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后不同阶段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选择发
利多卡因和胺碘酮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对比分析 曹巍

利多卡因和胺碘酮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对比分析曹巍发表时间:2017-10-17T10:36:34.72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6期作者:曹巍[导读] 使用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之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比较好,可以使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
黑龙江鹤岗市中心血站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利多卡因与胺碘酮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对比。
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共120例,随机将所有的患者分成两组,每组患者各有60例,对照组:使用利多卡因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实验组:使用胺碘酮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患者治疗一段时间之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两组患者治疗后死亡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比对照组好,实验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比对照组低。
结论:使用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之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比较好,可以使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具有比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利多卡因;胺碘酮;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会进一步使冠状动脉灌注得到降低,从而扩大了心肌梗死的范围[1]。
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及时消除,防止其发展为比较严重的心律失常从而引起患者的猝死。
为了寻找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药物,我院对比了利多卡因与胺碘酮药物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以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为55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45-7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2±6.8)岁。
随机把所有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60例,其中男性患者有33例,女性患者有27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4.4±4.6)岁;实验组患者60例,其中男性患者有32例,女性患者有28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6.5±3.8)岁。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抢救成功1例报告

第37卷2013年第10期黑龙江医学H E I L O N G JI A N G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V oL37.N o.100c L20131039个案报道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抢救成功1例报告史有全,李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8300)摘要:鼻的提高对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的抢救成功率。
方i虫以我科2008年3月收治的1例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的病例资料,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征、抢救措施、最新进展展开探讨。
继善抢救过程中结合临床特征运月多项措施,经随访3年,病人情况良好。
结论对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病例抢救过程中应该针对病因,及时对静脉应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尽快电除颤和电复律。
关键词: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抢救doi:10.3969/j.i s sIL l004—5775.2013.10.078学科分类代码:320.2410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B急性心肌梗死(A M I)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临床上少见,但病情严重,经过积极抢救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仍可长期存活。
我科于2008年3月6日收治l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例,泵功能Ⅲ级,治疗好转7d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经抢救成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征、抢救措施及最新进展进行探讨。
1病例简介女,74岁,以反复胸闷、气憋半月加重2d,收住我科。
患者自诉在2008年2月19日凌晨2点左右无明显原因出现心前区疼痛伴背部疼痛30I I l i n左右,呼吸困难,伴恶心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未就诊。
此后反复出现心前区疼痛,未诊治。
3月6日出现胸闷,气憋,夜间不能平卧,急送我院门诊以“冠心病、急性左心衰”收住。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平时身体健康,对“磺胺”过敏。
吸烟60年,40支/d,47岁绝经。
人院时体温36.8℃,脉搏105次/r I li n,呼吸26次/nl i n,血压135/75nl m H g,神志清,精神差,坐位推人病房。
室性心律失常

Brugada四步法 第一步:观察全部胸 前导联的QRS 波图形, 若无一个导联呈RS 型,判断为室速,否则 进行下一步
继承、创新、和谐、发展
Brugada四步法
第二步:任一胸导RS 间距(R 波的起 点至S 波波谷) > 100 ms 者,判为 室速,否则进行下一步
继承、创新、和谐、发展
室性心动过速(室速)诊断和鉴别诊断
--Autunes三步法
Autunes三步法适用于室速与室 上速伴旁道前传的鉴别诊断
继承、创新、和谐、发展
室性心动过速(室速)诊断和鉴别诊断
--新四步法
Vi/Vt的测量: 同一导联双相 或多相QRS波 群的起始40ms 和终末40ms的 电压变化之比
室性心律失常
急诊内科、老年病科:黄昊
继承、创新、和谐、发展
一.室性心律失常及分类
心脏的冲动有固定的起源点和特殊的传导系 统。所谓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 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顺序的异常,几乎 见于所有人。有心脏疾病者更易出现 室性心律失常是指起源于心室的异位节律点 的引起心律失常 1、室性早搏 2、室性心动过速 3、心室扑动 4、心室颤动
心室肌
三、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
在窦房结冲动尚未抵达 心室之前,即由希氏束 分支以下起搏点提早产 生的心室激动,提前发 出电冲动引起心室的除 极,称为室性期前收缩, 简称室早。
继承、创新、和谐、发展
1.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病因
1.正常人与各种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室性期前收缩。正常人发生室性 期前收缩的机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或陈旧性心肌梗死、心 脏瓣膜疾病引起的心室扩张或肥厚、心肌炎和心肌病、高血压性心室 肥厚、先天性心脏病外科修补术后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衰; 3.药物作用:如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三环类抗抑郁药 中毒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之前常先有室性期前收缩出现,某些抗生素 (如红霉素)也可引起室性期前收缩; 4.电解质紊乱:如严重的低钾或低镁血症。
危重症社区现场急救系列讲座——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院前治疗(2)

m n后重 复应用 5 g 次,直到心律转复 i 0m /
或总量达到 30m ,然后 以 1 g mn 0 g —4m / i
者 出现室性期前收缩时 ,急救医生的眼睛 的时 间 。
静脉滴注维持 。 ( )普罗帕酮 :首剂 7 3 0 . 应尽量不要离开心电监护仪 ,同时应该立 62 电击复律 该法应作为治疗心梗后 m 静 脉注射 ,如无效则每 1 n可加注 g 0mi 。此 即采取准备措施 ,不能仅 观察 。不 行动 。 合并多形性室速的首选 (I类推荐 ) 5m ,但 总量不超 过 30m 。然后 以 1 5 g 否则患者突然出现室速或室颤时就会使 治 外合并心力衰 竭以及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 3 g
作者单位 :10 3 北 京市,北京紧急 医疗 001
抢救者用小 鱼际在 患者
收缩。则往往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警 胸骨下段用力做一次捶击 ,这一动作提供
信号。作者在近 2 0年的院前急救 工作 中 的机械能可转化为 5J的电能 ,从 而消除
多次在现场遇到心梗后 原本心电稳定 的患 心律失常 ,适合于 目击下发生的室速和室 者突然 出现室性期前收缩 ,刚开始 出现 1 颤 。捶击实施越早复律效果越好 。对高龄 个 ,然后又接二连三地 出现 ,此时应马上 患者要掌握捶击的力度 。以免发生胸骨骨 嘱护士抽药 ,但有时药还未抽完患者就已 折 。目前虽然对捶击 的疗效尚无 明确的公
( 接第 4期) 5 期前收缩 死 ( 简称心梗 )后出现最多 的心律失常 。 除颤的准备 ( 导电糊 放在手边 或涂 在电
极板上 、除颤器安 置在最佳位置等) 。
发生率为 6 ~ 0 ,常由室性期前 % 4%
期前 收缩也称为早搏 ,是急性心肌梗 6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 简称室速 ) 它大致 可以分为 3种类型 ,即房性期前收 收缩诱发 ,可 分单形 性室 速 和多形性 室 缩 、交界区 ( 称结 性 )期 前收 缩和室 速 ,心梗早期多形性室速较 为常见。以后 亦 性期前 收缩 。多数情况下前 2种期前收缩 则 以单形性为主。心梗后室速属于恶性心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心律失常的原因与处理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心律失常的原因与处理分析发表时间:2011-05-19T17:25:24.9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车琳[导读]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车琳(黑龙江省医院道外院区 150056)【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04-0370-02【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
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最常见并发症和主要死因,故早期发现并合理处理很重要。
自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人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人60例,全部男性。
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43岁,平均年龄55.3岁。
其中合并心律失常6例,合并心力衰竭3例。
因此,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并发症的预防极为重要。
心电图检查:ST 段抬高型AMI者45例,非ST 段抬高型15例。
前壁梗死18例,前间壁梗死9例,单纯下壁梗死15例,下壁合并后壁梗死6例,非Q 波心肌梗死12例,不典型心电图表现3例。
1.2 治疗入院后即刻常规应用镇痛、阿司匹林、ACEI、钙拮抗剂等治疗,改善冠脉血供,积极控制充血性心衰。
对持续性多形性室速或心室颤动,采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除β受体阻滞剂外,致命性或有严重症状的心律失常给予即刻和长期抗心律失常治疗。
莫氏Ⅱ型几乎都是前壁心梗的并发症,可能进展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应考虑起搏治疗。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下壁心梗所致的Ⅲ度AVB通常由于房室结内或结上损伤引起,逸搏节律通常较稳定,且大部分可恢复,可用阿托品静脉注射,0.3~0.6mg/次,每3~10分钟1次(总量<2mg),阿托品无效可考虑起搏治疗。
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疗

• MI区内存活心肌细胞裂隙分布和功能异常 • 在MI区细胞外统计显示碎裂电位,为岛状分布
细胞群旳除极电位 • 这些除极电位传导缓慢、不连续,构成梗塞区
折返 • 所以陈旧性MI旳VT来自折返机制,诱发旳VT
80% 体现为单形性SVT,20%体现多形性SVT
多形性VT,可用B-blockers,IABP,PCI/CABG治疗(IIa/B);亦可 试用proca- inamid,iv/iv drip (IIb/C)
STEMI 治疗指南 –ACC/AHA 2023
-阻滞剂在STEMI常规应用 对没禁忌症旳STEMI应立即口服-阻滞剂, 对没禁忌症旳STEMI伴心动过速或高血压时 最佳静脉-阻滞剂治疗
有效治疗心肌缺血(溶栓,PTCA)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应按室颤处理
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应鉴别有无QT延长 伴QT延长旳扭转性室速
——停止使用可致QT延长旳药物 ——纠正电解质紊乱 ——静脉注射镁剂 ——临时起搏 ——异丙肾上腺素
连续性单形性室速
连续30秒 由折返引起,AMI中发生率3-4%左右 心率150次/分,血液动力学稳定 伴心衰,心源性休克、AF,标志大面积梗死 连续VT者,住院死亡率18%以上 连续VT+VF者,住院死亡率40%以上 活存30天,出院一年内死亡率7%以上 (无连续VT者,出院一年内死亡率3%左右)
80%-90%猝死由室性心律失常所致。 室颤/室速最常发生在AMI发病4小时之内。 心律失常患者随年龄增长,院内死亡率和猝死率
增长。
心肌梗死后,复杂性室性早搏与猝死旳关系
冠心病患者旳心律失常类型 (按病因分)
突发心律失常(猝死):急性心肌缺血。
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进展

45
P=0.04
40
入 院
35
存 30
活 率
25
20
P=0.009
P=0.03
胺碘酮组 利多卡因组
P=0.04
15
P=0.08
10
5
0
所有病人
室颤
停搏或PEA 有循环恢复 无循环恢复
可达龙提高电除颤患者存活率, 显著优于利多卡因
胺碘酮提高患者存活率,优于利多卡因
胺碘酮在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应用
“电风暴” (新)
GESICA
随机,多中心 516例 心衰 NYHA Ⅱ-Ⅳ
心脏增大 EF≤0.35
死亡率
胺碘酮 vs 对照组 33.5% 41.4% ↓28% p=0.024
心衰死亡或住院 45.8% 58.2% ↓31% p=0.0024
不良反应发生率 6.1% 停药率 4.6% 结论:胺碘酮降低心衰死亡率及病残率,安全、有效
要维持时立刻给予静脉滴注。单纯使用小剂量 静脉滴注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的
新加入的静脉应用的注意事项
胺碘酮使用方法与剂量的建议
胺碘酮在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应用
猝死一级预防(更改)
• 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果患者有明显左心功 能不全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持续性室速或室颤,应该 首选ICD
• 无条件置入ICD者,首选胺碘酮
• 如果电生理检查不能诱发持续性室速,治疗主要针 对病因和诱因,应用β受体阻滞剂
• 对于效果不佳且非持续室速发作频繁、症状明显者 可以用胺碘酮
《2008中国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 疗应用指南》解读
胺碘酮在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应用
急性治疗
• 胺碘酮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性室速、不伴 QT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速和未能明确诊断的宽 QRS心动过速中应作为首选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老年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对比研究

・ 药物与 临床 ・
胺 碘酮 与利 多卡 因治疗 老年性 心肌梗死 后室性 心 律失常 的对 比研 究
罗 玮
广东 省 广 宁县 人 民 医院 内科 三 区 , 广东 广 宁 5 2 6 3 0 0
【 摘要 】 目的 比较 胺碘 酮 与 利多 卡 因治 疗 老 年性 心 肌 梗死 后 室性 心 律 失 常 患者 的临床 疗 效 。 方 法 选 取我 院 收
治 的 老年 性心 肌 梗死 后 室性 心律 失 常患 者 1 5 8例 , 根 据 用 药不 同分 为胺 碘 酮 组 和利 多卡 因组各 7 9例 比较 和 分 析 两组 患 者 的 临床 治疗 情 况和 不 良反应 发 生 情况 。 结 果 胺 碘 酮 组 室性 期 前 收 缩 和室 性 心 动过 速 的有 效 率 分别为 9 7 . 9 2 %、 9 0 . 3 2 %, 均 高于 利 多 卡 因 组 的 9 3 . 8 8 %、 8 3 . 3 3 %; 胺 碘 酮 组 的 总 有 效率 为 9 4 . 9 4 %. 高于利多卡 因 组的 8 9 . 8 7 %; 胺 碘 酮 组 不 良反 应 发 生 率 为 1 . 2 6 %, 低 于利多卡冈组 的 2 . 5 3 %, 差异均不具有 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 。 结 论 胺 碘 酮可 作 为老年 性 心 肌梗 死 后室 性 心律 失常 患 者较 为 理想 的临 床治疗 药 物 , 适 于推 广 和应 用
o c a r di a l i nf ar c t i o n v e nt r i c u l a r a r r hy e T h i r d I n t e r n a l Me d i c i n e ,P e o p l e S Ho s p i t a l o f Gu a n g n i n g Co u n t y i n Gu a n g d o n g P r o v i n c e ,Gu a n g n i n g 5 2 6 3 0 0, C h i n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接PCI与室性心律失常
? PCI中VT/VF发生率为 5-13%,部分为再灌注心律 失常.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未使用过 β 阻滞剂
? 发病早期(< 180分)梗死相关血管血流为 TIMI 0 级
? 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试验中,血运重建病人占 大多数
– MUST
66% (n=704)
– MADIT – MADIT-II
71% (n=196) 77% (n=1232)
心肌梗死后 不同阶段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选择
黄徳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
急性心梗早期(<48h) 的室性心律失常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死亡病例中,一半以上为猝死。 ? 80%-90%猝死由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 ? 室颤/室速最常发生在发病4小时之内。 ? 随病人年龄增加,院内死亡率和猝死率增加。
P=0.003
他汀组减少78%
P=0.001
4S
4444 辛伐他汀
心脏骤停
无差异
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心脏性猝死发生率
心功能分级 Ⅱ
年死亡率(% ) 5-15
猝死(% ) 50-80
III
20-50
30-50
Ⅳ
30-70
5-30
——MERIF-HF Study group:Lancet:1999:353:2001
他汀类药物对室性心律失常(VA) 的作用
研究 病人数 方法
终点
结果
ASCOT-LLA MADIT-II AVID DEFINITE
10350 654 362 458
阿托他汀
பைடு நூலகம்
致命性VA
他汀类
ICD 干预
降脂药
VA复发
他汀类 总死亡率+心脏骤停
无差异
P=0.054
他汀组减少
P=0.01
降脂药组减少60%
? 维持电解质和酸硷平衡,血钾>4 mEq/L ,血镁>2.0 mEq/L
? 不推荐预防性使用利多卡因
室性心动过速
? 持续性(>30S)的多形性室速处理同室颤,200~300j除 颤
?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伴肺水肿,低血压(<90mmHg )或心 绞痛应电复律(100j开始)
?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血液动力学稳定,不伴肺水肿和低血 压,静注胺碘酮150mg (10分钟),间隔10~15分钟可重 复使用,以后0.5~1mg/ 分静脉滴注。如果药物治疗无效 ,电复律(50j开始)
β阻滞剂预防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
长维地洛多中心 MERIT HF CIBIS II COPERNICUS
病例数
1094 3991 2647 2289
心衰 β -阻滞剂
CHF II-IV CHF II-IV CHF III-IV CHF
长维地洛 美托洛尔 比索洛尔 长维地洛
心脏性猝死降低 总死亡率降低
?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仍反复发作多形性室速,可考虑使用 静脉β- 阻滞剂,急诊PCI, IABP
? 如果心率<60次,QT延长,应安置临时起搏器 ? 对室性早搏,二联律或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不使用抗心
律失常药
心梗早期原发性 VT/VF发生率
作者 Madias Andresen Brezins Ruiz-Bailen Wyman
急性心梗早期(<48h)的VT/VF: 原发和继发
? 定义:
– 原发性VT/VF:无心衰或心源性休克的临床 表现, VT/VF 为急性电事件
– 继发性VT/VF:为心衰或心源性休克的并发 症,预后极差
心室颤动
? 非同步电击200j,若不成功,再次 200~300j,第三次 360j
? 如果仍无效,或为无脉搏的VT,可静脉注射胺碘酮300mg 或5mg/kg 后,再次电击
%
p
%
p
55
<0.05 65 <0.05
41
<0.05 34 <0.05
44
<0.05 34 <0.05
41
<0.05 34 <0.05
ACEI/ARB 抗心律失常作用机理
? 改善血液动力学,降低血压:
– 心腔压力↑,牵拉↑ → 不应期↓,动作电位时间 ↑
? 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纤维化:
– 血管紧张素Ⅱ → AT 1受体 → TGFβ1合成增加 → 纤维组织形成
? 对抗血管紧张素介导的炎症反应
醛固酮拮抗剂减少心脏性猝死
他汀类药物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
? 通过抗缺血作用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 抗炎作用:抑制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激活,减少炎
性因子释放、降低 C反应蛋白 ?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抗氧化作用:超氧化物使钠电流减少,Ⅰ Kur 增加,
使传导减慢 ? 改善自主神经功能
PCI中发生VF的临床意义
? 如果无心源性休克,其预后好于发生在院外或入 院后发生的 VF:可能与导管室抢救条件较好有关
? PCI中发生的VF不影响PCI的成功率 ? PCI中发生的VF对住院死亡率和一年存活率无影
响
心肌梗死后 恢复期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
室性心律失常病人危险分层
? 心肌梗塞历史 ? 心衰严重程度(LVEF ) ? 其它实验室指标
– 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 T波电 – 交替、心内电生理、 NSVT
2006 ACC/AHA/ESC 室性心律失常处理指南
? 对未满足植入 ICD条件的病人, β- 阻滞剂为一线 用药,当用到足够剂量无效时,可试用胺碘酮或 索他洛尔
? 在某些情况下,如心梗后的病人,胺碘酮与 β- 阻 滞剂合用可能降低死亡率
? 原发性VF者住院死亡率增加,但对以后是否发生猝死并 无预测价值
? 原发性VT/VF并不是植入ICD的指征
降低心梗后病人猝死危险
? 德国Munich 和芬兰Oulu 研究(1996-2000):2130 例 – 心梗后最佳治疗:血运重建(PCI/CABG),阿 司匹林, β –阻滞剂,ACE抑制剂,他汀 – 每年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低(2.4%) – 接受最佳治疗所有措施者:猝死发生率1.2% – 未接受全部最佳治疗措施者:猝死发生率3.6% (P<0.01)
观察年限 1986 - 1989 1989 - 1993 1990 - 1994 1995 - 2000 2000以后
VT/VF 发生率(% ) 8.3 9.0 3.6 4.1 2.8
在急性心梗早期(< 48h)
? 原发性VF发生率近年来明显下降,与积极的早期干预治 疗有关:抗血小板、抗凝、溶栓、 P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