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学案(有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学案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佑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着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安徽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归途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1、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临川人,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着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

2、《游褒禅山记》中的“记”是指记叙性文体。古代一种散文体裁,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3、把课文注解中的生字词注到正文中去。

褒bāo禅chán山卒zú庐冢zhǒng 谬miù窈yǎo然怠dài 咎jiù

瑰guī怪无物以相xiàng之胜shēng道慎shèn取深父fǔ

4、熟读全文,梳理各部分思路。

第一课时

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本文是游记,游记主要集中在第(1-2 )段落。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仆碑→前洞→后洞。从全文看,作者是先写游记再(说理)的。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第1段(解释括号内的字的意思)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定居,名作动词)于其址,而卒(死)葬之;以(因为)故其(他)后名(命名,名作动)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者……也)距其(它的)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判断句),以(因为)其乃(是)华山之阳(南面,山南水北)名(命名,名作动)之(它)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倒下)

其(它的)文(碑文)漫灭,独其为文(文字)犹可识(辨认),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大概因为)音谬(错诶)也。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就称这座山为褒禅山。

状后: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舍,名作动,筑舍定居卒,死亡名,名作动,称呼(2).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文字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名称。

(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4)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

1、思考: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第一段写到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褒禅山的山、寺、洞、碑。为后文的“深思慎取”的议论作铺垫。

自主学习第2段(解释括号里的字的意思)

其(它的)下平旷,有泉侧(从旁边,名作状)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入之甚寒,问其深(深度,形作动),则虽好游者不能穷(穷尽,形作动)也,谓之后洞。予与四人拥火以(相当于而字,表修饰,拥,拿着持着)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见到的东西,景观,动作名)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要)尽。”遂与之俱出。盖(大概)予所至(到达的地方,动作名),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然视其(它的)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到达的人,动作名)又加(更加)少矣。方(正当)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照明,形作动)也。既(已经)其(动词词头,不译)出,则或(有的人)咎(责备)其(那个)欲出者,而予亦悔其(我)随之而不得极(穷极,)乎游之乐也。

1、思考与讨论

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1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2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3“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4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进去便(感到)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我们已经出洞,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们出来,而未能尽享那游览的乐趣。

三、小结

本文叙议结合,先叙后议,叙特别有针对性,议完全扣紧叙来议,构思严密。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第3、4、5段(解释括号内的字的意思)

于是(对于这种情况)余有叹焉。古人之(放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观(观察)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收获),以(因为)其(他们)求(探求)思(思考)之深(深入深刻)而(并且)无不在也。夫夷(平坦)以(并且)近,则游者众;险以(相当于而,并且,表并列)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不同寻常)之观(景观),常在于险远(险阻避远的地方,形作动),而人之所罕至焉(那里)。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到达)幽暗昏惑(幽暗昏惑的地方)而无物以相(辅助,动词)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在)人为(是)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难道)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因为碑文,省略了“之”,指代碑文)悲(悲叹)夫古书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存,后世之谬(使……谬,使……错误,使流传的文字错误)其传(流传的文字,动作名)而莫能名(说清楚)者,何可胜(尽,全)道(说)也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