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历史高考考点详解(人民版必修三全册考点解读,共24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江尚德中学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思想文化史部分 按2011福建高考高考考点逐点分析 曾艳
1
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试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原因 ①经济: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逐渐瓦解。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出现私人讲学,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儒家 相同点 不 同 点
德治
(以德治民)
孔子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其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其中,“仁”的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
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③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④在教育上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荀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君舟民水
道家 道、崇尚自然
主张无为 老子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
庄子 齐物
法家 奖励耕战
严刑峻法 韩非 加强君主集权,力行赏罚,奖励耕战;法术势三者相结合;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发展变化,主张变法改革);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墨家 实践精神 墨子 兼爱、非攻、非乐、非命、尚贤、尚同、节葬、节用
影响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注:
1、诸子百家的阶级性
⑴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有:老子、庄子、孔子
⑵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有:孟子、荀子、韩非子
⑶代表小生产者的有:墨子
2、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⑴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⑵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3、古为今用
⑴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⑵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连江尚德中学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思想文化史部分 按2011福建高考高考考点逐点分析 曾艳
2 ⑶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
⑷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4.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比较
(1)三者的思想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从三位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为了缓和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
(2)三者都以“仁”为思想核心。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都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三者都提出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则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4)三者都对人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特别是孟子的“性本善”和荀子的“性恶论”有明显的分歧。
二、儒家思想的演变(考试说明: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特征 原因 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春秋战国 创立发展
蔚然大宗 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礼崩乐坏,人际关系紧张; 孔子:仁、礼、中庸、德治;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汉代 改造独尊
正统思想 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中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汉武帝建立太学和郡(国)学。 董仲舒:
①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
②当政策需要更化时就必须更化;
③文化的一统和政治的一统是一致的;
④天人感应;⑤君权神授;⑥三纲五常
宋明时期 转型成熟
官方哲学 东汉至隋,社会动荡,儒学受质疑;魏晋时期,儒学受佛教、道教冲击;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自唐朝韩愈开始,儒学复兴运动兴起。(本处了解即可) 朱熹:①理气论:“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客观唯心主义)。②社会政治理论(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③修养论(方法论):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④其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接前面,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
政治: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治阶级日益腐朽;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并缓慢发展
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思想:宋明理学日益僵化、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严重束缚人们思想;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社会:明清易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思想控制松弛。 连江尚德中学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思想文化史部分 按2011福建高考高考考点逐点分析 曾艳
3 明末清初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
1、李贽(明末):反正统意识(“异端”思想)
(1)主张:
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权威、反正统),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②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③ 批判“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尊人性);强调个性发展,男女平等。
④ 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学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2)评价:①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虽然其思想并未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但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纲常礼教和封建的伦理道德,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②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2、黄宗羲:
(1)主张:
①最精彩之处——批判君主专制,主张臣民平等(实质:反君主专制)
② 具体制度——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而非君主
③ 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反映:清初工商业繁荣的情况)
(2)评价: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3、顾炎武:
(1)主张:
①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原始的主权在民思想)
②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③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三人中最注重实学)
(2)评价: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精神;其脚塌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
4、王夫之:
(1)主张:
①政治思想:主张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②哲学思想:唯物论: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认识论:一切事物都是可知的;
辩证法: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2)评价:其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注:
1、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这就是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连江尚德中学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思想文化史部分 按2011福建高考高考考点逐点分析 曾艳
4 这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了民力,保证了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了比较稳定的结合,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了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
2、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要共同点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
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归纳明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 2、反封建君主专制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4、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探究一:为什么汉武帝以来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处于正统地位?
①儒家思想自身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
②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和小农经济与儒家思想与具有一致性;
③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的需要而大力扶植和倡导;
△探究二: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新增内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三纲五常
特点: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
目的:神化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影响:对当时:有利于巩固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防止分裂,适应了西汉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后世: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探究三:宋明理学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异 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 外在的“理” 内在的“心”
把握“理”的途径 格物致知 致良知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同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实质相同: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3)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探究四: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积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