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教学反思15篇

水墨画教学反思15篇

水墨画教学反思1

4月24日,执教《童年的水墨画》,参加宜秀区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前谈话,以一首《秋千歌》引入,在朗朗的诗歌声中开始了我的教学,此暖场环节,因为没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后来听徐老师说是第一次来这里上课,(其实他们在这样陌生的环境是很有压力的),这又让我不禁想起了,两年前执教《瑞雪图》,学生也是非常紧张,也和这个有关!接下来,就经历了初读、认读生字、练读句子,最后品读诗句,总结学法!总体感觉:1.课堂偏冷,互动性不够!2.在细读文本时,象很多老师说的那样,还是稍微碎了一些,应该采取整体把握的策略。3.课堂上讲得过多,把握好要讲什么,怎么讲!4.心理素质,急待改进,学生回答问题时,急于讲出正确答案,缺乏等待!

上好一节课,其实真的不简单,好好总结原因,为了下一次的出发!

水墨画教学反思2

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觉得诗歌教学运用词理论也非常有效。诗歌作为语言凝练,情感蕴含丰富的一种文体,没有什么方法比情感朗读更加有效地体味诗歌的味道,相比那些细细的分析来说,诵读才是诗歌教学的正道。在教授《童年的水墨画》一文中,我首先紧紧扣住了诗歌的题目“水墨画”,以艺术相通的理由,跟学生说“我们上一节诗意的美术课”。

学生顿时愣住了,却又有点兴奋,都充满着期待。在师生互动交流“画画的步骤和注意的事项”中,我获得了许多的资源,有学生说“画画要先拟定一个背景图”,有的说“画画要突出重点表现的景物”,“画画要根据心情用不同的色彩”“要有细节的描写”,答案丰富多彩,也中了我的“圈套”。其实我就是想让他们用喜欢的美术去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去感悟作者的画,以及画中的情。

我简单几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画框,并让同学们思考“用刚刚分析的画画的理论,来想想该往这三副童年的画中添上什么景致?”这一步其实是让学生读懂诗歌的大意,第一次引入了读诗歌的阶段。然而,这仅仅是从了解诗歌大意层面出发的,而更深的层面在于觉得这三副画中的情。于是我在本节课上又渗透了一个“诗情画意”的概念。

引导道:根据同学们刚刚对诗歌大意的感知,我们基本完成了“画意”的了解,然而“诗情”也就是作者表现的情感却有待发掘。进而学生通过一遍一遍有感情的朗读,其中包含了我的正确、错误示范朗读的比较,引导他们发现朗读应该注意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知道为何这样读。因此在这一系列多形式的朗读中,学生自己也能够抓住一些“诗眼”读出感情了。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而要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

在动听的乐声中,教师让学生在熟读之后,选择其中的一首细细品味,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比如,“书页轻轻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摸不掉的笑……”“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使学生想象出了孩童在街头沉浸在读书乐趣中、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水墨画教学反思3

中国画意境,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情感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绘画是否具有意境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儿童水墨画创作如何表现出意境是我们进行水墨画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在本课教材中,第一次提到了意境的概念——指艺术作品通过形象的描绘而表现出来的画境和情调。如何让学生理解意境?如何让学生的作品表现出意境?这些问题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个人学科素养提出了挑战,也成为我们研究儿童水墨画教学的重要课题。笔者对小学生《水墨画花》创作中如何表现出意境进行了相关教学探索和反思。

一、有效欣赏,促进感受

欣赏,是水墨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手段。通过有效欣赏,可以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绘画兴趣,对学生创作中意境表现起着感悟和知觉的重要作用。

(一)直观形象的欣赏感受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传统水墨画自古以来写生的观察和自然体验被看做绘画中笔墨的依据,非常受重视。让学生亲近自然,了解物体直观形象特点,感受大自然的造化,对于学生把握和表现物象的特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中,笔者以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导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感悟荷花雅致、纯洁的品质——花中君子。学生对荷花表现要具有的意境有了初步朦胧的知觉和意识。

荷花,又名水芙蓉、莲花,生于沼泽、池塘中。荷花与一般花卉相比有其独特之美,花、叶、茎、蕾都有独特韵味,甚至残枝败叶都会给人独特的美感,别有韵味的雅致、清秀、乖巧都赋予荷花灵气。一幅幅美丽的荷花图片引发了许多学生情不自禁的赞叹,荷花的美已在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创作欲望的波澜。图片欣赏为学生创作中意境表现埋下伏笔。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观察自然的机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物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对于学生创作中意境表现有着潜移默化的铺垫作用。

(二)大师作品的欣赏感受

文以载道,古今大师创作了许多水墨画精品,这些精品成为我们研究和学习水墨画创作的珍品。大师们用自己的心血之作在向我们诠释什么才是意境。因此,欣赏和分析大师的经典作品是我们指导学生创作的重要措施。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大师作品中意境的感悟和理解,笔者在欣赏过程中再配以雅致的古筝曲,并结合作品朗诵意境相近的描写荷花的古诗词。诗画相融,影音相配,令学生如醉如痴。接着,教师提出“意境”的概念,并组织学生对大师作品中蕴含的意境进行联想、交流就水到渠成了。

“迁想妙得”,要让学生真正感悟到作品中的意境,我们必须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进行联想和比较,因为意境不在“意象之中”,而在“意象之外”,在于与作品的“共鸣”、与大师的心灵相通。

二、技法指导,创作引领

谢赫的六法强调“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用笔用墨是中国水墨画的根本。对学生进行用笔、用墨的技法指导是引领学生进行创作的基础。意境的体现,要以笔墨的运用为载体。

(一) 有效示范,抓好技法指导

水墨画教学中教师示范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的示范决定了学生的创意。水墨画荷花中开放的荷花、荷叶的表现是难点,教师必须进行重点示范。可先由教师进行示范,学生分步骤跟学;也可先由学生自主练习,发现问题后再由教师分部示范,再跟学。在示范过程中,教师必须讲清笔法和墨法,但点到即止,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究空间。

在学生基本掌握花、叶、茎的绘画技法后,构图就成为示范的又一个重点。构图,中国画称为章法。“计白当黑,虚实相生”,能够营造出意境的构图,应该有藏有露,使人有想象的余地。在水墨画构图中,常常以简取胜,努力使画面

调动欣赏者无限情思达到“笔简意繁”、“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因此,教师在构图上必须进行示范指导,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置陈布势”,从而引领学生对画面意境的营造。“经营位置”成为能否使作品表现出意境的重要因素。

(二) 技能迁移,探究深入

任何形式的美术教学都要以“学生”为本,那就意味着我们要以学生的认知、技能、心理需要、兴趣爱好等为基本要素来实施教学。

教师示范后,为了防止学生进行机械模仿,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技能迁移,变程式化的训练过程为自主体验、创造的过程。在《映日荷花别样红》一课中,笔者在示范后以板书形式给学生提出了三个技能要点,组织学生进行技能迁移:浓淡干湿、虚实结合;侧锋用笔、水墨淋漓;错落有致、留有空白。学生根据这三个技能要点,结合自己的想法尝试自主表现,笔下的荷花就精彩纷呈了。学生技能迁移后的第二次练习比第一次跟学时的作业有了很大进步。

三、诗情画意,营造意境

中国画在处理主客观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始终以人为主导,借自然形象来表现人格思想。水墨画往往借境来显意,故有“意在笔先”之说,富有文学意味,强调“诗画一律”、“诗画同源”。于是借诗来造境成为我们水墨画创作中营造意境的一个重要手段。

学生通过欣赏感受、作品分析、技法学习和技能迁移已经具备了进行有意识创作的条件,但学生还不清楚如何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和荷花表现融合在一起。这时,几句经典诗词就可以在学生情感和绘画表现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把描写荷花的经典诗词和精美的荷花图片一起呈现,供学生朗读、选择、感悟。

学生的作品同样可以“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学生笔下的荷花终于有了独特的美感,找到了我们苦苦追求的意境。意境无标准而有深浅,学生营造的

意境自然无法和大师作品相比,但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和理解,用水墨的形式把荷花美的一面勇敢地表现了出来,这就是种境界。

李老师曾说过,教学就像孕育生命一样是一个孕育的过程。通过我们广大美术教师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使学生的水墨画创作“孕育”出意境,我们的水墨画教学就有了生命般的灵性和色彩。

水墨画教学反思4

“写意水墨画具有变化的线条、丰富多彩的墨和色、变幻无穷的水墨渗化、快速成型等特点,其构图不受时空限制和焦点透视束缚,其造型是对事物的高度概括,在似与不似之间,与幼儿自主创作的绘画作品有着十分相似的特征。”[1]在幼儿园阶段开展水墨画教学,通过水墨画学习,可以体验水、墨、色在宣纸上的奇妙变化和画面的笔情墨趣,对幼儿了解和体验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培养对中华文化和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幼儿园水墨画教学的现状分析

因为幼儿的语言词汇有限,绘画对幼儿而言,是自然感情与情绪的表达和传递的最好手段。各种天真、稚雅的涂鸦,以及造型为主的幼儿绘画,都是幼儿借以表达内在情感与思绪的最直接方式。水墨画的特殊的水墨效果,无疑给了幼儿一种诗意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和思绪的方式,但是由于成人不正确的评价和教学方式,使幼儿无法真正地自由、自在的用水墨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

1.评价标准的成人化。绘画可谓儿童的天性,“三岁的儿童已有绘画的意愿,当儿童受到外部的刺激和影响时,头脑中容易产生形象思维活动,并在其自身情感、意念等诸多内驱力的推动下,自发地挥毫泼墨,这种自然的情感冲动保持了儿童绘画的原创性。”[2]儿童的绘画从来就不带任何的功利色彩,这种绘画的创造是自己内心情感的自然表达和释放。

而成人的视角更多的局限于幼儿作品的外在特征和技法运用的熟练程度上,而忽视了幼儿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幼儿作品本身的拙雅、质朴之美,对幼儿水墨画的评价仅仅局限于“正确与不正确,像与不像”的标准上。庄子早在二千年前便说过,各美其美。“美是主观和相对的,因人而异,哪有什么共同的标准可以找?”[3]美国的哲学家、教育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对情感生活之本质的洞察和理解。水墨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其作用也因该是使幼儿在利用水墨进行创作时,能获得一种积极的愉悦的情感体验,感受水墨变化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自由自在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不是背负着成人的标准进行痛苦的机械运动。

我们应该关注与幼儿水墨画中那种儿童的“童真”和“童趣”的真实表现,应该注重水墨画的这种绘画形式带给幼儿不同于其他绘画形式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喜欢水墨的这种绘画形式,而不是要把幼儿培养成为水墨画大师。

2.绘画技能的专业化。如果说儿童绘画也有技能的话,那么“涂鸦”就是他们的技能,而绘画技能是专业绘画的主要特点之一。水墨画对幼儿来说,绘画工具毛笔、墨和色彩的使用都是有一定难度的。基本的用笔、用墨的能力都没有,幼儿怎能创造出水墨画特殊的意境效果呢?这是我们成人的思维方式,但是幼儿不可能像国画大师那样有高超的绘画技艺和丰富的生活情感体验来营造什么意境。幼儿的绘画唯一与国画大师相同的是都有一种“雅拙”的美,主要表现在绘画艺术的“质朴”与“纯真”上,这是他们在艺术创作时共有的特征。

虽然只有提高绘画技能的运用能力,绘画创作才会有更深的内涵与艺术效果。但是正是上述幼儿绘画和专业绘画的区别要求我们不能用过于专业的技能要求来训练我们的幼儿。幼儿绘画的特征是幼儿心智和心绪的自然表现,受技能的局限,幼儿画中所表现的艺术趣味不是幼儿的有意追求,而是幼儿天性的自然流露。这种天性的自然流露,所创造出的“童真”、“质朴”、“拙劣”的美就是幼儿水墨画所营造出的意境。过于追求幼儿对水墨画技能的把握,无疑使幼儿背负更多的精神负担,使幼儿无法正常的进行自由地创作。

3.教学形式的单调化。很多幼儿教师对幼儿水墨画教学缺乏深入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把临摹成人画作为幼儿水墨画启蒙的唯一教学形式。而“传统的水墨画教学,较多侧重于描绘具体物象,刻划细节,这虽然有助于幼儿掌握绘画技法,但由于忽略了绘画的全局和整体,导致幼儿一旦离开具体的形象摹本,就很难进行独立、自由的绘画,”[4]加之成人不正确的评价方式,很容易让幼儿在独立的创作过程中产生失败感和畏惧心理。

传统中国画有很严密的程式性,“传统中国画在用笔方法上每以古人为训,强调笔笔有出处,不可越雷池,否则即为‘野狐禅’,不正确、不入流。”[5]而“临摹”这种教学方式和临摹的对象本身就是脱离幼儿已有经验和兴趣的,长时间的机械训练,使幼儿无法体验到水墨画给自己带来的特殊体验,久而久之也会对水墨画失去兴趣,更不用说达到让幼儿领略水墨趣味、体会国画韵味的教学目的了。

二、幼儿园开展水墨画的教学的建议

“艺术不纯粹是艺术技法教育,而是通过艺术欣赏和创作得相互融合和渗透,达到提高儿童的审美感觉和艺术创作能力的目的。”[6]幼儿园水墨画的教学目的也应该回到提高幼儿审美感觉和创作能力的目的上来。采取的评价标准应该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淡化技能、技法的传授,丰富水墨画教学的形式。

1.评价标准的发展性。教师对幼儿绘画的评价应该摒弃“像与不像,正确与不正确”的成人标准,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有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而实际上,儿童的绘画用一个“好”或“不好”很难评判,西班牙艺术大师毕加索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是真正的大师。”[7]从这句话中应该得出我们至少应该尊重幼儿的作品。因为幼儿自有幼儿特有的绘画语言,有幼儿特殊的表达方式。

在水墨画的学习过程中,幼儿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如毛笔的使用,浓、淡、干、湿、焦的墨色把握,以及水墨画特殊的意境营造,“以形写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追求等。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缺乏足够的生活体验,也缺乏

相应的造型能力和手、脑协调的控制力,使他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够熟练的运用笔法、墨法,以及塑造水墨画意韵、情趣。

因此幼儿园里的水墨画教学有更多的艺术启蒙意味,对幼儿的评价标准也应该结合幼儿自身的发展水平,采取鼓励和建议这样具有发展性的评价方式。给幼儿营造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避免幼儿在过分地干涉、指责、嘲笑下产生恐惧感,帮助幼儿树立信心,大胆的进行各种创作和尝试。当幼儿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教师及时的给予幼儿指导和心理的安慰,为幼儿自由表达提供机会和环境。

2.绘画技能的适宜性。幼儿园水墨画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但放任幼儿自由发挥水墨,教

师不给予任何恰当的指导,也只是给幼儿一种新的材料“涂鸦”罢了。陈鹤琴说过:“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巧,现在的艺术教育是注重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创作。但艺术的技能究竟要不要教,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儿童若是没有相当的技能,断画不出很好的作品。艺术是一定要教的,不然让幼儿自已去瞎摸,就是摸了一辈子,顶多不过象初民时代的作品罢了。”

幼儿掌握一定的水墨画技能是有助于幼儿更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生活体验的。教师在将水墨画的技能教给幼儿时应该特别注意联系幼儿的已有的绘画经验,注重水墨画技能对幼儿的适宜性。教师首先要让幼儿充分的了解毛笔、水墨和纸张的性质,允许幼儿因不了解工具、材料性能而造成的画面的脏、乱、差等。等幼儿熟悉和工具和材料的性质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幼儿结合自身已有的绘画经验和技能进行自由的创作。幼儿创作的每一幅作品,教师都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指导。并在指导的过程中,将水墨画特殊的用笔、用墨技法渗透给幼儿,但不必强调幼儿对水墨画专业术语的识记和使用。

3.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临摹”不应该是对幼儿进行水墨画启蒙的唯一教学形式。“幼儿阶段的美术教学应该是以感受美、表现美为核心的艺术启蒙教育。”

[8]笔者认为幼儿园可采用水墨画的欣赏教学来代替传统的成人画的临摹,以便

幼儿对水墨画获得感性的认识。由于幼儿的观察具有不稳定性、持续时间短、缺乏系统性和概括性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有序的、有针对性的观察,感受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的特点,在教学手段上,可以让水墨画欣赏教学与文学、音乐作品欣赏相结合,让幼儿在诗情画意之中,体验水墨画的意境,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水墨画的教学也不应该是一次完成的,在幼儿进行正式的水墨画创作之前,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熟悉水墨画的用具和材料,如教师可将毛笔的使用技法借助儿歌的形式教给幼儿,也可利用水墨游戏让幼儿了解水墨的性质特点,进行生、熟宣纸的吸水性质的科学实验等。(郑中建)

参考文献:

[1]候莉敏.浅论幼儿早期绘画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1).

[2]郭会萍,陈永新.谁破坏了儿童绘画的天性[J].科教文汇,,(8).

[3]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34.

[4][5]王惠萍.改革传统幼儿水墨画教学,培养幼儿审美、创美能力[J].学前教育研究,,(01).

[6]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8):147.

[7]戴晓红.儿童绘画语言的特殊表达方式[J].文教资料,,(24):175-176.

[8]刘剑眉.5~6岁幼儿绘画创作中艺术思维的过程与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6).

水墨画教学反思5

《童年的水墨画》这组儿童诗摄取了童年生活的三组画面,分别以“溪边”、“江上”、“林中”为题,生动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因为是源于孩子们生活的__,设计理念上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自展、自演中,去主动积累、主动写作、主动阅读。

本节课最成功的设计就是: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读出童年的快乐,围绕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条理清晰、渗透学法、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师生受益无穷。

亮点一:(学习溪边)老师抛出问题:在溪边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并把溪边钓鱼的快乐热闹场面读出来。背诵溪边。师生达成共识,学生交流分享溪边钓鱼的快乐、溪边美景、溪边垂钓的画面,心中有了画面,声情并茂地读出来。经过反复的指导朗读,帮孩子们在眼前呈现出一幅色彩艳丽、有动有静、热闹快乐的溪边垂钓图,最终达到学生能入情入境背诵《溪边》。

亮点二:(学习江上、林中)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图文结合,走进文本,小组合作学习,读懂句子感受江上、林中的快乐。因此教学中放手让学生朗读,通过自读、小组读、小组展示、小组竞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

亮点三:文中取法,写出童年的快乐。感悟作者的快乐,链接生活,将快乐延伸到学生自己的生活,让孩子写出自己的童年快乐,这样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书写儿童诗的兴趣。

整节课,条理清晰,渗透方法,用浓厚的色彩,含蓄的艺术手段来结束一堂课,使学生感受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课堂实效。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我们并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应该是我们可亲可爱的学生,我们是这个舞台的策划者,我们的目的是要我们的孩子跳出绚丽多彩的舞姿。

水墨画教学反思6

安阳市文峰区第二实验小学李王芳

《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包括了三首小诗,分别以“溪边”、“江上”、“林中”为题,表现了儿童极富情趣的生活,似一幅幅水墨画般美丽。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孩子通过反复诵读走到诗的情境中去,细细品味,充分领略儿童诗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在动听的配乐中,学生们闭眼想象画面,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进而变成了流畅的、富于个性的语言。

第一首小诗老师教学习方法。我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第一首《溪边》,并谈自己所看到和想象到的画面,体会小诗中孩童的心情,将画面的美和儿童的快乐读进小诗里。比如,“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并在读中通过联系上下文自主理解难懂句子的意思,教会学生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

第二、三首小诗让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读、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句子,小组学习后两首小诗,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实践运用。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后,我启发学生总结作者写小诗的方法,学习小诗里巧用修辞表现童年的美与乐的方法,让学生也来试着用美丽的语言描绘下自己童年生活中的生动场景。

不足:

1.“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在学习过程中,我应该多问问学生:“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从兴趣出发,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自主学习。

2.拓展延伸,总结写法。这一环节,没有做到读写结合。

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引导学生总结了作者创作小诗的方法,说出了自己童年有趣的生活场景,而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相应的小练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通过这节课,我感到自己的教学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今后,我还要多看,多思,多总结,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不断充电,使自己教学水平循序渐进,更上一层楼。

水墨画教学反思7

本课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一首写出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题目一样,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

1.__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引导学生们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出感情。

2.。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尽量在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路。读《我想》时,问: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诵读最神往的愿望,想象画面。读《童年的水墨画》时,引导学生: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3.拓展延伸。写写自己童年的梦想与童年趣事。遗憾:有些同学还是没有读出诗的意境来,还要加强朗读。

水墨画教学反思8

在以往有些美术活动中,为了怕麻烦,有时一些水墨画往往会改成平常的画,但在这次的美术活动《蛙声十里》之后,我觉得以后要让孩子们多练习水墨画。在让幼儿动手操作之前,我先请幼儿欣赏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让幼儿感知画家画水墨画的特点,然后我再示范怎么画青蛙,要求幼儿画出不同形态的青蛙,并表现出青蛙在什么地方。当孩子们开始绘画的时候,问题也就随之出现

了,有的蘸的墨太多了,化成一团,有的蘸的太少了,线条很干,有的画的太大了,有的画得太满了,等等的问题,让原本很美的一幅作品变得那么糟糕。由此让我想到,孩子们练习画水墨画的机会太少了,才会出现那样的问题,尽管老师交代要求的时候说过,蘸的墨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画面上不能画得太多也不能很小,但什么是不能太多不能太少呢,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孩子们根本体会,只有多次的练习之后才能有所感触吧。我认为以后不仅要多提供幼儿用棉签画水墨画的机会,而且还要让幼儿用毛笔来练习画水墨画。

水墨画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将导读前三句改成一行行诗一样的排列形式)。投影出示这三句,指名读,师生配乐读这三句。让学生谈谈读后感受。师:这短短一组排比句就像一首诗,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快乐。这节课我们一起读几首描写童年的诗。

二、学习《我想》

1.自读感知。师:初读诗歌,不仅要读正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可以从诗中的某个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丫”(这个字形像什么?怎么记住它?)“汲”(给这个字换个偏旁,比较“汲”和“吸”)。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在美好的春天里,作者有哪些愿望呢?你觉得“我”的想法美吗?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安在、带着、牵着、悠;接、伸进、汲取、长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像感悟。)(3)感情朗读

师:从这首简短的小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孩子神奇的幻想和美好的向往,感受到了儿童诗语言的美妙,怎样才能读出我们的感受呢?我们也要边读边想像,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作者美好的愿望,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赛读时老师读最后一节。师:读了这两句诗,我有一种疑惑,你们看这首诗的前几节都写想像,而且句式也基本一致,这两句却写回了现实,写法上也与前面不同,放在这里好像与整首诗显得不和谐,你们觉得呢?

3.领悟写法:默读诗歌,看看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生谈自己的发现,师引导小结:(1)每一小结的结构基本相同,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读起来琅琅上口。(结构一致)(2)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双音词,如“悠呀,悠――”“长呀,长――”这样的语句。(句式相同)(3)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所以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4.尝试创写: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师:是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还有充满绿意的大地启发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小溪、鸣蝉,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启发我们想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写一节小诗,可以不严格遵照课文的写法,提倡创造哦!)

三、学习《童年水墨画》

1.自读提示:(1)边读边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借助文后注释或互相讨论解决。用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像:读《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2.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自悟。

3.交流点拔:

(1)指名读并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学生提出疑问,讨论解决;指名说说:如果这首诗是一幅画,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根据学生讲的画面,抓住一些有特色的句子进

行引导,让学生发现语言里的画面: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水战‘浪里白条’”。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2)师:同学们用心去读书、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出情趣,我们一起读一读。

四、比较鉴赏,尝试创写

(一)这两首诗的比较

1.比较本课中的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小结。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组诗围绕一个主题写的一组内容不尽相同的小诗,组诗根据内容可以有独立的小标题。)(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3)《我想》描写的是幻想,《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生活的真实情景。(儿童诗在内容上可以是想像也可以是真实的,非常广泛)(二)扩展鉴赏:读下面两首小诗,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是一条比目鱼

作业本下/藏着一本书/我悄悄地看/轻轻地翻/老师走过来/我赶紧提起笔//我是一条比目鱼/一只眼睛看老师/一只眼睛看书。

长和短

星期一很长/星期天很短/上课很长/看动画片很短/家里吃饭很长/吃

肯德基很短/奇怪/为什么时间也有长有短?

(三)尝试写诗:

读了这些诗,你有没有想写首诗的冲动呢?那就写一写吧。

学习提纲

1.以自己的认识说说什么是儿童诗?

2.用“3”和“O”说一首儿童诗?

3.用“小手十桃树枝”、“脚丫十柳树根”、“眼睛十风筝”“我+春天的土地”学说儿童诗?

4.自读《我想》,这首儿童诗表达了()思想感情。

5.用“马路边+阳光+《水浒传》”“垂柳+山溪+钓竿+渔童”、“小河+刚出水的‘鸭子’”学写儿童诗。

6.自读《童年的水墨画》,《街头》《溪边》《江上》各写出了儿童的()特点。

7.选背《街头》《溪边》《江上》。

一、以儿童诗《湖》为例,告诉学生什么是儿童诗?什么是儿童诗的“意”和“境”。

1.大人或儿童写的适合儿童阅读的诗叫儿童诗。

2.儿童诗的“意境”中的“意”指诗中的感情、道理、想法;“境”指诗中的“画面”。

二、抓住“3”和“O”的形态特点,启发学生想象意境,学写数字儿童诗。

三、指导学生以“小手、桃树枝,眼睛、风筝,我、春天的土地”为依据,想象《我想》这首诗的意境,学写儿童诗。

四、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想》,与学生诗作比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启发学生以“马路、阳光、《水浒传》,垂柳、钓竿、渔童,小河、小孩”为凭借,想象《童年的水墨画》意境,学写儿童诗。

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童年的水墨画》,与学生诗作比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练习提纲

8.以《青蛙=蝌蚪》、《W=飞行的雁群》。《田园-收获=大地睡了》为题,学写一首儿童诗。

七、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附:《湖》

好大的一面镜子╱蝴蝶飞过来╱照一照╱看看衣服美不美╱看看身材好不好╱一只青蛙跳过来╱打破了镜子╱蝴蝶急得大叫╱我的衣服破了╱我的衣服破了

水墨画教学反思10

本课教学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悟诗歌的意境。教学中,聚焦诗歌中的情境意象,凸显诗歌本质,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诗’之不幸,就在于语文老师漠视‘诗’作为一种完型的存在,其毁灭之道,即在于将‘诗’置换成另一种样式的言语存在。”这里所谓的“将‘诗’置换成另一种样式的言语存在”,其实就是指我们当前的诗词教学中将诗词肢解、拆卸,逐字逐句地探求其现在的意思,用教参、教师的单一解读堵塞学生的思维和言路。诗歌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意会和诵读,凭着直觉、想象去领略诗歌背后令人思索的深远意境,这才是对“诗性”最起码的尊重和维护。本课中的三首小诗都以一种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件件趣事,就如课文题目一样,如一幅幅“童年的水墨画”一样。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诗歌所描写的人、事、景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从而让学生自然顺畅地体悟诗歌中传递的童年趣味和作者的情感。想象与表达的融合,不仅是言语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思维的自由奔放和无拘无束,体现的是学生对诗歌的自主体验与感悟,因此课堂也变得更为灵动与欢畅。在尊重诗歌本质的基础上,本课教学也立足学生语感培养这一使命,遵循语感发生发展的心理机制,构建与之相应的教学行为。特别是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不断地强化语感图式。同时通过童诗创作,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和引子功能,激发学生创作童诗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水墨画教学反思11

课堂中,我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拓展学生的思路,交流自己童年生活的快乐的事。课后让学生模仿《童年的水墨画》写

大班水墨画教学反思

大班水墨画教学反思 下面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大班水墨画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大班水墨画教学反思篇一设计意图:竹是自然界的一种植物,但它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各样的竹竿、竹担、竹筐、竹席子等为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 竹笛、竹制品、竹玩具等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 就连诗人画家也把竹做为他们常常赞颂的对象。 可见竹的情节无所不在。 国画是我国的国粹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涵非常丰富。 然而幼儿对国画的接触很少。 所以,在这次活动中,我选择幼儿园里的竹子供幼儿欣赏、绘画,让幼儿通过看、摸竹子,在了解竹子的外形特征的基础上,感受水墨画的表现特点和它的意境美。 结合活动情况谈谈几点反思:一、选材好结合主题,联系课题,取材于生活。 中国画(也称水墨画)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民族绘画,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已形成了融合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思想哲学观念的完整艺术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作为中国的国粹艺术之一的水墨画也在不断地发展,近年来水墨画在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中也逐步开展,结合我们班“我爱我的家乡——美丽的灵水村的主题,决定水墨画的形

式开展美术课题。 根据《指南》中提到的“让幼儿投入到大自然与周围环境中,去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 所以我大胆地将作画地点移至幼儿园中庭,从生活出发,寻找校园一角,让孩子们走出去观察竹子,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景,让孩子通过画,表达、诠释对生活美得感受。 当孩子们从观察竹子到寻找生活中竹的用途的时候,他们睁大了双眼,他们的眼神充满了好奇的热情。 对活动的专注性也很高,兴致浓厚。 这给幼儿最后的绘画开了个很好的头。 二、意境好活动中,教师能够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情景,让水墨画教学与观赏、写生相结合,大胆将幼儿在草地上绘画时,坐在户外,看着秀丽挺拔的竹林,空气中流淌着悠扬淡雅的古筝奏曲《高山流水》在这样一种非常优美的环境中,就能能去吸引、渲染幼儿。 让幼儿在诗情画意之中,体验水墨画的意境,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当然一个活动有优点,肯定有些不足,以下是我在本次活动中还特别需要注意的几点细节:一、前期经验不足,传统中国画有很严密的程式性,“在水墨画的学习过程中,幼儿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如毛笔的使用,浓、淡、干、湿、焦的墨色把握,以及水墨画特殊的意境营造,“以形写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追求等。

儿童水墨画教学反思

儿童水墨画教学反思 在儿童水墨画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以下是我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总结: 1. 背景知识介绍:我向学生介绍了水墨画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特点。我展示了一些经典的水墨画作品,并解释了其中的艺术元素和技巧。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墨画的艺术内涵,并激发他们对水墨画的兴趣。 2. 基础技巧训练:我引导学生学习水墨画的基本技巧,例如运用毛笔、控制水墨的浓淡、使用线条和点等。我提供了示范和练习的机会,让学生逐步掌握基本技巧,并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探索。 3. 创作实践:我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实践,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力,创作自己的水墨画作品。我提供了不同的主题和题材供学生选择,同时鼓励他们加入个人的创意和表达,让作品更具个性和内涵。 4. 欣赏与评价:我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通过学生之间的分享和讨论,我鼓励他们发现作品中的亮点和独特之处,并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和意见,以促进他们的艺术成长。 5. 艺术欣赏与扩展: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些著名的水墨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帮助学生拓宽艺术视野和审美能力。我鼓励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艺术欣赏,以培养他们对水墨画及其他艺术形式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儿童水墨画的

内涵,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然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发展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以激发他们的 创造力和艺术潜能。同时,我也会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将水墨画与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创作出更具内涵和意义的作品。

水墨人物画教学反思2

水墨人物画教学反思2 水墨人物画教学反思篇2: 现在中国画,特别是中国人物画的孕育发展,始于1919年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康有为、蔡元培、陈独秀都提出了变法中国画的思想,认为“近 世之画,衰败极矣”。这些是他们在西欧和东洋留学受到感染回国后提出的,但真正落实 到实处的当属徐悲鸿,他对中国画不仅在理论上提出完善改革主张,并在实践上把西画严 格的造型艺术移植到中国画中来,解决了千百年来文人画由“竟尚高简”而流于空疏,以 致远离现实的弊病。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素描、油画、中国画,无可置疑地确立了他在中 国现代绘画与美术教育中的奠基人地位,是全才型的中国画领袖人物。 蒋兆和是徐悲鸿提倡“写实主义”艺术精神的积极响应者,1942—1943年他在北平完成了巨幅长卷《流民图》,反映了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画面人 物与真人等身,形象刻画深刻,气势壮阔,憾人心魄,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人物画的走向, 他配合徐悲鸿在改革中国画的教学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中央美院中国画系在教学上逐渐以素描造型为基础,以笔墨 为工具,一时蔚然成风,并影响到全国各大美术院校。半个世纪以来造就了李斛、李震坚、杨之光、周昌谷、黄胄、方增先、刘文西、姚有多、周思聪、吴山明、李伯安等一批在全 国极具影响力的水墨人物画家,他们用作品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水墨人物画中所应有的地位,像黄胄的《洪荒风雪》、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刘文西的《祖孙四代》、周思聪的 《人民和》等作品必将载入史册。 关于中国人物画,古人造出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等赞美写 实作品的词汇,这是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意识,当我们一旦看到西方的写实主义作品,便会 怀疑这些词汇的可靠性,任你读遍历代名家人物画,也难寻到“传神阿堵”之中的神情, 从顾恺之到任伯年都没有完成这一任务。 但是,中国水墨人物画有其自身的面貌与特点,如果中国水墨人物画一旦达到几可乱 真的地步,那便丧失了中国水墨人物绘画的精神要义,真正能打动人的艺术,不是那些纯 写实和抽象的东西,而是二者不同程度的结合所产生的作品,中国水墨人物画恰恰注意到 了这一点。 中国水墨人物画发展到“”期间,便走进“框框”里去了,虽偶有好作品出现,如 《说红书》、《矿山新兵》等,但总觉得被套在一个框子里。改革开放之后,世界一下子 变小,画家的目光开始远射,多元体的绘画形式应运而生,总而言之大繁荣带来了大混乱,五花八门的怪词汇、怪绰号不绝于耳,带有“王”字的大旗此起彼伏,看似逐鹿中原,实 则有枪就是草头王。不管颜面、不顾地位、更无自尊的你刚唱罢我登场。“国画大师”、“著名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的桂冠满天飞,他们拉拢关系、收买舆论,连欺世盗

部编版《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部编版《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部编版《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部编版《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1 《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它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情景,特别是《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让孩子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 这首诗必须细读才能品出味道,我担心学生们抓不住重点,品不出味道。课堂上,见学生似乎摸不着头脑,我心里急了,几乎要把答案公布了。关键时刻,我忍住了,因为我看到后排的几个学生显得跃跃欲试。我赶紧提问,哎呀,真好,他们不仅回答正确,而且理解得比我想象得要到位,有趣味。接下来是《溪边》,当我询问:“为什么人影会碎了?”的时候,有个孩子居然会回答:“因为鱼儿上钩了,欢蹦乱跳的鱼儿打破了孩子的影子”我一听这话,心里高兴极了,我没想到他能这样机敏。这首诗里,并没有直接说到“鱼儿上钩”的语句,能这样回答,说明他思考了,理解了。 最后一首是《林中》。一开始,学生们还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让他们小组自由讨论发言后,再统一汇总上报。这样的程序以后,学生们的问题少了,原先很多的问题他们都已经解决且非常明了。剩余的问题,我依然让学生自主探讨解答,效果依然不错。在他们显得特别有阻碍的地方,我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有恍然大悟的愉悦感,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篇一 这篇文章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六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利用多种方式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包括了三首小诗,分别以“街头”、“溪边”、“江上”为题,表现了儿童极富情趣的生活,似一幅幅水墨画般美丽。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而要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在教学中我采用的顺学而导的教学方法,始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训练的首位,不仅围绕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困难进行及时点拨,还对阅读方法进行了迁移,在动听的乐声中,教师让学生在熟读之后,选择其中的一首细细品味,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比如,“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使学生想象出了孩童在街头沉浸在读书乐趣中、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孩子们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真正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教学中应放手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配乐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在课程进行尾声的时候,有进行了课外知识拓展,用本节课学到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领略了《我渴望回到童年》一文中,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与向往,在总结全文的时候,用成方圆的《童年》这首歌,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走出教室。可以说,这节课上孩子不仅领略了诗歌的文字美,意境美,还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童趣美,以及音律美。 唯一感到有遗憾的是,在课堂中对每个小节中展示出来的意境画面没有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只用了三张同类别的照片,如果我的网络能力再高一些,就可以为学生找到更多的素材,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童年的水墨画》描绘了每个活动场景的趣味性。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篇二 《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包括了三首小诗,分别以“溪边”、“江上”、“林中”为题,表现了儿童极富情趣的生活,似一幅幅水墨画般美丽。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孩子通过反复诵读走到诗的情境中去,细细品味,充分领略儿童诗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在动听的配乐中,学生们闭眼想象画面,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进而变成了流畅的、富于个性的语言。 第一首小诗老师教学习方法。我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第一首《溪边》,并谈自己所看到和想象到的画面,体会小诗中孩童的心情,将画面的美和儿童的快乐读进小诗里。比如,“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并在读中通过联系上下文自主理解难懂句子的意思,教会学生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 第二、三首小诗让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读、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句子,小组学习后两首小诗,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实践运用。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后,我启发学生总结作者写小诗的方法,学习小诗里巧用修辞表现童年的美与乐的方法,让学生也来试着用美丽的语言描绘下自己童年生活中的生动场景。 不足: 1、“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在学习过程中,我应该多问问学生:“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从兴趣出发,细

《山水画》教学反思(精选6篇)

《山水画》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山水画》教学反思(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水画》教学反思1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五课《中国山水画》这一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在这堂课上我严格地遵循《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特点,针对八年级学生特点,采取让学生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让学生通过欣赏来提高审美水平,提高欣赏水平。在这堂课上,我通过提问导入新课,问学生到过的自然风光最美丽的地方在哪里,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告知老师,他们到过庐山、黄山、九寨沟、桃花潭等等自然风光旖旎的地方,从而引导学生回忆自然界美丽的山水风光,让学生产生乐于游山玩水,乐于欣赏大自然山水的愿望,从而导出新课,山水之美是我们非常喜爱并且憧憬的。接着,我问学生们想不想把自己心目中美丽的山水自然风光用绘画的形式描绘出来给爸爸妈妈欣赏,显然学生们特别渴望表现出一幅幅美丽的记忆中的风景画,然后导出山水画这一主题。 师生互动引发学生对山水画的浓厚兴趣,从而揭示课题——学画山水画。接着我讲授了山水画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山水画是在隋朝独立成科,当时山水画的开山始祖是展子虔,学生了解了中国画之中的山水画这一领域的发展脉络,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中国的国粹——中国画有个初步的认识。通过介绍隋朝著名山水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这一幅青绿山水画,讲解了山水画的一些表现形式,介绍了山水画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它同西方的油画风景有很大区别,为此我精心绘制了一副仿清代画家王原祁的《云山图》,并用油画描绘了一幅山村风景。通过对比这两幅画,让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以及油画风景,使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到了中国画与油画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画的认识,了解中国画

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通用5篇)

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通用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1 《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它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情景,特别是《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让孩子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 这首诗必须细读才能品出味道,我担心学生们抓不住重点,品不出味道。课堂上,见学生似乎摸不着头脑,我心里急了,几乎要把答案公布了。关键时刻,我忍住了,因为我看到后排的几个学生显得跃跃欲试。我赶紧提问,哎呀,真好,他们不仅回答正确,而且理解得比我想象得要到位,有趣味。接下来是《溪边》,当我询问:“为什么人影会碎了?”的时候,有个孩子居然会回答:“因为鱼儿上钩了,欢蹦乱跳的鱼儿打破了孩子的影子”我一听这话,心里高兴极了,我没想到他能这样机敏。这首诗里,并没有直接说到“鱼儿上钩”的语句,能这样回答,说明他思考了,理解了。 最后一首是《林中》。一开始,学生们还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让他们小组自由讨论发言后,再统一汇总上报。这样的程序以后,学生们的问题少了,原先很多的问题他们都已经解决且非常明了。剩余的问题,我依然让学生自主探讨解答,效果依然不错。在他们显得特别有阻碍的地方,我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有恍然大悟的愉悦感,

美术《水墨游戏》教学反思

美术《水墨游戏》教学反思 美术《水墨游戏》教学反思 美术《水墨游戏》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三年级下学期第一节美术课的教学内容,这也是学生入学以来的首次接触中国画的学习内容,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的教学,我大概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根底知识的讲授。中国画的学习应先从所用的工具材料开场,特别是国画所用工具种类较多,学生比拟生疏,所以课堂上将主要精力放在这一局部的讲授学习上。在课前准备各种工具实物,并且尽可能多的准备不同种类实物,对学生进展展示讲解,使学生对这些工具有较为直观和初步的理解。并且注重联络学生的生活实际,将传统的工具材料和现代常用的工具材料进展比照,使学生认识更加全面。 本节课的第二个学习阶段应该是学生理论练习,学生亲手用毛笔在宣纸上进展笔墨练习,感受笔与纸的特殊绘画感觉,特别是尝试笔中水分的多少对于绘画效果的影响,体验墨分五色的中国画特殊技法。但是这个阶段我安排学生在家中自己练习。这是因为本学期课程安排中只有一节中国画课程,需要学

生准备众多的国画材料,使得这些工具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而且目前三年级班级人数众多,学生的'活动空间极为有限,不合适进展国画练习,所以将这局部内容安排为学生的课后任务。 美术《水墨游戏》教学反思2 通过对水墨画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才能,建立起大胆创造的信心,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把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充分表现出来。这种创造的过程将会使幼儿体会成功。每个幼儿的点滴创造不单能受到大家的尊重,同时也学会了尊重别人,唤起幼儿美妙的情感,建立起健全的人格。 让幼儿开场尝试各种美术表现方法,对美术才能的开掘具有重要的意义。水墨画长期被儿童美术教育所忽略,认为它陈旧、僵化,会束缚孩子。其实,水墨画自有其随机、变通、接近童趣的一面。让幼儿们在水墨中玩起来,在游戏中理解传统、感悟自然、创造自己的表达方式,就开拓出了一块儿童绘画活动的新天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第1篇】 本课由三首内容浅显、行文简短且有趣味的小诗组成,极富画面感。在教学本课时,学生对于诗中画面内容的感知并不是难点,但,现在的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充拆着电子产品,课余时间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游戏,日常的谈话内容都离不开游戏的角色或动画片的情节,要想真正感受课文画面中的景物美、人物欢却并非易事。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现画面,让学生将图、文联系起来进行体会、感悟,自然在脑海中将文字进行了形象的转化,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说说自身在读课文时,脑海中所程现的景象。同时,还引导学生在品读感悟的过程中适时进行横向拓展,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从中获得了对画面中人物情感的准确认知,巧妙实现了与画面人物的情感共鸣,感受童年的各种乐趣,进而实现了对诗歌情感主旨的深化感知。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第2篇】 教学反思 一、关于教材及学情的分析 今天执教的文本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本单元以“童年的百花园”为主题,选编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

篇略读课文,课文内容反映的是童年生活的快乐和无忧无虑。本文是一组儿童诗,摄取了三组儿童生活的镜头:溪边、江上、林中,动静交织,让充满童趣的生活场景跃然纸上,像一幅幅意蕴悠长的水墨画,飘染着童年的美妙滋味。课文构思精巧,想象丰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诗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融童心童趣于一体。课后练习第1题对语言积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课后练习第2题则引导学生朗读诗歌的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才能深刻体会;课后练习第3题重在通过语言回归内容体会诗歌语言的表达方法。对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应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学生在三年级上册二单元已经学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为理解难懂的句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关于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改动历程 (一)设计思路 这一节课的目标有二:1.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借助及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2.根据景物的色彩、声音和人物的活动等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画面之美,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围绕目标,设计了五个板块:课题导入,书写生字;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习《溪边》,习得方法;方法迁移,学习《林中》;总结结课。《溪边》的理解难度较大,所以作为例子来教,《林中》的描写与《溪边》相似,同样有景物和人的活动,适合用来放。要想让学生习得方法,就得在教学《溪边》的环节下功夫。这一板块也是整节课的重点。

《国画》教学反思12篇

《国画》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画》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画》教学反思1 国画课一直的我不敢尝试的,因为我教的是低年级的学生。我觉得国画一般都是临摹一些画,然后教师一笔学生一笔,会比较枯燥乏味。但在听了几节小学的国画课和本校自闭症班的一堂国画课后我也准备试一试。连自闭症的孩子都可以画,那聋孩子要好多了,肯定也没问题。 为了让初次接触国画的学生能喜欢上国画,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 一、内容形式多,学生热情高。 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这样太单调,而且对学生也缺少吸引力,所以我主张一切可以入画的东西,让画贴近生活。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我的同学”、“在操场上玩耍”、“校园生活”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国画教学开始就一定要把基本技法传授于学生。中国画的技法丰富,包括用纸、用笔、用墨、用水、用色等。如果脱离了这些技法而言,那我们的学生学习成果少了应有的传统文化,只不过纯粹地作为一种表现方法而言了。所以,对于刚接触的` 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很重要,一定要将整个教学过程显示清晰,步骤明确,学生就很容易在教师的示范下了解其中的用笔、用色、用墨的方法。学生在进行绘画时也能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二、工具材料的更新,使学生产生新奇。 国画的材料除了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这种传统的方法作画外,我还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工具来作画。如棉签画,通过棉签沾取国画颜料在宣纸上作画,这种作画方式很适合低年级的孩子,对于还不能很好控制毛笔的他们,棉签这种工具十分的安全又能表现出水墨在宣纸上的变化,让学生有一个过度的过程,不至于一下子换成软软的毛笔学生有点不适应。这样学生在不同的材料应用上体验到水墨效果的多种多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国画童趣天成,效果强烈,自由舒展,保留他们的童趣同时又能了解国画的精髓是我以后努力的目标。 《国画》教学反思2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篇一 水墨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2.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难懂的词句。 3.能认识本课的6个认读字,能正确在田格中书写“染”“爽”等11个生字。 【教学重点】 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难懂的词句。 3.认识本课生字,重点指导书写“染”“爽”,指导“爽”的笔顺。 【教学难点】 联系诗句理解难懂词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关联单元主题,导入新课 1.浏览单元导读页,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2.导入新课,明确学习内容为一组儿童诗。 3.初读三首小诗。 二、初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范读课文。 3.读词语 水墨画染绿碎了钓竿扑腾拨动 葫芦蘑菇溅起浪花清清爽爽 三、品读诗歌,感受童年美好 1.分别阅读三首小诗,读懂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结合上下诗句,理解难懂的词句。 ——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中的“给”是“被”的意思。 ——理解是上钩的鱼儿把人影打碎了。 ——结合诗句的关联,理解蘑菇像斗笠,戴斗笠的孩子像蘑菇。 (2)结合插图和画面,理解难懂的词句。 ——结合图片认识水葫芦、斗笠。 ——结合课本上的插图理解孩子们像鸭群一样欢乐。 四、品味语言,感受画面美 1.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组诗的题目是“童年的水墨画”。 ——学习“墨”字,了解什么是水墨画。 2.品读诗歌语言,感受语言美 ——学习“碎”字,感受这个动词的运用,能感受到当时孩子们垂钓时的欢乐场面。 ——关联《小儿垂钓》,理解溪边孩子垂钓的画面。 ——从“水葫芦”的特点,联想到在水中钻上钻下的孩子。 ——通过“抖落”一词,关联《所见》,通过想象感受孩子们在林中的欢乐场景。

中国画教学反思9篇

中国画教学反思9篇 中国画教学反思1 民族文化国之瑰宝——中国画 本课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对中国画的工具材料、表现手段及审美创作理念有个基本的了解,为下一阶段的中国画实践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深入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方面,本节课的讲授条理清晰,脉络分明,通过课件的图片欣赏和通俗的理论解析以及一些外延知识的补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达到对本课的目标知识吸收并理解。 存在问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兴趣和理解存在阶梯性递减——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中国画的表现手段→中国画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追求。不过从常识到理论本就是一个阶梯性的难易递进。再有就是课堂设计互动环节欠缺,教法单一,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当然普通高中学生对美术学科的不重视导致自身的美术综合素养普遍不高也是一个客观问题。 改进方面:1、在讲授中国画的审美理念和美学追求这一环节时,课件中的图片对比可以再加入两张西方绘画(一张具象写实作品,一张抽象作品),这样通过现实景物+西方写实作品+西方抽

象作品+中国画作品的对比欣赏,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中国画“不似之似”的创作理念和美学追求。2、增加互动环节,通过更好的问题和场景设计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中国画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画的形式美,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深对中国画作品的形式语言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中国画的形式与内容为主线,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讲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课前准备方面非常充分。教案中体现了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主题鲜明,制定了完整的教学计划,教案内容详细,书写整洁,布局合理。课前准备了大量的资料图片,并根据本课内容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与指导方面,本课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对构图、墨色、形象等内容的回答,引出本节课“中国画的形式美”--形象美、色彩美、章法美、笔墨美。学生的互评、自评,把本课的教学引入高潮。真正体现了师生互动,愉悦身心的.目的。学生在活动中对中国画的形式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本堂课涉及到得

故乡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故乡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第一篇:故乡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故乡的“水墨画”》是西师版教材十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以“自然风光、家乡美景”为主题,这四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自然风光”这一单元主题,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风光。《故乡的水墨画》这篇课文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其中有长满菱角的池塘,有采菱欢乐的笑声,也有那美味的菱角,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水乡风景的独特、美丽。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故乡的“水墨画”》时,最吸引人的要数故乡的采菱女或划一叶扁舟,或荡一只水盆,熟练轻盈地采菱角的情景了。于是,我摇身一变,变成了那快乐的采菱女,一边唱着愉快的采菱曲,一边熟练地采着菱角。孩子们就成了站在岸边眼巴巴地等着吃新鲜菱角的小孩,我慌忙把“水盆”划过去,塞一把放进他们的衣袋,他们的小脸便个个灿烂如花了!这样的情景互动,让我和孩子们都融入到文字之中,置身其中,快乐无边,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游览了江南水乡,我们又相约一起来到美丽的海滨:我们一起赏晚霞和大海的“杰作”;一起观看那耀眼明亮的启明灯;一起手挽手走在湿润柔软的沙滩上;一起和海边乘凉的人聊天、嬉闹;整个课堂让我们感觉到似乎不是在有阳光的白天进行的,而是在那清凉舒适的海滨夏夜,而耳边似乎还回荡着海浪的哗哗声…… 随后,我们又请班级的一位“小导游”带着我们游览了美丽的塔木钦大草原和迷人的葡萄沟,她生动地讲解让我们看到了异域美丽的风情: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那似乎是从地面拱起的巨形彩虹门;那变换多端的云彩;那晶莹透亮的“绿玛瑙”;那甘甜美味的葡萄干,无一不让我们惊叹,无一不让我们流连忘返!

中国画教学反思10篇

中国画教学反思10篇 中国画教学反思1 我从事小学美术教学工作已经有不少年头了,虽然说我不专业的美术科班出身,但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水墨画的教学或多或少有不少的感慨,现在的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有了水墨画基础教学,而且新课标也明确提出:“美术课程要能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我们祖国的国画在世界上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尤其是我们中国的水墨画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 因此,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育者更有责任将水墨画教学作为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的手段之一,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能切身体验和感受到它蕴藏的文化涵义。但是现在的学生对中国水墨画了解的很少,有的甚至连有名的国画大师都不知道,谈及对国画的认识,他们也多表示国画的内容都是他们不感兴趣的,所以不喜欢,他们的回答也让我觉得汗颜。我们作为美术老师,在这个方面是必须加强对中国画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喜欢上中国水墨画,并且能够画出水墨画。 但是水墨画在当前少儿美术教育领域里,还属于弱项。在教

育教学工作中仍然有不少的美术老师仍按成人技法,以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方法,没完没了地画梅、兰、竹、菊,把本来天真活泼的孩子教成老年大学的“小老头”、“小老太”,实在令人惋惜。也有一些老师,把画儿童画的方法用在水墨画教学上,一味地勾线填色,失去了水墨画的韵味。 出现这种情况有许多原因,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我本人也认为上好国画课,要搞好水墨画教学,还真是有很大的困难。因为,第一、水墨画的技法比较复杂,画水墨画需要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小学生的造型能力还比较差,要用毛笔不打草稿直接画出造型,已经是很难做到的了,更不用说控制水、墨、颜料在宣纸上的变化了;第二、学习水墨画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高雅的审美情操,小学生还正处于学习基础的文化知识阶段,审美能力也还在形成阶段,当然不具备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观。第三、绝大多数水墨画作品的内容和题材不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生受现代电视媒体的`影响,都比较喜欢夸张、可爱的卡通形象和色彩鲜艳的图案,对传统的水墨画豪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当然教学就更加困难。 所以,在今后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更要多加的努力学习和专研关于美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尤其是我们中国水墨画方面的知识更是有待于提高才行,这样才能把课上好,才能让我

中班美术熊猫(水墨画)教案反思

中班美术熊猫(水墨画)教案反思 1、中班美术熊猫(水墨画)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中国画作为我国的国画开头受到国人的关注,中国画观赏美术观赏的一种,有着美术观赏共有的特点,同时又别于其他的艺术形式。而目前的艺术观赏(中国画观赏)是儿童艺术中备冷落、无视的一局部。教师一味的讲解作品的学问、技能、趣闻轶事,而缺少幼儿自身对国画作品的深入体验、独特感受和把握,使得有限的国画观赏训练缺乏它特有的魅力,而不能有效的吸引儿童。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通过与大师作品的常常性接触、对话、观赏,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汲取了大师的构图,线条,作画方式,对颜色的运用,画面的总体感觉,甚至某些艺术的语言,在潜移默化的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提高他们的艺术感觉及综合艺术素养。本次活动一方面是对国画进展连续传承,激发孩子对国画的了解和宠爱;另一方面为了探究出一种适合孩子们观赏美术作品的一种有效途径。 活动目标: 1.观赏吴作人笔下的熊猫活泼、得意的姿势。 2.尝试用语言、动作来表现熊猫的不同姿势。 3.增加对熊猫的宠爱。 4.培育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5.培育幼儿的观赏力量。 活动预备: 1.教具:作品《熊猫竹石图》、各种姿势的熊猫图片 2.材料:竹子背景图、墨水、毛笔等。 活动过程: 一、猜图导入,引起兴趣。 教师带来一只小动物请你猜猜是谁?(ppt出示熊猫的步骤图) 小结:哦,原来是熊猫。熊猫还是我们国家特有的,是我们的国宝哦! 二、观赏名画,感受水墨。 1.了解水墨画。 今日教师带来了一副画,请你来看看这幅画和我们平常画的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这中画叫水墨画,是有墨汁、水相互调和然后用毛笔画出来的画。这种画只有我们中国才有,我们称为国画。 2.观赏《熊猫竹石图》在作品中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是呀,在作品中竹子、熊猫、岩石等图形,所以这一这幅作品的名字就叫熊猫竹石图。 这两只熊猫他们长得怎样?(毛茸茸、胖乎乎、黑白相间) 这两只熊猫在干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还可能做些什么呢? 小结:是呀,画家爷爷用淡墨勾画了熊猫的轮廓,用浓墨画出了熊猫

2023水墨画教学反思15篇

2023 水墨画教学反思1 这篇__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六单元的一篇__。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利用多种方式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包括了三首小诗,分别以“街头”、“溪边”、“江上”为题,表现了儿童极富情趣的生活,似一幅幅水墨画般美丽。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而要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在教学中我采用的顺学而导的教学方法,始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训练的首位,不仅围绕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困难进行及时点拨,还对阅读方法进行了迁移,在动听的乐声中,教师让学生在熟读之后,选择其中的一首细细品味,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比如,“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使学生想象出了孩童在街头沉浸在读书乐趣中、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孩子们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真正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教学中应放手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配乐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在课程进行尾声的时候,有进行了课外知识拓展,用本节课学到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领略了《我渴望回到童年》一文中,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与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优秀10篇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优秀10篇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篇一 4月24日,执教《童年的水墨画》,参加宜秀区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前谈话,以一首《秋千歌》引入,在朗朗的诗歌声中开始了我的`教学,此暖场环节,因为没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后来听徐老师说是第一次来这里上课,(其实他们在这样陌生的环境是很有压力的),这又让我不禁想起了,两年前执教《瑞雪图》,学生也是非常紧张,也和这个有关!接下来,就经历了初读、认读生字、练读句子,最后品读诗句,总结学法!总体感觉:1.课堂偏冷,互动性不够! 2.在细读文本时,象很多老师说的那样,还是稍微碎了一些,应该采取整体把握的策略。 3.课堂上讲得过多,把握好要讲什么,怎么讲! 4.心理素质,急待改进,学生回答问题时,急于讲出正确答案,缺乏等待! 上好一节课,其实真的不简单,好好总结原因,为了下一次的出发!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品味质朴语言,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 【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走近大师,引童年 播放2006年《感动中国》季羡林先生部分:(屏显)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吗?认识他吗?被人们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季羡林先生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怎样的童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大师,一起去感受他的童年岁月吧!(板书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知童年 1.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读完之后,谈谈自己的疑问和感想。 2.收集整理学生的疑问和感触。 (问题预设: 学生的问题呈现可能有: ①季羡林先生为什么说他的童年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暗呢? ②他为什么以能有“山大王”的同学为荣呢? ③离开故乡,他过上了好日子,为什么还宁肯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呢? 三、细读课文,品童年 (一)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我甚至想说,没有身边的琐事,就没有真正的好散文,我们的灵魂往往以一些琐事触动起。”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就是着眼于身边的琐事来写。细细品读课文,抓住文中最能触动你的一词一句,读一读,品一品,谈一谈。要求先大声朗读,再小声品读,并圈点批画。先在组内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发言。 教学预设: 1.品读第一部分:

中国画的教学反思

中国画的教学反思 中国画的教学反思1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深爱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从小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对祖国艺术传承的重要途径。中国画教学在小学内较难开展,这是由于孩子年龄小,对笔墨的运用技巧很难掌握。在中国画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体验——发现——想象——创造的心理发展过程,尊重学生,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的愿望。 一、认真观察,提高学生的兴趣. 中国画与蜡笔画、水彩画等不同,一瓶墨水一张宣纸就可以产生变化无穷的迹象。刚开设国画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玩墨,玩笔让其发现笔的运用如侧画,竖画会产生不同笔迹,墨加水分多、少会产生浓墨、淡墨等多种不同观赏感观效果。学生对笔、墨、水、纸产生兴趣后再引导学生掌握几种常用的名词,如运用中锋、侧锋、勾线、点厾等。 二、以中国画的笔法墨法练习为根本,感受笔墨情韵,变枯燥为乐趣。 中国画技法的掌握与恰当运用可以延伸艺术形式和艺术学习者的视野,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让其深刻体验创造过程中自主

创造的乐趣和收获,美术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才真正具有效果,学生学到的知识才会转化成智慧。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游戏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与发现技能、技巧。让学生通过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方圆粗细,干湿浓度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自由挥运,上下、左右、来来回回第"乱涂乱画",直到笔干墨渴,然后蘸水、蘸墨继续运动,可以在已有的墨色上重复运行……游戏结束后,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认识他们作品中所创造的各种墨色,以及墨色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比较、分析作品中各种点、线、面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用笔表现出来的。学生很惊讶原来在自己随意涂画中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笔法、墨法。激起了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笔墨基本训练的热情,以期提高运用、表现能力。同时,欣赏一些名家作品,让学生观察和领悟画家是怎样在宣纸上通过特定的表现手段来表现各种不同的对象,抒发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实际练习时,要让学生认识毛笔、水、墨和宣纸这些特殊工具材料的独特性能,通过选择不同的用笔用墨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各种事物,产生不同的笔墨情韵,如,学画金鱼,用笔要洒脱飘逸,用笔清淡,才能给人活泼、轻松的情趣。画藤蔓时用笔要沉着有力而有道劲流畅。用墨时浓时淡、时干时湿,这样画出的线条才能如烟云舒卷,具有丰富的内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