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人物

合集下载

颜思齐开发台湾若干问题研究

颜思齐开发台湾若干问题研究

颜思齐开发台湾若干问题研究蓝少榕中文系10级非师2班优秀闽南文化人才试点班学号:10010240内容摘要:颜思齐是漳州海澄县人,生性豪爽,仗义疏财,身材魁梧,并精熟式艺。

台湾开发史上,颜思齐最早率众纵横台湾海峡,招徕漳泉移民,对台湾进行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拓垦,因而被尊为“开台王”、“第一位开拓台湾的先锋”。

《台湾通史》为台湾历史人物列传,“以思齐为首”。

大陆移民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开发,是从颜思齐开始的。

他在台湾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奠定了台湾开发的基础,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颜思齐台湾开发一、颜思齐生平连横在《台湾通史》中曾说:台湾固海上荒岛,我先民入而拓之,以长育子姓,至于今是赖。

故自开辟以来,我族我宗之衣食于兹者,不知其几何年,而史文零落,硕德无闻,余甚憾之。

间尝陟高山,临深谷,揽怀古迹,凭吊兴亡,徘徊而不能去。

又尝过诸罗之野,游三界之埔,田夫故老,往往道颜思齐之事,而墓门已圮,宿草茀焉。

乌乎!是岂非手拓台湾之壮士也欤!而今何如哉?故余叙列传,以思齐为首,而郑芝龙附焉。

①从连横《台湾通史》的这段文字中可知台湾在开发之前是一座大荒岛,是颜思齐拉开了台湾大开发的序幕。

却又史文零落,故连横特意为这些开发台湾的仁人志士列传,以颜思齐为首,郑芝龙附焉。

这也确定了颜思齐“开台王”的地位。

据《台湾通志稿》中记载:“在天启元年(1621年)明末政治不纲之季,颜思齐,字振泉,福建海澄人,身体雄健,武艺精熟。

”颜思齐(1589-1625),少年曾学了白鹤拳,练得一身好武艺,还曾向裁缝师傅学习,成为一名出色的裁缝匠。

他好打抱不平,因讲究信誉,手艺细致,远近闻名。

明末天启年间, 颜思齐遭宦家凌辱,怒而杀其恶奴,因而得罪官府, 受到追缉。

于是上月港赴日本的商船下海逃生,到日本肥田前平户避难。

据记载,当时就是因为他熟识水性,在官府来拘捕之时,他急中生智,毅然跳入江里,在江底潜了很长一段距离才浮出水面,搭上一条从月港开往日本的商船,开始了他在日本的流亡生涯,到达了日本肥田平户。

收复台湾的历史

收复台湾的历史

收复台湾的历史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台湾曾一度失去,后又重新收复。

本文将回顾收复台湾的历史,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明朝时期的台湾明朝时期,台湾被称为“夷洲”,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岛屿。

当时,明朝政府对台湾并没有实质性的统治,而是将其作为一个边陲地区进行管理。

然而,随着海外贸易的兴起,台湾逐渐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二、荷兰统治和清朝收复17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对台湾进行殖民统治。

他们在南部地区建立了一个据点,成为了荷兰的殖民地。

然而,清朝政府对于荷兰在台湾的统治并不满意,于是发起了一系列收复台湾的战争。

最终,在1661年,明朝将领郑成功率领明军,成功收复了台湾。

郑成功后来在台湾建立了“台湾明郑”政权,成为台湾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三、日本统治与抗日战争19世纪末,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崛起,日本开始对台湾进行殖民统治。

这一时期,台湾经历了日本的高压统治和文化侵略。

然而,台湾人民并未屈服,他们展开了坚决的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结束后,随着日本在二战中的败退,台湾重新回到了中国的怀抱。

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接管了台湾,并将其纳入中国统一的版图。

四、现代台湾的发展自1945年以来,台湾逐渐发展成为一块经济繁荣的地区。

台湾人民勤劳智慧,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部分人士对中国的认同逐渐减弱,出现了一些分离主义的声音。

然而,无论分离主义势力如何嚣张,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始终坚定维护祖国统一的立场。

中国坚决维护自己的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行径。

五、收复台湾的意义收复台湾对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意义。

政治上,收复台湾标志着国家的统一完整,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经济上,台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成为了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

军事上,台湾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对于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讲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口语交际300字

讲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口语交际300字

历史人物——郑成功
清朝乾隆年间,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郑成功。

他是明朝末年抵抗清军入侵的英勇将领。

郑成功出生在荷兰殖民地台湾,父亲是荷兰人,母亲是明朝的继承人。

小时候,他聪明伶俐,善于学习武艺。

他从小就听说家族中有成为抗击清军的英雄的传统。

当郑成功15岁时,初步熟悉家族史,得知明朝已被清军攻占。

他怀着复国报父仇的决心,带领几百名忠诚的士兵,开始了他的反抗之路。

郑成功深入与台湾的原住民交流,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将台湾变成了一个坚固的抵抗据点,并组织起自己的军队。

他带领队伍奋勇作战,多次击败了清军的进攻。

最终,郑成功在1661年攻占了福建的金门和厦门,成为对清军最为顽强的敌人。

他的成功不仅给了中国人民以希望,也震撼了清朝的统治者。

然而,郑成功仍然没有能够完成收复明朝疆土的伟大梦想。

他在1662年底去世,终年37岁。

尽管他未能完成自己的使命,但他留下的精神和英勇的事迹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郑成功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历史人物。

他的坚定意志、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对国家民族的忠诚,都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保持信心,努力奋斗,就能够取得成功。

台湾历史人物郑成功

台湾历史人物郑成功

台灣歷史人物鄭成功台灣歷史人物鄭成功更多關於台灣歷史人物鄭成功資訊...台灣歷史人物鄭成功相關網站蒐集,快速找到與台灣歷史人物鄭成功有關的網站熱門網站目錄,讓你蒐集熱門資訊更方便。

鄭成功的台灣時代首頁>台灣多元歷史專輯>鄭成功的台灣時代以歷史深耕民間文化瞭解歷史,是提振地方文化深度與廣度的重要關鍵...不管鄭成功是否是大中華歷史上的「中興」聖王,他絕對是一位對台灣歷史文化、民問生活影響重大的人物…目前已有43人訪問,立即訪問快讀台灣歷史人物-高雄市網路讀書會快讀台灣歷史人物作者:李筱峰、莊天賜譯者:出版單位:2004年1月...成功驅趕荷蘭人而佔領台灣的鄭成功,開始了一連串的改革與開墾,為人民生財謀利,又有「鄭式諸葛」之稱的陳永華積極輔佐促進經濟、貿易發展,可以說是為台灣….tw目前已有29人訪問,立即訪問明鄭時期-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歷史事蹟鄭成功武王鄭府千歲南明都督鄭芝龍董氏1655年—1662年攻台之役佔南台灣建國...銅錢,鄭成功在台灣發行永曆通寶,同時明朝其他時代銅錢、宋元等前朝…目前已有17人訪問,立即訪問鄭成功與施琅:台灣歷史人物評價的反思::陳芳明手稿若要連至整個物件,請在電子郵件、IM或者文件上貼上此連結.tw目前已有6人訪問,立即訪問鄭氏皇朝-台灣海外網滿人入關鄭成功鄭芝龍降清成功起兵抗清治軍周全斌廈門失陷鐵人部隊藤牌部隊施琅叛逃黃梧叛變平海五策漳州、海澄二役南下勤王二次北伐清軍再犯廈門打敗荷蘭人,佔領台灣清廷的和議鄭成功…目前已有55人訪問,立即訪問鄭成功紀念館-美美網-旅遊-景點-住宿-美食-活動-優惠…鄭成功,台灣人稱其為開臺聖王,是台灣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鄭成功\與台灣的歷史淵源可追溯至一六六一年四月登陸台南鹿耳門,設置郡縣行政區域,漢人開墾台灣肇始於此,雖然鄭成功在台灣只有短短的十四個月即病歿\,其子與孫三世共統治台灣...mmweb.tw目前已有74人訪問,立即訪問。

我最敬佩的历史人物[整理版]

我最敬佩的历史人物[整理版]

我最敬佩的历史人物每个人都有最敬佩的历史人物,而我也不例外。

我最敬佩的历史人物是1683年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

清初,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

1611年,他率领将士,乘着数百艘战舰,从金门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西南岸。

当地居民送来酒食慰劳欢迎。

郑成功一面指挥舰队驶进荷军盘踞的台湾城和赤嵌楼之间的海湾,切断两座城堡的联系;一面命令数千步军迅速登陆,包围赤嵌楼,断绝城里的水源。

赤嵌楼的荷军出击,遭到惨败,只好投降。

郑成功舰队出发后,在澎湖遇上暴风骤雨,停泊了几天。

大风仍然不止,郑成功抱着“冰坚可渡”的决心,毅然率领舰队顶风冒雨,劈波斩浪,继续前进。

郑成功的舰队到达台湾鹿耳门外。

鹿耳门港湾狭窄,暗礁淤泥星罗棋布,水有很浅,大船平时无法通过。

荷兰殖民者没有在这里设防。

郑成功率船队赶大潮时,出敌不意地通过鹿耳门登陆。

郑成功大军如同天降,荷兰殖民者大为惊恐。

郑军继续围攻台湾城,荷军头目揆一派使者来见郑成功,表示愿意年年进贡,要求郑军退出台湾。

郑成功严词拒绝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如果你们继续霸占,我们就坚决进攻,把你们驱逐出去”。

揆一不听警告,龟缩在台湾城里顽抗。

后来,一支荷兰军队前来支援。

郑成功指挥舰队迎击,大获全胜。

台湾城内的荷军被围困8个月,有的战死,有的饿死,仅剩600人。

162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

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

他把军队分派到台湾各地垦田,并招徕福建,广东移民开垦荒地。

郑成功还派人携带农具,耕牛,去高山族村社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使台湾的农业生迅速摆脱落后的状态。

他又亲自率部下带着茶,带着布等日品用品,到高山族社访问,高山族人民热烈欢迎他们。

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

第二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为什么郑成功能收复台湾

为什么郑成功能收复台湾

为什么郑成功能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位具有极高历史地位的历史人物,他的灵活性和出色的军事领导能力,被誉为“抗清复明”的英雄。

郑成功收复了大部分台湾岛并建立了台湾王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篇章。

那么,为什么郑成功能收复台湾呢?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历史、人物、地理、经济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阐明郑成功完成这项伟业的原因。

一、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明朝末年,中国国内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陷入低谷。

同时,欧洲列强逐渐向亚洲扩张,中国的地位日益下滑。

好不容易建立的太平天国运动被清军打败,大明王朝最后垮台,中国进入了清朝时期。

清朝建立后,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制和统治,大量榨取了中国的人力和财力,政府严格管制,社会矛盾不断升级,经济停滞不前。

这些因素有助于恢复台湾。

二、人物因素其次,我们不能忽视郑成功本人的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所起的作用。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曾在福建沿海崛起,成为了明朝的海盗。

虽然郑成功父亲被明朝压制,但郑成功在家庭成长中了解到了海上的情况和海洋文明的发展。

郑成功年轻时开始跟随他的父亲,在海上收割收成丰富,也有着很强的军事功底。

在一次海上军事战斗中,郑成功被清朝抓获。

但在监狱中,他却因其自尊、自强和自信的性格,逃脱并画出了未来的计划,而这些计划启发了他要去收复台湾的想法。

郑成功是一位非常有决断能力和战略眼光的领导人,他将自己的实践经验运用到军事演习和领导组织中。

通过对敌人的了解、对海上战争的理解和对台湾地理环境的熟悉,郑成功成功地收复了台湾。

郑成功的领导能力、军事才能和个人魅力为恢复台湾提供了基础。

三、地理因素台湾地理环境复杂,地形险峻,而郑成功却有深入研究台湾地理环境的能力和经验。

他知道从哪里可以打败清朝的军队,从哪里可以躲起来躲避追击。

同时,郑成功收购岛上的土地和资源,也为他占据了优势。

他利用这些资源发展了经济,提高了军队的技术水平和装备,以确保自己在台湾的主导地位。

开台圣王郑成功

开台圣王郑成功

开台圣王郑成功*导读:郑成功,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台湾民间信仰普及与盛行,是个多神之岛。

教堂寺庙遍布,信徒众多。

明末以……郑成功,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台湾民间信仰普及与盛行,是个多神之岛。

教堂寺庙遍布,信徒众多。

明末以前,大陆移民台湾基本上还处于盲目的、零星的迁移状态,许多人往往半途而废,因而在岛内远未形成一个移民社区,精神信仰活动自然也无从谈起。

直到明万历年间,澎湖岛由于开发比较早,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社区,有关的宗教信仰活动才得以逐步展开,其显著标志是澎湖最先建造妈祖庙,将渔民所信仰的海上女神供奉在岛屿上。

而后至嘉庆年间,台湾从移民社会逐渐转化为定居社会后,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的兴起,民间信仰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般来说,台湾的信仰对象绝大多数是从中国大陆传入的。

台湾民众供奉的神明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我国民间普遍崇拜的对象,如玉皇大帝,尧、舜、禹三官大帝、关公、五福大帝等;二是对台湾有大功者,如开台圣王郑成功、开漳圣王陈元光等;三是行业保护神,如为了航海安全,崇拜妈祖,为了保佑健康,信仰保生大帝,为了保胎育儿,信仰临水夫人等。

开台圣王为台湾广泛崇祀的神明,同时也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

台湾崇拜的开台圣王就是明末清初抗清名将郑成功。

原名森、乳名福松,1645年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人称国姓爷;1655年南明桂王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

台湾人感念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建立汉人政权、屯垦台湾、发展贸易、大兴文教,奠定台湾物质与精神双向发展基础,对台湾影响深远,因而被冠上开台圣王的神明称号,俗称尚有国姓王、国圣王、国圣公等。

郑成功,其驱荷复台,开发宝岛的行动,为台湾殚精竭虑的死亡事实以及有关郑成功相关传说的广泛传播,这三者为郑成功在台湾人民心中的神格化奠定了基础。

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今日在台湾有着64至百余座主祀郑成功的郑成功庙,其他伴有祭祀郑成功的庙宇更是不计其数,开台圣王信仰可以说是风靡全台。

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是台湾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

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是台湾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

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是台湾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许南英。

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

是台湾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是台湾安平人。

号蕴白。

别号“窥园主人”和“留发头陀”。

台湾安平。

也就是今天的台南市。

许南英作为台湾历史上第二十五位进士。

他的一生浓缩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种种际遇。

他遭遇国土沦丧之痛。

切身体会清朝官场的腐朽。

也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他的命运与时代紧紧相连。

手中的笔也时时捕捉时代的脉搏。

他留下的诗集《窥园留草》记录了时代的方方面面。

中文名,许南英。

国籍,中国。

出生地,台湾。

出生日期,1855年。

逝世日期,1917年。

职业,爱国诗人。

祖籍,广东揭阳。

人物简介。

许南英是我国近代台湾省的爱国诗人。

他的一生大约与我国整个近代史恰相始终。

我国近代史上广大人民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斗争。

特别是台湾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完整。

为了捍卫家乡和自由生活的权利而进行的反对外来侵略势力的斗争。

给诗人的生活。

思想和创作留下了鲜明的烙印。

他的曲折的生活道路和丰富的诗歌创作正是这个可歌可位的时代的产物。

诗人的一生满怀壮志。

忧国忧民。

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于腐朽没落势力的增恨。

他的诗歌及时而鲜明地反映了台湾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斗争。

猛烈地抨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有力地表现出炎黄子孙对于祖国统一和振兴中华的强烈向往。

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整理和继承这一份文学遗产。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给他以一定的地位和评价。

对于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近代文学的优良传统。

都是很有意义的。

人物生平。

许南英号蕴白或允白。

又号窥园主人。

留发头陀。

龙马书生。

昆舍耶客。

春江冷宦。

许南英是台湾著名诗人。

与当时丘逢甲齐名。

清光绪五年中秀才。

光绪十一年中举人。

十六年中恩科进士。

分签兵部主事。

1855年10月5日生于台南西定坊武馆街。

祖籍广东揭阳。

明朝嘉靖中其七世祖许超因避重赋移居台湾赤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历史人物目录1. 开台王——颜思齐 (1)2. 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2)3. 台湾文化的开拓者——沈光文 (2)4. 统一台湾的功臣——施琅 (3)5. 台湾近代化的首倡者——沈葆桢 (4)6. 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 (5)7. 抗法抗日的民族英雄——刘永福 (5)8. 抗日保台的爱国志士——丘逢甲 (6)9. 领导反日的辛亥志士——罗福星 (7)10. 撰写台湾通史的第一人——连横 (7)台湾历史人物封建社会兴盛起来后,中原的王朝与台湾之间有着许多来往。

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极大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当然也记下了中华儿女共同开拓台湾、建设台湾、保卫台湾的辛勤和牺牲,也记下两岸来往的史实。

本文介绍了台湾历史上的多位著名人物,讲述他们为了祖国统一和台湾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这些人物包括有:颜思齐、郑成功、沈光文、施琅、沈葆桢、刘铭传、刘永福、罗福星、连横等。

1.开台王——颜思齐颜思齐(1589年——1625年),宇振泉,海澄县人。

明万历四十年(1603年),思齐遭宦家欺辱,怒杀其仆,逃亡日本,以裁缝为业,兼营海盗。

数年后积蓄渐富。

其间,思齐与经常到长崎贸易的晋江船主杨天生结下深交,结识了一批流寓日本,从事海外冒险的闽南志士。

明天启四年(1624年),思齐等因不满日本德州幕府的统治,密谋起事造反,参与日本人民的反抗斗争。

不幸事泄,幕府遣兵搜捕,思齐率众仓惶分乘十三艘船出逃。

驶至九洲西海岸的外岛洲仔尾,手下陈衷纪建言:“吾闻疏球为海上荒岛,势控东南,地肥饶可霸,今当先取其地,然后侵略四方,则扶余之业可成也。

”农历八月二十三日,思齐率船队抵达海湾,在新港靠岸。

思齐见岛上地肥水美、大片荒野未辟,决意在此开疆拓土,干一番事业。

乃率众聚伐木辟土,构筑瞭寨。

是时,土蕃以为外敌侵犯,聚族攻击。

思齐遗人加以安抚,商定疆界,互不侵扰。

在新港东南岸的平野,思齐规划建筑了井字型营寨,中间为大高台,使之成为组织指挥垦荒的中枢。

与此同时,派杨天生率船队赴漳、泉故里招募移民,前后计三千余众。

颜思齐将垦民分成十寨,发给银两和耕牛、农具等,开始了台湾最早的大规模拓垦活动。

垦荒需要资金投入,颜思齐挑选了一批有航海经验的漳、泉人士,以原有的十三艘大船,利用海上交通之便,开展和大陆的海上贸易;同时组织海上捕鱼和岛上捕猎,发展山海经济,以解决移民生产和生活的物质需要。

颜思齐是个传奇人物,他的死也充满传奇。

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不幸染伤寒病。

数日后竞一病不起,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七岁。

临终,他召众人告之:“不佞与公等共事二载,本期创建功业,扬中国声名。

今壮志未遂,中道夭折,公等其继起。

”颜思齐故后,众推郑芝龙为盟主,继续拓垦大业2.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幼名福松,名森,字明俨,诣明末大儒钱谦益时受字大木。

是明末清初的军事家,民族英雄。

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更名成功,故又称郑国姓、国姓爷;南明桂王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又称郑延平郑成功是南明抗清名将,父为海盗出身的南明将领郑芝龙,母为日本人田川氏。

郑成功籍贯福建泉州石井(现拆分为晋江安海镇,南安石井镇),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藩。

他在郑芝龙投降建虏而被俘虏后,领军和建虏对抗十五年,是南明最主要的抗清势力,期间一度以大军包围金陵,但功败垂成。

他并率军渡过台湾海峡,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军队并接收其领地,建立台湾第一个汉人政权,史称明郑时期。

3.台湾文化的开拓者——沈光文南明弘元年(1645年)沈光文参加浙东的抗清活动,授太常博士。

后参与迎立南明鲁王朱以海,受封工部郎中等职,参赞军务。

1648年鲁王北上,沈光文扈从不及,南来金门。

当时,清朝闽督李率泰闻其名,派遣使者带聘书和财物劝降之,沈光文不就。

1651年11月,携带家眷,自金门出海,欲入泉州,过围头洋时突遇飓风,漂泊到台湾南部,“遂寓居焉”。

当时台湾为荷兰殖民者占据,推行荷文教育。

沈光文隐姓埋名,躬耕生活,并尝试以汉文教授子弟,传播中华文化。

他不辞辛劳,经年累月勘探地理,考察了台湾的山川、矿藏和港口道路。

采访民俗,大小事无不详细记载,为创作台湾第一部地理志《台湾舆图考》积累了大量资料。

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得知沈光文在台,十分高兴,以客礼相待。

沈光文寓台30年,写下大量诗文,著述有《台湾舆图考》、《草木杂记》、《台湾赋》、《流寓考》、《文开诗文集》等。

清政府统一台湾后,“游宦寓贤,簪缨毕集”,迁台文人纷纷组织各种诗社。

此时年逾古稀的沈光文首先出面成立台湾第一个诗社——福台闲咏。

“福台”是指福建省台湾府之意。

后来清代首任县令季麟光等人也加入,乃更名为“东吟社”。

1688年沈光文逝于台南善化里,他作为台湾文化拓荒者的功绩却永为台湾人民纪念。

连横对其评价很高:“台湾三百年间,以文学鸣海上者,代不数睹。

郑氏之时,太仆寺卿沈光文之始以诗鸣。

”清代鹿港建书院即借沈光文之字,名曰“文开书院”。

许多书院将沈光文与朱熹并祀,尊奉沈光文为“台湾孔子”,崇祀不替,即使在日本占领期间也不间断。

现在台南县还留下了不少以“文开”、“文光”命名的路、桥、街亭及诗社。

4.统一台湾的功臣——施琅施琅,祖籍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衙口。

早年,他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

由于郑成功的招揽,入海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成为郑成功部下最为年少、知兵、善战的得力骁将。

施琅1651年随郑下广东南澳勤王。

后因与郑战略“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的做法提出反对意见,郑成功很不高兴,削施兵权,令施琅以闲假人员返回厦门。

后施琅杀犯法亲兵曾德再次触怒了郑成功,由此施郑矛盾升级,郑遂下令逮捕施琅父子三人。

后来,施琅用计逃脱,郑成功大怒即杀施父大宣及其弟施显。

施琅被迫降清,先任同安副将,继任同安总兵,1662年升任福建水师提督,后平定台湾,顺利招抚郑氏集团。

并上疏清廷将台湾纳入中华版图。

终于得到康熙皇帝支持。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军平台,之后,他积极呼吁清廷在台湾屯兵驻守,力主保台固疆。

他为祖国的完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广泛的赞誉,但也为一些人士所诟病。

对施琅的评价是一个海内外史学界较有争议的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史学观点的不同。

5.台湾近代化的首倡者——沈葆桢沈葆桢(1820-1879),字幼丹,又字翰宇,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清代抵抗侵略的著名封疆大吏林则徐之婿。

咸丰十一年(1861),曾国藩请他赴安庆大营,委以重用。

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以琉球船民漂流到台湾,被高山族人民误杀为借口,发动侵台战争。

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办理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筹划海防事宜,办理日本撤兵交涉。

由此,沈葆桢开始了他在台湾的近代化倡导之路。

可以说,台湾的近代化过程就是从沈葆桢治台开始的。

他奏准建闽台水陆电线;用西法在安平、旗后等处建设新式炮台;购买洋炮及军火机械,并建军装局、火药局;调闽厂现造扬武、飞云等一批兵轮供台防之用,并大力倡购铁甲船,从此迈出军事近代化的步伐。

1875年,沈葆桢被奏准使用机器开采基隆煤矿,翌年开始动工凿井,建立起第一个近代民用工业。

同时,实行开山、抚垦,在香港、厦门、汕头等处设招垦局,招工来台开垦荒地,以促进内山的开发。

所有这一切说明,沈葆桢不愧为台湾近代化之路的首倡者。

6.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汉族,安徽合肥人。

淮军将领,洋务派骨干。

1874年清政府已采纳沈葆桢建议,设立了福建巡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的制度。

在以后的具体实施中,由于福州、台湾远隔重洋,实则难以兼顾。

中法战争,台湾成为一个重要的战场,战争暴露了清政府在军事上的突出弱点,尤其是海防的薄弱,这在战后成为清廷内部讨论的主要议题。

在几经讨论后,1885年,清政府决定台湾正式建省,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任命抗法有功的原福建巡抚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

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期间对台湾的国防、行政、财政、生产、交通、教育,进行了广泛而大胆的改革,全面推进台湾的近代化进程,使台湾的面貌焕然一新。

这次自强新政是清朝统治台湾200年中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次改革,其主要内容如下:巩固海防;建设交通;兴办新式企业;发展商务;抚番与垦荒;整理财政;提倡新式教育;增设府县;有人说刘铭传“倡淮旅,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实创中国未有之奇”,而其最伟大的成就,最值得后人景仰的事功则为“建台省”——建设一个近代化的台湾。

7.抗法抗日的民族英雄——刘永福刘永福(1837年—1917年),字渊亭,汉族,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祖籍博白东平, 清朝时的军事人物,原是反清的黑旗军将领。

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

刘永福奉命率黑旗军两个营赴台湾,帮办台湾防务。

二十一年,清廷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台湾士绅为抵抗日本统治而成立台湾民主国,刘永福任大将军一职。

面对台湾大部分地区逐渐陷入敌手,刘永福只能指挥黑旗军边战边退,步步设防,但最终弹尽粮绝而被迫与日军谈和,亦未成。

刘永福率黑旗军留在台湾领导抗日。

他驻守台南,与台湾抗日义勇军合作,在新竹、苗栗、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

他在台湾同日军血战近五个月,拒绝日军劝降。

但因清廷断绝援台,义军逐步退至台南,刘永福的部下大都战死。

九月,台南失陷。

刘永福潜回大陆,从漳州到广州,一路上受到当地官民的热情迎送。

光绪二十八年,刘永福任广东碣石镇总兵。

辛亥革命后,曾被推为广东民团总长。

不久告老还乡。

8.抗日保台的爱国志士——丘逢甲丘逢甲(1864~1912)近代诗人,台湾苗栗客家人,祖籍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

1895年甲午战争后,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激愤,丘逢甲坚持反对并组织义军反抗。

同年5月23日,唐景嵩发表宣言,宣称“台湾同胞誓不服倭,与其事敌宁愿战死”。

丘逢甲任义勇军统领,隔日,国会议长林维源逃亡至福建省厦门。

在5月29日乙未战争掀起战端,6月4日总统唐景嵩弃职逃亡福建厦门,镇守北台湾的正规军溃败。

其后丘逢甲见局势不可为,携带家眷内渡广东嘉应州。

其后虽有名将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及吴汤兴、姜绍祖、徐骧等人率领的诸多民间义勇军奋起抗日,但由于装备及训练均远不如日本,终究于10月21日被日军攻入大本营台南,台湾沦陷。

丘逢甲内渡后先在家乡和潮州、汕头等地兴办教育,倡导新学;1903年,被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萧惠长等人创办的兴民学堂聘为首任校长;后利用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的职务之便,支持康梁维新变法,并投身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与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等革命党人参与筹划潮州黄冈起义等革命活动。

9.领导反日的辛亥志士——罗福星罗福星(1886年2月24日-1914年3月3日)别名东亚、中血、国权,祖籍广东嘉应镇平县,客家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