不堪,农民生活日益贫困,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这令鲁迅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交代了这些背景,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鲁迅对闰水形象的塑造。鲁迅这次回到故乡,幼年的小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像鲁迅讲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