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腰麻与全麻对心肌钙蛋白和心肌酶影响的比较

合集下载

医学检验中的心肌酶谱异常指标解析

医学检验中的心肌酶谱异常指标解析

医学检验中的心肌酶谱异常指标解析心肌酶谱异常指标解析在医学检验中,心肌酶谱是评估心肌损伤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心肌酶谱异常可以提供有关心肌细胞损伤程度和类型的信息,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心肌酶谱异常指标进行解析,包括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

1. 肌钙蛋白肌钙蛋白是心肌细胞损伤最早和最敏感的标志物之一。

当心肌遭受损伤时,肌钙蛋白会释放到血液中,其浓度的升高与心肌损伤程度相关。

常见的肌钙蛋白包括肌钙蛋白T(cTnT)和肌钙蛋白I(cTnI)。

这两种标志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尤其在心肌梗死的诊断中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

2. 肌酸激酶肌酸激酶是一种存在于心肌、骨骼肌和脑组织中的酶类物质。

它在心肌损伤时会释放到血液中,常用于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肌酸激酶分为三种亚型: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BB同工酶(CK-BB)和肌酸激酶MM同工酶(CK-MM)。

其中CK-MB是心肌特异性同工酶,其升高可提示心肌损伤。

3. 乳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LDH)是一种存在于多种组织细胞中的酶类物质,在心肌损伤时也会释放到血液中。

LDH有五种同工酶,即LDH1、LDH2、LDH3、LDH4和LDH5,它们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不同。

心肌损伤时,心肌特异性同工酶LDH1和LDH2的升高可提示心肌受损。

心肌酶谱异常指标的解析对于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根据不同指标的升高程度和比例,医生可以判断心肌损伤的类型和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心肌酶谱异常也可能由于其他因素引起,如肌肉损伤、急性肾衰竭等,因此需要综合其他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综上所述,心肌酶谱异常指标是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和解析,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帮助医生及时判定心肌损伤的程度和类型,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从心梗三项看心肌受损

从心梗三项看心肌受损

从心梗三项看心肌受损心梗三项快速诊断实验指: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

肌红蛋白(Myo)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是目前心肌受损后最早发生异常增加的心肌蛋白标志物。

主要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在骨骼肌及心肌受损(急性心肌梗死)、过度运动及肌肉疾病时释放到血液中。

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中肌红蛋白浓度在胸痛初期2-3h内脱离正常值,6-9h达到最高,24h左右又恢复正常值。

血液中肌红蛋白浓度对监视急性心梗的诊断和治疗是有效的,并且可以作为血栓溶解疗法的冠脉再疏通情况的指标,在疏通30min-2h后肌红蛋白浓度达到最高。

肌红蛋白浓度可以作为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指标。

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的建议认为,肌红蛋白是用于心肌损伤的最佳早期标志物。

由于其为小分子物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可快速入血,故在AMI发生的1.5~6h内,通过动态检测二次血清肌红蛋白水平可早期诊断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如第二次检测值明显高于第一次检测值,则具有极高的阳性预报价值;如动态检测二次测定值间无差异,则具有100%的阴性预报价值,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但应注意的是,严重休克、严重的广泛性创伤、终末期肾功能不全、心肌炎、急性感染、肌炎或肌病时肌红蛋白均可能升高。

因而应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鉴别诊断。

由于肌红蛋白的窗口时间最短,故在疾病发生后该指标不能用于回顾性分析。

肌钙蛋白(CTnI)肌钙蛋白是由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C和肌钙蛋白I三种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肌钙蛋白I仅仅存在于心脏组织。

已有报道指出,在诊断AMI、心挫伤患者的心肌特异性障碍性疾病时,检测cTnI浓度是非常有效。

在心肌细胞损伤早期,游离于胞浆内的cTnI/cTnT快速释放出来[1]。

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在4-8h以内cTnI由于心肌受到障碍被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其浓度脱离健康人的浓度范围。

通常,AMI发病后12-18h后,cTnI浓度达到最高,并且维持5-10日。

腰-硬联合麻醉和连续硬膜外麻醉对子宫全切除术患者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腰-硬联合麻醉和连续硬膜外麻醉对子宫全切除术患者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对 照组 中 l l例进入腹 腔处理 子宫过程中出现恶心 、 呕
压 吸氧 , 分别输注格拉 司琼 , 阿托 品后好 转 。9例在麻 醉后
吐心率减慢 < 5 5 ̄/ m i n , 等牵拉反应表 现 , 经 暂停手术 , 加
出现明显血压下降 ( > 3 0 %) , 经使用麻黄素后好转 , 5例有
切皮痛 , 1 7例术 中辅 助 芬太 尼 。实验 组 2例 出现牵 拉 反 应, 9例 在关 腹前 从硬 膜外 导 管注 入 2 %利 多 卡 因5 m l 。 2 例出现血压降低 (>3 0 %) 。实验组 : 麻 醉诱 导时 间3 ai r n ,
作者 单 位 : 吉林 省 吉 林 中 西 医 结 合 医 院 麻 醉 科 , 吉 林
L 2 一 椎 间隙 , 行硬膜外腔穿刺 , 成功后用 2 5 G腰穿针沿硬膜 外穿 刺 针 内行 腰 穿 有 脑 脊 , 液 流 出后 , 从 腰 穿 针 中 以
两 组患者麻醉前 各 观察指 标 , 无显 著差异 ( P> 0 . 0 5 ) 麻 醉后 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的组 ( P< 0 . 0 1 ) 见表 1 。
验 组则 比较平稳 。两组 患者 均未 发生神 经饼 发症 和术 后
择6 0例子 宫全切除术 患者, 随机分 为两组。A组 为实险组 , 用腰 一硬联合 椎 管 内阻滞。B组为对 照组 用连续硬 膜 外腔 阻滞 , 分 别观察麻 醉前 、 麻醉后各 时间点血 压、 心 率变化。结 果 : 腰 一硬联 合椎 管 内阻滞效 果对子 宫全切 除术患者的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小于连续硬膜 外腔 阻滞。结论 : 腰 一硬联合椎 管 内阻滞用 于子 宫全切 除术是安全 可靠的。 关键词 麻 醉方法 ; 子 宫全切 除术 ; 心血管功能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 0 9 5—1 4 3 4 . 2 0 1 3 . 0 6 . 0 4 2 中图分 类号 :R 6 1 4

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临床意义
咱今儿就来唠唠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的临床意义,这可真是个重要的事儿呢!
你想想啊,咱们的心脏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发动机,日夜不停地工作着。

那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就像是心脏健康的晴雨表。

先说心肌酶谱吧,这里面的各种酶就像是心脏的小助手,一旦心脏有点啥情况,它们就会有变化。

比如肌酸激酶,要是它升高了,那可就得好好琢磨琢磨心脏是不是累着啦,或者是不是出啥毛病啦。

这就好比是汽车仪表盘上的故障灯亮了,提醒咱得注意啦!
再说说肌钙蛋白,这可是个关键角色啊!它特别敏感,心脏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它就有反应。

要是肌钙蛋白升高了,那可真不是闹着玩的,很可能心脏真的遇到大麻烦了,就像一个忠实的卫士,一点异常都不放过。

咱平时体检的时候,可别小瞧了这些指标的检查呀!它们能告诉医生很多重要的信息呢。

医生就像是个经验丰富的老船长,通过这些指标来判断心脏这片大海的情况。

要是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不正常了,那医生就得赶紧想办法啦!可能要进一步检查,看看心脏到底怎么了。

这就像是侦探在寻找线索一样,得把问题的根源找出来。

咱自己也得注意呀!平时别老熬夜,别给自己太大压力,要好好爱护咱的心脏。

不然,等心脏出问题了再后悔,那可就晚啦!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心脏这么重要的器官,咱可得好好待它。

总之,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对于了解心脏健康太重要啦!大家可都得重视起来,别不当回事儿。

这关系到咱们的小命儿呢!让我们一起好好保护我们的心脏,让它能一直健康有力地跳动下去吧!。

老年下肢骨折手术病人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连续腰麻对循环功能影响的比较

老年下肢骨折手术病人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连续腰麻对循环功能影响的比较

老年下肢骨折手术病人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连续腰麻对循环功能影响的比较1. 引言1.1 研究背景老年下肢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外科急诊情况之一,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肌肉力量减退等因素,一旦发生骨折往往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身体和心理负担。

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老年下肢骨折的主要方式,而麻醉方式选择对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骨折手术麻醉方式包括连续硬膜外麻醉和连续腰麻两种。

连续硬膜外麻醉通过导管插入硬脑膜下腔用药,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一定的镇痛作用,同时减少术中患者的循环功能紊乱风险。

而连续腰麻则是将药物注入椎管内,产生全身麻醉效果。

两种麻醉方式各有优势,但其对循环功能的影响却尚未有明确的结论。

本研究旨在比较老年下肢骨折手术病人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和连续腰麻两种方式对循环功能的影响,为临床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提供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老年下肢骨折手术病人在接受连续硬膜外麻醉和连续腰麻两种麻醉方式后对循环功能的影响,从而探讨两者在手术后循环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上的差异。

通过对手术前麻醉药物使用情况、术中循环功能监测、术后循环功能对比、并发症比较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的评估,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老年下肢骨折手术病人麻醉方式选择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我们希望能够明确连续硬膜外麻醉和连续腰麻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病人中的优劣势,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启示。

2. 正文2.1 手术前麻醉药物使用情况手术前麻醉药物使用情况是影响手术后循环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病人中,常用的麻醉药物包括全身麻醉药物和脊髓麻醉药物。

全身麻醉药物主要包括七氟醚、异丙酚等药物,它们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的方式给予。

全身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使病人处于无痛状态,同时还可以保持病人的昏迷状态,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脊髓麻醉药物主要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药物,它们通过局部麻醉的方式给予,可以减少全身麻醉药物对心脏和呼吸系统的不良影响。

「连续腰麻的应用历史和近况」

「连续腰麻的应用历史和近况」

连续腰麻的应用历史和近况随着技术设备的革新,连续腰麻又一次被临床重视和广泛应用。

本文就其临床应用历史及目前应用现状作综述。

连续腰麻(continuous spinal aneshesia,CSA)是指经蛛网膜下腔留置导管,分次注射小剂量局麻药,以施行脊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

今就CSA的应用历史与临床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ﻫ 1 连续腰1.1 历史演变 1907年第75届英国医学年会上,由Dean提出麻的应用历史ﻫ蛛网膜下腔留置大孔径导管以施行CSA的概念。

1940年Lemmon详细描述在蛛网膜下腔留置17G或18G柔软可曲的穿刺针,其外端再与橡皮管相连以施行连续腰麻。

1944年Tuohy通过15G Huber穿刺针把4号导尿管留置在蛛网膜下腔以施行连续腰麻,此为首次将导管技术引用于连续腰麻,经临床应用,认为CSA是一种安全灵活的麻醉技术,与单次腰麻比较,不致增加腰麻后头痛( post-dural puncture headache,PDPH)的发生率。

50年代初期Dripps在比较单次腰麻与CS A的研究中发现,CSA的麻醉失败率达8%,远高于单次腰麻(1.9%):且穿刺异感高达33%,而单次腰麻仅为13%。

于此同时,由于连续硬膜外麻醉技术逐渐成熟,使CSA的发展受到影响。

又由于老年人腰麻后头痛的发生率较低,因此在其后的20余年中CSA主要用于老年病人和高危病人脐以下部位的手术。

1952年Brown对600例病人中应用16G Huber穿刺针施行CSA麻醉,失败率仅为2%,穿刺异感为14%,PDPH为9.8%,与单次腰麻者相似。

1972年Giuffrid a对7 5例剖宫产病人应用21G穿刺针和24G导管施行CSA,观察到PDPH的发生率为16%,无其它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失败病例。

同年Kallos等对121例髋关节手术病人应用20G导管施行CSA,无一例失败及出现并发症。

1987年Denny等对117例平均年龄63岁的病人施行CSA,失败率为5.1%,PDPH的发病率小于1%,他推测PDPH发病率低的原因可能与导管长时间留置在硬脊膜穿刺针孔周围,由此产生炎性反应,当拔除导管后炎性肿胀封闭了硬脊膜上的穿刺针孔有关,因此避免脑脊液漏出,降低了PDPH[1]。

复合麻醉

复合麻醉

注意: (1)术中呼吸抑制 (2)术后延迟性呼吸抑制 (3)血压降低 (4)胸壁肌肉强直
4、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 瑞芬是超短效阿片激动剂,时-量 相关半衰期短,持续输注停药后药物 消除快,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 患者术中镇痛满意,麻醉易于调节, 术后苏醒迅速。药物经微量泵持续泵 入或靶泵(TCI)输入。但应注意心 率慢和胸壁肌僵等缺点,注意术后替 代性镇痛。
由于联合针(combined spinal and epidural needle,CSEN)的 逐渐完善,CSEN行CSEA的临床应用 逐渐广泛,称为联合针法:于L3-4 刺入EA针达硬膜外腔,再将SA针通 过EA针刺入蛛网膜下腔行SA,取出 SA针,EA针旋转90度或180度后臵入 硬膜外导管,预防导管误入蛛网膜 下腔。
3.术后严重呼吸抑制,呼吸抑 制时间长,可能与较多吗啡经 SA针孔进入脑脊液中排出缓慢 有关。
七、CSEA二种操作法的优缺点 二点法中用SA麻醉腰骶神经, 再用EA麻醉胸神经,使机体有一 代偿过程和输液时间,对血液动 力学影响最小,且可获得局麻药 用量小、麻醉充分、肌松好、牵 拉反应少等优点;
主要缺点是二个穿刺点,增加 了局部损伤,本法最适用于剖 宫产、肾切除及腰椎管手术等。
2.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 原因可能 与硬膜外针过深、硬膜外导管较硬 有关。可改为连续SA法完成手术, 术毕将硬膜外导管留入硬膜外腔(用 注射器连接硬膜外导管,边回抽边 退管,待无脑脊液抽出时,停止拔 管并向管中注入生理盐水10ml,再 回抽仍无回流,固定导管带回病室, 术后留臵2~3天,无头痛发生时再 将导管拔出。
2.基础麻醉(basal anesthesia)进入手术室前给 予大剂量催眠药,如巴比妥类 等,使达深睡状态,在此基础 上进行麻醉,可使药量减少, 麻醉平稳。常用于小儿。

麻醉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麻醉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麻醉对循环系统的影响麻醉是医疗手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药物或其他技术手段阻断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知,同时也对病人的循环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麻醉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并介绍一些常见的麻醉药物和技术。

一、麻醉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 麻醉药物对心脏的影响麻醉药物一般会引起心率的变化,具体效应取决于所使用的药物种类和剂量。

例如,气管插管麻醉可引起心率的下降,而全身麻醉则可能导致心率的增加。

此外,麻醉药物还可以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

2. 麻醉药物对血压的影响麻醉药物可显著影响血压,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血压下降。

这主要是因为麻醉药物可扩张末梢血管,减少外周阻力,从而降低全身血管阻力,导致血压下降。

此外,某些麻醉药物还可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减少肾上腺素的释放,进一步降低血压。

二、麻醉技术对循环系统的影响1. 插管麻醉技术插管麻醉技术是一种通过将管道插入气管以辅助呼吸的麻醉方法。

这种技术能够维持患者的通气和氧合状态,减轻手术中的呼吸负担。

然而,插管过程可能会引起循环系统的反应,如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加,需要医生做好对应的调节工作。

2. 局部麻醉技术局部麻醉技术是在特定的局部区域使用麻醉药物以达到麻醉效果的一种方法。

相比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对循环系统的影响较小。

然而,在使用局部麻醉药物时仍需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以避免药物过量导致不良反应。

三、麻醉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1. 麻醉前的评估和准备在进行手术麻醉前,医生会对病人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了解病人的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和家族病史等。

这有助于医生选择适合的麻醉药物和方式,并减少潜在的风险。

2. 监测和调节在麻醉手术中,医生会利用一系列的监测设备对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呼吸状态进行实时监测。

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医生将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保障患者的安全。

3. 心血管病患者的特殊情况心血管病患者在麻醉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医生应对病人的心脏功能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续腰麻与全麻对心肌钙蛋白和心肌酶影响的比较目的比较连续腰麻(CSA)与全麻(GA)对行下肢骨科手术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钙蛋白和心肌酶的影响程度。

方法选择行下肢骨科手术老年冠心病患者60例,年龄65~90岁,ASAⅡ级,分成CSA组(C组)和GA组(G组),每组30例。

监测记录麻醉前后各时点MAP、HR、SpO2变化及心电图ST段改变情况。

在麻醉前、术后第1天采集静脉血,测定心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结果与T0比较,C组内麻醉后各时点MAP、HR、SpO2无显著变化(P>0.05),G组MAP、HR在T1、T7升高(P<0.05);C组CTnⅠ、CK-MB处于低值[≤(0.23±0.03) μg/L,(10.62±3.65) U/L],麻醉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G组CTnⅠ、CK-MB术后第1天[(0.69±0.11)μg/L,(23.10±3.75)U/L)]较麻醉前升高(P<0.05),较C组升高(P<0.05);两组CK 术后第1天均升高(P<0.05)。

结论CSA镇痛完全,循环功能稳定,不引起下肢骨科手术老年冠心患者CTnⅠ和CK-MB升高;GA气管插管和拔管时可引起老年冠心患者CTnⅠ和CK-MB升高。

[Abstract]ObjectiveTo compare the myocardial injury of using continous spinal anesthesia (CSA)and general anesthesia(GA) 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elderly patients through checking cardiatroponin Ⅰ(CTnⅠ) and myocardial enzyme.MethodsSixty ASA Ⅱpatients aged 65-90 year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CSA group(C,n=30)and GA group (G,n=30) . MAP、HR、SpO2 at pre-anesthesia and post-anesthesia were monitored.ST variation in ECG was recorded.Blood samples were taken before anesthesia and on the first postoperative day for determination of blood CTn Ⅰ,CK and CK-MB activities.ResultsMAP、HR、SpO2 around anesthesia in the group C was not remarkable changces. MAP、HR in the group G was increased at T1,T7 . CTn Ⅰand CK-MB in the group C were at low level ,not changes. CTn Ⅰand CK-MB in the group G was increased on the first postoperative day. CK in each group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on the first postoperative day.Conclusion CSA has better analgesia and stable hemodynamics ,and does not increase CTn Ⅰand CK-MB 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elderly people. GA increase CTnⅠand CK-MB at tracheal intubation.[Key words]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elderly people;Continuous spinal anesthesia;General anesthesia;Cardiatroponin Ⅰ;Myocardial enzyme老年冠心病患者因心血管系统衰老、退变及代偿能力差,麻醉和手术期间血压更易波动,可能发生心肌缺血损伤及心肌梗死,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可降低手术麻醉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通过观察血中心肌钙蛋白Ⅰ(CTnⅠ)、心肌酶及心电图ST段变化,比较连续腰麻(CSA)与全身麻醉(GA)影响心肌血供和心肌损伤情况,探讨CSA对行下肢骨科手术老年冠心患者的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行下肢骨科手术老年冠心患者60例(股骨头置换术53例,全髋置换术7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65~90岁,体重45~66 kg,ASA Ⅱ级,NYHA分级Ⅰ~Ⅱ,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分成CSA组(C组)和GA 组(G组),每组30例。

全部患者其冠心病的诊断根据以下标准:(1)心电图ST段水平下移﹥0.1 mV;(2)24 h动态心电图有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3)心脏彩超有室壁运动异常;(4)多巴酚丁胺试验阳性;(5)有心绞痛病史;(6)冠状动脉造影有阻塞性病变;(7)陈旧性心肌梗死。

以上第1项同时具有2~7项中的1项或多项,为本组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合并有冠心病的诊断[1]。

1.2术前准备全组患者术前经扩冠、降脂、改善心肌营养及代谢等治疗。

1.3麻醉实施两组患者麻醉前30 min均给予鲁米那0.1肌肉注射,入室后监测ECG、BP、SpO2、HR,面罩吸氧流量2 L/min,开放一组静脉通道,麻醉前输入乳酸林格氏液500 ml,术中根据循环指标及出血情况补充晶、胶体液或少白细胞红细胞液。

C组侧卧于水平位手术床,患肢在上,选择L2~3间隙,以改良Tuohy 穿刺针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使用连续腰麻导管(Spinocath导管,德国B .Braun 公司)通过Tuohy针刺入蛛网膜下腔,拔出针芯后将Spinocath导管向头侧置入4 cm,见脑脊液后注入0.375%罗哌卡因轻比重液(0.75%罗哌卡因和注射用水1∶1体积混合)1 ml,速率0.05 ml/s,注药后3~10 min用针刺测试痛觉阻滞平面,如未达到T10 则追加0.5~1 ml,术中每隔1 h追加1 ml。

G组全麻诱导为异丙酚0.5~1.5 mg/kg、芬太尼2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气管插管控制呼吸,潮气量8~10 ml/kg,呼吸频率12次/ min,吸呼比1∶2;全麻维持以异丙酚5~6 mg/(kg·h)、瑞芬太尼0.08~0.15 μg/(kg·min),并间断维库溴铵维持肌松;术毕患者意识清楚,自主呼吸,肌力恢复后拔出气管导管。

两组患者行术后静脉自控镇痛,配方曲马多800 mg+芬太尼0.3 mg+0.9%氯化钠注射液共100 ml,首剂5 ml,背景输注速率2 ml/h,患者自控单次剂量0.5 ml,间隔时间15 min,术后镇痛2 d。

HR0.05)。

见表1。

2.2循环呼吸变化麻醉前两组间MAP、HR、SpO2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T0 比较,C组各时点MAP、HR、SpO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组MAP、HR在T1、T7升高(P<0.05);与C组比较,G组MAP、HR在T1、T7升高(P<0.05)。

两组内及两组间SpO2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两组患者CTnⅠ、CK及CK-MB在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CTnⅠ、CK-MB在麻醉前及术后第一天无明显变化(P>0.05);G 组CTnⅠ、CK-MB在术后第一天较麻醉前升高(P<0.05),较C组升高(P<0.05);两组CK在术后第一天升高(P<0.05)。

见表3。

C组无CTnⅠ阳性病例,G组CTnⅠ阳性5例。

2.4C组ST段改变1例(3.33%),G组ST段改变9例(3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老年冠心患者心血管代偿能力降低,手术和麻醉将进一步累及心肌供氧和耗氧的平衡,其非心脏手术的病死率为3.4%~22.3%,心肌缺血发生率可高达41%[2]。

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维护循环功能稳定及氧供需平衡,可降低老年冠心患者心血管不良反应。

CTnⅠ在正常健康人血清中浓度很低,当心肌缺血或损伤时可释放入血,4~6 h后浓度升高。

CTnⅠ是诊断心肌损伤、心肌梗死最敏感和最具特异性的生化指标[3~5]。

CK、CK-MB动态升高被认为是急性心肌损害的指标之一,但CK并非心脏所独有,也存在于骨骼肌细胞,骨骼肌损伤也可引起不同程度升高。

老年患者脊神经根内交感神经对局麻药特别敏感,传统单次腰麻可明显抑制交感缩血管纤维,引起小动静脉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每搏心输出量降低,心率减慢,麻醉范围广泛,致严重低血压影响心肌供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极为不利。

采用微导管连续腰麻技术,通过Spinocath导管分次给药,每次用药量少,对血流动力学扰乱轻微,心率血压相对稳定,可用于老年患者伴心血管异常的下肢手术[6,7]。

C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轻比重液在患肢向上的体位通过Spinocath导管小剂量分次缓慢注入蛛网膜下腔的CSA技术,主动将阻滞范围调整至手术侧T10以下,麻醉效果满意,镇痛完全可靠,血压心率稳定,麻醉前后CTnⅠ和CK-MB处于低水平,术后第1天无CTnⅠ阳性,上述提示C 组镇痛效果好,完全阻断了应激反应引起的心脏后负荷和心肌耗氧的增加,对循环功能干扰轻微,既降低心肌耗氧量又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心肌氧供,对老年冠心患者有积极意义。

全身麻醉具有通气功能好、供氧充分,近年来在老年患者手术中使用有所增加。

G组麻醉后CTnⅠ和CK-MB升高,较C组同时点升高,且有5例CTnⅠ阳性,9例ST段改变,是由于全身麻醉时只能抑制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和下丘脑对大脑皮层的透射系统,而不能有效地阻断局部伤害性刺激向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传导,气管插管和拔管时常引起强烈的心血管应激反应,血压心率骤然升高,增加心脏后负荷和心肌耗氧量,可致心肌缺血,虽持续短暂,在患有缺血性心脏病的高龄高危患者可致心肌损伤危险。

G组结果与胡训诗等[8]的研究结果相符。

两组CK术后第一天升高,是由于下肢骨科手术造成肌肉组织损伤所致。

综上所述,CSA镇痛完全,能抑制不良应激反应,维持氧供需平衡和循环功能稳定,不引起CTn Ⅰ和CK-MB升高;GA气管插管和拔管时可引起老年冠心患者CTn Ⅰ和CK-MB升高;CSA用于老年冠心患者下肢骨科手术较GA更为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