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辽西古文化区与中国文明起源论文

合集下载

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学说作文

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学说作文

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学说作文《探寻中华文明起源》
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中华文明起源这档子事儿。

就说有一次啊,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参观博物馆。

一进展厅,那琳琅满目的文物就把我们给吸引住了。

我们在一个展示古代陶器的展柜前停了下来,看着那些造型各异的陶器,我忍不住感叹:“哎呀呀,这些东西可真有意思啊!”
朋友 A 凑过来说:“是呀,你说这些古代人咋这么厉害呢,能做出这么精美的陶器。

”朋友 B 也接话道:“就是啊,这得花多少心思和功夫呀!”我们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

这时候,旁边走过来一位讲解员大叔。

他微笑着对我们说:“小朋友们,这些陶器可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呢。

”我们一听,顿时来了兴趣,缠着讲解员大叔给我们讲讲。

大叔清了清嗓子,开始给我们讲起来:“你们看啊,这些陶器的制作工艺和风格,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文化。

从它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的过程。

”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看到了那些勤劳智慧的古人在制作这些陶器。

在讲解员大叔的讲述中,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原来,中华文明就像一棵大树,从最初的小树苗,一点点地成长、壮大,长出了无数的枝丫和叶子,丰富多彩,充满生机。

从博物馆出来后,我们一路上还在兴奋地讨论着这次有趣的体验。

我们都觉得,中华文明的起源真是太神奇了,值得我们好好去探寻和研究。

哎呀,说了这么多,总之呢,中华文明起源就是这么神奇又有趣的事儿呀,我们可不能忘了咱老祖宗的这些宝贝哦!哈哈!。

大、小凌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与历史文化

大、小凌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与历史文化

大、小凌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与历史文化大、小凌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与历史文化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王禹浪教授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孙军研究生大、小凌河流域,是东北区域文明连接幽燕文明、草原游牧文明以及海岱文明的重要交汇地区。

大、小凌河流域的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其地域所分布的各类历史与文化遗迹却十分丰富。

从距今一万年开始直到明清时期,其历史文化遗存从来没有断裂过。

时值今日,坐落于大凌河流域的锦州、阜新、朝阳三市依然是东接辽沈,西联京、津、唐地区的重要城市。

大、小凌河流域所特有的环山面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流域文明,许多轰动世界的代表中华文明起源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不断的在这一地区被发现。

尤其是先商文化的起源与孤竹国文化,均与大、小凌河流域有着密切的关系。

先秦以来,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的形成和一系列重大历史变迁也都与大、小凌河流域息息相关。

著名的查海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文化、青铜文化,以及三燕文明的中心——朝阳古都几乎都没有离开过大凌河畔。

大、小凌河流域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东北地区与幽燕大地结合部的古代文明的繁荣区。

主题词:大、小凌河、先商文化、孤竹国Abstract:The valley of dalinghe and xiaolinghe river is the important area of various civilizations in northeast region .It includes Beijing area civilization, Prairie civilization,and Haidai civilization. Although the area is not big,but here is distributing the rich historical culture vestige. From 10,000 years ago建昌县、凌源市、喀左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市、敖汉旗、北票市、阜新市、义县、锦州市、凌海市。

苏秉琦晚年考古学研究探索的启示

苏秉琦晚年考古学研究探索的启示

苏秉琦晚年考古学研究探索的启示作者:朱乃诚来源:《文物春秋》2020年第02期【关键词】苏秉琦;文明起源;国家起源;五帝时代;黄帝时期;红山文化【摘要】苏秉琦晚年围绕“国家起源和民族文化传统”这一研究探索的核心内容,创建起一个有关中国国家起源与发展的全新的学术体系。

这始自1979年苏先生布局在张家口一带进行的考古探索,初衷是从考古学角度探索五帝时代前期黄帝时期的史实,后却在辽西地区红山文化晚期获得突破。

然而1989年之后有悖中国古史传统的文明起源研究到处漫延,对此苏先生向大家悉心提醒与告诫,最终发出了学科发展方向“转轨”的要求。

苏秉琦晚年进行的考古学研究与探索,始终围绕着与探索国家起源有关的中国古史。

这是苏秉琦晚年考古学研究探索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本文所论述的苏秉琦晚年,是从苏先生70岁那一年算起。

那年正是1979年,是中国考古学学科迎来大发展的春天。

苏先生从那一年步入他的晚年,步入他学术生涯的晚年。

从苏先生一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来看,苏先生的学术晚年,熠熠生辉。

苏秉琦晚年进行考古学研究探索的主要内容或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由于长期以来大家对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导致一些研究者主观上是以苏秉琦晚年学术思想为指导,或是沿着苏先生开创的研究道路继续前进、继续探索,但实际上却偏离了苏秉琦晚年引导并实践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道路。

还有个别苏先生的继承者在自身的研究中或在指导中国考古学研究中根本不使用苏先生考古学研究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偏离苏秉琦晚年研究的方向与实践的道路,甚至是偏离具有中国传统与特色的中国考古学研究方向。

本文将在笔者以往探索苏秉琦晚年学术思想的基础上[1—7],进一步分析苏秉琦晚年进行考古学研究与探索的主要内容或核心内容,同时分析苏先生围绕其研究探索的核心内容是如何进行研究布局,又是如何及时地引导学术界按照他所进行的研究方向与途径开展研究,希望由此能够深入理解苏秉琦晚年进行考古学研究探索的学术思想以及给予我们的启示。

辽河流域文明起源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辽河流域文明起源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视的作用雎 。他 将 中国科 学 院 考古 研 究所 内蒙 古工 作 队 ]
是东 山嘴遗址南圆北方 左右对称 的建筑 布局, 二是玉器 的
古文化古城古 国 、 中国文明起源 的“ 三部 曲” 三模式 ” , 与“ 等 对全 国文明起源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今后围绕 经济形态 、 聚落形态 、 文化关系特别是观念形态的研究 , 辽河 流域文明起源研究前景十分广 阔。
关键词: 河流域 文 明起 源 ; 济形 态; 落形 态; 辽 经 聚 文化 关 系
整整 z O年前的 18 9 6年 7月 2 5日. 新华社发布 了辽西山 区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 的消息 , 出五千年 文明起 源的新观 提 点. 首先在社会引起 巨大 反响, 进而反馈 到学术界 , 动了美 推 于中国文明起源 问题 的大讨 论。2 O年过 去 了. 中国 文明 起
源 的研 究仍 方 兴 未 艾 , 与 考 古 新 发 现 相 比 , 究 的 进 展 似 但 研
Ab ta tGud db u n q n i t e r ,p o l trst esu yo h rgno io eRie vl a in wi n s a sr c : ie yS Big i d hs h o y e pesat h td ft eo ii fLs h v rCiiz t t Ho g h n a i o h Cut r si i o t ns e r . He c h rh e lgssp tfr r “ ro y o tre d l” o a ce tc lue lu ea t man c n e t al s y n et ea c a oo it u o wa d a ti g ” r“ h emo es f“ n in ut r . l a ce tct n n in o n r ”a h r i fChn s vl ain .whc rmoe h ee rh o h rgn o iee n in i a d a ce tc u ty st eo i n o ieeCiizt s y g i o ih p o tst e rsac ft eo ii fChn s

《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

《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

《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前言以史为鉴,可以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自己的国家,也可以从历史的兴衰,探究出国际政治的规律,以利于我们更清楚的睁眼看世界。

当然,对于喜欢历史的朋友,也许这部分可以成为读史的助手,里面的内容或许能够帮助解读心里埋藏已久的疑惑。

这里从地缘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现今版图的形成,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西方有句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放在中国也是一样的。

中国之所以能够形成今天的版图,是经历过5000年的历史磨合,其间的地缘轨迹异常清晰。

只需按照历史的脉络,随着中华民族扩张的路线解读下去就行了。

当然,尽管每一个王朝的循环看似都有些类似,但其实都有各自的地缘重点。

如果把握住这一点,才是了解中国历史的关键。

不过对于华夏民族的最初起源,始终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还是要从炎黄时代谈起。

这一部分一直到商代,之前都被西方认为是神话时代。

当然甲古文的发现让这部分历史变得有了可信度,因此中国古代对于这一部分的记载也可以部分采信了。

下面是一张“中国地缘结构图”,可以从全景的角度先审视一下中国目前版图的地缘结构。

这里将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直至海洋的中国疆土称之为“古中国核心区”,换而言之也就是汉人主要居住开发的区域。

而其余的东北地区、蒙古高原、西域盆地区、青藏高原都被列为曾经的边缘地区。

当然这种分类方法都只是相对的,这些所谓的边缘地区,现在都已经明白无误的成为中国主权完整的一部分了。

之所以要这样划分是想让大家清楚,中国的历史很大程度就是这几块边缘地区与核心区的反复博弈过程。

而今天之中国能够拥有这这些地区,是有无数先人流血牺牲而造就的。

当然正如在历史上,这些所谓的“边缘地区”需要时间成为中国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一样。

所谓的“核心区”也不是一天造就的。

在这张地缘结构图上,可以看到如果按照各自的地缘特点,古中国的核心区可以由北至南,由西至东大致被划为6个区域:即黄土高原区、华北平原—山东丘陵区、四川盆地区、长江中下流平原—丘陵区、云贵高原区(包括横断山脉)、东南沿海丘陵区。

辽河流域的历史文化与古代文明

辽河流域的历史文化与古代文明

辽河流域的历史文化与古代文明百年以前,人们对于西辽河地区的历史文化几乎是一无所知,至20世纪后50年,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西辽河地区近万年以来深埋地下的历史文化终于重见天日。

近万年以来,西辽河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发展面貌,大体上划为早期的渔猎农耕文化和后起的游牧文化这样两个发展阶段。

本区后起的游牧文化,大体上包括东胡、乌桓、鲜卑、契丹和蒙古族的历史文化,经历了整个铁器时代。

在此间2000余年的历史发展中,西辽河地区经历了战国以来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全程。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通辽市奈曼旗土城子乡土城子城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整的一处燕国城址。

奈曼旗善宝营子古城,最初建于战国时代的燕国,秦和西汉仍继续沿用。

西汉—北魏西汉初期,东胡遗部——乌桓族与鲜卑族同时兴起于北方草原,乌桓基本与汉族融合。

鲜卑人在四世纪至五世纪的魏晋时期,先后在北方草原和黄河流域建立了封建政权,以北魏王朝最为兴盛。

活跃在科尔沁草原上的是慕容鲜卑和宇文鲜卑。

通辽地区科左中旗和开鲁县出土了多件鲜卑金饰牌,这些鲜卑金饰牌的出土发现不仅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实物见证,而且也反映了鲜卑民族迁徙链中的历史足迹。

辽朝契丹人早期活动的地域,主要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和西辽河流域。

北魏以后,契丹人在通辽地区逐渐发展强大,崛起于中国北方。

公元916年,契丹贵族联合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上层在北方草原上建立了辽政权。

通辽地区,历史上是辽王朝的京畿之地、契丹人的政治中心。

考古发现通辽地区的扎鲁特旗、奈曼旗、库伦旗、科左后旗、科尔沁区均有辽代的古城。

在通辽全境,还发现大量的辽代墓群。

说明通辽地区在辽代是人烟稠密、农牧林兴旺、手工业发达的繁华地区。

金朝女真族是满族的祖先,十二世纪初攻灭辽和北宋,建立了与南宋对峙的金王朝。

通辽地区不是女真族活动的主要地区,但在金代也归上京路临潢府及东北路招讨司、咸平路咸平府管辖。

元朝蒙古族起源于内蒙古额尔古纳河一带,十二世纪末统一蒙古高原,十三世纪逐渐强盛,建立了横跨欧亚草原的蒙古帝国。

中国文明的形成: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

中国文明的形成: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

中国文明的形成: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专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导读: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中原社会的军事贵族们开始设法建立一套新的社会秩序。

新秩序的建立是通过先有的世俗手段,特别是实力的比拼来获得。

而由此导致的后果,便是社会权力带有较为世俗或务实的色彩。

文明的地理格局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首先的问题,是如何定义文明?中国文明起源的标志是什么?赵辉:文明可能有100多种解释。

一方面可以说是文化的成就;另一个意义,就是社会发展程度。

从文明探源的角度看,文明的形成,就是人类社会进入了国家形态,探源就是探寻国家的起源——早期国家何时产生?如何发展?关于文明的标准首先是由西方学术界提出的,比如出现文字、城市、金属器后,人类社会就进入文明阶段了。

后来这些标准落实在考古学上。

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提出了文明的10个标准,比如一定规模的遗址,人口要达到5000以上,有权力机构,有大规模的公共建筑——它标志着建筑技术达到一定程度,社会动员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等等。

这些标准是依据西方文明起源的研究而提出的。

不是说不对,而是需要在中国的环境下具体的讨论。

当我们套用这些标准对一些有关的考古发现进行是否是文明的性质判断时,就会发现这些文明的标准有的是不那么能对上号的了。

中国各地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跌宕起伏而漫长的过程。

于是,对文明的研究就从定性的研究逐渐转变成了过程性的研究。

这就要追溯,什么时候出现“城”?什么时候开始阶级分化?等等。

我们发现中国文明的进程不是铁板一块,各地有自有过程和特点。

我们认为给文明建立标准,是一个比较老的研究方法。

而我们需要探讨的是,这个考古学文化背后的社会是否形成了国家的形态?我们并不急于提出文明——国家形成的标准。

这些标准应该是在研究史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普遍意义的特征。

而不是颠倒过来,拿着一个产生于国外材料中的标准清单去比照。

《三联生活周刊》:按照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教授的观点,东亚中国文明是全球六大原生文明之一。

中国文明起源的辽西个案观察

中国文明起源的辽西个案观察

而农 业 的 发 生 与 近年来 , 随着 中华 文 明探 源 工 程 的全 面 展 开 , 内学 经济 阶段 就 已 经 获得 了初 步 发 展 , 国 则是 聚 族 而 居 的 早期 村 落 以及 居住 在 这 种 定 术 界在 中华 文 明起 源 问题 上 , 得 了 一 系 列 新 的研 发展 , 取 究 成果 , 得 了诸 多 新 的认 识 。诸 如 : 时 间 上 说 , 居村 落上 的早期 氏族 部 落组 织 获 得进 一 步发 展 的最 获 从 夏朝并 不 是 中 国最早 的 国家 形态 , 在距 今 4 0 早 0年 重要 物质基 础 。所 以 , 业 的起 源 及 其 早期 发 展 , 5 农 便 前 后 以 陶寺 遗 址 为 代 表 的龙 山 时代 , 国 的早 期 国 成 了探讨 国家文 明起 源 的关键 问题 之一 。 中
收 稿 日期 :0 2 0 — 0 2 1 - 2 2
基 金 项 目 : 宁 省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重 点 规划 项 目( l A S 0 ) 辽 L l Z 0 2
作者 简 介 : 田广 林 (9 5 , , 蒙 古 赤 峰 人 , 授 , 士生 导 师 , 15 一)男 内 教 博 主要 从 事 西 辽 河 古 代 文 明研 究 。
0 0 是 由村 落 到 都 邑 , 组 织 形 态 上 说 , 由 部 落 到 国 代 最早 的人工 驯化 稻类 的文化 遗迹 。到 了距 今 8 0 从 是
。 稻 家 。 已有 的人 类 文 化 学 研 究 成 果 认 为 , 早期 的 定 居 年前后 的彭 头 山文化 时期 , 类作物 的驯 化与栽 培
关键词 : 国文明起 源 ; 西文 化 区; 案观察 中 辽 个 中图分类 号 : 7 K8 2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01 5 (0 2 0 —4 80 1 0 —7 1 2 1 )30 1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辽西古文化区与中国文明起源论文
一、辽西古文化区简介
辽西古文化区的地理位置是指分布在我国西辽河流域、大小凌河流域、燕山及其南麓至渤海湾的广大区域。

本文探讨的辽西古文化主要是指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包括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及小河沿文化。

其中红山文化在20世纪初已被发现,而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在小河沿文化、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相继被发现后,红山文化的牛河梁女神庙、积石冢、大型祭坛也被发掘出来,再加上苏秉琦先生提出的“古文化古城古国”概念,加上他认为红山文化已出现了突破公社形式的社会组织,实际上已“使得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年。

”这些都使得辽西古文化区迅速受到全国考古学界同仁的强烈关注。

二、单一中心起源说和多中心起源说
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考古学界在关于文明起源的问题上的主流观点一直是中原中心论。

随着苏秉琦先生提出“满天星斗”的多中心文明起源说,以及随之而来的在全国各地均出现了对文明起源研究的新成果,地方文化研究出现新高潮,一时间多中心文明起源学说对中原中心论的单一中心起源说产生了极大的挑战,而考古界的学者也对中国文明起源到底是单一中心起源还是多中心起源争论不休。

对辽西古文化区来说,这个问题的争论其实也就是是否承认辽西古文化区也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一个源头,辽西古文化区是否进入了文明时代。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现在大致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单一中心起源论。

他们认为辽西古文化区并没有进入文明时代。

支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摇篮,虽然也吸收其他地区史前文化的某些因素,但其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而“满天星斗”中提到的红山文化,虽然有庙冢的存在,但并没有发现人类的居住址,因此我们并不能“全面地衡量它的社会结构”,且缺少文字、青铜器这些判断文明出现标志的基本要素,与黄河流域在年代上差距很大,也没有直接的文化联系,因此认为它仍然是处于野蛮时代,而并非所谓的“文明的曙光”。

也有学者认为,作为辽西古文化区代表的红山文化并没有进入文明时代。

如红山文化没有铸造青铜器、文字、城市,虽然祭坛规模宏大,但并不像金字塔一样工程浩大,需要国家采取暴力手段去压迫奴隶,而且当时渔猎经济也仍然占有重要地位,让人不仅怀疑红山文化的生产力水平;积石冢随葬的玉器较少,并不能反映当时已出现阶级分化。

第二类则是以苏秉琦先生为首的多中心起源论。

除苏秉琦以外,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礼”是观念形式上的最高体现。

红山文化的祭坛等礼制建筑的发现,与中国的祭祀礼制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正是由于礼制的诞生,促使原始社会瓦解,进入文明时代,且在夏家店下层文化随葬的陶器上发现了有“目”和无“目”的饕餮纹,又因其在青铜器上具有特殊意义,更是进一步说明了夏家店下层文化和中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渊源。

有学者认为,红山文化的“坛庙冢”是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并且在同时期,中原的考古学文化中没有出现类似现象。

而且良渚遗址群的墓地和祭坛,以及大量出土的玉器和漆器,更是让人推测其已进入早期的文明社会。

我们无法证明中原的文化发展水平一定高于其他区域,也不能说其他地区的文明是受到了中原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结果,因此,中国文明起源是多中心文明起源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第三类则是对中国文明的单一中心起源论和多中心起源论进行充分的比较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有学者认为,根据文字、城市以及青铜器的标准,再加上参考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看,中国文明的起源应是在龙山时代,并且是“本土起源,以夏人和夏文明为核心和代表,包括‘九州’范围内的.各族,是一个统一的王朝。

”并指出中国文明起源实际上存在多个源头,但“有主源和核心”,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央控制地方,而不是各个地方独立,因此夏文化就是中国文化起源的主源和核心。

进而推出事实上并没有多中心,“所谓的多中心也就是无中心。


也有学者从文字、城市、铜器及国家的出现等几个对界定文明起源的标志进行分析,得出支持单一中心起源的学者,大体认为文明起源是源于二里头文化或夏文化。

而支持多中心起源的学者则是认为文明起源要早于二里头文化或夏文化。

还有学者则认为,单一中心起源说和多中心起源说的矛盾在于他们对中国文明的定义并不一致,前者是狭义的定义,认为华夏文明就是最早的中国文明,而后者运用广义的定义,认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最早的中国文明,因此提出我们在考虑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时,要充分考虑中原文明只是中华文明这个大圈中的一部分,它会影响其他地区,也会被其他地区所影响。

三、文明起源的标志
在考古学界,一直比较受推崇的是摩尔根对文明的定义:“以声音字母之使用以及文字记录之制作而开始。

”并且认为人类社会是由蒙昧进化到野蛮,并由野蛮最终过渡到文明。

通常情况下,学界都有一种认识,认为文字、城市、青铜器等要素是将一个社会阶段判定为文明的标志。

根据上文,辽西古文化区并没有包含这些要素,那么是否我们就因此认为辽西古文化区并没有进入文明时代?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先生在他的专著《历史研究》中把人类历史划分为21个文明。

其中位于南美洲的秘鲁文明并没有使用真正意义上的文字,而是运用不同色彩的绳子打结来记录,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古秘鲁文明的存在。

而在城市是否是文明的
标志问题上,位于尼罗河平原的“古埃及文明被称为没有城市的文明”。

在青铜器方面,位于中美洲的玛雅文明也并没有青铜器的发现。

同样,如果我们只用古秘鲁文明或古埃及文明的标准作为准绳的话,不符合它们标准的中华文明就要因此被否定吗?
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礼制文明”。

而在牛河梁等遗址发现的“坛庙冢”大型礼仪建筑更是证明在红山文化时代已产生了中华传统的礼制因素,而这就是文明社会的标志。

此外,我国一直有崇拜龙图腾并且爱好玉器的传统习俗,在红山文化时期发现的C形龙和玉猪龙都是中国古代龙的形态,足以说明在红山文化时期已产生了早期文明。

更有学者指出,在没有武力冲突作为催化剂的情况下形成的文明,很可能并不会形成防御性的“城”之类的我们以往判断文明的标准。

更有学者补充提出在兴隆洼文化发现了环壕聚落,且应带有围墙,只是因为年代过久且气候不易保存,所以尚未发现,而这些都是后世都城的雏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辽西古文化地区是否是“中国文明的曙光”虽然现在仍存在异议,但它在中国文明起源中起到的作用不容置疑,希望随着考古发现不断增多,经验不断丰富,在学界同仁的不断努力下,终究会使这个问题的答案水落石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