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本古籍库介绍

中国基本古籍库介绍
中国基本古籍库介绍

爱如生中国方志库介绍

中国方志库是专门收录历代地方志类典籍的全文检索版大型古籍数据库,由北京大学教授刘俊文总纂,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制作。

历代地方志类典籍,包括全国地理总志(如方舆志、一统志等),各地方志(如省通志、府州志、县志、乡镇志等),各类专志(如山川志、边防志、都城志、宫殿志、园林志、寺观志、书院志等),各种杂志(如乡土志、物产志、风俗志、考古志、游历志等),以及外志(如环球志、一国志、多国志等)。所记大至一国一省一州一府,小至一村一镇一城一关,举凡历史沿革、地理形势、行政建置、财赋收入、物产资源、人文景观、灾异祸乱、乡土风俗,靡不详尽。至今治国理政和从事地区开发及学术研究,仍须从中汲取丰富的信息。

中国方志库网罗广博,共收录汉魏至民国历代地方志类典籍1万种。每种皆据善本,采用爱如生独有的数字再造技术制作,还原式页面,左图右文逐页对照,眉批、夹注、图表、标记等无障碍录入和非嵌入式显示。总计全文超过20亿字,影像超过1200万页,数据总量约400G。同时配备强大的检索系统和完备的功能平台,可进行毫秒级全文检索和一站式整理研究作业,堪称地方志类典籍数字化的空前巨献。

中国方志库受到国内外学术文化界的热烈欢迎,全球数十家顶级用户,如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台湾中央研究院、日本关西大学、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德国柏林国立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等。

中国方志库分为五集,现已出版:

1、中国方志库初集(收录历代省通志及府州县厅志2000种)

2、中国方志库二集(收录历代省通志及府州县厅志2000种)

爱如生中国谱牒库介绍

中国谱牒库是专门收录历代谱牒类典籍的全文检索版大型古籍数据库,由北京大学教授刘俊文总纂、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制作。

谱牒类典籍,包括家谱(含宗谱、族谱、世谱、家谱、家乘等)、年谱(含年谱、年表、纪年、行实、自述等)、仕谱(含科举录、题名录、同年录、搢绅录、百官录等)、日谱(含日记、日录、日谱、日札等),所记或为一姓一家之浮沉荣辱,或为一府一衙之仕宦迁黜,或为一人一生之成败进退,或为一日一时之行事心得,无不折射出国家民族之盛衰与社会历史之变迁,而其真确翔实更有过于他书,极具研究价值。

中国谱牒库分为家谱编、年谱编、仕谱编、日谱编,共收录宋元明清历代家谱5,000余种,年谱1,200余种,仕谱3,000余种,日谱500余种,合计1万种。每种皆据善本,采用爱如生独有的数字再造技术制作,还原式页面,左图右文逐页对照,眉批、夹注、图表、标记等无障碍录入和非嵌入式显示。总计全文超过10亿字,影像超过1千万页,数据总量约350G。同时配备检索系统和功能平台,可进行毫秒级全文检索和一站式整理研究作业,为综览历代谱牒并提取其中丰富信息、进行计量化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中国谱牒库分为五集。

1、谱牒库初集(收录家谱、年谱、搢绅录、日记2000种),已出版。

2、谱牒库二集(收录历代家谱、科举录共2000种),于2016年出版。

爱如生中国近代报刊库介绍

中国近代报刊库是精选晚清和民国期间重要报刊类出版物的全文检索版大型历史文献数据库,由北京大学教授刘俊文总纂,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制作。

报刊类出版物,包括日报、周报、月报等各种报纸,周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不定期刊等各种杂志,是中国近代在西方影响下出现的新态载体,由于其及时、深入、巨细无遗地报导记述了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犹如近代中国的百科全书,对于了解和研究近代中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近代报刊库以“影响范围广、存续时间长、史料价值高”为遴选标准,从现存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间数万种报刊类出版物中,精选出20种大型报纸和1,000种重要杂志,共约30万个期号,分别辑为中国近代报刊库大报编和中国近代报刊库要刊编。各据原刊或影本,采用爱如生独有的数字化技术制作,双窗点选式页面,影像和录文逐页对照,全景和区位自由切换。总计全文100亿字,影像300万页,数据总量3TB。同时配备强大的检索系统和完备的功能平台,可进行毫秒级全文检索和一站式整理研究作业,使1000余种纷纭散乱之报刊、一百余年风雷激荡之历史,如指诸掌。

中国近代报刊库受到国内外学术文化界的热烈欢迎,目前已有20余家顶级用户,如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东洋文库、法国国家研究中心、美国哈佛大学等。

中国近代报刊库分为30批陆续出版,目前已出版:

1、中国近代报刊库大报编·申报(收录上海版、汉口版、香港版申报,自1872年4月30日创

刊至1949年5月27日终刊,共27,534号)

2、中国近代报刊库大报编·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自1931年12月11日创刊至1941年5月15日停

刊,现存共687号)

3、中国近代报刊库要刊编·第一辑(收录晚清民国重要期刊100种,共6,876号)

4、中国近代报刊库要刊编·第二辑(收录晚清民国重要期刊100种,共3,826号)

5、中国近代报刊库要刊编·第三辑(收录晚清民国重要期刊100种,共3,475号),于2016年出版

古籍电子文献检索

古籍电子文献检索(简略版) 杨琳《古典文献及其利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郭英德、于雪棠《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已初论《电子文献检索方法》、《电子文献的检索和利用》、《古籍检索学理论》和《古籍检索的方法》等,在此,结合我校古典文献学教学实践,对古籍电子文献检索,概述如下: 一、重要古籍电子版介绍 1.“中国基本古籍库”光盘工程 《中国基本古籍库》作为“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十五规划项目”,由北京大学刘俊文总策划、编纂、监制,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于2001年-2005年开发制作。共收先秦至民国典籍1万种,选版本12800个,计17亿字正文, 1000万页影像,数据总量约320G,是迄今最大之历代典籍总汇以及最大之中文数字出版物。 该库用ASM分类法,以4个子库、20个大类、100个细目统率全部典籍;并独创ABT 数据格式,对典籍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标准化排版,达到尺寸、版式、字体统一,凸显古籍本身特色。该库开发的ASE检索系统,提供分类、条目、全文、高级检索等4条检索路径,并可实现模糊匹配。所配ARP学者工作平台,提供版式设定、字体转换、背景音色等10大功能,可进行校勘、标注、分类等工作。该库提供版本速查、常用字典等辅助工具;有纠错及扩充机制,可实现数据更新及添加,使其价值得以强化和延伸。 2.“中国历代基本典籍库”大型数据库系列光盘 国学公司研制、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历代基本典籍库》是一套供专业人员使用的大型光盘。王元化、任继愈、汤一介等组成之学术委员会,将此库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元辽金卷”、“明清卷”4种,拟收3000部文献,总字数达6亿。此库按朝代编选,力求反映古籍全貌。所有数据均已数字化处理、校对,辅以先进的搜索功能,另附专用图形字库,所涉汉字及图形,均可正常显示、打印。 目前已出之《隋唐五代卷》收入公元581年至960年间所产生之现存重要文献136部、近1亿字,2000余幅图片,是研究此阶段文史之必备资料。 3.《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A.香港迪志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作为传统文化集成之作,《四库全书》共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当时共抄写七部,其中文渊阁本最具代表性。作为国家95光盘出版重点项目,此电子版由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99年合作出版,分图像标题检索版(简称图形版)和全文检索版(简称全文版),收书450万页、约7-8亿汉字。均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中华古汉语字典》、《四库大辞典》等参考资料。检索结果、书页及笔记均可打印,其全文版功能更强大,价值更为显著。 标题版,仅有“单机版”,167张光盘,含470万页原文图像及180多万条标题,可从分类、书目、著者、卷内标题四种角度进行检索。书页以“原文图像”显示,可复制进行整理。 全文版,又细分为“单机版”(182张光盘)及“网络版”(183张光盘),后者主要针对学校用户,可允许20位用户同时使用。此版提供字词、书名、篇目、著者或综合条件检索,并提供全文文本与原文图像对照。其全文检索功能,可搜索全书数亿字的文本。 B. 武汉大学版《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济南开发区汇文科技开发中心研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此版共计200余万页,153张光盘。它采用图像方式存储文献资

古典文献学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 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2.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 ?把握当前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认识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包括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两方面 (一)基本国情: 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二)历史方位 1.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2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 3.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着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着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2、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 ?时间的长期性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简介

附件2: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简介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创建于1989年,通过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资源与技术的优势结合和多年的数据积累,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国的《科学引文索引》(SCI),为中国科学文献计量和引文分析研究提供了强大工具。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为年刊,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近千种。 数据库的来源期刊每两年进行一次评选,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两部分内容。其中,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2011-2012版本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共遴选了1124 种期刊,其中英文刊110 种,中文刊1014 种;核心库期刊 751 种(以C为标记)扩展库期刊 373 种(以E为标记)。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是我国第一个引文数据库。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CSCD出版了我国的第一本印刷本《中国科学引文索引》,1998年出版了我国第一张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检索光盘,1999年出版了基于CSCD和SCI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学原理制作的《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

统计》,2003年CSCD上网服务,推出了网络版,2005年CSCD 出版了《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期刊引证报告》。2007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与美国Thomson-Reuters Scientific合作,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将以ISI Web of Knowledge为平台,实现与Web of Science的跨库检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是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上第一个非英文语种的数据库。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目前已在我国各大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课题查新、基金资助、项目评估、成果申报、人才选拔以及文献计量与评价研究等多方面作为权威文献检索工具获得广泛应用。主要包括:自然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指定查询库;第四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申报人指定查询库;自然基金委资助项目后期绩效评估指定查询库;众多高校及科研机构职称评审、成果申报、晋级考评指定查询库;自然基金委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查询库;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人查询库;教育部学科评估查询库;教育部长江学者;中科院百人计划等。

中国历史基本介绍

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1-3]??)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4]??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5-6]??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于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后[7-8]??(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后“,去世后稱”帝“),延續約471年[9]??,為商朝所滅。后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10]??。 經夏商周斷代史研究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 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堯舜時代到夏商之際的社會圖景。中原地區包括禹都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王城崗遺址)在內 GAGGAGAGGAFFFFAFAF

的夏朝時期六座規模大、等級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點。 中國傳統文獻中關于夏朝的記載較多。在河南省西部發現的二里頭文化具備了屬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一直未能出土類似安陽殷墟甲骨卜辭的文字記載。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斟鄩(河南洛陽偃師夏都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遺跡[11-12]??。 鳴條之戰夏室覆滅,在方國部落的支持下,商湯在亳稱“王”[49]??。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政權夏朝[4]??,共傳13世[50]??、17王,[51]??歷時472年,[3]??公元前1600年滅亡。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夏朝方國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于鳴條之戰滅夏后,以“商”為國號[1]??,在亳(今商丘)[2]??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后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后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稱為“殷”或“殷商”。[1]??[4-5]? GAGGAGAGGAFFFFAFAF

中国基本古籍库试用介绍

中国基本古籍库试用介绍 中国基本古籍库是中国文化要籍数字化的空前巨献,列为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制作 中国基本古籍库分为4个子库、20个大类和100个细目,共收录上自先秦下迄民国的历代名著和各学科基本文献1万种,每种均提供1个通行版本的数码全文和1-2个珍贵版本的原版影像。总计收书约17万卷,版本12500多个,全文17亿字,影像1200万页 中国基本古籍库拥有强大的检索系统、完备的功能平台和灵活的纠错机制,可通过多条路径、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快速海量检索,可轻松实现古籍浏览、校勘、标注、分类、编辑、下载、打印的全电子化作业,并可随时进行软件升级和数据更新以确保在持续改进中日臻完善 (下载后解压缩、安装,重启机器后,双击桌面上的客户端应用程序,然后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即可使用,要求Windows 2000/2003/XP/vista操作系统, 1024×768×16以上显示模式) 试用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b89142467.html, 用户名:xbdx 密码:20100909 中国方志库简介 中国方志库是专门性的大型古籍数据库,主要收录历代地方志类著作,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制作。 地方志类著作,包括全国地理总志(如方舆志、一统志等),各地方志(如省通志、府州志、县志等),各类专志(如山川志、边防志、都城志、宫殿志、村镇志、里巷志、园林志、寺观志、书院志等),各种杂志(如乡土志、物产志、风俗志、考古志、游历志等),以及外志(如环球志、一国志、多国志等)。所记大至一国一省一州一府,小至一村一镇一城一关,举凡历史沿革、地理形势、行政建置、财赋收入、物产资源、人文景观、灾异祸乱、乡土风俗,靡不详尽。至今从事地区开发和学术研究,仍须从中提取丰富的信息。 中国方志库初集共收录汉魏至民国历代地方志类著作2000种。每种皆据善本制成保留原书所有信息(包括图、表、标记在内)的数码全文,逐页对照原版影像。同时配备强大的检索系统和完备的功能平台,可进行快速海量检索和全电子化的整理研究作业。堪称地方志类著作数字化的空前巨献。 (下载后解压缩、安装,重启机器后,双击桌面上的客户端应用程序,然后输

古籍目录学

古籍目录学 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古籍目录,是西汉末期刘向、刘歆父子参与校书,由刘歆编成的《七略》,已经佚失,基本内容保存在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七略》分类六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共38小类。《七略》不但建立的系统的图书分类法,还通过小序、大序叙述学术源流。每书有提要,(叙述学术源流的)总序、大序、小序都收在辑略中。《七略》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刘向刘歆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删取其要”,编成《汉书艺文志》。首创在正史中修《艺文志》,使《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成为史书的组成部分。开创“史志目录” 改动:将辑略拆散;把解题简化为小注;注明改动,保留原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定了封建社会典籍以经史子集为部类的四部分类法 西晋秘书监荀勖编制《新簿》(已佚,见《隋书经籍志序》),分甲、乙、丙、丁四部,性质相当于后世的经史子集,初创四部分类法。把史书自经部析出,即丙部。 东晋著作郎李充将荀勖的经子史集次序易为经史子集,自此不可移易,史称“秘阁以为永制”“自尔因循,无所变革”。 南朝王俭《七志》(已佚,见《隋书经籍志序》),沿袭《七略》,独创图谱志,并附道经、佛经于篇末。 南朝梁阮孝绪《七录》,确定史部专立。文集录之前或称诗赋、或称文翰,至此成定称。《七录》的分类为后来走向正统的四部分类法提供重要的参考,起承上启下作用。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成于魏徵,反映南北朝及隋代图书著录情况,编纂依据为隋《正御书目录》。将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集部后附道经佛经,四大类后分四十小类,标志着正统的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隋书经籍志》将前代(南北朝)典籍的著录情况简化为注文,依其类别相同或相近,附于书目之后。具有双重意义,有别于其他目录。 我国史志目录中,只有《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有小序。 唐代开元年间所编《群书四部录》 宋代政府藏书目录:《崇文总目》,每类有序,每书有提要,分经史子集四部,45类。

《中国历史常识》书评

《中国历史常识》吴晗等著 该书从远古时代,直到辛亥革命、讨袁战争时期,分阶段的介绍了主要历史事件,并归纳了各时期主要的科技、文化等社会成果,内容上相对丰富。尤其在作者当时的条件下,可参考的资料少,写作条件差,能够完成,实属不易。这本书不是一个人完成了,很多学者付出了心血汇总而成。 然而,愚以为,该书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缺乏客观性。作者极为重视农民起义,即使规模很小的也能够大书特书,天平天国运动的介绍篇幅超过了汉至隋唐多个朝代之和,书中对于曹操等人还能够较公正的评价,然对成功后的农民起义家、清代重臣等人物评价都不够客观。比如:对于朱元璋,起义的时候对其高度评价,一旦登基帝位就定义为背叛了劳动人民,典型的拿千百年后人们观点看待当时人物了,试想朱元璋打天下后难不成还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毛主席评价其高的曾国藩,以及其他晚清重臣左宗棠、李鸿章等,一上来的定义就是卖国贼,于是他们所做的洋务运动、修铁路、造船厂等都说成为了更好地为外国主子效力,都是赤裸裸的卖国行为,太过偏颇。其次,作者不太懂权术。君主御下,大臣侍主,很多都不是表面现象,比如曾国藩战败跳水自杀,这种被作者极度看不起的事情,其实都是术,否则怎么可能三次跳水三次被救,如果没人救怎么可能跳? 窃以为。一、写史书,最主要的客观的描述事情,至于带有主观的是非功过留给历史和读者自己去评说即可,事件的产生是

在大背景的前提下,不应该站在超过历史时代的眼光割裂的评价,正如现在小孩看到苹果落地都知道地球引力,因此就能够嘲笑牛顿以及之前所有物理学家没有知识? 二、读史书,要有所选择。任何事物都是正反两面的,学习好的和自身所需的,同时要诫勉反面。曾国藩身上有太多值得现在人学习的地方,也有时代所局限和自身所局限的,要择优而学,择差而戒,尤其透过现象看到内在机理,才能读史、学史,提升自身。 因此,对于该书,对于没有成熟价值观标准的人,尤其是孩子或青年不建议选取。

论文引用证明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

论文引用证明(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 全部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图书专利标准报纸年鉴 Springer

拔牙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际拔牙组与非拔牙组Bolton指数的前牙比无显著性 差异,全牙比拔牙组比非拔牙组小(P<0.001)。... 5.广西壮族正常牙合青少年模型测量研究 作者:方志欣,周嫣,陈世稳,黄敏方文献来源:临床口腔医学杂 志2001(02) 被引频次:21 下载频次:41 关键词:牙 模型;;测量;;壮族;;正常 摘要:目的得出广西壮族正常牙合青少年的冠宽、冠高、牙量分析指数的均值及 标准差 ,并与其它地区、民族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 ,检验常用牙量分析方法的临床 价值。方法取广西境内壮族正常牙合青少年牙牙合模型10 0副 (男女各 5 0 ) ,在模型上进行所需数据的测量 ,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与国内外的相关资料进 行对比研究。... 6.成人骨性Ⅱ类Ⅰ分类错牙合单颌拔牙与双颌拔牙矫治的对比分析 作者:方志欣文献来源: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2(04) 被引频次: 6 下载频次:45 关键词:Ⅱ类错 ;;拔牙矫治;;口腔正畸 摘要:目的对比上颌单颌拔牙与双颌拔牙矫治成人骨性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疗效 ,探索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掩饰性矫治的可行方案。方法成人骨性Ⅱ类Ⅰ分类错牙 合患者 17例 ,8例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模式 ,9例采用双颌拔牙模式矫治 ,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7.成人正畸患者对唇舌侧固定矫治器适应性对比研究 作者:方志欣;周嫣;陈世稳;黄敏方; 文献来源:中国美容医 学2008(04) 被引频次:2 下载频次:28 关键词:舌侧矫治;;组织刺激 摘要:目的:运用唇舌侧矫治技术对成人错 畸形进行矫治,初步探讨成人错 畸形 患者对唇舌侧矫治器适应性的差异。方法:运用舌侧矫治技术对10例错 畸形患者 进行矫治,同时对此10例患者及与相匹配的10名唇侧矫治患者分别进行异物感、发音及口腔溃疡的发生情况等的问卷调查。结果:戴舌侧矫治器患者异物感的强度与唇侧矫治器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舌侧矫治器对发音的影响3个月后可消除,观察期 间未发现舌溃疡。结论:舌侧矫治技术在戴用初期对发音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会产 生较大的异物感或舌刺激。... 8.简易舌侧托槽间接粘结方法介绍 作者:方志欣;周嫣;陈世稳;黄敏方; 文献来源:实用口腔医学杂 志2006(01) 被引频次:4 下载频次:55 9.安氏Ⅰ类错牙合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舌侧弓形对比分析 作者:方志欣;周嫣;陈世稳;黄敏方; 文献来源:实用口腔医学杂 志2007(04) 被引频次:1 下载频次:53 关键词:舌侧正畸;;牙模型;;牙弓形态 摘要:目的:比较安氏Ⅰ类错 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的上颌舌侧弓形特点。方法:测 量安氏Ⅰ类错 矫治后的上颌牙 模型60副(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各30副)得出其舌 侧牙弓宽度、深度的均值及标准差,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绘制其舌侧弓形图作分析比较。结果:拔牙组前牙区舌侧牙弓宽度、深度均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前磨牙区舌侧牙弓深度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当前古籍影印出版的几种模式

当前古籍影印出版的几种模式 当前古籍影印出版的几种模式 影印是古籍整理出版的一种重要形式,相对于排印的整理方式,影印有着短平快的优势:短,指出版周期相对较短,只要选定底本,就可以很快地出版出来;平,对编辑加工能力的要求相对较低;快,其印数有限,销售周期较短,又因定价较高,收益快。 近几年,大多数古籍出版社在影印出版方面均有系统的规划。而这当中,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最具代表性,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将影印出版作为其最主要的出版模块,形成了大中小、远中近的系统规划。非古籍专业出版社中,大象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影印出版方面,也颇有规划。大象出版社以晚清民国文献的影印出版为重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则在海外中文文献的影响方面,颇具特色。 下边笔者就对目前的古籍影印出版的几种模式及其优缺点逐一 进行分析。 型丛书式型 这种模式以“四库系列”最为出名。上世纪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台湾商务、上海古籍相继推出《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影印版,催热了大型影印丛书的市场。这种集成性的丛书,因其部头偏大,收书太多,底本征集涉及的收藏单位过多,底本的获取渐渐成为最大的难关:近年来,收藏单位底本费逐年上升,一些收藏单位待价而沽,一些图书馆基于种种考虑,出版社支付再高的底本费也不予以提供。从这方面讲,新编集成性文献丛书编纂的难度较以前要大不少。 但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家在图书馆、高校等建设方面投入了相当的资金,图书馆、高校、科研机构的资金充足情况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而且上述机构在大型文献的购置方面也舍得投入。单从销售角度来讲,大型集成性文献的市场正处于历史最好的时期。因此,只要有好的选题,严格控制成本,出版社的利润还是有相当保证的。 “近水楼台独占月”型

《中国基本古籍库》电子版 - 复旦大学图书馆

大型中华古籍全文数据库——《国学宝典》 简介 《国学宝典》是一套主要面向中文图书馆、中国文化研究机构、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史爱好者的中华古籍全文资料检索系统,由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组织国内一批文史专家,经过长达 6 年的资料搜集、精心校勘,幷借助清华大学的网络技术研制完成的。这些文献内容均为文史研究人员常用资料,实用价值很大,经国内外数百名专家使用,受到一致好评,是中国古籍电子化产品中性价比最高的产品之一。 一、收录范围与标准 《国学宝典》收录范围为上起先秦、下至清末两千多年的所有用汉字作为载体的历代典籍。迄今为止,该系统已收入古籍文献3,800多部,总字数逾8亿字,3,800余种,目前仍以每年1~2亿字的速度扩充数据库内容,其目标是建成一个包含所有重要中文古籍的全文电子数据库。 收录标准为: 1、历代经典名著; 2、各学科的基本文献;

3、经过整理,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文献; 4、用户所需的其它文献。 选择底本的标准为: 1、完整本而非选本或残本, 2、母本或现存最早的版本及精校本。 3、经整理的标点本。 《国学宝典》选书时充分吸收了清代以后至当代学人有关古籍整理的重要成果,充分考虑文献的实用价值,一批通俗小说、戏曲等均为《四库全书》所未收。 大部分文献附有内容提要,包括作者简介、内容组成、版本等相关信息,增加了数据库的附加值。 二、分类方法与资料格式: 《国学宝典》按照电子文献的特点,以四库分类法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兼容古籍文献和电子数据库特点的分类法,采用国学公司独立开发的数据库格式进行 储存管理。 《国学宝典》目录结构 【经部·十三经】 【经部·十三经注疏】 【经部·其它】 【史部·正史】 【史部·地理】 【史部·别史及其它】 【史部·目录】 【子部·周秦诸子】 【子部·儒家】 【子部·释家】 【子部·道家】 【子部·术数】 【子部·兵家】 【子部·医学】 【子部·科技】 【子部·类书】 【子部·蒙学】 【子部·杂家】 【子部·书法绘画】 【子部·音乐艺术】 【子部·隋以前笔记】 【子部·隋唐笔记】 【子部·宋元笔记】 【子部·明代笔记】 【子部·清代笔记】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重要体现在中国的基本国情、历史方位等方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紧密联系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联系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深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把握。 1、当代中国国情概述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能否顺利发展,都是同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密切相关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之所以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曲折和失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把握出现了错误,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中国社会主义阶段的实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正确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重新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作出了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和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尚处于不发达阶段,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迈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闭关没有根本改变,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每年还在以年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10%以上。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四大检索系统介绍+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介绍

四大检索系统介绍+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介绍 (2011-10-28 14:57:41) 文献数据库 国内主要资源 1.维普该数据库收录8000余种社科类及自然科学类期刊的题录、文摘及全文。主题范畴为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综合类。年代跨度为1989年至今 2.万方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数据库有百余个,应用最多的主要是包括了专业文献库、中国科技引文库、中国学位论文库、中国期刊会议论文库等。 https://www.360docs.net/doc/b89142467.html,ki 主要应用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医院知识仓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4.超星图书馆、书生之家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国内主要汇集各类图书资源的数据库 国外主要资源 1.SpringerLink 包含学科:化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工程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法律、生命科学、数学、医学、物理与天文学等11个学科,其中许多为核心期刊。 2.IEEE/IEE 收录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和英国电气工程师学会(IEE)自1988年以来出版的全部150多种期刊,5670余种会议录及1350余种标准的全文信息。 3.Engineering Village 由美国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出版的工程类电子数据库,其中Ei Compendex数据库是工程人员与相关研究者最佳、最权威的信息来源。 4.ProQuest 收录了1861年以来全世界1,000多所著名大学理工科160万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摘要及索引,学科覆盖了数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商业、经济、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是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参考信息源 5.EBSCO数据库 ASP(Academic Search Premier):内容包括覆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教育、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语言学、艺术与文化、医学、种族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期刊的全文、索引和文摘; BSP(Business Source Premier):涉及经济、商业、贸易、金融、企业管理、市场及财会等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的全文、索引和文摘 6.SCIENCEDIRECT数据库是荷兰Elsevier Science公司推出的在线全文数据库,该数据库将其出版的1,568种期刊全部数字化。该数据库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医学、生命科学、商业及经济管理、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社会科学等众多学科。 7.OCLC(OnlineComputerLibraryCenter)即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机构之一.其数据库绝大多数由一些美国的国家机构、联合会、研究院、图书馆和大公司等单位提供。数据库的记录中有文献信息、馆藏信息、索引、名录、全文资料等内容。资料的类型有书籍、连续出版物、报纸、杂志、胶片、计算机软件、音频资料、视频资料、乐谱等。 四大检索系统介绍

爱如生数据库与翰堂典藏数据库的对比

爱如生数据库与翰堂典藏数据库的对比 一.简介 爱如生数据库: 爱如生数据库包括中国方志库,中国谱牒库,中国丛书库,中国类书库,中国俗文库,中国经典库,敦煌文献库,申报数据库以及《中国基本古籍库》。各据善本,采用爱如生独有的数字再造技术制作,还原式页面,左图右文逐页对照,眉批、夹注、图表无障碍显示;毫秒级全文检索,可编辑、下载和打印。其中,中国基本古籍库——由四个子库构成: 哲学库、史地库、文艺库、综合库,共20 大类,收录自先秦至民国历代典籍1 万种,17万卷,版本12500 个、20 万卷,全文17 亿字、影像1200万页,数据总量约320G。 翰堂典藏: 《翰堂典藏》古籍数据库是由北京时代瀚堂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核心产品,其采用基于Unicode 四字节编码和自然语言全文检索的典籍文献数字化构建。《瀚堂典藏》古籍数据库由14 个子库构成: 小学工具、类书集成、出土文献、中医药文献、经部集成、史部集成、子部集成、集部集成、古典戏曲、古本小说、佛教典籍、道教典籍、敦煌文献、专题文献。《瀚堂典藏》加工入库的图书自先秦至民国,从甲骨文到近代文献约有10190 种,图片数量约1200 万张,文字总量超过15 亿字,可全文检索和连续图文对照阅读的记录条目1500 万条以上,并持续定期增加中。

二.收录内容及标准 《中国基本古籍库》所收历代典籍及所附重要版本,均经严格筛选。 1.收书标准: 历代名著,各学科基本文献,有拾遗补阙意义的特殊著作; 2.选本标准: 完本而非残本、现存最早之本或晚出精刻精钞精校本;未经删削窜改之本。 《瀚堂典藏》 1.收书标准: ⑴加工小学工具类,包括古代字书、韵书等瀚堂具有加工和管理优势的图书。这类图书是《瀚堂典藏》全库的基础;⑵由于瀚堂典藏可以依据用户的要求安排加工种类和进度,也可根据用户的科研要求调整入库品种。 2.选本标准: 尽量多收集不同版本的图书,力争收录所有公开影印出版的唐五代写本和宋元珍本。 三.检索方式 《中国基本古籍库》提供4 条检索路径,并提供模糊匹配: 1.分类检索,通过库、类、目的树形结构进行定向检索; 2.条目检索,限定书名、时代、作者、版本、篇目等条件进行目标检索; 3.全文检索,输入任意字、词或字符串进行爬梳检索; 4.高级检索,可以进行多次检索,或组合字词进行逻辑检索,或综合

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WORD版

中考思品基础知识135问 1、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 答: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答:①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基本国情的特点、基本表现)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3、什么是初级阶段? 答: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这种不发达不是表现在一两个方面,而是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哪两层含义? 答:①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就社会性质而言)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就发展程度而言)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历的时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1956—21世纪中叶) 6、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将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8、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判断所有问题的根本标准是什么?答:“三个有利于”,即: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0、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1、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 12、什么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3、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 答:四项基本原则。 14、什么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答:改革开放。 15、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6、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7、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18、在我国经济的大舞台上,活跃着多种所有制经济,扮演主角的是什么? 答:公有制经济。 19.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可分为哪两大类? 答: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20.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 答:公有制。 21.在我国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是什么? 答:公有制经济。 1 / 6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 夏朝 夏朝(前2033?-前156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王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他,是夏王朝的开端。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即历史上所谓的“大禹传子”,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和封建世袭制的开始。 然而夏的统治并不巩固,启在位的时代就发生了伯益叛乱;启之子太康也治国无方,当政期间更是战乱纷纷,最后被东夷的后羿夺取了统治权,史称“太康失国”。后羿与太康相同,也是一个无能的统治者,终日沉溺于游猎之中,将政事完全交与寒浞手中。寒浞掌权后,杀后羿而代之,自立为王。 后,太康弟仲康之孙少康与夏朝遗臣伯靡联手,起兵打败寒浞,恢复夏朝的统治地位,史称“少康中兴”;夏朝的统治这才得以巩固,进入了国势向上的相对稳定时期。自少康以后的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等八代的统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到夏代的第十三个国王孔甲执政,夏朝开始走向了衰亡。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引起人民的不满和诸侯的叛乱。夏朝的统治从此发生危机,只过了四代便导致了亡国之祸。故而史书记载“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国语·周语》)。 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夏桀,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大量驱使百姓为其建造了无数的宫室台榭,又大肆兴兵对外征伐,使得诸侯纷纷离之而去。而这时,黄河下游的一个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领成汤的领导下兴盛起来。成汤以讨伐暴君夏桀为名,发动了灭夏的战争;夏桀兵败,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夏朝宣告灭亡。 夏朝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至今我们仍未发现任何原始的文献与文字记载,故而,我们今日了解夏朝只能从一些上古典籍及一些传说中略知一二。近年来,通过对夏都遗址的考古工作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使我们对夏代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又有了新的认识。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正是夏朝文化的代表。其中,发现了大量青铜器、陶器及大面积宫殿遗址群。由此看来,夏朝已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并且掌握了冶金与铸造技术。与石器时代相比,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传说,酿酒业也是由夏朝开始的。《世本.作篇》

古籍目录及其作用

我们的目录学历史悠久。汉代刘向、刘歆编制《七略》、《别录》,奠定了基础,此后,目录学不断发展,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我国古代目录学家留下的许多目录以及目录学专著,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视为引导我们打开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是逐步了解、利用、掌握这一宝库不可缺少的向导。所以古人称目录学为读书治学的门径,这无疑是恰当的。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它的作用是叙述作者生平,概括全书大旨,品题得失,考辨讹谬。这种既有序又有解题的目录,不仅剖析学术流别,而且提要钩玄、举其大旨、“故虽书有亡失,而后之学者览其目录,犹可想见全书之本末”(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四十四),因此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历来被学者们所推重。流传至今的有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这种解题目录始于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到宋代时已趋于成熟,《郡斋读书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就是标志;而清代所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加完善,成为解题目录的集大成者。 第二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无解题。这种目录,价值在于小序。小序条辨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家之学,使人得以由委溯源,考辨学术源流。流传至今者,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 第三种,只记书名,无小序、解题。如宋代郑樵《通志。艺文略》,清代张之洞《书目答问》,唐以下各史《经籍志》、《艺文志》,以及一些私人藏书目。郑樵《通志。艺文略》的宗旨是:“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其先后本末具在”(郑樵《通志。校雠略》)。郑樵反对每书之下必有解题,认为这是“泛释无义”、“文繁无用”,主张从目录的分类来体现学术源流的本末先后。他排斥目录中的解题,未免失之偏颇,但他所编《艺文略》,分类之间剖析流别,秩然有序,确实体现了“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这一原则。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分别条流,慎择约举。视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令其门径秩然”(《书目答问》略例),其编排之法与郑樵的原则相吻合。因而在只记书名的目录当中,《通志。艺文略》和《书目答问》为人们所重视,具有一定的价值。由此可见,考辨学术源流是我国目录学的正宗及优良传统。 此外,从目录的形成及目录的体制看,又可分为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等三种。第一种官修目录,这种目录是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成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政权趋于巩固、国家安定的情况下,往往着手整理文化典籍,当然也为了对人民实行思想统治。从汉代至清代,历代王朝大都搜集天下遗书、编制全国性的综合目录。这种目录由于是政府组织编修,因而无论人员的配备,还是书籍资料的搜集,都雄厚而充实,特点是书籍著录完备,包罗宏富。如《群书四部录》(唐开元初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但由于成于众手,往往失于疏漏,这是一个缺点。 第二种史志目录,这种目录是历代史官在修史时,根据同时期的国家藏书修成的。目的是记一代藏书之盛,把一个时代的学术文化情况作为历史的一个方面记录下来,和正史一同流传。自从班固首创《汉书。艺文志》,开了正史中记载目录的先例,历代修史者相沿不绝。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等。从汉代到清代,史志目录一直是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中一支重要的流派。可据以考见一代学术源流及典籍的存亡,在历代官修目录大部分佚失的情况下,同史书一同流传下来的历代史志目录就更显得珍贵了。第三种私人藏书目录,这种书目是以私人藏书为基础编制的。限于各方面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