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第4章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一、概念题

1.社会再生产过程

2.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3.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4.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5.资本积累

6.资本有机构成

7.资本积聚

8.资本集中

9.相对过剩人口

10.资本主义人口规律

11.流动的过剩人口

12.潜在的过剩人口

13.停滞的过剩人口

14.结构性失业

15.无产阶级绝对贫困

16.无产阶级相对贫困

17.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8.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二、思考题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哪些特征?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怎样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

3.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必然性是什么?

4.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

5.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6.单个资本增大的形式有哪些?

7.相对过剩人口是怎样形成的?

8.相对过剩人口为什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9.相对过剩人口有哪些形式?

10.什么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1.怎样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贫困?

12.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社会再生产过程

答:社会再生产过程是指整个社会或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不断重复和经常更新的生产过程。个别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关系是个别和整体的关系,个别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有机构成部分和基础,社会再生产是相互联系、相互交替的个别再生产所构成的有机总体和前提。它们的存在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个别再生产正是通过这种相互联系而形成为有机的总体。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个别再生产的总和,构成为社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过程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它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

2.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答: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指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大于原有规模的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扩大再生产则是简单再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扩大再生产是简单再生产发展的客观趋势和结果,是因为生产是为了满足消费。人类为了提高消费水平,必然要不断地积累生产经验,改善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积累,使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消费品。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发展又为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提供了物质条件。

3.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答: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使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也就是说,一方面再生产出资本家,另一方面再生产出雇佣工人,总之,就是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再生产出来了。因此,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有:(1)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成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2)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预付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3)工人的个人消费从属于资本家,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4.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答: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把全部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的一部分合并到原有的资本中去,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本家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都是来源于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在扩大的规模上再生产着。通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一方面,在资本家手中集中了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和资本财富,另一方面则有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口转变成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他们在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下,生活状况越来越贫困化。随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日益加深。

5.资本积累

答:资本积累是指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是在资本主义本身的基础上进行的,它通过对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不断地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积累主要是靠资本主义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进行的,这里的剥夺不是赤裸裸的,而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资本积累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质、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和发展趋势。

6.资本有机构成

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在生产过程中,一定的资本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构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所以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看,用于生产的资本是由不变资本两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和在一起的概念。

7.资本积聚

答: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其总额的一种形式。它是资本

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积累的规模越大,资本的积聚就越多,资本积聚由单个资本企业依靠资本积累而实现。由于资本积聚标志着资本所支配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因而意味着资本家阶级对无产阶级统治的扩大。资本积聚要受到两方面的限制:(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积聚受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2)受新资本的形成和旧资本分裂的阻碍。

8.资本集中

答:资本集中是指由若干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资本集中是扩大单个资本总额的一种形式,资本集中不会引起社会资本的增大,也不受社会财富增加量的限制,资本集中不受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或积累的绝对增长的限制,它把一些小资本合并起来从而消灭了这些资本的独立和互相对立的性质。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包括兼并、收购)、联合、向社会发行股票。资本集中在现实中往往采取股份制的形式。资本集中有两个有力的杠杆。其一是竞争,其二是信用。

9.相对过剩人口

答: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它包括流动过剩人口、潜在过剩人口、停滞过剩人口三种形式。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随着资本积累的增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降低,这就必然导致一部分人失业成为所谓过剩人口。这种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每一个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抽象的人口规律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是不存在的。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0.资本主义人口规律

答:资本主义人口规律是指,相对过剩人口完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总额中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可变资本相对减少,从而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日益相对减少,但劳动力的供给却随着资本积累和机器的使用而绝对增加,其结果必然不断地产生出超过资本增殖所需要的相对过剩人口,即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产业后备军。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条件。资本主义人口规律产生的客观基础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口现象以及人口与社会经济等关系的本质联系。

11.流动的过剩人口

答:流动的过剩人口是指在城市时而被解雇、时而被雇用的那种过剩人口。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在竞争中经常有一些企业减产、倒闭;由于采用新技术也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这样就会使一部分工人失业。当一些部门受到利润的刺激而扩大生产时,他们又不同程度地被雇用。

12.潜在的过剩人口

答:潜在的过剩人口是指农村的失业人口。这部分过剩人口所以是潜在的,因为他们往往还保留着一小块土地,形式上没有失业,但靠那一小块土地难以维持生活,时刻等待补充城市工人或农业工人的队伍。

13.停滞的过剩人口

答:停滞的过剩人口是指那些职业极不固定、从事家内劳动和打短工的劳动者。这些人工作不稳定,经常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工作时间最长,劳动条件最恶劣,工资水平最低。此外,还包括那些处在相对过剩人口最底层的,还有那些失去工作再也不能就业的人们,如丧失劳动能力的以及各种被迫流浪和堕落的人等等。

14.结构性失业

答: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

区分布等方面的不适应所引起的失业。其显著特点是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一方面存在着大量失业劳动者,另一方面一些新行业的工作岗位空缺,找不到适合的劳动者。结构性失业并不是劳动力需求不足,其根源在于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动,是由于一段时期内劳动力难以改变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职业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动。由于形成结构性失业的因素在短期内难以克服和做出调整,因此结构性失业属于持续时间较长的一种失业。治理结构性失业要依靠产业政策和人力资源政策等。

15.无产阶级绝对贫困

答: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包含两层含义:

(1)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到除自身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他们唯一能出卖的东西就只有自己的劳动力。在无产阶级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中,他们只能得到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部分,其余的社会财富则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无产阶级始终是劳动力的出卖者,所以,无产阶级的这种贫困状况始终是绝对的。无产阶级的这种绝对贫困,只有当消灭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时才能被消除。

(2)是指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爆发和经济停滞时期,无产阶级整个生活状况有时会发生绝对恶化。整个生活状况包括物质生活(生活条件、劳动条件)、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状况。所以,在考察无产阶级这种绝对贫困的状况时,必须把构成贫困的各种因素综合加以考察。同时也要看到,无产阶级的这种绝对贫困由于受到各种相反因素的影响,并不表现为经常处于绝对恶化的状况,而表现为有的时候的绝对恶化。

16.无产阶级相对贫困

答: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是指在国民收入中,无产阶级的工资收入所占的份额同资产阶级的剥削收入所占的份额相比是逐渐下降的。也可以表现为无产阶级的生活水平相对于资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其差距越来越大。尽管工人可以得到的享受增长了,但是,与资本家的那些为工人所得不到的大为增加的享受相比,与一般社会发展水平相比,工人所得到的社会满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无产阶级相对贫困的状况,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来已为大量的现实资料所证实。随着无产阶级创造的社会财富的增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贫富对立也在随之加深,无产阶级相对地更加贫困了。

17.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答: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指,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必然产生两个对立的方面,财富在资产阶级一方积累,贫困在无产阶级一方积累,形成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概括起来,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包含下面三方面内容:(1)资本越大,资本积累越快和发挥的能力越大,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也越大,劳动生产力会越高,从而产业后备军也越大;(2)产业后备军越大,经常的失业人口也越多。(3)工人阶级中的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连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也承认的需要救济的贫民就相应越多。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创造的社会财富虽然越来越多,但他们自己却始终处于被剥削和贫困的境地,这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经济根源。

18.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答: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之上的,一方面,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他们的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各自的劳动都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生产者独立进行生产决策,产品归生产者私人占有。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这种矛盾只能通过市场交换得到解决,在市场交换中,私人劳动只有转化为社会劳动,得到社会承认,私人生产者的个体利益才能得到实现。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就进一步发展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

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在资本的积累过程中通过平均利润率下降、资本和人口的相对过剩以及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表现出来。

二、思考题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哪些特征?

答: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3。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虽然只是生产过程按同一规模的重复,但是从它的这种重复或连续性来考察,可以消除它作为孤立的生产过程所具有的假象,体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一些新的特征:

(1)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可以看出可变资本是由工人创造的

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必须将可变资本转化为劳动力,工人在为资本家劳动一定时间以后得到工资。从一次生产过程来看,好像工资是资本家自己拿出货币垫付给工人的。但是,从连续进行的再生产过程来看,工人这一时期得到的工资,正是他前一个时期劳动创造的,是资本家将工人前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出卖后所得货币的一部分,用来支付工人这一时期的工资。可见,工人所得到的工资,是他自己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2)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还可以看出,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

资本家最初的资本无论是从哪里来的,经过若干再生产周期,原有的资本就会被他消费掉。资本家的资本之所以还存在,是由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积累起来的。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全部被资本家消费掉,这样他所消费的价值总额就和原有资本的数额相等。而他仍然持有的资本则全部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资本家可能会为自己辩护:他消费的只是剩余价值,资本依旧是原有的资本。但这种辩解是徒劳的,因为他手中资本的数量之所以没有变化,只是由于占有了同样数量的剩余价值,否则他的资本就一无所存了。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把资本家的财产变为社会公有的财产是完全合理的。

(3)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还可以看出,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条件,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

如果孤立地考察一次生产过程,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在生产过程以外进行的,是为了维持工人的生存,这纯粹是工人自己的事,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无关。但是,从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工人在这次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消耗,必须得到补偿,才能提供下一次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劳动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个人消费只能是再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此外,他仍然是一无所有,必须继续出卖劳动力。所以,即使在生产过程以外,工人也是资本的附属物,他可以选择受雇于这个或那个资本家,但不能摆脱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可见,无论在生产过程以内或以外,工人的个人消费都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条件。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怎样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

答: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4。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条件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被再生产出来。这表现在:

(1)不仅资本家的全部资本是由工人创造出来的,而且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也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来的;

(2)资本家的追加资本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成为进一步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

(3)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用不等价物来占有工人的劳动的一部分,来换取更大量的工人的活劳动。

可见,由资本积累而实现的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一方面,再生产出更大、更多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再生产出更多的雇佣工人。

3.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必然性是什么?

答:资本积累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5。

(1)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的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以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2)资本积累的必然性

①这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贪求是无限的。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以外,还必须增加资本的数量,以扩大剥削的规模这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②是由竞争规律决定的。在竞争中大企业在生产、销售和信贷方面比小企业具有优越的条件。资本家只有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才能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免遭破产的命运。这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4.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1)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一般地说,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越高,剩余价值量也就越大。资本家除了采用延长劳动时间、加强劳动强度、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方法以外,还用压低工资的方法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以便增加剩余价值,加速资本积累。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价值就会下降。这首先会使劳动力价值下降,剩余价值率提高;其次,同样数量的资本可以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资本家能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再次,由于商品价值下降,资本家在实物上保持原有的消费甚至增加消费时,却只需在剩余价值中以较少的部分用于自己的消费,从而相应增大积累的数量。此外,在原有资本进行更新时,由效率更高的生产资料代替旧有的生产资料,也会产生超额剩余价值或相对剩余价值。

(4)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

所用资本是指投入生产中的全部资本,所费资本是指生产中耗费掉的资本。投人生产的资本并不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都消耗掉,这样,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就存在着差额。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越大,一部分劳动资料就为生产提供无偿的服务。在劳动资料照常发挥作用的条件下,资本家可以把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劳动资料价值作为折旧基金提取出来,并把收回的折旧基金暂时作为积累基金使用。

(4)预付资本的多少

在剥削程度已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量决定于被剥削的工人人数。如果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不变,预付资本总量越大,被剥削的工人就越多,剩余价值量也就越大。

5.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1)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两方面来考察。①从物质方面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它们之间有一定比例,一般说来,这个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的技术水平越高,每个工人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数量就越多;相反,技术水平越低,每个工人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数量就越少。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②从价值形态看,用于生产的资本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一般用c:v表示。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也就是说,资本有机构成是以价值构成来表示的,但是,这里的价值构成是必须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不是由技术构成变化所引起的价值构成变化就不属于有机构成的范畴。

(2)资本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划分建立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概念的基

础上。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理,活劳动是创造包括利润在内的新价值的源泉。马克思把用于劳动力的资本(即能够使价值量发生变化、使资本增值的资本)定义为可变资本,用v表示,以生产资料形式表现的资本(在生产中仅仅转移原有价值而不能创造新价值)定义为不变资本,用c表示。

(3)资本价值构成与资本技术构成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一般来说,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会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却不一定是由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是以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来表示的,它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合在一起的概念。

6.单个资本增大的形式有哪些?

答:单个资本的增大有两种形式: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者的具体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7、8。

7.相对过剩人口是怎样形成的?

答:相对过剩人口的成因可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来分析。

(1)从劳动力的需求方面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大,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在总资本中不变资本部分便逐渐扩大,可变资本部分则相对减少,也就是说,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地减少,尽管所需雇佣的工人绝对量可能会减少,也可能会增加。

(2)从劳动力的供给方面看,由于某些因素会导致雇佣工人的总数增加。例如,随着各种先进机器的广泛使用,减轻了体力劳动的繁重程度,简化了操作,便于大量使用女工和童工及非技术熟练工人;竞争和两极分化会使大批农民和小商品生产者、甚至一些中小资本家破产,加入到雇佣劳动者的队伍;总人口的增加、退休后再就业及某些产业结构的调整等,也会加大劳动力的实际供给。

可见,随着资本主义积累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会造成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而另一方面又会造成劳动力供给的不断增加,这就使得劳动力的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必然造成大量的劳动者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但这种相对过剩人口,并不是社会上绝对多余的人口,不是社会财富和生产能力已经容纳不了的“过剩人口”,而仅仅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主义积累对劳动力的需要的过剩人口。所以,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

8.相对过剩人口为什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答: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构和条件。这是因为:

(1)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是周期性的,从高涨到危机,再从危机到高涨。在危机期间,生产缩减,大批工厂倒闭,大量工人被抛进失业大军。而当生产走向高涨时,生产急剧扩大,需要吸收大量工人,人口自然增长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失业人口的存在则可以及时提供所需要的劳动力。因此,相对过剩人口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业后备军。

(2)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使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资本家可以借此压低在业工人的工资,提高他们的劳动强度,从而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9.相对过剩人口有哪些形式?

答: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有: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三者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11、12、13。

10.什么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答:(1)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参见本章概念题17。

(2)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作用的后果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表明了资本主义积累与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同无产阶级的失

业、贫困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积累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造成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日益相对减少,甚至是绝对减少,由此形成相对过剩人口;与此同时,劳动力的供给伴随资本的不断积累而不断增加,从而造成相对过剩人口即产业后备军的不断增加。因此,资本主义积累使资产阶级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而对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无产阶级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就使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必然后果。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利益的根本对立和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说明了无产阶级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11.怎样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贫困?

答: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是无产阶级的贫困。无产阶级的贫困既存在绝对贫困,又存在相对贫困。

(1)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参见本章概念题15。

(2)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参见本章概念题16。

12.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答: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阐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即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必然取代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

(1)资本积累的过程,是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矛盾加深的过程。资本家是靠掠夺起家的。在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把分散的、孤立的、规模狭小的个体生产变成了社会化的大生产。随着资本集中的发展,形成了社会化的大生产,而且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

(2)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客观上必然要求由整个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以便对社会生产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并按照社会的需要分配劳动产品。但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把劳动者共同创造的成果的大部分攫为己有。因此,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到少数私人资本家手中,从而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加剧。这个矛盾的日益尖锐化,表明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从而用和生产社会化性质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资本积累过程,不仅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的物质条件,而且也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准备了掘墓人——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大生产,锻炼了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无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它的阶级斗争的实践,使它成为最有觉悟、革命最彻底的阶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装使无产阶级成为自觉的革命战士。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肩负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的伟大历史使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2.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春秋霸主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他们见证了这数百年的兴衰荣辱。公元前7世纪后期,通过城濮大战,成为中原霸主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宋襄公 D.楚庄王 3.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4.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得益于水利工程 A.治理黄河 B.兴修灵渠 C.大禹治水 D.都江堰 5.四字短语彰显中国文化特色。下列各项中均能体现西方人文精神的一组四字短语是() A.与世无争麻木不仁神权至上及时行乐 B.压抑人性以人为本言论自由自私自利 C.禁欲苦行人人平等知行合一和谐共生 D.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张扬个性思想开放 6.文物是考证历史的重要资料。下面器物中,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生产工艺高超的是 A.半坡彩陶 B.镶嵌绿松石的铜牌 C.司母戊鼎 D.毛公鼎 7.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大变革时期,它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出现了 A.春秋争霸战争 B.战国兼并战争 C.百家争鸣 D.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 8.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诸侯支持下,把都城东迁至,我国历史由此进入东周时期。A.镐京 B.洛邑 C.西安 D.咸阳 9.据说我国的历法源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时期 10.《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二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周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人口 C.土地和耕牛 D.人口和铁犁 11.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就在长江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课堂上,同学们对都江堰的作用做了下面推断,参考下图,你认为最准确的说法是A.防洪排水 B.水运 C.防洪灌溉 D.蓄水防旱 12.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新春佳节,我们今天的农历据说来源于()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战国 13.《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

移动通信发展历史及趋势

移动通信的发展和趋势 学号: 144402103 姓名:徐乐 移动通信是移动体之间的通信,或移动体与固定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车、火车、轮船、收音机等在移动状态中的物体。 移动通信从19世纪90年代末出现,发展至如今,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始于上世纪20年代,大概分为4个阶段。 1、第一阶段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为早期发展阶段。在这期间,初步进行了一些传播特性的测试,并且在短波几个频段上开发了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可以认为这个阶段是现代移动通信的起步阶段,特点是专用系统开发,工作频率较低,工作方式为单工或半双工方式。 2、第二阶段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在此期间,公用移动通 信业务开始问世。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专用移动网向公用网过渡,接 续方式为人工,网络的容量较小。 3、第三阶段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可以说,这一阶段是移动通 信系统改进与完善的阶段,其特点是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采用 450MHz 频段,实现了自动选频与自动接续。 4、第四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今。在此期间,由于蜂窝理论的应用,频 率复用的概念得以实用化。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带宽或干扰受 限,它通过分割小区,有效地控制干扰,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基站,重 复使用相同的频率,从而实现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 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容量。同时,由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 信网络技术以及通信调制编码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在交换、信令网 络体质和无线调制编码技术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是移动通信蓬 勃发展的时期,其特点是通信容量迅速增加,新业务不断出现,通信 性能不断完善,技术的发展呈加快趋势。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发展阶段 AX 责料黒it : ft 息产业昨旭恒崎死 用仁移动谨牯发展姐势兩 移戢性 199S )99? 20 (X) 洌3 时间- HSPPA USTFA U£V-DQ LTE j ME l^EV DV E3G - h B3GMG 高 -2G ? 3G^ -,c + 中 A5 IPS 1ACS WCDMA 02.16-^ iMAX

第五章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哪些特征? 答:(1)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可以看出可变资本是由工人创造的。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必须将可变资本转化为劳动力,工人在为资本家劳动一定时间以后得到工资。 (2)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还可以看出,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 (3)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还可以看出,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条件,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怎样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答: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就是不断地再生产着这种分离:一方面,不断再生产出资本家,他们作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继续保持其资本家的地位,掌握进行剥削的条件;另一方面,不断地再生产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继续向资本家提供进行剥削的劳动力。这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被不断再生产出来。 3.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必然性是什么? 答: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的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以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首先,这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贪求是无限的。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以外,还必须增加资本的数量,以扩大剥削的规模。这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其次,这是由竞争规律决定的。在竞争中,大企业在生产、销售和信贷方面比小企业具有优越的条件。资本家只有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才能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免遭破产的命运。这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4.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以下四个。 (1)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一般地说,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越高,剩余价值量也就越大,资本积累越快。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1.澶渊之盟使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维持了长久和平关系? A.辽夏之间 B.辽宋之间 C.宋夏之间 D.宋金之间 2.“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发生在()。 A.宋高宗时 B.宋真宗时 C.宋太宗时 D.宋太祖时 3.南宋疆域比北宋疆域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A.金宋和议 B.辽宋和议 C.夏宋和议 D.金灭辽 4.下列对岳飞的介绍,错误的一项是()。 A.一生廉洁奉公 B.从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 C.岳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D.最后因谋反朝廷被杀害 5.在宋代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作物的是()。 A.小麦 B.水稻 C.粟 D.棉花 6.“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苏湖地区粮食获得了大丰收 B.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C.苏湖地区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D.宋朝时粮食产量非常大 7.南宋时期,全国第一大港是()。 A.广州 B.扬州 C.泉州 D.刘家港 8.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是在()。 A.汉代 B.宋代 C.唐代 D.三国 9.王安石曾在《元日》里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所描述的节日应该是()。 A.元宵节 B.冬至 C.寒食节 D.春节 10.瓦舍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价格低廉 D.达官贵人的需要 11.蒙古政权建立于()。 A.1271年 B.1206年 C.1272年 D.1279年 12.关于隋朝、元朝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状态,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B.都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方面有开拓性的贡献 C.都开通或疏浚了著名的水利工程 D.都是短命的封建王朝 13.元朝时在民族大融合过程中形成的新民族是()。 A.蒙古族 B.藏族 C.维吾尔族 D.回族 14.元朝为了实行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建立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制度是()。 A.行省制度 B.八旗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省六部制 15.我国四大发明中北宋时期发明的是()。 A.造纸术和火药 B.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C.火药和指南针 D.指南针和造纸术 16.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 A.北宋末年 B.元朝中期 C.南宋初期 D.唐朝末期 17.我国棉纺织业兴起于()。 A.江浙 B.四川 C.海南岛 D.中原 18.《资治通鉴》的主持编写人是()。 A.司马迁 B.司马炎 C.司马光 D.司马昭 19.宋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 A.诗 B.词 C.散曲 D.小说 20.《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A.张择端 B.吴道子 C.苏轼 D.郑板桥 二、组合列举题(共计14分) 21..宋朝时期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今天的传统节日都有了。据此填写下列节日。(3分) (1)宋代有的传统节日像元宵节和农历五月、八月的节日: (2)最受重视的节日被称为: 22.指出下列名句的作者:(3分)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3)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3.与宋朝并立的少数民族分别建立了自己的都城,请写出下列政权的都城:(4分) (1)辽(2)西夏(3)金(4)元 24.小明爱好收藏历史小说,请帮助他标识下列小说故事发生的朝代。(4分) (1)《杨家将》(2)《瓦岗军》

最新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

精品文档 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查漏补缺。 2、矫正试卷中存在的错误,进一步巩固检查过的知识。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讲评方法:学生自主改错、教师讲解、师生共同讨论 三、讲评重点:出现错误较多部分。 四、讲评过程 1、教师对试卷进行总评:本次测试学生的得分情况,试题特点是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题型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与期中期末和中考题型相符,选择题1-25个,非选择题3个。题目难度适中。 2、学生自主改错: 学生对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自行改错,可以看课本,不会的向小组内其他同学请教,仍然不会的在试卷上作出标记。 3、各小组长统计本组的疑难问题并交给老师。 4、教师针对问题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分析错误原因。 5、以后应注意的问题: (1)关键是平时养成认认真真的学习态度。 (2)认真审题。以后要注意认真阅读每一个题目,选择题要看清题干,材料分析题要反复阅读,弄清题意,看清要求。 (3)学会比较问题的异同。 (4)平时多进行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意书写。以后要加强易混易错字的书写练习,注意书写工整。 五、学生针对自己的答卷进行修改、查漏补缺并进行巩固。 六、进一步从答卷中归纳出自己的失分原因及以后的注意事项。 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字词正音 2、文学常识的巩固 能力目标: 1、仿写句子 2、掌握材料探究题的做题方法 3、学会给新闻拟标题(概括一句话新闻) 4、提高课外文言文阅读水平

5、提高现代文阅读水平 6、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审题和组材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认真的态度、良好的钻研和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目标1、2、3、4 难点: 如何阅读现代文、根据原文组织现代文的阅读答案,作文如何审题如何扣题如何出彩。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 学生对照试卷,明白此次考试个人得失。 二、教师介绍试卷结构: 本次试题内容符合中考题型,包括四大版块:基础知识以及运用(23分)、文言诗文阅读(14分)、现代文阅读(23分)、作文(40分),这是对学生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综合能力的一次考察。其中失分严重的是材料归纳、概括一句话新闻、文言文阅读和作文。 三、剖析错误原因: A、学生个人剖析。 B、小组讨论找规律。 主要原因,学生归结为: ①、基础知识不牢固,一些该得的分数没有得住。如文言诗文的考查题、文学名著的赏析题还有不少人出错。 ②、平时归纳的做题方法没有掌握。一些有难度的题,有些做题方法虽然多次强调,出错依然较多,所以讲到的方法还要注重落实; ③、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不能深入文本,仔细探究,问题的答案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进去,筛选有效信息能力比较差,把握不住一段话的重点,抓不出其中的关键陈述对象。 ④、思维不缜密,考虑问题不周到或语言组织能力不够,导致丢分很多。 四、师生互动: 1、针对“积累与运用部分”存在问题,举例探讨,归纳方法: (1)师生探讨仿写句子的方法: 一是要按照格式去仿写句子,二是仿写的句子还要考虑内容方面与所给的句子相吻合。 反馈练习: (2)、师生探讨材料归纳题的规律 所谓“提炼信息”,实际上就是发现并概括三则材料中的共同点。这种“共同点”往往在第一则材料中已经显现了出来,第二、三则材料只是提供相应的“印证”材料而已,要抓住关键性的,总结或归纳性的词语,如,“结果”“总之”“因此”。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他是一位终结者,又是一位开拓者,在他这里,我国部落联盟局面结束,早期国家产生。”他是() A.炎帝B.黄帝C.尧D.禹 2.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______,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横线上应填() A.洛阳B.长安C.殷D.咸阳 3.历史学家樊树志先生在《国史概要》中指出:“周王有权对诸侯国进行巡狩、赏罚,诸侯国有义务向周王述职,并向周王缴纳贡赋,而当诸侯国受到外来侵袭或发生内讧时,周王要给予保护或进行调解。”与这段叙述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中央集权制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征是() A.由周天子亲自实施 B.为了兼制天下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奖励有功之臣 5.小红同学对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做了以下整理,你认为符合史实的是() A.统治残暴B.外族进攻 C.内部纷争D.天灾人祸 6.林语堂在《如何理解中国人》中说:“中华民族有三座长城,第一座长城是从秦始皇开始修建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第二座长城是指汉字……”汉字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开始出现于() A.夏朝B.商朝 C.秦朝D.西汉 7.“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

神,造就了如图所示的两件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 A.夏朝B.商朝 C.周朝D.秦朝 8.关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衰微 ②争霸的目的是维护周天子的威信 ③争霸的实质是获取周天子过去的政治、经济特权 ④争霸战争具有两面性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 9.下列诸侯国属于战国七雄又属于春秋五霸的是() ①鲁②楚③燕④韩⑤秦 A.①⑤B.②③C.①②D.②⑤ 10.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正确区分神话传说与史实,下面属于史实的是() A.女娲补天B.大禹治水C.阪泉之战D.长平之战 11.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争霸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D.生产力水平提高 12.商鞅变法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 A.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C.得到了君主秦孝公的支持D.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13.秦孝公即位时,秦国“兵弱”,而商鞅变法后,秦国人“勇于公战”。这是因为商鞅变法() A.鼓励农耕B.按军功授爵位 C.确立县制D.抑制商业贸易 14.下图是出土文物“商鞅铜方量”,它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人物中,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的是( D ) 2.(2017·内蒙古赤峰)下面是某同学的笔记片段,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C ) 利:避免了因王权更替而导致的混乱,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生产的 发展。 弊: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及政策正确与否。 A.禅让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科举制 3.商朝在历史上又称为“殷商”或“殷”,是因为下列哪一事件( C )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盘庚迁都D.平王东迁 4.“明君兴国,昏君误国。”下列有关夏、商、周君王的叙述对应正确的是( D ) A.周文王—涿鹿之战,灭商建周B.商纣—任用贤臣,建立商朝 C.周幽王—专断横行,国人暴动D.夏桀—荒淫无度,暴政亡夏 5.(2017·湖北黄石)西周时期形成金字塔似的森严等级:天子为最高等级,下面依次为 诸侯、卿大夫和士,都属于统治阶级,压迫着广大平民和奴隶。这种等级制度的形成是因为( D ) A.禅让制B.世袭制C.郡县制D.分封制 6.西周末年,昏庸的幽王上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诸侯率兵前往护卫周王是遵守了( D ) A.封建制的法规B.禅让制的规则C.世袭制的传统D.分封制的义务

7.(2017·山东德州)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古代器物中,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生产工艺高超的是( B ) 8.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D ) A.诸侯众多,分裂趋势加剧B.周王室势力日益强大 C.各国纷纷变法,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D.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9.与春秋后期越王勾践称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B ) A.退避三舍B.卧薪尝胆C.围魏救赵D.问鼎中原 10.下列国家中,既是春秋霸主,又是战国七雄的是( B ) ①齐国②晋国③秦国④宋国⑤楚国 A.①②③B.①③⑤C.③④⑤D.①②⑤ 11.(2017·安徽)据《史记》载“商鞅治秦,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商鞅此举( B ) A.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12.“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C ) A.准许土地自由买卖B.去经商发财而得到政府奖赏 C.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D.大力垦荒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13.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该水利工程修筑于( C ) A.春秋时期秦国B.春秋时期楚国C.战国时期秦国D.战国时期楚国 14.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一名句。此名句出自( B )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 摘要:本文回顾了20世纪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历程,对现代通信技术进行了概述。主要针对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及数字微波通信进行了发展趋势的介绍。同时,对现代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现代信息 技术发展趋势 0引言 20世纪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1900年波罗的海的一群遇难渔民,通过无线电呼叫而得救,移动通信第一次在海上证明了它对人类的价值;1903年底莱特驾驶自己的飞行器飞上了蓝天,开创了航空交通新领域;1946年世界上第一架计算机诞生,开创了信息经济时代和扩展人类脑力的里程碑;1969年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计算机网络ARPANET开通,为因特网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纵观通信技术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的历史,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当初的人工转接到后来的电路转接,以及到现在的程控交换和分组交换,还有可以作为未来分组化核心网用的ATM交换机,IP路由器;由当初只是单一的固定电话到现在的卫星电话,移动电话,IP电话等等,以及由通信和计算机结合的各种其他业务,第三代通信技术的即将上市,以及以后的第四代通信,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的社会。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交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通信作为传输和交换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巨大动力。电话技术的演变日新月异,传输媒介、交换设备、传输设备、终端设备和通信方式的改变都是影响电信通信的因素。 1现代通信技术概述 现代的主要通信技术有数字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信息传输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据通信与数据网,ISDN与ATM技术,宽带IP技术,接入网与接入技术。 1.1数字通信 数字通信即传输数字信号的通信,,是通过信源发出的模拟信号经过数字终端的心愿编码成为数字信号,终端发出的数字信号,经过信道编码变成适合与信道传输的数字信号,然后由调制解调器把信号调制到系统所使用的数字信道上,在传输到对段,经过相反的变换最终传送到信宿。 1.2程控交换 程控交换技术即是指人们用专门的电子计算机根据需要把预先编好的程序存入计算机后完成通信中的各种交换。随着电信业务从以话音为主向以数据为主转移,交换技术也相应地从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逐步转向给予分株的数据交换和宽带交换,以及适应下一代网络基于IP的业务综合特点的软交换方向发展。 1.3信息传输 信息传输技术主要包括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数字微波通信,以及图像通信。 1)移动通信 早期的通信形式属于固定点之间的通信,随着人类社会党俄发展,信息传递日益频繁,移动通信正是因为具有信息交流灵活,经济效益明显等优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所谓移动通信,就是在运动中实现的通信。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在移动的时候进行通信,方便,灵活。现在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码多分址蜂窝移动通信系统(CDMA)。 2)光纤通信 光纤是以光波为载频,以光导纤维为传输介质的一种通信方式,其主要特点是频带宽,比常用微波频率高104~105倍;损耗低,中继距离长;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线经细,重量轻;还有耐腐蚀,不怕高温等优点。 3)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简单而言就是地球上的无线电通信展之间利用人在地球卫星作中继站而进行的通信。其主要特点是:通信距离远,而投资费用和通信距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说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吗() A.靖康之变B.陈桥驿兵变C.玄武门之变D.葵丘会盟 2.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A.陈桥驿兵变B.五代的频繁更替 C.唐末农民起义D.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 3.宋代为了改变武将专横跋扈的局面,采取了不少应对策略。下列属于这方面改革措施的是()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经常调换军队将领③重用武将平定全国④领兵权与发兵权分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北宋建立后,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关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表述错误的是() A.暗示石守信等统军大将交出兵权 B.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抗辽不力 C.派武将担任地方长官,并设置通判和转运使 D.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5.史书记载,宋太祖谓“宰相须用读书人”;北宋宰相文彦博说,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南宋高宗则谓,宋朝“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为此宋代实行文治。下列属于其加强文治内容的是() ①改革和发展科举制②增加科举名额③让文官担任要职④设立进士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契丹,一个彪悍的民族,在《魏书》中第一次出现于人们的视野。公元916年建起庞大帝国,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 A.吐蕃B.辽C.西夏D.金 7.“(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融合加强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 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D.岳家军的抵抗 8.位于浙江杭州西子湖畔的岳王庙,人们立庙纪念岳飞,主要是因为() A.他对皇帝忠心耿耿B.他遭到奸臣的谋害 C.他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D.他训练出纪律严明的岳家军 9.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A.行省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科举制 10.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如下图片资料。由此推断该同学的学习主题是()

通信行业发展历程及趋势

通信行业发展历程及趋势 一、按照时间段,描述1.2.3.4G的发展历程 古代:通信方式简易了解(旗语、烽烟、飞鸽传书等) 古人通讯的特点: 1.通过人的听觉或者视觉,或者外部媒介,比如动物,自然的风,水流等; 2.不同的通讯方式是为了解决通讯的双方在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时间问题。 1G:开始于20世纪70~80年代(仅通话) 移动:蜂窝式模拟通信 固话:MDF总配线架+ 双绞线+ 转盘电话 2G:95年~08年(通话+短信)GSM CDMA (MDF+DDF配线架)+ (双绞线+同轴电缆)+ 拨盘电话 3G:09年~13年(2G业务+视频通话+网页浏览+收发邮件)无线电传输技术(CDMA2000)、宽带码分多址(W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 (DDF+ODF)+ (铜缆+光纤光缆)+ 无线电话/3G电话(iPhone 进入中国市场) 4G:14~至今(3G业务+高清视频+移动游戏)TD_LTE FDD_LTE (ODF+MODF)+ 全光缆【光进铜退】+ 4G智能手机

附录: MDF:总配线架(Main Distribution Frame)总配线架是连接用户线路和局内相应的用户设备的列架即一侧连接交换机外线(横排),另一侧连接交换机入口和出口的内部电缆布线(纵列)的配线 架。 双绞线:双绞线是一种综合布线工程中最常用的传输介质,是由两根具有绝缘保护层的铜导线组成的。 DDF:数字配线架(Digital Distribution Frame)数字配线架又称高频配线架,以系统为单位,有8系统,10系统,16系统,20 系统等。它能使数字通信设备的数字码流的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同轴电缆:同轴电缆由里到外分为四层:中心铜线,塑料绝缘体,网状导电层和电线外皮。中心铜线和网状导电层形成电流回 路。因为中心铜线和网状导电层为同轴关系而得名。 ODF:光纤配线架(O ptical D istribution F rame)光纤配线架是光缆和光通信设备之间或光通信设备之间的配线连接设备。主要应 用于传输网机房中。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部部部 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 学校:班级:姓名:分数: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烽火台又称烽燧,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信息的高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 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曾经“烽火戏诸侯”使少数民族攻破镐京,导致西周灭亡的国王是() A. 周文王 B. 周武王 C. 周幽王 D. 周平王 2.史书上载:“益干启位,启杀之。”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 响是() A. 实行了禅让制 B. 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C. 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 确立了皇权至上原则 3.“(武王)封功臣谋士,……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受封后的“叔鲜”“叔度” 的身份是() A. 诸侯 B. 卿大夫 C. 士 D. 县令 4.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禹建立夏朝②盘庚迁殷③牧野大战④启继承王位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②③④① D. ④①③② 5.当文明之光照耀中华大地,中国历史开始了辉煌的篇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创王位世 袭制的王朝是()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6.“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明显与其他三人不同的一位是 A. 汤 B. 桀 C. 周文王 D. 周武王 7.“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 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 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8.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 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 A. 龟甲或兽骨上 B. 竹简或木牍上 C. 丝帛或麻布上 D. 宣纸上 9.著名学者夏鼐说:“商朝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商代()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②创造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出现玉器④出现了鱼纹彩陶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0.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 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练习 第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测试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时间:45分钟总分:60分) 一、精彩四选一(每题1分,共15分) 1.“禹传子”“家天下”说明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开始遭到完全破坏() A.分封制B.世袭制 C.禅让制D.宗法制 2.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国家距今已有() A.2000年左右B.3000年左右 C.4000年左右D.5000年左右 3.“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A.分割诸侯的兵力B.保证国家的兵源 C.巩固周王的统治D.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4.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长平之战②盘庚迁殷③牧野大战④国人暴动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②③④①D.④①③② 5.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②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战争③四羊方尊是世界已知的最大青铜器④铸造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文字,就无法全面了解过去的文化和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最早文字的是() 7.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右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A.夏朝B.商朝 C.秦朝D.西汉 8.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下列说法不符合 ...这一时期的是() A.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 B.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 C.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 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 9.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了,该诸侯国是() A.晋B.齐C.楚D.秦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1分。) 1.“禹传子”“家天下”说明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开始遭到完全破坏( )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禅让制 D .宗法制 2.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国家距今已有( ) A .2000年左右 B .3000年左右 C .4000年左右 D .5000年左右 3.“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A .分割诸侯的兵力 B .保证国家的兵源 C .巩固周王的统治 D .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4.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长平之战 ②盘庚迁殷 ③牧野大战 ④国人暴动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③④① D .④①③② 5.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 ②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战争 ③四羊方尊是世界已知的最大青铜器 ④铸造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6.“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文字,就无法全面了解过去的文化和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最早文字的是( )

7.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下图所示文 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汉 8.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下列说 法不符合 ...这一时期的是( ) A.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 B.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 C.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 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 9.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了,该诸侯 国是( ) A.晋 B.齐 C.楚 D.秦 10.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地再现历史。右图反映了哪 一历史时期的现象( ) A.春秋争霸 B.战国形势 C.秦朝统一 D.三国鼎立 11.商鞅变法中,把乡、邑聚合变成县。这一措施 是( ) A.实行分封制 B.建立县制 C.奖励耕战 D.统一度量 12.史明智同学在刚结束的模拟考试中考砸了。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其中爷爷的言论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为接近(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3.战国末期,有位思想家提倡法治,主张改革。秦王嬴政读了他的著作后,赞叹不已,说:“我得见此人,死也甘心了。”被嬴政仰慕的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 14.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的是( )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15.小明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 ) A.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顺其自然,以柔克刚 D.严刑酷法,中央集权

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 (1)

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最重要的两项基础是多址接入(Multiple Access)和双工(Multiplexing)。从1G到4G的无线通信系统演进史基本上就是在这两项技术上进行不断改进。 多址接入技术为不同的用户同时接入无线通信网提供了可能性。给出了三种最典型的多址接入技术:FDMA、TDMA和CDMA的比较。 双工技术为用户同时接收和发送数据提供了可能性。两种最典型的双工技术:FDD模式和TDD模式。 中国无线通信科技发展史和未来走向范文 当今,全球无线通信产业的两个突出特点体现在:一是公众移动通信保持增长态势,一些国家和地区增势强劲,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不断,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 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 2 第一代无线通信系统 采用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组建的模拟蜂窝网也被称为第一代(First Generation,下称1G)无线通信系统。这些系统中,话务是主要的通信方式。由于采用模拟调制,这些系统容易被第三方窃听。1G的主要蜂窝系统包括AMPS、NMT、Hicap、CDPD、Mobitex、DataTac、TACS和ETACS。 所有1G系统都有两类逻辑信道:业务信道和控制信道。业务信

初一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试卷含答案(人教版)

初一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试卷含答案(人教 版) 一.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50分。)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局面开始于 A.禹 B.启 C.桀 D.周武王 3.下列国王中,生性残暴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有 ①夏桀②商纣③周厉王④周幽王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4.下列帝王中,能任用贤能,并使国家强大起来的有 ①商汤②周文王③齐桓公④晋文公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5.牧野之战,商朝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商纣王军队数量少 B.商纣王荒淫奢侈,残暴无道 C.周文王重用贤能国力强大 D.少数民族犬戎的进攻 6.西周的都城在今 A.河南登封 B.河南安阳 C.陕西长安 D.河南

洛阳 7.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③诸侯国受分封同时必须向周天子进义务。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8.下图反映的是周朝严格的等级制度.其中处于第二等级的是 A.诸侯 B.卿大夫 C.士 D.国人 9.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纪年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70年 B.公元前841年 C.771年 D.公元前770年 10.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产生的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11.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 ②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历史测试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历史测试题 帝的是谁? A.李渊B.杨坚C.武则天D.赵匡胤 2. 南宋有位诗人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反映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醉生梦死的生活。其中诗中的“汴州”和“杭州”分别指北宋和南宋的都城,他们是 A、东京、大都 B、长安、临安 C、东京、临安 D、中都、临安 3. 下面是唐──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A.②③④① B.③④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④③② 4.苏州的“苏”,过去往往写成“穌”,这是因为苏州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我国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但是从越南引进的一种新的水稻品种是 A.杂交水稻 B.占城稻 C.四季稻 D.江南稻 5.“南海Ⅰ号”古沉船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当年“南海Ⅰ号”从广州出发前应到哪一机构办理手续出海贸易 A.瓦子 B.市舶司 C.早市 D.勾栏 6.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始于 A.唐朝B.元朝 C.明朝 D.清朝 7. 后人仿照杜甫凭吊诸葛亮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所写的“出师未捷身冤死,常使后人泪满襟”的诗句表达了后人对哪位历史人物的痛惜、怀念和敬仰之情? A.岳飞 B.文天祥 C.寇准 D.秦桧 8.如果你生活在北宋时期,你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读到活字印刷的《资治通鉴》 B.参加岳飞的岳家军抗金 C.到四川经商时使用纸币 D.欣赏到《清明上河图》的真本 9.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兄弟逛东京大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等。请问,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作什么的地方 A.瓦厂 B.瓦子 C.早市 D.榷场 10.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C.“瓦子”的出现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气势豪迈,热情奔放的词是哪位词人的代表作品 A、李白 B、苏轼 C、辛弃疾 D、岳飞 1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的这句诗描写的是宋代的什么节日 A.元旦 B.中秋 C.清明 D.寒食 13、她,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才女,生活在两宋之交,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悲惨命运;是一位婉约派代表词人,留下了大量著名词作。她是 A、谢道韫 B、蔡文姬 C、鱼玄机 D、李清照 14、下列关于《资治通鉴》说法正确的是 ①作者是司马迁②是一部编年体通史③描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④宋金南北对峙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③④ 15.《宋史》记载“……有造突火枪,内安子窠,如燃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五十余步。”它描绘的是我国“四大发明”中哪一项的应用? A.造纸术 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 16. 人们常用“比黄连还苦,比窦娥还冤”这句话形容一个人含冤命苦,你知道窦娥这个艺术形象是谁塑造的吗? A.苏轼B.辛弃疾C.黄庭坚D.关汉卿 17.弗兰西斯·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这里的“第三种”指 A.指南针 B.造纸术 C.印刷术 D.火药 18. 在某校组织的一次历史人物竞猜活动中,当主持人说道:“元代著名的书画家、书法‘劲秀雄健,功力深厚’、画作被誉为‘神品’。”茗茗立即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他是A.张择端 B.顾恺之 C.颜真卿 D.赵孟頫 19.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著作中写道: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这里说的此城是指 A.开封 B.西安 C.泉州 D.大都 20、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 A.丝绸之乡B.鱼米之乡C.瓷都D.产茶中心 二、图说历史(10分) 21、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1)图一是我国北宋时期一幅著名风俗画,写出这幅画的名称和作者。(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