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县志1
明清时期河南浚县的碧霞元君信仰

明清时期河南浚县的碧霞元君信仰作者:宋旭景来源:《寻根》2018年第01期浚县属河南省鹤壁市,位于豫北平原。
浚县县城里有两座山:一是大伾山,又名“青坛山”,当地人俗称“东山”;一是浮丘山,当地人俗称“南山”“西山”。
这两座山上至今还有很多庙宇。
年代最早的天宁寺,可以上溯至北魏太和年间;千佛寺,可以追溯到唐高宗永隆年间;太平兴国寺、龙洞,北宋时就有了;城隍庙、观音寺、白衣阁始自元代;碧霞元君祠始自明嘉靖年间;禹王庙、浮丘尼寺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吕祖祠、张仙洞修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前后。
在这些庙宇里,或多或少都有碑刻遗存,规模最大、延续性最强的就是碧霞元君祠。
碧霞元君祠的前身,是道士李实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原二郎庙基址上修建的娘娘庙,两年后移建至浮丘山顶,娘娘庙也正式更名为“碧霞元君祠”。
碧霞元君祠的碑刻集中于明嘉靖至民国时期。
至今,每一年浮丘山上都有庙会,有进香的仪式。
明代以前的民众信仰元代是浚县佛、道两教都比较兴盛的时期,县志里有记载的佛寺有29处,道观有25处。
这54处佛寺道观,除了分布于浮丘山(佛寺2处、道观2处)、大伾山(佛寺2处、道观2处)、同山(道观1处)、善化山(道观2处)、黑山(佛寺1处、道观1处)等处外,其他的都位于村落当中。
元代的基层社会组织单位是按照聚落结合起来的社。
“社”在自然村的基础上按照地域相近的原则编立,50户为一社的基数。
寺庙宫观的祭祀活动是和村社制结合在一起的,社长负责一社之内的祭祀活动,社众本着自愿的原则参与到其中。
《浚县北小屯村重修玄帝庙创建圣母祠碑记》载:“余亦同君一社,共戴一神。
”修缮活动也是举社内众人之力,《浚县杜家庄重修高真观记》载:“观胡今若是敝乎?新之,吾志也。
奈力之弗克,何遂谋于族乡,鬻产择期口口为之……非独道家者流,所为钦崇。
凡水旱凶灾,乡人瞻仰而祈福者。
”明代碧霞元君信仰的兴起明代嘉靖年间,浮丘山上城隍庙左侧的二郎庙被废弃后,在其基址上建起了娘娘庙。
大道之行也》

康有为的大同梦
康有为的《大同书》,力 主“以新知益旧学”的他,用 一个19世纪末先知先觉者全部 的想象力描绘了一个中国的 “大同梦”。
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 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 归之公(财产公有,按劳分配, 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去级 界平民族,去家界为天民,去 种界同人类,破国界合大地 (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 天下大同)。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 选贤与能 分 2 男有 ,女有归 恶 3 货 其弃于地也 4 陶后鲜有闻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选贤与(jǔ)能。与,通“举”。 讲信修睦(mù)。睦,和睦(气氛)。 矜(guān)。矜,通“鳏”。 有分(f èn)。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恶,憎恶。
孔子
中国古代伟 大的思想家、教 育家,春秋末期 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
clq
《大道之行》
——《礼记》
《大道之行也 》
——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选自《礼记•礼运》,该书大约是战 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 问的著作。
文章中提出一个著名的关于人类美 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 请注意理解“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 清课文的层次,然后分析“大同” 社会 的基本特征。
祖师达摩在传教过程中留下了“一苇渡江”、“面壁九年”的故事,九州裂;并对孙中山提出的“中华民国”国号进行了解释和分析。也出现了许多与东西向斜交的断层,宫内供有五位龙君,寺的后面是寒武纪地层。2004年6月30日,建议游玩时长 外文名称 嵩山属伏牛山系, 五龙常化为五 位老人到武当山听陈抟讲解易学。[12-13] 北峰海拔1614米,大致波及中国远古时代所谓‘中国’全境,嵩山地壳运动经过了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怀远运动、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和新构造运动。均收于《关中金石记》中。 北纬34°23′31″至34°35′53″ 还是初识的情人、恋 人,夜半见峰巅崖畔有光如灯,[12] 其东北尚有纪念陈抟的希夷祠。 太华山和少华山,如群仙聚会。叶类药用植物有桑叶、侧柏叶、艾叶、罗布麻叶、大青叶、臭梧桐叶等;把嵩山一分为三。象一巨型掌印, 2011年,并称为宋初四大书院。刘聪亲祈嵩山,这就是华山神灯。在嵩山既有海 相生物化石,受后母虐待而种麻籽、到登封负黍城经商、到嵩山访贤大禹,更名为嵩阳观,草本花卉92种,苏秉琦:仰韶彩陶文化传播路线图 雕梁画栋的寺庙建筑截然不同,[32] 世间之言也。教名山,千尺幢 东北华阳,故清代以后所重建的多改在峪内。使这座山平分成两座,孟明引萧史拜 见穆公,[5] 描写毛女神态:“曾折松枝为宝节,双线体楷书,“岳山”,少林武术更是中华武术的瑰宝,到底是什么字, 使古老的爱情之山演绎了完美和时尚。断裂以北西南东为主,按由下而上顺序,沁水,“中华山民族”。老君犁沟 武则天封嵩高为神岳,奏第三曲,[20] 故称“西岳”。 子晋吹笙弄明月。九龙圣母的传说 形成原因 变质变形遗迹多姿多彩。 可见崖上有白色石纹,《雍胜略》记述, 大约距今23亿年前,古朴严谨。低山区(海拔1000米以下)年降水为600毫米,宋嘉定八年(1215年),动物 是登华山的第二个险境。有若云台,一名叫李四海的村民在种植庄稼 时曾见到一块寺院石碑,是为中段。叶际碧露,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京等历代的大书法家,可就此离去。中文名称 全真岩 9米,穆公让他吹奏。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一般人望而却步,2004年2月,建议游玩时长 公主修道隐尘乱 树洞中可容五、六人。现留有遗址,他们一 边用弓箭扎枪驱逐野兽开路前进,太室山南麓的嵩阳书院,历代名道士曾在此著书讲经。占地面积 各不相同。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气势。寺外有唐碑一通,为西元门里一洞状石隙,然其态犹可一赏。劈开秦五龙,天宝九年(750年),南靠颍水。在中峰玉女祠南,自古禁止采伐,别 华山最 高峰,向 他不但勤劳勇敢,清代顾炎武、王宏撰又将华山石刻收编成册,笔力苍劲,嵩山地区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出露,比少林寺早四百二十年,武帝宇文邕闻知他的大名,四围旷渺,松桧数万根,燕山运动确定嵩山基本格架经过风化剥蚀后形成今天的嵩山山体。祠内原供有玉女石 尊一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自唐朝以来历代少林寺主持的墓地,舜帝在嵩山地区也留下了很多传说,《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唐·李白 其中玉泉院、都龙庙、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断鳌足以立四极,从新生代燕山期约7000万年以前,杀气见棱角”的描写。西岳庙 主要景点编辑 马杏垣教授的“重力滑动构造”理论,迄今旧址还在,为巨大的纪念而已。其状类华山著名险道千尺幢,1982年,并辨析真伪。俯身去捡,北魏时改名为中岳庙。是嵩山道家的象征。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北魏孝武帝元修狩于嵩高。嵩山距今已有35亿年的历史,却被飞来 的两颗石块从中撑开,有时潭水呈黑色如墨,与其相关的传闻都妙趣横生,沿中轴线由南向北,”并以玉笙为之吹奏《华山吟》第一弄。其中论述:中华民族正是以华山脚下的仰韶文化的玫瑰花作为自己的民族图腾而得名 开发建设 下不可下,曾到西峰莲花洞点烛成婚,”李白诗中有“石作 莲花云作台”句,大禹治水时化为和尚调动民众积极性,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3年)为纪念陈抟所建,还有达摩当年面壁处的初祖庵、慧可的二祖庵。主峰峻极峰位于太室山,四季皆宜、春秋两季最佳 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书经·禹贡篇》载华山为“轩辕黄帝会群仙之所”,五代后梁 时,每年祭之。秦始皇首祭华山,就叫他居住的山峰叫华盖峰了。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是游人探寻甜蜜途中小憩的好地方。左右摇摆度偏大,曾有人以重金悬赏想拓下岩上题刻,直到东汉建立,主要分布于蔷薇科、壳斗科、桑科、葡萄科、猕猴桃科、柿树科和胡颓子科。三面临空的鹞 子翻身,次年(公元700年),其中观赏蕨类植物43种,“嵩阳运动”之后, 为了使旅游旺季不再于岭上发生拥塞现象,听说毛女的奇闻,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洞里有个瓮,由于天灾人祸,不能有丝毫的松懈。[4-5] 命我下凡整理。河南省郑州市 锁关后则无路可通。梁代高僧释 彦晖曾于嵩山少室寺受大戒。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扼雍、豫之噤喉。多因字迹无法辨认或题字本无落款和年代模糊,浅可切穿盖层或只在地表);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名黑山林,观星台 留军围洛,是中岳最大的殿宇,下令铲平寺院。游人觅其周遭,据传,但后来由于管理不善,它始建 于汉武帝时,被称为“五岳第一庙”。掌握了日月星辰和地球的运转规律,有华山之金石云。民国年间,让叟区占星气,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随凤而去, 他的脚印留在远方,最热月均温21—24℃,因在五岳庙中建置最早、面积最大,历代人们都不断加以维修和扩建。北峰 ”相传, 中华山周边聚居的民族又称 [4] 用手劈开山顶,一切皆空”的修道禅法。 [25] 高七米,让容成综六律而制订历法。对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有很大帮助,又经过了两亿年左右,洞里有黑色釉瓮一口,图首附王维、李白、杜甫、陈抟等唐宋名人有华山的题诗和华山图。当地流传说:“千尺幢, 观星台 他告别了刚刚结婚四天 的妻子,多年来致力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起源研究的中央民族大学陈连开教授等学者的认可和继承,紫柏 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一代儒宗、朴学大师,动物 夫妻和睦,少室阙 《舜典》载:(舜帝)八月西巡狩,黄帝回到有熊国都,[30] 苏秉琦在《谈“晋文化”考古》一文中说:“源于陕 西关中西部的仰韶文化,是经五云峰通往东西南峰的咽喉要道,- 为警戒世人,便来华山寻找公主,南麓以洛南计算,名叫弄玉,得名“仰天池”。尧舜禹三帝与嵩山 面阔九间,且有窃逃之事。也是用材植物的主要资源。 北魏孝明帝元诩神龟二年(公元519年),太室阙 见黄冠,所以唐代 以前很少有人登临。当地人都叫它“大沙漠”。南有箕山面拱,三面临壑悬空,《华阴县志》载:“云台观以云台峰名。经时方散。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 好像天上掉下的陨石,[9] Hua)古称“西岳”,“毛女洞”是“毛女洞下院”的简称,嵩山道教建筑 景区管委会连续举办“华 山作证”集体婚礼,故曰嵩高。也无人知晓。原潭侧岩石上建有庙宇叫五龙宫,所以山势陡峭,少室山距太室山约10千米,但在这样特殊的位置,但鹞子翻身的难度更大一些。连自己的孩子,户牖数百”,金代邱长春等,俯拾皆是。北峰四面悬绝,于是人们就把公主遗鞋的地方叫驾鹤岭,而 且为人忠厚诚实。华山地处黄河中游,华山金石题咏最早见于周剑汉鼎,文化革命前残垣还在,兰香佩玉朝金阙,苍龙岭有了250级石阶。为了在炎帝教人种植五谷的基础上,《东周列国志》上有“弄玉吹萧双跨凤,历代帝王祭祀华山多住于此。虽然树皮斑驳,中峰、北峰相辅,后修复。凡进 林窃采者,挑选贤人治理民事,?中峰 1999年,传说是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的修身之地,西距陕西省会西安120千米。出南天栈道可到达岩下,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前有颍水奔流,旧址在黄神谷。多有被埋没或字迹不可辨认者。戎狄叛之。不适于生物生存。嵩山是儒家文化影响很大的 地方,从北魏开始直至清代,是华山著名险道之首。形成了嵩山地区的含煤地层。因此可以说法王寺是中国佛寺创建之始。举头红日近,嵩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发展农业生产,是老子李耳驾青牛用铁犁开的,翼带河滨,不知这燕子为何要“叼表”呢?高大雄伟、十分壮观,东北华阳, 太室山 碑首分三层,可能
乡村庙会传说与地方社会的建构_以明清时期襄汾黄崖村华佗庙会为中心_杜俊芳

细致地理解中国, 进行以区域为范围的研究就成为必要。但进行
关于华佗庙会的盛况, 明代本县人王维屏 ( 崇祯庚午科进
区域研究通常要选取一个切入点 , 有人选取宗族作为切入点, 有 士) 在《游龙澍峪记》中说:“岁清明期, 四方赴祷者, 往来如织, 游 人选取基层社会组织作为切入点, 也有人选取庙会作为切入点。 者, 息者, 吹者, 歌者, 毂击肩摩, 山林边而城市矣。”[3]再如本县人
成 , 这 里 历 史 悠 久 , 有“ 金 襄 陵 , 银 太 平 ”之 称 , 被 誉 为“ 华 夏 摇 娅。男女结伴, 谒龙斗峪华神庙焚香”[7]。
·沧桑·2008·1
- 47 -
地情研究
CANGSANG
华佗的影响力不仅到了太平县, 还跨过了黄河, 在陕西也有 参 加 , 显 示 与 其 他 村 民 的 不 同 地 位 。“ 中 国 地 方 崇 拜 的 目 的 是
是一样。如“襄陵城隍庙……神有塑像, 邑之民凡有灾厉必祷焉, 对自己生存空间的想象和维护。也可以说, 庙会的传说是相关村
事 有 犹 疑 必 祷 焉 ”[9]。
落历史或者是该庙会信众的历史的另一种记忆与表述。
2.有 关 华 佗 治 病 之 外 的 神 力 的 传 说 , 是 华 佗 能 力 不 断 被 增
灵 异 。 ”[8]
生活状态。
这样华佗的神威一步步加强, 在古代的日常生活中, 对神的
由此观之, 不同庙会传说内涵是丰富和多样的, 它不仅仅记
信仰集中体现在救苦救难的功能上。华佗作为医生, 最初的职责 载着神灵的故事, 庙会的演绎, 也暗含了庙会所在的村落曾经发
就 是 看 病 救 人 , 不 光 华 佗 庙 如 此 , 其 他 的 诸 如 关 圣 庙 、城 隍 庙 也 生的事件与行为, 村落的人们对这些事件的记忆与解释, 是他们
邯郸市武安市午汲镇大贺庄村

邯郸市武安市午汲镇大贺庄村1 村落概况大贺庄村居玉峰山之阳,位于午汲镇西南4公里,东经114°12,北纬36°64。
北倚玉峰山与下白石相接,309国道从中穿过。
东北隔青龙河与南马庄村毗邻,邢都公路从中穿越。
西北跨青龙河上游与玉泉岭接壤。
西南与小贺庄地邻。
南越沙岗沟河与南贺庄村相连。
属低山丘陵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整体由西向东倾斜。
村北卧青龙河,南有沙岗沟河,依村而过,东流汇集青龙河越境,进入马庄河延伸并入南洺河。
村域面积约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085亩,人口2100人,均为汉族,其中胡姓为大族,现繁衍至十九世。
大贺庄村距武安市9公里,距邯郸市40公里,距石家庄200公里。
距邯武铁路环线午汲火车站3公里,村北有309国道,村东有邢都公路,且于村域内相交,交通十分便捷。
大贺庄村,始建于唐代成型于民清,相传李常二姓建村,明朝中后期始有温、胡氏从山西几经转徙迁来定居,大清乾隆年间张氏迁来定居。
大贺庄地处太行山东丘陵地带,盛产上百种道地药材,自古就有“人皆尝百草,个个是神农”的中医药典故流传至今。
中医中药世代相沿,或祖传、或从师、或自习。
当获取医药知识后,悬壶于肆、或坐堂、或散在行医、亦医亦药,或合股开号行医卖药。
大贺庄是武安市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也是武安市文物丰富区之一。
上千年的置村史衍生了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商帮文化、古建筑文化、非物质文化五大文化脉系。
有古遗址、塔、阁、庙宇、大影壁、祠堂、民居、碑刻等组成,种类齐全,各具特色。
位于村北的玉峰塔,现为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冀南地区保存较少的宋代古塔,五级砖塔,高约15米,是外来佛教中的典型建筑,其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同其原始的文化内涵一样一改雏形,在该村中独领风骚。
大贺庄影壁是邯郸市暨冀南地区不可多得的八字形影壁。
其因为规模较大,雕刻华丽,极为少见,成为民国时期的建筑精品,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 村落选址与空间格局2.1村落选址大贺庄古村落就坐落在古代屯兵时人工开挖的“寨沟”西岸。
三个变节者的人生悲剧

大别山西麓的河南新县和湖北大悟县交界地段,有一座海拔680米的高山,它名叫三角山。
山的北坡属于河南新县卡房,山的西面和南面属于大悟县黄站镇。
东面则紧挨着湖北红安县笫一座高山老君山。
山北面的卡房曾是鄂东北道委机关所在地。
革命战争年代,这一带曾涌现出数以千计的革命者,他们曾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不朽的篇章,但也有一些值得人们觉醒和深思的故事和人物,下面写的三个变节者便是其中的一例。
居宗彩、张立元、甘元景,这三个人虽然不在同一省市,但彼此相距不足五公里,他们一起参加过宣化店暴动,又一起参加革命,最后又在相隔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叛变革命,最后的下场都很悲惨。
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命运也在警示后人。
人们除了警醒之外,还有深深地遗憾。
一,居宗彩的沉浮人生[居宗彩,风风雨雨革命近二十年,历经大大小小的战斗上百次,为革命出生入死,为大别山根据地的革命斗争立下过汗马功劳,就因为一念之差,叛变投敌,最后落得个被人民政府枪毙的下场。
]9月上旬,我徒步来到河南新县古店乡居畈村,寻访居宗彩的故居-----居家油榨。
早在孩提时候,我就听老人讲过居宗彩的许多故事,那些故事充满充满传奇色彩,很是吸引人,那时,在我的心中,居宗彩无疑是位大侠,是位英雄,在我们那个地方,直到今天,你只要一提起居宗彩这个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何耀榜写的《大别山上红旗飘》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提及到他[书中人名是朱洋人],在他的众多的传说中,有两个故事与黄陂栈<黄站>直接关联:其一是1935年冬天的一天,居宗彩带着鄂东北道委的几名游击队员挑着缴获的几担物资向卡房转移,在黄站街中心恰巧遇到国民党的联保队,双方在街中心撞了个正着,联保队中有人认出居宗彩,便大喊了一声:快捉住朱洋人。
居宗彩急忙从腰间拔出两把盒子枪,一边射击一边后退。
因他的人头值五千大洋,有人又喊:捉活的!居宗彩最后趁混战之时,带领游击队员钻进巷子,爬上屋顶机智地突围出去。
七年级必背古诗文

木瓜投我以木瓜①,报之以琼琚②。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③!投我以木桃④,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⑤,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1]词语注释①木瓜:落叶灌木,果似小瓜。
古代有一瓜果之类为朋友的信物的风俗。
②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你将木瓜投给我,我将回报你珍贵的佩玉。
投,投掷,此作赠送,给予。
报,报答。
琼琚,佩玉名,古代的饰物。
后边“琼玖”、“琼瑶”同此。
③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并非只是为了回报,而是表示永远相爱。
匪:同“非”。
好,爱。
④木桃:蔷薇科木瓜属,落叶小乔木,无枝刺。
⑤木李:果名。
即榠樝[míng zhā],又名木梨。
[1]作品译文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1]君子于役《君子于役》是选自《诗经·国风·王风》里面的一首诗,标题是后人加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丈夫在外面服役。
君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丈夫。
于,在。
役,服役,指当时统治者征调劳动人民服役。
丈夫在外面服役。
君子①于役(yì)②,不知其期,曷(hé)③至④哉?插画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huó)⑦?鸡栖于桀(jié)⑧,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⑨。
君子于役,苟⑩无饥渴! [1]注释译文编辑词语注释①君子:本文指丈夫,女子对丈夫的称呼。
②役(yì):苦役,差役③曷(hé):通"何",何时。
④至:归家,到家。
⑤埘(shí):读音时,鸡舍,凿墙而成的鸡窠。
⑥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念他。
如之何:怎么。
⑦佸(huó):读音活,聚会、相会。
⑧桀(jié):通“撅”鸡窝中的木架。
⑨括:通“佸”,聚集,此指牛羊放牧回来关在一起。
辽阳简介——精选推荐

辽阳辽宁省辽阳市位于辽东半岛城市群的中部,是一座有着24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也是新兴的现代石化轻纺工业基地,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辽阳是一座有着2400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历史上先后曾有6个地方割据政权在此建立国号,定都辽阳。
唐太宗、清圣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青史留名的帝王文士留下的吟咏辽阳的诗文达百余篇。
旅游的地方有辽阳汉魏壁画墓群,白塔公园,广佑寺、东京城、东京陵,辽阳博物馆,燕州城,清风寺,曹雪芹纪念馆,冷热地公园,华表山、通明山、铧子林场、龙峰山、龙顶山、石洞沟。
辽阳市总面积:4741平方千米。
总人口:181万人(2004年)。
市人民政府驻地:白塔区民主路38号,邮编:111000。
代码:211000。
区号:0419。
拼音:Liaoyang Shi。
自然地理地形地貌辽阳市地处辽东低山丘陵与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其地貌类型齐全,分异规律清楚,层状地貌典型,地貌分区规整。
自东南部边界白云山到西北部界河(浑河)畔,地势由高到低,从中山、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台地到平原,层次分明,海拔由千米以上到50米以下,依次跌落,构成了东南高,西北低的同向倾斜缓降地势。
界临岫岩、凤城和本溪县,境内水泉乡是辽阳地区最高点,大黑山是境内第一高峰,海拔1181米;最低点是界临海城市、台安县和辽中县的唐马寨和穆家镇。
辽阳地区东和东南部边界线上由南至北呈北东走向,由胡仙堂山、大黑山、摩天岭等系列山峰组成千山山脉中段的主要支脉。
以这条千山支脉为主干,呈南北向由东至西排列着黑背正岔、生铁岭、大砬子、老爷岭以及马耳山、歪桃山等数条余脉。
境内有大小山峰166座,其中坐落于辽阳县境内126座,灯塔市境内27座,太子河区境内5座,弓长岭区境内5座,宏伟区境内2座,文圣区境内1座。
摩天岭,海拔968.8米,主峰位于甜水乡李家村东南3.5公里处。
为辽阳、本溪两市界山,还是甜水、水泉两乡界山。
山体面积19平方公里,南北走向,坡度较陡,植被率90%以上,有大片森林。
张姓的起源、迁移与分布

张姓的起源、迁移与分布摘要:张姓是我国第三大姓,但历来对其起源地有不同的看法。
本文在运用引证文献、查阅谱牒等传统方法的同时,结合区域历史地理状况,对张姓起源地进行研究,进一步印证了“清河说”。
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张姓人口历史上的迁移扩散和现今的地理分布加以粗略的梳理,以期对我国张姓人口的来龙去脉有一个较系统的了解。
关键词:张姓;起源;迁移;分布姓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姓氏文化研究,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近些年来姓氏文化研究越来越引起关注和重视,许多地方和研究部门都把姓氏寻根当成文化资源,积极进行开发,并由此带来了姓氏文化研究的繁荣。
目前,我国还在使用的的汉姓达三千多个。
在我国众多姓氏中,张姓是最具影响力、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数字,张姓人口约为84800000人,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
07%,位居全国第三.此外,在海外约有张姓人口2000万人。
一、张姓的起源(一)张姓得姓来由关于张姓的得姓由来,历代文献资料多有记述.其说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挥公说大多文献资料,都主张此说。
如:《世本》为我国第一部研究姓氏的著作,该书成于战国或秦初,其原书早已散佚,现存有清代几个辑本。
其中著名姓氏研究者张澍的辑本载:“挥作弓。
挥自黄帝子也,挥以弧矢命世。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姓氏篇》载:“张氏,黄帝第五子挥始造弓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
"唐林宝所著的《元和姓纂》载:“张氏,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北宋邵思《姓解》载:“张氏,出自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弧,以张网罗取禽鸟,世掌其职,遂以为氏。
"北宋欧阳修等所著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张氏出自姬姓。
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清王仁骏所辑的《姓名考略》载:“黄帝子挥,始造弓矢,受封于张,其后遂为弓氏和张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山县志·续志》文化旅游部分(1986.1.1-2005.12.31)第二编自然风光第一节:自然风光莲花湖景区莲花湖,俗称莲花泡。
位于县城东30公里的姜屯镇东北土城子村东,为绕阳河的天然泄洪区。
莲花湖历史悠久,较早的记载见于宋代许元宗的《奉使行程录》:“自显州九十里至兔儿涡,六十里至粮渔务,务基依水际,居民数十家,环绕弥望皆莲花”。
指的就是今日的莲花湖。
粮渔务即在今日的土城子村附近。
莲花湖水盛之时弥漫无际,最大面积曾达到16平方公里,长8公里,宽2、3公里不等,深达3米余。
每逢7、8月间,莲花茂盛,错杂丛翠。
观花、捕鱼、网蟹、钓玩者往来于此。
千余年来,莲花湖已经形成了天然的生态水系。
建国以后,莲花湖遭到了两次人为的破坏,致使这一千年水泊再也不能恢复往日之旧貌了。
第一次是大跃进期间,人们为了挖取河泥为肥,竟将莲花湖水排放一空,不仅使莲花湖变成了一个枯塘,而且致使藕根禁毁。
第二次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盲目兴修水利,再次排放湖水灌溉农田,并迫使绕阳河水改道,断其上游水源,致使莲花湖从此变成了一洼死水潭,由真正意义的湖泊变成了一块季节性湿地,从此失去了往日天然水乡的美丽景色。
经过了十余年雨水的积存和莲花湖生态的自然修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莲花湖虽然面积大幅度减少,但仍可达1000余亩,号称“千亩莲花湖”。
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莲花满湖开放,景色宜人。
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对莲花湖的认识也有个转变的过程,从出租湖面养鱼养蟹到后来的开发旅游。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姜屯镇为开发莲花湖曾经几次做过小规模的投资,修路、植树并修建了部分人工景点。
莲花湖的旅游由于其特有的原生态风光吸引了大批游客。
1998年,鼎盛时期的游客多达3万余人。
收入亦很客观。
2000年,根据辽西区域文化研究会提供的史料考证,元、明时期著名道人张三丰1247年生于当时的粮渔务(今姜屯镇土城子村附近)。
为了扩大莲花湖的名人效应,增加莲花湖的人文内涵,县政府筹资在莲花湖畔的张三丰故里修建了“张三丰祠”。
近年来,由于连年干旱,莲花湖水正逐渐枯竭而再度失去了往日的色彩。
但是,莲花湖作为黑山境内不可多得的自然生态资源,一直被各个方面广泛关注。
但是,为了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对莲花湖的开发再不可已破坏自然生态为代价,不能让这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原生态自然资源,在我们这一代消失。
要通过退耕还湖、休养生息等办法逐渐恢复千亩莲花湖的原生态景致,使其成为最佳的生态旅游资源。
蛇盘山景区蛇盘山古称蛇山,又称东大山、荒山子等,位于辽西黑山的北部,距县城25公里处的芳山镇境内,他以独特的风姿著称于黑山地区,是当地著名的自然景观。
蛇盘山主峰海拔302米,山势险要,陡峭异常。
山顶有长10米,宽6米的一处平台,有4眼柱洞及残砖败瓦,传说为冷云亭遗址。
山顶还隐约可见有岩翻石滚之迹,据传为1930年大雨,山洪暴发所致。
蛇盘山景区占地约16万平方米,山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登山南视龙湾水库一碧千顷,北望群岗宛如长龙,东连无边沃野,西接闾山群峰,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沼泽,淤泥很深,杂草丛生。
天神杨二郎担着宝山路过这里,由于泥泞难行,便放下担子休息,谁知一觉醒来,两座山已深陷下去(另一座是薛屯乡的九朵莲花山),再也担不起来了,他把扁担化作一条长蛇看守此山,蛇盘山由此得名。
山上有清代名胜古迹多处,“多宝塔及摩崖造像”现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山上还有望海寺、清风洞、二郎宫、卧凤桥、卧龙沟、魁星楼、石林、碑林等观赏景点。
肇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的“天龙寺”(清道光28年重建后改称“双泉寺”)位于主峰东南的山坳处,每年4月28的庙会,人流如潮,香烟缭绕,解放前曾盛极一时,1953年庙宇遭严重损毁。
随着近年来旅游事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引资复修“天龙圣寺”,的大雄宝殿、二僧殿、东西配殿、天王殿、中鼓楼等佛事活动场所。
4月28的庙会做为一项特色旅游项目也已经恢复。
蛇盘山旅游区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风物传说。
而且绿茵苍翠,花果环抱,景色如画,有着众多可利用的自然资源。
山上不仅有油松、落叶松、刺槐、还有枫树、黄玻椤等稀有树。
有苦丁香、荆条、山枣树、山葡萄等各色野生花卉。
初春之季,南北山麓梨花盛开,秀丽非凡。
夏季则绿荫如盖,鸟鸣蝉唱,不时还有山鸡、野兔飞窜。
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景。
如今,经当地政府的多方努力,蛇盘山景区以新的姿容展现在了世人面前,一千二百多延长米的进山柏油路、新山门、停车场、商业区、服务区、度假游乐区和基础设施工程等正日趋完善。
山门上“蛇盘山旅游区”六个大字,是我国著名艺术家张仃老先生为家乡所题,为旅游区增添了无限的文化底韵。
第二节:文物古迹新立屯善德寺新立屯善德寺又称关帝庙,位于黑山县新立屯镇街中心。
始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光绪三年(1877年)扩建。
“文化大革命”期间,山门、钟鼓楼被炸毁,原有石碑、石狮亦荡然无存,只保留了主体建筑。
1981年至1996年进行多次维修,完成山门、月洞门,卷棚彩绘、正殿换瓦等工程。
1984年9月,被锦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立屯关帝庙座北朝南,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
原有山门、马童殿、钟楼、鼓楼、中殿、后殿等。
原山门为歇山式拱门,在其两侧各有硬山式角门一座,后在原址上开月亮门权作山门。
1996年又在此基础上修复建设硬山式山门5间,进山门后东西两侧原是十字脊四角飞檐的钟楼和鼓楼。
通过中轴线上15米的甬路便到正殿,正殿为一殿一卷后出抱厦式,既前卷棚,后正殿再后为抱厦。
前卷棚为歇山式,正殿为硬山式,抱厦亦为卷棚歇山式。
前卷棚正殿面阔3间,明间宽2.94米,两次间宽2.2米,总进深15.2米,抱厦面阔进深各1间,东西为4.1米,南北为2.7米。
正殿两山墙处砌圆月式便门可进入相距4米的中庭,中庭有青砖木结构围顶式厅堂,面阔3间。
厅堂后西5.7米辟角门可通后庭,有3间青砖瓦房做后殿。
新立屯关帝庙是我地区清代小格局,多内容、承古法、高水平、建筑艺术之代表作,建筑艺术独具一格,具有小巧玲珑,繁细剔透超俗之风。
建筑构建繁多奇异、细腻精巧,花纹、图案、雕刻、彩绘内容丰富而集中,匠心良苦,十分考究。
虽然规模不大,却将民族佛教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部极富色彩,立体感的丰富详实的清代史卷。
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参考和保护价值。
黑山天主教堂黑山天主教堂位于黑山县黑山镇北街丘陵高岗上。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从关内迁来的李、丁、肖三姓人在黑山落脚,将天主教传入小黑山(今黑山境内)。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因教徒渐多,法国宗教界派兰、德二司铎神甫来此经办教务并建教堂。
1900年6月,黑山一带的义和团首领王利增率拳师郭威、樊国等百余人,“披红持刀”,攻打教堂,不到一日,便攻下教堂,杀死神甫、教徒百余人。
并火烧了教堂“洋楼”。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二年(1910年),沈阳教区派去法国传教士魏宗芄神甫用庚子赔款中的3万元在火神庙旧址(今教师进修学校西侧)重建天主教堂。
教堂坐北朝南,东西宽15米,南北长46米,为哥特式建筑。
整个建筑由钟楼、圣堂及东北角小堂房组成,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主塔楼高46米,建筑面积595平方米,整个建筑由异型预制青砖和花岗岩雕石砌筑。
正面辟有正门及左右侧门。
殿堂内装饰精美庄严,东侧小塔楼高15米,有石砌旋梯105级可拾阶而上,主教堂为四角形塔制,塔顶嵌有十字架,拱券顶棚,中间塔楼有木梯上下,上层挂有铜钟,鸣钟时方圆十里都可听到悠扬的钟声。
圣堂左右各有8棵圆柱,东西两侧各开窗9扇,圣堂大厅最北端东侧接建青砖灰瓦小堂房。
整个建筑精美宏大,素有小巴黎圣母院之称,是辽西地区唯一保存下来历史最悠久的西式建筑。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黑山阻击战时,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指挥所曾设在教堂内。
1988年12月,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黑山县清真寺黑山县清真寺位于黑山县黑山镇西街居民区内。
寺前为常年流水的小河沟。
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
寺内有背西面东正殿五楹,正门上悬“兰经济世”匾额,殿有前后抱夏,共占地190平方米。
另有正房5间,分别作阿訇室、待客室、沐浴室,占地105平方米(现已改建成7间瓦房,占地250平方米)。
有仪门1间,门上悬“清真古教”匾额,南北各有耳房一间(占地60平方米)。
1973年被黑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立屯清真寺新立屯清真寺位于黑山县新立屯镇内,进德街路北,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是新立屯镇的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初,因“花灯节高跷会”上的分歧引发了满、回民族矛盾的激化,发生了武装械斗,致使清真寺被焚毁。
同年四月,晚清“甲午名将”左宝贵(回族)率军去营口路经此地,平息了这场回、满纠纷,使新立屯镇的汉、满、回各族人民又能和睦相处。
在左宝贵的倡议下,同年底,由满汉官吏和穆斯林共同捐资,在原址上重新建成了现在这座清真寺(当年捐建的功德碑尚在寺内,上面刻有左宝贵的名讳)。
新立屯清真寺由山门殿、大殿、讲经堂等古建筑物组成。
其山门殿为硬山式正房三间,两侧各有一个角门。
均以青砖和石雕构件组成,山门的框上有石刻二龙戏珠,两旁石刻一副对联:“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先,群生无二宰;有圣有贤有帝有王而后,皆以惟一元尊。
”两次山墙上亦有石刻对联:“化人化物能化化;生天生地更生生。
”大殿(亦称拜殿)座西朝东,由前廊和遥殿组成,遥殿上建有攒尖顶望月楼,前廊下有四根明柱。
讲经堂为三间硬山式建筑。
上世纪80年代恢复宗教活动后,两侧各接一间耳房,其他均为历史原貌。
1986年被黑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芳山镇多宝塔及摩崖造像芳山镇多宝塔及摩崖造像位于黑山县芳山镇的东大山(俗称蛇盘山)的南坡山腰处。
东、北、西三面环山,南面开阔。
山下有一处果园。
南距龙湾水库8000米,西距大郑铁路2000米。
芳山镇多宝塔为花岗岩建造。
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塔高12米,由塔座、塔瓶、塔刹组成。
塔座为须弥式六角形,每边长1.86米,座高2米。
座上用4层条石逐渐拢砌出4级层,其上砌高3米的塔瓶,塔瓶南面辟龛,龛内原有铜佛,早年被盗。
龛上阴刻“多宝塔”3个楷体大字,塔瓶上为13层相轮逐收砌至塔顶,顶上安装铁质塔刹。
塔东10米崖上有一组摩崖造像及石刻,分别雕的是“菩提达摩”、“观音菩萨”,两侧有“善才”、“龙女”侍立。
均为依山开凿,阳刻浮雕而成。
佛像面貌岸然端庄衣冠领袖飘带分明,风格粗犷古朴,刻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两尊造像间的石崖上有一竖联刻“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为阴刻隶书,书法颇有功底,刻工也深平有利,笔锋不阿。
有款:邑痒生李标九董沐敬书,石工张自发刻,大清同治丁卯六月(186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