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红楼梦》创作背景

《红楼梦》创作背景《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
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
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
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
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
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
《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
创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段《作者自云》即是曹雪芹自序。
在这篇自序中,曹雪芹以真实身份出现,对读者讲述写作缘起。
据他自述,他是依托自己早年在南京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写作此书。
因流落北京西郊,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猛然回忆起年少时家里所有的女孩儿,觉得她们的见识才气远远超过自己,不禁深自愧悔。
祖上九死一生创下这份家业,自己身在福中,却不务正业,不听从父母老师的管教,以致长大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
曹雪芹将这段经历和悔悟写成小说,就是要告诉读者,虽然自己罪不可免,但那些女孩儿都是生活中实有其人,万不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使她们的事迹湮灭无闻。
一念及此,心旌荡漾,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
何况乡野生活悠闲自在,风光宜人,更令他思如泉涌,下笔如神。
曹雪芹自谦才疏学浅,只得用市井白话来写这部小说,意在为那些女孩儿立传,排遣自己的苦闷,兼以供读者把玩赏析。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背景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背景 《红楼梦》是我国四⼤名著之⾸,它的作者是曹雪芹,那么你知道作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这本书的吗?下⾯是店铺⽹络整理的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背景的⽂章以供⼤家学习。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背景(⼀) 《红楼梦》⼀书所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活画⾯,正是历史上的所谓乾隆盛世,其实在王朝⿍盛的背后存在着种种的⽭盾,也隐藏着重重的危机。
康熙末年,皇⼦们分朋树党,争权谋位。
最后是四皇⼦胤稹夺得了帝位,这就是雍正皇帝。
雍正即位后,⽴即开展了⼀场穷治政敌的凶残⽃争,残酷地迫害与⼰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和异⼰的政治势⼒。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嗣⽗曹頫就是因跟皇室派别⽃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以⾃⼰和亲戚家庭的败落为创作素材的,因此带有⼀定的回忆性质;但他创作的《红楼梦》是⼩说⽽不是⾃传,不能把《红楼梦》作为曹雪芹的⾃传看待。
1727年(雍正五年)末、1728年(雍正六年)初,曹頫因织造差员勒索驿站及亏空公款等罪,被下旨抄家,曹頫被“枷号”,曹寅遗孀与⼩辈等家⼝迁回北京,靠发还的崇⽂门外少量房屋度⽇。
曹家从此败落。
经历这样家族变迁的曹雪芹,因此⽽获得对贵族之家种种⿊暗与罪恶的深切体验,这便成为他创作《红楼梦》重要的⽣活基础。
《红楼梦》创作开始时,雪芹年未⼆⼗。
他前后花了⼗年时间,经五次增删修改,在他30岁之前,全书除有少数章回未分定,因⽽个别回⽬也须重拟确定,以及有⼏处尚缺诗待补外,正⽂部份已基本草成(末回叫“警幻情榜”),书稿匆匆交付其亲友脂砚斋等⼈加批誊清。
最后有⼗年左右时间,雪芹是在北京西郊某⼭村度过的。
不知是交通不便还是另有原因,他似乎与脂砚斋等⼈极少接触,也没有再去做书稿的扫尾⼯作,甚⾄没有迹象表明他审读、校正过已誊抄出来的那部份书稿,也许是迫于⽣计只好暂时辍笔先作“稻粱谋”吧。
其友⼈敦诚曾写诗对他规劝,希望他虽僻居⼭村,仍能继续像从前那样写书:“劝君莫弹⾷客铗,劝君莫叩富⼉门。
《红楼梦》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红楼梦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1. 历史背景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才子佳人题材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创作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创作的。
在探讨《红楼梦》的历史背景时,我们不得不提及以下几个方面:1.1 清代社会背景
《红楼梦》创作于清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灿烂的阶段。
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如乾隆帝对文艺、科技和商业等领域的推动。
1.2 文人墨客与府廷生活
清代社会中存在着众多以文为主的社会群体,他们在文学、诗歌、书法、绘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而这些文人墨客则广泛参与到府廷生活中,在其中寻求自身利益和地位。
2. 文化意义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体现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影响着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方面:
2.1 揭示封建社会矛盾
《红楼梦》通过对贾府衰落和贾宝玉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内部矛盾和腐败现象,以及贵族官僚阶层道德风气的腐败与虚伪。
2.2 反映女性地位与命运
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活丰满、个性独特的女性形象,如林黛玉、薛宝钗等。
通过这些角色可以看到封建社会对女性地位与命运限制的揭示。
2.3 探讨人生哲理
《红楼梦》不仅在故事情节中透露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通过众多人物的遭
遇和悲喜交加的命运,呈现出人生无常、浮华空灵、虚无缥缈等主题。
结语
《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巨著,不仅在历史背景上反映了清代
封建社会的特点,而且通过对人性、女性和命运的描绘,深刻触动着读者内心。
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传承,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红楼梦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生活体验分析

红楼梦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生活体验分析1. 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非常著名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巅峰之作。
在理解和欣赏《红楼梦》这部作品时,了解其写作背景以及作者曹雪芹的生活经历是十分重要的。
2. 写作背景2.1 时间背景《红楼梦》完成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也就是清代乾隆年间。
这个时期正值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衰落、满清王朝政权逐渐巩固的阶段。
2.2 文化背景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迎来了一个相对开放而繁荣的时期。
艺术、文学、戏曲等都得到了广泛发展。
同时,也因为进入了满清王朝统治下,汉族士人对社会地位和命运感到不安,出现了一些社会不公和政治不稳定因素。
2.3 历史事件曹雪芹在撰写《红楼梦》期间,目睹了雍正、乾隆两位皇帝的交替。
这期间,由于权力斗争和宫廷政变频繁发生,国家政权的迅速更替影响到社会各个阶层。
2.4 文学传统《红楼梦》是在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红楼派”中创作的一部小说。
这个流派主要以研究情感和人性为主题,注重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和社会风貌。
3. 作者生活体验3.1 家庭背景曹雪芹出生于一个贫寒但有文化修养的家庭。
他的祖父曹源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人,对他的成长产生了很大影响。
3.2 教育经历曹雪芹在少年时代接受了严格的私塾教育,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
这段教育经历对他后来成为一位杰出的作家有很大帮助。
3.3 贫困经历尽管来自名门望族,但由于种种原因,曹雪芹的家庭逐渐陷入经济困境。
这段贫困经历对他的创作有着深远影响,使得他对社会现实和人之遭遇表达了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3.4 宫廷生活接触曹雪芹曾就读于皇室所设立的书局,并与其他士人一起进入了宫廷学习。
这个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当时的宫廷生活和权力斗争,为他后来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4. 小结通过分析《红楼梦》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曹雪芹的生活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作品中蕴含的深意和思想内涵。
同时,也可以看出曹雪芹在描写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等方面受到了自己亲身经历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红楼梦的创作背景《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巨著,堪称中国古代小说的奇迹之一,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
它的人物性格、情节安排、艺术手法无不体现出作者曹雪芹高超的文学才华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那么,这部惊世之作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一、作者曹雪芹的经历曹雪芹生于1715年,是清代著名小说家。
他本是清代著名学者曹操的后代,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但是因为祖父曹颐的贪污行为,曹家被贬到扬州,家道中落。
由于家贫,曹雪芹只好在官场上谋求生计。
他曾担任过一些官职,但是由于他口才不佳,被人瞧不起,加上家族的衰落,他悲愤填胸,十分失落。
曹雪芹的人生遭遇对他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红楼梦》的创作背景曹雪芹于1740年左右开始着手创作《红楼梦》。
当时,他的父亲曹寅经常受人排挤,不能在官场立足,曹雪芹也不得不加入父亲的流亡一族。
因此,曹雪芹在写作《红楼梦》时,以曹家的历史为蓝本,塑造了小说中的贾、薛、王、史等各大家族的形象。
他在小说中描写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如何应对官场斗争的技巧。
他甚至在小说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悲喜的思考。
三、《红楼梦》的出版历程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根据史料记载,曹雪芹于1763年因病离世时,仍未完成这部小说,只留下了80多回。
这些回目中,大量描写了贵族生活的细节和戏曲手法,以及对女性身份和爱情的探究。
小说的删节和命名也是个问题,例如小说应该叫《石头记》还是《红楼梦》?到底有没有完整的120回,这都是争议的焦点。
而小说稿件更是曾经流传各地,被各种人修改。
最终,曹雪芹之友贾贵得汇集小说残帙,重新加以整理并以石头记命名,出版于1791年。
四、曹雪芹的文学造诣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使用的语言独具特色,具有浓重的南方口音。
在小说创作方面,曹雪芹的作品体现了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和对情感细腻的刻画,如情节的安排、情感传达等都是十分精彩的。
在文学艺术方面,曹雪芹的性别扮演艺术、形象塑造与书信文学等也得到了充分展示。
《红楼梦》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红楼梦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一、历史背景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而要了解《红楼梦》,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1. 宋朝时期《红楼梦》创作于18世纪中叶,描绘了一个虚构家族“贾府”的故事。
然而,故事背景却设置在清朝时期,这是因为作者曹雪芹对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17世纪)经历过大规模社会变革的时期特别感兴趣。
2. 社会风气与阶级观念在《红楼梦》中,可以看到明清之际社会风气和阶级观念的反映。
贾府家族由富商派系组成,展现了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起步阶段富贵人家的生活样貌。
此外,《红楼梦》也通过描述封建王朝式微和社会动荡等问题,暗示社会变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困惑和不安。
二、文化内涵《红楼梦》是一部描绘大家族兴衰沉浮的作品,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既体现在人物形象刻画中,也反映在情节安排和意义赋予上。
1. 人性与命运观《红楼梦》通过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各种各样的人性。
从少年贾宝玉对父母痴迷到极致,到林黛玉对荣府个性强烈且叛逆,再到贾母等长辈们稳重而睿智,这些人性的展现使其更加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同时,小说也通过贾宝玉在情感上的动荡和挣扎,探讨了命运对于个体行为和幸福感之间的影响。
2. 爱情观念爱情是《红楼梦》中最引人注目和深思熟虑的主题之一。
小说中描绘了几十对不同类型、不同结局的婚姻和恋爱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的结婚观念和爱情观念。
例如,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纯真爱情,王熙凤与薛宝钗之间的权谋婚姻等,这些都展示了作者对于婚姻制度和爱情观念的思考。
3. 对文学艺术的追求《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部充满文化内涵的作品。
通过对古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描写,小说不仅展示了作者曹雪芹广博的艺术修养,也表达了他对于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尊重。
结论《红楼梦》以其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生动细致的故事情节和深刻意义赋予等特点,成为中国文学中缔造奇迹般巨作之一。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了解以及对书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部杰出的文学作品。
《红楼梦》创作背景

《红楼梦》创作背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影响颇为深远,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创作背景,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楼梦》创作背景篇1《红楼梦》创作背景《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
全书120回,前80回是曹雪芹所作,后40回据说由高鹗续写。
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叙述了贾家荣、宁二府父子、兄弟、妻妾、主仆之间在婚姻、道德、文化、教育、财产等方面错综复杂的人事纠葛和矛盾冲突,真实再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画卷: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世风的浇漓及人心的衰莠。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
同时,通过对这些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描绘,牵涉到封建社会政治法律、宗法、妇女、道德、婚姻等方面的问题,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世态,暴露了封建贵族阶级及其统治的腐朽与罪恶,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宣告了这一社会必然走向灭亡。
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曹雪芹(1715?一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居士。
清代伟大小说家。
祖籍一说是河北丰润,一说是辽宁辽阳。
清人入关后,入正白旗内务府籍。
从他曾祖至他父亲,其家世袭江宁织造。
幼年时家势贵盛,气派显赫。
后来其父因事获罪,产业被抄没,家道衰落。
曹氏全家从南方北迁,中年后住在北京西北郊,家境清贫,过着“举家食粥”的日子。
曹雪芹多才多艺,能诗善画,嗜酒健谈,性格傲岸。
《红楼梦》写到80回时,因贫病交迫,加之爱子夭折,含恨而逝,使《红楼梦》成为未完稿的著作。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处理的是社会问题,但他不可能知道是社会问题,他把《红楼梦》悲剧看作是人生的悲剧。
虽然,他从自己的生活经历里敏锐地感受到那时代的窒息气氛,深刻体验到社会统治势力的罪恶,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他无法认识到制造悲剧的社会根源。
语文红楼梦的背景介绍

语文红楼梦的背景介绍红楼梦背景介绍《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写,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最为珍贵的一部作品。
《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情感描写,深刻地展现了官场生活、家族纷争和贵族社会的兴衰荣辱。
一、曹雪芹与《红楼梦》曹雪芹,字悲骨,号雪芹,是清代文学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的作者。
他生于公元1724年,卒于1763年,享年40岁。
曹雪芹出生于一个富有、名门世家的官僚家庭,从小就沉浸在文化艺术的氛围中。
他的祖父曹雪林是康熙时期的状元,家境富裕,受到儒学教育的熏陶。
曹雪芹年少时颇有才华,他的才情被家族成员和朋友们所推崇。
然而,由于家族的衰落和官场的不公,曹雪芹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沉浮和痛苦。
他的一生中,深感世态炎凉,对人生的苦痛和无奈深表忧虑。
正是出于对社会的痛苦感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曹雪芹创作了这部不朽的杰作《红楼梦》。
二、《红楼梦》的创作背景《红楼梦》的创作起因可以追溯到曹雪芹的少年时代。
曹雪芹曾经与好友、诗人大观园主人袭人共同创作《大观园诗话》,展现了他对家族衰落和社会不公的忧虑。
自此之后,曹雪芹开始构思自己的长篇小说创作。
他的家族背景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家族生活、官场政治、男女情感等元素,将这一广阔的社会背景与曹家高门世族的衰败相结合。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立体,情节错综复杂,展现了贵族社会的显贵和荣耀,也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冷漠。
《红楼梦》以绚丽的形象绘画、优美的描写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含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红楼梦》中的背景设定《红楼梦》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8世纪初的中国,主要是以贾府为中心展开。
贾府是一个大户人家,主人公贾宝玉是贾府的掌上明珠,他的出生标志着一个家族的兴盛与衰败。
小说中的人物众多,家族纷争、官场权谋交织在一起,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形势和家族命运的起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人认为,这样一来,原来卒年两说种种争论不休的问题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决。就是说,雪芹是卒于乾隆甲申年春天,敦诚的《挽曹雪芹》及挽诗的两篇原稿如诗题所标,都作于甲申,是雪芹死后送葬归来就作的。张宜泉的《伤芹溪居士》也是甲申年雪芹死后不久作的,所以诗中有“琴裹坏囊声漠漠,剑横破匣影锘锘”句;如果写诗时间很晚,他就看不到这种景象了,也不至于“怀人不见泪成行”那样的伤痛。起句“谢草池边晓露香”已点明时间是在春天的一个早晨,当然是雪芹逝世那一年即甲申年的春天,不可能是第二年或第三年的春天。连甲戌本那条“泪笔”批语,看来也是靖本的准确,时间是“甲申八月”,而不是“甲午八月”,因为如是十年以后的甲午下批,感情未必那样激动。而敦敏的《小诗代柬寄曹雪芹》确实作于癸未,那时雪芹还健在,敦氏兄弟邀请他前去赏春饮酒,完全说得通。至此雪芹卒年这段公案,可以宣告解决了。梅挺秀的《曹雪芹卒年新考》发表后,《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二期披载了徐恭时的《文星陨落是何年——曹雪芹卒年新探》一文,表示同意梅文对脂批的分解和“壬午除夕”系批语署年,做了大量补充论证,使此一卒年新说更加坚实,并具体推断雪芹卒于乾隆甲申年仲春二月十八日春分节之际。本来壬午也好,癸未也好,甲申也好,相差不过一两年,即使没有确定下来,也不影响对曹雪芹生平的理解和对《红楼梦》的评价,但对红学考证来说,确定不下卒年总是一件憾事。现在确定下来了,即曹雪芹卒于乾隆甲申(1764年2月12日)春天,红学爱好者可以无憾了。因此,经过综合考虑,我们采纳曹雪芹生于1725年6月6日,死于1764年2月12日或春天。但是,材料都是间接的,推论都有合理性,还是不能最后定论。
《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据陈林考证,曹雪芹生于1725年6月6日,死于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芹圃,号芹溪居士、雪芹。他是清代文学家,能诗善画,有深厚的文学艺术的功底和广博的文化修养。以往推测曹雪芹生于1715(冯其庸根据张宜泉的“年未五旬而卒”推测)或1724(周汝昌根据敦诚“四十年华付杳冥”推测),死于1763、1764、1765,推测的根据是曹雪芹朋友的诗和脂批。陈林的考证,直接来源于《红楼梦》,可信度更高。但依据雍正二年的曹頫奏折,即甲辰1724年,如果曹頫是曹雪芹的父亲,他此时任职已是第十个年头了,逐渐长大成人,从婚娶已毕,已有“妻孥”之语看,曹頫十八岁或十九岁结婚,十九或二十岁有孩子。因此,我们认为曹雪芹生于1724年6月6日的可能性也很大,他的朋友敦哀旌一片阿谁铭?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瞑。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故人惟有青山泪,絮酒生刍上旧坰”。“四十年华”对应1724年更合理。据周汝昌考证,曹雪芹生于1724年6月6日,也可以参考。陈林认为,曹頫的第二个孩子是曹雪芹,也是有可能的。曹雪芹是否死于1763呢?据吴恩裕先生考证,敦敏,字子明,是清太祖努儿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的五世孙,理事官瑚玐的长子,生于雍正七年(1729年),大约死于在嘉庆元年(1796年)。他弟兄共五人,二弟敦诚,字敬亭,号松堂,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于乾隆五十六年;三弟敦义,五岁就死了;四弟敦祺,卒年四十一岁;五弟敦舒,四岁卒。敦敏著有《懋斋诗钞》,这本诗集中的作品都是按写作的时间先后编年顺录的。在癸未年的春天,敦敏写了一首《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东风吹杏雨,又早落花辰。好枉故人驾,来看小院春。诗才忆曹植,酒盏愧陈遵。上巳前三日,相劳醉碧茵。”周汝昌认为,敦敏在癸未年的“上巳前三日”(即三月初一)还邀请曹雪芹去赏花饮酒,曹雪芹怎么可能死在前一年的除夕呢?而且敦敏在甲申年春天又写有一首《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花明两岸柳霏微,到眼风光春欲归。逝水不留诗客杳,登楼空忆酒徒非。河干万木飘残雪,村落千家带远晖。凭吊无端频怅望,寒林萧寺暮鸦飞。”周汝昌先生又指出,敦敏的弟弟敦诚在《四松堂集》底稿本上写有一首《挽曹雪芹》的诗,这首诗注明是写于“甲申”年。甄治国先生《〈懋斋诗钞〉编年研究》一文肯定了敦敏《小诗代简寄曹雪芹》这首诗写于癸未年的说法,但是认为这首诗作于癸未并不能证明曹雪芹死于癸未除夕。甄先生认为,曹雪芹肯定死于“壬午除夕”,但是敦敏两兄弟都不知道,这与辛巳秋敦诚访鸿上人而鸿上人“已茶毘数月矣”何其相似。雪芹已逝而敦敏两兄弟不知,有敦诚《挽曹雪芹》“一病无医竟负君”之深感愧疚之憾句为证,癸未上巳日饮集松堂而无雪芹亦可为证。这个判断是审慎和合理的。加上陈琳的考证,曹雪芹很可能死于1763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