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创作背景探讨

合集下载

《红楼梦》创作背景

《红楼梦》创作背景

《红楼梦》创作背景《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

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

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

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

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

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

《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

创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段《作者自云》即是曹雪芹自序。

在这篇自序中,曹雪芹以真实身份出现,对读者讲述写作缘起。

据他自述,他是依托自己早年在南京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写作此书。

因流落北京西郊,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猛然回忆起年少时家里所有的女孩儿,觉得她们的见识才气远远超过自己,不禁深自愧悔。

祖上九死一生创下这份家业,自己身在福中,却不务正业,不听从父母老师的管教,以致长大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

曹雪芹将这段经历和悔悟写成小说,就是要告诉读者,虽然自己罪不可免,但那些女孩儿都是生活中实有其人,万不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使她们的事迹湮灭无闻。

一念及此,心旌荡漾,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

何况乡野生活悠闲自在,风光宜人,更令他思如泉涌,下笔如神。

曹雪芹自谦才疏学浅,只得用市井白话来写这部小说,意在为那些女孩儿立传,排遣自己的苦闷,兼以供读者把玩赏析。

小说《红楼梦》中的历史背景探究

小说《红楼梦》中的历史背景探究

小说《红楼梦》中的历史背景探究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爱情长篇小说,更是对中国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意义,我们需要对小说所处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第一章:清代封建社会概述这一章将简要介绍清代封建社会的特点和结构,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以及对人们生活状态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封建特权、官僚制度、科举制度等进行描述,帮助读者理解《红楼梦》发生在何种社会背景下。

第二章:乾隆时代背景分析在乾隆时期,中国经济繁荣,但也存在着很多社会问题。

这一章将重点探讨乾隆统治时期的中国社会现象、政治局势以及文化风貌。

通过分析当时贵族家庭、宫廷生活与制度、文人士大夫等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红楼梦》中所描绘的封建社会生活。

第三章:女性地位与婚姻制度封建社会下,女性地位较低且受到许多限制。

这一章将探讨《红楼梦》中女性角色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并对当时何种婚姻制度以及相关的婚姻观念进行分析,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认识。

第四章:官僚文化与士人风气作为一部关于封建社会的小说,《红楼梦》也反映了当时的官僚文化和士人风气。

这一章将对清代官员阶层、科举考试、读书人文化等进行探究,并分析其对小说情节发展和角色塑造的影响,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思想和价值观。

结论通过对《红楼梦》所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所揭示和批判的东西方社会问题,如封建制度、家族道德、男女关系等。

此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研究的爱好者来说,《红楼梦》所描绘的封建社会背景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参考文献(根据需要列出参考文献列表)。

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红楼梦的创作背景《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巨著,堪称中国古代小说的奇迹之一,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

它的人物性格、情节安排、艺术手法无不体现出作者曹雪芹高超的文学才华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那么,这部惊世之作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一、作者曹雪芹的经历曹雪芹生于1715年,是清代著名小说家。

他本是清代著名学者曹操的后代,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但是因为祖父曹颐的贪污行为,曹家被贬到扬州,家道中落。

由于家贫,曹雪芹只好在官场上谋求生计。

他曾担任过一些官职,但是由于他口才不佳,被人瞧不起,加上家族的衰落,他悲愤填胸,十分失落。

曹雪芹的人生遭遇对他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红楼梦》的创作背景曹雪芹于1740年左右开始着手创作《红楼梦》。

当时,他的父亲曹寅经常受人排挤,不能在官场立足,曹雪芹也不得不加入父亲的流亡一族。

因此,曹雪芹在写作《红楼梦》时,以曹家的历史为蓝本,塑造了小说中的贾、薛、王、史等各大家族的形象。

他在小说中描写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如何应对官场斗争的技巧。

他甚至在小说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悲喜的思考。

三、《红楼梦》的出版历程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根据史料记载,曹雪芹于1763年因病离世时,仍未完成这部小说,只留下了80多回。

这些回目中,大量描写了贵族生活的细节和戏曲手法,以及对女性身份和爱情的探究。

小说的删节和命名也是个问题,例如小说应该叫《石头记》还是《红楼梦》?到底有没有完整的120回,这都是争议的焦点。

而小说稿件更是曾经流传各地,被各种人修改。

最终,曹雪芹之友贾贵得汇集小说残帙,重新加以整理并以石头记命名,出版于1791年。

四、曹雪芹的文学造诣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使用的语言独具特色,具有浓重的南方口音。

在小说创作方面,曹雪芹的作品体现了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和对情感细腻的刻画,如情节的安排、情感传达等都是十分精彩的。

在文学艺术方面,曹雪芹的性别扮演艺术、形象塑造与书信文学等也得到了充分展示。

《红楼梦》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红楼梦》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红楼梦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一、历史背景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而要了解《红楼梦》,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1. 宋朝时期《红楼梦》创作于18世纪中叶,描绘了一个虚构家族“贾府”的故事。

然而,故事背景却设置在清朝时期,这是因为作者曹雪芹对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17世纪)经历过大规模社会变革的时期特别感兴趣。

2. 社会风气与阶级观念在《红楼梦》中,可以看到明清之际社会风气和阶级观念的反映。

贾府家族由富商派系组成,展现了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起步阶段富贵人家的生活样貌。

此外,《红楼梦》也通过描述封建王朝式微和社会动荡等问题,暗示社会变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困惑和不安。

二、文化内涵《红楼梦》是一部描绘大家族兴衰沉浮的作品,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既体现在人物形象刻画中,也反映在情节安排和意义赋予上。

1. 人性与命运观《红楼梦》通过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各种各样的人性。

从少年贾宝玉对父母痴迷到极致,到林黛玉对荣府个性强烈且叛逆,再到贾母等长辈们稳重而睿智,这些人性的展现使其更加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同时,小说也通过贾宝玉在情感上的动荡和挣扎,探讨了命运对于个体行为和幸福感之间的影响。

2. 爱情观念爱情是《红楼梦》中最引人注目和深思熟虑的主题之一。

小说中描绘了几十对不同类型、不同结局的婚姻和恋爱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的结婚观念和爱情观念。

例如,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纯真爱情,王熙凤与薛宝钗之间的权谋婚姻等,这些都展示了作者对于婚姻制度和爱情观念的思考。

3. 对文学艺术的追求《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部充满文化内涵的作品。

通过对古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描写,小说不仅展示了作者曹雪芹广博的艺术修养,也表达了他对于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尊重。

结论《红楼梦》以其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生动细致的故事情节和深刻意义赋予等特点,成为中国文学中缔造奇迹般巨作之一。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了解以及对书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部杰出的文学作品。

《红楼梦》的文化、历史背景解读

《红楼梦》的文化、历史背景解读

红楼梦的文化、历史背景解读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一部被认为是继《西游记》和《水浒传》之后最重要的小说之一,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创作。

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情节、独特的文学手法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了解《红楼梦》的文化、历史背景对于理解小说中隐含的意义和价值至关重要。

1. 文化背景1.1 宗族文化宗族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红楼梦》中一个核心主题之一。

小说中刻画了贾、王等大户宗族的生活和命运,展现了中国传统宗族观念对个人命运和家族兴衰产生的影响。

1.2 儒家伦理思想儒家伦理思想是支撑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核心,也渗透到了《红楼梦》这部小说中。

通过对众多角色塑造及他们所面临道德困境和选择进行描写,小说探讨了儒家伦理观念在封建社会中的运用和局限。

2. 历史背景2.1 封建社会《红楼梦》背景设定在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的封建社会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动荡的时期,社会变迁给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小说通过对贾府和宝玉等角色命运的描写,反映了封建制度下人们居住、生活和情感交往的现状。

2.2 崇尚诗文艺术《红楼梦》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而闻名于世。

在小说中,除了故事情节之外,还穿插着大量诗词歌赋、曲曲汇成了一首首绮丽动情的艺术画卷。

这体现了当时社会上对于诗文艺术及其审美追求的热情与崇拜。

结论通过解读《红楼梦》的文化、历史背景,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小说中所蕴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伦理观念的一次深刻阐释。

《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之作,至今依然影响着后人,并引发了许多有关继承与传承的思考。

古代文学红楼梦的创作思路

古代文学红楼梦的创作思路

古代文学红楼梦的创作思路古代文学《红楼梦》的创作思路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也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它以宏大的脉络、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精妙的构思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以《红楼梦》的创作思路为主题,探讨其创作背景、主题内涵以及艺术表现手法。

一、创作背景《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可追溯到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创作。

创作初期,曹雪芹可能在私人庄园中结识许多知识分子,接触到他们的文化思想,并由此受到启发。

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曹雪芹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悲苦生活有着深刻的感受,他希望通过小说来揭示社会弊端,表达对现实的思考。

二、主题内涵1. 红楼梦的本义红楼梦在小说中被描绘为一个庄园,象征着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作者透过红楼梦的故事,寄寓了自己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理想世界的畅想。

2. 人情冷暖《红楼梦》通过细致入微地描写人物之间的纠葛和感情的升华,展现了人情冷暖。

小说中各个角色的命运和遭遇都揭示了家族衰落、官场险恶、旧时礼教对人性的扭曲等方面的道理。

3. 家族和社会《红楼梦》以贾、王、薛、史四大家族为主线,生动地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家族之间的斗争、权谋和利益纷争。

通过对家族和社会的描写,作者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堕落和社会制度的腐朽。

三、艺术表现手法1. 独特的叙事方式《红楼梦》采用了全书由后五十回(程诸葛)批评性的结构,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富有层次感。

小说展现了大量的人物形象,以及丰富的对话、描写和心理分析,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并思考故事背后的意义。

2. 细腻的人物描写《红楼梦》塑造了一大批丰满多样、可信度极高的人物形象。

其中有聪明智慧却身世悲惨的贾宝玉,有机智勇敢却命运坎坷的林黛玉,有悲剧性命运却坚忍乐观的王熙凤等等。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在情感上动人,也给读者更多的信息和思考空间。

3. 艺术手法的运用《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中,曹雪芹运用了丰富而多样的艺术手法。

如绘画、诗词、音乐等艺术形式的描写,使小说更加生动形象;以叙事和对话的方式,展示了不同人物角色的思想、价值观和性格特点;运用象征手法,间接地表达了对封建制度和社会现象的批判。

课文导读红楼梦的背景与作者

课文导读红楼梦的背景与作者

课文导读红楼梦的背景与作者《红楼梦》的背景与作者《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繁华与腐败,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幅揭示社会底层真相的艺术画卷。

在阅读《红楼梦》之前,了解其背景和作者的信息,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

一、清代的社会背景《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的中国清朝。

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社会矛盾和阶级分化也越发尖锐。

富贵人家与下层百姓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社会道德观念开始动摇,家风败坏成为常态。

这样的社会环境也为《红楼梦》中的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

二、《红楼梦》的作者 - 曹雪芹《红楼梦》的作者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曹雪芹。

曹雪芹生于1715年,是一个世家子弟出身。

他的祖父曹熊是顺治年间的进士,曾任国子监博士;父亲曹豳早逝,留下了一族的人都过着贫困的生活。

曹雪芹本人也曾经历了繁华家族的衰败和生活的艰辛。

这样的家庭背景和亲身经历使得曹雪芹对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三、曹雪芹的创作动机与写作情况《红楼梦》的创作始于曹雪芹年轻时期,但直到他去世前,这部作品仍未完成。

曹雪芹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是为了凭借文字表达自己对封建社会的痛苦与不满,并揭示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与荒谬。

他借助小说中名门贵族家庭的兴衰来呈现出封建社会的腐败和矛盾,并将自己的个人经历融入其中。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非常细致入微,他追求完美的艺术,对作品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和润色。

他还结合了自己对诗词曲赋的研究成果,使得小说中的诗句婉约动人,给整个作品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结语通过了解《红楼梦》的背景与作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哲学思考。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将人性的美和丑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呈现了一个宏大而真实的封建社会画卷。

《红楼梦》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对后世影响深远。

红楼梦中的历史背景

红楼梦中的历史背景

红楼梦中的历史背景《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该小说以清代康熙年间为背景,展现了贾、史、王三大家族的兴衰和纷争。

了解《红楼梦》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下面将针对《红楼梦》中的历史背景进行探讨。

一、清代社会背景《红楼梦》所设置的历史背景是清代康熙年间,即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的中国封建社会。

康熙时期是清朝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社会经济繁荣。

社会上出现了“康乾盛世”的说法,也寓意了康熙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稳定。

二、封建江南社会小说《红楼梦》主要以封建江南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述了贾家这一大家族的兴衰。

贾家是一个富豪世家,代表着江南地区的封建贵族。

在小说中,贾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体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特征,如重男轻女、封建礼教、官逼民反等。

三、宫廷政治与权谋斗争《红楼梦》中,贾家与荣府的纷争和权谋斗争反映了康熙朝宫廷政治的一些特点。

贾府和荣府这两个大家族之间争斗不休,代表了宫廷内外的势力角逐。

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如贾琏、贾珍、王熙凤等,都是在这种权谋斗争中崭露头角的代表。

四、诗词歌赋的繁荣《红楼梦》中,诗词歌赋是扮演着重要角色的。

康熙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许多才子佳人都以才华和美貌闻名。

小说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都是有着卓越文才的代表,他们的文学才能给小说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五、女性地位与压制《红楼梦》中女性形象丰满而鲜明,对当时女性的地位和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康熙时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女性的地位处于压抑和边缘化状态。

小说中的一些女性形象,如妙玉、黛玉等,都是受到命运压抑的代表,而林黛玉更是被视为绝世才女。

总结起来,纵观《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深刻的社会鉴赏和历史反思的著作。

通过对清代社会背景的描绘,小说将世人带入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历史环境,展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世态人情和人性的复杂。

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感受其中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者在《怀金悼玉诉情种 寂寥伤怀话石头》、《洪升之梦〈红楼梦〉》中,推断洪升是《红楼梦》的原作者,而曹雪芹不具备创作《红楼梦》的客观和主观条件,只不过是“披阅增删”者,主要就是根据《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人生阅历推论的,这里,笔者愿对此再进行一番系统的详探,以说明《红楼梦》的作者只能是“这一个”而非另一个,并就教于红学界同仁。
4、康熙一朝,尤其是平定“三藩之乱”后,朝中“南北党争”愈演愈烈。以明珠、余国柱为首的“北党”和以徐乾学、高士奇为领袖的“南党”,植党营私,互相攻旰;康熙帝从中驾驭,纵横摆阖。1688年,“北党”之勒德洪、明珠、李之芳、余国柱四大学士同时被革;同年,“南党”领袖徐乾学、高士奇也被罢任“修书”。之后,南北党势力又反复较量,此消彼长,牵连报复,终康熙一朝不断。洪升因“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而被逮捕下狱,终生革去功名,实际上是“南北党争”的牺牲品。
《红楼梦》中甄仕隐和癞头和尚“好了歌”的“好了歌解”,红学界一般认为是体现虚无主义消极避世思想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句句都隐写了红楼诸女儿的悲剧命运,因而据此去推断后40回诸女儿的下场。实际上未必是这么回事。作者安排甄仕隐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愤急中吟出来的这首曲子,实有深义寓焉,后文再述。仅从字面看,也应视为一首感叹朝代更替、历史兴亡的力作:今朝的“陋室空堂”,当年曾经是“笏满床”的昌盛高官巨族的宅府;今日的“衰草枯杨”凄清之处,当年曾经是热闹繁华的“歌舞场”;因旧王朝崩溃而“蛛丝儿结满雕梁”画栋的宫府,今朝的新贵们又把“绿纱糊在篷窗上”;昔日“金满箱、银满箱”的石崇般富贵的达官贵人,今日已沦落为“人皆谤”的乞丐优伶娼妓,如此等等。昔日的王朝已灰飞烟灭,“落一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入主中原的新贵们“反认他乡是故乡”,“好象有几百年熬煎似的”,“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到头来”也只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这种感叹与洪升的代表作《长生殿》中杨通幽、李龟年感叹“安史之乱”所唱的曲子如出一辙,深刻地体现了作者感叹历史兴亡、世事沧桑的情感,一定程度上也隐现了作者反清悼明的内心隐秘。
3、康熙大帝的思想比较解放,能够举目看世界。他曾师从李光地和外国传教士学习英语。康熙初年,清王朝先后与荷兰、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国建立贡市贸易关系。1684年,开放广东、福建、江南、浙江、山东、直隶百姓从事海上贸易。开放海禁,设立海关,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到日本、东南亚,远至欧洲。时任明史馆编修的姜宸英曾描述:“民内有耕桑之乐,外有鱼盐之资,商舶充于四海,遍于占城、暹逻、真腊、满剌加、悖泥、荷兰、吕宋、日本、苏禄、琉球诸国。凡藏山隐谷方物,镶宝可效之珍,毕至阙下,积输于内府,于是恩贷之诏日下,秋泽汪恢,耄倪欢悦,喜见太平,可谓极一时之盛”。
洪升在《红楼梦》中,是怎样表现“南北党争”并抒发自己的悲愤心情的呢?
首先,洪升用“护官符”,隐写了“南党”领袖的贪黩。康熙朝的“南北党争”,并不是什么清官贪官之间的斗争,明珠、余国柱等“北党”魁首固然以贪污纳贿而臭名昭著,徐乾学、高士奇等“南党”领袖也不是清廉之辈。就在洪升做国子监生期间,京城就流传着“五方宝物归东海(徐乾学),万国金珠贡澹人(高士奇)”的民谣。在《红楼梦》中,洪升杜撰了“白玉为堂金作马,东海来请金陵王,阿房宫住不下金陵史,珍珠如土金如铁”这样一套顺口溜式的“护官符”,应是对史实的真实刻画。
《红楼梦》书中,对这些舶来品的描写触目皆是,如大穿衣镜、依弗纳、玻璃台、猩红洋 、白犀尘、乌银洋錾自斟壶、西洋机括、玻璃灯、金西洋自行船、温都里纳、金自鸣钟、倭刀等等。宝玉等贵族公子哥,受此风熏染,亦粗知几句外国语言。由此可见,用舶来品,说洋话,在当时贵族或富豪之家已成为一种时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贾母赐给宝玉的“雀金呢”大衣,据说是用孔雀毛织成的。不论孔雀毛能否纺纱织布,也不论俄罗斯是否有孔雀,俄罗斯商品进入中国则是不争之事实。这与康熙朝大举反击俄罗斯东侵,稳定两国边界、发展中俄贸易是直接相关的。1685--1686年,清兵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正式划定了两国边界,允许边境互市贸易;1693年清王朝又批准俄国商民赴北京贸易,向中国输入西伯利亚毛皮,并采购茶叶、绸缎运回俄国。《红楼梦》中的“雀金呢”,应属毛织品,来自俄罗斯,是可信的。
《红楼梦》书中除大量的皮里阳秋地对君王名为赞颂实为讥讽之描写外,还集中体现在《老学士闲征危画词》一章中。书中写贾政及其帮闲清客新得了一个题目,让宝玉、贾环、贾兰三人赋诗赞颂“林四娘”。环、兰之诗简短且平平,宝玉却题咏了一首长篇“古风”,对“林四娘”赞颂备至,受到门客的夸奖和贾政的首肯。这个“林四娘”的故事非同一般,洪升的同时代人王士浈和蒲松龄在《池北偶谈》和《聊斋志异》中,也分别记载了这个故事,虽故事内容与《红楼梦》有所不同,但“林四娘”作为山东青州衡府宫人的身份相同,死于战乱的悲剧下场亦相同。可见此故事在顺康年间流传甚广。据红学界分析,“林四娘”或死于“流寇”,或死于清兵劫掠山东,总之是死于兵连祸结、黎民涂炭之时。笔者认为,死于“流寇”即李自成推翻明王朝战争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李自成义军转战过程中,并未在山东打过大仗,明史也未见衡王征剿“流寇”的记载。即使“林四娘”真的是死于“流寇”,亦可见《红楼梦》作者的遗民思想即对明朝的怀念和惋惜。“林四娘”死于清兵劫掠山东的可能性很大,清廷入主中原前,多尔衮曾指挥清兵,采用“流寇”式的战术劫掠山东,明王朝之兵民财产损失惨重,这些都是有史可稽的。蒲松龄所记之“林四娘”鬼魂曾赋诗一首:“静锁深宫十七年,谁将故国问青天?闲看殿宇封乔木,泣望君王化杜鹃。海国波涛斜夕照,汉家萧枝静烽烟。红颜力弱难为厉,蕙质心悲只问禅。日诵菩提千百句,闲看贝叶两三篇。高歌梨园歌代哭,请君独听亦潸然”。将这首诗与宝玉之“古风”对照看,问题就更明了了:“故国”已灰飞烟灭,“君王”已化“泣血杜鹃”,“红颜”虽死但难成厉鬼,只好对汉家陵阙“以歌代哭”。综合宝玉讴歌的壮烈殉国“林四娘”和蒲松龄笔下“以歌代哭”怀念故国的“林四娘”,“林四娘”故事中的故国情思不是力透纸背了么!
2、康熙一代,战事频仍。首先是平定“三藩之乱”,继之为征剿噶尔丹、收复台湾。平定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之乱”,从1673年起,历时八年,战事波及半个中国。1683年,康熙派施琅率水师收复台湾,设台湾府,隶福建管辖。征剿噶尔丹之役,康熙帝御驾亲征,从1688年至1697年,历时几近十年。这几次大的战争,洪升一生中均曾耳闻目睹,在其作品中不能不有所反映。但《红楼梦》是一部描写家庭生活的小说,不可能直接描写战争,只能通过书中人物对话间接提及。
其次,洪升通过对王熙凤“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的谶语,隐写了“南党”领袖徐乾学的下场。对“一从二令三人木”的理解,红学界歧义甚多。实际上,“一从”是指双人徐,“二令”是指徐氏兄弟徐乾学、徐文元,徐文元在徐乾学失势后,曾任刑部、户部尚书、大学士。“三人木”是指徐氏兄弟先后三次被休(罢黜)。徐乾学先后两次被罢黜,徐文元也在1690年被“休致回籍”,兄弟二人均“哭向金陵”原籍,可谓“事更哀”了。徐氏祖籍金陵昆山县,徐氏家族乃金陵一霸,在当地横行不法,仅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徐家被控就达二十余起。这些事被洪升隐写在贾府大管家王熙凤和“呆霸王”薛蟠等人身上,《红楼梦》中那些草菅人命、把持官府的种种不法之事,原型应是徐氏家族被控告的横行乡里的事。王熙凤“大管家”的身份,也符合徐氏兄弟先后曾任“户部尚书”之身份。
洪升(1645--1704)祖籍浙江钱塘(今杭州),出生在顺治二年兵荒马乱之中,其母黄氏逃难途中,在钱塘城外山中一个“费”姓农妇家中升下了洪升。洪升家庭是一个书香门第、世宦人家,“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寄祖孙太保五尚书”,显赫得很,其祖父洪椿曾任明朝都察院右都御史,可谓世受明朝国恩。至清初,虽非巨族显宦,在当地亦可谓“望族”。洪升就学后,先后师从于陆繁昭、沈谦、毛先舒等著名文坛大家,这些人均抱亡国之痛,终身不肯仕清。在这种家庭和社会环境下生长的洪升,其思想深处必然深深烙下兴亡感叹。这一点既体现在洪升的大量诗作中,也体现在洪升的代表作《长生殿》传奇中。《长生殿》纸面上是写李杨间生死不渝的爱情,纸背里却是借“安史之乱”的广阔背景,去抒发国破家亡之痛。在《红楼梦》中,作者是否也抒发了这种兴亡感恨呢?答案应是肯定的。
康熙年间,有几件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大背景,在《红楼梦》中均有程度不同的反映:
1、康熙朝属于大清王朝的初创时期,南明小朝廷刚刚覆灭不久,清军入关后特别是征服江南时的残暴阴影仍深深烙在人们心中,“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暴虐事件在江南士子中广泛流传;所谓的清初四大案(剃发案、明史案、科场案、奏销案)对江南士人打击沉重,士人对新王朝尚未归心,感叹兴亡乃至反清复明思想仍有广阔的市场。
《红楼梦》第7回焦大混骂之际,尤氏曾向风姐介绍过焦大的“老资格”:“从小儿跟着太爷们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了出来,得了命。自己挨着饿,却偷了东西来给主子吃。两日没得水,得了半晚水给主子喝,他自己喝马溺”。焦大自己也嚷嚷:“二十年头里焦大太爷眼睛里有谁”?焦大时年已“七老八十”,“二十年头里”起码也五十多岁,倘按康熙中期推算,正是“从龙入关”的那批身经百战的老“八旗兵”,定鼎北京后打的几次大仗,就是上述几次战争。至曹雪芹生活之乾隆中叶,这批八旗老兵早已作古,决不会仍健在人世、詈骂后代主子的。宝玉在发表对“文死谏、武死战”看法的谬论时,也曾说过:“谁又是征过逆贼、擒过反叛的”?可见征剿“三藩”、噶尔丹等“逆贼反叛”之事是当时人们的口头禅,连宝玉骂小厮都喝道:“反叛草的”!这应是康熙朝的习惯,乾隆朝承平已久,不应有此习惯。
收复台湾之役洪升应更清楚,台湾首任太守翁世庸在京期间与洪升过从甚密,洪升因“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而被逮捕下狱一案中,翁世庸也因同案被牵连革职。洪升在《红楼梦》中,没有明写收复台湾之役,却借宝琴之口,写了个“真真国女孩子”及她的一首诗。诗中写道:“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这个“和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的女孩子,大概是曾盘踞台湾的荷兰人。其诗形容的景物,视之为台湾甚恰。
一、“乱哄哄你Leabharlann 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红楼梦》创作的社会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