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创作背景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说《红楼梦》作者、写作背景及成书过程(上)

刘一心在2007-3-13 下午8:55 发表于学术研究

提要

《简说》与近百年来红学研究的主流结论不同。《红楼梦》是一部藉言情演绎政治的小说,是康熙时代的著名文人、皇上密臣曹寅(号雪樵、雪芹)以当朝戏剧大师洪升的《石头记》为题,创作的《金陵十二钗》。只因当时的政治原因,未敢问世。后经其子曹頫、其孙曹天佑(即被误认为'曹雪芹'者)整理,及赵执信的协助运筹。在乾隆时期,先以《脂砚斋评批石头记》之名,将前八十回抄本问世;最终以《红楼梦》之名,由程伟元、高鹗全本百廿回刊印,流传至今。从洪升构思《石头记传奇》起,前前后后历时百余年,故曰"百年红楼"。

题外话

笔者只是一位对《红楼梦》感兴趣的工程技术人员,只因对当今'红学考据'的主流'结论'有所怀疑,对《红楼梦》作者及写作背景、成书过程,另外做过各种'猜想';二○○三年,一场大病之后,无所事事,于是就将从前关于《红楼梦》的一些想法,翻腾一遍,觉得《红楼梦》有可能是当今所说的'曹雪芹'其人,抄袭了他的爷爷--康熙朝曹寅的家藏旧作';而将这一'猜想',深究一番。无奈由于笔者的'底子'太薄,古文、历史知识贫乏。托福今天的网络技术,以及前人的大量考据资料,尚可勉强'经营'。从第一篇《曹雪芹真假辨》,到如今,已是的第四个年头,写了长长短短不足百篇。自以为这个'猜想'至少在逻辑上也算通顺。但是,由于对一个问题的认识需要有一个逐层发见的过程,往往后面的文章又否定了前面的看法,也比较凌乱。本打算用《百年沧桑红楼一梦》的逻辑框图作为结语。一些科技界的朋友不愿去读那些如同嚼腊的数十万字的考据长文;建议将猜想的结果,简述一番。想来合情合理,也本应如此。于是就再补上本篇。作为《框图》的文字说明。约16000余字。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一)起梦--痴戏曲,洪升初创《石头记》

(二)圆梦--为警世,曹寅巧写《十二钗》

(三)觉梦--为醒世,秋谷畸笏鞠躬尽瘁

(四)惊梦--史为鉴,《红楼梦》千古永存

引子

今天人们所读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章回小说,并非由乾隆时代的一位二三十岁的年轻超天才'曹雪芹',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用十年功夫,一笔呵成。事实上,《红楼梦》如同贾宝玉的那块玉,只能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经历漫长的地质时代的晶化而成为玉;再由能工巧匠琢成并镌刻上'通灵宝玉'四字而成。否则只能是一块相同质地的土石块。

《红楼梦》就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有志之士,将中华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沉积岩',如同'青埂峰'下女娲用来'补天'的顽石。而被女娲撇下不用的那一块,却被'一僧一道'携到人间,虽不可'补天',尚可'补地'。'经历了一番梦幻'之后,在此顽石上被留下'红尘经历'的长篇偈文--这就是全本《红楼梦》。

(一)起梦--痴戏曲,洪升初创《石头记》

今本《红楼梦》的发端,事情要追踪到康熙早期。钱塘(杭州)学子洪升,尚在京城国子监做太学生时,由于天分,此人对戏曲(时称传奇)颇感兴趣,且小有名气。此前正在以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写一部《沉香亭》戏曲,藉李、杨爱情,隐写王朝兴衰的政治主题;之后,改写第二稿时,易名为《舞霓裳》。康熙十八年(1680),第二稿完成时,仍不满意;于是三易其稿,更名《长生殿》。就在他起笔第三稿时,感悟到前朝戏曲大师汤显祖的《牡丹亭还魂记》的创作手法高己一筹;一部作品,不必拘泥于真人实事,不受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确定性限制,从而可开拓出更大的想象和创作空间。也避免了诸如当今用真人真事'戏说'对历史的胡编乱造。于是,洪升一方面继续完成《长生殿》;同时,采用《牡丹亭》手法,构思《长生殿》的姊妹篇《石头记》传奇。此为《红楼梦》之萌芽期。

《长生殿》公演后,一时轰动京城上下,康熙皇上也曾亲自调演观看此剧。于是乎,洪升便跃居戏剧大师的宝座,。后人称清初戏曲界有'南洪北孔'即指杭州洪升、曲阜孔尚任(戏曲《桃花扇》作者)。

好景不长,康熙二十八年(1689)八月,正值佟皇后国丧期间,洪升、赵执信(秋谷)等大批文人、官员(主要是明末汉族文人)因聚演《长生殿》,而触犯大清律法。史料称'演长生殿之祸'。这对康熙帝的治邦兴国大计来说,无疑是节外生枝,或者说是一种干扰。因此,康熙帝对'事件'的处理慎之又慎;实际上康熙为了他的盛世之梦,正急需人才。对参与'事件'的五十余名明末文人,在法律与违法之间,康熙选择了从速、从轻处分;在急需人才与怎样争取汉族文人的问题上,则非一朝一夕所能凑效的。要保护的不仅这数十名当事文人,而想得到的则是更多的文心,能得文心者盛。这一过程伴随了整个康熙盛世。

在满汉矛盾尚且激烈的清初,'事件'的主要当事人洪升、赵执信等,虽然事实违法,但并未受到严惩或所谓'迫害';洪升只是被开除学籍,一年后,举家回杭州,继续他的戏曲创作;赵执信则被革去官职,回到山东益都颜神镇,吟诗课子、遨游四方,倒也潇洒,令其再官,不从。另有太学生查嗣琏,革藉后离京回乡,几年后仅改名查慎行,竟及第康熙癸未进士,做了京官。

康熙皇帝并未因对'事件'的暂时平息而满足。就在'事件'发生后的几个月,康熙选择了他幼时奶母的儿子、童年时的伴读、青年时的御前侍卫、成年时文武双全的正白旗佐领曹寅,调往江南金陵(今南京)。当时的江南是南明残余及明末文人的富集之地。曹寅来到江南,表面上任江宁织造及巡盐御使;实际上是作为康熙的'文化钦差大臣'长期驻守江南。一干就是二十三年。

在这二十三年里,曹寅得益于盛世的天时、地利、人和,凭借自身的天赋、才干、经历、积累、反思,上升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国家兴旺的历史使命感,广泛联系各种背景的文人文士,其中不乏大明皇裔。用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去消除他们对康熙王朝的怀疑、恐惧、乃至不合作。最后的八年里,写成一部《金陵十二钗》--《红楼梦》章回小说的主体。此是后话。

再回到洪升创作《石头记》。事发前,洪升已着手《石头记》写作;事发时至少完成了他的文学底本,因与剧本重名,改称《情僧录》;被开除回杭州时,底本留在北京。由相国梁清标(即棠村,脂批中提到棠村作序事)为其作序,时为山东曲阜藉京官孔尚任(小说第一回称东鲁孔梅溪者),又为底本题名《风月宝鉴》。大约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洪升在杭州完成了他的得意之作《石头记》戏曲剧本;由洪升密友、诗词家吴舒凫(小说第一回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