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研究进展_魏卫东

合集下载

三江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特征分析

三江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特征分析

三江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特征分析摘要:研究了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不同土层的土壤特征。结果表明,三江源区高寒生态条件下草地退化对土壤物理、化学特征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在0~30 cm 土层,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容重、含水量、总孔隙度差异显著。土壤容重随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和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变动范围为1.02~1.61 g/cm3;土壤含水量、土壤总孔隙度随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减小,变动范围分别为13.98%~70.75%、40.82%~60.29%;土壤pH总体随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增大;土壤有机碳含量随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下降,以0~10 cm土层下降最明显,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高寒草地该土层有机碳含量与未退化草地相比,分别下降36.05%、61.82%、66.55%;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总体为未退化草地>轻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地。关键词:三江源区;高寒草地;退化程度;土壤特征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n Different Degraded Grasslands on Alpine Meadow in Source Area of Lancang, Yellow and Yangtze RiverAbstract: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in different degradation grassland on alpine meadow were analyzed based on different soil lay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ecological conditions of source area of Lancang, Yellow and Yangtze river, Alpine meadow degradation had marked effects on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soil bulk density, moisture content, total porosity in 0~30cm soil layer of the different degraded alpine meadow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Soil bulk density increased with the aggravation of degraded alpine meadow and also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ment of soil depth.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ranged from 1.02 to 1.61 g/cm3.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and total porosity decreased with the aggravation of degraded alpine meadow, their range values were 13.98%~70.75%, 40.82%~60.29% respectively. Soil pH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expansion of degradation degree. Content of SOC(0~10 cm) was highest in undegraded alpine meadow, while 36.05%, 61.82% and 66.55% decreased in light, moderately and heavy degradation alpine meadow compared with undegraded alpine meadow respectively. The tendency of total N ,total P and total K contents in different degradation alpine pasture were undegraded meadow > light degraded meadow > moderately degraded meadow > heavy degraded meadow.Key words: source area of Lancang river, Yellow river and Yangtze river; alpine meadow;degraded degree;soil characteristics三江源区位于青海省南部(89°24′-102°15′E,31°32′-36°16′N),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3 500~4 500 m,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组成部分[1],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2],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湿地分布区和生态系统最敏感和脆弱的地区[3],青海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近年来,由于三江源区人口急剧增加、草场牲畜超载过牧、鼠害严重、土壤侵蚀及全球气候变化等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高寒草地严重退化,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威胁着广大牧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也威胁着三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生态安全。高寒草地退化主要表现为植物生产力及质量下降、土壤理化和生物性状恶化等诸多问题。由于高寒草地退化是植被-土壤系统的整体退化,因此,高寒草地土壤退化是草地退化的核心问题之一[4],伴随草地植被退化的土壤退化将导致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关于三江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的研究相对集中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群落结构、物种等方面[5,6],对退化高寒草地土壤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三江源区土壤理化性质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探讨三江源区独特气候、地理等自然背景下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以期揭示三江源区退化高寒草地土壤特征的演变过程、规律及对高寒草地退化的响应,为三江源区退化高寒草地生态环境治理、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区自然概况研究区位于青海省果洛州甘德县青珍乡,地理位置为34°08′N、100°12′E,平均海拔4 082 m,为典型高原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区,无四季而只有冷季、暖季之分,冷季长达9个多月。年均气温-2.00 ℃,极端最低气温-35.03 ℃;年均降水量520 mm,年均蒸发量1 465 mm,太阳辐射强,年日照时数2 313~2 607 h,牧草生长季150 d,无绝对无霜期;土壤为高山草甸土,土层薄、质地差、易侵蚀。研究区以莎草科(Cyperaceae)、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龙胆科(Gentianaceae)、蔷薇科(Rosaceae)、豆科(Leguminosae)等植物为主,属于典型高寒嵩草草甸草地。1.2 样地设置按照文献[7]的方法对研究区草地群落的退化状况进行调查,并结合地表及水土流失状况、鼠害程度等指标综合判断将其划分为未退化草地(UD)、轻度退化草地(LD)、中度退化草地(MD)、重度退化草地(HD)4种样地(表1)。1.3 土样采集2010年8月在样地取样,在UD、LD、MD、HD上各设置5个采样点挖土壤剖面,每个剖面分0~10 cm、10~20 cm、20~30 cm采集土样,然后将同一土层土样混合为一个土样,混合土样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并带回实验室风干、去杂、过筛后供试验分析用;按照文献[8]的方法进行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pH的测定;土壤容重采用环刀(100 cm3)法分层测定;土壤总孔隙度计算公式为P=93.95-33.00b,式中,P为土壤总孔隙度,b为土壤容重[9]。1.4 数据分析使用Excel 2003整理数据,使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容重的变化土壤容重是反映土壤松紧程度、孔隙状况、通透性及植物根系生长阻力状况等的重要物理性质[10]。图1反映出随着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容重呈增加趋势;同一退化程度下,随土壤层次的加深容重呈增加趋势;不同退化程度间,0~10 cm土层容重比20~30 cm土层容重变化幅度大,说明表层土壤容重更易受高寒草地退化的影响。通过对试验数据统计分析,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容重差异显著(P<0.05)。高寒草地样地土壤容重为1.02~1.61 g/cm3,未退化高寒草地20~30 cm土层容重是0~10 cm土层容重的1.37倍,而重度退化高寒草地20~30 cm土层容重是0~10 cm土层容重的1.15倍,说明重度退化程度下,表层土壤与较深层土壤容重差距缩小。2.2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图2反映出随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含水量呈下降趋势;同一退化程度下,随土壤层次的加深含水量呈下降趋势;不同退化程度间,0~10 cm土层含水量较20~30 cm土层含水量变化幅度大。通过对试验数据统计分析,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样地土壤含水量为13.98%~70.75%,0~10 cm 土层含水量未退化草地是重度退化草地的2.49倍,而20~30 cm土层含水量未退化草地仅是重度退化草地的1.98倍,说明高寒草地退化对土壤表层含水量的影响更明显。2.3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总孔隙度的变化土壤总孔隙度反映了土壤中所有孔隙的总量,主要影响到土壤中水分、气体的存在状况[11]。适宜的土壤总孔隙度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同时土壤总孔隙度也是土壤涵养水分能力的体现。图3反映出随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总孔隙度呈下降趋势;同一退化程度下,土壤总孔隙度随土壤层次的加深呈下降趋势。通过对试验数据统计分析,不同退化程度下土壤总孔隙度、同一退化程度下不同土层土壤总孔隙度均差异显著(P<0.05)。样地土壤总孔隙度为40.82%~60.29%,0~10 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未退化草地是重度退化草地的1.26倍,反映出重度退化对表层土壤紧实度影响明显,草地植物生活的表土层通透性变差。2.4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pH的变化图4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pH有一定变化,总体随退化程度的加剧而增大;0~10 cm土层、20~30 cm土层重度退化草地较未退化草地土壤pH有所增加;同一退化程度下,pH随土层加深而增大。通过对试验数据统计分析,不同退化程度间、同一退化程度不同土层间均未达显著差异(P>0.05)。2.5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的变化土壤有机碳影响土壤肥力、土壤持水能力、土壤抗侵蚀能力和土壤容重等,其变化状况还可以指示土壤的退化及其程度。图5结果表明,随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有机碳含量呈下降趋势;同一退化程度下,随土壤层次加深有机碳含量呈下降趋势。通过对试验数据统计分析,同一退化程度下,0~10 cm土层与10~20 cm 土层、20~30cm土层间有机碳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在0~10 cm土层,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草地有机碳含量较未退化草地分别下降了36.05%、61.82%、66.55%,反映出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迅速下降,与地上植被盖度的迅速下降一致。10~20 cm土层、20~30 cm土层不同退化程度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取决于有机物的输入量和输出量的平衡[12],说明随着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植被盖度的变化使草地植物固碳能力下降,减少了土壤碳库的碳输入量。2.6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的变化图6、图7、图8反映出随着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同一退化程度下,全氮、全磷含量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全钾含量随土层加深呈增加趋势。20~30 cm土层全氮含量在不同退化程度间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0~10 cm土层、10~20 cm土层全氮含量及各土层全磷含量、全钾含量在不同退化程度间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反映出退化程度对较浅土层全氮的影响明显,对0~30 cm土层全磷、全钾的影响均明显。通过对试验数据统计分析,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全磷、全钾含量差异显著(P<0.05),但当高寒草地退化到中度、重度程度时对土壤全钾的影响相对较小;0~10 cm土层、10~20 cm土层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全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20~30 cm土层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退化程度下,不同土层间全氮、全磷含量差异显著(P<0.05),中度退化、重度退化下不同土层间全钾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退化程度下高寒草地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分别为 1.17~4.61 g/kg、0.49~0.77 g/kg、17.48~19.12 g/kg,0~10 cm土层重度退化草地较未退化草地全氮、全磷、全钾分别下降37.09%、12.99%、4.51%。3 小结与讨论1)研究中,三江源高寒草地不同退化程度对土壤主要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明显。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容重呈增加趋势,土壤含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土壤pH 、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土壤全钾总体呈下降趋势。同一退化程度下,高寒草地退化对0~10 cm土层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总体较10~20 cm土层、20~30 cm土层的影响显著。2)高寒草地不同退化程度下土壤容重差异显著。草地超载过牧是引起草地退化的诱因之一,超载的牲畜长期对草地土壤践踏而使土壤逐渐变紧实;原因之二在于随草地退化程度加剧,地上植被盖度显著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小粒径土壤颗粒流失导致容重增加。土壤容重增加通常表明土壤呈现退化趋势,且容重愈大,土壤退化愈严重[13]。3)高寒草地重度退化对表层土壤含水量、土壤总孔隙度、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的影响比对较深土层的影响更加显著,而高寒草地优势植物莎草科嵩草属的矮嵩草、小嵩草等根系的分布相对集中于表土层,因此受高寒草地退化的影响尤其明显,既反映出随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植被盖度急剧下降,也反映出退化高寒草地由于植被盖度的下降导致涵养水分、补充碳源等能力下降,从而使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因受到了土壤含水量等的制约而变得困难。4)土壤性质的变化是高寒草地土壤退化发生、发展的前提,同时对土壤有机物质的转化、土壤肥力的演变具有显著影响[14]。草地退化包括植被的退化和草地土壤的退化,二者具有相互反馈、相互促进的作用。而在三江源地区,广泛存在的轻度、中度、重度退化草地植被种类组成、产量等都已发生显著变化,不仅减少了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而且植被的变化引起了土壤性质的明显变化,反之,土壤性质的变化如容重的增加、含水量、有机碳、全磷、全钾的下降进一步反作用于植被,既导致植物生长受抑制,又可能成为土壤侵蚀的重要诱因,使得高寒草地退化加剧、恢复与重建难度加大。土壤性质的变化可以作为监测草地退化的指标,尤其是表层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对草地退化的响应相对比较敏感。5)研究发现,在研究区样地不同退化程度下草地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总体呈未退化草地>轻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地的变化趋势,与蔡晓布等[14]的研究所表明的草地轻度退化阶段的土壤肥力特征总体上高于正常草地的结论不同,有待深入研究。参考文献:[1] 曹广民,龙瑞军.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自然恢复的瓶颈及解决途径[J].草地学报,2009,17(1):4-9.[2] 陈国明.三江源地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现状及治理对策[J].四川草原,2005(10):37-39.[3] 王堃,洪绂曾,宗锦耀.“三江源”地区草地资源现状及持续利用途径[J].草地学报,2005,13(增刊):28-47.[4] 李绍良,陈有君,关世英,等. 土壤退化与草地退化关系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2,16(1):92-95.[5] 徐松鹤,尚占环,龙瑞军,等.“黑土滩”退化草地、高寒湿地及其交错区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J].草原与草坪,2007(4):45-49.[6] 史惠兰,王启基,景增春.江河源区人工草地及“黑土滩” 退化草地群落演替与物种多样性动态[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4):655-661.[7] 任继周.草业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24.[8]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30-38.[9] 马雪华,王淑元.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0-104.[10] HERN?魣NDEZ T, GARC?魱A C, REINHARDT I. Short-term effect of wildfire on the chemical, bio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Mediterranean pine forest soil[J]. Biol Fert Soils,1997,25:109-116.[11] 黄昌勇.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66-105[12] 白红军,邓伟,朱颜明,等.霍林河流域湿地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9):1494-1498.[13] MARIA B V, NILDA M A, NORMAN P. Soil degradation related to overgrazing in the semi-arid southern Caldenal area of Argentina[J].Soil Science,2001,166(7):441-452.[14] 蔡晓布,钱成,张永清. 退化高寒草原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8):1733-1738.。

三江源地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植被与土壤特征分析

三江源地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植被与土壤特征分析

三江源地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植被与土壤特征分析肖海龙,周会程,姚玉娇,陈建纲,林栋,张德罡*(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目的】探究三江源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之间的关系。

【方法】以青海省玛多县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退化程度植被群落特征及各土层(0~10、10~ 20、20~3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有机质含量、pH值以及容重),分析影响高寒草地植被群落退化的关键土壤环境因素。

【结果】 1)随着高寒草原退化的加剧,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显著增大;2)草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地上生物量逐渐降低;3)草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全氮、全钾、速效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4)土壤速效氮与速效磷是影响退化高寒草原植被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

【结论】不同退化程度土壤中的速效养分含量较低,成为阻碍牧草生长的限制因子,其中主要受到磷的限制,氮次之。

关键词:三江源;高寒草原;草地退化;土壤;植被特征中图分类号:S8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500(2023)02-0085-07DOI:10.13817/ki.cyycp.2023.02.010三江源地区是黄河、长江、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被人们称为“中华水塔”[1]。

草地作为三江源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类型,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生态功能,例如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固持碳素等,同时也具有很高的经济及生态价值,是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目标[2-4]。

在独特的高海拔、干旱、寒冷条件下,草原的生产力较低,生态系统不稳定,敏感且脆弱,人为和自然因素(例如过度开垦放牧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共同干扰很容易使草地退化,并严重降低草地的生产和服务功能[5]。

放牧强度对三江源典型高寒草甸生物量和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

放牧强度对三江源典型高寒草甸生物量和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

放牧强度对三江源典型高寒草甸生物量和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放牧强度对三江源典型高寒草甸生物量和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

三江源地区作为中国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脆弱且独特,因此对于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响应十分敏感。

在此背景下,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生物量和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对于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草甸的分布及其生态系统功能,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背景信息。

接着,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放牧强度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生物量、土壤理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和研究内容,即分析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寒草甸生物量的变化和土壤理化特征的响应,并探讨其内在机制。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样品采集与分析和数据处理等。

通过在不同放牧强度下设置样地,收集高寒草甸生物量和土壤样品,分析其生物量组成、土壤理化特征等指标,并运用统计学方法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文期望通过这一研究,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合理的放牧管理制度提供理论支持。

二、文献综述高寒草甸作为三江源地区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的影响逐渐成为生态学和草地科学研究的热点。

放牧强度不仅直接关系到草甸植物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还会对土壤理化特征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已经有许多学者就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例如,等()在青藏高原的研究表明,适度的放牧强度可以促进草甸植物的生长,提高生物量;而过度放牧则会导致植物生物量减少,甚至引发草甸退化。

等()在内蒙古高原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并进一步指出,过度放牧会导致土壤养分流失,土壤结构破坏,从而影响土壤肥力。

关于放牧强度对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也有大量的研究。

三江源区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碳分布特征研究

三江源区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碳分布特征研究

三江源区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碳分布特征研究刘育红;魏卫东;温小成;李积兰【摘要】在青海省三江源区选择了甘德县青珍乡高寒草甸典型样区,划分了5种不同退化程度的样地(原生植被UD、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重度退化HD、极度退化ED),10 cm等深度采集表土(0~3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总碳、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高寒草甸土壤的表土总碳和有机碳含量出现极大的变异性,随退化程度的加剧而呈显著下降,有机碳含量的下降幅度更大.与原生植被相比,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和极度退化样地0-30 cm土壤总碳含量分别平均降低了7.4%、12.2%、16.1%和17.7%,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平均降低了21.7%、39.7%、67.4%和79.6%,随土层的加深和退化程度的加剧,无机碳的含量在迅速地增加.总的来看,表层土壤碳含量在生态系统退化情况下的变化最剧烈.随退化程度的加剧,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迅速,占总碳含量的比例由87.2%减少到11.6%,有机碳损失严重.【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54)002【总页数】6页(P308-312,381)【关键词】三江源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退化;土壤碳【作者】刘育红;魏卫东;温小成;李积兰【作者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西宁810016;青海大学农牧学院,西宁810016;青海大学农牧学院,西宁810016;青海大学农牧学院,西宁8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2.2;S153.6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存在的主要场所[1],生态系统退化导致我国土壤碳库的损失达 3.5 Pg[2,3],土壤碳库功能快速丧失十分严重,成为我国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草地分布面积广,在全球陆地碳循环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4],草地碳储量约占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15%[5],其中约92%的碳储存在土壤中[6]。

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模型的建立中期报告

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模型的建立中期报告

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模型的建立
中期报告
本研究旨在建立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AGB)遥感反演模型。

针对该区环境特点和遥感数据所存在的问题,选取MODIS和Landsat TM遥感数据进行精度评估,选择了多种地面因子数据进行模型构建。

本文介绍了研究的中期进展,包括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

第一部分介绍了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选择了2013年的MODIS NDVI 和Landsat TM数据,并进行了预处理,包括云去除和空间分割。

同时,采集了地面野外调查数据,包括AGB和地面因子数据(如高程、气候数据、土壤类型等)。

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模型的构建。

我们首先选择了单变量线性回归模型,分别使用了NDVI、植被指数(VI)和地面因子数据进行建模,并通过残差分析和验证数据的平均误差检验模型效果。

然后,结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拟合,进一步探究与AGB和地面因子的相关性,优化预测方程模型。

第三部分介绍了模型的精度评估。

我们使用2017年的MODIS和Landsat TM数据进行了交叉验证,并对预测模型的误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因为野外调查数据的缺失,模型精度得到了一定的限制,并存在一定的空间异质性。

综上,本研究基于NDVI和地面因子数据,通过单变量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了高寒草地AGB的遥感反演模型,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未来的研究会更加完善数据集,提高精度评估水平,进一步优化模型以提高精度。

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形成机理与恢复模式研究

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形成机理与恢复模式研究

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形成机理与恢复模式研究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形成机理与恢复模式研究摘要:三江源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其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恢复至关重要。

然而,近年来,三江源区的“黑土型”退化草地面积不断扩大,严重威胁到该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深入了解“黑土型”退化草地的形成机理和制定恢复模式,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及文献研究等方法,对三江源区的“黑土型”退化草地进行综合研究。

一、引言三江源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以其独特的高寒草甸和湿地生态系统而著称。

然而,近年来,该区的草地面积不断减少,退化面积日益扩大,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尤其是“黑土型”退化草地是三江源区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黑土型”退化草地的形成机理1. 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等原因导致了三江源区土壤的侵蚀和水土流失,加速了“黑土型”退化草地的形成。

2. 过度放牧过度放牧对“黑土型”退化草地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过度放牧导致植被被过度踩踏和食用,加剧了草地的退化。

3. 土壤养分失衡长期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地土壤中养分的流失,使得土壤变得贫瘠,草地植被无法得到充分的养分供应,进而引发“黑土型”退化草地。

三、“黑土型”退化草地的恢复模式1. 放牧管理措施科学合理的放牧管理有助于改善“黑土型”退化草地。

比如,合理规划放牧牲畜的饲养数量和放牧时间,通过轮牧、休牧等方式实现草地的恢复。

2. 种草补播草地进行种草补播是恢复“黑土型”退化草地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草种进行补播,可以快速恢复草地的植被覆盖,减缓土壤侵蚀的速度。

3. 抚育措施抚育是指通过人工干预,对退化的草地进行保护和修复。

比如,通过人工修筑草坝、草沟等措施,增加草地的保水性和保肥性,帮助草地恢复。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通过对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进行实地调查,发现该区域的退化草地主要集中在放牧区和水源区,且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梯度。

玛多县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土壤种子库对比分析

玛多县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土壤种子库对比分析

玛多县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土壤种子库对比分析
旦正措
【期刊名称】《青海草业》
【年(卷),期】2010(019)003
【摘要】试验研究了玛多县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土壤种子库,结果表明:玛多县草原潜在生态安全隐患,应予以遏制.
【总页数】3页(P6-8)
【作者】旦正措
【作者单位】果洛州玛沁县草原工作站,青海,大武,8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330.3
【相关文献】
1.三江源区高寒草原不同退化程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J], 魏卫东;刘育红
2.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土壤肥力变化特征 [J], 蔡晓布;张永青;邵伟
3.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特征研究 [J], 蔡晓布;周进;钱成
4.黄河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群落生产力、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特性及其关系研究 [J], 李成阳;张文娟;赖炽敏;彭飞;陈小杰;薛娴;王涛;尤全刚;杜鹤强
5.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原不同退化程度土壤化学计量比特征 [J], 阿依敏.波拉提;安沙舟;董乙强;杨娇;张爱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高寒草原类草地基本特征分析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高寒草原类草地基本特征分析

1 前 言
青海 三江 源 自然保 护 区草 地是 保 护 区 面积最 大 的生态 系统 , 占保 护 区总 面积 的 7 .4 。在草 53 %
高原面和山地 阳坡等部位。分布 区气候寒冷、 干 旱、 多风 、 冷季 漫长 、 暖季 短 暂 , 牧草 生 长季 短 。一 般仅有 3— 4个月 , 土壤类型为高 山草原类 , 生长 过程微弱 , 有机质积累少 , 土壤瘠薄 。 从 总体看 自然保护区的高寒草原类草地是呈
2 分布特征
青海三江源 自然保护 区的高寒草原类草地 , 主要 分 布在海 拔 3 0 4 0 m 的保护 区北 部和 西 9 0~ 5 0
北部 地 区。东 起 泽 库 县 西 部 至 兴 海 县 的 苦 海 一
带, 向西北至玛多县的花石峡 、 扎陵湖 、 鄂陵湖 , 再 向西经 曲麻 莱 县 、 多 县 , 至 唐 古 拉 山 ( 可 西 治 直 可 里保护区东部边缘 ) 区。在这一广大区域 内, 地 主 要分布在沱沱河 、 通天河 、 楚玛尔河 、 卓乃湖 、 错达 日 玛湖 、 陵湖 、 扎 鄂陵湖等宽谷、 滩地 和高原湖盆 外缘 , 古冰积谷地 、 洪积冲积扇 、 河流高阶地 、 剥触
面积 的 1 .% 。该类 草地 在保 护 区草地 生态 系统 94 中 占有重要 的生 态 地 位 , 着保 持 水 土 涵 养 水 分 起
等重要的生态功能。为此 , 本文引用现有资料 , 对 自然保护 区的高寒草原类 草地做 一基本特 征分 析, 以期为保护 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参 考。
青海三江源 自然保护区 高寒 草原类 草地基本特征分析
郑 淑 惠
( 海省 草原 总站 , 海 西宁 800 ) 青 青 10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