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移动环境下的教与学-张屹教授

合集下载

移动互联网络下泛在学习空间构建分析

移动互联网络下泛在学习空间构建分析

移动互联网络下泛在学习空间构建分析移动互联网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在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泛在学习空间成为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它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都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自由性,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本文将分析移动互联网络下泛在学习空间的构建,并探讨其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移动互联网络为泛在学习空间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网络的普及使得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接入到学习空间中,利用移动设备获取学习资源、参与学习活动,甚至进行实时的互动和交流。

学习者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观看教学视频、听录音、参与在线讨论等学习活动,不再受制于时间和地点。

这种普遍的学习环境为泛在学习空间的构建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便捷和舒适的学习环境。

移动互联网络为泛在学习空间的内容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资源。

在移动互联网络的支持下,学习者可以轻松地获取到包括教材、课件、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进行访问和利用。

移动互联网络还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范围,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到全球范围内的学习资源,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进行交流和互动,这样的学习体验也会为学习者带来更大的启发和帮助。

移动互联网络为泛在学习空间的互动和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下,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但在移动互联网络的支持下,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在线课堂等渠道进行实时的互动和交流,这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路径,也能够激发学习者更多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

移动互联网络为泛在学习空间的管理和评估提供了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手段。

通过移动设备和网络,教师可以更加直观地获取学习者的学习数据和学习情况,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从而更加科学地对学习者进行教学和指导。

移动互联网络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评估方式,比如在线测试、实时作业等,这些评估方式更加贴近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需求,也更为科学和合理。

信息化与课程整合

信息化与课程整合

21st Century Themes
Global awareness Financial and economic literacy 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ial
literacy Civic literacy Health literacy
引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一)21世纪的学习框架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必由之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 张屹
2020/9/12
目录
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案例 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 4
引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一)21世纪的学习框架
来源: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为学习者提供学 习交流工具;
•建立网络社区。
参与动机
•引起学生的兴趣 和注意力; •维持学习者的持 续努力和学习动 机; •树立学生作为终 身学习者的良好 形象。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一)传统的学与教的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发展过程 信息加T工h模e v型arieties of learning
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的条件理论

1.
2.
Verbal
Intellect
In社fo会rm认a知tio学n习理论ual skills
言语信息
心智技能
3.
4.
Mot学or与sk教ills Attitude
动的作技理能论 态度
5.

的 Co信gn息it加ive工理论 类 Strategies
认知策略

从生态学的视角分析Diigo网络学习生态系统

从生态学的视角分析Diigo网络学习生态系统

——————————收稿日期:2008年7月28日75第18卷 现代教育技术 V ol. 18 2008年第12期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o.122008 从生态学的视角分析Diigo 网络学习生态系统杨晓露 张 屹 赵 姝(华中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系,湖北武汉 430079)【摘要】文章从生态学的基本思想着手,在介绍Diigo 功能特点的基础上,借用生态学的概念与方法分析Diigo 网络生态学习系统的系统结构、与其他相关联系统的关系,进而提出如何利用生态学的原理更好的发展Diigo 网络学习生态系统。

【关键词】生态学;Diigo ;网络学习生态系统【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075—03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依赖于网络存在的各种学习系统成为学习者的主要学习环境之一,它们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供了众多独特的符合网络特征的学习手段和方式。

Diigo 作为一种新型网络学习工具,自出现之初,就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亮点,众多学者开始着手研究如何使之为教育行业服务。

一 生态学与学习生态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主要研究动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十分丰富,从根本上讲,贯穿于其中的生态学理念有两个:生态系统理念和动态平衡理念【1】。

随着“教育生态学”概念的提出,将生态学的原理应用于教育领域成为一种趋势,学习生态作为教育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虚拟学习社区,可以看作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Diigo 是网络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借鉴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可以解决Diigo 应用于网络学习的相关问题,提高基于Diigo 的网络学习生态系统性能。

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Diigo 应用于网络学习而形成的Diigo 网络学习生态系统,应从三个方面予以考虑,即系统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平衡的观点。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源设计研究——基于对外汉语可视化教学平台实证调查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源设计研究——基于对外汉语可视化教学平台实证调查

使用情况 ,开 发出一个具有 实际效用 的网上 学习平台 ,提 高 广大汉语 爱好者 的汉语 学习水平 ,创造 一个 学习和信 息交流 , 信息展示 的互动 空间 。本文基于 此项 目的调研数据 ,分析 当
前我 国网络学 习资源 设计中存在 的问题,对 网络学 习资源 设 计 的内容体系作一些初步 的探讨 。
【 关健词 】网络环 境;学习资源 ;设计
【 中圈分 奏号 】G 3 44 【 文献标识码 】B 【 论文■号l 1( -89 20 ) 1 0 8 —o 0 - 0 7(0 8 O— 0 8 4 O-
随着 计算机 多媒体技术 和网络技术 为主 的信息技术 的飞 速发展 ,网络教育 日益 受到广大教育工 作者 的关注 。网络 教 学能够 为不同学习者提供共 享的信息资源环 境,其丰 富的学 习资源及其 网络化学习正在迅速 改变着人们 的学 习 内容和学
4 n0
— —
基于对 外汉语可视化教学平 台实证调 查
何 敏 张 屹
( 中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系 ,湖北武汉 4 0 7 ) 华 30 9
【 ■要】 网络学习资源如何设计,这是开展网络教学需解决 的重要课题 。该文基于对外汉语可视化教 学平 台实证调查 ,
分析当前 我国网络学 习资源 设计 中存在 的问题 ,提 出网络学 习资源 设计的 内容 体系:学 习资源 内容的设计、学 习资源导航 的 设计 、学 习资源呈现 的设计 、学 习资源交互 的设计 、学 习资源支持 的设计 、学 习资源评价 的设计 ,希望对 当前 的网络学 习资 源 设计提供参考 。
们 运用系统过程观 开始把媒体与 教学过程其他要 素联系起来
进行研 究时 ,形成 了一种新 的教学 思想,即依靠 资源 来促进 有效 教学 。学习资源是 指在学 习过程 中可被学 习者利用 的一 切要素f。 l 学习资源不仅指学习 内容和学 习资料 , 】 还包括那些 学习者 能够 与之发生有意义 联系的人 、媒体 、策略 、方法 以 及环境条件等要素 ( 见表 1 。 )

智慧教室中的创新教学应用

智慧教室中的创新教学应用
响应快速准确、页面美观、资源类型丰富,可以自主设置页面亮度、控制页面 元素样式等(Mean=4.55)。
3智慧教室中的教学研究
(3)课堂互动行为
张屹等.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特征 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已录用).
研究目的: 研究智慧教室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特征,探究与简易多媒 体教学相比,智慧教室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互动是否有何种优势 研究对象: 组别 授课地点 录课时长 学生人数 教学方法 学习内容
优于对照组
题目 你喜欢本次课中小组合作探究这个过程吗 情感参与 你享受扇形统计图的教学过程吗 你期待继续学习数学知识吗 你积极回答本次课堂的教学问题吗 行为参与 你积极参加本次课的合作学习吗 本次课中你努力地解决研究问题吗 组别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均值 4.07 3.62 3.26 3.07 标准差 0.856 1.188 1.071 0.838 P值 .004** .030** .012** .238 .020** .289
特别是“人——技术”互动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特征研究
研究结论:智慧教室中的教学互动呈现“互动形式丰富,互动高效”
的特点
智慧教室环境下,技术便利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更加丰富高效。
教师诊断学生学习信息
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特征研究
智慧教室中基于APT模型的iPad电子教材设计与应用研究
基于APT模型的iPad电子教材设计框架:
智慧教室中基于APT模型的iPad电子教材设计与应用研究
智慧教室中基于APT模型的iPad电子教材设计、开发:
智慧教室中基于APT模型的iPad电子教材设计与应用研究

沉浸理论对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构建的指导——基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学习平台的实践

沉浸理论对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构建的指导——基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学习平台的实践

者个体意识 的提 升使得研究性学 习成为人们关注 的重 点 。正
如 国 内 著 名未 来 教 育 学 信
习与教学模式 的探索 中,必须把 “ 三个世 界”( 经验世界,语
言文 字世 界 、 虚 拟 现 实 世 界 )的 学 习经 验 整 合 起 来 ,促 成 三 者 的 有机 结 合 。信 息 技 术 的 发 展 正 好 为 这 个 三 个 世 界 的无 缝 融 合 提 供 了有 利 的 条 件 , 网络 学 习 支 助 系 统 、移 动 学 习 、教
此解释 当人 们在进行某些 日常活动 时为何会完全投入 情境当
中 ,集 中注 意 力 ,并 且 过 滤 掉 所 有 不 相 关 的 知 觉 ,进 入 一 种
育游戏等都 为 “ 三个世界 ”融合 的可行性和必然 性提 供 了有
力 的 证 据 。研 究 性 学 习 作 为 培 养 学 生 自主 探 索 能 力和 创 新 能
周 期 限 制所 带来 的缺 陷 , 使 得 “ 景 ” 延 续 成 为 可 能 。 沉 它 情 的 “
并不是九 个要素全部拥 有的时候才会有 沉浸体验 ,在 更多 的
时候 , 其 中 一 些 要 素 的 相 互 作 用 也 足 以让 人 们 沉 浸 其 中 。 基 于 沉浸 九 要 素 , 我 们 可 以将 其 归 纳 为 :
沉浸 的状 态。沉浸 体验 的发生往 往伴随着九个因素[.( )每 3 1 】

步 有 明确 的 目标 ( ) 对 行 动 有 迅 速 的 反 馈 ( )挑 战 和 技 2 3
力的一种学 习方式,为很多教师 所青睐 。技术 的发展 拓展 了 研究性学习 的空 间,众 多专家学者 、一线教师等都 已经开始 探索如何构建 网络环境下 的研究性学 习平 台, 者在参与 《 笔 教

中小学课题申报:初中信息技术交互式微课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初中信息技术交互式微课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初中信息技术交互式微课开发与应用的研究课题名称:初中信息技术交互式微课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关键词:微课,交互式微课、信息技术申报级别: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课题类别:专项课题学科分类:信息技术研究类型:信息技术预期研究成果:立项号:课题设计论证《初中信息技术交互式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相关研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一)相关述评关于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比较丰富。

从有关文献来看,微课在课堂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类,一是微课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此类研究大多从课堂教学应用、教学效果等视角探讨微视频的应用,如王戈、陶双双在《网页式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中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利用网页式微课;二类是微课的应用与开发的研究,此类研究主要从课堂教学、人机交互教学、学习效果等视角探讨微视频的设计与开发。

如张屹教授、黄欣、谢浩泉、白清玉在《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研发与应用——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为例》中探讨了交互型微视频课堂教学效果和设计、开发方法,以及交互式微视频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影响。

张屹、范福兰、张屹、白清玉、林利在《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中探讨了交互式微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

张攀峰、高艳艳等在《交互式微视频资源的设计与应用——以“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为例》中,以\"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设计为例,对交互式微视频的教学设计应用进行探讨。

王宏艳等在《技能类微视频教学内容的设计研究》中从微视频教学内容的知识性、交互性和艺术性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探讨技能类微视频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目标导向的小学STEM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

教学目标导向的小学STEM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

教学目标导向的小学STEM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作者:张屹高晗蕊张岩吴欢莫尉林利来源:《中国电化教育》2021年第04期關键词:解释结构模型;目标导向;STEM校本课程研发;课程实施一、问题提出多年以来,美国为保持良好的国家竞争力持续推动STEM教育,对提升国家经济实力,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起了积极作用。

我国2016—2017年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标准》等文件中也都倡导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跨学科教育、STEM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的持续性探索。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借助特定的学科(如科学、数学等)开展STEM教育的热潮持续不下,但纯粹的STEM课程因为缺乏课程标准、大纲及权威的教材等,教师在课程实施时对学科知识的有序整合和指向教学目标的课程内容主题安排等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教学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依托相关项目,本研究团队对接A小学一线教师,从事校本课程的设计、研发与实施等工作,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去“理解事实”,关注一线教师在STEM校本课程教学中的盲点,辅助其突破瓶颈。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教师在实施STEM校本课程时存在不知如何开展,信心不足,对未知的课程安排充满畏惧等问题。

STEM校本课程知识范围不确定,教学目标层级不明确,无明确的课程期望与需求,将会导致课程偏重于“做”的技术教育,忽视科学态度与素养、知识与方法、科技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因此,研究者采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法分析STEM课程教学目标系统,可视化教学目标结构关系,基于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主题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设计,研发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STEM课程。

二、文献综述(一)STEM校本课程研发STEM校本课程的开展通常以国家和地方课程为指导,迎合社会创新需求,彰显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以工程设计、项目实践等为依托,以培养学习者正确的学习态度,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为目的,具有课程开发过程相对简单、自下而上等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