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凝聚力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

中华民族之魂
精神纽带
精神支柱
历史
现实
以爱国主义为
核心,团结统
中华民族精神
一 、 爱 好 和 平 基本内涵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的伟 大精神
核心 爱国
主义
在当代中国爱 国主义与爱社 会主义本质上 是一致的
新时期爱国主 义的主题
精神动力
未来
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拥护祖 国统一
在中 瞬人 间民 绽族 放的 !凝 !聚 !力 !
• 水是生命之源 • 当水神发怒 • 世界不再可爱
• 灾难中 • 我们 • 在一起
• 2010年8月7日晚至8日凌晨, 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发生强降
雨引发泥石流灾害。滑坡泥石
流堵塞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
形成堰塞湖,回水使舟曲县城
部分被淹,电力、交通、通讯
四者相辅相 成,共同服 务于爱国主 义这一主题
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爱国主义 (核心)
处理国家内部 关系的要求
自强不息
处理与其他 民族间关系 的要求
实践爱国精神的
勤劳勇敢 必要前提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爱国主义是核心,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 切领域。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基本的 要求,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成员得以 繁荣昌盛的基本条件;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精 神内涵的扩展和延伸,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存在 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力量支撑;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实践爱国主义精神的 必要前提,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体 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和精髓。
怎样增强民族凝聚力?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 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自强不息。
论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基本规律——以马克思文化结构思想为视角

华 民族拥有强大 而独特的 民族 凝聚 力。正是 因为这种 民族 凝聚 力 ,在几 千年 的历 史长河 中,中华 民族才能 由 “ 多元 ” 走向 “ 一体 ” ,虽历经磨难 ,但仍然能够克服 重重困难和 危 机 ,屹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凝聚 力是中华 民族 生 存 与发展 的内在动 力,既是中华 民族古 老而常新的 民魂 情 节 ,又是历久弥 新 、方兴 未艾的研究课 题。 中华 民族凝 聚 力 “ 强大而独特” ,那么这种 “ 独特 ”除 了形成条件、历史 境遇 、更新 重构等独特之外 ,必然还存 在着不同于其他 民 族凝聚力的 “ 独特规 律 ” 。那么 ,这 种独特规律 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 ,民族凝聚 力从 根本上说是一 种文化实践 。文化 是 民族凝聚 力的 内核 ,是 民族凝聚 力取 之不尽 用之 不竭的
中 制 造 呢绒 、 麻 布 和 丝 织 品 的 。但 是他 不 明 白 ,这 些 一 定
态。这种 意识形态合乎 封建地主阶 级的政治统治 ,有利于 维护封建社 会的政治经 济秩 序。还有 ,中华 民族 农耕文 明 孕育 了中华民族传统 精神 ,主要体现 为家国 同构 、 自强不
成 、文化要素关 系、文化要素聚合核 心力量 以及文化结构功 能等 多方面。根据马克思 文化结构思想 ,立足 中华 民 族发展 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质 ,可 以得出中华民族凝 聚力发展 的基本规律是 :中华 民族凝柱 中坚支撑律 、中华 民族凝聚力 与民族整体利益相互促 进律 、中华民族凝 聚力在与离 散力对立统一 中的主导作用律。
论 中华 民族凝聚 力发展 的基本规律
— —
以马克思文化结构思想为视角
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

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作者:汪坤岗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1期摘要: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社会历史范畴,当前社会背景下,了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科学内涵,积极探索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从经济、政治和文化多方面总结,提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合理路径业已成为时代的强音。
关键词:凝聚力;必要性;路径;中华民族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228-02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科学内涵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系统,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按其属性一般分为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大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早期民族间起作用较大的是先天自然因素,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变迁,许多先天自然因素逐步社会化,而被融入后天社会因素之中。
故有自然凝聚力与社会凝聚力二者综合即是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和生态的凝聚力构成的综合体之说。
中华民族凝聚力同样是由自然和社会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不间断的五千年的文明史以及在团结御侮、共同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所形成的情感和道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不竭资源。
中华民族是“56 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个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1]。
这种凝聚力还包括信奉度、感召力、归属感以及国家和政府对各民族成分和成员的制约力和调适力等要素,它是时间的积淀、是历史的结晶,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韧纽带,是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世代相续的力量源泉。
二、当今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要性1.和谐的政治环境需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中华民族凝聚力系统的良性运动,必须要有公正、民主、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
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公正、民主,不会出现和谐,社会不和谐又何来真正的稳定。
中华民族凝聚力系统的良性运动,迫切需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凝聚力学

一、坚持和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由多种因素有机构成的。民族凝聚力的社会因素包括: 先进、发达的物质经济,进步、成熟的政治力量和政治制度,优秀、丰 富的思想文化。其中,政治因素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条件,当一种 进步的成熟的政治力量在政治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时,它所产生的凝聚 力的力度是十分强大的,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创造了人民 民主专政这一适合国情的国家形式,同时也创造了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等,从而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的发展。目前,我们要凝聚全国人民的意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克服各种困难,经受各种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巩固和发展爱国 统一战线,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 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长治久安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调动一切积 极因素、实现国家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和重要保证。各民主党派具有人 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等优势,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必将更好地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及其所联 系的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实现我们国家的跨世纪发展共同奋斗。
三、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中共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
必党派所肩负的历史重任的需要,也是坚持和完善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需要。 加强自身建设首先是加强思想建设。江泽民同志在1997年12月23日中共 中央举行的党外人士座谈会所作的重要讲话指出:进一步搞好政治交接, 是民主党派、工商联各级组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自身建设的首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长期合作中,在许多基本原则和重大方针方 面取得了广泛共识。这些原则和方针,经受了长期实践的检验,要始终 不渝地加以坚持,包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四个方面。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政党中和全国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 程中历史地形成和巩固起来的,也是各民主党派在长期实践中的自觉选 择。只有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党,才能成为团结 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保证国家的独立、统一、安全、稳定和民族的大 团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 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发展与增强,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的结论。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团结和睦的力量源泉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团结和睦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团结和睦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注定要经历各种风雨和变迁。
然而,在无数次危机和困境中,中华民族表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正是源于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的力量,使得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犹如一道巍峨的长城,屹立不倒。
一、历史的根基寻找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的力量源泉,我们首先要深入中华民族的历史。
中华民族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而自豪,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一份文化底蕴的积累,更是凝聚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在古代,各个民族通过战争、婚姻、贸易等方式进行了频繁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现象。
这种多元性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使得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来入侵时能够以团结的姿态抵御敌人。
中华民族历史中的典范人物和英雄事迹也是团结和睦的力量源泉之一。
无论是黄帝、伏羲还是岳飞、毛泽东,他们的英勇事迹和高尚品质都在激励着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并肩作战,共同前进。
二、共同的价值观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的力量源泉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共同的价值观。
中华民族秉持着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传承并深入人心。
“仁”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他人关怀和爱护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和为贵、以和为美的文化传统。
这种和平共处的价值观不仅在家庭、社区中得到体现,也在国家和民族层面上起到了强大的凝聚力。
另外,“义”代表着中华民族对公正和道义的追求,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公平和正义,这个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标志。
无论是古代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中华民族始终将公义作为行为准则,这种共同的价值观使得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能够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挑战。
三、文化的交融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的力量源泉还体现在丰富多元的文化交融中。
中华民族众多的民族和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丝绸之路的开辟、汉字的传播以及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都让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地的民族发生了深入的交流。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特征和功能探析

中华民族凝聚⼒的特征和功能探析2019-09-25中图分类号:C91⽂献标识码:A摘要:中华民族凝聚⼒是⼀种把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结成⼀个统⼀的有机整体并确保中华民族⽣存、发展的内在⼒量,她具有时代性、⾃发性和整体性等三个主要特征,其功能主要表现在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价值导向功能和⾏为规范功能等四个⽅⾯,其中,民族凝聚功能是中华民族凝聚⼒的⾸要功能。
中华民族在前进的过程中,虽历经坎坷⽽奋进不⽌,饱受磨难仍巍然挺⽴,始终是⼀个坚实的整体,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她具有这种强⼤的、特殊的凝聚⼒。
关键词:中华民族凝聚⼒;特征;功能通常认为,凝聚⼒这个概念来⾃物理学,原指物质结构中能使物质内部分⼦与分⼦之间,原⼦与原⼦之间,基本粒⼦与基本粒⼦之间,结合在⼀起的内聚⼒和相互吸引⼒。
[1]后来,这⼀概念被移植于社会科学领域,泛指⼈或物聚集到⼀起的⼒量,如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群体时就⽤群体内聚⼒(group cohesion)这个概念来指群体对其成员、群体内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
群体内聚⼒被应⽤于民族这⼀特殊社会群体时,就形成了民族凝聚⼒这⼀概念。
所谓“民族凝聚⼒”是指⼀个民族对其全体成员所具有的吸引⼒,它以⼀种观念的形式(感情、愿望、理想、价值观),蕴藏在每⼀个民族成员之中,是⼀个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本民族的思维⽅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化传统、⼼理状况、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精神⽂明总和的集中体现。
对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就是把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结成⼀个统⼀的有机整体并确保中华民族⽣存、发展的内在⼒量,其核⼼不在于宗教信仰,⽽在于共同的伦理道德和共同的价值观念。
中华民族历史五千年,源远流长;炎黄⾎脉绵延五千年,⽣⽣不息。
中国历史上虽然也出现过政权分割的局⾯,但这些都是暂时的,因为中华民族有⼀股强⼤的民族凝聚⼒。
即便是狼烟四起、内忧外患的“烽⽕连三⽉,家书抵万⾦”时代,⼈们也总以未来的统⼀为⽬标,社会也向着未来的再统⼀发展。
浅谈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几点措施

( J i l i n J i a n z h u U n i v e r s i t y t h e P a r t y C o m mi t t e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D e p a r t m e n t , C h a n g c h u n , C h i n a 1 3 0 1 1 8 )
第3 3卷 第 6期 2 0 1 6年 1 月
吉
林
建
筑
大
学
学
报
Vo l _ 3 3 No. 6 De e. 2 01 6
J o u r n a l o f J i l i n J i a n z h u Un i v e r s i t y
浅 谈 增 强 中 华 民 族 凝 聚 力 的 几 点 措 施
A b s t r a c t : C h i n a i s u n d e r g o i n g a c r i t i c a l p o i n t o f t h e g r e a t r e j u v e n a t i o n o f t h e n a t i o n , t o c u l t i v a t e t h e n a t i o n a l s p i r i t
中 图分 类 号 : D 0 2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8 9 1 9 ( 2 0 1 6 ) 0 6— 0 1 0 5— 0 3
So me Me a s u r e s o n En ha n c e me n t o f The Co h e s i o n o f Ch i ne s e Na t i o n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