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
诗词鉴赏——意境

课内练习3 全国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课内练习 (2009·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全国 军城早秋 严武[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严武( ):字季鹰 曾任成都尹、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 ):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 节度使,广德二年( 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连连看
• 高远辽阔 • 沉郁孤愁 • 深远绵邈 • 和谐静谧 • 开阔苍凉 • 雄浑壮丽 • 幽清明净 • • • 大漠孤烟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明月松间照,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野旷天底树,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渡头余落日,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千嶂里, 落霞与孤鹜齐飞,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艺术境类别用语壮阔类阔大悠远雄奇优美雄浑苍劲雄浑壮观富丽堂皇明丽类瑰丽淡雅恬淡自然幽静生机勃勃繁华热闹深远类幽深奇险迷蒙迷茫缥缈暗淡幽暗昏暗荒寒类肃杀萧条萧索冷落孤寂悲凉类慷慨悲壮悲壮苍凉凄凉凄惨例
一、什么是意境 “意”指诗人思想感情,“境”是 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意 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 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艺术境 界。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 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请简要分析。 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答: (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 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 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 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 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二)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 的春景图。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 的春景图。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 获得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获得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意境 名词解释

意境名词解释意境: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个境界不同于自然景物的真实境界,而是融入了作者强烈情感的艺术境界。
我们知道,人类在客观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审美经验是一定时代的文学意境产生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些审美经验,就不会有文学意境的产生。
文学意境只能从社会生活中产生,并且必须反映和表现那个特定的时代精神风貌和审美趣味。
人们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受到思想、道德、情操方面的陶冶,获得感情上的美的愉悦,产生共鸣,发挥移情作用,进入或接近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的心灵世界。
但文学意境绝不是单纯的主观臆造,它总是以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提炼与概括为基础,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的艺术形象与主观情感的完美结合。
文学意境既有情调韵味,又有思想意义,是二者的统一。
意象:也叫意境,“意”是主观的“意”,“象”是客观的“象”,“意象”就是把客观的“象”组织起来,给人以生动的形象。
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立象尽意,即所谓“立意以尽意”。
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中的“意象”,则是指这些文学体裁中出现的生动的富有含义的景、物、人等生活形象,或者把那些以各种形态构成的艺术形象及其内在含义,称之为“意象”。
意象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意”,即主观的意愿;二是“象”,即客观的外物。
前者是主观,后者是客观。
“意”与“象”有机地结合,就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意象系统,有的意象本身就包含着某种思想和情感。
“意象”所展示的意境和意蕴,正是文学意境的核心和实质。
比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从字面上看,是写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和战胜困难的乐观态度,但在创作中,却饱含着诗人力求进取,奋发有为的思想情怀,这是他的理想,是他的自信,是他的抱负,也是他的志向,这就是他的“意”。
至于“会有时”的现实基础和对未来的信念,则已蕴藏在诗句之中,读者可以从其“意”中体会到。
“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直”,似乎明白如话,但我们不能单从字面上去解释,因为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既可以指诗人将大展宏图的决心,也可以指对实现理想的乐观态度,还可以指当时的一帆风顺的形势,另外,它也可以作另外一层理解:那就是诗人并非空有理想,不付诸行动,而是已经做好了准备,只待机会的降临。
意境感十足的句子

意境感十足的句子1.轻轻的风,淡淡的云,遥远的山,悠悠的水,一切都在不言中流淌。
世间万物皆有定数,唯有大自然的魅力永恒。
在这意境之间,心如明镜,映照出我们内心的渴望与归宿。
2.悠然自得的人生,如梦似幻,让人不禁陶醉在这无尽的意境之中。
3.那一抹夕阳的余晖,映照在静谧的海面,创造出一种岁月静好的意境。
4.你说塞上江南,执手看万里江山,后来一川风絮,离愁感沧海桑田。
5.飘落的枫叶,宛如一曲秋日的赞歌,唤起了心中那份唯美的意境。
6.雨后初晴,云烟轻抚,山水画卷醉人心。
7.雨后初晴,彩虹挂天,清新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
8.绿水青山间,阳光斑驳,洒下一片金色的梦,温暖着岁月的画卷。
9.繁华过后,一池秋水长天,把岁月静好,让人在这意境中感受到生命的深沉和宁静。
10.流水阶除静,孤眠得自由。
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
远忆荷花浦,谁吟杜若洲?良宵恐无梦,有梦即俱游。
11.林深见鹿,夜静低吟,入梦微呓,白云苍狗。
枫林残忆,兆载永劫,渐至佳境,欲盖弥彰。
12.逍遥澄湖上,洗眼见秋色。
13.江南烟雨,山水人家。
14.一叶落,褰珠箔,此时景物正萧索。
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往事思量着。
15.熟汝轻言离若风,微颦楼上小桃红。
飒飒远去花径里,淡淡近来梦境中。
16.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17.其实,人生是一朵浅蓝的雏菊,被温存地放在记忆的信札上,静静的香。
18.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19.伊人红妆,惊艳一霎,眉目亦传话。
怎奈戏子,唯有入画,笑颜泣天涯。
20.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21.风华笔墨,后庭尘埃。
便天光云影,不与徘徊。
纵三千里河山,亦四十年蓬莱。
青丝染霜,镜鸾沉彩。
22.杜牧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
23.心似清莲,断那红尘痴缠。
淤泥不染,寡欲不喜纷繁。
悄隐南山,清露香草做伴。
怡得悠然,过往付诸云烟。
意境的含义

意境的含义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文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绝大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
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
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美术意境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
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
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
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
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
诗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诗心、宇物之灵趣。
从审美活动(审美感兴)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外”、“象外之象”),另方面“意”也就从对于某个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
这种带有象”的一般的规定性之外,还有特殊的规定性。
这种象外之象所蕴涵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的意蕴,就是“意境”的特殊的规定性。
因此,我们可以说,“意境”是“意象”中最绘画、诗歌、园林的意境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喜欢画“远”,高远,深远,平远。
意境 诗词成语

在中国诗词中,意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诗人在创作时通过描绘景物、抒发情感所营造出的艺术氛围和空间。
意境深远、优美的诗词往往能够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以下是一些与意境相关的诗词成语:
1. 画意诗情:形容诗文中充满画意和诗情,意境优美。
2. 诗中有画:形容诗的意境如同画中景象,生动而富有画面感。
3. 画中有诗:形容画作中蕴含着诗意,意境深远。
4. 意境悠远:形容诗词的意境开阔,给人以无限遐想。
5. 情境交融:指诗中的情与景相互融合,难以分割,意境深远。
6. 超然象外:形容诗文的意境超越常人的想象,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7. 超以象外:指诗文的意境超越了一般形象,进入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
8. 羚羊挂角:比喻诗的意境超脱,如同羚羊角挂在树梢,悬空而不可捉摸。
9. 镜花水月:形容诗中虚幻的景象,如同镜中的花和水中的月,虽美却不可触及。
10. 轻莹秀彻:形容诗词的意境清新,词藻华美,透彻人心。
11. 清莹秀彻:同上,形容诗词的意境清新、词藻华美。
12. 诗情画意:形容诗文中充满诗情画意,意境优美。
13. 镜花水月:形容诗中虚幻的景象,如同镜中的花和水中的月,虽美却不可触及。
14. 羚羊挂角:比喻诗的意境超脱,如同羚羊角挂在树梢,悬空而不可捉摸。
15. 超以象外:指诗文的意境超越了一般形象,进入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
16. 超然象外:形容诗文的意境超越常人的想象,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这些成语多用来形容诗词中的意境,表达诗人对艺术境界的追求和赞赏。
诗歌鉴赏的八大意境

诗歌鉴赏的八大意境
诗歌是一种优美的语言艺术形式,通过抒发情感、描绘景物和表达思想,可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在诗歌中,有许多不同的意境,以下是诗歌鉴赏的八大意境:
•田园意境:描绘自然风景、乡村生活、田园牧歌等,带给人们宁静、安详的感受。
•山水意境:展现山川河流、秀丽风景、禅意境界等,引人入胜,给人以宁静与厚重之感。
•爱情意境:渲染爱情的美妙与伤感,表达爱人的情感和思念之情。
•孤寂意境:表现孤独、寂寞、无助等情绪,引起人们对内心的共鸣。
•哲理意境:通过抽象的语言和形象,探索人生、哲学、人性等深刻问题,引发思考。
•历史意境:叙述历史事件、英雄人物、传统文化等,使人们回顾历史、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梦幻意境:展示奇幻的场景、离奇的故事、超越现实的想象,给人们带来新奇与迷幻之感。
•人生意境:探索人生的意义、人类的命运、生死等永恒主题,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与体验。
这八大意境是诗歌中常见且经典的表现方式,在不同的诗歌作品中可以交织出丰富多彩的情感和想象。
通过欣赏与鉴赏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启发我们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之意境

通过意象叠加、景情结合等手法营造意境
意象叠加
诗人将多个意象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加丰富的画面。例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 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将多个景物叠加在一起,营造出一 种萧瑟、孤寂的氛围。
景情结合
诗人将情感和景物相结合,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情感。例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描写壮丽的自然景色来表 达对人生的感慨和追求。
详细描述
这类诗歌往往借助物象、景致等来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通过描写雨后的清晨景象,表达了诗 人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感慨。
自然清新型
总结词
自然清新型的诗歌意境往往以自然景物为主,通过对自然景 物的细腻描绘,表现出清新、自然的气息,让读者感受到一 种宁静、祥和的美感。
《诗歌鉴赏之意境》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意境概述 • 意境的类型 • 意境的营造方法 • 意境鉴赏的实践应用 • 结论
01
意境概述
意境的定义
意境是指诗歌作品中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 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境是作者在诗歌创作过程中通过精心构思、巧妙布局所创 造出的艺术境界,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联想、想象、感 悟等审美活动所感受到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
通过炼字、炼句等手法营造意境
炼字
诗人通过选择准确的字词来传达情感和意义。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中的“疏”和“骤”字,准确地表达了 当时的天气和氛围。
炼句
诗人通过选择恰当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例如,李煜 的《浪淘沙》中,“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通过使用对 仗和对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悲伤和无奈。
2019年意境的同义词

意境的同义词意境的同义词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
意境的同义词是什么,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意境的同义词资料,欢迎阅读,意境的同义词境界、情境、境意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
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
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 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 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胜。
” 端木蕻良《关山月的艺术》,“画梅花的,很少能闯出林和靖式的梅花品格,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
”修饰词语,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闲静,雄伟壮阔,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 ,寂静肃穆。
辨析,1 /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
比如说,一首诗很好,我们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
”一幅画很好,我们就说,“这幅画很有意境。
”甚至看完一场电影,走出电影院,我们也会听到有人议论,“今天的电影很有意境。
”但是尽管大家都在用这个词,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很多人并没有搞得很清楚。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1.它们所达到的层次和深度不同,意象指的是审美的广度,而意境指的是审美的深度;2.意境是意象的升华;3.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1) 柳永词中晓风残月的意境很美。
2) 画家努力使这幅仕女画具有一种闭月羞花的意境。
3) 这幅图案犬牙相制,别有一番意境。
4) 他的小说语言精妙绝伦,意境超凡入圣,不愧为名家大作!5) 元人黄公望的山水画,真是尺寸千里,意境深远,使人玩味无穷。
6) 他高妙的弹奏技巧,把这首曲子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线索一、孕育期意境理论,就其源流来说,我们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一些典籍中。
在《周易·系辞》中有这么一段话“然则圣人之象,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这里最早提出了“意”和“象”的关系问题。
对此魏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作了进一步阐述“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又说“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虽然,这里的意和象是作为哲学认识论中的概念提出来的,但无疑对审美意识起了影响,因而对意境概念的形成,也有直接的因承关系。
于是,就产生了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概念,可以说,这是意境理论的前身,或者说它是意境的核心。
刘勰在论创作构思时,首次将“意象”概念引进文艺理论,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文心雕龙·神恩》)的美学命题,标志着艺术审美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可以说,刘勰为意境范畴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美学家对于艺术审美形象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意象”这个范畴,而“意境说”还处在孕育阶段。
二、诞生和发展意境理论的探索,到了唐代更为自觉,特别是在盛中唐,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经验,推动美学家从理论上对诗歌的审美形象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境”这个新的美学范畴。
“意境”之所以不同于“意象”,关键就在于“境”。
所以“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提出,标志着意境理论的诞生。
“境”作为美学范畴,最早出现于王昌龄的《诗格》。
如“处身于境,视境于心。
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等等。
他把“境”与“象”对举,有时又把“境”与“象”连用,从他的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
“境”的涵义与“象”的涵义是有区别的。
王昌龄在《诗格》中还对诗歌意境的产生作了分析。
他说:“诗有三格。
一日生思。
久用精恩,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
二日感思。
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
三日取思。
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王昌龄说的“三格”。
是指诗歌意境产生的三种情况。
创造“物境”,“生思”即可成就。
而创造具有形而上意义的“意境”,则必须向取思转化,即意境的创造要依赖在“目击其物”的基础上的主观情思(心)与审美客体(境)的契合,从而引发艺术灵感和艺术思想:艺术灵感和艺术想象的前提是审美观照中“心”(情意)与“境”的契合。
审美创造(灵感和想象)离不开审美观照,离不开“心”与“境”的契合,这是唐代意境理论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彻底开创了诗歌创作“因内符外,沿隐以至显”的路子,使诗人的艺术创造有了一个明显的指向。
意境理论,自王昌龄以后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核心。
稍后不久的皎然在王昌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意境理论。
他把有无意境和意境创造的程度作为衡量诗歌作品优劣的主要艺术标准。
他认为诗作的艺术效果是由“取境”决定的。
他在《诗式·辩体有一十九字》中说:“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他赞美王粲的《七哀诗》是由于这首诗创造出了令人产生“伤肝之叹”的意境。
他推崇谢灵运的诗也是由于谢诗善于创造“情在言外”“旨冥句中”的意境。
总之,“诗情缘境发”是皎然的诗歌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原理,他的《诗式》、《诗议》等著作就是以此为核心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的。
正因为此,皎然就很重视“取境”问题“取境”就是创造意境。
《诗式》一书所述,多半是围绕着如何创造意境阐发的。
为达到“奇势”的境界,他在《诗议》中才有“绎虑于险中,采奇于象外,状飞动之句,写真奥之思”的“取境”法则,而其将“象外”说引入诗论,有其更大意义。
总之,皎然关于意境方面的论述是多方面的,研究得也相当深入。
其丰富性、系统性、深刻性和明确性是前无古人的。
皎然继王昌龄所阐明的意境说,开创了我国意境理论的新局面,对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美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史上,刘禹锡也很值得注意。
因为正是刘禹锡,对“境”这个美学范畴作了最明确的规定。
他在《董氏武陵集纪》中说:“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
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
千里之谬,不客秋毫。
非有的然之姿,可使户晓,必俟知者,然后鼓行于时。
”他指明“境”是意中之境,而不仅仅是“景”和“象”,将“境”与“象外”联系言之,刘禹锡是第一次。
“境生于象外”说是中国美学中“意境”理论发展的一个新起点,直接启发了后人。
到晚唐的司空图,他就综合刘勰、皎然,特别是刘禹锡的思想,把诗歌意境理论的重要内涵“象外之象”,“味外之旨”提了出来,并作了较为精当的阐释,从而见出诗境之象的不同层次。
他在《与极浦书》中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睫之前也’。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然题纪之作,目击可图,体势自别,不可废也。
”在戴容州心目中,诗家之景有别于现实生活中一切实物实景,而是如阳光照耀下的碧玉,远望像有轻烟缕缕升腾,似有若无。
而司空图将此种审美现象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作了更准确的描述,前一个“象”是具形色声迹之象,后一个“象”则是以前一个象为媒介,由诗人的情思幻化而生的空灵飘忽之象。
第一种“象”属于审美的实在境界,第二种“象”应归属于审美的理想境界。
第一种境界常遇而多可求,司空图对此是明智的,他以为自己所作的浏览题纪诗,描写的是“目击可图”的景物,纵与“象外”之诗有高下之别,作为另一种“体势”,也自有存在的必要。
第二种境界可遇而难求,不可多求,自然是诗中一种最佳的“体势”他心向往之。
同时,司空图将“韵味”作为品诗的最高艺术标准。
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辨于味而后可言诗也”,言诗应该“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他认为诗达于此可为诗的最高境界。
司空图还在《二十四诗品》中,从作品论、风格论、鉴赏论、接受论进行了深层挖掘,形象地解说了诗歌艺术风格和不同的诗境风貌。
所举各“品”都涉及到诗歌境界那种不即不离,在有意无意之间的特殊品质。
并以“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作为诗境的内在精神。
司空图以“外”清晰划出了象外之象的层次,他已经从理论上意识到“境界”是一种超感性、超具象、生成于具体艺术媒介之外的美学范畴。
所以说,司空图对意境理论的重要贡献就在于他对意境层次的深刻体悟和独到研究。
三、(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理论的)成熟和定型意境理论,由司空图以后更加完善,而它的成熟和定型主要在宋朝严羽,明末清初王夫之二人身上得以体现。
严羽的《沧浪诗话》比较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意境理论,可以算得上是一部有影响的诗论专著。
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等五部分组成,也就是说,它从作家论、创作论等方面对意境理论作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兴趣”说和“妙悟”说上。
严羽以“兴趣说”将司空图的“象外之象”加以进一步发挥和完善,使之成为一种专门化的对诗的审美追求。
严羽较司空图深刻之处在于他把问题提到诗歌特性的意义上来理解,如他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这里的“别趣”当然就是“兴趣”,与“理路”相对者当然就是“情路”。
由于“惟在兴趣”,所以诗歌就有含蓄深远,韵味无穷的意境。
严羽对这种意境的艺术特征描绘即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据说羚羊晚上睡觉时角挂在树上缩成一团,最灵敏的猎狗也闻不到其气味,无法找到它的踪迹,借此说明这种意境精彩绝伦而又浑然天成,没有任何人工痕迹,并且具有朦朦胧胧之美“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点明了“兴趣”说的实质。
除了“兴趣”说之外,严羽还用“妙悟”来界定意境的特性。
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即诗歌的意境过程中,其思维的对象不是书本知识和抽象的理念,“空中之音”已非喉腔之音,“相中之色”已非自然之色,“水中之月”已非天上之月,“镜中之象”已非照镜者实体,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客观形象世界,内心在外物的偶然触发下产生诗思,这就是“妙悟”。
可以说,严羽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与司空图的“象外之象”等是一脉相承的,而“外”与“中”都意在说明“象外之象”不同于象,“相中之色”也不等于色。
于是,对诗歌意境的两个层次即“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愈加自觉,更为清晰。
中国诗歌意境理论集大成,理论完全又成体系的当推王夫之,他是通过“情景关系”来对意境审美特性进行阐发的。
如果说,司空图、严羽对意境理论的探讨主要是在意境两个层次各自的特点方面进行,那么,王夫之则主要是在意境各层次的整体构成方面展开。
他围绕着情与景的关系,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诗歌意境的各层次不断生成的审美特点:一是情与景互相生发、妙合无垠的关系。
在诗歌的意境中,情与景、心与物、主观与客观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相互生发、密不可分。
这样“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唐诗评选》)二是诗歌意境以有限表现无限,以质实表现空灵的特点。
王夫之认为,以情景交融为特征的诗歌意境,应该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含蓄无穷的韵味。
他推崇那些得“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作品,主张作者在诗中不把话说尽、说死,而要通过有限,具体的形象传送空灵缥渺,含蓄无穷的韵味,给欣赏者留下自由联想和艺术再创造的空间。
三是意境构成时主客观之间偶然感发、天然妙合的特点。
在王夫之笔下,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评语”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诗绎》)“天壤之景物,作者之心目,如是灵心巧手,磕着即凑,岂复烦其踌躇哉?”(《古诗评选》)在他看来,意境的生成有赖于诗人不期而遇的灵感,而灵感则产生于客观世界对主观心灵的偶然触发,具有不假思索、直觉体悟的特点。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王夫之已经看到了诗歌意境具有因情景交融,互相生发而不断生成的特点。
这样,他从诗的特性的高度解释了意境自身不断生成的特性,认为意境并非单纯在客体(审美景象),也并非在主体(审美情思),而在主客体相交相融相感相触之中。
同时,意境不是静态的空间,而是不断生成着的时空统一体。
正是在对意境本性的清晰把握下,他才能够对意境的层次结构特点做出极其深刻的概括“有形发未形,无形君有形”,(《古诗评选》)首次以明确的语言标举出意境的三个层次即有形(景矣),未形(情矣)和无形(象外)。
这在中国意境探索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美学价值。
四、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理论的总结和终结尽管王夫之以后叶燮、王士祯、梁启超对意境也作了可贵的探索,但最有影响的当数王国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