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述文写作指导

论述文写作指导

一.论述文考什么?

理性逻辑能力(思辨),理性表达能力,视野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鲤鱼们都想跃过龙门变为龙。可是龙门太高,只能望而兴叹。于是祈求佛祖降低龙门高度。佛祖被感动,降低了高度,每条鲤鱼都顺利跃过,实现了梦想。但它们很快发现自己没有了做龙的感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两条小鱼在河里一起游,迎面遇到一条年长的鱼:“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啊?”小鱼们没做回答,径直游开了。过了一阵,一条小鱼终于问同伴:“到底什么是水呀?”我们就像这鱼一样确实要思想,如何面对庸常枯燥乏味的生活,应该如何不被繁琐无聊的日常生活所困扰。

对此你持什么观点?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也称分享经济,是指能让商品、服务、数据(资源)及(人的)才能等具有共享渠道的经济社会体系。民众公平、有偿的共享一切社会资源,彼此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付出和受益,共同享受经济红利。此种共享在发展中会更多的使用到移动互联网作为媒介。近来火爆的共享单车被认为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但“野蛮生长”的单车给许多政府部门出了难题,4月26日,《杭州市促进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发布。

4.作家北村说:“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这一温馨的关系,被人类高度的城市化和地缘突破彻底终结。”社会发展轰轰烈烈,空巢老人却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和“空巢老人”一样孤独的青年人也很多,《中国空巢青年图鉴》一经发布,迅速成了网民热议话题。所谓“空巢青年”,指的是在大城市奋斗打拼的年轻人,他(她)们远离故乡、亲人,独居生活,缺乏感情寄托,没有家庭生活。就统计数据来看,目前我国空巢青年的人群数量已超过5000万。

你如何看待上述现象,请写一篇文章。

5.浙江与中国、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厚度与深度、现实意义、思辨性,唐诗之路建设浙江小镇建设

6.“扬长避短”有三层解释:第一层解释,发挥自己的长处,回避自己的短处;第二层解释,宣扬别人的长处,回避别人的短处;第三层解释,善于学习使自己擅长的技能更长,避开自己的短处。这三层解释包含了应用、交流和学习等方面的道理。

请根据以上材料,选取其中一层解释,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

7.后奥运时代,傅园慧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她极具个性的言行深受国民喜爱。她不是冠军,却比很多奥运冠军还红。她被体育总局局长点名表扬,并以非冠军选手身份随团出访港澳。她的“表情包”层出不穷,她也成为了各大活动最抢手的红人,微博粉丝逼近千万,身价也

早已翻了几番。但对她的批评也从未停止。她被指因过度参加活动而荒废训练,致使近期比赛表现不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二.写作步骤

(一) 材料何谓

材料组成:材料可能有两至三部分组成,一为材料本体,二为写作要求,有时在一二中会有一句写作提示,尤需关注。如材料二。

材料类型

审题步骤:(

1)挖掘写作要求可能存在的写作方向(2)理解材料提示性关键句;(

3)抓关键词,理解提示和材料本体之间的内在逻辑、整体逻辑;(4

)如果材料是多段结构,逐层把握,整体联系;(5)揭示寓意,围绕关键词把寓意补写或续写出来。

温馨提示:

1.整体观照,不要以偏概全,只见一斑,关注材料的内部逻辑,语义重心,选择最佳角度。

2.不可感性煽情,语言尽量客观,理性看待问题。

3.

善于追问,推进论证思路和深度,用追问推动论证。

4.融合类材料整体把握写作重点,突出写作主旨。

具体方法:关键词揭示法(以关键词为文题和中心)、归纳演绎法(续写,推导出重心和结论)

高考文题有一定的专业性、概括性和反思空间。不管最终以何种形式呈现,问题是具体可探讨的。

(二)

拟题

拟题的重点是清楚明白,紧扣材料,揭示中心,简洁有力。

原则

比较:勇敢站出来/不做看客 孩子,你慢慢来/救救孩子 适当浪漫/清醒的梦想家

(三) 谋篇布局

用最完整的结构,用最合适的语言,最合适的语料表达最重要的内容。

方法:

1.整体把握,列好提纲和框架

2.重视组织,注意文章内部脉络和素材剪裁,多用关联词、反问句。

3.说理形象,综合运用逻辑论证法,如归纳、演绎、归谬等

4.不要有太多细节描写,忌讳画面感太强

单纯说理易枯燥,大量素材也堆砌。

没有素材不用慌,形象论证来充实。

生活也是大素材,反思实质见诚心。

演绎法:从大小前提假设推理出必然的结论。

归谬法:按照对方逻辑推导出明显荒谬的结论,适用于破立结合结构。

因果论证:普遍和必然的因果联系。此方法配合比喻论证可说明事物关系。

类比论证:从个别到个别,或然推理。

(四)行文总结

脉络清晰,要点齐全,重点到位,总结点题。

注意:在文章结尾以点题总结为佳。不要留下问题,因为你在考场写作中没法未完待续;也不要结尾拔高,画蛇添足,自暴前文质量低端;发人深省固然可行,但是若给出太多可能则显得主题不明、立意不深。

(五)示例

7.可供选择的角度。

1.从傅园慧的角度:

①关注傅园慧成名的原因:活出真我、个性自由、率真。

②关注傅园慧的运动员身份:敬业、业精于勤荒于嬉、专注本职工作。

③关注傅园慧面临名利困扰的问题:心态上,可以写坚持本心,保持平常心,要静心、不要浮躁;把握对名利追逐的限度,找到名利面前的平衡点,找准自己在名利面前的位置。

以上立意起点均来自材料,是切题的。而另外的立意,如积极昂扬的精神、看清目标、胜不骄、得与失、人红是非多、创新与分享、谨慎等,看似与傅园慧不无关系,但是均与材料提供的内容无关,可视为偏题或离题。

2.从傅园慧现象的角度:

从官方表扬的角度,我们应该看到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反映了体制内的包容度在提升,开放意识在增强,对个体价值的尊重有了重大进步;而从傅园慧受到国民普遍赞扬的角度,也应该认识到当今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认知和整个社会日益开放的心态。

从傅园慧现象这一角度立意,具有更宏观的视野,富有时代意识和家国意识。这些立意为切题立意,且比从傅园慧角度立意更为深刻,更容易出彩。如果考生剖析现代奥运的精神,如勿过分消费体育冠军等比傅园慧本身更大的体育话题或娱乐话题,则显得大而无当;如果看到傅园慧被赞扬与被批评,从而提出不要苛责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性地看待他人等观点,均未涉及傅园慧的核心事件,属于游离于材料核心。

佳作展评>>

勿让个性追求淹没理性表达

文/ 谭芃

傅园慧的突然蹿红,乃至于成为一种现象,这无疑是一种个性意义上的解放与进步,充分表达了社会群体对个性的追求,尽管同时我们也见到了在这个愿望表达过程中群体理性的

缺位。

傅园慧走红的原因还是在于民间。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现得坦率真实,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没有任何做作,极大地张扬了个性。这种个性的张扬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认同,以至于我们有意无意地把她当作了自身对个性追求的心理愿望的投射。

民间的自发行为或许还称不上社会的进步,但从官方对傅园慧持赞赏态度这一点上来看,全社会从上到下对傅园慧的认同实现了对“唯金牌论”的突破,完成了人的个性的回归。个性,是个体得以与群体区分的东西,是自我的灵魂。而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个性观念向来是比较缺乏的。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是在强调个人的命运与天下兴亡联系的观点。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这观念的确能让我们在危急时刻挺起民族脊梁,但也造成了对个体的压抑与忽视——运动员只有为国争光才是光荣的,哪还需要什么个性?傅园慧现象不正体现了当代中国对个性的追求、对人文主义的召唤吗?

纵然傅园慧现象是一次个性回归,但整个事件也有矫枉过正的一面。群体的共同追求最易导致偏激,当我们过度消费傅园慧时,群体理性已然缺位,傅园慧现象也无可避免地被娱乐化庸俗化,最终成为对运动员的伤害。

个性是属于自我的,根据拉康·雅克①的看法,自我乃是在想象界②通过镜像作用③形成的,而这仅仅是人类心理被圈定的三个界域之一。个人在内心中对个性的追求,还停留在较为初级与原始的想象界。社会对个性的诉求,应当进入象征界运行,而象征界恰恰牵涉着逻辑、语言、理性的判断。

这意味着,要让个人对个性的追求真正成为社会的共同诉求,就一定要选择理性的表达方式,避免陷入盲目激情与群体狂欢中。理性地对待傅园慧,避免过度娱乐化,这才是对傅园慧的喜爱和保护,这才是真正的个性追求。

【注】①拉康·雅克,法国心理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具独立见解而又最有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

②拉康认为,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是支配人心理活动的三种界域。这是对人生存境遇的一种结构化表述。

③拉康认为,意识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此即为镜像阶段,之后才进入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阶段。儿童的自我和他完整的自我意识由此开始出现。

点评:这篇文章在众多高中生优秀作文中绝对是个特例,没有华丽绮靡的辞藻,没有故作高深的大论,没有旁征博引的例证,只有对事件本身条分缕析的严密逻辑推理。文章跳出对傅园慧本人的分析,在更高的维度关照傅园慧现象的社会意义。作者熟练运用自己所知的心理学知识来分析人物群体心理,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看待社会问题,使得文章充满了冷峻的理性之美。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关注到人的存在,这使得文章在冷峻之外更有温暖的人文情怀。

例3 下水作文

作家北村说:“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这一温馨的关系,被人类高度的城市化和地缘突破彻底终结。”社会发展轰轰烈烈,空巢老人却日益增多。

另一方面,和“空巢老人”一样孤独的青年人也很多,《中国空巢青年图鉴》一经发布,迅速成了网民热议话题。所谓“空巢青年”,指的是在大城市奋斗打拼的年轻人,他(她)们远离故乡、亲人,独居生活,缺乏感情寄托,没有家庭生活。就统计数据来看,目前我国空巢青年的人群数量已超过5000万。

你如何看待上述现象,请写一篇文章。

分析:这是一道现实综合类作文题,第一段说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这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第二段说空巢青年越来越多,这是他们奋斗的必然。两者的共性是空巢,空巢的趋势是必然的,所以不必过于感性煽情。空巢的心理固然普遍是孤独的,但老人的孤独和青年的孤独都为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有一个基本核心是内心的渴望。老人需要什么?青年需要什么?老人和青年的需要有没有契合之处?因为本题是现实综合,所以有必要挖掘这个现象背后的实质以及空巢老人和青年之间的异同,并尝试解决这一个普遍的问题。

空巢不空心

社会发展的轰轰烈烈,让大批人奔向各自的目标。突破传统的地缘文化,是一种进步,同时,也带来了更为沉重的话题。老何以养?幼何以长?是的,空巢老人有之,留守儿童有之,现如今又多了那些在外打拼的“空巢青年”。其实,这个问题早已伴随着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显现出来,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多一份反思。我认为,越是空巢,越不可空心。

养儿防老曾是多少老人内心的寄托,但突然间,世界变了。龙应台说:“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是目送他离开,然后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不管你是否同意,你的孩子从他出生那一刻起,就离你越来越远。虽然,你曾那么渴望和他一起成长,那么渴望他能追随着你,那么渴望分享他的成功,那么渴望他去实现你未竟的梦想……可是,不必遗憾的,2000多年前的孔子尚能“君子远其子”,今天的我们怎么就不行了呢?

空巢老人没有遗憾,他正在给自己的一生画上一颗圆满的句号。不管这个句子是一个陈述句,还是一个感叹句;是一帆风顺,还是一波三折;不管这个过程有多么漫长,多么煎熬,你都完成了你的历程。你把孩子培育成人,然后目送他们走上更大的舞台,去开创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你值得骄傲!

空巢老人可以过得更加充实,因为你带着渴望,带着期待,哪怕你的孩子远在千里之外,你的目光触不可及,但你的心可以指向孩子的方向。你还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年轻时带孩子的含辛茹苦,老年的你可以弥补回来。你要洗净身上的尘垢,变得更像你自己。老人啊,空巢不空心。

与此同时,男儿有志在四方,现在的年轻人则不论男女了,女儿有志,也能撑起半边天。他们头上顶着同一个光环——奋斗者。曾有一部叫《奋斗》的电视剧感动了许多年轻人。其实,他们不是被电视剧里的形象感动的,他们是从那些形象中看到了自己。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闯荡,带着“混不好,我就不回来了”的抱负。传统文化中总有一种追求成功的因子,一朝蟾宫折桂,浮云直上九重霄,方能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我们太渴望成功,而忽视了失败的概率,也忽视了成功的代价,忽视了内心的感受,渐行渐远,迷失在行走的过程中。

所以,空巢青年不可空心。心是初衷,是抱负,是比成功更高级的梦想。我们独自在外,也许没有情感的寄托,没有家人的关怀,但是我们仍能怀着感恩之心,感受生活中曾经有过,现在也在经历的点点滴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只有坚持自己的根本,才能走向人生的康庄大道。心若空了,人何以活?

因为空巢,无人问我粥可温,但悲怆孤独不是我们随波逐流,麻木不仁的理由。只要我们的内心充实了,我们还有孤独的空闲吗?白岩松说:生活不可能每天充满礼花,更多的是平常日子。这就需要修炼我们的内心,心大了,世界就小了!

空巢可以,但心不可空!

(六)序列写作——从写对到写好

【材料】梁漱溟说:“人类之所以可贵,就在他具有一副太容易错误的才能……从人类往下

说,各种生物差不多就没有什么错误可言了——高等动物还可以说是有错误,而低等动物就没有错误可言;再说到植物,则更无所谓错误了。如草木就是呆板的在那里生长,说不上有什么错误不错误。

【步骤】写对立意→写好文章

(一)写对立意注重审题立意,关注材料的矛盾差异,情感倾向,综合整合。

【示例】

关注上一则材料中的“可贵”“呆板”等饱含情感的字词,明确材料基本倾向,把握材料的内部逻辑:人所以可贵——因为人容易错误——所以错误是可贵的;高等动物容易错误——高等动物有思想(区别低等动物)——有思想虽然容易错误——但有错误思想也是可贵的。

写好文章,好文章的基本标准

明确(标题、中心、语言)——最低标准

深度(追问、发散、挖掘)

严密(逻辑、关联、哲理)

完整(结构意识、自圆其说)

(二)如何写深

【示例】挖掘(纵向)、发散(横向)

关注材料矛盾

运用逻辑思维

(三)炼语言

形象化(比喻、类比)

严密

陌生化(化用经典、反用名言、高级表达……)

(四)调结构

起承转合、引议联结

完整提出—分析—解决

形象—抽象,起点—上位

概念:在头脑里所形成的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

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概念都具内涵和外延,并且随着主观、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变化。

判断: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在形式逻辑上用一个命题表达出来。

推理:通过一个或几个被认为是正确的陈述、声明或判断达到另一真理的行动,而这真理被相信是从前面的陈述、声明或判断中得出的直接推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