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空间实验报告

展示空间实验报告
展示空间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1.通过课程学习,我们较为系统的学习了设计的方法,对空间的运用等等。2.手绘出草稿,草稿是记录灵感的最佳途径。

3.在模型制作过程,我们较为详细的了解到了模型制作的流程,以及作为展示空间的材料的运用和施工的流程等等一些问题,系统的了解了这方面的知识。

4.完成了模型制作之后再处理一下细节,使模型达到最好的状态。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 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 班级: 姓名:学号:时间: 一、引言 速度知觉反应了每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速度知觉也是各项劳动实践中和各项体育运 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驾驶员超车要估计前面车子的速度,要估计对面来车的速度,要 估计前面横越车子、行人的速度足球运动员在赛场上要对足球滚动的速度,其他运动员跑动 速度要做出敏捷快速的判断,所以准确掌握速度判断能力是很有用的。本实验是用平均误差 法来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不同状态下,被试者的速度知觉是否有不同。 平均差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古老且 最基本的传统心理物理法之一。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比较(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量的变化。接近 阈限时,被试可反复调整,直到其满意为止。被试调整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 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由于被试参与操作,也容易产生动作误差。 例如,从小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和从大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 其结果就可能不同。其计算公式如下: ae=∑∣x-s∣/n 式中,|x-s|:每次测得的绝对误差 x:被试估计时间 s:标准时间 n:实验次数 用这个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其它两种方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因为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 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之内,而绝对阈限则50%次感觉到的强度之下。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 数据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阈限的近似值。 因此,用此法测得的阈限不能直接与用其他方法测得的阈限进行比较。 二、实验目的 运用平均误差法分析得出在不同状态下人的速度知觉。 三、实验方法 3.1 被试 1名被试,年龄21岁左右。 3.2 仪器 名称:ep509速度知觉测试仪器 组成:仪器的正面是由知觉箱、被试反应键和活动挡板组成。 仪器的背面是由控制操作面板、反应键插座和电源插座组成。控制操作面板上有许多开 关和按钮:计时器、位置选择开关(远和近)、速度选择开关(快和慢)、启动按钮、复位按 钮、电源开关和实验/演示切换开关。 3.3 操作 1.将电源线连接到220v交流电上。 2.将反映键的插头接到知觉箱的插座上。 3.打开电 源。 4.速度选择开关有快、慢两档供主试选择(慢:4s 5.位置选择开关有近远两档,挡板与开关选择同步移动,供主试选择。 6.主试按启动按 钮,灯光自右向左移动。 7.被试按下反应键后,计时器显示结果。 8、主试按复位键为下次 操作做准备。 3.4 测试方法 1.演示 2.被试坐在仪器正前方,眼睛平视右面的光点,注意前面光电的变化。 3.主试按下仪器 操作面左下方按键,使仪器工作在演示状态下。

照度实验报告

照度实验报告 一、背景 作业场所的合理采光与照明,对生产中的效率、卫生和安全都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工作 场所设计中的重要项目,无论是天然采光还是人工照明,其主要目的都是给人们的生活和生 产提供必需的视觉条件。 适当的照度设计应遵循工效学的原则,使照度设置达到保证物体的轮廓立体视觉,有利 于辨认物体的高低,深浅,前后远近及相对位置,有利于眼睛的辨色能力,有利于大视野, 降低疲劳、减少错误和工伤事故的发生。提高照度值可以提高识别速度和主体视觉,从而提 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但照度值提高到使人产生眩光时,会降低工作效率。此外,利用照明 设计对人的情绪的影响,根据场所功能的需求,可使光环境对人产生兴奋或抑制的作用。在 绿色照明理念的指导下,人工照明应考虑节能和环保的要求。 二、实验目的 正确熟悉和使用照度计,采集光环境数据,并通过分析数据来判断光环境的照度是否合 理,假如不合理则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 三、实验场所 上海海洋大学图书馆二楼大厅自习室(室外) 四、实验要求 1、照度采集 2、对自习室的照度情况进行分析 3、分析光照度合理性,并提出改善措施 五、分析 1、主观分析 (1)、主观评价调查数据 (2)、主观评价结果分析 a、计算每个项目的评分s(n): s(n)= 式中,s(n)为第n个项目的评分 p(m)为第m个状态的分值,其中,p(1)=0,p(2)=10,p(3)=50,p(4)=100, v (n,m)为第n个评价项目的第m个状态所得的票数。所以: s(1)= s(2)= s(3)= s(4)= s(5)= s(6)= =16.4 =10.8 =12.4 =12.6 =12.4 =12.6 s(7)= s(8)= s(9)= s(10)= b、计算总的光环境指数 s s= =9.2 =8.2 =9.4 =10 式中,w(n)为第n个评价项目权值,设其权值均为1 所以: s=11.4 为了便于分析和确定评价结果,本方法将光环境质量按光环境的指数范围分为四个质量 等级,其质量等级的划分及其含意如下表所示: 因为10<11.4<=50所以根据上表的结论,本实验的光环境质量等级为3,含义是: 问题较大 2、客观分析(照度数据采集及分析)(1)、照度采集现场 在进行照度值测量的时间点上我们选择了一个晴朗的下午2点~3点之间,光照十分充足, 因为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就没有对阴天和晚上进行测量和分析。 图书馆二楼自习室现场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篇一: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研部:贾月娥 实验目的:学习速度知觉的测量方法,测定速度知觉的准确性。 1.引言 1.1 简介: 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与时间知觉也有一定关系。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意义。速度知觉的准确性可以作为职业测评的一个指标。 本实验以亮点实际运动到某处所用时间与被试估计时间之差来评定速度知觉准确性。2.实验对象与方法 1.2 方法与程序:本实验有两种运动速度(40点/秒和100点/秒),三种运动类型(水平、垂直和平面运动)。为克服方向带来的误差,每种运动类型又有两种相反方向(左右、上下和里外),这样就组合成12种任务,每种任务测两次,共24次。各类测定随机呈现。老师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说明反应方法(认为时间到了即按反应键),然后开始测定。每次测定之后都有反馈,被试可以对照调整自己以后的估计。时间估计精确到毫秒级。 1.3 结果与讨论:结果分数中列出了平均估计误差(相

对误差),由所有24次估计的误差的绝对值平均而来,代表被试的平均估计准确性,越小表示估计越准确。并列出了各种运动方向和速度下的平均估计误差。 详细结果分六列:第一列为运动速度;第二列为运动方向;第三列为实际运动时间;第四列为估计运动时间;第五列为估计绝对误差(正表示估计太迟,误差为负表示估计太早),三四五列均以毫秒为单位;第六列为估计相对误差,即:(估计时间-实际时间)/实际时间。 请统计检验运动速度、运动类型以及练习对速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XX级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运动训练7班学生、女、23岁,。 2.2器材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选择速度知觉实验用按键器进行操作。 2.3步骤 1)被试进入实验室选择一台电脑坐下,打开实验操作系统,选择实验; 2)在组长的指导下打开速度知觉实验,认真阅读实验指导语,并点击开始进行实验;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研部:贾月娥 实验目的:学习速度知觉的测量方法,测定速度知觉的准确性。 1.引言 1.1 简介: 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与时间知觉也有一定关系。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意义。速度知觉的准确性可以作为职业测评的一个指标。 本实验以亮点实际运动到某处所用时间与被试估计时间之差来评定速度知觉准确性。2.实验对象与方法 1.2 方法与程序:本实验有两种运动速度(40点/秒和100点/秒),三种运动类型(水平、垂直和平面运动)。为克服方向带来的误差,每种运动类型又有两种相反方向(左右、上下和里外),这样就组合成12种任务,每种任务测两次,共24次。各类测定随机呈现。 老师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说明反应方法(认为时间到了即按反应键),然后开始测定。每次测定之后都有反馈,被试可以对照调整自己以后的估计。时间估计精确到毫秒级。 1.3 结果与讨论:结果分数中列出了平均估计误差(相对误差),由所有24次估计的误差的绝对值平均而来,代表被试的平均估计准确性,越小表示估计越准确。并列出了各种运动方向和速度下的平均估计误差。 详细结果分六列:第一列为运动速度;第二列为运动方向;第三列为实际运动时间;第四列为估计运动时间;第五列为估计绝对误差(正表示估计太迟,误差为负表示估计太早),三四五列均以毫秒为单位;第六列为估计相对误差,即:(估计时间-实际时间)/实际时间。 请统计检验运动速度、运动类型以及练习对速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2015级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运动训练7班学生、女、23岁,。 2.2器材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选择速度知觉实验用按键器进行操作。 2.3步骤 1)被试进入实验室选择一台电脑坐下,打开实验操作系统,选择实验; 2)在组长的指导下打开速度知觉实验,认真阅读实验指导语,并点击开始进行实验; 3)屏幕上将出现运动的小点,被试用按键器对运动的小点进行速度估计。 2.4 数据处理 系统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这组数据进行一系列描述性分析、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以及相关分析,得出个人结果、小组结果、总体结果及小组结果与总体结果的差异。 2.4 变量情况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单双眼的深度知觉 1、引言: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这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 远近的反映。视网膜虽然是一个两维的平面,但人不仅能感知平面的物体,而且还能产生具有深度的三维空间的知觉。这主要是通过双眼视觉实现的。有关深度知觉的线索,既有双眼视差、双眼辐合、水晶体的调节、运动视差等生理的线索,也有对象的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对象的的纹理梯度、明暗和阴影以及熟悉物体的大小等客观线索。 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线索,单凭一只眼睛观察物体也可以产生深度知觉。用视觉来知觉深度,是以视觉和触摸觉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联系为基础的。通过大脑的整合活动就可作出深度和距离的判断。但个体在知觉对象的空间关系时,并不完全意识到上述那些主、客观条件的作用。 2、方法 2﹒1被试 同一年龄段被试共五人参加了实验,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本科生,19-21岁,三女两男,随机分配实验。 2﹒2仪器与材料 霍尔·多尔曼深度仪,书本 2﹒3实验程序 2﹒3﹒1让被试用双眼观察,将深度知觉仪上固定的小棍作为标准刺激,可以运动的小棍作为变异刺激。被试坐在离仪器窗口0.5m处,双眼与窗口水平。 2﹒3﹒2然后告诉被试:“你坐在这里能看见前面仪器的窗口里有三根垂直的小棍,请你调手边的遥控器,调节中间那根棍的远近,当你用双眼观察时觉得它与左右的小棍离你同样近为止。请你按这种方法重复做,每次的要求都是一样的。” 2﹒3﹒3主试每次讲变异刺激都调到显然比标准刺激较远的位置,但各次的起点各不相同。这样共做五次。变异刺激的方位按预先的安排进行。每次记下被试的结果:变异刺激与标准刺激的距离(mm),即误差。 2﹒3﹒4让被试用优势眼(单眼)观察,按以上方法调节小棍,共做10次。 2﹒3﹒5让被试再用双眼观察,用同样的方法测定10次。 2﹒3﹒6换被试,重复做。 1、结果 被试性别双眼平均误差(mm) 单眼平均误差(mm) 1 男0.16 3.37 2 女0.2 3 1.91 3 女 2.91 2.97 4 男0.3 5 1.92 5 女0.3 1.97 1、讨论

一般智力测验实验报告

一般智力测验实验报告 一、瑞文智力测验简介 瑞文智力测验则是纯粹的非文字智力测验,是英国人瑞文在1983年设计的一个智力量表,简称瑞文智力测验。这是一套使用方便、用途广泛的智力测量工具,至今仍为国际心理学界和医学界所使用。由于该测验是非文字的,因而测验的结果较少受特殊文化背景的影响。瑞文测验最初型为渐近性矩阵标准型,整个测验一共由60张图案组成,按逐步增加难度的顺序分成A、B、C、D、E五组,每组都有一定的主题,题目的类型略有不同。从直观上看,A组主要测量知觉辩别力、图形比较、图形想象力等;B组主要测类同、比较、图形组合能力等;C组主要测比较、推理和图形组合能力;D组主要测系列关系、图形套合、比拟等;E组主要测互换、交错等抽象推理能力。可见,各组要求的思维操作水平也是不同的。测验通过评价被测者这些思维活动来研究他的智力活动能力。每一组中包含有12个题目,也按逐渐增加难度的方式排列。分别编号为A 1 ;A 2... A 12 ;B 1 ;B 2... B 12 等,每个题目由一幅缺少一小部分的大图案和作为选项的6~8张小图片组成(A组和B组有6张,C组以后有8张)小图片分别标号为1 , 2 ...... 8。测验中要求被测者根据大图案内图形间的某种关系——这正是需要被试者去思考、去发现的,看小图片中的那一张填入(在头脑中想象)大图片中缺失的部分最合适。 二、测验目的 熟悉智力测验(特别是团体测验)的施测方式;掌握瑞文测验的测验要领;体验瑞文测验;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和解释瑞文测验的结果。 三、实施该测验的条件 通过人员素质测评课第12章及以前各章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一般智力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为每一位参加测验的学生准备瑞文测题本和测试答题纸一套。 四、测验过程 1、瑞文测验的使用要求 不论团体施测或个别施测都应为每个被试准备一张答卷纸,一个测验图册,提供或要求被试自备铅笔—支。一般正常三年级以上儿童与65岁以下成人均可用团体测验,其他则用个别施测。 团体施测主试须知: 1)准备足够的测验图册和答卷纸(每个被试—份并有少量富余)测验图册可多次使用。要求被试只在答卷纸上用铅笔作答。除要求被试自备铅笔外主试还要预备一些铅笔、小刀等。

现代商业空间展示设计特点

现代商业空间展示设计特点 摘要:展示设计专业是现代社会综合性很强并具备行业特点的专业。设计师应具备 丰富的文化素养,有较强的创意、策划、组织与协作能力。应熟练掌握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技能,把握时代特征及展示专业发展规律,对专业设计所涉及的空间、造型、声光、电等方面具备很强的创造和综合表达能力,同时具备现代科技技术和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强调环境保护意识,有较强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商业展示设计所创造的环境是城市景观构成的主要因素,琳琅满目的商场、超市、专卖店、饭店、商务休闲酒吧、迪厅、美容美发厅等,是实现商品交换、满足人类消费需求、体验商品经济的前沿阵地,其五光十色、鳞次栉比的特色,以形、色、声、光组成适应人类各感觉机能的愉悦空间。时至今日,现代商业空间展示设计概括为如下特点: 一、真实性 商业展示设计要想最大限度地吸引、招徕顾客,就必须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标新立异的审美形象。与此同时,商业展示设计又必须注重审美创造的真实性,即所传达的信息必须准确,不能夸大其词、虚张声势,这也是现代商业展示设计十分关键的问题。否则,不仅会失去信誉,违背职业道德,还会造成消费者心理上的不信任感和憎恶感。美国工商界在其广告信条八则中有五条是有关真实性问题的,即讲求事实,不作引诱,价格确实,不得夸张,诚实推荐等,由此可见一斑。同时,强调商业展示设计的真实性,并不意味着否定表现手法的丰富性。相反,为了激发人们的情感,调动购买欲望,必须重视表现手法的独特性、丰富性和新奇感。 二、时代感和民族风格 商品是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讲,它体现着历史的演进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作为商品与消费者之间信息媒介的展示设计也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体地讲,现代商业展示设计就是运用人类社会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商业管理手段,利用工业化社会大生产所带来的物质便利条件,通过各种传播媒体的展示,创造出多变的视觉传达效应,来完成属于商业范畴的媒介策划,进而以崭新的商品观念去改变顾客的购物心理,使消费者在展示形式的感化之下,对商品进行有机的选择。实践证明,较为成功的设计往往具有高强度的刺激感或标新立异的形式感,与高技术和现代人生活方式所决定的高情感相适应,从而引起人们的美感。缺乏时代感的设计则缺乏视觉冲击力,因而不易吸引人,不为人们所注意。 三、环境观念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旨在检验各种因素对时间知觉的影响,检查自我估计在估计时间中的作用,检查刺激不同方式对估计时间的影响,学习用复制法研究估计时间的准确性。实验表明,闪光的频率,光点刺激的方式是影响时间知觉的主要因素。预测快闪比慢闪的时间估计准确性要高,实时距比空时距的时间估计准确性高,短时间比长时间的时间估计准确性要高,但是由于被试提前知道时间长短,存在数秒数的情况,导致此实验未达到预期结果。 关键词:时间知觉空时距实时距闪光频率 1引言 时间知觉:个体对同时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件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反映。主要包括对时间顺序和时间间隔的知觉。时序知觉是对客观事件的顺序性的知觉,能告诉人们不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时距知觉是对客观事件持续性的知觉,能告诉人们某一事件延续的时间长短。实验方法选择复制法。复制法是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按标准时间复制。复制时间与标准时间之差,为时间估计差。以此作为时间知觉的准确性指标。因只是仿制,不受过去经验影响,故能确切表达时间知觉的能力。本实验用复制法探究闪光频率,实时距空时距等因素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2实验一 2.1 实验目的 比较估计快闪光和慢闪光呈现时间的准确性 2.2 方法 2.2.1 被试 西南大学2014级心理学部本科学生名,其中男生5名,女生13名。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和听力正常。

2.2.2 实验器材 EP405时间知觉测试仪,华东师范大学科教仪器厂生产。 2.2.3 实验程序 首先,主试按功能键,使显示F2-02S、即刺激时间为2S,按声/光键,使指示灯在光处亮。按连续/始末键,使指示灯在两点均亮。 接着,被试手拿反应盒(键),据仪器刺激(闪光)时间,按任意键,复制(估计)一个与刺激相同的时间,主试立即记下该数,做20次。 最后,主试复位、重新设置,使闪光频率从2Hz到8Hz,同样做20次。2.3 结果 被试在不同情况下估计时间误差绝对值数据汇总求平均值,结果见图1 图1不同闪光频率下2秒与10秒AE值比较(AE指时间估计误差绝对值)由图1可以看出闪光频率越高,时间估计误差越小,时间持续越快,时间估计误差越小 将实验一中时间估计误差的绝对值进行可重复性方差分析的表1,结果发现时间长短呈主效应,闪光频率对结果没有影响,两者不存在交互作用。

展示设计空间设计的重要意义

展示设计空间设计的重要意义 学院:机械工程 专业:工业设计 姓名:张雪瑞 学号:1008024213

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设计,它的主体为商品。展示空间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阶段性发展逐渐形成的。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运用艺术设计语言,通过对空间与平面的精心创造,使其产生独特的空间范围,不仅含有解释展品宣传主题的意图,并使观众能参与其中,达到完美沟通的目的,这样的空间形式,我们一般称之为展示空间。对展示空间的创作过程,我们称之为展示设计。 展示设计店面的布置是引导人群和提高自我品位的关键店面布置的主要目的是突出商品特征,使顾客产生购买欲望,又便于他们挑选和购买。专卖商店的设计十分讲究,它需要线条简洁明快,不落俗套。在布置专卖商店店面时,要考虑多种相关因素,诸如空间的大小,种类的多少,商品的样式和功能,灯光的排列和亮度,通道的宽窄,收银台的位置和规模,电线的安装及政府有关建筑方面的规定等。 在展示设计中,空间的分割组合是展示设计的灵魂,它决定着一个展示设计的风格、形式、构造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它可以决定展示设计的结构是怎样的,展示设计的功能区怎样划分,展品怎样陈列等。 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的德国馆是采用围中有透,透中有围,围透划分空间的处理手法,使人进入展览空间后,沿隔断布置所形成的参观路线不断前进,在行进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几个层次的空间。这种在运动中所看到的不断变化的视觉氛围会引起人们浓郁的兴趣,所以该馆在空间处理上,以变化和灵巧划分空间的手法,是有限的空间变成无限,并且不断变化着的空间导向,让空间序列产生异常丰富和流畅的效果。 贵阳的企业馆对于空间的处理也很精彩,让观者对于前方的展示内容及空间产生强烈的欲望及好奇。此展厅有科幻的效果,整个展示的空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的功能分区相对被弱化了。 展示设计是使参观者与展品交流的一种设计活动。空间的分割与组合使展示设计得到了不同的构成形式,分为了公众空间、信息空间、辅助空间等众多类型,而观众正是在这些空间中活动,从而获得对展品的认识、感受。因此,空间设计是展示设计的的重要环节,一个精美的展示设计离不开非一般的空间设计。

知觉客体优势实验报告1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心理旋转实验姓名 实验时间2013年6月学号 实验地点10-栋计算机房成绩 实验仪器多媒体计算机、心理旋转实验软件同组人 实验目的探索心理旋转的反应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指导老师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实验时间持续25分钟,要求保持注意和坚持,中途不能暂停。因是集体机房做实验,实验中不准说话,不得离开座位,不得妨碍他人。 1实验内容、目的、意义(300~2000字) 实验内容: 心理旋转实验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提示字符方向;实验2不提示字符方向.操作时:编号为学号.单号实验顺序:实验1、实验2、实验2、实验1;双号实验顺序: 实验2,实验1,实验1,实验2,实验数据将自动存入num1.xls文件中。实验指导语: 启动心理旋转实验主程序,在菜单中选择“心理旋转实验”,再选择“实验2”或“实验1”,按提示输入被试信息:编号为学号;性别男为1,女为2;出生年月填到月份。屏幕将出现提示:T表示即将出现的字母方向;.不提示方向。提示之后将出现R,或F字符,辨认清楚后立即按相应的R键或F键,每一小单位实验约需6分钟,4个单位实验总共约需25分钟。 目的:探索心理旋转的反应时间及其影响因素。 意义: 2方法与步骤(300~1000字) (1)启动计算机,将显示屏亮度和对比度皆调到50%; (2)从资源管理器找到“C:\Psy_soft\ Psy_Rotationsetup.rar”文件,打开并启动安装程序,安装目录指定为”D:\ Psy_Rotationsetup” (3)从winduws程序菜单启动“Psy_Rotationsetup”心理旋转实验软件,从软件界面菜单选择老师指定的实验号,启动后,在会话框输入学号、性别、出生年份(4位数),按指导语开始实验。 (4)实验指导语:“实验开始后,被试观察显示屏幕中央,屏幕将出现提示: “T”表示即将出现的字母方向;“·”不提示方向。提示之后将出现“R”或“F”字符,辨认清楚后立即按相应的“R”键或“F”键,请不要中途停止!”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似动现象 李璐2010210781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本实验采用心理实验系统(PES)测定了3名被试在12种时距和3种空距条件下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先后呈现两个红色亮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关键词:似动现象;时距;空距 1 引言 运动知觉是对空间中的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似动现象就是运动知觉现象的一种,属于运动错觉。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似动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如果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的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似动是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电

视和电影就是利用这种现象使观众产生连续运动的知觉的。 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海默,于1912年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似动现象。从此以后,似动现象的实验室研究,多半是是关于其产生的客观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对它的解释尚处于假设的阶段,目前能确定的是,似动现象发生在较高的信息加工水平,它是动觉信息同刺激位置信息整合在一起的结果。 影响似动现象的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客观条件方面有刺激呈现的空距、时距,刺激物的强度、形状、数目等,主观条件方面包括个人经验、暗示、个体差异等,其中,刺激的数目越多越容易产生似动现象。由于产生似动的最适宜的时距和空距依赖刺激的形状、强度而变化,所以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产生似动的最优时距、空距不同。如K.Marbe所得的最优时距为200ms,最优空距为4.5°;M.Wertheimer 得到的最优时距为60ms;叶绚等得到的最优空距为2cm;北大杨傅民等得到的产生似动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200ms。 本实验将通过测定3名被试对黑色屏幕上

深度知觉测试仪实验报告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研究的是单、双眼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实验使用深度知觉测试仪进行实验,分别测量被试用单眼和用双眼观察的深度知觉,并用平均差无法处理实验数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双眼线索和单眼线索的深度知觉,验证了单、双眼视觉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有影响,并且单眼的深度知觉准确性差于双眼。 关键词深度知觉双眼线索单眼线索 一、引言 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它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在外界对象离眼一定距离时,人眼能感受到的深度知觉是受刺激差异程度影响的。其线索多种多样,主要有三种。(1)单眼视觉线索,包括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运动极差、结构极差等。(2)双眼线索,包括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两种。(3)双眼视觉线索的双眼视差。深度知觉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单、双眼观察时深度知觉准确性因视觉线索不同而不同。 最早的深度知觉实验是Hvon Helmholtz于1866年设计的三针实验。后来H.J.Howard于1919年设计了一个深度知觉测量器。他测定了106个被试,结果发现,双眼的平均误差为14.4mm,其中误差仅5.5mm的有14人;误差有3.6mm 的有24人。但单眼的平均误差则达到285mm,单眼和双眼平均误差之比为20:l。这足以表明双眼在深度知觉中的优势。 本实验做出以下假设:单、双眼视觉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有影响,且单眼的深度知觉准确性差于双眼。 二、方法 2.1被试 10应用心理班学生1名,女,身体健康 2.2仪器 深度知觉测试仪 2.3程序: (1)被试坐在距离仪器两米处,与观察窗保持水平,通过观察孔进行观察,以

展示设计的课程总结

课程小结 这个学期我们开设了‘展示设计’这门新的课程,展示设计是一门多维空间的一种综合艺术设计。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期,我了解并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对以前所知道的一些知识也做了一些总结和归纳。 伴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阶段性发展,展示设计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得地位也是越来越重要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的范围是非常广的。大的空间范围方面例如:展览会、博物馆、商业空间、旅游景点等还可以美化空间环境与场所。使人们在这个空间环境中受到一定的教育和启迪,从中感受艺术的熏陶和享受。 小的空间方面可以到一家店面、一个橱窗、一个展柜、这些道具的布局分布,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展示设计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一种十分实用的设计。 展示设计的分类我认为大概有一下几种:1、各类展览 会的设计。2、博物馆陈列的设计。3、橱窗布置的设计。4、商业空间环境与设施的设计。5、演示空间环境与设施的设

计。6、庆典环境及设施的设计。7、旅游景区环境及服务设施的设计。8、各类广告的设计。9、企业形象的设计。 通过这四周的学习,我认识到展示设计的重要性,通过做作业以及实地的考察和调研加深了我对人体工程学上的 尺寸的了解,也知道了在展示设计中合理的尺寸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在设计我心中的教室的作业中,我也学习了一些设计的流程以及策划书的写作方法和格式,要从多个方面去表现,例如:平面的布置图、施工图、效果图以及文字上面的设计说明、创意上的想法等。 老师把八个模块的展示设计课程的方面,让我们自己来讲课的方式自己学习并把学到的教与别人,这样使我们每个人都受益匪浅,利用这难得的机会从而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从而学到了比老师教的更加深刻的知识。我认为这种学习的方法是非常有价值的。 大作业的制作也使我知道了,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与人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个大的工程一个大的项目需要很多人共同的完成,对与个人的力量是很渺小的有限的。所以,在做大作业的时候,也促进了我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在大模型的制作过程中,团队的合作

认识展示设计空间的概念及特征

认识展示设计空间的概念及特征 展示空间中,随处可见展示设计的影子,事实上展示空间和展示艺术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展示艺术甚至组织和利用着空间,把艺术设计发挥得淋漓尽致。当然如果没有了空间,一切都成为了空谈,因为展示空间为展示设计提供了一个创作环境的前提,空间规划是展示设计的核心要素。空间的概念由始至终贯穿在展示设计之中,无论是从展示的本质概念上看,还是从展示设计的程序范畴来看也是如此。因此每个设计师在进行展示设计的研究和探讨之前,要遵循“理念的基石”,也就是首要明确空间的概念。 (一)四维性。空间的思维主要是指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时间的维度,会制约到人们对于三维空间的认知与感受。 (二)时间性。人们在展示空间中进行观赏的时候,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不是静止的。人们在观赏的过程中时间一直在流逝,空间也不断地发生变化,这时一种动态的观赏运动,也是对于动态的一种诠释方法。人们体验到观赏的时间性,从而有更加完整的感官体验。时间性作为空间第四维,是创造动态的空间形式的根本。 (三)流动性。从上面的时间性我们可以得知,观众的观赏活动具有流动性,它是必然存在与展示环境的。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根据展示空间的特定功能和特点,来形成一种独有的流动形式和表现手段,为观众传达着信息。展区中不同的规划可以形成不同的空间效果,把不同的效果和参观的路线结合起来,能够使观众在观赏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

(四)多功能性。如今的展示空间功能不再单一,为了满足到人们在不同层面上的需求,如精神需求、生理及心理的需求,展示空间的功能变得多样化,集展示、娱乐、沟通、营销等服务为一体,故要求空间的区域划分要对符合指定的功能要求,符合该区域的性质。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一、引言 速度知觉反应了每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速度知觉也是各项劳动实践中和各项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驾驶员超车要估计前面车子的速度,要估计对面来车的速度,要估计前面横越车子、行人的速度足球运动员在赛场上要对足球滚动的速度,其他运动员跑动速度要做出敏捷快速的判断,所以准确掌握速度判断能力是很有用的。本实验是用平均误差法来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不同状态下,被试者的速度知觉是否有不同。 平均差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古老且最基本的传统心理物理法之一。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比较(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量的变化。接近阈限时,被试可反复调整,直到其满意为止。被试调整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由于被试参与操作,也容易产生动作误差。例如,从小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和从大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其结果就可能不同。 其计算公式如下: AE=∑∣X-S∣/N 式中,|x-s|:每次测得的绝对误差 X:被试估计时间 S:标准时间 N:实验次数 用这个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其它两种方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因为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之内,而绝对阈限则50%次感觉到的强度之下。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数据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阈限的近似值。因此,用此法测得的阈限不能直接与用其他方法测得的阈限进行比较。 二、实验目的 运用平均误差法分析得出在不同状态下人的速度知觉。 三、实验方法 3.1 被试 1名被试,年龄21岁左右。 3.2 仪器 名称:EP509速度知觉测试仪器

人机工程学实验报告

人体测量实验报告书

实验一 错觉实验 1、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人体测量学的基本知识,证实最典型的缪勒-莱伊尔(Muller--Lyer)视错觉现象的存在和研究错觉量大小。 2、实验器材: 错觉实验仪 3、成员:某某 4、实验内容: (1)仪器有三种不同箭羽线夹角的线段,实验时选择一种做实验,其余的二种用挡板挡住。 (2)仪器直立于桌面,被试位于一米以远,平视仪器的测试面。主试移动仪器上方的拨杆,即调整线段中间箭羽线的活动板,使被试感觉到中间箭羽线左右两端的线段长度相等为至。可以验证箭头线与箭尾线的长度错觉现象,并读出错觉量值。 5、实验数据: 6、实验小结: 本实验中,通过对错觉实验的实施,我们测试了小组成员的长度错觉,差值数据普遍在3mm左右,我们了解到了人体错觉的基本测量方法。

实验二 大小常性测量器实验 1、实验目的: (1)用比对法验证视觉大小常性现象; (2)学习测定大小常性的方法; (3)讨论距离对大小常性的影响; (4)讨论标准刺激大小对大小常性的影响。 2、实验用具: EP510大小常性测定仪两台。 3、小组成员: 某某 4、实验内容: (1)选择长度为2m以上的场地,让被测者站在距离实验仪器1.5m位置。 (2)测试员调节手边大小常性测量仪,改变两个测量仪三角形大小,使其不同,注意应有时从大到小调,有时从小到大调,采用ABBA的序列。指导语如下:“请你注意正前方屏幕上三角形的大小,并照此大小指挥测试员调节手边的测量器,直到你主观感知到一样大小为止。”报告记录员记下你调节后图形的数值。 (3)记录员将读得的数据记入大小常性记录表。实验中,记录员不得将测量数据告知被试。 5、实验数据:(单位:mm) (1)根据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实际差别计算大小常性系数。 K B =(R―S)/(A―-S)或 K T =(lgR―lgS)/(lgA―lgS) 式中,A:标准三角形高;R:被试匹配的三角形高; S:完全没有常性时三角形应有的高 S= D /(A* d) (式中D:被试与标准刺激的距离,d:被试与比较刺激的距离)(2)我的测量数据(差值,单位:mm) 6、实验小结: 实验结果发现:无论是在标准刺激下还是在标准距离下,人对物体的大小直觉恒常性系数都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结果说明:物体远近会导致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变化,而在人的知觉中仍然能较正确地反映不同物体的实际大小。

展示空间设计

展示空间设计 1、尺度方面 (1)展览陈列的主要功能部分为两大部分:陈列和服务,各部分可视具体情况增减。 (2)参观路线的安排是展览布局的关键,根据不同的展览内容需要做适当的布置:连续性强的——串联式;各个独立的——并行式或多线式。 (3)陈列布局应满足参观路线要求,避免迂回、交叉,合理安排休息处,展品及工作人员出入要方。 (4)室内空间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为人体尺寸和物体尺寸。人机工程学为这些尺度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根据其所提供的基础数据和理论,确立各种行为的空间尺度和必要的空间范围。 2、色彩应用 (1)展示设计中色彩的表现方式 就色彩而言,色彩拥有无穷的色相和色阶,这些色相和色阶相互组合形成了不同的色彩情调。“一般人都会觉得,那各种各样的色彩,都具有自己特定的表现性质”。因为,丰富的色彩的不同表现,都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因此,在展示设计色彩应用中,我们应根据色彩的不同表现规律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 (2)调和方式 调和可分为同类色相色彩调和,类似色相色彩调和,互补色相色彩调和。适当地组织好各种色彩调和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色相色彩调和虽然在视觉上易产生印象较弱,对比不强烈的特点,但能营造出高贵、典雅的气氛。类似色相色彩调和能产生富有变化的美感。互补色相色彩调和可产生不同于其它色相配色调和关系的效果,具有明亮的光感和刺激度高的效果。在展示设计中,恰当地运用好以上几种色彩调和关系,再结合展示空间的不同环境,材料肌理等因素,能够营造出良好的视觉效果。 (3)对比方式 没有色彩的对比,就没有色彩的表现。对比,就是将两种不同的色彩排列在一起,形成相互映衬的效果。例如:将红与绿、黄与蓝、白与黑等色彩放在一起,以显示它们各自的特性,加强色与色之间的个性表现,以达到色彩的鲜明对照和强烈的视觉反映。对比与调和是相对而言的,“传统的色彩和谐理论只研究如何使各部分互相联系,而不研究它们之间的分离。因此,无论如何也是不完善的”。 (4)色相对比 因色彩的相貌差别而形成的对比。色彩光谱中红、橙、黄、绿、青、蓝、紫概括了色相的基本面貌。差别大的称为对比色对比,差别小的称为同类色对比。对比色的应用能使人产生鲜明、强烈的视觉感受;同类色对比具有淡雅、柔和的特点。 (5) 明度对比 因色彩明度不同而产生的对比。在色彩明度中,如黑、白、灰之间,明度差别大的称为强对比,差别小的称之为弱对比。对比度越强所产生的效果就越醒目、明快,对比度越弱则产生的效果就越柔和。 (6)冷暖对比 冷与暖是相对而言的,是人们根据对自然界认识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观联想和感受。如红色易使人联想到温暖的炉火,蓝色则联想到寒冷的冰雪。暖色能带给人以热烈和激情的情绪,冷色使人产生沉静和稳定之感。它们之间的作用是通过对比而产生的。 根据以上规律和特点,则要求我们在展示设计中,要根据不同的展示主题、企业文化、环境、季节等诸多因素,在色彩应用上做出不同的艺术处理,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

(完整版)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安庆师范学院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师范学院教育学院10级应用心理,,) 姓名: 学号:100210117 合作者: 日期:

摘要: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以安庆师范学院10级心理学专业的36位同学为被试,在心理学实验教学程序上进行内隐记忆的实验,结果处理分析得到内隐记忆是存在的。 关键词:内隐记忆(启动效应);知觉辨认;再认法 1 引言 所谓的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根本特征是被试者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故这种记忆也被称作无意识记忆(或潜意识记忆)(unconscious mem-ory)或无察觉记忆(unaware memory)。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流露出先前经验的记忆而意识不到是在对这些经验进行回忆?这种内隐记忆的证据是什么?它们又以什么方式影响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和行动?内隐记忆的存在又向我们提示了些什么呢?近几十年以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在解答这些问题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空间知觉实验操作说明书

『实验目的』 通过测定辨别复杂图形的反应时,来测试被试的空间知觉能力。 『实验仪器』 采用BD-Ⅱ-112型空间知觉测试仪。该仪器的灯光显示器可以随机显示条形、块形、不规则形三种图案,每种图案有两大类,每类有四种图形。见图1。测试中,被试者应尽快确定刺激类型A、B、C、D和被试键上1、2、3、4的对应关系。 『实验内容』 1.支好折叠的灯光显示器。将被试键盘的五芯插头插入仪器侧面的相应插座中。 2.接通并打开电源。被试手握键盘,坐在灯光显示器前。 3.主试按面板(见图2)的“图案”键,选择实验采用的灯光剌激类型。

4.按开始键,实验开始。仪器将随机确定一种被试键对应灯光类型的方式。即确定这次实验的被试键中的①②③④将对图1所示的A、B、C、D那列图案进行反应。 5.每次实验时,被试面上方的灯先亮黄色,提示预备。灯灭后,图案刺激呈现,开始记时,被试应迅速确定按下被试键的某一个,如符合确定的反应方式,反应正确,被试面上方灯将亮绿色,记时停止。如不符合确定的反应方式,反应错误,被试面上方灯将亮红色,被试应马上按其它键,直到反应正确,亮绿色为止,记时这时才停止。反应错误将计一次错误次数。被试应该努力确定此图案为那键正确反应的。 6.稍休息后,又将亮黄灯预备后,出现图案,被试进行反应。仪器显示实验的次数。 7.按“打印/结束”键,实验结束。如选配微型打印机,应联接好打印电缆,并打开打印机专用电源。打印出的实验数据见图3。仪器将显示最后出现错误的次数及此次后的平均反应时。通常,至少连续3次反应正确才能表明被试对这类图案的空间位置与结构已经掌握。最后一次错误表示被试从不清楚结构特点到发现结构特点的“临界点”,这与图案的复杂程度有关。8.按“图案”或“开始”键,将进行新的实验。按“复位”键可以在任何时候中断实验,并清除数据 被试者刺激类型测试次数错误次数平均反应时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单眼线索、双眼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摘要 本实验使用EP503 深度知觉测试仪,对六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09级本科生(三男三女)进行了单双眼深度知觉准确性的测试。目的在于探讨双眼和单眼(优势眼)在辨别深度中的差异;学习使用深度知觉测试仪测量深度知觉阈限的视差角;以及性别差异对于单双眼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数据使用spss相关分析得到结论:单双眼深度知觉辨别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双眼深度知觉准确性明显高于单眼;性别差异对于深度知觉的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深度知觉单眼线索双眼线索双眼视差角 1 引言 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作为深度知觉的线索多种多样。主要有:1)单眼视觉线索:遮挡(superposition),线条透视(linear perspective),空气透视,明暗,阴影(shadow),运动级差,结构级差等。2)双眼线索: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vergence)两种。3)双眼视觉线索(binocular cues)的双眼视差(binocular disparity)。当人看远近不同的平面物体时,由于两眼相距约65 mm,两眼视像便不完全落到对应部位,这时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些,它都偏向鼻侧。这样,不再同一平面上的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的成像就有了差异,这一差异便成为双眼视差。 深度知觉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以往对于深度知觉准确性的测定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1)三针实验。此实验是由黑姆兹设计的。以两针为标准,被试在一定距离外,调节第三根针,使之与前两针在同一平面为止。黑姆兹的实验证明像差阈限小于60角度秒。(2)霍瓦――多尔曼深度实验。1919年由霍瓦设计的深度知觉测量仪,代替三针实验。本实验正是采用这种方法。 深度知觉阈限是用双眼视角差来表示的。用a代表双眼间的距离,F代表相应的变异刺激,F′代表两根标准刺激中的一根。R代表与双眼轴垂直相交的至F的距离。δ代表在F与F′间垂直相交的距离差。θ2代表左眼视线至两个对象的视角,θ1代表右眼视线至两个对象的视角。由此可知,θ2—θ1即为视角差,即相应于两眼对两个对象的视线。θ2—θ1在理想情况下是以角单位表示的两个对象间的网膜上距离的标尺。 在弧度计算时,若计算到弧秒就应该乘上206 265这一转换系数。公式为: 视差角η=206265aX/[D(D+X)](单位:弧秒) a:目间距65mm D:观察距离。本实验为2000mm(被试与仪器标尺零点距离,非观察窗口距离)X:视差距离,即判断误差(平均数)。霍瓦的研究结果表明:双眼平均误差为14.4mm,单眼达285mm,单双眼误差比约为20:1。 通过本实验,探讨双眼和单眼(优势眼)在辨别深度中的差异;学习使用深度知觉测试仪测量深度知觉阈限的视差角。 根据以往资料和生活实际,做出假设:1)双眼比单眼有更多的深度线索可以参照,准确性也高于单眼。2)性别差异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不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