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关于大学教育的三本书

合集下载

教育管理学系学生必看书籍

教育管理学系学生必看书籍

“教育管理学系学生必看书籍”图书推荐表推荐人:张万朋老师推荐书籍名称附言(可简要介绍推荐该书籍的原因等)《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美] 加里·S·贝克尔在人文科学领域名声显赫的“芝加哥学派”聚集了不少当今世界最优秀的经济学家,这个学派的一位头面人物就是以“经济分析”研究“非经济问题”著称于世的加里·贝克尔。

本书集中体现并代表了贝克尔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

首先,贝克尔在本书中第一次明确阐述了他的研究方法,他的那些研究成果不过是这种研究方法的逻辑延伸和具体化,换言之,读者完全可以循着这一思路在人文科学领域里进行任何一个问题的研究;其次,本书是一部特殊的文集,绝大部分章节的内容由贝克尔从他已发表的诸多论述中精心采撷、编篡而成,各个章节具有相对独立性,各章之间又彼此关联。

《高等教育的经济分析与政策》[日] 矢野真和著张晓鹏译本书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大量的统计图表和调查数据,从社会必要和个人需求两个方面,对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成败及其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

本书堪称日本教育经济学和教育政策学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

日本高等教育所走过的道路,所经历的挫折和失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也正在经历。

深入了解日本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将从中获得的智慧运用到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去,无疑将有助于我们避免今后工作中出现一些失误。

推荐人:李家成老师推荐书籍名称附言(可简要介绍推荐该书籍的原因等)《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大视野、大手笔的一本书《变革的力量》对教育变革中的思维方式进行深入分析的一本好书《学会生存》不读此书,难以领略国际教育变革研究者的智慧《我与“新基础教育”》领略当代教育改革者的人生之路《张伯苓教育论著选》先人的探索之路,会给我们很多的启发《终生的准备与超越》当代教育变革者的独特魅力,会从中呈现而出推荐人:张远增老师推荐书籍名称附言(可简要介绍推荐该书籍的原因等)《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贝克尔以用“经济分析”研究非经济问题著称,本书集中体现并代表了他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

何为增值增什么值如何测量增值 对增值评价的三点认识

何为增值增什么值如何测量增值 对增值评价的三点认识

何为增值?增什么值?如何测量增值?对增值评价的三点认识●文/本刊记者 罗 潇范国睿教授认为,增值评价以“输入”“输出”变化作为评价依据,其不再仅仅以“结果”论英雄,而是将“结果”与一段时间内的学生、教师、学校发展之前的“基础水平”,以及诸如各种教育资源等其他“输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首次在政策文件中出现“探索增值评价”的提法,为各级各类教育增值评价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政策支持。

其实,在这之前,我国已有区域或学校进行了增值评价的实践探索。

如重庆市綦江区教委于2003年12月开始进行对教学质量发展性增量评价的探索,决心建立起教学质量发展性增量评价制度;辽宁省教育督导室于2013年秋季率先在全国省级层面启动学校增值评价项目,把增值评价引入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领域;北京市顺义区于2018年1月启动增值评价促进学校发展行动计划项目,有序推进项目校开展相关评价工作;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教育局于2019年印发了《中小学教育质量增值评价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对辖区内中小学教育质量增值评价工作进行了设计与指导……众多的探索与尝试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学业成就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也因对增值评价理念本身及其实践方法的理解不到位产生了一些问题。

笔者以为,要有效落实增值评价,首先要厘清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绝对与相对:何为增值?按评价的作用来划分,增值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

它与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原则——着眼于被评价者的发展、注重评价的诊断功能、突出评价的过程、关注个体的差异、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具有天然的契合。

从评价的时间来看,增值评价算得上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统一体,它既关注评价的起点和结果,即评价对象在各评价指标上的原有水平和现有水平;也关注评价的过程,即评价对象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

工会亮点工作汇报

工会亮点工作汇报
发放纸本图书:《从头到脚话健康》(曲棃敏著)
数字时代图书依然会存在
只要有人类,就会有智慧; 只要有智慧,就会有知识; 只要有知识,就会有载体; 只要有载体,就会有纸张; 只要有纸张,就会有文献; 只要有文献,就会有读者; 只有有读者,就会有图书!
三、承担成长导师任务
成长导师制是 我校全员育人 的一个特色项 目,工会干部 继2005和2006 两年参与此项 活动后,____ 年又成为20名 本科生的成长 导师。
一、完成二级建家升级工作
经过校工会委员 会的评审,共评 出二级先进教职 工之家共5家, 其中,复查合格 2家,升级3家。 有1家未参加先 进之家验收。
二级合格教职工 之家29家,其 中,复查合格3 家,新建26家。 有3家未参加合 格之家验收。
二、让书香迷漫2008
新年伊始,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 通知》。通知要求,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和激励作 用,不断扩大全民阅读活动的社会影响。充分利用 广播、电视、期刊、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体 形式,广泛宣传全民阅读活动的意义,认真普及不 同阶段的活动主题,及时推荐各类优秀读物,吸引 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通过宣传,进一步在全社会营 造多读书、读好书,踊跃捐赠、共享阅读的舆论氛 围。 为了积极响应三部门的号召,我们在今年校工 会工作计划中,特别增加了向教职工推荐图书一项 内容,全年共推荐热门图书12本,发放纸本图书1册。
全年为教职工推荐的图书
推荐热门图书:《忙要忙到点子上》;《女人应读 的30本书》 ;李开复的三本书:《做最好的自 己》、《与未来同行》、《一网情深》 ;《从清 华园到未名湖》;《魅力与狂欢:出没在图书馆里 的主人公们》;熊丙奇关于大学教育的三本书 : 《大学有问题》 、《体制迷墙》、《教育熊视》 ; 《人生五大问题》(共11本) 。

民办高校如何依托研究生教育提高办学水平

民办高校如何依托研究生教育提高办学水平

民办高校如何依托研究生教育提高办学水平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意见》精神,其中有五所民办院校成为全国首批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试点单位,这五所民办院校经历了几年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

本文针对民办高校如何依托研究生教育提高办学水平进行探讨。

标签:民办高校;研究生教育;办学水平一、前言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性、应用型这一根本特色。

绝大多数民办本科院校把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打造自身办学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定位。

在办学定位日渐清晰,民办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的背景下,2011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申办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为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政策活力。

2011年,西京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河北传媒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5所民办高校通过了教育部审批,正式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办高校首次获得研究生教育资格,此举标志着民办高校学历培养层次进一步提升,打破了过去研究生招生由公办高校、科研院所独家垄断的局面。

尽管这五所民办院校取得了研究生培养资格,提升了自己的办学层次,但是本科教育才是高校教育的基础,开展研究生教育是更高层次的教育。

如果说本科生的教育注重于教学,那么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行教育与科研相结合,博士研究生则以科研为主,课程学习为辅。

因此,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是两个不同的办学层次,也是很多高校的两个主要教育层次。

它们互相区别,又有较大的关联性。

对二者关系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有利于揭示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从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整体和全面发展。

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高等学校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过渡阶段。

高等教育学专业应读书籍目录总汇(含高教专业各学科数目,非常齐全)

高等教育学专业应读书籍目录总汇(含高教专业各学科数目,非常齐全)

高等教育学应读书籍目录总汇高等教育分支学科书目why 整理中外大学校长&中外著名大学书目整理高等教育史类书籍Why 整理《中国高等教育百年》潘懋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高等教育:历史、现实与未来》潘懋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李均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陈雪飞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2002》谢安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外国高等教育史》贺国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1《中国教育周期论:中国教育史哲》姜国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1 《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王炳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24 《外国高等教育史》贺国庆王保量朱文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1 《中国教育史学九十年》杜宪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1《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1《外国教育史新编》袁锐锷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1《中外教育史汇编》金钟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1《当代中国教育史论》吕达人民教育出版社《简明中外教育史教程》贺国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9.1《外国教育史话》萧云瑞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1《当代教育史研究与教学的主要趋势》(俄罗斯)萨里莫娃、方晓东等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7.1《外国教育史纲要》诸惠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新编外国教育史纲》袁锐锷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5《外国教育史》戴本博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7.1《外国高等教育史》林榕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1《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8.1《中国教育史》高明士联经出版社《教育史学》杜成宪邓明言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教育史简编》李罡高益民民族出版社《中国教育史纲要》王凌皓人民教育出版社《外国教育史料》(美) 克伯雷选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中国教育史纲近代之部》董宝良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教育史研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北京-《教育史研究》编辑部1989高等教育理念类《大学理念论纲》韩延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大学教育现代化》韩延明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大学的理念》肖海涛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大学的理念》(英国)约翰·亨利·纽曼,2003《大学的理念与追求》董泽芳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大学之理念》金耀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大学精神》杨东平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大学理念与通识教育》黄进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辽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当代世界高等教育观念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卢晓中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刘宝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大学校长的教育信念与治校》眭依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教育的细节与理念》通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室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肖川著岳麓书社,2002《教育的理念与问题研究》吴清山复文图书出版社,1984《现代大学新理念》田建国泰山出版社2005《现代大学理念建构》杨寅平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大学理念与就业》沙淑清地质出版社2005《重建中国私立大学:理念、现实与前景》张博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改革视野中的大学教育—高等教育理念丛书》韩延明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哲学视野中的大学教育—高等教育理念丛书》周光迅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战略视野中的大学教育—高等教育理念丛书》田建国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大学的理想》[英]约翰·亨利·纽曼浙江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原理类why整理高等教育史类书目why整理教育学类参考书目比较高等教育类书目教育研究方法类书目[1] 邵永良, 庄允吉, 童国飞:现代教育科研方法与应用[M] 宁波出版社1999[2] 刘力:教育实验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版[3] 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4] 阿图托夫著,赵维贤、叶玉华等译:教育科学发展的方法论问题[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5]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温忠麟:教育研究方法基础[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William Wiersma, Stephen G. Jurs.: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 an introduction [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8] 郑金洲, 陶保平, 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 李方:现代教育研究方法[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第15卷教育研究方法[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1]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12]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3] (美)贝斯特, (美)卡恩:教育研究方法概论[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美)梅雷迪斯·D. 高尔, 沃尔特·R. 博格, 乔伊斯·P. 高尔: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5] 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6] 喻立森:教育科学研究通论[M]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7] 钟以俊, 龙文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 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18] 杨丽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9] 卓挺亚, 张亿钧, 李汪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 南海出版公司2003[20] 郭春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1] 顾天祯, 高德建:教育科学研究入门[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2] 刘问岫: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应用[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3] 盛昌兆, 解守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M]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9[24] 陈震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高等教育理念类书高等教育史类书。

“宽进严出”教改思维论文

“宽进严出”教改思维论文

“宽进严出”的教改思维我前不久参加一个职业教育论坛,针对有关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发言,有两位高职院长谈了不同的意见。

目前,我国高校采取的招生、培养制度,总体来说,是“严进宽出”虽然近年来随着高考录取率的提高(今年全国平均录取率达到72.3%),三本院校、高职高专的录取分数线日益走低,但为了保障招生“质量”,各地教育部门还是给高职高专院校录取划定一条基本控制线,只有达到控制线的学生才能被录取。

也就是说,在目前的高考录取中,高职高专好歹还有一点门槛,如果实行注册入学、申请入学,完全有可能是零分也可上大学。

离开了门槛限制,大学的招生完全是“宽进”,再加上“宽出”,这大学教育的水平,能得到社会认可吗?既然大家担心“宽进宽出”,而“宽进”的趋势不可避免,那么,为何不对“宽出”做出改变?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看,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一部分学校(包括职业学院、社区学院)势必实行“宽进”的招生模式,而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应该坚持“严出”的标准,此即“宽进严出”。

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

在我看来,我国高校推进自主招生的一个最大目的,就在于建立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机制。

学校面临社会的选择,必然转变原有的办学思路,从以前对上负责,转变到对教师、对每个受教育者负责。

对于高职高专来说,当感觉到原有的“宽出”模式没有生存空间之后,就必然想办法提高教育质量,以教育质量来吸引生源。

而如果学校不愿意做出改变,那么,等待他们的就是破产关门。

这显然给办学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

人们对这一转变还不适应,是必然的,因为此前对高等学校的认识,是在长达30多年的计划录取制度之下形成的,因此,需要给这种改革调整以时间。

当大家发现,原来自主招生的意义,在于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迫使大学有生存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就会感受到这一改革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至于有高职院校反对自主招生,这是十分正常的。

客观上说,高考改革就是对目前高考利益格局的调整。

教育学必读书目

教育学必读书目

教育学必读书目一级书目:《理想国》(又译为《共和国》,《国家篇》)[古希腊]柏拉图(约前427—前347)著。

中译本198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郭斌和、张竹明译。

本书讨论了多方面的问题,被称为是古代早期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中包含丰富的教育学思想。

《大教学论》[捷克]夸美纽斯(1592—1670)著。

1657年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首次正式公开出版。

中译本198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傅任敢译。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爱弥尔》(全名《爱弥尔,或论教育》)[法]卢梭(1712—1778)著。

1762年首次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出版,后被译成英、德、俄、意等国文字。

中译本197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李平沤著。

18世纪中叶法国小说体教育著作。

《林哈德和葛笃德》(旧译《贤伉俪》)[瑞士]裴斯泰洛齐(1746—1827)著。

陆续出版于1781—1787年。

中译本198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北京编译社译。

18世纪末瑞士教育小说。

《普通教育学》(全名《从教育目的演绎而来的教育科学的一般原理》)[德]J•赫尔巴特(1776—1841)著。

1806年出版,原著为德文,后被译为英、法、德、意、日等多国文字。

中译本198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李其龙译。

教育理论著作。

《教育论》(全名《教育:智育、德育和体育》)[英]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著。

1861年出版,原著为英文。

中译本196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胡毅、王承绪译。

教育理论著作。

《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1846—1908)著。

第一个中译本是20世纪20年代初,译者夏丏尊。

19世纪末以来广为流传的教育读物和儿童文学著作。

《民主主义与教育》[美]约翰•杜威(1859—1952)著。

中译本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邹恩润译;199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王承绪译。

教育学重要著作。

《经验与教育》[美]约翰•杜威著。

中译本199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姜文闵译。

教育学论著。

复旦投毒案的反思

复旦投毒案的反思

从复旦投毒案看思想道德教育缺失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于3月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在上海中山医院不幸去世。

面对这样一个风华正茂的医学准博士,不是死在学校实验室里,也不是死于医院手术台上,而是死于如兄弟姐妹的同学之手,悲愤填膺,却深感吐槽无力。

经常看新闻,看着很多的生命逝去,总有一种悲天悯人之感,而看到年轻生命因非暴力原因的逝去时,只有感叹人世的险恶,人心惟危也。

回顾近年,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

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让我们震惊。

这不禁让人发问:如今我们的学生是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到如今,成就当然斐然,但教训却也历历在目。

学子们奥数水平上升了,琴棋书画精通了,考试成绩上升了,高等学府进去了,但独立能力下降了,承受能力下降了,包容心变小了。

学会了好高骛远,却不会脚踏实地;学会了急功近利,却不会修身养性;可以独来独往,却不会相安无事。

这些都是中国教育片面重视知识教育,造成德育教育的缺失。

那么,究其根源,到底为什么会使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中国教育软肋呢?一、家庭的道德修养教育缺位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得家庭德育教育滞后。

当今的青少年,尤其是城镇家庭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一生下来就被家长娇着宠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私、心胸狭隘,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思想状态,其明显的表现就是除了关心自己,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溶不到学校和社会大家庭中去, 自己占一点小便宜可以,但吃一点小亏那是绝对不行的,甚至别人哪个方面比自己强都成了心里过不去的坎。

家长平时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没能起到正面作用。

你可以看到,孩子使劲摇晃刚栽植的行道树、采摘道旁花草,家长站在一旁却熟视无睹,公交车上,孩子为别人让了座,却引来家长不停地责备,这虽然是生活中不经意的点滴,对孩子的成长却影响很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丙奇关于大学教育的三本书
作者简介:青年教育学者熊丙奇,男,1972年7月生。1994年大学毕业,2005年破格升正
高。上海交大教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主编、编著、著作《步入大学——大
学生学习生活就业指导》、《成功宝典——从小学到大学》等教育类图书20种。其图书曾获
全国畅销书二等奖(文教类)、论文和作品曾获教育部和上海市奖励20余次。2004年6月
与2005年2月,先后出版《大学有问题》与《体制迷墙》,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近期,他
的另一部有关中国教育问题的专著《教育熊视》即将出版。

第一部:《大学有问题》(天地出版社2004年6月版)。
概述:这是一本全面讲述大学现状,透视大学生态环境的书。作者充
分而立体地展示了来自教育前线的第一手信息与资料,有肯定,也有
批评,有争议,还有矛盾……对于教育的发展来说,这十分可贵,因
为它有助于教育的决策者、管理者,展开系统、科学的思考。
书评摘要(黄书泉):我在读了该书后,更多的是产生了深层次的思
考:大学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之多之严重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制度究竟
怎么啦?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作者在描述了大学的种种问题的
同时,带领我们一道去剖析、思考这些问题。得出的结论虽是见仁见
智,但这些问题提出的本身,无疑是对现行大学教育体制一个有力的冲激,是对现代大学理
念的弘扬。我身为大学中人,耳闻目睹,甚至亲身经历大学种种行状,对于该书中揭示的诸
如大学官本位化、学术腐败与商品化、教授人格沦丧、评估体系僵化和潜规则盛行、大学生
心理人格缺陷问题等,更是感同身受,也写过几篇质疑、批判文章。读了该书后,既有为同
道的叫好,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惆怅:文人写写文章,又能改变什么呢?
相关文章:吴敬琏: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凌志军:让我们不再冷漠、顾海兵:大学问题与问
题大学、黄书泉:《大学有问题》。

第二部:《体制迷墙》(天地出版社2006年2月版)。
概述:本书以传媒报道的最具标志性的教育事件为观察对象,以民间
视野为观察立场,以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为观察视角,围绕中国教育
近年发生的令人莫衷一是的言说,使人眼花缭乱的事件,清晰而坚定
地阐述作者对中国教育的观察、思考和立场。在作者与十二位受访者
恺切痛陈的“大学问题”中,纠缠交错着人与体制、体制与人的复杂关
系和深刻矛盾,它的能量以失控与纵容兼而有之的方式,渗透大学教
育的每一层面、每一环节……
书评摘要(如石):这本书最惊人之处在于它对教育机制官僚化、学术
环境行政化现象,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其火力之猛烈,前所未见。熊丙奇和他的16位对话
者都是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的资深教育工作者,他们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根据亲身经历和见
闻,披露了教育界大量鲜为人知的内幕。内容几乎涵盖了当前高等教育弊端的所有层面:行
政力量怎样干预高校管理?大学评估有哪些暗箱操作?一些教授如何骗取科研项目资金?
所言之处,触目惊心。
相关文章:救救孩子!——读《体制迷墙》、陈丹青评论《体制迷墙》:沮丧与希望、《体制迷
墙》剖析高等教育弊病、中国大学不可能出教育家。

第三部:《教育熊视》(天地出版社2008年版)。
概述:本书以传媒报道的最具标志性的教育事件为观察对象,以民间视野为观察立场,以知
识分子的独立思考为观察视角,围绕中国教育近年发生的令人莫衷一是的言说,使人眼花缭
乱的事件,清晰而坚定地阐述作者对中国教育的观察、思考和立场。既有对近年出台的重大
教育政策的尖锐评说,也有对近年发生的重大教育事件的深入剖析,那些曾经发生并被激烈
争议、但又很快被浮躁所湮没的关于中国教育的人和事,因为这本书,而重新获得他(它)
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书评摘要:新京报资深编辑于平在书评中写到:作为一个老时评编辑,我对丙奇其人其文有
两点感受。其一,虽说现在时评兴盛,但大学教授写时评的并不算多,能够把头从书本上抬
起来,向社会投射关注目光的知识分子,掰指头都能数清,丙奇正是其中一个。其实,丙奇
的大多文章的道理,估计很多教授们心里也很明白,例如高校评估,估计教授们都在酒桌饭
局上骂翻了天,比如高考制度,在教育界混了那么多年的知识分子,估计谁都对它有一大堆
意见,可是,大多数人选择的却是沉默,沉默,这也许因为政商拖累,无暇以顾;也许是不
屑于放低姿态,走入大众;也是明哲保身,等着桃子自动从树上掉下来……但不管如何,这
都是一种失职。其二,现在的时评界有两个极端,一是喜欢玩“专业”,也就是说,这种时评
写作,缺少大众化的文风,充斥着论文试的晦涩文字,专业的词汇,动不动就搬出高深的理
论吓人。另一种是太专注于文字的机巧,文章废话连篇,华而不实。而这两个毛病,在丙奇
的文章中是看不到的,丙奇的教育时评,总是以最朴实的文字,将即使是深奥的道理娓娓道
来,并且,丙奇的文章,重于批评也重于建设,提出许多有真知灼见的解决方案。相信所有
关心教育的人士通读此书,定会有不菲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